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
Ⅰ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
人类与自然互助,文明共环境和谐。
让地球生机勃勃,让家园绿意融融。
生命来源自然,健康来自环保。
还老人一个纯净的梦, 给孩子一片蔚蓝的天。
万涓成水、汇"绿"成"和" 。
一滴雨露,挽救一个生命;一片蓝天,拯救一个地球。
同享一片蓝天,共创无限和谐。
打造一方净土,共享一片蓝天。
青山 绿水 蓝天 白云 这才是我们的家。
破坏环境获得的利益是债务。
创蓝天碧水新城福泽你我他,建文明和谐人居惠及千万家。
让环保扎根现在,用绿色昭示未来。
护天护地护花护草护环境*爱山爱水爱林爱鸟爱株洲
同心描绿色, 众手绘蓝天。
把蓝天留给你我,让绿水环绕人间。
请每天反省:除了污染,我还留下了什么?
珍爱生活之园,珍惜生命之水,珍视生存之土。
蓝天美丽因为有白云, 大地锦绣因为有草木。
实行清洁生产 综合利用资源 打造绿色竞争力
景随爱护生, 绿由双手植, 祸从污染起, 福自环保来。
绿色贵在保持,环保重在行动。
打开蓝天的窗,扣开青山的门,走进环保世界,共享美丽人生。
以法保护自然环境,以德创建社会文明。
人生百年 环保千秋
世界因万物而和谐,生命因绿色而美好。
文明贵在一言一行,环保重在一点一滴。
构建和谐社会大环境,倡导文明环保新气象。
与绿色相约,与环保同行。
用心灵播撒绿色的种子,用汗水犁出绿色的家园。
点点滴滴环保情,殷殷切切爱国心。
保护环境爱家园,健康生活每一天。
追求环保是你我的心愿,参与环保是你我的责任。
让绿色走进家园,使生命远离污染。
千方百计治理污染,齐心协力保护环境。
绿色深呼吸,阳光好滋味。
手拉手,创造美好环境;心连心,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污染防治工作,共同构建和谐株洲。
如果自然是母亲,那么我们就应该是孝子。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自然在身边,保护在心中。
爱护大自然,建设美好家园。
绿色,是自然之美,是心灵之声,是人类的依靠。
地球你我家,保护靠大家。
自然是什么?是你得以生存的母亲。
关注环境,就是关注未来。
用心保护,因为那是我们生活的根本。
植物青青,水也清清。路房园新,家也温馨。
环境保护你我他,蓝天碧水伴大家。
伸出你的手,伸出我的手,擦亮蓝天,播撒绿色。
建绿色家园,创美好生活。
您爱自然多一点,自然爱您久一点。
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
保护蓝天碧水,爱护生态家园。
植树造林,美化家园;展现绿色浦东,维护生态环境。
花朵香又美,倩君不要采,留着大家看,美景常存在。
绿色环境像自家,保护环境靠大家。
垃圾筒笑口常开,请你不忘送一点。
学校是个大花园,师生共同来关爱。
天更蓝,水更绿,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园!
蓝天白云,水清岸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绿色环境,生态家园,关爱动物,保护资源,爱护绿化,珍惜生命。
多一份绿色,多一份健康。
生命是树,绿色是根。
保护环境,爱我家园。
绿色是生命之色,生命呼唤着绿色。
每个人都有保护绿化的责任,每个人也有享受绿化的权利。
管住口,不乱吐;管住手,不乱扔;管住脚,不乱踏。
比清新,比亮丽,画出一幅好天地;你参加,我参加,美化校园靠大家。
保护环境,从我做起。
环境问题,关系人人;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环境保护从娃娃做起。
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小草睡觉,请勿打扰。
请保护一草一木。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我是“白雪公主”,请勿弄脏我的衣服。
我是整洁的墙壁,请勿给我“化装”。
社区优美环境,需要大家共同维护。
为了小区的整洁,请勿带宠物到处大小便。
有了我——植物,家园才会更美丽。
为了家园更美,请勿摘花。
足下留情,春意更浓。
树立环保理念,创建绿色家园。
别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成为人类的眼泪。
小草在生长,大家别打扰。
美丽的环境,离不开大家的维护。
你栽一棵树,我栽一棵树,我们共同为地球添绿。
节约一滴水,地球更美丽。
爱护环境,就是关爱生命。
排放废水少一刻,小鱼欢乐多一刻。
带走生活垃圾,保护自然环境。
学校是我家,保护环境靠大家。
保护环境,健康你我他。
不要践踏草坪。
Ⅱ 自然生态环境特殊性
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
阿勒泰地区具有丰富而独特的自然生态资源和草原文化资源,历史遗迹和丰富的多样性生物已得到国际公认。阿尔泰山区是阿勒泰地区草原牧业重要的生产基地,中高山区发育着茂盛的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是良好的夏牧场,低山带发育着山地草原和山地灌丛草原,是阿勒泰地区重要的春秋牧场。自然灾害、人类经济活动等对地区本来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如东沟额尔齐斯河两岸是著名风景旅游区,人员流动量大,沿简易路一侧崩塌隐患严重,直接威胁到牧民、旅游人员及过往车辆安全。因此,交通、建设部门应提前对山体边坡及沿线的灾害点进行治理; 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严重,矿业活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频发,不合理的资源开发造成水体、自然景观、各类保护区的破坏。在矿业特区建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具有脆弱性这一特征,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统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切实保护好 “金山银水”的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
二、矿业活动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突出
