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姚村造水库

姚村造水库

发布时间: 2021-03-14 13:54:22

① 红旗渠是如何修建的

红旗渠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另有卷烟品牌也为“红旗渠”。
红旗渠简介
红旗渠总干渠长70.6公里,渠底宽8米,渠墙高4.3米,纵坡为1/8000,设计加大流量23秒立方米。
红旗渠总干渠从分水岭分为三条干渠,第一干渠向西南,经姚村镇、城郊乡到合涧镇与英雄渠汇合,长39.7公里,渠底宽6.5米,渠墙高3.5米,纵坡 1/5000,设计加大流量14秒立方米,灌溉面积35.2万亩;第二干渠向东南,经姚村镇、河顺镇到横水镇马店村,全长47.6公里,渠底宽3.5米,渠墙高2.5米,纵坡1/2000,设计加大流量7.7秒立方米。灌溉面积11.6万亩;第三干渠向东到东岗乡东芦寨村,全长10.9公里,渠底宽2.5 米,渠墙高2.2米,纵坡1/3000,设计加大流量3.3秒立方米,灌溉面积4.6万亩。
红旗渠灌区共有干渠、分干渠10条,总长304.1公里;支渠51条,总长524.1公里;斗渠290条,总长697.3公里;农渠4281条,总长 2488公里;沿渠兴建小型一、二类水库48座,塘堰346座,共有兴利库容2381万立方米,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其中凿通隧洞211个,总长 53.7公里,架渡槽151个,总长12.5公里,还建了水电站和提水站。已成为“引、蓄、提、灌、排、电、景”成龙配套的大型体系。
红旗渠工程总投工5611万个,共完成土石砌方2225万立方米。总投资 1250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4625万元,占37%,社队投资7878万元,占63%。
红旗渠的建成,彻底改善了林县人民靠天等雨的恶劣生存环境,解决了56.7万人和37万头家畜吃水问题,54万亩耕地得到灌溉,粮食亩产由红旗渠未修建初期的100公斤增加到1991年的476.3公斤。被林州人民称为“生命渠”、“幸福渠”。

② 随州市最有贡献的水库

非常多,

光明寺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各个领域

创建一个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黑屋湾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各个领域

光明寺水库地址:湖北随州各个领域

周家翡翠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琵琶翠水库地址:随州市,湖北省所有区

民建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两河口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各个领域

夹槽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所有区

在 />红石岩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民建水库管理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红安水库地址:随州市,湖北省曾都区

针叶林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两河口水库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关闭水库一桥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关闭水库管理处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密封江口水库省级生态旅游风景区地址:湖北省随州市区

③ 宁波市长出事葛岙水库还会造么

那绝对是不会受影响的!
葛岙水库是宁波市推进姚江、奉化江流域防洪排涝工作的重点工程,再说新的宁波市委书记和市长也快要上任到位了。

④ 威海市泊于镇水库修建计划,东西南北有几个村

11月9日,泊于水库工程筹建处召开了工程前期筹建工作首次协调会议,标志着我市新建一中型水库———泊于水库工程前期筹建工作全面展开。该水库建成后将是地级威海市成立后新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将达5000多万立方米,以提供城市用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将为我市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水源。

位于石家河下游,两个坝址供选

新建泊于水库是我市为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

泊于水库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中型水库,总库容达5000多万立方米,单从总库容上看,相当于两个崮山水库大小。泊于水库规划位于经区石家河下游,根据防洪需要和河流走势、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将建的泊于水库坝址位置初定了两个,分别为老庙山坝址(石家河入海口)和大林格坝址(大林格村南)。目前,坝址还未最终选定。

规划区实物调查展开

为确保泊于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于11月4日起在泊于水库工程规划区开展实物调查,实物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人口、房屋、附属建筑物及专项设施。

规划区范围包括老庙山坝址上游的蒲湾村、温泉寨村、泊于家村、夏庄村、松徐家村、车家沟村、泊南村、大林格村及泊于镇驻地范围内海拔高程12米以下的区域,大林格坝址上游的小林格村、小邓格村、大邓格村、崮庄村、河北吴家村、刘官屯村、白马北村、白马南村、白马西村、圈邓家村、东龙山村、孟家庄村、雅格庄村、福禄庄村、姚家圈村、观里西村、观里东村、官庄村、屯钟家村范围内海拔高程21.1米以下的区域。具体范围由泊于水库筹建处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打桩定界,并设置明显标志。

根据规定,自11月4日起,泊于水库规划区范围内不得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

预计3年时间建成

据了解,泊于水库计划于2012年开工建设,工期预计在3年左右。

根据《威海市水资源规划》和《威海市水长期供求计划》,早在1998年4月,市委、市政府就决定实施泊于水库新建工程,后因1999年至2001年胶东地区遭遇特大干旱及国家相关政策调整等原因暂停。

