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农村生态修复

农村生态修复

发布时间: 2021-03-16 01:11:23

❶ 政府要对矿山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要挖掉村里一座山尖,山里分布多处坟墓,这能按征地给予补偿吗

A、植被的恢复必须种植原有的物种,A错误; B、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的关键是植被恢复,而不是养殖动物,B错误; C、煤矿废弃后,恢复生态环境的关键是植被的恢复及其所必需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建,C正确; D、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工程需要人工制造表土、多层覆盖、特殊隔离、土壤侵蚀控制、植被恢复工程等,而不是尽可能依靠自然演替恢复其生态功能,D错误.故选:C.

❷  生态环境恢复、保护与治理的方针和主要对策

1.人口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现行生育政策,提倡优生优育,保持低生育水平,2010年后人口增长率低于5‰。2030年前人口数量实现零增长,人口总量不高于1.21亿。

以农村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为重点,坚决抑制农村和流动人口出生率。

城市二胎率有上升趋势,应严格依政策控制。

建立和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实行更严厉的奖惩制度,杜绝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人情”失控和腐败现象。大力开展农村社会保障与社会保险工作,解决独生子女、双女户与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

发展农村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在不破坏环境前提下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富裕程度是解决农村人口问题的必要途径。

2.土地资源

坚持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坚决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及系列配套法规,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总量,保护耕地总量基本动态平衡。既保证国家重点建设用地,又要注重保证我省粮食与食品供给安全。我省实现小康水平需人均耕地0.08 hm2,警戒水平人均0.073 hm2(据王国强),联合国最低警戒线人均0.053 hm2。依此标准,我省2010年达1.03亿人口时所需耕地分别为8240000 hm2、7550000 hm2和5490000 hm2。长远而言,我省人均耕地不宜小于0.066 hm2,人口总量不可突破1.21亿,依此计算,我省耕地总量不宜小于8050000hm2,其中基本农田不小于6900000 hm2

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关系,切实搞好土地利用规划。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近期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规定。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储备制度。大型、重点建设工程用地单项审批,城、乡新增建设用地主要通过提高土地利用质量、盘活存量。要整顿回收城市闲置与低效建设用地,严防小城镇建设一哄而起,大片圈地。城市绿地不宜无限制扩大,尤其不宜大片建设空间利用率低的草地,建议城市建成区绿化率不超过35%。全省林木覆盖率不宜大于34%,土地绿化率不宜大于37%。主要交通干线两侧林地建设要适度,不可占用或荫蔽大量耕地,影响耕地质量。农村建设要消除“空心村”,提倡城镇化、高层化,压缩人均建设用地。

耕地总量稳定或增加的主要途径应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现。要加大城乡和工矿用地的整理、复垦力度,土地整理要实施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要正确处理耕地开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生态用地不宜计入后备耕地。在开垦后备耕地时不应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或生态破坏,禁止在15°以上较陡坡地和湿地、滩涂、沙丘地开垦耕地。

3.矿产资源

坚决贯彻《矿产资源法》及配套系列法规,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保护与开发并重。依照“有序有偿,供需平衡,结构优化,集约高效”原则,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控制矿产资源开发总量,遏止无序违法开采及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障资源供给安全。

开辟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强我省经济急需大宗矿产(优质煤、油气、富铝矿)、后备资源不足矿产(金、银、铜、铅、锌、锑、萤石)、资源短缺矿产(富铁、氧化锰、富磷、钾盐、硫铁矿、铬、镍、铂族)、洁净能源矿产(煤层气、地热)的勘查,尤其要加强资源面临枯竭的大中型矿山周边地区的勘查。满足矿业发展与国民经济建设需要。

