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冲水库
Ⅰ 蒙自五里冲搬迁到哪里去
五里冲是个地名,哪里有个水库(五里冲水库),这个要怎么搬迁?地球人不清楚
Ⅱ 蒙自五里冲盲谷无坝水库工程
4.4.2.1 工程概况及效益
五里冲水库位于蒙自县城东南部,南盘江流域与元江流域分水岭上的绿水河源头。五里冲水库是靠封堵五里冲地下河及主要用帷幕高压灌浆处理岩溶地层渗漏,利用天然岩溶盲谷堵洞、防渗形成的无坝中型水库,其库容7949×104m3,正常蓄水高程1458m,蓄水深106m(不含地下)。防渗帷幕三层总长3928m,最大幕高260m,总面积26.2×104m2。完成帷幕灌浆钻孔3000多个,进尺21万多米,灌浆压力4~6MPa,单孔水泥最大注入量626吨,平均水泥单耗量152kg/m。工程施工中各类勘探钻孔、平硐遇大小溶洞318个,钻孔遇洞率32.64%,线岩溶率5.77%,遇最大溶洞体积近14×104m3。南部联结帷幕的防渗墙处于KM7与KM8两大溶洞间,防渗墙最大高度105m,厚2.5m,长50m,封堵地下河管道的混凝土塞4031m3。帷幕北部处理的溶洞塌陷体体积大于10×104m3,面积大于3200m2。水库工程建设分为水库枢纽工程、引水工程和灌溉工程,总投资3.28亿元。水库于1995年7月1日下闸蓄水,1997年已开始向蒙自县供水。水库的建成大大地改善了蒙自县的供水状况,一年可向蒙自供水8161×104m3,可增加灌溉面积1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3万亩,向城市及工业供水1210×104m3,使蒙自水利化程度由37%提高到70%以上,是振兴蒙自经济的一项重要工程。五里冲水库是在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岩溶极其发育的地区建成的一项水利工程,它不仅是我国岩溶地区无坝中型水库的佼佼者,其工程揭露的岩溶问题的复杂多样,溶洞间防渗墙超高超薄,帷幕灌浆工程的巨大,以及高压灌浆技术的先进性,效益的显著等都不失为一座宏伟的工程。
4.4.2.2 水源地地质环境
五里冲水库位于蒙自盆地边缘岩溶山地与非岩溶的中深切割的中山山地过渡地带,发育盲谷、串珠状洼地、漏斗等地貌,盲谷四周多陡岩、斜坡、溶洞。流域内海拔1350~2200m,主要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年降水量1300~1400mm,年均气温18.6℃左右,五里冲河平均流量0.46m3/s,在盲谷终端落水洞处流入地下(图4-8),成为五里冲地下河—九股水暗河源头,落水洞口高程1352m。在其南部1130m高程的小窝子以泉流形式溢出,再沿峡谷地形汇入绿水河,绿水河在汇入元江处高程仅130m。
水库建于一岩溶盲谷内。库区处于个旧组、寒武系上统歇马场组(
4.4.2.3 岩溶水资源特征及开发技术条件
五里冲水库汇水面积25.4km2,来水量远远满足不了设计库容要求,故该水库修建了长达20多千米的引水渠道,从元江水系一级支流的南溪河跨流域引水入库,引水点距五里冲15.57km,共7个隧道,总长9.5km,引水流量6m3/s,以满足库容要求。
库区平面上呈北西—南东方向展布,库区由4条岩溶沟谷组成,沿主沟谷呈树枝状,总延伸长度约14.8km,平均坡降约11%,其中2条为常年性溪流,总长8.1km,溪沟宽缓,规模较大,2条为季节性溪流,总长4.7km,溪沟狭窄,规模相对较小。库区上游地表、地下水汇入谷地底部的落水洞集中后,沿暗河管道向深部径流。
图4-8 五里冲水库库区水文地质略图
1—下降泉,流量(L/s);2—落水洞;3—地层界线及代号;4—逆断层;5—性质不明断层;6—地表分水岭;7—地表溪流(箭头示流向);8—伏流(箭头示流向);9—引水渠(箭头示流向);10—蓄水水位线
五里冲地下河洞管系统北起五里冲岩溶盲谷,南至小窝子及座坡泉口,直线长9~11km,高差150~220m,上游段有分支,已探明的五里冲洞、龙宝洞、期白邑洞、岩峰洞等洞穴总长度3224m,占管洞总长度的24.4%。其洞穴管道系统多呈双层单管多支的洞-厅-管结构。平均坡降14‰~17‰。Ⅰ、Ⅱ、Ⅲ号暗河是五里冲地下河的入口组成部分,洞口处于盲谷末端。洞底暗河枯季流量0.2m3/s,流速0.32m/s。暗河水位低于西侧地下水位,高于东侧地下水位呈半悬挂状态。有KM7、KM8洞等大型洞穴群。五里冲地下河管道系统,绝大部分发育于个旧组质纯厚层灰岩中,主要受南北向区域性断层控制,大的溶洞、厅堂又与北西向或北东向断层关系密切。岩溶现象十分复杂,发育强烈极不均匀,岩溶发育有由上向下递减的现象,而无明显的分层发育规律,最深的古岩溶下限为高程1183.82m,为紫红色钙质泥岩全充填。
水库枢纽区为个旧组灰岩,厚约500m,除中部有27~65m厚的黑色碳质板岩夹薄层生物碎屑泥晶灰岩外,均为质纯层厚、可溶性强的厚层至块状的泥晶、亮晶灰岩,地层一般陡倾至直立。岩体岩溶发育强烈,潜藏溶洞规模大,侧向渗漏和绕坝渗漏、坝基渗漏是建库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
4.4.2.4 岩溶水勘查及开发技术
勘查及开发工程建设程序为:①水文地质测绘,库区外围开展1:5万水文地质测绘,进行洞穴调查测量、暗河流量动态观测、示踪试验,并同时对不同水体作常规水化学分析和氢、氧同位素分析、温度分析等,库区开展1:1万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初勘;②可行性论证;③工程地质详细勘查:坝址枢纽区开展地震勘探、地质雷达、声波、测井等地球物理勘探,进行钻探、压水试验、灌浆试验、取样测试;④工程、施工设计;⑤勘探平硐;⑥廊道高压帷幕灌浆形成防渗帷幕;⑦作灌浆检查;⑧截流蓄水成库。
