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风险
『壹』 生态环境风险
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
生态环境是构成人类和其它生物生存发展的光、热、气、水、土、营养等生境条件的总称。自然的、人为的因素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人类和其它生物才能生存和发展。生态环境遭破坏,生态系统失去相对平衡,就会给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难以逆转的风险。这种潜在的风险,在自然和人为不
利条件的作用下变为现实灾难的机率越来越大。生态环境遭破坏的程度越高,风险后果越严重,有些甚至是毁灭性的。作者就生态环境恶化的风险谈一下自己的认识。
一、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生态系统良性逆转的风险。热带雨林、森林称之为地球之肺,湿地称之为地球之肾,其面积减少和系统破坏,灾害性气候的风险会增加,同时依赖湿地、森林生存繁衍的动植物会增加减少或灭绝的风险;海洋、江河、湖泊水体污染、系统遭到破坏,会增加鱼类和依赖水体生存发展的其它生物减少和灭绝的风险;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会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载畜量减少的风险;沙地植被减少、系统遭破坏,会增加沙漠化面积扩大和沙尘暴侵袭风险;农田作物生长环境遭破坏,会增加农产品质量、产量降低的风险;有毒有害固体、气体物质排放会增加人与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土地石漠化、土地贫瘠、泥沙淤积库坝、河流、湖泊导致洪灾的风险。总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平衡就会被打破,生态环境随之恶化,使其良性循环所付出的代价越高昂。
二、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经济社会难以持续稳定发展的风险。当今世界面临人口、资源和环境三大难题。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人均土地、淡水资源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人口、资源和环境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党中央和国务院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而努力实施。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程度相当严重,1998年以来,长江、松花江、淮河、黄河发生洪涝灾害,直接及间接的经济损失上万亿,受灾地区人口近亿,抗洪救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修建防洪设施、治理严重水土流失等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非常巨大。云南滇池、淮河污染,南海赤潮,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四省区的沙尘暴频发,南方、北方干旱灾害的加重,永定河干涸,黑河、塔里木河、黄河断流,都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
三、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人类和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空气、土壤、水的污染,森林、草原、湿地生态系统遭破坏,均直接威胁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发展。因生态环境恶化,一些珍贵动植物濒临灭绝,一些已经灭绝。因有毒、有害物质过量排放,不仅对食品的安全生产构成威胁,而且对人类和其它生物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构成危害。
四、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政治危机风险。生态环境恶化的后果会导致资源枯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资源不能保障,就会引起资源争端。纵观世界历史,国家之间为争夺资源而发动战争的显而易见,民族性、地域性为资源而战的也非凤毛麟角。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实现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就必须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最终实现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与生态安全
摘 要:本文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的现状,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观点,阐述了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方法,以及生态风险评价应用于西部大开发过程当中,对确保生态安全具有切实可行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态风险评价;生态安全;西部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快西部地区发展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面向新世纪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正在进行,目前仍存在如何在开发的过程中保护环境,在保护环境的过程中加速发展等许多问题.由于我国环保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系统的开展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目前进行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还存在不足.针对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以及如何调节开发与环境保护中的矛盾,在研究国外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及应用是确保西部开发生态安全的重要措施.
1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
在西部开发过程中,经济活动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区域开发,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将不断增加,而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城市和工业集中地区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工矿企业污染控制设施少,水平低,造成工业集中的城市环境状况恶化.4川,重庆,贵阳等城市为两控区,酸雨污染严重.西北地区自然降尘量高.在1999年的环保重点城市调查中,西部有5个城市排名位居前十名.
(2)水资源匮乏,水的生态平衡失调
西部的水环境在不断恶化,许多永久性河流变为季节性河流.甘肃,陕西等地属于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青海境内的黄河入水量已减少了23.2%,黄河在1985年后年年出现断流,断流时间越来越长.有数据表明,陕西水资源按人口和耕地平均面积,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0%和46%,人均水资源量仅800多平立方米,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最低需求.塔里木河道已缩短300公里,青藏高原的湖泊有30%以上干化成盐湖或干盐湖.
(3)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水土流失严重
西部大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十分低下,青海为0.35%,新疆为0.79%,甘肃为4.33%.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平方公里,西部地区约占80%.虽然已经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但荒漠化的治理还很艰巨.
(4)生物多样性减少
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生物多样性减少,恶性循环.
2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
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1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中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3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之下联系,能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
(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
(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1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3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1般分为之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4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1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见图2),需要之下研究工作:
图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
(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我国在环境化学领域做过1些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如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部分有毒物质的环境毒理学研究,但是有毒物质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等的影响还需要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和大量的基础研究.
5 西部生态环境安全对策
(1)在西部地区开展生态系统调查,建立健全完善的西部生态环境数据库.对不同的地区根据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分级划分区域.对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避免区域开发建设,减少人为因素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规模较大的区域开发建设应选择生态系统调节能力较好的地区.
