芨芨庙水库
① 黑河下游水环境
黑河下游地区包括金塔盆地、鼎新盆地及额济纳盆地,横跨甘肃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邻巴丹吉林大沙漠,西靠天山东部余脉马鬃山,北与蒙古国接壤,南与合黎山相连,深居内陆,戈壁沙漠广布,降水稀少,海拔980~1200m,是我国降雨最少、极干旱地区之一。区内绿洲面积较小,仅分布在黑河沿岸、额济纳旗和古日乃,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戈壁荒漠,生态环境十分恶劣。近几十年来,由于黑河进入下游地区的水量减少,水环境恶化,使草场荒漠化面积增大,天然胡杨、红柳大片死亡,林地面积减少,严重威胁着绿洲农牧民的生存。
(一)气候
黑河下游地区深居内陆,属大陆性气候极干旱区,冬季干冷而漫长,夏、秋酷热而短暂,日温差大,蒸发强烈,降雨稀少,风大沙多,日照时间长。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不足60mm,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逐渐递减,南部金塔、鼎新降水量为60~80mm,到北部的额济纳旗年降水量只有7~64mm。据额济纳旗气象站1957~1995年资料统计,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40.76mm,年平均蒸发强度3755mm,干燥指数为82,多年平均气温为8.04℃,最高气温43.1℃,最低气温-37.6℃,12月至2月平均气温为-10.3℃,年日照为3325.6~3432.4h,相对湿度32%~35%,年平均风速4.2m/s,最大风速15.0m/s,8级以上大风日数平均54天,沙暴日数平均为29天。
(二)地表水
下游地区仅有北大河、黑河两条河流。北大河自佳山峡进入金塔盆地后,向东在鼎新汇入黑河,由于位于佳山峡口的鸳鸯池水库将水蓄积用于金塔地区的灌溉,现已基本无水流入黑河。黑河穿过正义峡,流入下游地区,向北经鼎新,进入内蒙境内额济纳旗后称为额济纳河,在狼心山北分为东西两支,分别称为东河及西河,东河在昂次河水闸以下分成8条支流汇入东居延海(索果淖尔);西河最终汇入西居延海(嘎顺淖尔),自1961年以来,基本处于长期干涸状态,只有在特大洪水时才有短暂水流。境内黑河流长约375km。东居延海(索果淖尔)和西居延海(嘎顺淖尔)是现代黑河的尾闾湖。
图9-1 莺落峡、正义峡、狼心山水文站的多年年径流量统计曲线
表9-4 黑河下游各时段水文站径流量表(108 m3/a)
黑河自正义峡流出的水量是区内水资源的惟一来源,黑河流入下游地区水资源水量的多寡,取决于黑河向下游的泄水量。从水利部门资料绘制出的莺落峡、正义峡、狼心山水文站的多年年径流量统计曲线(图9-1)可以看出:自1955年至今,莺落峡年径流量具周期性波动特征,趋势线呈微有上翘的水平状直线,表明年径流量基本稳定;由于中游地区用水量逐年增加,正义峡的年径流量曲线则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狼心山水文站自1988年建站以来,年径流量一直呈现下降趋势。从表9-4和表9-5可知,自1949年至2001年,50多年来,正义峡流入下游地区的年径流不断减少,从13.19×108m3/a降低到6.91×108m3/a,减少了48%;而狼心山的年径流量也从20世纪50~60年代的5.46×108m3/a下降到3.46×108m3/a,减少了2×108m3/a。总的来看,近50年来,黑河下游地区地表水的入境量逐年减少。
表9-5 黑河下游年径流量(108 m3/a)
(三)地下水