对钼(钨)、锑、金、富铝、萤石、重晶石等矿产实行保护性开发,避免无序竞争,保护资源价值。

鼓励到省外、国外风险勘查,利用省外、国外资源弥补省内短缺。探索资源战略储备制度,逐步建立矿产资源可持续安全供应体系。

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提高煤、金、铝土矿等大宗矿产采选回收率,节约利用资源。开展中低品位铝土矿、铁矿、金矿尾矿、煤矸石、粉煤灰、钼矿中的钨、铁矿中的钴与放射性矿产、铝土矿中的镓、粘土矿中的锂等综合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优势非金属矿产如沸石、膨润土、珍珠岩、高岭土、耐火粘土、高铝耐火三石、含钾岩石等深加工利用开发,提高资源利用效益。

处理好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关系。搞好矿山和矿业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矿业塌陷区与矿业废地复垦改造,推行矿区生态环境补偿金制度。加大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如水电、地热、天然气、煤层气、太阳能、风能、煤制气、煤制甲醇等;强化坑口电厂的消煤除尘技术,降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煤尘排放。禁止平原开采砖瓦粘土,切实保护耕地。禁止在交通干线两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地质公园进行露天开采,保护地面景观资源。适度开发地下水资源,减轻地面沉降及其损失。

4.水土保持、绿地建设与国土整治

坚决贯彻《水土保持法》。坚持中央“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方针。停止毁林草和湿地开荒,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生产粮食。农业综合开发由改造中低产田与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和保护生态环境上来。“十五”内实现25°以上陡坡耕地与活动性、半固定性沙丘沙地的退耕绿化。15°~25°较陡坡耕地除小部分土质肥厚者改造成标准梯田外,应大部分退耕绿化。2°~15°缓坡耕地改造成标准梯田,实行林、草、田间作,大力发展用材林、经济林和人工草地。处理好退耕与农民经济利益的关系。

组织实施重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如黄河中游生态治理工程,汉江水系上中游防护林工程、太行山二期、大别山、桐柏山、伏牛山及黄土丘陵沟壑区等水土保持林及水源涵养林工程、农田防护林与农田林网恢复与建设工程、城郊生态防护林工程、农村“青山绿水”工程等。平原适度建设林地与林网,尽快扭转我省山区山秃水枯、平原沙尘肆虐现象。

以科技进步促进水土保持与国土整治。加强天然林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和植被恢复技术、生态网络建设技术、林业品种与林产品开发技术、防沙治沙林草新品种开发技术、沙漠化监测与预警技术等。借鉴邻省成功水土治理经验、选育适宜林种、草种与先进种植技术和多种经营等措施,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认真编制国土整治规划,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结构,既保证青山绿水、生态环境好转,又留足耕地与建设用地,保证人民生活与经济发展。

5.湿地保护、恢复与建设

履行《湿地公约》签字国义务。“通过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来保护与合理利用湿地”,“合理利用湿地是为人类利益而对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能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

贯彻国务院“平垸行洪、退田还湖、以工代赈、移民建镇、泄淤除障、疏浚河湖”的方针,正确处理湿地蓄洪行洪、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农业经济发展间矛盾,有计划开展大规模湿地保护与整治工程。

禁止在现有湿地开垦耕地和进行开发建设,为干涸湿地引水补源,低洼易涝耕地与泄洪区腹地湿地化(建塘或培育湿地植被),适度发展湿地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建设良性湿地生态系统。

建立常设湿地保护机构,投入必要资金研究与保护湿地环境、珍奇禽、鱼种类与生物多样性。新建小浪底、丹江、宿鸭湖、南湾水库、淮河干流、淇河、小南海珍珠泉、郑州花园口、商丘黄河故道等8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黄河下游滩地、淮河干支流谷地等大型国家级、世界级湿地保护区,提高湿地保护与建设力度。

6.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生物多样性

依法进行自然保护。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野生植物保护条例》等法规;履行《生物多样性条约》、《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等国际义务,切实保护好已建各类自然保护区。