2008年以来,新建水库项目审批工作重新启动。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由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泊于水库被正式列入国家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今年8月,根据上级指示,市水利局启动了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并与省水利设计院联合开展了前期项目设计论证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威海市泊于水库征地和移民安置

前期工作全面展开
2010年11月9日,威海市泊于水库工程筹建处召开工程前期筹建工作协调会议,对泊于水库工程规划区实物调查工作进行具体部署,环翠区政府、经区管委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会议,标志着泊于水库征地和移民安置工作全面展开。

建设泊于水库,是威海市委、市政府为有效缓解威海市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该水库规划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中型水库。按照工程前期筹建工作协调会议的部署,市直各有关单位分工合作,市及环翠区、经区移民办专人负责,全程参与泊于水库征地和移民工作,工程所在地泊于镇和桥头镇各安排1名镇级干部配合开展工作。由于目前水库坝址尚未确定,项目区所在地政府全力做好群众宣传引导工作。会议要求,各相关部门和单位抓紧开展工作,保证11月底前完成资料调查,水库筹建处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报告项目进展情况。 (威海市移民办)

⑤ 济源老区水利史上的辉煌篇章

济源老区水利史上的辉煌篇章
李传清
济源市是河南省西北部有名的革命老区,在1927年就建立了中共济源党支部,1929年建立特支,1930年改建为济源县委,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建,1945年获得解放。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进行了英勇顽强、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来,老区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战天斗地,建设家园,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济源在工业、农业、城市建设等各条战线上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就水利建设略述于后。
驯服蟒河 万民受益
蟒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发源于太行山区山西省阳城县东山乡的花野岭,流经我省济源、孟县、温县,到武陟县的董宋村注入黄河,全长130公里,流域面积1328平方公里。济源段一般汛期流量可达600个秒立方米,大的可达1000秒立方米。其中在济源流经46公里,流域面积700平方公里,有耕地37万亩。但由于解放前旧政府不搞水利建设,特别是日寇侵占时期,山林全被砍伐和烧尽,土地失修,水土保持遭到严重破坏、造成十年九旱。蟒河汛后仅有0.2左右秒立方米还断断续续,一到汛期洪水泛滥,低洼地积水不能排泄,甚至受蠎河顶托,出现倒灌,仅济源就有近10万亩秋禾被淹死,麦也不能种,形成荒芜。据历史记载:从1000年到新中国建立的500年内济源出现旱灾200次,河南省有关文字记载:济源县明、清时期全年农业绝收37次,另夏、秋绝收35次。据河合村碑记:淹村:乾隆年间2次、光绪年间一次、民国四年八年2次。蟒河在济源境内仅有城东关一座桥,为了阻止日本进攻县城,还被国民党炸毁。每年汛期两岸群众因泅渡总有人死亡。群众谚语是:“山上和尚头,沟内没水流。年年种庄稼,季季没好收”,过着“早上汤,中午糠(小米糠),晚上稀饭照月亮,冬天穿不上棉衣裳”的悲惨生活,因此济源人民多年来一直渴望治理蟒河,摆脱水旱灾害,旧政府根本不关心群众生活,更不会领导人民根治蟒河变害为利,无奈,群众在济源城东关的蟒河大桥眼下挂了一把青铜宝剑,意思是“以剑镇蟒”。虽无济于事,但说明劳动人民要求治理蟒河的迫切愿望,这条可恶的蟒河解放后终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被人民驯服了。