阿勒泰地区的矿产资源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区,山区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具有不稳定性和敏感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使得该地区虽然资源丰富但生态系统脆弱。长期的矿业活动对阿勒泰地区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阿勒泰地区矿业开发活动可追溯到清代的黄金开采,新中国成立后金矿开发强度剧增,造成金矿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稀有、有色金属矿产开发始于 20 世纪 50 年代,主要矿山为可可托海稀有矿,由于地处山区,对环境的破坏不是很大。蒙库、金宝等铁矿、建材非金属矿的露天开采造成地貌景观破坏较大。矿业开发引起的矿山环境地质问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类型多,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矿坑突水、矿井冒顶和采矿选矿废渣废水污染环境等;二是破坏面广,土地资源遭到破坏难以开发利用,矿坑水,铜矿、铜镍矿、金矿的选矿废水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的污染,矿井疏干性排水、矿井突水破坏地下水均衡。因此,矿业特区建设一定要控制矿业活动深度和广度,优化矿产资源布局和结构,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矿产资源开发对矿山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
三、地质灾害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
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较严重,危害较大,且呈日益严重的趋势。阿勒泰地区山地面积 3. 8 万 km2,占总面积的 32. 29% ; 丘陵河谷面积 2. 6 万 km2,占 22. 09% ; 荒漠 ( 戈壁) 面积 4. 15 万 km2,占 35. 26% ,山地、丘陵河谷和荒漠总面积占了将近 90% ,较易发生地质灾害。截至 2007 年底,全区有地质灾害隐患点 726 处,其中滑坡 47 处、崩塌568 处、泥石流68 处、地面塌陷11 处、潜在不稳定斜坡32 处。阿勒泰市有地质灾害点103 处,布尔津县有 118 处,哈巴河县有 79 处,吉木乃县有 82 处,福海县有 118 处,富蕴县有 194 处。由于人为工程开挖、矿产资源开发及暴雨、融雪等自然因素影响,易造成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从近年来地质灾害发生统计来看,空间上,地质灾害主要发生在山区和采矿选矿活动较频繁区域,这些区域自然地质条件十分恶劣,岩层岩性、裂隙组合以及地形条件等诱导了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上,地质灾害发生的季节性较强,主要为汛期 4 月至 9 月,降雨和天气骤然转暖造成快速融雪也是主要诱因。矿业特区内要预防地质灾害的发生,通过工程、避让等手段治理地质灾害,为矿业特区建设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Ⅲ 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核心思想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
Ⅳ 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河流来水量减少,河道断流,湖泊干涸
塔里木河源流进入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由20世纪60年代的51.79×108m3减少到90年代的42.04×108m3;干流上、中游河段耗水量不断增加,分别由20世纪50年代的12.59×108m3和23.23×108m3增加至90年代的19.29×108m3和26.69×108m3;致使下游区水量由20世纪50年代的13.53×108m3减少至90年代末的2.67×108m3。大西海子以下320km河道从1972年断流达28a,尾闾台特玛湖也相继在1974年干涸,大面积湿地丧失;以水作用过程为主体的生命过程锐减,形成了一道生态断带。塔里木河干流区沼泽地面积20世纪80年代为5.52×104hm2,90年代减少为2.9×104hm2(陈亚宁等,2003)。
2.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衰败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断流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埋深由20世纪50~60年代的3~5m扩大到目前的8~12m。随着下游地下水位下降,天然植被大面积衰败,胡杨林由20世纪50年代的5.4×104hm2,减少到70年代的1.64×104hm2,90年代又减少为0.67×104hm2。沿塔里木河两岸平原低地分布的以芦苇、甘草和罗布麻为主的草甸植被是沿岸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天然草地。由于河流改道,河水减少或断流,以及滥挖甘草和过牧,使草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尉犁和库尔勒的普惠地区,由于草地缺水灌溉,使草地生产能力大幅下降,草群盖度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10%~15%下降到七八十年代的2%~4%,草层高度由30~60cm下降到15~25cm,可利用的鲜草产量由1095kg/hm2下降到7~14kg/hm2。草地植被类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以芦苇为主演变成以盐生和旱生植物为主,有的被柽柳灌木所取代。
3.沙质荒漠化不断扩大,沙尘暴天气增多
从1959~1983年,塔里木河干流流域沙质荒漠化土地面积从66.23%上升到81.83%,上升了15.60%,成为新疆沙质荒漠化发展最为强烈的地区(王让会等,2002)。铁干里克灌区的34团,20世纪60年代耕地面积0.7hm2,随着下游生态的恶化,沙进人退,目前耕地仅有0.38hm2。35团地处风头水尾,是严重的沙蚀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干旱和流沙吞没垦区边缘连队农田、房屋,35团撤除了7个连队,放弃耕地0.3hm2,占60年代耕地面积的一半。阿尔干地区从1959~1996年,沙质荒漠化面积由1371.22km2增加到1494.29km2,平均每年以0.24%的速度扩展。穿越绿色走廊的218国道已有137处受到沙害侵袭。下游库姆塔格沙漠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呈合拢态势(程同福等,2003)。与此同时,浮尘、沙尘暴灾害性天气显著增加,成为塔里木河流域最严重的生态灾难区。
4.水质污染加重,水环境质量日趋恶化