加大我省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依照《中国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纲要(1996~2010)》和《河南省自然保护区发展规划(1999~2010)》中提出的目标,至2005年自然保护区达全省土地面积3.29%,2010年达3.65%。重要的是要尽快使分散的珍稀动植物栖息地连片规模化管理,保证物种与生态系统的生存完整性,以利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建设伏牛山、太行山、桐柏-大别山、熊耳山、黄河下游与淮河干流滩地湿地等大型自然保护区,给野生动植物提供足够的生存繁衍空间。在近期争取申报成功2~3处世界自然遗产、国际生物圈计划和世界地质公园,提高保护级别与知名度。

实行加强动植物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政策体系。保护区内坚决禁伐、禁猎和限制药材采集,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内以恢复原有物种正常繁衍为主,应保持自有特色,慎重进行新种引入和驯养,避免异种入侵造成生态灾难。

完善自然保护区法规体系。出台生态效益补偿办法、湿地保护办法等地方性法律法规。

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多方面开拓引资渠道,加强自然保护的物质基础。

7.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建设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坚决贯彻《环境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系列环境法规,争取城乡环境质量的全面好转。

建立节约资源、高效益、低污染型经济。在工业结构改革中,彻底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型企业与生产工艺,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不仅单项工程建设要做环境评价,所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规划也应通过环境评价,从起点上杜绝产生新污染源的机制,以环境容量界定发展速度与规模。

改变污染监管治理观念,从末端治理、浓度控制变为全过程总量、浓度双控制;由单纯行政手段变为自我约束、完善,主动发展生态工业,进行清洁生产;由单纯防治污染变为防治污染与资源环境管理相统一,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三效益的统一。当前迫切需要调整我省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控制轻工、化工等污染大户的污染物质产生量,尽快减轻污染强度。

加强江河污染治理力度,协调与上、下游各省的治污规划、措施,尽快实现地表水质好转。“十五”期间除继续加强淮河治理外,重点治理黄河水质,保障沿黄城市合格饮用水与灌区合格农灌水。

加强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切实限控机动车数量与排放标准,限期清理烟囱等点污染源;发展公交事业,提高集中供热、供气比例;改造城市结构,果断关、迁有污染倾向的工厂与开发机构;实施最严格的城市水源保护办法,让人民喝上“放心水”;尽快实行污水集中处理与垃圾无害化处理;注重城市噪声、电磁、光、热污染等特有污染类型治理,创造舒适、安全、安静的生活工作环境。

注意治理农村地区面源污染,实施生态农业,降低农药、化肥施用量与地膜使用量,坚决制止乡镇企业污染回潮。查清地方病病因,对症采取治理措施,实行严格的肉、蛋、奶、粮食、蔬菜等的质量检测标准,保障人民生命健康。

研究制定环境价格及税(费)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经济与环境关系的杠杆。

加大环境保护科技投入,尽快开发出有效治理造纸、制革、化工、印染等重污染废水和煤矸石等矿山尾矿治理与综合利用技术。

8.自然灾害类防御

最大限度减轻自然灾害损失。坚决执行《防震减灾法》、《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水法》、《防洪法》等法规,争取切实提高自然灾害预报和防治能力。

科学配置自然灾害防治力量。制定全省《自然灾害防御规划》,建设自然灾害防灾减灾统一指挥机构,统筹协调民政、气象、水利、地震、地矿、国土、建设、林业、农业、社会保障等各部门。以高技术综合手段建设自然灾害预期预警与中长期预报信息网络系统。加强自然灾害风险管理,超前预报、实时监测、随时监控、及时决策,促使自然灾害防治手段现代化。

注意经济建设、自然灾害防治与自然规律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把“人定胜天”的意识变为“天人合一,和谐相处”。农业要停止山地开荒、围湖造田;工程建设与矿山建设要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慎重选址,严格遵循地质规律施工,预防重大灾害损失;水利建设要注意拦疏有度,留够行洪滞洪空间与下游用水,要考虑洪水资源化利用,变害为利。