采用水文地质测绘、地球物理勘探、洞穴探险、示踪试验、工程地质勘查、平硐勘探、水化学调查、高压帷幕灌浆等多种方法手段进行综合勘查和建设。查明岩溶发育规律、特征,富水性强弱及其均匀性;查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地下河的形态、规模和分布状况;断裂带、含(隔)水层的发育特征及其分布位置及厚度,溶塌体的分布等。开发等关键技术是超高超薄防渗墙堵截溶洞、高压帷幕灌浆。
4.4.2.4.1 超高超薄防渗墙堵截溶洞
超高超薄防渗墙通过溶洞间破碎岩体。在中层廊道开挖中,先后遇KM7、KM8 特大型溶洞,其体积都在10万方以上,如何处理好如此巨大的岩溶洞穴系统,达到防渗、稳定安全的目的,国内外少有成功先例,技术上要求创新。经补充勘探,利用KM7与KM8之间残留岩体设置高105m,厚2~2.5m,长50m的超高超薄钢筋混凝土防渗墙起防渗作用,左右与帷幕相连,下部与堵头相接。
4.4.2.4.2 高压帷幕灌浆
通过高压劈裂将水泥浆压入细小的孔隙、裂隙中,对空隙形成充填、固结,从而提高岩体的力学强度和抗渗能力,形成防渗帷幕。
五里冲水库的防渗帷幕工程,线路上呈“L”形分布,南北两端插入相对隔水的歇马场组砂板岩地层中,把岩溶发育强烈,强透水的个旧组灰岩全部包围起来,在帷幕通过南北两段岩溶最发育的地下水强径流带及Ⅲ号暗河时,帷幕布置呈东西向以最短线路通过(E—D段),帷幕中段约500m的线路,近南北向布置(F—G段),它充分利用了个旧组中的相对岩溶发育较弱段、地下水位较高的特点,平行于灰岩地层并在其中,从而可提高帷幕底界高程。根据多种手段、方法研究了区内岩溶发育特征,确定了帷幕底界高程在南北两段地下水位低槽区为1200m、1240m,中段为1290m,南北两段帷幕底界高程为1340~1390m,从而使整个帷幕底界高程依客观地质条件而定,设置在岩溶地层中,未能插入隔水层,但又使帷幕包得住、封得严,形成悬挂式防渗帷幕,极大地减少了工作量,降低了工程造价,从蓄水至今看来,帷幕是成功的。
Ⅲ 蒙自五里冲水库深处有几米
平均深度大自由三米左右,最深处可以达到五至十米左右。
Ⅳ 五里冲水库管理处属于哪类事业单位现在我们是自收自支,改革后会变成企业,被推向市场么
你们这类事业单位,有可能改成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水利资源对一个地区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就算改成企业,财政也要给一定的补助,这种情况与自来水公司很像,待遇公资可能还会提高
Ⅳ 五里冲水库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6.2.4.1 建库前后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分析与对比
本次研究,通过土地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的分析与对比,来揭示五里冲水库建设后区内岩溶生态环境的变化。分别选择建库前的1993年和建库后的2001年作为对比时段。1993年土地覆盖类型为土地利用详查数据,经数字化并进行了几何精校正(图版Ⅴ-1);2001年土地覆盖遥感分类采用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的ETM数据(2001年6月14日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接收),经过图像增强、几何精校正后(图版Ⅳ-1),对其进行计算机自动识别分类,得出当期的土地覆盖类型数据(图版Ⅴ-2)。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划分标准,结合各种地类的生态效应,将土地覆盖类型划分为:水田、旱地、果园、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草地、石漠、水域、居民地等11类。工作区1993~2001 8a间土地覆盖类型总体变化特征(表6-8)为:与1993年相比,2001年的耕地略有减少,园地有所增加,说明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有林地和灌木林总数基本保持不变,森林覆盖率8a来基本维持在28.8%的水平上;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大量减少,荒草地、建筑用地增加,而石漠面积增加近一倍,显示工作区岩溶石漠化问题仍比较严重。
表6-8 蒙自盆地1993年与2001年土地覆盖类型面积对比(单位:亩)
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并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某一地类面积的“增加”不是在原基础上的简单增加,而是减中有增、增中有减。即某一地类由于自然的或人为的因素,在某一时段内演变成其他的一种或多种地类,在同一时段内同样也会有其他一种或多种地类演变成该地类,各种地类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消长的关系。通过进一步分析各种土地覆盖类型的减少去向或增加由来,有助于对区内生态环境变化的更深入的了解。
(1)耕地变化特征