塔里木河在1958年还是一条淡水河,河水的矿化度小于1.0g/L。目前,干流上游阿拉尔的年均矿化度达1.85g/L,中游1.37g/L,下游1.34g/L。每年平均接纳灌区排污水约6.3×108m3,接纳溶解性总固体的总量约为835.30×104t(陈亚宁等,2003)。水质盐化主要是由上游灌区的洗盐排水所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前期,灌区的余水和农田洗盐排水多滞留在洼地中,很少流入河道。70年代后,随着灌区排水工程的建设,大量农田洗盐排水在没有得到治理的情况下就直接排入塔里木河,导致河水水质盐化不断加重。同时,因上排下灌,使上游已被排出的污水又在中下游带进灌区,形成盐渍化污染循环,加剧了缺水危机。
5.野生动物减少、濒危或灭绝
塔里木河沿岸由于水草茂盛,给野生动物提供了采食、饮水和隐蔽的原始环境,所以成为荒漠地区野生动物的栖居地。但由于生态环境的恶化,使原来栖息于林灌草甸环境中的新疆虎已灭绝,野生双峰驼、野猪、塔里木马鹿、塔里木兔及鹅喉羚的数量不断减少。塔里木河原有土著大头鱼已处濒危状态。据调查,野生双峰驼数量总计已不超过200峰。塔里木马鹿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孔雀河及塔里木河中下游达1.5万头,90年初已下降到
2000~3000头。
Ⅳ 生态环境现状
(一)自然环境
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北缘与湘鄂山地交汇地带的湘西北中、低山、山原区,东与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接壤,北与川东南、鄂西南山地毗连,西与黔东北高原邻接,南止沅麻盆地西缘。区内气温偏低,光照偏少,干湿季节不明显。年平均温度16℃~17℃,年日照时数1400 h,>10℃积温为5000℃~5300℃,80%的保证率积温仅4800℃~5100℃,极端最低气温为-6℃~-15℃,无霜期只有265~285 d。雨量比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900 mm,特别是武陵山区降雨量显著增多,并多以大雨,暴雨,形成了湘鄂(湖北以五峰、鹤峰为中心)暴雨中心区。水系甚为发育,且呈树枝状。发育有澧水干流及其支流,南端为沅水一级支流酉水。土壤以黄色石灰土和黄壤性土为主,黄色石灰土面积约1341万亩,占区内总面积的35%,黄壤性土面积约1322万亩,占区内总面积的34.4%。其次有水稻土、黄壤、棕色石灰土、暗黄棕壤、粗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5.64%,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树、竹林也有分布。
地处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的沅麻河谷盆地区,具有光热充足,冬冷春寒,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16.6℃,>10℃积温为5000℃~5300℃,持续日数为230~235 d,无霜期278 d左右,年日照时数1500 h左右。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7~9月降水量在340~380 mm之间。土壤以紫色土和黄红壤为主,其中紫色土占近30%,主要分布于沅水西岸,以及溆浦盆地,一般分布于海拔高度200~500 m之间;黄红壤占43%,主要沿沅江及其支流巫水的两岸分布,海拔高度为300~500 m。
雪峰山地区,包括西部的西晃山和南部的越城岭一部分,光能资源和热能资源居全省最少区之一。年日照时数1250~1400 h,>10℃积温为4200℃~5300℃,年降水量除安化暴雨中心外,一般为1300 mm。常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以黄壤为主,占51.4%,主要分布在500~1200 m地带;次为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8.45%,以针叶林为主,以及针叶阔叶混交林等,此外城步南山有大片草地分布。
位于本省北部的洞庭湖滨湖平原区,属于我国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型的长江中游气候大区,其气候特点是光、热较足,春暖迟,秋寒早。年日照时数1700~1800 h,是全省日照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17℃,>10℃的积温在5000℃~5400℃,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65~280 d。以洞庭湖盆地为中心的冲积平原年降水量1200~1300 mm,为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且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较少,4~6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多大雨、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土壤有三个组合:①以紫潮沙泥为主,分布在南洞庭湖以北的安乡、南县的全部,沅江和华容的大部,以及澧县、常德、汉寿、岳阳、临湘等县的一部分;②以黄潮沙泥为主,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入湖处;③以红黄泥为主,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湘阴及益阳等县,其次在汉寿、常德、澧县、华容等县亦有较大面积分布。此外,棕红壤多分布在环湖的东、西侧;红壤集中分布在环湖的南侧;黄红壤分布在西部外缘;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潮土沿各大小河流的两岸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19.08%,以针叶林为主。
位于本省中部的湘中丘陵区为我国中亚热带典型地段之一,光能、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夏季高温酷热,冬无严寒,但春寒潮频繁。本区全年日照时数1400~1750 h,年平均气温为16.8℃~18.0℃,>10℃的积温5300℃~5600℃,无霜期长达261~281 d,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8℃~6.5℃。降水量大,但分布不均匀,常发生前涝后旱现象。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 mm,春末夏初多雨,一般年份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5%左右;盛夏秋初干旱,7~9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且多以雷阵雨为主,而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相对湿度小,故易发生干旱,尤其是衡~邵一带,历来有“干旱走廊”之称。土壤以红壤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紫色土,它们在红盆中广泛分布,水稻土亦有相当量的分布,主要沿河谷两岸的阶地以及低山、丘陵谷地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40.60%,以经济林地、针叶林为主,竹林也有广泛分布。