均衡投资政策,把过多强调的防洪抗洪投资部分转移至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滑坡泥石流防治、气象、地震预报等方面来。这样可收到综合防灾减灾效益,变被动防治为主动防治。

❸ 政府要对矿山废弃地实施生态恢复,要挖掉村里一座山尖,山里分布多处坟墓和树,这能按征地给予补偿吗

坟墓没有征地补偿的,只有迁移费用,第二政府只是整治,所有权没有变化,所以不可能给予征地补偿的。

❹ 生态修复措施

规划区降水量较多、水热条件较好,只要消除人为因素干扰,绝大多数水土流失地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植被。在植被较好、轻度水土流失为主的典型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应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侧重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

5.5.4.1 封育管护

封育管护是恢复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标准,在有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新造未成立林、灌木林地实行封禁管护措施,通过封禁治理,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项目区封禁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落实管护人员,设置网围栏,设立封禁标牌,对现有疏林地进行补植。封育管护措施还包括:按1km2落实1名管护人员,在每个小流域封禁区域显著位置按2km2设置1个封禁标牌,并在适当地段设置网围栏,划定禁伐禁牧区,有效地阻止人畜进入,真正起到封禁预期效果。并有计划加强管护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抚育管理水平,保证封禁治理成果。同时要发展沼气,以气代燃料,进行生态移民等措施,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封禁区域内植被的恢复速度,改善整个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5.5.4.2 能源替代

农村可利用的能源有农作物秸秆,薪柴、煤炭、电能和太阳能,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等能源保护现有植被,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调查,建一座8~10m3的沼气池,户均年产沼气300m3,一年可节约柴草2.5 t,相当于0.33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可有效地解决农村因烧柴而毁树伐木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故本规划能源替代措施主要为发展沼气池和省柴灶,主要布设在封育管护区内以薪柴为主要生活用能的农户,同时在该规划区要加强封育管护措施,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5.5.4.3 舍饲养畜

舍饲养畜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解决好水源区牲畜的安置问题。

根据项目区养畜习惯和畜群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规划养畜规模,采取联户或单户的方式统一标准建设畜舍。畜舍主要布设在封育管护和项目区内有散养牲畜习惯的自然村庄。

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标准体系,对水源区水源涵养、保持良好水质、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但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区各县市必须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并完善水源地保护法规,严格制度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和运行管理;各级执法部门加强执法监督;提高科技支撑力量,做好技术培训;依托省级水土保持监测部门进行生态监测等多项规划保障措施,以确保小流域防治措施治理效益的发挥和治理目标的实现。

❺ 农村生态林补助标准

1、人工营造,乔木林和木本油料林每亩补贴200元,灌木林每亩补贴120元(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青海、陕西、山西等省灌木林每亩补贴200元)。

2、水果、木本药材等其他林木、竹林每亩补贴100元。

3、迹地人工更新、低产低效林改造每亩补贴100元。

(5)农村生态修复扩展阅读

1、农村生态补偿金包括:

农村生态补偿金主要包括: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补助、森林生态效益林补助、玉米补贴、油菜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

2、生态补偿标准

生态补偿主要应当补偿两部分,即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和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的物化成本。这些价值和成本一般通过协商法和核算法来确定。

3、生态补偿原则

明确补偿主体。“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谁污染、谁付费”中的“谁”,可以是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有时还可能涉及多个主体,情形比较复杂。应因事制宜,明确特定的补偿责任主体,多个主体则应量化责任

落实受益主体。“谁受损、谁受益”。应落实受益主体。目前存在补偿利益虚化、未补偿到真正受损者的问题。对此,有多个受损主体的,应量化其利益;有多个受损方面的,应全面覆盖受损的各个方面。

4、补偿标准体系化。生态环境受损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影响的利益主体是多元的。现在的补偿是一个简单的经济总量,且一般按“人头”分配,掩盖了受损主体的差异性。