黑河下游地区地下水系统由盆地周边山区基岩裂隙含水系统和盆地内的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系统组成。周边山区基岩裂隙含水系统分为三部分:①盆地的东北低山丘陵裂隙含水系统,为花岗岩岩体和玄武岩裂隙含水系统,补给条件不好,富水性很差,单井涌水量小于10 m3/d;②西部马鬃山区裂隙含水系统,基岩主要是古生代的变质岩,地下水主要赋存在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裂隙网络中,富水性很差,单井涌水量小于10m3/d,而在震旦系结晶灰岩地层中,富水性要好一些,单井涌水量为10~100 m3/d;③南部合黎山等走廊北山基岩山区,含水系统由发育在侏罗系、白垩系砂泥岩、花岗岩中东西向和北东向构造裂隙组成的裂隙网络构成,其富水性很差,单井涌水量小于10 m3/d。总的来说,由于降水稀少,补给不足,盆地周边山区的裂隙含水系统富水性很差,矿化度较高,一般大于3g/L,而盆地内第四系松散孔隙含水系统是区内最重要的含水系统。
1.含水系统的形成
黑河下游地区包括鼎新和额济纳旗盆地。盆地中的含水系统主要由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组成,其形成具明显的阶段性,沉积厚度受基底构造控制。
下更新世(Q1)黑河业已形成,黑河自正义峡流出,经地湾东墚(马哨营)东,流向黑城和古日乃地区。主要的沉积区位于地湾东墚—青山头—木吉湖基底隆起以东,含水层厚度大于50m,沉积中心有两个:一个位于正义峡出口—芨芨墩庙一线,含水层厚度为80m左右,岩性为砾卵石层;另一个位于魏加杆—梭梭头一带,含水层厚度为80m左右,岩性为砂砾石层。在地湾东墚—青山头—木吉湖基底隆起以西,含水层厚度较薄,大部分地区厚度仅有20m左右,盆地边缘部分为洪积砾石层,中部和北部多为粘土和亚粘土。见图版1。
中更新世(Q2)时期,金塔盆地形成,与鼎新盆地连成一体,北大河自金塔盆地流出,在鼎新附近与黑河汇合后,分别从地湾东墚东西两侧向北径流。这一时期,气候湿润,水量充沛,盆地以沉降为主,沉积范围扩大,在地湾东墚—青山头—木吉湖基底隆起东西两侧形成三个沉积中心:第一个位于正义峡出口—鼎新一带,沉积厚度80m,岩性为砾卵石层;第二个位于魏加杆—三十八号一带,岩性为砂砾石层,沉积厚度为80m;第三个位于长征站—赛汗桃来镇(建国营)南一带,岩性为砂砾石和中粗砂层,沉积厚度为80m。见图版1。
晚更新世—全新世(Q3—Q4),气候变得干旱,黑河、北大河水量减少,盆地抬升,沉积范围明显萎缩,沉积主要集中在魏加杆—三十八号一带以及黑河下游的东、西两河沿岸,沉积中心沉积厚度为20m左右,以砂砾石和中粗砂沉积为主。见图版2。
2.含水系统的结构
受区域地质构造、地貌基本格架控制,下游地区由金塔、鼎新和额济纳三个盆地组成。金塔盆地形成于中更新世,为一断陷盆地,近东西走向,黑山(金塔南山)、马鬃山的山前断层分别控制盆地的南、北边界。盆地内沉积物为Q2—Q3冲洪积相砂砾石层,厚约50~120m,由南向北颗粒逐渐变细,南部为卵砾石,向北渐变为砂砾石层,亚沙土、亚粘土夹层增加,地下水类型由潜水变为承压水。东部与鼎新盆地含水系统相连。
鼎新盆地为一北东走向狭长形断陷盆地,含水层为Q1—Q3冲洪积相卵砾石层,厚101~163m。南部,合黎山将鼎新盆地与张掖盆地分隔开,两者间水力联系微弱;北部,白墩东墚隆起是鼎新盆地与额济纳盆地的分界,地湾东墚北缘-咸水井断裂为一活动断裂,挽近活动强烈,使地湾东墚隆起,Q1砂卵砾石出露,南侧鼎新盆地地下水埋深较浅为3~9m,而北侧额济纳盆地地下水埋藏较深为39m,鼎新盆地的地下径流以地下跌水的形式进入额济纳盆地。盆地东、西两侧分别为合黎山及马鬃山山前断裂控制,山前断裂为数条近于平行断裂构成的断裂带,呈断阶状,使得盆地边缘地带含水层厚度变化剧烈。