建国后,在三年恢复生产的同时,济源县委遵照党的指示:“我们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改造自然”,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带领有关干部到老区、山区农村进行调查,认为济源的自然特点是水源缺乏,十年九旱,低洼地汛期十年九淹,造成旱涝灾害频繁。但同时也发现在水土保持方面,农民也有些经验。如虎岭村全国林业模范曹永建领导群众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幼林和草满坡,保持了水土;低洼地区,东马头进行沟洫台田,把原来哈蟆洼变成了良田;东天江打井抗旱的经验;庚章村用里砌外垫的办法把坡地变成了梯田;金鹅村打水窖蓄雨水,旱时可以浇苗点种;山区沟内垒堰筑坝建谷坊,既扩大耕地又拦蓄泥沙。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即山区推广虎岭村封山育林和挖鱼鳞坑植树造林的经验;低洼地区推广东马头沟洫台田改种水稻的经验;在山区夹沟处筑坝垒堰蓄泥沙扩大耕地的经验。同时还认识到国家能修大型水库,济源也可以在蟒河支流上修小水库。县委要求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内,建成百库、千井、万窖,使坡地变梯田等办法控制水土地流失,使蟒河变害为利。县委提出这一治理蟒河方案后很受广大群众的赞同,这样很快以点代面,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运动。如1953年,由县里出资首先在南姚村修建了一个小水库,春季建成,汛期蓄水,当年就浇了1500亩玉米,增产12万斤,村民很快又在这条河上修了三个水库。自修水库群众得到了实惠,到1957年净增粮食200万斤。群众说:“小水库是个宝,既抗旱又防涝,养鱼虾收益高”。当时曾经阻止过开溢洪道的王顺春说:“不知道小水库这么好,修第一个水库时,我真不该阻挡在我的地挖溢洪道。”当时所以要在蟒河支流的上河先修水库,是因为上河(即南姚河)横穿南姚行政村,汛期河涨,淹没村庄土地,甚至造成人畜死亡。如1943年南姚河发水,外逃360户,死人454名,冲坏土地250亩,房屋倒塌194间。为了在蟒河各支流河岔上修小水库,抽调各乡干部和热心水利的青年参加在庚章村学习修小水库,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他们回去后,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形成了兴建小水库的高潮,但他们虽然能选库址和有建库技术,可是没有测量水平仪,县里及时买了100个手准仪(照片1),解决了这一难题。这些小型工程,技术简单,投资少,见效快,便于群众运动全面开展。当时县委还制定了谁受益谁负担,多收益多负担,少受益少负担,不受益不负担的政策,水库占谁地谁可在库内养鱼,收入归己。这些政策大大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本着农闲大干、农忙小干、特忙暂停的办法,在工程开展中本着先小后大,先易后难,进行一片一坡一沟集中治理的方法。经过五年治理,到1957年蟒河流域的13个支流内修小水库63个,山区造林15万亩,坡地变成了梯田,建成了近万个水窖,发展水浇地10万亩。基本上控制了蟒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效益逐年明显。如粮食总产量由1952年的9937万斤到1957年的15876万斤。有了水群众从内心里高兴,如白道河水库通水时,坡头村郝玉温母亲80多岁,孔老太太78岁,郑世道双目失明,三人在路上歇了四歇,到村北看水库通水,郑世道说:“我虽看不见,听听水声也能多活二年。”
1956年国家农业部副部长何基沣到济源视察工作后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水土保持的典范》的文章,这年7月我参加了全国水土保持的座谈会,介绍了济源县综合治理蟒河的办法,1957年10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谭震林在郑州河南国际宾馆召开豫北13县水利座谈会,在听取了我和李生茂汇报治理蟒河的办法和各县的情况后,他肯定了济源县“全面规划,综合治理,以小型为主,以蓄为主,以群众自办为主”的治理蟒河经验,11月4日《河南日报》全面报道了会议情况,号召学习蟒河治理的经验,继而在12月5日我又代表济源县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水土保持第二次工作会议,这次会议上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授予济源锦旗一面,上书“驯服蟒河,万民受益”(照片2),我当时在笔记本上写下一首诗:“双手接过锦匾旗,字字行行重千斤。