补偿标准应按社会、经济、生态分类,细化为一个指标体系,再按差异性补偿给当地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主体,并规定用于社会重建、经济发展和生态修复。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

❻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的目录

农村环境问题分析与对策1.1 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1.1 农村环境概略
1.1.2 农村环境污染问题
1.2 农村废弃物的特性、环境效应及资源化利用潜力
1.2.1 畜禽养殖废弃物
1.2.2 农作物秸秆
1.2.3 农用塑料
1.2.4 农村生活垃圾
1.2.5 乡镇工业固体废物
1.3 农村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分析
1.3.1 我国农村环境空气污染的原因
1.3.2 畜禽养殖业产生污染的原因
1.3.3 我国农村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原因
1.3.4 农村生态破坏问题
1.4 基本策略
1.4.1 资源综合管理
1.4.2 进行小城镇环境规划
1.4.3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1.4.4 乡镇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的污染控制策略
1.4.5 农村水污染治理对策
1.4.6 调整产业结构
1.4.7 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鼓励公众参与
1.4.8 充分发挥环保科技的支撑作用
1.4.9 大力推进农村循环经济
1.4.10 强化农村环境管理能力建设
1.4.11 认真搞好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 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2.1 引言
2.1.1 基本概念
2.1.2 与生态农业、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和持续农业的异同
2.2 推行农业和农村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2.2.1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2.2.2 必要性分析
2.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可行性分析
2.3.1 循环型经济在运行机制上的可行性
2.3.2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技术上的可行性
2.3.3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在成本效益上的可行性
2.4 循环型农业评价指标体系
2.4.1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的基本内容
2.4.2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2.4.3 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障碍因素诊断
2.4.4 混合指标层次模糊决策法及其在农村循环经济建设中的应用
2.5 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及示范
2.5.1 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
2.5.2 循环型农业示范
2.5.3 生态农业建设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最佳实践模式
2.6 农业清洁生产
2.6.1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的关系
2.6.2 农业清洁生产
2.6.3 农业清洁生产与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6.4 食用菌产业与农业清洁生产 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3.1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3.1.1 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况
3.1.2 农业面源污染的定量化研究
3.1.3 防治技术与对策
3.2 农村水土流失生态保护、修复与重建
3.2.1 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
3.2.2 水土流失成因
3.2.3 水土流失类型及危害
3.2.4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3.3 农村面源污染来源和控制技术
3.3.1 农村面源污染来源及其危害
3.3.2 农村面源污染控制技术
3.3.3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3.4 农村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
3.4.1 我国畜禽养殖业现状及特点
3.4.2 我国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
3.4.3 畜禽养殖场废物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3.4.4 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 农田氮、磷流失控制技术4.1 农田氮、磷的迁移转化规律
4.1.1 地表径流
