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山地生态修复

山地生态修复

发布时间: 2021-03-13 22:55:56

『壹』  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治理的方针和主要对策

1.人口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后人口增长率低于5‰。2030年前人口数量实现零增长,人口总量不高于1.21亿。

以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为重点,坚决抑制农村和流动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趋势,应严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行更严厉的奖惩制度,杜绝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败现象。大力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工作,解决独生子女、双女户与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在不破坏环境前提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富裕程度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必要途径。

2.土地资源

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坚决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护耕地总量基本动态平衡。既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用地,又要注重保证我省粮食与食品供给安全。我省实现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据王国强),联合国最低警戒线人均0.053 hm2。依此标准,我省2010年达1.03亿人口时所需耕地分别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长远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于0.066 hm2,人口总量不可突破1.21亿,依此计算,我省耕地总量不宜小于8050000hm2,其中基本农田不小于6900000 hm2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切实搞好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近期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大型、重点建设工程用地单项审批,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盘活存量。要整顿回收城市闲置与低效建设用地,严防小城镇建设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绿地不宜无限制扩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设空间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议城市建成区绿化率不超过35%。全省林木覆盖率不宜大于34%,土地绿化率不宜大于37%。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林地建设要适度,不可占用或荫蔽大量耕地,影响耕地质量。农村建设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镇化、高层化,压缩人均建设用地。

耕地总量稳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径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要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土地整理要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要正确处理耕地开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用地不宜计入后备耕地。在开垦后备耕地时不应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禁止在15°以上较陡坡地和湿地、滩涂、沙丘地开垦耕地。

3.矿产资源

坚决贯彻《矿产资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规,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保护与开发并重。依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遏止无序违法开采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障资源供给安全。

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强我省经济急需大宗矿产(优质煤、油气、富铝矿)、后备资源不足矿产(金、银、铜、铅、锌、锑、萤石)、资源短缺矿产(富铁、氧化锰、富磷、钾盐、硫铁矿、铬、镍、铂族)、洁净能源矿产(煤层气、地热)的勘查,尤其要加强资源面临枯竭的大中型矿山周边地区的勘查。满足矿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对钼(钨)、锑、金、富铝、萤石、重晶石等矿产实行保护性开发,避免无序竞争,保护资源价值。

鼓励到省外、国外风险勘查,利用省外、国外资源弥补省内短缺。探索资源战略储备制度,逐步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安全供应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铝土矿等大宗矿产采选回收率,节约利用资源。开展中低品位铝土矿、铁矿、金矿尾矿、煤矸石、粉煤灰、钼矿中的钨、铁矿中的钴与放射性矿产、铝土矿中的镓、粘土矿中的锂等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优势非金属矿产如沸石、膨润土、珍珠岩、高岭土、耐火粘土、高铝耐火三石、含钾岩石等深加工利用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搞好矿山和矿业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矿业塌陷区与矿业废地复垦改造,推行矿区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如水电、地热、天然气、煤层气、太阳能、风能、煤制气、煤制甲醇等;强化坑口电厂的消煤除尘技术,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尘排放。禁止平原开采砖瓦粘土,切实保护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线两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进行露天开采,保护地面景观资源。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减轻地面沉降及其损失。

4.水土保持、绿地建设与国土整治

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坚持中央“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停止毁林草和湿地开荒,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粮食。农业综合开发由改造中低产田与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十五”内实现25°以上陡坡耕地与活动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绿化。15°~25°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质肥厚者改造成标准梯田外,应大部分退耕绿化。2°~15°缓坡耕地改造成标准梯田,实行林、草、田间作,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人工草地。处理好退耕与农民经济利益的关系。

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如黄河中游生态治理工程,汉江水系上中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黄土丘陵沟壑区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工程、农田防护林与农田林网恢复与建设工程、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农村“青山绿水”工程等。平原适度建设林地与林网,尽快扭转我省山区山秃水枯、平原沙尘肆虐现象。

以科技进步促进水土保持与国土整治。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生态网络建设技术、林业品种与林产品开发技术、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种开发技术、沙漠化监测与预警技术等。借鉴邻省成功水土治理经验、选育适宜林种、草种与先进种植技术和多种经营等措施,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认真编制国土整治规划,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结构,既保证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好转,又留足耕地与建设用地,保证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

5.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

履行《湿地公约》签字国义务。“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合理利用湿地是为人类利益而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贯彻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针,正确处理湿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间矛盾,有计划开展大规模湿地保护与整治工程。

