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生态球
❶ 英国最宝贵的动物是什么
英国已经没有值得称道的野生动物资源了。
几个世纪以来,在拥有大批喜欢打猎绅士的小小岛国,很难有大型野生动物可以幸免,现在英国本土也就是一些狐狸,獾,刺猬之类的小动物和一些鸟类,无论是从生态学和动物学角度看,都不是珍贵物种了。
❷ 地球生态的资料
据新华社柏林10月21日电(记者刘向)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21日公布的有关地球生态系统状况的报告称,过去30年地球上野生动物数量减少了约三分之一。报告对人类,尤其是西方工业国家的资源消耗速度和能源短缺状况发出了警告。
报告批评说,人类生活使地球上自然资源的消耗速度大大超过了其恢复速度,尤其是在西方工业国家。
这份报告多次提到一个概念———“生态脚印”。人类的“生态脚印”就是可供人们从事农林牧渔业和纤维生产、维持能源消耗和容纳基础设施的全部陆地和海洋面积。报告说,地球有114亿公顷适于生产的陆地和海洋面积,按人均计算,每个人可以有1.9公顷“生态脚印”。而实际上,1999年地球人均“生态脚印”已达2.3公顷。也就是说,人们生存需要的面积,已经超出了地球维持其可再生资源消耗的能力范围。这种状况在工业化国家尤其严重,德国人均“生态脚印”需要4.8公顷,北美甚至达9.2公顷。
生态系统包括下列4种主要组成成分。
(一)非生物环境
非生物环境(abiotic environment)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如蛋白质、糖类、脂类和腐殖质等)和气候或其他物理条件(如温度、压力)。
(二) 生产者
生产者(procers)指能利用简单的无机物质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autotroph),主要包括所有绿色植物、蓝绿藻和少数化能合成细菌等自养生物。
这些生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合成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有机化合物,并把太阳辐射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在合成有机物的分子键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只有在叶绿体内才能进行,而且必须是在阳光的照射下。但是当绿色植物进一步合成蛋白质和脂肪的时候,还需要有氮、磷、硫、镁等15种或更多种元素和无机物参与。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不仅为本身的生存、生长和繁殖提供营养物质和能量,而且它所制造的有机物质也是消费者和分解者唯一的能量来源。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直接或间接依赖生产者为生的,没有生产者也就不会有消费者和分解者。可见,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和最关键的生物成分。太阳能只有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入生态系统,然后再被其他生物所利用。
(三)消费者
所谓消费者(consumers)是针对生产者而言,即它们不能从无机物质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因此属于异养生物(heterotroph)。消费者归根结底都是依靠植物为食(直接取食植物或间接取食以植物为食的动物)。直接吃植物的动物叫植食动物(herbivores),又叫一级消费者(如蝗虫、兔、马等);以植食动物为食的动物叫肉食动物(carnivores),也叫二级消费者,如食野兔的狐和猎捕羚羊的猎豹等;以后还有三级消费者(或二级肉食动物)、四级消费者(或叫三级肉食动物),直到顶位肉食动物。消费者也包括那些既吃植物也吃动物的杂食动物(omnivores),有些鱼类是杂食性的,它们吃水藻、水草,也吃水生无脊椎动物。有许多动物的食性是随着季节和年龄而变化的,麻雀在秋季和冬季以吃植物为主,但是到夏季的生殖季节就以吃昆虫为主,所有这些食性较杂的动物都是消费者。食碎屑者(detritivores)也应属于消费者,它们的特点是只吃死的动植物残体。消费者还应当包括寄生生物。寄生生物靠取食其他生物的组织、营养物和分泌物为生。主要指以其他生物为食的各种动物,包括植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和寄生动物等。
