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政治生态已经
① 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开辟了治晋理政新境界作出了什么战略
2016年10月31日上午,山西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隆重开幕。骆惠宁同志向大会所作的报告,为山西未来五年的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实现途径和目标任务。开辟治晋理政新境界,报告提出了五个深刻领会的要求:
一要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关于治国理政的奋斗目标,在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加快山西步伐。
二要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关于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思想,在推动转型升级中走出山西路径。
三要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彰显山西气魄。
四要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在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中交上山西答卷。
五要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所贯穿的强烈历史使命感,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体现山西担当。
山西省委党校教授 高建生:“党代会报告提出这五方面的要求,五方面的部署应该说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这里面有基础、有途径、有任务、有要求、有关键。
第一个就是要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加快我们山西的步伐,要实现我们全面小康社会与全国同步这个目标。加快是个目标,加快是个要求,加快又是个任务。
第二条是我们在推进我们转型升级中要走出一条山西的路径。报告里面讲,我们处于一个历史的拐点,我们比全国寻找新的动力难度更大,以山西这么一个点给全国创造出一些可以复制的经验。
第三条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要显示出我们山西的气魄。报告里面特别强调了,现在我们山西处于‘五期叠加’的时期,就使得我们山西的全面深化改革带有一种攻坚期的特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首先就是要拿出我们山西的气魄来。
第四条,净化政治生态方面交出一份山西的答卷,把我们这么一种出现过的系统性塌方式的腐败,我们认真地梳理一下、总结一下,交出一份有特点的、有创造性的这么一个答卷。最后一条就是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么一个发展过程中,我们要体现出我们山西的担当。每一个党组织、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体现出自己的担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治晋理政的新局面就一定能打开,新境界就一定能实现。”
开辟治晋理政新境界,报告还提出,要通过全省的共同努力,塑造和展示山西文化璀璨、人才辈出的人文形象,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的转型形象,充满活力、合作包容的开放形象,表里山河、生态美好的壮丽形象,以廉为荣、艰苦创业的清明形象,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安康形象。认真落实“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保经济转型升级取得显著进展,确保良好政治生态全面有效构建,不断塑造美好形象,逐步实现振兴崛起。
② 骆惠宁在山西的政缋好不好
好。
2016年10月31日,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骆惠宁同志代表中国共产党山西省第十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报告中指出,2014年9月调整后的省委认真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山西工作的重要指示,提出并实施“五句话”总体思路,推进“六权治本”,确立“一个指引、两手硬”重大思路和要求,力促弊革风清,力行发展为民,不断激发干事创业积极性。
推动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向着“巩固、深化、提高”方向迈进,推动经济发展朝着“稳步向好、转型升级、振兴崛起”方向迈进,全省保持了政治稳定、大局稳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展新进步。
骆惠宁说,山西一段时间发生系统性塌方式严重腐败,政治生态出了问题,调整后的省委坚决扛起主体责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严格执行党规党纪,党的建设呈现新气象。
清除了腐败分子,净化了政治生态,全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有了新增强,全省人民的精气神有了新提升,全省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正反两方面经验警示我们,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必须把严的要求贯穿管党治党全过程,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问题作坚决斗争。