禁止在现有湿地开垦耕地和进行开发建设,为干涸湿地引水补源,低洼易涝耕地与泄洪区腹地湿地化(建塘或培育湿地植被),适度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建设良性湿地生态系统。

建立常设湿地保护机构,投入必要资金研究与保护湿地环境、珍奇禽、鱼种类与生物多样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鸭湖、南湾水库、淮河干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郑州花园口、商丘黄河故道等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黄河下游滩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国家级、世界级湿地保护区,提高湿地保护与建设力度。

6.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

依法进行自然保护。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履行《生物多样性条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义务,切实保护好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

加大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依照《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2010)》中提出的目标,至2005年自然保护区达全省土地面积3.29%,2010年达3.65%。重要的是要尽快使分散的珍稀动植物栖息地连片规模化管理,保证物种与生态系统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建设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熊耳山、黄河下游与淮河干流滩地湿地等大型自然保护区,给野生动植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繁衍空间。在近期争取申报成功2~3处世界自然遗产、国际生物圈计划和世界地质公园,提高保护级别与知名度。

实行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政策体系。保护区内坚决禁伐、禁猎和限制药材采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以恢复原有物种正常繁衍为主,应保持自有特色,慎重进行新种引入和驯养,避免异种入侵造成生态灾难。

完善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出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湿地保护办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规。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多方面开拓引资渠道,加强自然保护的物质基础。

7.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系列环境法规,争取城乡环境质量的全面好转。

建立节约资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经济。在工业结构改革中,彻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业与生产工艺,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仅单项工程建设要做环境评价,所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也应通过环境评价,从起点上杜绝产生新污染源的机制,以环境容量界定发展速度与规模。

改变污染监管治理观念,从末端治理、浓度控制变为全过程总量、浓度双控制;由单纯行政手段变为自我约束、完善,主动发展生态工业,进行清洁生产;由单纯防治污染变为防治污染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统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效益的统一。当前迫切需要调整我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控制轻工、化工等污染大户的污染物质产生量,尽快减轻污染强度。

加强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协调与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规划、措施,尽快实现地表水质好转。“十五”期间除继续加强淮河治理外,重点治理黄河水质,保障沿黄城市合格饮用水与灌区合格农灌水。

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限控机动车数量与排放标准,限期清理烟囱等点污染源;发展公交事业,提高集中供热、供气比例;改造城市结构,果断关、迁有污染倾向的工厂与开发机构;实施最严格的城市水源保护办法,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尽快实行污水集中处理与垃圾无害化处理;注重城市噪声、电磁、光、热污染等特有污染类型治理,创造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工作环境。

注意治理农村地区面源污染,实施生态农业,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与地膜使用量,坚决制止乡镇企业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对症采取治理措施,实行严格的肉、蛋、奶、粮食、蔬菜等的质量检测标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环境价格及税(费)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杠杆。

加大环境保护科技投入,尽快开发出有效治理造纸、制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废水和煤矸石等矿山尾矿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8.自然灾害类防御

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坚决执行《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规,争取切实提高自然灾害预报和防治能力。

科学配置自然灾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灾害防御规划》,建设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统一指挥机构,统筹协调民政、气象、水利、地震、地矿、国土、建设、林业、农业、社会保障等各部门。以高技术综合手段建设自然灾害预期预警与中长期预报信息网络系统。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超前预报、实时监测、随时监控、及时决策,促使自然灾害防治手段现代化。

注意经济建设、自然灾害防治与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把“人定胜天”的意识变为“天人合一,和谐相处”。农业要停止山地开荒、围湖造田;工程建设与矿山建设要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慎重选址,严格遵循地质规律施工,预防重大灾害损失;水利建设要注意拦疏有度,留够行洪滞洪空间与下游用水,要考虑洪水资源化利用,变害为利。

均衡投资政策,把过多强调的防洪抗洪投资部分转移至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气象、地震预报等方面来。这样可收到综合防灾减灾效益,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

『贰』 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有所好转吗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是我国“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是我国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和“生态源”,被誉为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同时,高寒、干旱、缺氧的气候特征使高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敏感,自我调节和修复能力差,一旦破坏,极难恢复。

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类型多样,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是世界上山地生物物种最主要的分化和形成中心。高原特有种子植物3760多种,特有脊椎动物280多种,珍稀濒危高等植物300多种,珍稀濒危动物120多种。其中,野牦牛、藏野驴、藏原羚、普氏原羚、雪豹、岩羊等作为旗舰物种已被列入全球珍稀濒危物种。