(四)分解者
分解者(decomposers)是异养生物,它们分解动植物的残体、粪便和各种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吸收某些分解产物,最终能将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而这些无机物参与物质循环后可被自养生物重新利用。分解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蚯蚓、白蚁、秃鹫等大型腐食性动物。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中的基本功能是把动植物死亡后的残体分解为比较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最简单的无机物并把它们释放到环境中去,供生产者重新吸收和利用。由于分解过程对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分解者在任何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可缺少的组成成分。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动植物遗体和残遗有机物很快就会堆积起来,影响物质的再循环过程,生态系统中的各种营养物质很快就会发生短缺并导致整个生态系统的瓦解和崩溃。由于有机物质的分解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逐步降解的过程,因此除了细菌和真菌两类主要的分解者之外,其他大大小小以动植物残体和腐殖质为食的各种动物在物质分解的总过程中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着作用,如专吃兽尸的兀鹫,食朽木、粪便和腐烂物质的甲虫、白蚁、皮蠹、粪金龟子、蚯蚓和软体动物等。有人则把这些动物称为大分解者,而把细菌和真菌称为小分解者。
生态系统中的非生物成分和生物成分是密切交织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的,土壤系统就是这种相互作用的一个很好实例。土壤的结构和化学性质决定着什么植物能够在它上面生长、什么动物能够在它里面居住。但是植物的根系对土壤也有很大的固定作用,并能大大减缓土壤的侵蚀过程。动植物的残体经过细菌、真菌和无脊椎动物的分解作用而变为土壤中的腐殖质,增加了土壤的肥沃性,反过来又为植物根系的发育提供了各种营养物质。缺乏植物保护的土壤(包括那些受到人类破坏的土壤)很快就会遭到侵蚀和淋溶,变为不毛之地。参考资料:http://www.nb-eco-city.org/Article_Show.asp?ArticleID=765
❸ 急!!形势与政策课题:(1)关于气候方面(2)中非合作方面的内容!!
中非合作领域
一、政治与地区和平安全
(一)高层交往
(二)外交磋商与对话
(三)议会、政党、地方政府合作
(四)领事和司法合作
(五)国际事务和重大问题上的合作
(六)中国与非洲联盟和非洲次地区组织的合作
(七)和平与安全领域合作
二、经济领域
(一)磋商与合作机制
中非双方重视从政府层面加强对经贸合作的规划、指导和协调,促进双方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北京峰会后,中国与塞内加尔、马里、佛得角、几内亚比绍、马拉维建立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机制,与苏丹、阿尔及利亚、赤道几内亚、刚果(金)、刚果(布)、莫桑比克等22个非洲国家召开了双边经贸联(混)委会。
(二)投资与企业合作
(三)贸易
(四)金融
(五)农业
(六)科技
(七)航空、质检等领域合作
三、社会发展领域
(一)发展援助与减债
(二)人力资源开发
(三)教育
(四)卫生
四、人文交流与合作
(一)文化
(二)青年
(三)妇女
(四)旅游
(五)新闻媒体
(六)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
五、中非合作论坛