4.1.2 淋溶流失
4.2 氮、磷主要截留机制
4.2.1 基质
4.2.2 水生植物
4.2.3 微生物
4.3 氮、磷截留技术
4.3.1 人工湿地系统
4.3.2 人工水塘技术
4.3.3 植被缓冲带技术
4.4 农田排水系统中氮、磷的迁移转化过程
4.4.1 水生植物对氮、磷的截留、降解作用
4.4.2 微生物对湿地中氮、磷去除的作用
4.4.3 沟渠沉积物(底泥)对氮、磷的截留、降解作用
4.5 生态沟渠截留技术及其产生的二次污染防治措施
4.5.1 生态沟渠截留技术
4.5.2 植物残体分解对水环境的影响
4.5.3 以经济植物取代野生植物,防治二次污染的措施 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技术
5.1 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来源性质
5.1.1 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的来源
5.1.2 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性质
5.2 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技术体系
5.2.1 村镇垃圾和农业废物资源化利用理论基础
5.2.2 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综合体系
5.3 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堆肥技术
5.3.1 堆肥工艺设备系统
5.3.2 堆肥设备工艺选择
5.3.3 堆肥过程及控制
5.4 蚯蚓处理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技术
5.4.1 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的原理
5.4.2 蚯蚓处理农业废弃物的两个主要方法
5.4.3 处理村镇垃圾和农业废弃物后产生的蚓粪和蚯蚓的主要用途
5.5 农业废弃物制糖技术
5.5.1 农业废弃物制糖种类
5.5.2 农业废弃物制糖工艺
5.6 农村固体废弃物生产蛋白技术
5.6.1 农村废弃物生产单细胞蛋白技术
5.6.2 农业废弃物生产蛋白技术实例 农村污水处理及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6.1 农村水污染现状及危害
6.1.1 农村和农村污水
6.1.2 农村水污染的现状
6.1.3 农村水污染特征分析
6.1.4 目前农村饮用水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1.5 农村污水污染的危害
6.2 经济实用的农村污水收集系统
6.2.1 “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系统
6.2.2 合流制污水收集系统
6.3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
6.3.1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的分类
6.3.2 农村污水处理技术选择原则
6.3.3 农村污水处理工艺及关键技术
6.4 农村污水资源化回用技术
6.4.1 一级强化处理技术
6.4.2 土地处理技术
6.4.3 污水生态处理技术
6.4.4 深度处理技术
6.4.5 微污染原水的给水预处理
6.4.6 小型装置处理技术
6.4.7 生物滤球技术
6.5 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6.5.1 农村饮用水安全现状
6.5.2 影响我国农村饮用水安全的主要因素
6.5.3 农村饮用水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6.5.4 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措施
6.5.5 农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 农村环境空气污染防治措施
7.1 农村大气污染及其主要来源
7.1.1 大气污染对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
7.1.2 大气污染对农民身体健康的主要影响
7.1.3 农村室外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7.1.4 农村室内环境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
7.2 农村生物质燃烧造成的室内外空气污染及控制技术
7.2.1 生物质燃烧造成的室内外空气污染
7.2.2 生物质燃烧造成的农村室内外空气污染控制技术
7.3 农村臭气污染控制技术
7.3.1 农村臭气污染
7.3.2 农村臭气污染控制
7.4 农村耕作引起的扬尘污染及控制技术
7.4.1 农村耕作引起的扬尘和沙尘暴污染
7.4.2 农村耕作引起的扬尘和沙尘暴污染的控制技术 环境保护工程实例与示范
8.1 南岗生态功能示范区规划与建设
8.1.1 项目简介
8.1.2 指导思想和建设框架
8.1.3 南岗生态功能区域的划分和经济分析
8.1.4 南岗生态功能区建设
8.1.5 生态功能区建设政策管理措施
8.2 杭州浮山养殖场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工程
8.2.1 项目简介
8.2.2 工艺流程
8.2.3 工艺适用条件
8.2.4 工艺特点及关键技术
8.2.5 农村畜牧业的生态工程技术
8.3 大溪河流域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8.3.1 生态示范区概述
8.3.2 生态示范区确立的原则
8.3.3 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
8.3.4 污染负荷削减
8.4 长宁河流域农村污染防治规划与建设
8.4.1 农村小集镇污染防治措施
8.4.2 农村面源污染防治措施
8.4.3 集约化养殖污染防治措施