骆惠宁提出,深刻领会系列重要讲话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在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中交上山西答卷。我们要痛定思痛、以往鉴来,着眼大局、立足实际,把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的各种“考试”考好。
我们要在前两年打下的良好基础上,进一步确立“巩固、深化、提高”的方针,在全面构建良好政治生态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2)山西政治生态已经扩展阅读
2016年6月30日,山西省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姜信治出席会议并宣布中央决定:骆惠宁同志任山西省委委员、常委、书记,王儒林同志不再担任山西省委书记、常委、委员职务。
骆惠宁在会议上发表讲话,他说到:“我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这次能到山西与大家一起共事,我很高兴,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我决心与大家一起努力,全面贯彻中央精神,继续把山西的工作做好,决不辜负党中央的重托和全省人民的期望。”
③ 政治生态进一步优化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仗着生态既不优化的具体目标,我认为也就是生态平衡的问题,现在污染比较严重,那么已经是绿色出行。绿色环保这点是至关重要的。
④ 中纪委为什么选择在北京,山西和浙江开展改革试点
个人觉得,选择山西等地方进行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有几种因素,一是考虑到当地的政治生态,山西政治不用多说,一塌糊涂,随着重拳反腐的推进,山西的政治生态得到了有效改观。选择山西作为监察体制改革的试点地区,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效果。至于浙江,那就是看看良好政治生态下实行监察体制有什么推动作用了。
⑤ 山西官场政治生态有哪些问题
熟悉山西官场情况的知情人士用三句话
概括山西的政治生态:政治生活利益化、政治组织山头化、政治作风官僚化。
以上供您参考 希望能帮到您
还望采纳 谢谢
⑥ 如何甄别一批不廉洁的干部的思考
当前,山西的政治生态存在不少问题,干部“带病提拔、带病在岗、提拔后生病”现象在个别地方和部门相当严重。问题就出在这些地方和部门的党委没有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在干部管理、干部监督上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
省委指出,坚决整治“为官不廉、为官不为”问题,关键是打好“三个一批”组合拳。一是甄别一批不廉洁的干部,分级分批对全省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一把手”、掌握资源审批权的副职、与煤炭等资源紧密相关的部门领导,进行一次廉洁考核,建立廉政档案,坚决撤换“带病在岗”干部。二是退出一批不作为的干部,对抵制“四风”不力,不胜任、不称职、不作为、不主动履职担责的干部,果断予以调整。三是掌握一批善作为的好干部,对照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掌握一批听党话、跟党走,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始终做到干部工作心中有数、手中有人。
⑦ 净化政治生态重塑山西形象采取什么措施
一要在惩治腐败、狠刹“四风”方面发挥表率作用。尽快形成“三个高压态势”,即形成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形成狠刹“四风”的高压态势,形成打黑除恶的高压态势。
二要在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形成长效机制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要高压反腐,突出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同时,标本兼治,从三个层面布局,努力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要重点抓好“六权治本”,即要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限制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同时,还要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党纪国法教育,加强红色传统和优秀历史廉政文化教育,切实增强拒腐防变的思想定力和行动自觉。
三要在科学推进城镇化、着力改善民生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引领作用;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形成满足城市发展基本需求的功能体系;要转变观念,从根本上解决城市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的问题;要加强城市管理;要重视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和发展。
四要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要着力突破思想观念的桎梏,破除体制机制的束缚,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结合太原实际,抓好中央和省委部署的改革任务的落实,为全省作出示范、趟出路子。同时,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不断拓宽发展空间,提升太原市开放水平。