中非合作论坛机制运转顺畅,有力推动了峰会后续行动的落实。北京峰会后,论坛中方后续委秘书处与非洲驻华使团举行了8次磋商,论坛第六届高官会成功举行。今年以来,为筹办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和第七届高官会,中非双方进一步加强在论坛框架下的磋商与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中非双方积极致力于推动论坛在创新中发展,以不断赋予论坛新的内涵和生命力。除创立中非外长级定期政治对话机制、开展多边议会交流外,中非以论坛为平台在青年、妇女、新闻、民间友好组织交流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拉维成为中非合作论坛第50个成员国。
气候方面课题
中国政府关于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的立场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方案
二十一世纪气候将会如何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绿色发展
不晓得您要的是不是这些?希望还有机会为您服务。
❹ 惠州有哪些好玩的地方:惠州十景 苏堤玩月 “苏堤如带五千尺”,惠州以西湖而著称,西湖以苏堤而出名。 苏
苏堤玩月
“苏堤如带五千尺”,惠州以西湖而著称,西湖以苏堤而出名。
苏堤四季翠绿如茵,两岸风光旖旎迷人。当年,谪居惠州的苏东坡,念及民众涉水过湖多有不便,资助独山西禅寺希固筑堤修桥。
而苏堤最美的时刻在深夜。深蓝的天空帷幕上挂着的一轮明月,银色的月光轻轻洒在湖面,轻轻荡漾的湖水间,是月影在嬉戏。水天一色,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故称“苏堤玩月”。
玉塔微澜
玉塔指泗州塔,始建于唐末,当年苏东坡寓居惠州时对此塔情有独钟,称之为“大圣塔”,并在其著名的《江月》诗中对湖光塔影有精彩的描绘:“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
塔身八面,外观为七层,然而内观却有十四层楼梯,而当明月东升的时候,微微的风轻轻吹散水波,塔影横卧其间,若有若无,遂成就一幅难描难画的微澜玉塔图。
留丹点翠
西湖点翠洲四面碧波潋滟,曲折蜿蜒的九曲桥浅浅地飘在水面上。洲上幽静宜人的景致,有“翠点平湖,绿染南山,景若杭湖‘三潭印月’”之说。洲上古树苍翠,尤以木棉最为引人注意。
冲虚古韵
相传葛洪在罗浮山创建了东南西北四庵,南庵即是今天的冲虚观,也即是道教在罗浮山的中心首府。屋檐雕梁画栋,观顶双龙戏珠为清代佛山著名陶工吴奇玉所制。主殿周围绿树苍苍,但屋顶从无落叶,殿内亦无蛛网,令游者不禁啧啧称奇。
白莲翠影
白莲湖位于罗浮山冲虚观前,两侧树木翠绿婆娑,映入水中更是倍添水色碧绿,故而得名“白莲翠影”。该景纯以自然取胜,景色浑然天成,自成一体。湖边湖中,画眉黄鹂啼叫,对鸭锦鲤戏水,静中有动,动中显静,令人心旷神怡,不觉忘我。
九重远眺
如果说环山而爬只能管中窥豹,那么“九重远眺”则无疑提供了最好的认识南昆山的机会。登上观景台,重峦叠嶂便直扑眼帘。抬头一望,只见南昆山最高峰——天堂山之顶云霭缭绕;俯身而就,只见绿树苍茫间,忽现一片屋宇,错落有致;观景台四周茂林修竹,鸟语花香,空气清新,风光甚是艳丽。举手极目远眺,只见群山奔涌,或碧或青,层层相叠,山势连绵起伏,由远而近,气势万千。
石河奇观
石河奇观得名于南昆山独有天然的峡谷溪流与溪石。延续十几公里的独有石势,或怪或奇,在水流冲刷间,遂成石河奇观。踏着石阶往下行,“哗哗“的流水调频把声音诠释得清晰而响脆。河里一连有七个小水潭,水潭里总有婀娜多姿的石头,给人无限遐想。相传,这是当年七仙女下凡戏水的地方。
香溪泛舟
香溪河位于增江河上游,全长22公里,弯曲延伸,就像一条绚丽多彩的带子,紧紧系住沙迳镇的整个绿色生态球。河水清澈透明,河底的砂石清晰可见,每到三四月间,还有几百只白鹭群飞而至,游人可从旁划行而相安无事。香溪河床有些特别,一段沙石带后接着是一段鹅卵石带,两者交替出现,甚是有趣。在清代,香溪河曾是广州到惠州龙门的水路必经之处,至今还保留着古代的码头。
风涛摧磨
“风涛摧磨”位于巽寮,得名来源于独特的岸边岩石群,两块重逾百吨的巨大石头上下相叠,远看就好像一个巨大的石磨。石磨旁边的海水里,一个巨大的岩石上面宽阔舒展、往下渐渐收缩,像一颗巨大的“海上灵芝”。这里有各种各样形态奇特的岩石,有的岩石上被海水冲刷留下的痕迹,竟然形成一幅骏马奔腾的图景。
天赐白堤
美丽的巽寮湾是粤东数百公里中海水最洁净的海湾之一,向来以“水奇清、沙奇白、石奇美”而著称。这里的海水蔚蓝洁净,清澈见底,甚至站在海边的岩石上,都可以看到奇幻的海底世界。据当地的渔民说,这海边近百米内水深不过1.5米,堪称天然的海滨浴场。
❺ 生物圈二号
生物圈2号计划设计在密闭状态下进行生态与环境研究,帮助人类了解地球是如何运作,并研究在仿真地球生态环境的条件下,人类是否适合生存的问题。