额济纳盆地为中新生代断陷盆地,北、西两侧,边界受山前断裂控制,含水层与山体基岩面接触;东侧,为巴丹吉林沙漠下部一近南北走向的隐伏断层所限;南部,以地湾东墚北—扎哈拉马嘎近东西向断裂为界,断裂南是巴丹吉林大沙漠的西南缘。盆地内部基底以侏罗系为主。盆地内沉积了数百米厚的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盆地中部狼心山—木吉湖北东向隆起带控制了区内含水系统的分布和岩相特征,将盆地分成互相连通的两部分:北西侧为赛汗桃来—达来呼布沉降区,长征站—赛汗桃来—额济纳旗一带第四系厚度达200m,赛汗桃来沉降中心厚度为323m,含水层厚度为120m;南东侧为魏家杆-三十八号-古日乃沉降区,第四系沉积厚度大于150m,三十八号-苏厂图乌苏沉降中心厚度达320m,含水层厚度200~300m,以砂砾石为主,见图版2、图版3。
黑河下游地区的含水系统由潜水和承压含水系统组成,在图版3中,以长征站—木吉湖—梭梭头弧形线为分界,线南,潜水含水系统广为分布,含水层具单层结构,岩性以卵砾石层为主;线北,含水系统具双层结构,上部为潜水,含水层以砂砾石为主,下部为承压含水系统,顶板埋深20~50m,含水层以中粗砂为主,由南向北,亚粘土、亚沙土夹层增加,含水层厚度减小,到盆地北部边缘含水层厚度不足30m。
黑河下游地区在Q1—Q2时期,沉积了巨厚冲洪积相—冲湖积相砾卵石层及中细砂,形成芨芨墩庙—双城、魏家杆—梭梭头—三十八号、长征站—赛汗桃来三个面积很大的沉积中心,构成三个储量可观的地下水富集地段。初步估算,仅含水层厚度大于80m范围内的地下水储存量就十分可观,合计达到1546.31×108m3,其中以魏家杆—梭梭头—三十八号地区的地下水富集地段赋存水量最大,为1114.98×108m3。见表9-6。整个下游地区面积巨大,总的地下水储存量近3000×108m3,具有很强的调节功能,虽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黑河流入下游地区的水量不断减少,而额济纳旗绿洲地下水位仅下降了1~3m。
表9-6 地下水储存量计算表
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与排泄
黑河下游气候极度干旱区,年平均降水量为37~80mm,大气降水对地下水系统的补给作用十分微弱,地下水的补给几乎全部来自黑河河床的渗漏。自正义峡到居延海,河床结构由卵、砾石逐渐变为中细砂,河床渗漏量大,多年平均渗漏量为7.056×108m3。河床渗漏量与过水流量有关,1989年,正义峡年径流量为15.74×108m3,下游河床渗漏量为9.06×108m3;1992年,正义峡年径流量为5.470×108m3,下游河床渗漏量为4.915×108m3,只有很少的水能进入东居延海。
黑河现代河床基本是Q1—Q2时期黑河古河道的延续,古河道主流线附近导水性好,渗透性能好的古河道体系构成含水系统内部高透水网络,渗漏的水进入含水系统后,大体沿Q1—Q2时期形成的古河道主流线网络径流。各河段渗漏水进入地下系统后的径流、排泄路径见表9-7。
表9-7 黑河不同河段多年平均渗漏量及其径流、排泄路径
正义峡—长征站河段位于潜水分布区,河床渗漏水先转化为潜水,径流到长征站、木吉湖、梭梭头一线进入承压区后,一部分转化为承压水。长征站以下河段位于承压水分布区,渗漏水进入上部的潜水含水层,沿Q3—Q4时期的古河道径流,流经额济纳旗绿洲,最后在居延海蒸发排泄。区内地下水开采水平很低,仅在鼎新和湖西新村及额济纳旗有少量开采,年取水量约0.4×108m3,地下水流场基本处于天然状态。
总的来说,黑河河床的渗漏是地下水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渗漏水进入地下水系统后,流经三个地下水富集地段,分别排泄于古日乃及居延海洼地,维系着十分脆弱的绿洲草场生态。黑河下游地区地下水含水系统储存空间大,总地下水储存量近3000×108m3,其中的一半储存在芨芨墩庙—双城、魏家杆—梭梭头—三十八号、长征站—赛汗桃来三个地下水富集地段。由于径流条件较好,大部分地区矿化度小于1g/L,水质较好。只有位于排泄区的古日乃、居延海地区的小盐湖附近上部潜水矿化度较高,多为微咸水或咸水。如能合理调配利用地下水库中的储存资源,对改善极度干旱的黑河下游地区生态和经济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② 洛阳哪里有芨芨菜