近年来,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由1995年的5万—7万只上升到目前的20万只以上,黑颈鹤由1995年1000—3000只上升到目前的7000只左右。在环青海湖地区13个普氏原羚观测样区,共观测记录到普氏原羚个体数量2057只,物种种群数量再创新高,超过1988年同期观测的4倍。在青海湖流域,裸鲤资源从3000吨左右恢复到8万吨规模,达到观测以来的最大值。

『叁』 系列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重大工程有哪些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七大布局。
《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明确,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以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为基础,以国土空间规划确定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等为重点,突出对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生态支撑,在统筹考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并与相关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衔接的基础上,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布局在7个重点区域。
一、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本区域位于我国西南部,涉及西藏、青海、四川、云南、甘肃、新疆等6个省(区),含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若尔盖草原湿地、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祁连山冰川与水源涵养、阿尔金草原荒漠化防治、藏西北羌塘高原荒漠、藏东南高原边缘森林等7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攻方向。以推动高寒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等7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草原、河湖、湿地、冰川、荒漠等生态系统,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进一步突出对原生地带性植被、特有珍稀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大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力度,科学开展天然林草恢复、退化土地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人工草场建设等人工辅助措施,促进区域野生动植物种群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高原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
二、黄河重点生态区(含黄土高原生态屏障)
本区域涉及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8个省(区),包括1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四川的若尔盖草原湿地、甘肃的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青海的三江源草原草甸湿地生态功能区纳入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
主攻方向。遵循“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以增强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为重点,上游提升水源涵养能力、中游抓好水土保持、下游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立足黄土高原丘陵沟壑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以小流域为单元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开展多沙粗沙区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和土地整治,坚持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科学开展林草植被保护和建设,提高植被覆盖度,加快退化、沙化、盐碱化草场治理,保护和修复黄河三角洲等湿地,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加强矿区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使区域内水土流失状况得到有效控制,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并保护区域内生物多样性。
三、长江重点生态区(含川滇生态屏障)
本区域涉及四川、云南、贵州、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上海等11个省(市),含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桂黔滇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大别山水土保持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
主攻方向。牢固树立“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以推动亚热带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川滇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加强森林、河湖、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退牧还林还草、退田(圩)还湖还湿、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大力开展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河湖和湿地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等,切实加强大熊猫、江豚等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恢复,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四、东北森林带
本区域位于我国东北部,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4个省(区),含大小兴安岭森林、长白山森林和三江平原湿地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攻方向。坚持以“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保障”为根本遵循,以推动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大小兴安岭森林生态功能区等3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加强森林、草原、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和修复,连通重要生态廊道,切实强化重点区域沼泽湿地和珍稀候鸟迁徙地、繁殖地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稳步推进退耕还林还草还湿、水土流失治理、矿山生态修复和土地综合整治等治理任务,提升区域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保障国家东北森林带生态安全。
五、北方防沙带
本区域跨越我国北方地区,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甘肃、新疆(含新疆兵团)等9个省(区、市),是“两屏三带”中的北方防沙带,含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和阿尔泰山地森林草原、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呼伦贝尔草原草甸、科尔沁草原、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阴山北麓草原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攻方向。以推动森林、草原和荒漠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和塔里木河荒漠化防治生态功能区等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等生态系统,持续推进防护林体系建设、退化草原修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深入开展河湖修复、湿地恢复、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等,进一步增加林草植被盖度,增强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提高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
六、南方丘陵山地带
本区域主要涉及福建、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5省(区),含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武夷山等重要山地丘陵区。
主攻方向。以增强森林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导向,立足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在全面保护常绿阔叶林等原生地带性植被的基础上,科学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中幼林抚育和退化林修复,大力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逐步进行矿山生态修复、土地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河湖生态保护修复,保护濒危物种及其栖息地,连通生态廊道,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开展有害生物防治,筑牢南方生态安全屏障。
七、海岸带
本区域涉及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的近岸近海区,涵盖黄渤海、东海和南海等重要海洋生态系统,含辽东湾、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北黄海、苏北沿海、长江口—杭州湾、浙中南、台湾海峡、珠江口及邻近海域、北部湾、环海南岛、西沙、南沙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
主攻方向。以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恢复和服务功能提升为导向,立足辽东湾等12个重点海洋生态区和海南岛中部山区热带雨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保护自然岸线,严格控制过度捕捞等人为威胁,重点推动入海河口、海湾、滨海湿地与红树林、珊瑚礁、海草床等多种典型海洋生态类型的系统保护和修复,综合开展岸线岸滩修复、生境保护修复、外来入侵物种防治、生态灾害防治、海堤生态化建设、防护林体系建设和海洋保护地建设,改善近岸海域生态质量,恢复退化的典型生境,加强候鸟迁徙路径栖息地保护,促进海洋生物资源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升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功能稳定性,提高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