驯服蟒河不停步,万民受益代代存”。同时我被邀在水利学院介绍综合治理蟒河的经验,受到了师生的好评。1958年我代表济源县参加了全国水利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署名授予济源县“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奖状(照片3),并号召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由负责人带队到济源参观学习。接着全国有26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派出119个参观团来济源参观学习,总人数达1.5万人。黄河委员会副主任赵明甫参观后说:“蟒河治理也是支持了黄河治理,明清时期黄河是百年一改道,五年一决口。光绪三年仅甘肃、陕西、山西、河南四省死人1300万。”前苏联、罗马尼亚、越南、朝鲜等国家,也派代表团来济源参观访问。罗马尼亚水利局长包艾鲁•斯必利顿率代表团在参观蟒河治理措施后,还在纸坊水库工地参加劳动,并向济源请求将纸坊水库改为“中罗友谊水库”。两国同意后,就正式宣布济源纸坊水库为“中罗友谊水库”(该水库在上世纪80年代因五三一建设拆除)。
1958年8月2日接河南省通知,国家有关领导和各省市水利负责人坐飞机视察济源,尤其是蟒河流域。随后不久,国家水利部钱正英部长和副部长李葆华到济源视察了蟒河的治理,并到王屋罗庄亩产千斤玉米田视察。
蟒河治理的经验毛主席也充分给予肯定。1958年在成都会议上,他指出:“把蟒河等经验一总结,总结出了葡萄串、满天星,这是对事物的逐步认识的过程。排(排水)、大(大型工程)、国(国家办)与蓄(蓄水)、小(小型工程)、群(群众办)是对立的统一。蓄、小、群为主,当然也要排、大、国。”
蟒河的驯服证明当时县委和政府制定的措施是正确的,只有统一规划,综合治理才能解决村与村,社与社利害关系,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只有以小型为主才能解决技术问题,达到投资少,见效快,多、快、好、省的目的;只有以蓄为主才能保水保土减轻旱涝灾害的目的;只有以社办为主,才能解决资金不足,达到人人参加治理蟒河的目的。
引沁济蟒渠的建设
引沁河水灌溉济源沿山坡地是当地群众千百年的愿望,办法是从盘峪河打洞到盘谷寺就可将水引出来。经过研究,我们带领技术人员初测打一个上万米长洞,当时条件不具备,第二高程低,如渠首移在紫柏滩,绕山转修明渠打短洞完全是可能的。我们向县委汇报了初测情况,虽然当时各方条件不具备而未行动,但县委和群众引沁河水兴利的思想没有动摇。
1965年,中共济源第二次党代表大会克井代表团提议修引沁渠议案,我同时还介绍了引沁渠线及效益,经过讨论一致通过,形成决议。会后县委随即召开会议,决定成立引沁指挥部。县委书记侯树堂兼任指挥长(这时他在新乡和修武县搞社教),王振邦副书记和我及县粮食局长侯守善为副指挥长,吃住在工地,坐阵指挥(另有6名兼职副指挥长)。还在受益单位会议上规定:多受益多负担,少受益少负担,早受益多出工,晚受益少出工,间接受益也出工支援的办法,并规定民工除做饭和保管外,青壮年男性民工经过身体检查没有心脏病和夜盲症者方可到工地干活。会议后群众精神振奋,积极报名参战,经过各方筹备,秋收后,先修大社村到圪了滩村汽车路,以便运送物资。6000名民工大致在11月份分三批到了工地。第一批去三分之一,任务是建本单位人的住处(搭草庵、打土窑、找石龛);第二批任务是:认本单位工段和修去工段的路;第三批民工到齐后首先学习毛主席著作提高认识,其次认定本单位工段和任务,其三练打锤扶钎,装炮放炮等技术,于当年12月16日在东滩村召开全体民工动工誓师大会(照片4)。大家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愚公移山》、《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后,坚定了信心,一致表态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大家住在石龛下或自建的草庵内,吃的是粗粮,住在野地,不怕炎寒在悬崖绝壁上修渠打洞,逢沟架桥,争分夺秒战斗在工地。如英武洞每天三八制工作,民工为劳动多贡献当班者把钟表拨后,接班者将表扭拨前,发生口角,指挥部将表定时加锁,才解决了这个“争议”。还有开始打两米高两米宽的导洞,需打九个炮眼,每班洞进度只10—30厘米,后民工创造短、中、长九根炮钎,这样进度提高三倍以上。承留村打的出水口,44天平均每天进度2.61米,最高达4.01米,当时形成了为引沁渠出力是无尚光荣的风气。如克井村韩占奎下肢瘫痪,但会掌鞋和理发技术,他就跪爬40里到东滩为民工理发掌鞋。辛庄梁秀美组织10名青年妇女步行50里到东滩为民工补洗衣被。