(2)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的应用研究,对新建建设项目开展生态风险评价研究.由于我国西部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平衡容易遭受破坏,单纯的从污染物排放量,生态调查,及环评的预测上还缺乏足够的证据能确保生态的安全.因为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对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各生物种的最薄弱的环节是否受到外界的影响进行评估,如果受到影响将会破坏周围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由于我国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而且缺乏系统的评价方法和环境背景资料的数据库,进行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生物背景调查,生物学资料,毒理数据等.在美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生态风险评价数据库,用以支持风险评价工作.
图2 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
(3)根据我国西部生态环境现状,加强生态安全,发展经济必须综合考虑,合理规划.国?繁W芫忠丫
『贰』 为什么考研选自然灾害与生态风险这个方向
物灾害属于自灾害种;自灾害指给类存带危害或损害类环境自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重物灾害等
态破坏(叫环境破坏)指类合理发、利用自资源兴建工程项目引起态环境退化及由衍关环境效应类存环境产利影响现象 :水土流失、土荒漠化、土壤盐碱化、物性减少等等环境破坏造往往需要间才能恢复些甚至逆
『叁』 什么叫生态风险评价其程序如何举例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 小论文(一)
几个关于评价的概念:
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在一项工程动工兴建以前对它的选址,设计以及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和建成投产、退役后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1969年,美国首先提出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并在《国家环境政策法》中定为制度。随后,日本、加拿大、英国、瑞典、澳大和亚、法国等也陆续推行。中国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定,在进行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时,必须提出对环境影响的报告书。这种制度要求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即根据气象、地理、水文、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作出环境影响评价,以便为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
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哉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和预测。按时间因素可分为环境质量回顾评价,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预断评价)。
环境风险评价(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项目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达到可接受水平、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最小。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址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评价内容包括风险识别及分析, 同类项目事故统计,风险标准体系 ,最大可信事故及源项,后果计算及风险评价,风险管理及减缓风险措施,应急预案等。
生态风险评价(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环境风险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受一个或多个胁迫因素影响后,对不利的生态后果出现的可能性进行的评估,生态风险的最终受体不仅为人类自己,而且包括生命系统的各个组建水平(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乃至景观)并且考虑了生物之间的互相作用以及不同组建水平的生态风险之间的相互关系(即风险级联)。目前主要引起原因可分为生态过程(转基因植物对人
体的副作用),生态入侵(云南滇他的水葫芦爆发事件),人为活动(城镇化过程)等三类情况。
生态风险管理(ecological risk management)是指根据生态风险评价(ERA)的结果,根据恰当的法规条例,选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消减风险的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
度和可接受的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决定适当的管理措施
并付诸实施,以降低或消除事故风险度,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安全。
区域生态风险评价是生态风险评价的一个分支,它在区域尺度上描述和评价环境污染、人为活动或自然灾害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所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危害程度。与单一地点的生态风险评价相比,它强调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所涉及的风险源和评价受体都有区域分异现象.
『肆』 简述生态风险评价的原则
生态风险评价,是指对因一种或多种内部或外界因素导致的不利生态影响所进行的评估。即评估由于化学品排放、人类活动和自然灾害等产生的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和强度,并进行定性和定向研究。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生态影响因素和所产生的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能够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以往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步骤的风险评估: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
生态风险评价一般遵循的原则及过程为:
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日标和评价点;
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
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各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
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
『伍』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陆』 怎样对潜在的生态风险指数进行评估
基于潜在的生态风险指数的评估
『柒』 生态风险评估是什么
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目的
美国于70年代开始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研究。EPA在1992年对生态风险评价作了定义,即生态风险评价是评估由于一种或多种外界因素导致可能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不利生态影响的过程。其目的是帮助环境管理部门了解和预测外界生态影响因素和生态后果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环境决策的制定。生态风险评价被认为能够用来预测未来的生态不利影响或评估因过去某种因素导致生态变化的可能性。