包括水田、旱地及园地。由于五里冲水库的建成,蒙自盆地的农业用水状况得到了很好的改善,从而有条件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全区耕地总面积由1993年的953789.1亩减少到2001年的903165.5亩,陡坡开荒得到了控制,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启动,特别是耕地内部结构发生了变化。
1)水田总体减少,主要变成了园地、旱地和有林地
如表6-9、6-12和图6-8所示,1993年的水田到2001年有36065.6亩(占22.99%)变成了旱地,而2001年水田中有29366.9亩(占21.31%)是由1993年旱地变化而来的,水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6698.7亩;水田与园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9287.0亩,水田与有林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2479.6亩,水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水田减少1624.1亩。
表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水田动态变化
表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旱地动态变化
表6-11 蒙自盆地1993~2001年园地动态变化
表6-12 五里冲水库灌区耕地历年变化情况表(单位:亩)
2)旱地略有减少,主要是产生了石漠化
如表6-10和图6-8所示,1993年的旱地到2001年有96947.0亩(占12.61%)变成了荒草地,而2001年荒草地中有71498.7亩(占9.78%)是由1993年旱地变化而来的,旱地与荒草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减少25448.3亩;旱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减少42749.1亩,旱地与有林地之间净变化值为旱地增加21384.4亩。可见,旱地与其他地类之间相互转变较大,但总体保持平衡,略有减少,石漠化未能有效控制。
3)园地明显增加,主要由水田和旱地转变而来
如表6-11和图6-8所示,1993~2001年园地与水田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增加了9287.0亩,园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增加了2000.0亩,但园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园地减少了3228.8亩。可见,园地的增加主要是由水田和旱地转变而来的,而园地也有石漠化现象,应加以控制。
图6-8 蒙自盆地1993~02001年耕地动态变化图
(2)林地类变化特征
包括有林地、灌木林、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其中有林地和灌木林总量变化不大,但却处于不断变化的动态平衡之中。与其他地类相比,有林地与灌木林影像特征最为接近,二者之间有较大比例属于混分,故从生态意义角度可以忽略二者之间的相互转化。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总量大量减少,造林成效有待提高。
1)有林地总体略有增加,主要由未成林造林地和灌木林演变而来
如表6-13和图6-9所示,1993~2001年8a间,有37429.8亩未成林造林地变成了有林地,有林地与灌木林之间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增加了19322.9亩。有林地与旱地间动态变化值也较大,其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减少了21384.4亩。同时,有林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有林地减少了20475.8亩。加强现有林地的保护,防止其退化,应引起有关部门重视。
表6-13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有林地动态变化
表6-14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灌木林动态变化
表6-15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未成林造林地动态变化
2)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减少,近一半变成了有林地,持续造林和维护工作未跟上
如表6-15和图6-9所示,1993年的未成林造林地到2001年有46.45%(37429.8亩)成为有林地,7.13%(5748.3亩)变成了灌木林,计有53.63%的成活成林,造林成果已经不错。但应看到还有16.63%、11.99%和4.26%分别变成了旱地、荒草地和石漠,若能根据岩溶地区的特点选好树种,造林后给予适当的护理,还可提高造林成效。从表中还可看出,荒草地、石漠、旱地等其他地类成为未成林造林地的极少,区内持续造林工作比较薄弱,致使未成林造林地大幅度减少,2001年比1993年减少了87.44%。
(3)荒草地变化特征