❻ 生物圈二
一、什么是生物圈二号:
从1991年9 月26日起的两年中,美国科学界进行了人工生物圈实验。八名男女科学家自愿住进了一个由玻璃和钢架建成的3.1 英亩的人造小世界里,从事两年的生态实验。除了一部电传机和电能供给外,他们与外界完全隔离,而且,除患严重疾病外,任何人不得离开这个地方。这项实验被称为"生物圈二号"。
"生物圈二号"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球",在拱型玻璃罩下,里面有3 800 种动植物。此外还有湖泊、沙漠、树林、草地和农田、楼房,以及制造人工风雨的装置。两年里,八位科学家要亲自饲养家禽、牲畜,种植农作物,方能维持生活。在这里,任何东西也不会浪费,都会循环使用,比如人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则正好相反。任何农药都严禁使用,庄稼有病虫害,将用瓢虫、黄小蜂进行生物防治。
在这个生物圈里,科学家将对生态环境严格控制。如果食草动物过多,将引起草地破坏,就必须猎食一些食草动物,如果一种植物灭亡了,他们将取出试管内储存的植物细胞,重新培养。科学家们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才能维持生存、净化环境,稍有不慎,生态危机就会出现。"生物圈二号"实验为世界瞩目,因为这项实验的成功不仅将对人类面临的环境危机、能源危机提出有意义的解决途径,而且可以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向宇宙空间、沙漠、海底进军。
二、从生物圈二号的失败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必要性
1991年9月26日,全球所有主要媒体均在头版头条刊登了一条激动人心的消息:由美国太空生物圈风险投资公司建立的“生物圈二号”投入运行,8位科学家笑容满面地于上午8:15正式入住位于美国亚利桑那荒漠的一个模拟地球环境的全封闭温室,开始了长期自给自足、与世隔离的生活。次年4月,英国的《新科学家》周刊还认为“这是肯尼迪总统提出飞向月球计划以后美国实施的最令人激动的科学研究项目”。但一年后,这些科学家们实在呆不下去了,一个个病怏怏地出来了。随后,科学家们又组织了两次封闭住人实验,但均以失败草草收场,而且住人的时间一次比一次短。那么生物圈二号是怎么回事呢?它为什么会以失败告终呢?
自1940年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生活和探险的足迹遍及全球。据统计,87%的陆地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仅有3%的地方没有人类涉足。现在全球人口已达57亿,而且每年仍以9000多万的速度在递增。在那些有人居住的地方,人类为了生存,将大部分的自然生态系统被改造为城镇和农田,原有的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退化,有的甚至已失去了生产力。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增加。环境污染、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增加了对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胁迫。人类面临着合理恢复、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了向太空移民的计划,也有人提出了“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生物圈二号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按照设计思想,地球是生物圈一号,生物圈二号是地球的缩影,人类如果能在这个模拟的地球中生活下去,就不怕地球环境恶化和资源枯竭,实在不行了就在人类控制的“地球”中生存。这个大科学工程从1986年设计,次年动工,至1991年完工,共花费1.5亿美元。它采用了全封闭的钢筋与玻璃结构,仅有阳光、电和信息与外界相通。其面积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引入了3800多种生物布置成森林生态系统、草地生态系统、水和沼泽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还有供研究和生活用的楼房和人造风雨设施。生物圈二号的设计寿命100年,科学家们希望通过人在这个系统中能实现长期自给自足的生活,从而为人类开发太空、建立生存模型、探讨人与生物间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等提供依据。
