生态系统平衡
『壹』 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怎样形成
自然生态系统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以及环境各要素之间,不停地进行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生态系统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生物量由少到多,食物链由简单到复杂,群落由一种类型演替为另一种类型等,环境也在不断地变化。
因此,自然生态系统不是静止的,总会因系统中某一部分发生改变,引起不平衡,然后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其进入新的平衡状态。正是这种从平衡到不平衡,从不平衡到平衡,这样反反复复,才推动了生态系统整体和各组成成分的发展与变化。
需要指出的是,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对人类来说不总是有利的,我们所需要的“生态平衡”是有利于人类的平衡。尽管有些自然生态系统达到了“生态平衡”,但它的净生产量都很低,不能满足人类的要求。因而,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就要建立起各种各样的半人工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较,半人工的草原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都是很不稳定的。它们的平衡和稳定需要靠人类来维持,但它们却能给人类提供更多的农畜产品。
然而,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系统也是人类所需要的,一方面是改善环境和美化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则是保护珍贵动植物物种资源和科学研究的需要。从满足人类多方面的需要来看,生态平衡不只是某一个系统的稳定与平衡,还意味着多种生态系统类型的配合与协调。
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首先是动态的、发展的,其主要标志是:
1.在生态系统中能量和物质的输入、输出必须相对平衡。输出多、输入也相应增多,否则能量和物质入不敷出,系统就会衰退。对于以不断增加生产量为目标的系统或处于发展中的生态系统,能量和物质的输入应大于输出,生态系统才能有物质和能量的积累。人类从不同的生态系统中获取能量和物质,应相应给予补偿,只有这样,才能使环境资源保持永续的再生能力。
2.从整体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应构成完整的营养结构。对于自然界一个完整的生态平衡系统来说,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是缺一不可的。没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就得不到食物来源,系统就会崩溃;消费者与生产者在长期共同发展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依存的关系,消费者是生态系统中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连锁环节,没有消费者的生态系统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最终会导致该系统的衰退,甚至瓦解;分解者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使之回归环境或进入再循环,如果没有分解者,物质循环就不能进行下去。同时,分解者还起到了净化环境的作用。
3.生物种类和数目要保持相对稳定。生物之间是通过食物链维持着自然协调关系,控制着物种间的数量和比例的。如果人类破坏了这种协调关系,就会使某些物种明显减少,而另一些物种却大量滋生,带来危害。人类通过捕猎、毁林开荒和环境污染等等,使许多有价值的生物种类锐减或灭绝。生物种类的减少不仅失去了宝贵的动植物资源,而且还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应该指出,自然界物种不能任其自然存在和消亡,应该增加对人类有利的物种,减少对人类有害的物种。对于濒危物种应积极拯救,大力保护。例如,消灭老鼠、蚊、蝇和一些有害的寄生虫等,以防止疾病的传播和发生;通过人工选育,创造新的品种或物种,以提高生物的繁殖等能力。这些是人类改造自然积极而有意义的措施。
上述标志包括了生态系统中的结构和功能的协调与平衡,能量和物质输出与输入数量上的平衡。
一个开放系统,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由于从外部输入能量,由原来无序混乱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和功能上有序的状态,这种有序状态需要不断地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来维持,并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不因外界的微小干扰而消失。比利时科学家普里高津把这样的有序结构称为耗散结构。生态系统就是具有耗散结构的开放系统,物质和能量从系统外输入,也从系统内向外输出。只要不断有物质和能量输入与输出,便可以维持一种稳定状态。
『贰』 生态系统是如何保持平衡的
生态系统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专,彼此通过物属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Tansley)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提出的,到了五十年代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承认,到了六十年代已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研究领域。 生态系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任何生物群体与其所处的环境组成的统一体都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小至一滴水,一把土,一片草地,一个湖泊,一片森林,大至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一个流域,一个国家乃至生物圈。 仅以鱼塘为例:鱼塘中有许多水生植物、浮游动物、微生物、还有许多食性不同的鱼类等。浮游动物以浮游植物为食,鱼类以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为食,鱼类和其它水生生物死亡后,在微生物参与下被分为解成二氧化碳(CO2)、氮、磷等基本物质,而这些物质又是水中浮游植物的基本营养物,微生物在分解过程中要消耗水中的氧,被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氧来补充。水中各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池塘生态系统。