荒草地总体略有增加,主要由旱地演变而成,但荒草地的石漠化相当严重。如表6-16和图6-10所示,荒草地8 a后多了16153亩,增加了5.78%。历时8 a,1993 年的荒草地中有12.0%和6.89%变成有林地和灌木林,而25.57%和24.86%分别变成了旱地和石漠。荒草地与旱地之间净变化值为荒草地增加了25448.3亩,荒草地与石漠之间净变化值为荒草地减少了42995亩。
图6-9 蒙自盆地1993~2001年林地类动态变化图
(4)石漠变化特征
区内石漠化严重,8a间石漠面积增加了94.90%,荒草地和旱地最容易石漠化,存在林地砍伐和退化现象。
表6-16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动态变化
图6-10 蒙自盆地1993~2001年荒草地动态变化图
表6-17 蒙自盆地1993~2001年石漠动态变化
图6-11 蒙自盆地1993年至2001年石漠动态变化图
如表6-17和图6-11所示,1993年的石漠面积为118479.4亩,到2001年增加到230913.1亩。1993年的石漠中有9.73%和13.30%变成了有林地和灌木林,这些石漠区得到了很好的生态恢复,有22.37%变成了荒草地,也处在一种恢复的进程中;2001年石漠中,有69495.6亩(占30.10%)是由荒草地演变而来的,有65853.0亩(占28.52%)是由旱地演变而来的,有林地也有32006.1(占13.86%)演变为石漠,人为砍伐、毁林开荒,造成了生态环境恶化。
6.2.4.2 五里冲水库建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应
五里冲水库1997年开始供水,供水量分别为:1997年847.88万m3,1998年2016.8万m3,1999年2600.2万m3,2000年3730.0万m3,2001年2259.36万m3,现已产生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解决了蒙自坝区干旱缺水问题,灌溉面积广,受益人口多
蒙自坝区旱地一般无水灌溉,产量低,但增产潜力很大。过去因农灌用水问题未能解决,一直干旱缺水,严重制约坝区经济的发展。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粮食自给率仍不足50%,每年需国家调入粮食5亿kg。
五里冲水库灌区主要涉及6个乡镇,2000年农村人口116332人(表6-18、6-19)。水库自流灌溉控制土地面积26.878万亩(耕地19.177万亩),其中东灌区(6片)为水稻旱作交叉灌区,犁江河为水稻集中灌区(4片),西灌区为旱作物集中灌区(10片)。水库引、蓄水供水系统年总供水量可达8972.0万m3,灌溉面积18.23万亩,将水利化程度由1996年的40.67%提高到86.40%。
表6-18 五里冲水库灌区农村基本情况表
表6-19 五里冲水库灌区水果生产总体情况表
(2)农业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扩大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资源利用更趋合理,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的建设。
灌区原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中农业占74.62%,林业占1.46%,牧业占21.45%,渔业占2.47%。水库建成后,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调整,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主要发展水果业,建成了万亩石榴园。石榴面积由1996年的3885亩增加到2000年的10363亩(表6-20)。
表6-20 五里冲水库灌区石榴生产情况表
1997年11月15日,云南省政府批准蒙自为农业现代化综合试验示范区。五里冲水库灌区处于红河自治州和昆河经济带之中心位置,土地广阔,光热优越,具有大规模农业深度开发的显著优势,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建成为一个以高投入、高科技为支撑条件,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商品化的现代化农业区域。
(3)粮食单产有明显提高,水果产量大幅度增加,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建库后灌区水田面积和播种面积略有减少,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经济作物所致。但因灌溉水源得到了保证,水稻单产有明显提高,由1996年的每亩400多公斤增加到2000年的每亩500多公斤(表6-21)。水果产量由1996年的626.94万kg增加到2000年的1023.43万kg。
表6-21 五里冲水库灌区水稻生产情况表
(4)促进了生态建设,陡坡开荒得到了控制,灌区内生态环境正在改善,区域性石漠化防治工作有待加强
建库后,五里冲水库的直接灌区(蒙自坝区)和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坝区内原来的旱地变成了连片的果园,特别是盆地边缘山坡脚一带的果园建设,不仅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而且起到了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由于林地用水得到保障,促进了灌区植树造林,提高了成活率,沿公路两侧绿化带的建设效果明显;五里冲水库对盆地内干旱湖盆(南湖、长桥海和大屯海等)定期输水,不仅蓄积了水源,而且调节了气候。