在工地请年长者讲村史家史,因旱涝灾害逃荒在外卖儿卖女的悲惨情况,当时还发现民工住地瓮口村光绪三年碑记载:“……东庄西庄谁敢一人来往,人吃人肉到处都有,死者十有八九,呜呼哀哉,谁念吾民之苦……”。这就进一步坚定建引沁渠保丰收的决心和信心,他们说:引沁河水战胜旱涝保丰收,就是干革命。遇到什么困难都能排除。原定渠首到河口40华里用三年时间完成,因这段全在深山处,既是悬崖绝壁又石洞多而长,实际只半年时间,不仅完成三年计划还延长20华里将渠通过蟒河。这段为第一期工程,1966年7月12日通水时,河南省副省长王维群带领各地区负责人和水利局局长参加通水典礼剪彩大会。他说:“引沁济蟒工程是我省继‘引漳入林’之后的又一伟大胜利,也是我省人民向自然开战,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多快好省的发展山区水利建设事业的又一面鲜艳红旗”(照片5)。
第一期工程通水后孟县提出要求,经地委批准,参加引沁渠建设,将渠延伸到孟县槐树口村,将孟县丘岺坡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田。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于1968年12月27日全渠通水到孟县槐树口村(付照片),全长240华里,后经第一期渠段扩建,可引水23个秒立方,(照片12)可浇蟒河流域山岭地40万亩。把蟒河流域内23条山溪河流,68座小水库和近万个塘池水窖串联起来,形成以引增蓄,引蓄结合,长藤结队,达到引沁原计划灌、淤(利用汛期沁河水捎带的泥沙灌溉土少石多的坡地)、电(利用洪水落差发电,现有3×3600千瓦和2×200千瓦电机)综合效益的目的。
引沁总干渠济源段(140华里)分三期完成,修成一段,配套一段,通水一段,受益一片,群众干劲越来越大,克服困难的办法也越来越多,终于实现了引沁河水到山岭高地的愿望,使历史上靠天收变成了稳产高产田。群众说:“修渠前种到地,收在天,好年亩产不过百斤关。看今天,亩产吨粮不稀罕。坡地石多土少,汛期利用沁河水的泥沙灌田,淤后也变成吨粮田”,同时也带动了林牧业和乡村企业的发展。
引沁工程建设中开展比学赶超流动红旗表彰先进活动,出现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如:吓魂潭爬上悬崖除险石英雄宋玉温;卫玉荣带领雁门村青年妇女打通曙光420米的破碎石洞;北社村李宗儒受伤住医院未好就私离医院到吓魂潭施工;青年妇女黄莲芳背着家庭拿着针线到工地为民工缝补衣服,后又拿着工具到一干渠打石头;技术人员丁怀谦在吓魂潭测渠线时不慎失足,掉下半山腰被一棵小树挡住了,同志们用绳把他系上来后,仍继续测量。
吓魂潭是个卡脖子工段,如和其他工段同时施工就断绝了以上近20华里施工运输的物资,待以上工段基本竣工和物资备足时,组织克井、辛庄、城关三个营1200名特别强的战士突击施工。吓魂潭是非常险要的,此处有三通石碑记载:“……上依绝壁,下临深渊,人行其上,如飞鸟遨空。”再险恶也吓不倒英雄,他们从小李庄村往此处修了两里人行石路,到了吓魂潭山腰,再打竖井到渠线处施工,英雄们豪迈的说:“一天三次上下工,大路就是一条绳。(照片7)”经过近三个月的苦战,终于打通500米石洞和建成1500米的明渠。
引沁济蟒渠建设激发了全县人民为水而奋斗:如轵城镇火神庙村住在山北,人畜饮水要翻山到山南沟泉水担水。支部书记李世清带领群众打个300米长石洞,将山南泉水引到山北,虽15分钟流一担水,但解决了翻山担水之苦。河南省原副省长王维群看后说:“真了不起,火神庙村改为战天洞村吧。”下冶镇大岭村赵小保年仅13岁,其父叫他每天去山坡放牛,这时他看到沟底有个长流小溪,每天就既放牛又修渠,后来修成两华里一个小渠,将水引到田间,可浇地8亩。群众称赞他是“小愚公”。
向高山水利化进军
济源在驯服蟒河和引沁济蟒渠建成后,平原和丘岭地区的土地基本实现了旱能浇涝能排的保收田。但邵原、王屋、下冶、大峪四个山区这时虽也建些小水渠和小水库及水窖,仍然还是“靠天收”。上世纪对山区三大河流建水库地址经地区技术人员已测定钻探地质,但因在特殊年代等诸多原因未能实施。
1970年,中共济源县第三次党代会恢复建立县委以后,给三大水库建设提供了保证。以赵永福为首组织技术人员对王屋山水库重新测量,在此基础上,我和赵正新(县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及技术人员到水库地址又进行考察并商定:坝主体为混凝土,经访老农和亲自查看找到一个白沙谷堆,解决工程用沙问题。
决定建库后,又召开山区四个公社负责人(邵原连世清、王屋翟家其、下冶王甲元、大峪李希贤)会议,王荣森书记和我及技术人员等讲了修建王屋山水库的重大意义,邵原公社连世清提出,他自己修鳌背山渠道,先引水灌溉得利后再建水库,这个建议得到了县委的同意,并建立了王屋山水库指挥部(当时为铁山河水库)。随后我和指挥部技术员成英(阳城县籍人)到阳城县向该县副县长(女)谈了王屋山修水库的情况,告知要淹没阳城县一些土地和住户。这位女县长讲:这地方我知道,基本没有土地和住户,我支持你们建水库,就这样王屋山水库定下来了。