但结果却是令许多人意想不到的:当入住的科学家们还未从兴奋和喜悦的心情中释放出来,他们就发现生物圈二号内的空气越来越差,氧气越来越少,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后导致了疲劳和失眠,以至后来有两位科学家不得不依靠氧气筒睡觉。刚开始,科学家们每天还可以到“海洋”中去畅游一番,但海水富营养化后形成的赤潮使人望而生畏。当科学家们看到许多活蹦乱跳的生物一一死亡时,心情就一天比一天糟,不到一年就死了近1/4的物种使他们彻底丧失了信心。
科学家们检讨了实验失败的原因:自然界不同于人工控制系统,大而全的设计导致了顾此失彼。生物圈二号内的土壤均来自一个地方,不像地球那样不同地带有不同的土壤类型。模拟的各类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大小比例不合理。地球上生态系统内的生物间关系很复杂,目前人类还未全面了解生物间的协调性。它最重要的启示在于:我们人类目前对地球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最好的办法还是保护和利用好地球,进行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实验的失败使投资者失去了耐心,他在追加一笔运行费后将这个温室送给哥伦比亚大学作科普和科研基地。今天,任何人只要凭票即可进入参观。但无论如何,这个实验体现了人类智慧和科学进取精神,也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地球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明
❼ 英国最牛环保家庭是怎么做到的
史特劳斯夫妇的三口之家堪称英国“最牛环保家庭”。过去12个月中,他们严格坚持一套环保生活模式:在家中安装太阳能面板,自己种菜,重复使用塑料袋,将厨房垃圾用于积肥,就连废弃的木制马桶垫圈也用来当柴烧。一年下来,他们全家制造的垃圾总量只有区区一小桶。新年伊始,史特劳斯夫妇立下誓言,今年将实现垃圾“零排放”。
-环保招数
1.自备环保购物袋
2.厨房下脚料积肥种菜
3.家中物品回收使用
4.安太阳能电池面板
三口之家实践环保生活
现年53岁的理查德·史特劳斯与37岁的妻子瑞秋·史特劳斯和8岁的女儿薇洛娜组成了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目前居住在英格兰格洛斯特郡朗格霍普市一套3居室的住宅里。大约一年半前,史特劳斯一家从电视上看到一则废弃塑料袋如何影响海洋生态的新闻后,便决定从此不再增加家中的塑料袋数量。
一开始他们只是重复使用塑料袋,渐渐地环保想法扩展到日常生活中的其他层面,一家三口一同实践环保生活。理查德表示:“(环保生活)只要循序渐进就好,不必非得一夕之间改变所有习惯。”
种菜积肥装太阳能面板
从此,他们自备环保购物袋和容器上街购买生鲜食材,每回购物时总要仔细研究包装材料是否可回收,并且只买需要的东西。此外,史特劳斯夫妇开始在家中种植甘蓝,而厨房的下脚料则成了最好的肥料。
但凡家中能回收、再使用的物品,他们从不放过,就连厕所的木制马桶垫圈坏了,也要送进炉子当柴烧,以便为家中提供暖气。为了补充电力,史特劳斯家的屋顶上还安装了太阳能电池面板。
平均每周垃圾几十克
史特劳斯一家坚持把每星期制造的垃圾量用秤称过,然后公布在网上。史特劳斯太太戏称,“我们这样做很像拳击手上场之前称一下体重。”
平均下来,他们每周的垃圾量不到57克——相当于3汤匙白糖的重量。即使是圣诞节,这一家人制造的垃圾也仅有185克,主要是无法再回收的塑料包装袋。作为一个“绿色家庭”,他们还拒收一切垃圾邮件。
今年立誓垃圾“零排放”
史特劳斯太太表示:“虽然刚开始做时我们也感觉很别扭,可是现在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方式。比如我女儿很喜欢吃油炸的小零食,这对于我们减少垃圾的目标是个麻烦。于是现在她每次买回一大袋,再把吃剩下的装入一个密封容器之中,这样便可以减少许多包装物。我们整整花了18个月时间,才达到现在的低排放水平。如果每个家庭都为环保作出努力,那么对于整个地球将是极大的改观。
据悉,史特劳斯家上一次倒垃圾是2009年1月9日,一年下来所产生的垃圾仅够装满一小塑料桶。他们表示,自己早已爱上了这种环保生活,并且立下誓言,今年将实现垃圾“零排放”。
❽ 万象汇 英国大滑梯作文500字急!!!