90路(东郊-西关)
线路介绍:市内线路; 西关7:25-19:30,东郊6:30-19:30; 售票每1元电钱包0.9元各类IC卡用
东郊 - 西郊 - 罗圪垱 - 河佃村口 - 碑楼 - 牛王庙东 - 牛王庙西 - 酒务寨 - 酒务村 - 潘寨佃庄交界口 - 潘寨村东 - 潘寨村 - 潘寨村西 - 太平村东 - 太平村西 - 三官庙村东 - 三官庙村西 - 向阳村 - 桃园村 - 洛河桥南 -洛河桥北 - 东城道州东路口 - 塔西(州东路花园东街口) - 州东路启明南路口 - 河南林业职业院(州东路洛川街口) - 州东路夹马营路口 - 瀍河桥东 - 州东路民主街口 - 青宫 - 集 - 西关 - (共31站)
90路(西关-东郊)
线路介绍:市内线路; 西关7:25-19:30,东郊6:30-19:30; 售票每1元电钱包0.9元各类IC卡用
西关 - 集 - 青宫 - 州东路民主街口 - 瀍河桥东 - 州东路夹马营路口 - 河南林业职业院(州东路洛川街口)- 州东路启明南路口 - 塔西(州东路花园东街口) - 东城道州东路口 - 洛河桥北 - 洛河桥南 - 桃园村 - 向阳村 - 三官庙村西 - 三官庙村东 - 太平村西 - 太平村东 - 潘寨村西 - 潘寨村 - 潘寨村东 - 潘寨佃庄交界口 - 酒务村 - 酒务寨 - 牛王庙西 - 牛王庙东 - 碑楼 - 河佃村口 - 罗圪垱 - 西郊 - 东郊 - (共31站)
③ 额敏的特产和名胜古迹写一篇作文
额敏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塔城盆地中心,北抵哈萨克斯坦,南连托里县和油城克拉玛依,东邻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西接塔城市和裕民县。2013年时,额敏县辖区面积9532平方公里,县辖4镇7乡6个农牧场,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师部及所属7个农牧团场。2013年额敏县共有汉、哈、维、蒙等25个民族22万人
额敏县境内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2009年已发现的主要有煤、金、铁、锰、铀、铜、水晶、花岗岩、大理石、石油、高岭土、白垩土、芒硝、石膏、石灰岩等。县境内有两条煤层,储量达数亿吨。
植物资源
自然植被比较丰富,河滩中主要生长有芦苇、芨芨、蒲草等,山涧深谷各阴坡面长有土尔条、野玫瑰、山楂、枸杞子、蔷薇、白梭梭、红柳、刺铃铛、灰毛柳等灌木,经济用材林有山杨、柳、桦树等。吾尔喀夏尔山北部森林覆盖率达15%,其中喀拉也木勒林区面积为2.802万亩。2009年,额敏县县境内有乔木68种,柳树、杨树、榆树、白腊树为主要树种。
动物资源
额敏的山区野生动物种类繁多,2009年时已查明的野生动物有200余种。其中兽类有30余种。被国家列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动物的有雪豹、赛加羚、黄羊、马鹿、棕熊(狗熊)、雪兔、盘羊、石貂、猞猁(山猫)等。此外还有赤狐、白鼬、狗獾、野猪、旱獭、黄鼠、银鼠、水鼠,刺猬等。禽类约有40余种。其中被国家列为一、二级保护动物的有白鹳、黑鹳、金雕、玉带海雕、大鸨、大天鹅、黑琴鸡、黑腹沙鸡、蓑羽鹤。此外,还有黄鸭、麻鸭、绿头鸭、大雁、苍鹭、山鸡、石鸡、山雀鸠、杜鹃、喜鹊、布谷鸟、啄木鸟、鹁鸪、猫头鹰、燕子、百灵鸟、地鸦、麻雀、乌鸦、铁甲兵、小鱼鹰等。两栖爬行类有蟾蜍、蜥蜴、蛇、湖蛙等。
额敏县的主要旅游景区有:海航夏牧场、巴依木扎无底湖、喀拉也木勒森林公园、孟布拉克夏牧场、玛拉苏野猪沟、莫合台狩猎场、也迷里古城遗址、喀拉也木勒古岩画群、乌什水王爷土堆墓,额敏河滨公园及达因苏水库等。额敏既有雄浑浩瀚的塞外景色又具江南的旖旎和秀丽,与当地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构成了美、奇、特的额敏旅游景观。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了额敏独特的景观。