『肆』 常见的生态修复方法

几种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方法:

1. 建设生态护坡
对于河流来说应改变以直立石驳岸为主的河道形式,有条件的河涌 (段) 应尽可能利用木桩、竹笼、卵石等天然材料修建河堤,种植草坪或灌木,重新建立土壤、生物、水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对于湖泊来说建设适当宽度的生态岸边缓冲地带,种植湿生植物也是控制面源污染的常用方法。岸边带是水- 陆之间的过渡和缓冲地带,是水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岸边带对拦截径流中的固体颗粒,吸收营养盐,减少入河污染负荷有重要作用。

2.种植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和藻类是湖泊生态系统的两大初级生产者。它与藻类竞争营养、光照和生态位,具有较大的竞争优势,还能分泌出某些尚不知的化感物质,直接干扰藻类的生长。水生植物的修复对富营养化水体来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具有低投资,低能耗,有助于重建和恢复良好水生态系统等优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3 水中建湿地。 目前人工湿地被广泛应用于处理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矿山及石油开采废水、农业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以及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治理。与天然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相比,因为人工湿地部分采取了人为控制措施,从而优化了系统去除bod、cod、营养元素和细菌性污染物的性能。它不仅可以为昆虫和其他动物提供生境,也可以作为一种美学景观,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进行水力条件的控制和湿地植物的管理。

4 建设生态浮床
生态浮床主要是采用现代农艺等措施集成的水面无土种植植物技术,把水生植物或改良驯化的陆生植物移栽到水面浮床上,通过植物扎在水中的根系吸收大量的氮、磷和悬浮物等物质,对有机污染物起到促进降解的作用,并释放出抑制藻类生长的化合物,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5 构建水生动物群落
从生物链的连接出发,在水流条件较好的河道放养鱼类和螺狮、蚌等底栖动物,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密度,是恢复和维持健康水生态系统所必需的
6 微生物技术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在污染场所投加成品菌株或筛选驯化的现场菌株,迅速提高污染介质中的微生物浓度,在短期内提高污染物生物降解速率。

『伍』  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建设区划

1.指导思想、原则

(1)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自然—社会—经济可持续协调发展的原则,为合理配置、利用、节约与资源保护、自然灾害防御、环境污染治理、土地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争取减轻我省的生态负荷与压力,减少对资源与自然景观的破坏;遏制生态恶化,实现我省生态质量的根本好转,为我省经济建设提供安全、舒适、秀美的环境。

(2)区划的依据

a.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精神;

b.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c.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十五”计划纲要;

d.国土资源部“十五”和2010年国土资源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

e.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国发[1998]36号);

f.国家可持续发展科技纲要(2001~2010);

g.国家林业局、水利部“十五”规划要点;

h.全国农业科技发展2001~2010年纲要(2001年4月28日发布);

i.河南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豫政[1999]49号);

j.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2010);

k.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1.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五”计划纲要;

m.河南省林业厅、环保局等部门“十五”规划要点;

n.本次遥感生态环境调查成果和生态恢复、保护、建设实际需求。

(3)区划遵循的原则

A.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建设的总体原则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紧紧围绕我省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期治理;以科技为先导,以重点地区综合治理为突破口,实行治理与保护、建设与管理并重;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国土整治、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处理好长远与当前、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B.生态环境建设基础原则

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艺措施等各种治理措施科学配置,相互协调,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各类治理措施要有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利用价值、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改善长期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C.发挥规模效益原则

选择城市与经济发达区和生态恶化贫困山区为重点治理区,量力而行,坚持连片集中治理。努力做到建设一片、成功一片、保护一片、受益一片。行政区域规划要服从生态区域规划和流域规划。

D.把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纳入法制轨道的原则

坚持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认真贯彻《农业法》、《森林法》、《草原法》、《水法》、《水土保持法》、《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矿产资源法》等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

E.坚持依靠科技进步

大力采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借鉴生态环境建设先进的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经验,努力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F.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治理

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生态环境建设和参与机制。

2.区划的总体目标

河南省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建设区划建议目标是建立能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实现中州大地的山川秀美和人民生活环境的清洁、安全、舒适、美观。按照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我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标按近、中、远三个阶段进行规划。