五要在推动“六大发展”、富民强省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要推动廉洁发展,把廉洁政府、法治太原、诚信太原建设贯彻到发展的全过程,坚决堵塞经济活动中的腐败漏洞,在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中实现发展。要推动转型发展,以思想转型为先导,以企业转型为基础,以产业转型为重点,推动经济社会的总体转型。要推动创新发展,要用好得天独厚的科技资源,建好山西科技创新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要推动绿色发展,积极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实现环境与经济和谐共生,发展与转型协调共进,走出一条煤炭资源型地区绿色发展之路。要推动安全发展,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监管责任,严肃查处重特大安全事故。要高度重视社会安全,创新社会治理模式,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认真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根本问题,坚决防范群体性事件和恶性恐怖事件,切实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要推动统筹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统筹国际和国内发展,统筹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
六要在净化政治生态、重塑山西形象方面发挥表率作用。要坚持从常委班子抓起,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定的精神上来,统一到省委的决策部署上来,共同打造政治坚定、作风过硬、奋发有为的领导集体。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坚决把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要着力抓好干部队伍,既要解决“乱作为”问题,又要解决“不作为”问题,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要从严整治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严肃整治违反干部任用标准和程序问题,整治跑官要官、说情打招呼等问题,切实把刷新吏治的要求落到实处。要振奋精神,团结奋进,重塑市委班子新形象,重塑干部队伍新形象,重塑省会城市改革发展稳定新形象。
⑧ 如何构建良好政治生态已经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命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瞻远瞩地作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就是不断深化对中央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总书记关于“四个全面”的战略要求。通过全面加强从严治党特别是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在全省形成风清气正、崇廉尚实、干事创业、遵纪守法的良好政治环境。
从严管党治党,首先从思想上严起来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是一种新常态。所谓“全面从严治党”之“全面”是要涵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和制度建设各个领域,这是对党的建设系统性、整体性的要求;所谓“全面从严治党”之“从严”是从纪律执行层面对党的建设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的回应。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越要从严管党、从严治党,就越要从思想上深刻领会党的宗旨,就越要从行为上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就越要在政治生活中坚决反对任何滥用职权、谋私利的不正之风。中央总书记指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没有禁区,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只有清除产生腐败行为的基础条件,完善从严治党的制度建设,才能建构良好政治生态。
加强全面从严治党要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有机统一。重视思想建党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尤其注重对党员领导干部教育,强调通过思想建设来武装全党同志、统一全党意志。我党是在列宁建党思想指导下建立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着重从思想上建党是党的建设的重要历史经验,也是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最鲜明的特征。全面从严管党治党,首先从思想上严起来,通过党性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党员领导干部从思想上和道德上划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从严管党治党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中央总书记鲜明提出从严治党 “八项要求”,就是在党员干部心中划出的纪律和规矩的红线,目的是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明起来,自觉遵守党章、党的纪律、国家法律以及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确保中央大政方针的贯彻执行。通过加强思想建设,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 “总开关”拧紧了、理论素养提高了,才会把从严治党要求落到实处。其次从制度治党上严起来,制度具有根本性、稳定性、长期性、全局性,加强思想政治建设需要用制度载体把无形的要求有形化、固定化、规范化,通过科学完备的制度来规范引领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