虽然五里冲水库的直接灌区和水库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工作区总体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8年来,区域上未成林造林地和疏林地分别减少了87.44%和87.65%,而石漠面积增加幅度达94.90%,说明工作区呈持续的岩溶石漠化状态。盆地周边的斜坡地带为石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一方面斜坡地带生态条件最为脆弱;另一方面该地带原是陡坡开荒最严重的地区,现在虽然得到了控制,但退耕后没有及时还林还草,而是成了荒芜的石漠。
(5)城镇供水得到了保障,区位优势得以发挥,蒙自成为红河自治州的社会、经济中心
蒙自处于红河自治州和昆明—河口经济带之中心位置,土地广阔,资源丰富,具有显著的地域优势。早在1957年11月18日,云南省最初成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时,就将蒙自作为自治州州府所在地。后于1958年7月,州府迁往个旧。五里冲水库建成后,城镇供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蒙自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保障,红河自治州政府于2001年迁回蒙自县。可见,五里冲水库不仅对蒙自,而且对整个红河自治州的社会、经济发展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6)为岩溶断陷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积累了经验
五里冲水库采取了上游高原区引水和蓄水—基岩山区建立生态经济林—盆地内建立高效农业基地三方面有机结合的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建设模式;水资源开发方面,以五里冲水库为枢纽,将响水河水库、小新寨水库、菲白水库等山区分散小水库联合形成供水系统,统一调度,利用工程群体优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出最大灌溉效益;工程建设方面,五里冲水库是我国在强岩溶地区利用天然溶蚀洼地,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防渗堵漏,首次建成水深超过百米(106m)无大坝的中型水利工程。其开发建设的模式和经验,在同类地区(特别是西南岩溶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
Ⅵ 蒙自五里冲水库鱼多吗
五里冲钓鱼人告诉你,里面鱼确实挺多的,但是物种少,出了名的难钓
Ⅶ 蒙自县五里冲水库存管理处开展"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科学发展"大讨论活动实施方案的心得体会
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进一步解放思想,是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精髓,是科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精髓,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思想精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思想解放,必须清醒地认识和把握时代的新变化、实践的新发展、人民的新期待和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内涵。
继续解放思想,是党的十七大的主题之一。十七大报告深刻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一重要论断,既是对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刻总结,又是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问题的深刻揭示;既具有普遍性的历史意义,又具有特殊性的现实内涵。
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本质意义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人类文明思想史表明,解放思想是社会变革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建立之后,要永葆这种制度的生机和活力,必须不断地清除由于历史因素的影响和积淀而形成的某些僵化的体制和制度,这就需要社会主体因素不断地冲破陈旧观念的束缚,不断地冲破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的羁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和道路的形成,从一开始就是以解放思想作为鲜明特征和强大动力的。3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解放思想大旗,力推解放思想大潮,从一开始就是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鲜明的现实诉求和实践指向的。