(1)近期目标(2001~2010)

至2005年,耕地总量保持到8080000 hm2,人均耕地0.081 hm2(1.22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0000 hm2,大于25°的125000 hm2陡坡耕地和67700 hm2活动性沙丘沙地全部生态退耕;荒山荒地共植树造林684000 hm2。封山育林500000 hm2,新建平原综合防护林1280000 hm2,完善2040000 hm2,林木覆盖率达22%;林、草绿地比例达国土的25%。

新建小浪底、湍河等森林、野生动物和湿地自然保护区14个,地质公园8处,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国土的3.29%,加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达5.74%。

城市建成区绿化率达35%,人均绿地达8 m2。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减少5%,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45%。燃气化率达85%,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5%。工业污染点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黄河干流、淮河干流国控断面稳定达地表水质量Ⅲ类标准。省辖市城市空气质量(API指数)稳定在良好的范围。城乡饮用水源得到有效保护,城市饮用水确保达国家饮用水标准。农村高氟水和重污染区饮用水质得到切实改善。

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提高3%~5%,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率达30%。

重大自然灾害的信息化预警能力与防御能力切实提高,主要河道防洪标准提高5~10年,除涝标准达3年以上,黄河干流堤防洪能力达千年一遇,淮河干流堤防洪能力达10年一遇,省辖城市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我省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基本上得到遏制。

到2010年,耕地总量保持至8050000 hm2,人均耕地0.078 hm2(1.17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1560000 hm2,生态退耕的陡坡山地与活动性沙地193000 hm2全部抚育成合格林地。137000 hm2 15°~25°次陡坡分散小片次陡坡耕地退耕还林,402000 hm2连片次陡坡耕地通过土地整理改造标准梯田并部分退耕。荒山荒地造林并封山育林890000 hm2,完成930000 hm2中幼林抚育任务。建设15个7000 hm2以上的高标准用材林基地,把7000 hm2低效林改造成高效林。完成尚未形成林网的2130000 hm2和完善已建林网的3000000 hm2农田综合护林体系。重点高标准建设340000 hm2活动性与半固定沙丘沙地防风固沙林—灌草体系。营造护路林带600 km和实施城郊林业生态工程,使全省林木覆盖率达25%以上,林草绿地比例达28%以上。通过退耕与引、蓄水,将水域、湿地面积恢复至占土地总面积的6%。新建各类自然保护区(含地质公园)30处(总数达48处),总面积达609000 hm2,占国土面积3.65%。加上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面积,达占国土面积6.18%。建设2~3处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国际生物圈网、国际湿地、世界地质公园的重点保护区。全省主要污染物排入量比2005年再减少5%,使省辖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县级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0%。初步建成清洁生产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体系。省内四大水系主要支流水质稳定达地表水Ⅲ类标准,山区支流多数达Ⅱ类水质标准。县级市镇空气质量标准(API)达良好级。基本消除城乡饮用水质不合国家标准状况,高氟水、高硬度水等不良饮用水质得到切实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率达50%,杜绝重污染采、选方法和尾矿泄漏。全省重大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化网络建成,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得到切实提高,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与人员伤亡比20世纪90年代下降50%。全省生态环境质量基本恢复与好转。

(2)中期目标(2011~2020)

至2020年,耕地总量稳定在8000000 hm2以上,人均耕地接近于0.066 hm2(1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800000 hm2,793000 hm2 6°~15°坡耕地完成标准梯田改造和部分退耕还林;水土强烈流失的3590000 hm2地区完成初步治理。全省平原农田林网建设基本完成。本省沙尘暴源基本消除,全省林木覆盖率达30%,绿地率达33%,湿地率恢复至7%,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土地总面积的6%,加其他保护类型达10%。清洁生产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体系得到巩固和发展。全省空气、水体与地下水、土壤污染基本消除。自然灾害预测与抗御能力大大加强,地质灾害发生率和气象水文灾害损失率下降70%,人员伤亡减少80%,全省生态环境状况显著好转。

(3)远期目标(2030~2050)

全省6310000 hm2土地退化与有荒漠化趋势的土地全部得到巩固治理,林木覆盖率和绿地率分别达34%与37%。环境污染、景观退化、生态恶化趋势从根本上得到遏止,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演替生态系统基本建成,中州大地已稳定达山川秀美,人民生活与休闲环境达清洁、安全、舒适、美观(表12.3.1,12.3.2)。

要实现远期目标,我省应达到中科院在《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中提出的三个“零增长台阶”。