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以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有:叶密里古城遗址、古岩画、喇嘛庙、王爷古墓、樊梨花点将台、古通商口岸等;
自然旅游资源有:喀拉也木勒风景区、海航民俗风景区、阿克苏水上乐园、库尔图生态园、玛拉苏野猪沟景区、塔原度假村、莫合台狩猎场等。
④ 芳草湖的场部区划
芳草湖各分场 场部 芳草湖镇西北15千米,呼芳公路从镇内经过,此地原为古荒地,当地人把未开垦的荒地称生地,以后又开垦种植,故称老生地。1961年芳草湖一分场场部设在老生地。驻镇单位:芳草湖公安局驻老生地派出所、农行芳草湖一场营业所、邮电分局一场营业部、农机修造站、粮油加工厂、轧花厂、中心学校、卫生所、林牧站、农业三连、十连等。有线电视、程控电话齐全,全镇居民3437人,其中,少数民族34人。芳草湖一分场辖10个农业连队7个自然村。 所属各村 唐家梁村(一分场一连)老生地西北2千米,清光绪年间(1875)建村,唐氏家族居住,且地势较高得名。720人,耕地764.4公顷。
小东沟村(一分场二连)老生地北2千米,清光绪四年(1878)建村,开荒人在芨芨河以东开渠称大东沟,在大东沟又开一小渠称小东沟。683人,耕地432.7公顷。
旧沟村(一分场四连)老生地东南3千米,清代住户在此开渠种植,后居民迁往下湖村,在下湖又开新渠故名。661人,耕地545.6公顷。
夹滩村(一分场五连、六连)老生地南5千米,处芨芨梁河与西沟渠之间,地势平坦故称滩。790人,耕地765.8公顷。
破口村(一分场七连)老生地西南7千米,1959年建村,因地势高低不平,水常冲破渠口得名。227人,耕地320.5公顷。
陶家坑村(一分场八连)老生地西南7千米,地势高低不平四面均为土包,村西有洼地,称老鹰湖,陶姓聚居得名。328人,耕地532.9公顷。
西沟村(一分场九连)老生地西3千米,白蒿滩以下原有三条渠称沟,西面的称西沟。343人,耕地497公顷。 场部 芳草湖镇南3千米,过去遍地长满白蒿,生长茂盛,故名白蒿滩。原为呼图壁县红旗公社白蒿滩大队所在地。镇内驻有芳草湖公安局白蒿滩派出所,农行芳草湖支行二场营业所、农机修造站、粮油加工厂、轧花厂、基建队、中心学校、卫生所、商店。安装程控电话、有线电视。居民1027人,以汉族为主,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族各4人。辖10个农业连队,12个自然村。 所属各村 大海子村(二分场一连)白蒿滩南9千米,地处大海子水库北岸,1959年由江苏等地支边青壮年组建的新村。504人,耕地419.7公顷。
倒渠滩村(二分场二连)白蒿滩南7千米,清光绪年间建村,开一渠与主渠道流向相反,称倒渠。560人,耕地506公顷。
中渠村(二分场三连)白蒿滩东南8千米,灌溉渠道位于苇湖与沟渠之间,称中渠。697人,耕地646.8公顷。
李家海子村(二分场四连)白蒿滩西7千米,清光绪年间建村,李姓家族在此定居得名。398人,耕地477.1公顷。
青疙瘩村(二分场五连)白蒿滩西北8千米,村边上有一条长约1000米,高约1.5~2米的青土包,1959年江苏支边青壮年开荒建村。400人,耕地721.5公顷。
沙门子村(二分场六连)白蒿滩东4千米,清咸丰年间建村,此地通镇必须穿越沙包故名。342人,耕地372公顷。
东沟湖村(二分场七连)白蒿滩北4千米,1959年建村,渠道位于西沟以东,且挖得很深称东沟湖。380人,耕地313.6公顷。
蘑菇湖村(二分场八连)白蒿滩西南4千米,清咸丰年间建村,原为古荒地,春季遍地蘑菇故名。513人,耕地448公顷。
西高梁村(二分场九连)白蒿滩西南1千米,地处分场西,地势较高故名。384人,耕地81.3公顷。