正是从探索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大背景和主题出发,我们党一以贯之地领导与推进了解放思想,并且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有机地统一起来,实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重大创新。新时期解放思想的本质意义在于,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解放思想所要解决的实质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破除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条化、凝固化的倾向,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生命之树长青;二是破除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理想化、纯洁化的倾向,坚持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并大胆吸收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方法,创造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有利于给广大人民带来实际利益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机活力兴旺。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精髓。
改革开放30年发展史雄辩地证明,解放思想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1977年至1978年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作为突出标志的思想解放,导致了伟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改革开放新时期,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社会形态。我们所走过的一系列解放思想的不平凡历程雄辩地表明,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明确方向,坚定步伐,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应对复杂矛盾、解决现实问题,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Ⅷ 五里冲水库概况
蒙自县五里冲水库工程由水库枢纽工程、引水工程和灌溉工程三部分组成(图6-7)。其特点为以五里冲水库为枢纽,将响水河水库、小新寨水库、菲白水库等组成联合供水系统,统一调度,利用工程群体优势,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灌溉效益。
6.2.3.1 水库枢纽工程
地处蒙自县东南山区,距县城22km,水库总库容7949万m3。为我国在强岩溶地区利用天然溶蚀洼地,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防渗堵漏,首次建成水深超过百米(106m)无大坝的中型水利工程(图版Ⅳ-5,6)。为云南省“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工程于1991年10月23日开工,1995年7月1日下闸蓄水,历时5年,1996年底竣工。
6.2.3.2 引水工程
渠首位于南溪河流域昆河铁路落水洞车站附近的南溪河出水洞口,渠线穿过关云箐村、牛集村、达打口村、旁大坡脚村及中寨村,全长15.576km。设计流量6 m3/s,加大流量8 m3/s,年引水总量5235万m3。
6.2.3.3 灌溉工程
由东、西干渠和犁江河道三部分组成(见图6-7)。东、西干渠总长52.814km,渠首设计流量3.2 m3/s和4.2 m3/s,加大流量分别为4 m3/s及5 m3/s。东干渠位于蒙自盆地东山边缘,途经黑龙潭、布衣透、攀枝花至碧色寨;西干渠位于蒙自盆地西部山缘,途经丫口村、上长冲、沙沟边、黑马塘等村,至玉屏村后山头。东干渠年灌溉水量3511.0万m3,西干渠2572.2万m3,犁江河2888.8万m3。五里冲水库引、蓄水供水系统年总供水量8972.0万m3,灌溉面积18.23万亩。
灌溉区平坦宽阔,东西长12.5km,南北长28.8km,归属新安所镇、红寨乡、文澜镇、多法勒乡、雨过铺镇等6个乡(镇)管辖。土地总面积82.06万亩,其中耕地42.4万亩(1993年为30.3万亩,坝区约有12万亩为后备耕地资源)。30.3万亩耕地中,水田8.95万亩,占29.5%;旱地20万亩,占60.7%。旱地中平地与坡地之比为1∶4.7。
水库自流灌溉控制土地面积26.878万亩(其中耕地19.177万亩),综合耕地利用系数0.714。东灌区(6片)为水稻旱作交叉灌区,犁江河为水稻集中灌区(4片),西灌区为旱作物集中灌区(10片)。水库正常运行后,区内水利化程度将由1996年的40.67%提高到86.40%。
图6-7 五里冲水库工程位置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