第一台阶

到2030年争取实现人口数量和规模(自然增长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人口质量的极大提高。以现有人口增长速率,我省至2030年人口将达约1.2亿,人均耕地将低于0.066 hm2(1亩),已处于耕地资源危机期。因此,到2030年实现人口数量零增长、素质大提高为必要目标。

表12.3.1依现有发展趋势预测2050年河南省土地利用结构表

表12.3.2建议的河南省“十五”及中长期主要生态指标对比表

第二台阶

到2040年实现物质和能量消耗速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社会财富的极大提高。这个零增长显然与人口数量控制和节能降耗科技能力与管理能力相关。我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净资产负债指数为-4.63。其中,智力支持系统(教育能力、科技能力、管理能力)资产负债指数达-12.00。教育和科技发展落后是我省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阻滞力,应引起高度重视。

第三台阶

到2050年实现生态和环境化率的“零增长”,同时实现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的极大提高。此台阶和前两个台阶的实现与50年坚持不懈的生态环境治理相关。政策、措施不力,稍有不慎即可能“功亏一箦”。

『陆』 生态修复工程中高次团粒边坡绿化技术是什么

【高次团粒】提供的植被恢复技术是一种“坡面复绿”技术:用专业的喷播设备,由专业人员在被破坏植被的高陡裸露岩石边坡上(包括土坡、锚喷坡面),瞬间制造出具有最优异性能的“土壤培养基”,使边坡快速形成理想的植物群落。本技术不仅能培育出稳固的边坡及与周边植物环境和谐统一的坡面绿化效果,还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提高边坡安全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边坡防护功能愈加显现,同时能净化空气、美化景观、恢复生态平衡。
【核心功能】:利用当今的最新科技成果和先进的边坡植被绿化理念,人工制造出一个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培养基。这种“人工土壤”具有稳定的类似于“蜂巢”的团粒结构,既有保水性、保肥性,又有透水性、透气性,还能有效抵抗雨蚀和风蚀,防止水土流失。所以,本技术制造出的“土壤培养基”具有无与伦比的水土保持能力,为植物生长提供了最好的保障。采用经特殊生产工艺制成的客土材料,加入植物的种子,并添加许多必要的其他材料,通过专业设备制成最适于植物生长的生育基盘。
【具体做法】 针对各种边坡、瘠薄山地、酸碱性土壤、干旱地带、海岸堤坝等植物生长困难的地方,采用经特殊生产工艺制成的客土材料,加入植物的种子,并添加许多必要的其他材料,采用喷播、机械或人工作业的方式制成最适于植物生长的生育培养基。
【技术特点】● 强调与追求“树林化”效果,而非简单的“绿化”; ● 强调要从“种子”开始造林,而非全部采用“植树”的方式; ● 强调“自然的植物群落”,反对过多的“人工痕迹”; ● 制备的的土壤培养基能抵抗雨水冲刷,可防治水土流失; ● 后期的管理与养护费用为零; ● 生态环保; ● 施工速度快,作业过程安全; ● 可在短期内营造出“自然的生态植被”,保护环境效果显著。
至于卖的地方,很多,去阿里巴巴看看吧。

『柒』 矿山生态恢复的具体施工步骤

①进行地质勘探;②制定施工方案;③固定安全桩;④清理浮石;⑤覆盖底土;⑥打锚桩;⑦挂钢丝网;
矿山包括煤矿、金属矿、非金属矿、建材矿和化学矿等等。矿山规模(也称生产能力)通常用年产量或日产量表示。年产量即矿山每年生产的矿石数量。按产量的大小,分为大型、中型、小型3种类型。矿山规模的大小,要与矿山经济合理的服务年限相适应,只有这样,才能节省基建费用,降低成本。在矿山生产过程中,采掘作业既是消耗人力、物力最多,占用资金最多,又是降低采矿成本潜力最大的生产环节。降低采掘成本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及产品质量,降低物资消耗。

『捌』  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建设区划体系

1.景观生态区划体系

(1)分类原则(固体)

按照景观生态学原则,依温度、水分条件将全省划分为两个气候带、6个气候型。依照绝对标高和地貌形态将全省划分为山地(亚高山、中山、低中山、低山)、丘陵(高丘陵、低丘陵)、台地(高台地、低台地、台周坡地、山麓坡地)、平原(岗地与倾斜平原、平缓平原、洪涝平原)、黄土覆盖低山丘陵、黄土台塬等Ⅰ、Ⅱ、Ⅲ级地貌类型(表12.5.1)。依照成土母岩性质将全省划分为25个岩土类型。依照成因类型划分为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景观,依照人类干扰强度划分为半自然与人文景观,综合参照以上因素,并依地表植被类型、植被覆盖度或土地利用类型将全省划分为53种景观生态型、69种景观生态亚型(表12.5.3)。