制度治党旨在通过完善法律规范理顺党内关系,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把组织纪律严明起来,自觉遵循组织程序,服从组织决定,接受组织安排,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搞人身依附、拉拉扯扯那一套。把财经纪律严明起来,决不允许搞利益输送,插手市场经济活动,谋取非法利益。把工作纪律严明起来,坚决按中央要求办事,决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把法治规则严明起来,强化依法办事意识,自觉在法治轨道上想问题、作决策、用权力,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通过全面从严治党,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氛围,形成良好的从政环境。
当前,尽管大多数党员领导干部是好的,但在“关键少数”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些党员干部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这些问题的滋生有思想教育不够的因素,有党内生活原则没有严格落实的因素,有干部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因素,有制度规定存在漏洞的因素,追根溯源是理想信念、党性原则、革命精神、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等出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这警示我们防止理想滑坡、信念动摇的任务的紧迫性,亟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精神补“钙”。
从根本上实现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
在思想建设上,省委通过贯彻中央精神,结合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制定了 “两个意见”,针对腐败易发多发领域由省政府制定出台了 “五个规定”“五个意见”,在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从严治党《决定》,作出 “八个务必从严”规定,把中央总书记关于从严治党 “八项要求”作了具体化,通过“找病因”“拔病根”,坚决把一定时期遭到破坏的政治生态彻底扭转过来。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把理想信念、规矩意识、党性原则、为民宗旨、廉洁观念、担当精神等牢固树起来,引导党员干部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扛在肩上,把心思和精力用在专注工作上,坚决反对精神不振、不思进取,坚决反对思想保守、因循守旧,坚决反对不敢担当、不在状态,大力弘扬夙夜在公、昼夜兼程的敬业精神,迎难而上、攻坚克难的昂扬斗志,食不甘味、寝不安席的责任担当,勇于改革创新、迎难而上、闯关夺隘,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在制度治党层面,用好民主集中制的法宝,通过制度建设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引导党员干部真正弄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等根本问题。在政绩观上把人民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最高标准,号召党员领导干部要珍惜为党和人民工作的机会,敬畏组织、敬畏权力、敬畏人民、敬畏纪律,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权慎独慎微,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真正在思想上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立起廉洁自律的戒尺,增强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自觉,进而推动全省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氛围。
当前,反腐已成为新常态。中央总书记告诫我们:“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想腐、不能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还没有绝迹,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要保持反腐定力,必须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决策部署,着力构建起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制度机制,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只有建构良好政治生态,才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问题的治本之策。
⑨ 12·13山西讨薪亡人事件的社会舆情
2014年12月13日事发,直到24日该事件才在网上引发网民关注,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从舆情趋势图上可以看出,自26日(当地警方发布通告)起,相关信息更新量明显增加。28日,新华社“中国网事”发布调查文章《农民工命丧讨薪路山西民警“脚踩头发”粗暴执法事件调查》,推动该事件在舆论场进一步走热,次日的信息更新量超过了1,250条。随着当地官方逐步走向问题的前台以及处置措施的陆续公开,该事件的舆情热度趋于降低 。