生态风险评价基于两种因素:后果特征以及暴露特征。主要进行三个阶段的风险评价: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和风险表征。美国在1992年就形成了生态风险评价框架,1998年进行了修改。
生态风险评价与环境管理存在以下联系,能够有效地用于环境决策的制定:
(1)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和执行是给环保部门提供关于不同的管理决策所产生的潜在不利后果。风险评价首先考虑环境管理的目标,因此生态风险评价的计划有助于评价的结果用于风险的管理。
(2)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环境保护决策的制定。在EPA,生态风险评价被用于支持多类型的环境管理行为,包括危险废物、工业化学物质、农药的控制以及流域或其他生态系统由于多种非化学或化学因素产生影响的管理。
(3)生态风险评价过程中,需要不断利用新的资料信息,能够促进环境决策的制定。
(4)生态风险评价的结果可以表达成生态影响后果的变化作为暴露因素变化的函数,对于决策制定者——环境保护部门非常有用,通过评估选择不同的计划方案以及生态影响的程度,确定控制生态影响因素,并采取必要的措施。
(5)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对风险的比较、排序,其结果能够用于费用—效益分析,从而对改变环境管理提供解释和说明。
生态风险评价在美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得到广泛的应用,并有明显的优点,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惟一的管理决策的决定因素,环境保护部门还要考虑其他因素,如制定法律法规,社会、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因素也可以引导环境保护部门采取措施。
事实上,将风险减少到最低限度将会付出很大的代价,或者从技术上是不可行的,但是在环境决策制定的过程中,必须加以考虑。
3 生态风险评价过程
美国EPA对生态风险评价工作有较成熟的方法和数据库,并且做了大量的生态风险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以下过程:(1)制订计划,根据评价内容的性质、生态现状和环境要求提出评价的目标和评价重点;(2)风险的识别,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危害及其范围;(3)暴露评价和生态影响表征,分析影响因素的特征以及对生态环境中个要素的影响程度和范围;(4)风险评价结果表征,对评价过程得出结论,作为环保部门或规划部门的参考,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的依据。生态风险评价框架见图1。
4 我国生态风险评价的调查研究
我国的风险评价工作起步较晚,在化工项目,易燃、易爆、有毒化学品等方面作过大量的工作,但是还没有导则参照执行。生态风险评价我国已经作过一些研究工作,但是还难于系统的应用与环境影响评价当中,原因是生态风险评价不同于化学物质和物理变化能够直观的评价对环境的破坏。生态风险评价需要大量的基础数据和生态调查,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美国于1998年才颁布了生态风险评价的导则。根据我国目前的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生态项目是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拓展领域。由于生态项目所在地的差别,使项目类型千差万别,每个项目的环境影响有所不同。对我国西部地区大规模的区域开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所造成的生态影响,生态风险评价的研究成果给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生态风险评价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的大量的生态系统环境调查,还需要大量的试验研究、评价模型的论证等。如毒性物质生态风险评价(整体模型见图2),需要以下研究工作:
图1 生态风险评价框架
(1)不同生物种类、生长阶段、栖息地的调查;
(2)毒性物质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调查研究;
(3)暴露的毒性物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
『捌』 环境生态风险评价的现实意义
我国现行的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
1.二者的主要目的不同
我国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控制污染,主要是为工程设计和建设单位服务。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2.二者的评价因子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主要是水、大气、噪声、土壤污染,是根据工程排污性质和周围环境的要求进行筛选。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因子则是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等,根据开发活动的影响性质、强度和周围环境的特点进行筛选。
3.二者的评价方法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重工程分析和治理措施,采用定量监测与预测的评价方法。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的方法。
4.二者的工作深度不同
现行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阐明污染影响的范围、程度、治理措施达到排放标准和环境标准的要求。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保护措施达到生态环境功能保持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玖』 生态评价是什么
生态评价是对一个区域内各个生态系统,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身质量的评价。利用生态学的原理和系统论的方法,对自然生态系统许多重要功能上系统评价,广义上可以理解为对复合生态系统中各子系统(即自然或环境子系统,社会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执行的整个系统功能的评定。
1主要任务:
生态评价的主要任务是认识生态环境的特点与功能,明确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明定为维持生态环境功能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应采取的对策和措施。
2基本方法:
当前,常采用的生态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图形叠加法、生态机理分析,类比法,列表清单法,质量指标法景观生态学方法,生产力评价法和数学评价法等。
3意义:
生态学是自然保护的基础,所以,要了解一个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对其进行生态评价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对一个保护区进行生态评价,实际上是对其中各个生态系统特别是起主要作用的生态系统本身质量的评价,因此,生态评价本身既是对自然的客观认识,同时也涉及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大家都知道,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环境所组成的,因此,要评价生态系统和整个保护区,首先要分别对动植物物种、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然后对生态系统和保护区进行整体性评价,这样才能对保护区有分析的和综合的认识。
『拾』 生态风险的形成原因
包括自然的、社会经济的与人们生产实践的诸种因素。
其中,自然地因素如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水资源危机、土地沙漠化与盐渍化等;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包括市场因素、资金的投入产出因素、流通与营销、产业结构布局等因素;人类生产实践的因素包括传统经营方式和技术产生的生态风险、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风险因素等。
当前,生态风险问题在自然资源综合开发中尤为突出,如自然资源的保护性利用中资源储量耗损率的确定、资源利用方式与对策的确定、资源价格和投资形式等的确定,都是在信息不完全的基础上选择,因而需要进行风险决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