(2)命名原则

景观生态类型的名称,依照气候加地貌及优势植被类型或土地利用类型命名。如“暖温带温暖亚温润中低山落叶阔叶林景观型”、“凉亚热带温热湿润低山丘陵暖性常绿针叶林景观型”等。具体景观的名称,可依代表地名加具影像特征的岩土类型及地貌类型加模地模被主要建群种命名,如“灵宝黄土台塬混农苹果林景观”(属温暖亚湿润黄土台塬混农果林景观型)、“桐柏北部变火山岩低山丘陵马尾松林景观”(属温热湿润低山丘陵暖性常绿针叶林景观型)。在“河南省景观生态类型图”中,各图斑实际给出了地貌类型、坡度、岩土类型、植被类型、植被覆盖程度5种信息,以便生态保护区划与其他专业规划应用。

2.河南省景观生态区划

景观生态区划的目的(表12.5.2,表12.5.4),是对所划分区域进行针对性生态保护与建设,使该区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因此,除建景观序列外,还必须考虑人类技术—经济—文化系统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改造、重建,考虑在自然一人文因素影响下景观的演化与衰落方式。表12.5.3列出我省景观分区方案,全省共划分为两个自然区,三个自然亚区,15个景观域,67个景观组。各景观组附注其所包含的景观类型。各景观类型可从表中找出相当的生态保护与治理方案。从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景观生态调查、评价、区划、治理体系。

从各景观域、景观组演化类型分析,可知我省生态环境质量呈良性演化区域主要分布在伏牛-大别山腹地,亦即省内主要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分布区。区内天然林保存好、覆盖度高、物种较丰富,土壤侵蚀较轻,水、气、土污染不严重,生态脆弱系数 G<0.4。生态环境中等、尚未显著恶化的区域(G=0.4~0.5),在山区有熊耳山、外方山、王屋山腹地与桐柏山北部丘陵区等。这里的天然林、人工林与疏林相间,林地覆盖度稍差或有密灌生长。其土壤轻至中度侵蚀,有强度不大的矿业开发干扰。在平原区有太行、伏牛山前倾斜平原区,太康-商丘黄河冲积扇下部,淮南稻作区等。其土壤侵蚀轻微、土质较肥、水热条件较好或农田林网发育与维护良好。生态环境较差的区域(G=0.5~0.6)在山区为水土流失强烈的豫西北稀疏灌草荒山或黄土分布区。其中,矿业与高污染小企业发达区或崩塌、滑坡、泥石流高发区属生态质量恶化区(G>0.6)。在平原区为黄河故道与决口扇起伏沙丘沙地区、地表与地下水质中等程度以上污染区(超Ⅲ类),为低洼洪涝威胁区。其中农田林网被破坏的沙区和地表水质严重污染(超Ⅳ类)区属生态质量恶化区(G>0.6)。

表12.5.1河南省地貌类型表

表12.5.2河南省景观演化分类涵义表

表12.5.3河南省景观生态类型表

续表

续表

表12.5.4河南景观区划表

续表

续表

我省生态景观区划中有一个重要问题需要说明,即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的分界线。此线国内各家一般认为在秦岭—淮河一线,但具体走向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应走秦岭中脊,有人认为应走北麓或南麓。任美锷先生在《中国自然及开发整治》(1992年)中以稳定通过10℃年积温≥4500℃为标准,并兼顾秦岭山系的完整性,将此线取在秦岭北麓。本次研究依据河南省气象站1961~1990年30年气象观测资料,发现≥10℃年积温4500℃的界线已移至我省黄河以北,显然不宜用作自然区分界线。而秦岭南坡至淮河一线≥10℃年积温约为4800℃,且油桐、杉木、马尾松等喜热性乔木在秦岭南坡500 m以下才生长良好,故本书中将暖温带与北亚热带界线定在秦岭南坡—淮河一线。

3.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区划体系

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区划是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以遥感技术为基本手段,综合各种自然、社会、经济等与生态环境相关因素,以自然景观为基本区划单元,针对生态环境的现状与政府中长期生态环境建设目标而进行的区划。生态区划旨在提出遵循自然规律与自然边界的适宜生态环境治理方案。既适用于宏观治理决策,又适用于局部生境治理时运用操作。