总体上看,截至2014年12月30日,共有相关舆情信息3,543条。在报道媒介上,新闻报道占比最多,约占49.4%。论坛次之,为32.3%,境外和贴吧报道均占4.3%。从事件发酵的过程看,26日之前,论坛报道占优;26日之后,新闻报道的主导地位比较明显 。 网民认为,涉事警察的行为“太恶劣”,严重损害了山西警方的整体形象;在严惩涉事责任人的同时,基层警察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也应反思。网民“lwwz2011”说,太恶劣了,知法犯罪,这样的警察不配为警察,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山西不只是煤黑,公安更黑。网民“hezhengwen01”说,这种警察在中国大地到处可见,必须给个说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周边那些警察也该抓去坐大牢。还有网民说,这警察会被判刑吗?恐怕不会,就算判也是判1缓2,基层警员素质参差不齐,要好好大力整顿了 。
网民认为,在舆情处置方面,当地有关部门行动消极、办法老套,进一步恶化了警民关系和官民关系,对各种细节和疑点有针对性地回应,才能赢得网民信任。媒体人阿曼认为,从这件事的处理上可以看出,当地应对舆论似乎还处在“学步孩童”的阶段,几乎每一步都是被舆论推着走,每一步都在被“打脸”。这种“严防死守”的消极态度,能躲则躲,躲不了再出来回应的舆论应对方式,早就过时了。而正是这样的消极态度,使其失去了人们的信任,一个值班民警的否认,就掀起了舆论大波。官方回应中的“高度重视”应该体现在每一个微小的细节。网民“殷国安”认为,官方回应中的“举一反三”已成为“官话忽悠”,建议分两步走,当“一”的问题基本处理结束时,再进行“反三”的工作 。
网民认为,在全面建设法治中国的背景下,涉事警察以及当地警方的行为有悖职业道德和法治精神,消除滥用公权的“底气”与“霸气”,才能挽回公权公信。网民“图八木”说,女工讨薪命丧派出所,在全社会都在喊着建设法治国家的时刻,确实让人感到震惊,难道依法治国的宣传没有宣传到这里?这里的警察还能被称为民警吗?说他们是那些欠薪者的保护伞一点都不夸张吧?失人心容易得人心难,已经被抛弃的公信力还需要当地政府下更多的功夫去找回来。网民“郑端仁”说,回顾整个事件,其中不仅有个别民警的嚣张跋扈和冷漠无情,更少不了事后官方不敢担当,试图“捂盖子”逃避责任。唯有消除“脚踩讨薪女工头”的霸气和“否认这一不良行径”的底气,给公众一个满意的答复,才是修复公权公信的正途。网民“铁拳雄狮”说,必须加大对公权力的监督,把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否则,类似新闻还会被不断地曝出来 。
还有网民认为,该事件折射的劳资紧张关系不容忽视,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需反思四大政策问题,政府应善于调动其他资源和力量,依法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网民“碧翰烽”认为,劳资关系是当前社会关系当中的重中之重,直接关系着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挑战着人们的安居乐业、威胁着社会和谐稳定。要构建和谐劳资关系,企业工会的独立性、招商引资与唯GDP主义、“维稳”与“维权”的关系、社会分配体制改革等四大问题亟需反思。网民“冯文亮”说,政府应为农民工创造和优化生存环境,加强制度设计和监管落实,共同撑起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伞。在解决欠薪问题时,应该以法律为基本准则,确保“欠薪入刑”能发挥其应有的威力。网民“空山新雨”建议,政府须调动社会其他资源和力量共同破解“讨薪”难题,通过扶持相应的社会组织以及让各地存在的同乡会等组织规范化、阳光化等方式,提高农民工在劳资关系中的博弈能力 。 长江日报:警察打死讨薪者是一场正义危机
如果是一个包工头或者地痞流氓打死讨薪者,人们也会愤怒,却仍会相信正义。被称为正义守护者的警察,却公然对正义寻求者实施肉体残害,性质就完全不同,它会让人们失去对正义的信仰,失去对国家机器维持正义功能的信心。公平正义是我们社会高度推崇的基本价值,作为国家合法暴力机器的执法者,竟然这样赤裸裸地践踏正义,人民绝无法忍受,不能原谅 。
南方都市报:愿“讨薪”不再成难题
在正常途径无法解决问题的情况下,依靠上访、跳楼、跳桥、群体性事件来“把事情闹大”,成了近乎唯一的选择,恰恰这样的社会性讨薪方式又能产生一定效果,因而产生了路径依赖。讨薪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欠薪易。资方欠薪违法成本低,外来务工者讨薪成本高,让欠薪更有恃无恐。纯粹指责社会性讨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利影响,将其拘留或入罪了事,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容易激化矛盾。更多的关注应放在产生如此路径依赖的原因上,并寻求解决之道 。
新京报:讨薪者命丧派出所“高度重视”别总迟到
可以说,当地警方一开始并不希望这件事情信息外露,更不希望被舆论关注。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检察机关已介入调查,但官方始终没有公开、正面回应。直到事件见诸媒体后,太原市相关部门才在第一时间启动响应,通过公开通报表达了对事件的“高度重视”和“处理决心”。不过,回过头来看待案件的整个发展脉络,仍然有太多的东西值得咀嚼。为什么有关部门在事情发生后第一反应总是封锁消息,直到遮盖不住,被媒体披露、舆论聚焦后才“高度重视 ”?
京华时报:脚踩女工头发事件岂止“处置不当”
龙城派出所的民警,不但将讨薪农民工打倒在地,更将其头发踩脚下,显示出对生命缺乏起码的尊重。民警刘金润将“民警脚踩女农民工头发”照片说成是利用视觉误差“误导网民”,对照家属提供的视频,到底是谁想误导人,不言自明。此外,还有几点值得追问:民警究竟有没有打人?民警为什么要打人?处警民警面对5名手无寸铁的农民工,在处理这起小纠纷时,偏袒如此明显,出手如此之重,很难说这是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公平,而其中透露出的执法之失、暴戾之气尤其值得警惕 。
红网:查清女工讨薪丧命真相回避机制不可缺位
面对讨薪女在派出所的非正常死亡事件,涉事公安部门理应启动回避机制,让第三方介入查出事件真相,给死者家属一个合法交代,给社会一个公开透明的说法。对于周口讨薪女工在派出所死亡事件来说,之所以持续发酵,一个重要因素,就在于涉事的公安机关,没有理清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与权责义务都发生了变化,已处于涉案方,不再具有立案管辖权和查处权,一味参与其中,只会引发社会对案件处理不公的持续质疑 。 本是一起劳资纠纷,然而,因为当地警方的不当介入,该事件却以警民矛盾甚至官民矛盾的形式呈现在网民面前。当媒体把这件事曝光后,涉事警察的跋扈与傲慢、事后当地警方躲闪与遮掩,随之成为网民吐槽的重要舆情点,而事件起始的讨薪问题反而有些“冷落”。显然,这不是舆论失焦。讨薪问题固然显失社会公平,但对官员(警察)、公权力的批评更能释放快感 。