1971年秋后,指挥部住在庵沟,庵沟以上先修渠道,渠通后便于平车和小拖拉机往水库送料。水库清基开始浇灌后,新乡地区水利局长张君仁建议:应一面修水库,一面修渠道,达到库成渠通,否则水库建成修渠补助款省里不易列入计划。山区渠道比较复杂,技术含量高,除水库工地只留下郭俊和两个技术员外,我和张金声及其他技术人员转入渠道上来,并组织带领平地九个公社民工先修东干渠,对各单位实行分段包干,按时完成。东干渠最困难的是架设渡槽。如三教和韩彦要架渡槽,当地多为风化石,远处开运石料费工和投资过大,就采用了薄壳排架渡槽,最高处是35米。这时,只有借济源驻军的一个小吊车,仅能吊到10米高。我们自做扒杆,进行吊装。九座薄壳渡槽群,总长3700米,排架林立,槽身高悬,犹如九条多脚长龙,腾空飞跃,把一座座山头连在一起,气势磅礴,雄伟壮观。人们用“天桥”、“彩虹”、“长龙”来形容渡槽的雄伟,用“友谊”、“团结”、“胜利”来歌颂军民建渡槽的情谊(照片6)。
鳌背山水库位于鳌背山西麓(水渠通后建水库),东阳河上游,水库大坝为混凝土双面拱形,坝高50米,蓄水250万立方米,总干长17.5公里,渠宽2米,高2.5米,引水总干渠除1500米明渠外,全部由长达16公里的103个石洞和涵洞组成。走在渠上不见渠,走进渠内不见天,总投工2500多万个,通水能力4个秒立方,可灌溉高山上4万多亩“火旱田”。
天坛山水库是济源人民向高山水利化进军兴建的第三个水利骨干工程,1977年12月动工,1979年8月完成了第一期工程。参加工程建设的是全县除邵原公社外12个公社的万余名民工,水库清基灌水泥浆后,我和郭俊分工是:郭负责坝施工,我负责渠道施工。共开挖土石40多万立方米,垒砌料石5万多立方米,水库浇灌混凝土2.6万立方米,投工300多万个,坝高27.5米,总干长16公里,其中石洞42个长10公里,通水能力为4个秒立方,整个渠道全系石块垒砌,水泥铺底衬帮(水库干渠未建成我调离济源)。
三个水库共同特点是:
1.坝高,蓄水少:王屋山水库坝高80米,蓄水1000万立方米;鳌背山水库坝高51米,蓄水250万立方米;天坛山水库坝高23米,蓄水200万立方米。
2.总干渠石洞多,三水库总干渠长45.3公里,其中石洞296个,长33公里,占总干的四分之三。
3.水渠修建基本是平地公社无偿支援,自带工具和生活用品,显示了团结友爱、战胜自然的高尚精神。
自来水进万家
济源市山区人畜吃水最困难的是西部王屋、邵原、下冶、大峪四个镇和承留镇的部分村庄,共计160多个行政村,当时约10万人和10余万头牲畜。其中缺水人口占80%,大部分散居在海拔400米高的山山岭岭。一般年份,这些地方的人畜饮水主要靠池、塘、窖储水以及山泉、溪水生活,水在深沟内,走着弯曲的羊肠小道,有些群众担水往返路程少则三五里,多则七八里。若遇特大干旱,河塘干涸,有些居住离水偏远的户,因缺水举家投亲靠友逃“水荒”。过往路人若经此地,民间流传“宁给一个馍,不给一碗水”,可见水的珍贵。他们对水的利用率也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先洗菜,洗了菜洗脸洗脚,饮牲畜或者家禽。严重的水资源缺乏,长期饮用被污染或严重缺碘的水,也是造成这里发生地方病和低智商人群的主要原因。如群众流传着说:“住在五指河,不死也粗脖”。
建国以后,历届县(市)委和政府都为老区、山区百姓饮水困难想了许多办法,先是村村户户打水窖,利用季节性雨水,储入窖中。这种办法在正常年景曾经发挥了不少的效益,既可浇地,又可人畜饮水。后来修建的水库,主要解决了山区的灌溉问题,如开闸浇地时沿渠群众可顺便往自己家缸内、水窖内储水,而山区人畜吃水问题依然受到限制。遇天旱,天然水源便没有了。政府发动各机关和企业用汽车往山上拉水。直至上世纪末,全市仍有七八万人和10余万头牲畜饮水困难,使畜牧业和企业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在进入21世纪时,市委和市政府投资利用王屋山、天坛山、鳌背山三大水库的高程,在渠内埋设水管,经过净化将水送进千家万户,从此山区告别人畜吃水困难历史,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山区、老区群众饮上自来水、卫生水。在通水时,群众为表达喜庆心情,门上都贴上了楹联,有的写着:“乐哈哈庆通水,喜洋洋跟党走”、“小院流水哗哗响,心中感谢共产党”等对联表达心情。
饮水如油的下冶镇坡池、陶山、南岩头、石槽村群众集资和市政府设计投资在横岭山建了提水站,将小浪底水库水提高到山上,家家户户用上自来水,群众高呼“共产党万岁!”还把把横岭山改名为“公仆山”,并立碑留念。
现正在修建的河口村水库和已建成的蟒河口水库,既可控制两大河流洪水泛滥,又可为工农业发展提供水源,也为美化环境提供了条件。市政府今年将小浪底北岸灌区济源段工程列入计划,力争3年左右时间修通,到那时济源将是更加山清水秀、富裕文明和谐的新济源。