例文
星期六上午8点半,经过了11个小时的颠簸,我和妈妈终于来到了河南栾川。
站在栾川境内,便可觉得凉爽扑身,空气清新,从这刻开始,我便下了结论:栾川绝对是一个绝好的避暑胜地!
首先,我们来到了鸡冠洞。这是一个很大的溶洞,里面有自然形成的各种各样的钟乳石悬挂洞顶,有的像“仙翁抱桃”,“海豚戏球”,“一吻千年”……真是惟妙惟肖。里面各色各样的灯光,星星点点,闪闪烁烁,更显出洞内的神秘。
从鸡冠洞里出来,我们一身潮湿,大家可顾不了那么多,直奔下一个景点,名曰:重渡沟。
进了重渡沟,我不禁感叹这里真是“山的世界,水的天堂,竹的海洋”,漫步其中,中有一种感觉——舒畅。我们扶着奇形怪状的石壁,小心翼翼的走在雾气弥漫的山中。我们第一个到达的景点是飞虹瀑布。这条瀑布不算不大,却有它的特色,飞泻的流水与阳光交相辉映,仿佛真有一条瀑布嵌其中。我惊讶着这飞珠溅玉,感受着散珠细雾,完全陶醉其中欣赏过飞虹的“珠帘倒挂”,我们又来到了泄愤崖瀑布。这是条大瀑布,用“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它再合适不过了。山区里的天气变化无常,就在这时,下起了小雨。雨中赏瀑布,还别有一番情趣呢!细雨中的它,如烟似雾,轻逸脱俗。如女子淡妆,清丽素雅,迎风而立,衣袂飘飘;又如仙子凌波,欲绝尘而去。这是泄愤的“飞瀑泻玉,白练垂空”。
继续上走,来到了水帘仙宫。这里是个自然形成的山洞,洞里面滴水不断,冰凉的水滴在身上,凉凉的,很是舒服。偶尔透过的一丝阳光,使洞中蒙蒙水汽呈现出淡淡青色,幽静飘渺仿佛青霞绕室。我爱着浑然天成的水帘仙宫。
出了梦幻般的重渡沟,我们又来到了农耕村,这里的民风民俗让我流连忘返,纺线,织布,土陶……什么都有,我们还吃了当地土特产“狼戴帽”,甜甜的,直沁心脾。
后来,我们还参观了世界第一炮,生态娱乐园,我们还玩了激流勇进……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开心。
❾ 地球生态
地球的生态环境
一、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一)生物种群与群落
所谓种群(Population)是指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的同一物种必须具有潜在互配能力的个体(雄性和雌性),否则种群就会消失,所以说种群是物种具体的存在单位、繁殖单位和进化单位。
同一物种的不同种群之间既有交流,也有可能存在着明显的地理隔离。如海洋中的岛屿上的种群与大陆之间存在明显的地理隔离。而居住在一座城市中的人这个种群,与另一座城市的人种群之间就存在交流,甚至远隔重洋的不同人种群也发生交流。
群落(community)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种群的集合体。这个集合体包括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各分类单元的种群。地球上的生物之间是存在互相依赖关系的,任何一种生物都不可能单独地生存,而是多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体。群落就是这种有机综合体。群落具有一定的结构、一定的种类组合和一定的种间相互关系,并在环境条件相似的不同地段可以重复出现。但是群落并不是任意物种的随意组合,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个物种是通过长期历史发展和自然选择而保存下来的,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作用,这不仅有利于它们各自的生存和繁殖,而且也有利于保持群落的稳定性。
(二)食物链与营养级
食物链(food cycle),简单来说,就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而另一种生物又以第三种生物为食……彼此就形成一个以食物为钮带的链锁关系。比如在草原中,兔子以草为食,而狐以兔子为食,狼又捕食狐,狼又被更凶猛的虎或狮子捕食,这就是一个食物链。实际上,在自然界食物链是一个很复杂的关系,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一个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制约一个群落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营养级(trophic level)是指食物链中的每一个环节。如绿色植物是一个营养级,兔子或食草动物是一个营养级,狼或食肉动物又是一个营养级(图11.7)。营养级实际上就是一个储存能量的一些生物组合,它可划分为第一个营养级(位于最低层,如绿色植物)、第二个营养级(如食草动物)、第三个营养级(食肉动物)……以此类推,还可以有第四个、第五个营养级。
(三)生态系统及其组成
生态系统(ecosystem)一词是由英国植物生态学家Tansley于1935年提出来的。现在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的总和(表11.2)。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生物与生物或与非生物之间借助于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而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大到全球的生物圈,小到一个池溏等。无论大小如何,生态系统都应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4个组成部分。