图12.5.1景观生态区划体系关系图

(1)区划方法

采用前文所确定的景观生态区划体系和景观生态类型,运用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区划指导思想、原则、目标和对策,针对具有共性的景观生态类型所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框架性治理对策与措施,以此来指导各景观生态类型、各具体景观、景观组、景观域的生态环境恢复、保护和建设。其相互关系见图12.5.1。

采用该区划体系,景观生态类型图、景观生态区划图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区划图三图融为一体。即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区划边界基本均依景观生态类型及生态景观分区边界,各景观生态类型与生态景观分区均可从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区划图中得到相应治理措施组合。

(2)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图分类体系与治理措施

将全省划分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与荒漠化治理、地质灾害与洪水灾害防治、环境污染与地方病防治四大类型、34小类型区域。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其治理措施组合,见表12.5.5。

4.模糊传递闭包分类区划体系

依照模糊数学原理,将113个县(市)依其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分类指标数值进行相关分析,求出相似关系矩阵。通过模糊矩阵合成,计算传递闭包,再设定系列阈值进行分类。此方法可得出依行政区划边界进行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分类。这种分类可使各行政区域的政府机构从总体上认识本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及其类型,便于作出宏观治理决策。本方法的缺陷是当行政区划跨越性质差异较大的景观单元时,所求出的是平均状况,与各局部区块实际情况有一定差距,在平原与山区交界的县(市)失真度较大。故本方法区划结果只用作依景观生态学原理进行的生态环境区划的参照物,共同指导我省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建设。

表12.5.5河南省生态恢复与保护区划图分类体系

续表

续表

运用模糊数学法进行的县级生态环境质量分类与区划结果见表12.5.6。

5.关于若干政策问题的探讨

(1)关于领导责任制

江泽民指出“各级党委与政府一定要增强搞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做好打攻坚战和持久战的思想准备。……继续实行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和奖惩措施,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应克服急功近利思想,以客观的社会监督体系考察政绩。

表12.5.6河南省景观生态恢复与保护区划表

(2)关于管理体制

尽管经过多次机构改革与职能调整,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仍是多头管理。以山地生态为例,建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地质公园等多种保护类型,牵涉环保、林业、水利、建设、国土、经贸、农业、渔政、牧业等多个主管部门。因利益关系,各种矛盾纷争不断,其结果是制约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建设。建议政府牵头涉及生态环境大事召开联席会议,协商解决。生态环境建设重要决策要经多家权威科技咨询机构论证,可行才可实施。

(3)关于正确处理生态、社会与经济的关系

要实现自然、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取得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三统一,要有几个基本原则。首先是优先顺序,应取生态效益高于社会效益,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还应设置一些“阈值”。即资源开发既要保证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又不可以不可逆地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资源保护既要保证国家的资源战略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又要满足必要的经济发展速度;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既要保证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又要量力而行,不阻滞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4)关于正确处理地方利益与农民利益

贫穷落后是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动力,抑制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同时要为地方经济发展留出空间,要扶持地方替代产业与产品,保证地方收益有所上升。农村地区与农民利益主要是政策落实问题。个体承包责任制的执行权至少要上收至乡一级政府,要采取有力的科技与信贷扶持措施,使农民收益在退耕植林后能较快有所增加。鉴于平原区生态压力巨大,应取山区退耕不退人(除水库移民外),退耕人口应采取优惠政策就地安置,开辟多种经营门路,使农民与自然和谐相处。

(5)关于环境成本与生态价值计算

要把环境成本纳入经济建设核算体系。要计算生态环境与生物多样性的经济价值,供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参照。只有明确了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并纳入成本,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杜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6)关于素质教育

要在全民中持久开展“只有一个地球家园,要爱护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使人人都知道生态环境是与自身健康与子孙生存切身相关的大事。要避免消费观念误导,把促进消费建立在提高科技含量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而不是多消耗资源、多丢弃废物。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遥感·河南省国土资源综合调查与评价

『玖』 重庆南山中央山地公园将在哪里修建

中央山地公园由内及外分为三个圈层:一是中央山地公园核心区,即南山街道辖区35.8平方公里,实施严格保护控制,集中打造城市景观阳台和市民游憩空间;二是中央山地公园外围区,约20平方公里,实施弹性综合利用,集中布局一批旅游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三是中央山地公园配套建设区,即南山闭矿区域近7平方公里,实施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集中建设南山特色产业小镇。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