(作者系原济源县委政府副县长、县委副书记,封丘县委书记、县人大主任,济源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

⑥ 到淮南山南新区人民公园姚皋水库怎么去

公交线路:629路/629w路,全程约4.6公里

1、从淮南市步行约70米,到达市防疫站

2、乘坐629路/629w路,经过3站, 到达民惠街站(也可乘坐628路内环)

3、步行约770米,到达山南新区

⑦ 听说威海泊于要新建水库,我想问一下 谁知道 具体搬迁的方案

泊于水库前期筹建工作启动

2010年11月11日8:04:44 来源:威海晚报 [字号:大 中 小]
--------------------------------------------------------------------------------

11月9日,泊于水库工程筹建处召开了工程前期筹建工作首次协调会议,标志着我市新建一中型水库———泊于水库工程前期筹建工作全面展开。该水库建成后将是地级威海市成立后新建的第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将达5000多万立方米,以提供城市用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将为我市城市发展和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水源。

位于石家河下游,两个坝址供选

新建泊于水库是我市为有效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

泊于水库是以城市供水为主、兼顾农业灌溉的中型水库,总库容达5000多万立方米,单从总库容上看,相当于两个崮山水库大小。泊于水库规划位于经区石家河下游,根据防洪需要和河流走势、水文、地质等多种因素,将建的泊于水库坝址位置初定了两个,分别为老庙山坝址(石家河入海口)和大林格坝址(大林格村南)。目前,坝址还未最终选定。

规划区实物调查展开

为确保泊于水库工程建设征地和移民搬迁安置工作的顺利实施,我市于11月4日起在泊于水库工程规划区开展实物调查,实物调查的内容包括土地、人口、房屋、附属建筑物及专项设施。

规划区范围包括老庙山坝址上游的蒲湾村、温泉寨村、泊于家村、夏庄村、松徐家村、车家沟村、泊南村、大林格村及泊于镇驻地范围内海拔高程12米以下的区域,大林格坝址上游的小林格村、小邓格村、大邓格村、崮庄村、河北吴家村、刘官屯村、白马北村、白马南村、白马西村、圈邓家村、东龙山村、孟家庄村、雅格庄村、福禄庄村、姚家圈村、观里西村、观里东村、官庄村、屯钟家村范围内海拔高程21.1米以下的区域。具体范围由泊于水库筹建处根据工程设计要求打桩定界,并设置明显标志。

根据规定,自11月4日起,泊于水库规划区范围内不得新增建设项目和迁入人口。

预计3年时间建成

据了解,泊于水库计划于2012年开工建设,工期预计在3年左右。

根据《威海市水资源规划》和《威海市水长期供求计划》,早在1998年4月,市委、市政府就决定实施泊于水库新建工程,后因1999年至2001年胶东地区遭遇特大干旱及国家相关政策调整等原因暂停。

2008年以来,新建水库项目审批工作重新启动。2008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复了由水利部组织编制的《全国中型水库建设规划》,泊于水库被正式列入国家中型水库建设规划。今年8月,根据上级指示,市水利局启动了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并与省水利设计院联合开展了前期项目设计论证工作,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