表11.2 生态系统的结构
无机环境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其中包括水、气体、土壤和阳光等,阳光是生物的最主要来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积极的因素,它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和某些细菌。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等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将太阳能储存起来,使生态系统获得能量。消费者是生态系统的消极因素,它不能为生态系统制造有机物和能量,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而生存,消费者包括各类动物。分解者也是生态系统的积极因素,是把生态系统中一些复杂的有机物逐步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便于生产者吸收。它包括细菌、真菌、土壤原生动物等。
(四)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处于不断的流动之中的。能量流动不仅使生态系统各个部分都能获得能量,保持稳定性,而且使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建立联系。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通过食物链来完成的(图11.7)。如绿色植物把太阳能转化成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而食草动物又把绿色植物中的能量转移到第二营养级上,食肉动物又把能量转移到第三营养级。这样,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就一级一级地流动下去。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遵循能量守恒定律的,既不能产生,也不能消亡。由于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可逆过程,始终是从能量较丰富的低营养级流向高营养级。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另一个原则是“十分之一”法则(图11.8),就是在能量流动过程中,前一个营养级的能量转移给后一个营养级的能量效率一般为10%左右,其它的能量通过散热或呼吸、排泄等形式输出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是指各种物质和元素从环境到生物,又从生物到环境的这种往返不停的运动。维持生命所必需的各种化学元素,通过食物链不停地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循环反复利用,如氧、碳、氮、磷等元素。以碳为例,它以CO2的形式,经光合作用被绿色植物或藻类固存,一些食草动物又把这部分碳转移到自己的体内,其中一部分又以CO2的形式通过呼吸排出体外进入大气,又进行光合作用而循环,一部分以废物排出体外,被分解者分解之后又被植物吸收,余下的通过食物链转移到食肉动物体内。
(五)生态系统的分类
生态系统的分类有多种方案。如按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可分为植物生态系统、动物生态系统、微生物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若按生态系统的非生物成分和特征,从宏观上可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如果按照人类活动及其影响程度,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类型可简列如下:
二、森林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最主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对于全球的环境具有调节作用,而且是生物圈中生物量最主要的储存场所。森林生态系统对地球环境的主要贡献有:
(1)固碳造氧 氧和二氧化碳的循环变化是地球生物圈存在的基础。动物的呼吸过程以及人类进行的各种燃烧过程,消耗大量的氧气,同时释放出数量相当可观的二氧化碳。如果没有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造氧的作用,地球大气圈的性质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生物也难以生存下去。据研究,1hm2阔叶林每天吸收1t二氧化碳,放出0.73t氧气。全球的森林每年大约能使550亿t二氧化碳转变成木材,同时放出400多亿t氧气。
(2)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重要枢纽 森林除了是二氧化碳的重要储库外,水、氮等无机物质通过森林的交换量也是巨大的。森林每年吸收约250亿t水和相应数量的二氧化碳化合成有机物质。通过森林蒸腾的水量则更大,每年约向空中蒸腾48万t水,并需要消耗1.005×1022J热量。森林生态系统通过光合作用而固定的太阳能,占整个生物圈总量的一半左右。