❼ 如何搞好环境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议》,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勾画出新的蓝图。连日来,《决定》中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举措、关键词成为我市党员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大家纷纷畅谈生态文明建设,共话美好蓝图。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成都市著名水利专家陈渭忠:

用最严格制度体系保护生态环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明确要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资源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一连串的‘制度’,可以说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周详的‘顶层设计’。” 成都市著名水利专家陈渭忠表示,现在,广大市民越来越关心生活的环境,成都的空气质量如何、河道里的水干不干净都备受关注。“要治理好环境污染、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设是根本,可以说,抓住了制度建设这个‘牛鼻子’,我们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就有了保障。”

如果说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那么先进的制度体系就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制度体系的建设是个综合性工程,首要且必要实施的是‘生态红线管理’,只有把生态的本底先保护起来,才谈得上利用和建设。”在陈渭忠看来,近年来,成都市在生态保护的制度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探索,比如,在水环境治理中推行了生态补偿制度、断面扣缴制度,这些刚性举措为水生态建设注入了“强心针”,实现了“用最严格的制度来保护生态环境”。

关键词: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市林业园林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靳敏:

实现生态保护 实现兴林富民

《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在深入学习《决定》后,市林业园林局森林资源管理处处长靳敏感到十分振奋。“要进一步实现生态保护,肯定离不开生态文明制度的深化改革。在这方面,成都一直立足先行。”

作为一个老“园林人”,成都在生态保护制度建设上的进步,靳敏都看在眼里,参与其中。靳敏说,近年来,全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积极推进,以“明晰产权,承包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改革任务已经全面完成。与此同时,高标准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创立起来,林产业发展模式和林地规模经营方式上有了诸多创新,搭建林权流转交易平台,开展林权抵押贷款,建立和完善投融资体系。“通过这些年的探索和完善,为实现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农民增收、林区和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我们将再通过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在实现生态保护的同时,实现兴林富民。”靳敏说。

关键词:环境保护

市环保局生态农村处副处长薛志刚:

用环境经济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开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的一次重要会议,成都市环保局生态农村处副处长薛志刚一直关注着全会的信息,《决定》在“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中,专门提到了“环境保护”。“这对于一直从事环境保护领域的我们来说,是一个极大的信心提振。” 薛志刚表示。

《决定》中提出,发展环保市场,推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化机制,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从事环境保护领域的我们来看,通过这样的环境经济政策,无疑为有效实现污染减排注入一剂‘强心针’。” 薛志刚表示,目前,成都在这一方面也有诸多尝试,比如“谁污染,谁补偿”,成都用市场规律促地方政府强力治水,引入了环境经济政策,实行了全市跨界断面水质超标资金缴扣制度。同时,我市还尝试设立了“饮用水源生态补偿基金”的办法,由市政府建立饮用水源保护专项资金,市级财政每年支持郫县政府6000万元,专项用于成都中心城区的饮用水源保护。“这一系列的有益尝试,为下一步我市落实《决定》,奠定了基础。下一步,成都将实现排污权交易,通过这些系列环境经济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关键词:宜人成都

和平街小学英语老师陈怡:

期待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

认真研读《决定》后,和平街小学英语老师陈怡感到特别提振人心,令她感触颇深的是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表述。“生态文明是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前提,《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彰显出生态文明的重要性。”陈怡表示,现在市民生活条件好了,不愁吃穿,就是希望我们的生活工作环境能够越来越好。

“可喜的是,当前我市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环城生态区建设,用刚性约束来保护成都的生态环境,为成都戴上了一条绿色的‘项链’。”陈怡表示,今年5月底,“六湖八湿地”中的锦城湖和白鹭湾生态湿地首先向市民开放,如今已成为市民休闲游玩、运动健身的好去处。“不久后,随着安靖湖、北湖等‘六湖八湿地’次第呈现,将大大提升城区的水域面积,增加空气湿度,提高空气质量,给成都带来更加宜人的生态环境。盼望着成都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陈怡充满期待地说。

❽ 如何实现农村生态宜居

如何实现农村生态宜居
一是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环境优先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过去对农业资源过度地开发和消耗,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未来要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健全水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同时,要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二是是因地制宜制定振兴规划。“宜居不宜居,老百姓最有发言权。”我国农村地域广阔,村情千差万别,地理位置、经济基础、资源禀赋、民风民俗各不相同。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要从实际出发,因县、因乡、因村施策,科学规划,充分尊重村情民意,把留住乡愁村韵放在首位,切忌“一刀切”和“一窝蜂”。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