下白蒿滩村(二分场十连)白蒿滩南3千米,昔日遍地白蒿,按相对位置称下白蒿滩。377人,耕地336.7公顷。
兵户庙村(二分场原酒花一连)白蒿滩北1千米,清光绪年间(1875)建村,左宗棠部下在此修建一庙称兵户庙。453人,已并入九连。
澄槽村(二分场原酒花二连)白蒿滩东南1千米,清咸丰年间(1851)建村,因在芨芨梁上架设木制水槽引水灌田故名。287人,已并入十连。 场部 芳草湖镇北23千米,清光绪四年(1878),从马桥城和芨芨梁等地迁入几户人家在此垦殖,引芨芨梁渠水浇地,在村东开两条渠,大渠称大东沟,小渠称小东沟。原为呼图壁县红旗公社大东沟大队驻地。镇内驻有芳草湖公安局大东沟派出所、农行芳草湖支行三场营业所、芳草湖邮电支局三场邮电所,商店、餐馆、美发店临街而建。建有线电视转播台,程控电话。镇内有农机修造站、粮油加工厂、轧花厂、变电所、水管所、牧林站、中心学校、卫生所、农业一连、二连。居民2151人,其中,维吾尔、回、蒙古等少数民族73人,分场有10个农业连队,辖8个自然村。 所属各村 庙公地村(三分场三连)大东沟北2.5千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在此建一庙,周围土地属庙内公产,称庙公地。258人,耕地597.7公顷。
潘家庄村(三分场四连)大东沟北偏西5千米,潘姓聚居得名。605人,耕地598.9公顷。
下芨芨梁村(三分场五连)大东沟北6千米,原为荒地,芨芨草丛生,按所处方位相对于上芨芨梁而定名下芨芨梁村。528人,耕地591.3公顷。
下西沟村(三分场六连)大东沟西9千米,清光绪年间建村,处西沟渠下游得名。332人,耕地449.1公顷。
下湖村(三分场七连)大东沟东北6千米,处呼图壁河下游,过去是一片草湖,故称下湖。455人,耕地596.5公顷。
东湖村(三分场八连)大东沟东7千米,处下湖东故名。1971年建新村,430人,耕地351.4公顷。
南湖村(三分场九连)大东沟东偏北4千米,处下湖南故名。653人。
王家海子村(三分场十连)大东沟东南6千米,村南有一片沼泽俗称海子,居民多王氏。453人,耕地394.5公顷。 场部 芳草湖镇东北14千米,地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多沙包得名。1961年芳草湖建场后组建的新村落。镇内驻有芳草湖公安局单板派出所、农行芳草湖支行四场营业所、芳草湖邮电支局四场邮电所、农机修造站、粮油加工厂、轧花厂、中心学校、卫生所、畜牧连等单位。镇东北角驻农业八连,东南角驻农业十连,全镇居民1006人,建有线电视转播台,程控电话。四分场下辖10个连队,7个自然村。 所属各村 火烧洼村(四分场一连)沙梁子西南4千米,此处地势低洼野草茂盛,春秋烧荒得名。333人,耕地467.5公顷。
丹坂村(四分场二连)沙梁子西南7千米,过去此地常遭洪水,农民筑一拦水坝,呈红色故名。316人,耕地685.4公顷。
大湖村(四分场三连)沙梁子西北3千米,开发前是一片沼泽,俗称大湖。237人,耕地615.3公顷。
董家场子村(四分场五连)沙梁子东2千米,清光绪初年建村,董姓最先来此垦殖定居故名。230人,耕地639.6公顷。
桑家渠村(四分场十连)沙梁子西北5千米,清光绪年间建村,桑氏最先在此垦荒开渠故名。437人,耕地672.9公顷。
小分地村(四分场七连)沙梁子北10千米,清代以村落分土地,当地农户只分得一小份土地故名。437人,耕地980公顷。
五戽地村(四分场四、九连)沙梁子东南2千米,清光绪年间,破口村农民迁此地,开垦五戽土地故名。630人,耕地1115.4公顷。 场部 芳草湖镇东北4.2千米,官地实为公地(公用地),1958年前,此地的土地为附近农民公用,可以自由耕种或放牧牲畜,当地农民称官地。1961年芳草湖建场时,划归五分场,1964年成为五分场场部所在地。镇内规划规范,柏油路通往各连队,驻有芳草湖公安局官地派出所、农行芳草湖支行五场营业所、农机修造站、粮油加工厂、轧花厂、中心学校、卫生所、林管站、电管站、水管所、农业六连、十一连。全镇居民2650人,其中:维吾尔、哈萨克、回族、朝鲜等少数民族34人。有线电视、程控电话通职工家。五分场有13个农业连队,辖11个自然村。 所属各村 十戽地村(五分场一连)官地东4.5千米,清代农民在此开垦十戽地得名。516人,耕地641.4公顷。