『叁』 什么是生态平衡请论述使生态系统能够达到和保持平衡的主要作用及原理。
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上述定义表明: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替,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见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条);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内两个方面的稳定:一方面是生物种类(即生物、植物、微生物)的组成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另一方面是非生物环境(包括空气、阳光、水、土壤等)保持相对稳定。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比如,生物个体会不断发生更替,但总体上看系统保持稳定,生物数量没有剧烈变化。
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会发生非常严重的连锁性后果。例如,五十年代,我国曾发起把麻雀作为"四害"来消灭的运动。可是在大量捕杀了麻雀之后的几年里,却出现了严重的虫灾,使农业生产受到巨大的损失。
后来科学家们发现,麻雀是吃害虫的好手。消灭了麻雀,害虫没有了天敌,就大肆繁殖起来、导致了虫灾发生、农田绝收一系列惨痛的后果。生态系统的平衡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人的努力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帮助维护这个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其他定义: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动态平衡联系.
又称“自然平衡”。在自然界中,不论是森林、草原、湖泊------都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成份和光、水、土壤、空气、温度等非生物成份所组成。每一个成分都并非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综合体。它们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称为生态平衡。实际上也就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消费、分解之间地保持稳定。如果其中某一成分过于剧烈地发生改变,都可能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使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如果某种化学物质或某种化学元素过多地超过了自然状态下的正常含量,也会影响生态平衡。生态平衡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的根本条件,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肆』 生态系统保持平衡的条件
生产者固定的光能要大于所有一级消费者需求的5到10倍
因为生态系统相邻营养级能量利用率是10%~20%
生产者固定的能量还要满足自身生长繁殖需求
『伍』 关于生态系统的平衡以下说法
答案A
生态平衡是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陆』 哪些行为会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影响
一、生态入侵。某些生物,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带入某一适宜于其生存环境和繁衍的地区, 它的种群便不断地增加,分布区便会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被称为生态入侵。生态入侵种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 其与当地种存在空间与资源上的竞争, 当然会对原有的食物链系造成影响和破坏。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生态入侵都会造成灾难,有些入侵种通过改变自己或影响原有生态使其改变, 来参入原有的食物链关系, 从而达到与原有种和谐相处,这也可称为一种进化。 这种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以求解决现有的生态入侵灾难问题。
二、人为因素。系统的稳定或突变取决于外界的干扰强度及系统内部的抗干扰能力。生态系统具有抗外界干扰的自我调节能力,有自动平衡的倾向,但如果外界的干扰强度过大, 超过其稳定性的阈值,生态系统就会失稳而突变,外界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干扰源。由于人类位于生态金字塔的顶级位置, 对食物链产生极大的影响, 并且人类使用了非食物形态的物质, 如开采矿物能源,利用各种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 使生态系统中有了非食物的物质流与能量流, 生态系统的功能因非食物物质的介入而增添新的变数。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影响, 使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发生改变, 从而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进而导致生态系统的变化。
『柒』 如何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
是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皆处于稳定和通畅的状态。在自专然属生态系统中,平衡还表现为物种数量的相对稳定。生态系统之所以能保持相对的平衡稳定状态是由于其内部具有自动调节(或自我恢复)能力。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外力干扰超过限度,就会引起生态平衡破坏,表现为结构破坏或功能衰退
『捌』 生态系统的平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
往往是大自然经过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来的。一旦受到破坏,有些平衡就无法重建了,带来的恶果可能是靠人的努力而无法弥补的。因此人类要尊重生态平衡,维护生态平衡,而绝不要轻易去破坏它。
『玖』 生态系统的平衡
指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而建立起来的回动态平衡联系答。又称“自然平衡”。
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
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