(3)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 林地土壤疏松,加上土壤中根系发育,而且其上常有众多的枯枝落叶,这些均具有保水能力,能使降落在林地上的水分贮存起来不致散失。据测定,无林坡地的土壤只能吸收降量水的56%,但10m宽的林带则可吸收84%,如林带宽达80m,地表径流则可完全转为地下径流,5万亩森林相当于100×104m3贮量的水库。由于森林的枝叶对雨滴的破碎和减弱动能,以及树木根系的固着作用,大大地降低雨水对土层的冲刷作用。据测定,林地的水土流失比裸地小100多倍。因此,森林破坏后,就会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4)清洁大气 林地能吸收有害气体、净化空中微粒和粉尘,使大气变清洁,更适宜人类的生存。据研究,榆树叶面每平方米可滞留粉尘3.39g,山岳森林每亩每年可吸粉尘约4.5t。很多的树木对一些气体都有吸收作用,每公顷刺槐吸收氯气42kg,银杏、柑桔、核桃等树种可吸收二氧化碳,茶树、山茶可除去氟化氢,杨树和桑树叶对铅粉尘有较强的吸收作用等。
三、生态平衡
在任何一个正常的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都保持着一种动态的稳定,这种稳定状态就称生态平衡。这种平衡包括生态系统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以及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
保持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这是因为生态系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这种意义主要表现在它的功能上。如森林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具有固碳制氧、涵养水源和防止水土流失、清洁大气、进行物质交换等功效。假如地球上没有了森林,那么地球的景观将是不堪设想的。
破坏生态平衡的因素很多,有自然的,也有人为的。自然的因素如地震、火山喷发、森林大火、干旱、洪水等,它们都可能破坏生态系统的某一个成分或营养级,造成生态系统失衡。人为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不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或人为的破坏。如大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草原、城市化发展、水体的污染等,都会使生态平衡遭受破坏。如1998年长江流域出现的特大洪水,就与长江流域上游的森林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密切相关。
一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或平衡),与生态系统的结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途径有关。一般是在成分多样、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途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比较容易保持稳定;相反,成分单纯、结构简单的生态系统通常就比较脆弱。因此,森林生态系统比草原生态系统更易保持稳定,草原生态系统比苔原生态系统更具有稳定性。我们经常说的要保持生物的多样性,这就是为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但是,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超出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本身的调节能力就不会再起作用,生态平衡就会遭到破坏。
四、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主要有虫灾、森林大火、红潮、鼠灾、瘟疫等。森林大火是目前威胁森林生态系统最严重的灾害之一。由于气候异常,80~90年代在世界各地频频发生森林大火,如俄罗斯的贝加尔湖森林大火、蒙古境内的森林大火、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等。1987年的大兴安岭的一场森林大火,过火林面积达114万hm2(即公顷),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以上。1997年的印度尼西亚的森林大火烧了3个月,在雅加达的上空弥漫着烟尘,街上行人带上口罩,毁林 30多万hm2,死亡人数达300人。
虫灾年年都会发生,殃及世界各地。我国每年因虫灾和森林大火造成林业的损失达20亿元,农业损失100亿元。虫灾主要有蝗灾、棉铃虫灾、水稻虫灾、松毛虫灾等。鼠灾主要是损耗粮食和传播疾病。14世纪(1347~1350年)在欧洲流行的“黑死病”就是一种鼠疫,造成了1/3的欧洲人(2 000多万人)死亡。我国80年代,平均每年因老鼠损失的粮食达7.2亿kg。此外,还有白蚁蛀蚀木制房子和家具、蚊子传播疾病等一系列的生物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