南沟渠村(五分场二连)官地东北3.5千米,清代建村,当地农民在牛圈子开一道渠,引呼图壁东河水灌田,渠经此地。560人,耕地715公顷。
牛圈子村(五分场三连)官地东3北千米,当地土地肥沃,牧草茂盛,正繁户、渭户的农民多在此放牛故名。360人,耕地478.7公顷。
蒋家湖村(五分场四连)官地北3.5千米,昔为沼泽,清末蒋姓在此垦殖。380人,耕地401.3公顷。
任家口子村(五分场五连)官地西北5.5千米,清朝末年建村,任姓农民在丹坂渠开口引水耕种得名。408人,耕地413.2公顷。
调户子村(五分场七连)官地西2.2千米,清末建村,正繁户人多地少,大家来此开荒,按户调整土地面积故名。482人,耕地379.1公顷。
小东滩村(五分场八连)官地东南5千米,西滩以东有一块地,当地人把一块地称一滩地故名。418人,耕地431.2公顷。
渭户村(五分场九连)官地东南6.2千米,清咸丰至同治年间,陕西渭南人迁此地垦殖建村故名。487人,耕地392.3公顷。
转沟村(五分场十连)官地南9千米,光绪十四年(1888)建村,当地农民饶三岔坪开一道弯渠故名。361人,耕地436.1公顷。
西滩村(五分场十二连)官地南4.2千米,地处渭户西的荒滩故名。604人,耕地310.2公顷。
锅窑湾村(五分场连十三)官地西100米,清咸丰年间建村,有姓孙农户在此耕种,在渠道的拐弯处挖一个锅窑造饭得名。382人,耕地很少。 场部 芳草湖镇东南15千米,清朝末年,当地农民引水灌田,在呼图壁东河岸开一条渠,并筑一坝,称东河坝。1961年由呼图壁县红旗公社大队转建芳草湖六分场,场部设在东河坝。镇内单位:芳草湖公安局东河坝派出所、农行芳草湖支行六场营业所、芳草湖邮电支局六场邮电所、农机修造站、粮油加工厂、轧花厂、中心学校、卫生所。商店、餐馆、理发店铺分布在镇内各处。建有线电视转播台,程控电话。全镇居民1896人,其中,少数民族7人。六分场辖11个农业连队,10个自然村。 所属各村 移户地村(六分场一连)东河坝南3千米,清宣统年间五工台、乱山子等地农民移此建村得名。676人,耕地573.2公顷。
东坑村(六分场二连)东河坝东北10千米,位于头道沟以东,洪水冲刷,形成一条南北长5千米,东西宽1千米的大坑,1965年开荒建村。396人,耕地704.2公顷。
龙家湾村(六分场三连)东河坝北5千米,清末一龙姓居民在此垦荒。508人,耕地778.5公顷。
三十份子村(六分场四连)东河坝北8千米,民国初年,东河坝人在此划分土地,共分30份故名。427人,耕地396.8公顷。
大庄渠村(六分场五连)东河坝北10千米,1961年建村,有一条水渠经过此地得名。395人,耕地568.2公顷。
红柳滩村(六分场六连)东河坝东北16千米,1967年建村,昔日红柳茂密得名。579人,耕地867.5公顷。
西渠村(六分场七连)东河坝西2千米,在呼图壁东河西南开一条渠,称西渠,村因渠得名。1961年建村,340人,耕地373.3公顷。
下广东村(六分场八连)东河坝西南14千米,清道光年间,流放来疆的广东人在此屯田,呼图壁有上广东,按相对位置将此处称下广东村。1033人,其中哈萨克族27人,回族13人。耕地351.3公顷。
疙瘩庄村(六分场九连)东河坝西南12千米,1961年建村,庄子建在土包上得名。285人。
梧桐窝子村(六分场酒花二连)东河坝南21千米,昔日有茂密的梧桐树故名。1054人。良繁场、园艺场所驻自然村。 长沙窝村(良繁场三连)正繁户镇北5千米,村边多长形沙包得名。294人,耕地170公顷。
张家庄村(园艺场三连)沙梁子镇南5千米,清代张氏在此定居得名。498人,耕地453.3公顷。
六戽半村(园艺场一连)正繁户镇南1.5千米,此地最早耕种六戽半地得名。居民70户,260人。耕地292.7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