在当前持续的反腐高压态势下,山西“后来居上”,成为十八大之后反腐风暴中“最大的重灾区”。而与此事相涉的太原警方,此前的诸多乱象也时而被媒体聚焦。2014年9月11日,南方周末曾刊文《太原警界之乱三任公安局长连续下马》。报道称,“多名公安系统人士透露,三任问题局长在任期间,太原公安队伍士气低迷,纪律松懈”。“更严重的,在部分山西高层官员与不法煤商形成利益共同体的政治生态下,部分太原警察沦为煤商违法后的保护伞”。由此观之,此次事件从劳资纠纷到官民矛盾,可能并非仅仅因个别警察素质低下而偶然发生,网民对涉事警察、当地警方的尖锐质疑和批评,也并非无端发泄,而是其来有自 。
媒体在该事件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正是媒体的曝光引发了广大网民对该事件的关注,在推动网民对这一涉及劳资关系和官民关系进行深入反思的同时,客观上也增强了受害方的博弈能力。与此同时,当地警方在事件处置上的不足与短板也明白无疑地暴露在网民面前。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对受害人家属的“限制”、“赔钱私了”等就事论事式的维稳思维突出,与该事件本身的公共性相去甚远,与民意的期待也是背道而驰,事件曝光引发民意反弹自在情理之中 。
当然,该事件引发舆情聚焦,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地警方信息公布过于迟缓,没有及时通报事件处置情况的进展。26日晚太原市警方才第一次在其官网上发布通报,距事发已有13天。在“以秒为计时单位”的新媒体时代,如此迟缓势必滋生不必要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加事件处置难度。而从当地一些警察的言论也可以看出,除警察队伍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外,媒介素养之差也不容忽视 。
警察作为执法者,执法犯法,影响之恶劣不言自明。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是新时期政法领域“三个建设”之一。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各地公安机关应引以为戒,加强对警察队伍特别是基层警察队伍的教育和管理;就警察个人而言,也应自觉以法律法规约束自己的行为,切实做到执法为民 。
⑩ 山西从“六权治本”到 “三个一批”说明啥
10月中旬召开的山西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省委书记王儒林强调,要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实施“六权治本”,即通过依法确定权力、科学配置权力、制度限制权力、阳光使用权力、合力监督权力、严惩滥用权力,在“不敢腐”的基础上,形成“不能腐”的长效机制。同时提出,要甄别一批不廉洁的干部、退出一批不作为的干部、掌握一批善作为的好干部。(来源于《人民网》)
笔者认为,王儒林从“六权治本”到“三个一批”,发射出从严行政、从严管干部、从严建制度三个信号,既是形意拳,也是组合拳,是整治 “为官不廉、为官不为”问题的一剂猛药。
依法治国,是十八届四中全会的核心精神所在。依法治国必须从依法行政开始,而王儒林提出的“六权”正是依法行政的思想基础。“六权”是一个思想、理论基础,必须用明确的制度固定下来,才能执行开来。确定权力、配置权力、限制权力、使用权力、监督权力的目的都是禁止滥用权力,这是一个制度体系,不仅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哲学问题,必须做到于法周延、于事简便,既要有严肃的约束力又要有可靠的执行力。
“六权”是一个行为规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执行“六权”主体的党员干部,必须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六权”的核心价值,严格依规依法履行职权。但党员干部有坏有好,有的遵规遵据、有的任意妄为,必须保证党员干部的干净,从严管理干部。“三个一批”是从严管理干部的重要举措,也是保证“六权”落到实处的重要保证。
甄别一批不廉洁的干部、退出一批不作为的干部、掌握一批善作为的好干部,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相当的难,关键在于怎么样执行,需要一个科学的制度做保证。“三个一批”中,甄别干部是基础,不仅要看干部的廉洁情况,更要看干部的政治品德、看干部的工作实绩和群众基础。退出干部要以甄别干部为基础,对不作为的、乱作为的、胡作为的干部要毫不留情、坚决辞退。但不作为的退出干部,不仅要针对工作的不作为,还要针对那些不敢担当、政治上不作为的干部,最终使思想上不作为和行为上不作为的干部都能退得出、退的毫无意见。甄别干部、退出干部都是一种手段,目的是掌握一批善作为的好干部。要建立起甄别干部、退出干部、掌握干部的体制机制,纳入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使之成为树立良好干部导向的“风向标”和“指南针”。
很显然,“三个一批”是一个组合拳,但“三个一批”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与“六权治本”是息息相关的。要把“六权治本”和“三个一批”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制度体系,建立长效工作机制。这是山西省净化政治生态的一剂良药,也是一个良方,必须久久为功才能方显成效。干部带病在岗、带病提拔,有干部自身的问题,也有制度不健全的问题,但落脚点是制度不完善、不健全、甚至没有制度或制度形同虚设造成的。通过“六权治本”和“三个一批”既形成了制度层面的严格管理,又有了执行层面的具体方法,对于实现弊革风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为掌握一批听党话、跟党走,敢作为能作为善作为,为民务实清廉的好干部必将起到强有力的制度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