⑧ 南洛河的水利开发

灌溉工程
洛惠渠灌区,分布于县城西北部40里梁塬。自保安区张坪乡磨沟口引洛河水至城关镇张曹村,全长63.2公里。灌区辖保安、永丰、兑山3区和城关镇、卫东镇计9乡(镇)52个村。设施灌溉面积3.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2.22万亩。属全县规模最大、灌溉面积最多的水利工程。
“苦瓜梁塬黄柏川,人畜饮水都困难。”建国前,梁塬人民深受无水之苦,梦想洛河水上塬。1957年中共洛南县委、县人民委员会根据群众迫切要求,着眼洛南的经济建设,作出兴修洛惠渠水利工程的决定。经过勘测设计,上报省、地批准,于1958年9月5日动工。当时抽调干部40名、民兵3000名,以军事编制组成洛惠渠工程战斗团。由县长张东任团长,县委书记冯培智任政治委员,县武装部部长周良才任副政治委员,并具体负责全部工程。战斗团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攀岩凿壁,先后打通鸡关山、老虎岩、龙山岩、神仙洞等26座悬岩、29处峻岭,于1959年9月开通12.5公里石渠工程。10月26日又动员万名劳力、百名干部开辟梁塬土渠工程,到11月5日,31.5公里土渠基本开通。12月16日在席洼工地举行通水典礼,中共商洛地委书记王杰到会祝贺,商洛专员公署专员郭茂生剪彩。《陕西日报》报导消息并发表社论,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新闻纪录片。
主渠建成后,又进行了4次续建:1960年5月至1961年10月,改建了水西峪至黑圪塔沟段,开凿隧道934.6米,裁弯取直,甩掉了张塬一段渗漏干渠,缩短渠道10公里;1962年,打通黑圪塔沟至鼓楼河隧道1826.8米,并修筑了排洪桥等配套工程,使鼓楼河水库死库变活库;1976年扩建中干渠,从辛岳水库至李湾8.3公里,南低干渠从焦村后峪至四皓中学11.6公里;1979年下半年,从龙山崖到水西峪的堡子沟又修筑了一条隧道,使总干渠缩短了2公里。
洛惠渠建成后,每年为鼓楼河、辛岳、李村3个总蓄水量590万立方米的水库和90个总蓄水量72万立方米的池塘供水。同时在下游打机井27眼,建抽水蘸20处、流动喷灌站63处。
该工程总投资85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681万元,社队自筹169万元,总投工131.5万个。在工程进行中张永银、姚生成、张吉才等16人光荣牺牲,阎孝敏等6人因伤致残。
1993年至1994年,又由国家立项,省、地、县共同投资,在灌区兴建农业综合开发工程。新修支、斗分渠道167.8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万亩。
防洪工程
民国年间,百里洛河任水漫流,蟒岭黄沙伴水压田,洪涝灾害经常出现。1956年,白洛乡杨村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动群众在洛河滩筑起河堤,植树万株,办起了林场,保护农田千余亩。保安乡黑潭村、灵口乡焦村等地仿效这一做法,沿河砌筑石堤,堤外栽杨柳,堤内栽桑树,兴利除害,一举两得。七十年代末,全县开展“向洛河要地”四大治理工程,组织力量对沿洛河及其主要支流进行了统一规划,采取干砌(少数险段浆砌)石坝,坝外植树、坝内造田的方法组织沿岸群众施工,建成防洪堤坝1845处,总长210公里,保护、新造农田10万余亩。保安、眉底、白洛、尖角、柏峪寺、黄坪、灵口、庙湾等段河堤防洪工程坚固,在抗大洪、渡大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洛河水利开发历史悠久。《水经注·谷水注》称,西周时洛阳附近,已修有汤渠。唐代曾引伊、洛水灌溉地势较高的农田。清代洛阳县有周阳渠、五龙渠、通济渠、洛渠、伊渠、大名渠、新兴渠、永通渠、古红渠、任解元渠等。民国时,卢氏、洛宁、洛阳、偃师、嵩县、伊川6县共有灌渠49条,灌区多为数百亩,万亩以上的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协济渠、洛宜渠5处。6县共有灌溉面积19万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洛河水利得到进一步开发。1949~1955年整理旧渠,开凿新渠;1956~1960年修水库、打井、开渠全面展开;1961年以后调整、巩固已有工程,走向稳步发展。1987年,包括支流伊河在内,有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9座,小型一类水库73座,小型二类水库179座,总库容16.5762亿立方米。(一)伊河陆浑灌区,陆浑灌区因自陆浑水库取水得名。灌区分布在嵩县陆浑水库两岸、临汝县汝河以北、伊川县焦枝铁路以东和伊河西岸先锋、顺阳二渠以西及偃师县南万安山北麓。库区以上有伊北、伊南两渠,渠首分设在嵩县南纸房乡西伊河两岸,径引伊河水东北入陆浑水库两侧。库区以下有总干渠1条,分干渠3条,全长298公里。干渠和总干渠均为1970年修建,1974年放水,设计灌溉面积134万亩。80年代灌溉面积40万亩,最多达60万亩。(二)伊东灌区,伊东渠原建于1924年,渠长9公里,灌地6000亩。1950年和1951年扩建后,渠长22公里,灌溉面积增至1.8万亩。1959年二次改建,渠长31.5公里,设计引水11.7立方米/秒,实引水8.5立方米/秒。灌区范围为干渠以北,伊河东、南,陶化店以西,偃师县伊河南岸河谷平原地。有耕地1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2万亩,70年代实灌面积8万亩。(三)洛宁县引洛灌区,分布于洛宁县境之洛河两岸,北岸原有干渠2条,1967年连二渠为一,总长38公里,重建长水渠首闸,总称洛济渠。南岸干渠1条,长41公里,称洛济南大渠。二渠分灌长水镇以下洛宁境内洛河两岸河川地,灌溉面积7万余亩。(四)宜阳引洛灌区,灌区分布在县境洛河两岸,有干渠4条,总长72.1公里,总引水流量24立方米/秒,灌宜阳县和洛阳市龙门5乡48村地5.08万亩。(五)洛阳南郊南渠灌区,位于龙门以北、洛阳市区以南伊、洛夹河地区,有耕地面积约14.5万亩。灌渠多以洛河为源,主要有大清渠、大明渠、古洛渠和伊渠,四渠总长34公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大清渠为大新渠,把古洛渠并入大明渠,统称为洛南渠。灌溉面积1950年7万亩,1964年12万亩,1980年8.5万亩。(六)中州渠灌区,959年开凿,渠长50公里,灌溉洛阳市郊、孟津、偃师8.4万亩。

⑨ 诸暨永宁水库什么时候造啊

迁的,偶也是下姚人,村庄包括姚邵畈,十里坪还有浣东街道的一个村,不过我们这可能是二期。具体不清楚,迁是肯定的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