位于省内东部的湘东盆地—山地区,光能、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全年日照时数1500~1700 h,年平均气温16℃~17℃,>10℃的积温为5300℃~5600℃,无霜期长达260~280天,最低气温在-6℃~-8℃。雨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 mm,春夏雨多常出现暴雨山洪,危害农作物。秋冬雨水略少,产生轻微秋旱。土壤以红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还有棕红壤、黄壤、暗黄壤、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2.82%,以针叶林为主,经济林亦有一定分布。
位于本省南部的湘南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8℃以上,为全省气温最高地区,年日照时数1750 h,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05~109 kW,>10℃的积温为5500℃~5800℃,持续240~260 d,无霜期长达290~310 d,最低温可为-6℃左右。年降水量平均为1300~1800 mm,东部的桂东和西南部的江华,是本区的东西两侧的两个降水中心,高达1800~2000 mm。土壤以红壤为主,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黄壤、暗黄棕壤、山地草甸土为次。红壤一般分布于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及丘岗;黄壤分布于山地海拔700~1300 m中山区;暗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上的山顶脊地。森林植被覆盖率为59.79%,以针叶林为主,经济林和竹林亦有一定分布。
(二)社会经济环境
湖南省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人口大省,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侗族、瑶族、苗族、壮族、白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等51个民族。截至1998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502万人,人口密度达305.24人/km2,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64万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14%。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林业和渔业基地。解放以来,湖南省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广泛开展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截至1995年,全省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00多万处,其中大型水库与灌区14处,中型水库200多处,小型水库1200余处,塘坝200多万处,机电排灌装机385.5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68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218.57万公顷。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省农业总产值1262.46亿元,粮食总产量281.82亿千克,棉花19.25万吨,油料120.74万吨,烤烟14.34万吨,水果109.07万吨,养殖业在连续几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湖南省的现代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食品、纺织和能源等六大支柱行业为主体的、门类较多的产业结构体系。工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以重工业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为发展重点,自1978年以后,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重工业也进行了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国有企业仍居主导地位,但是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迅速发展。1998年省境内中央路营里程2275 km,地方铁路通车里程344.7 km,公路通车里程60077 km,内河航道里程1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20条,管道里程164 km,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全省市话交换机容量达315.37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134.29万门,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达到31.55万公里,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开通国际、国内直拨电话业务,实现了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转变,完成了模拟网向数字网的过渡,并正在向可传输各种信息媒体的宽带网、智能网转变。全省交通运输与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业在调整、改革中稳步发展。1998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共4.94万所,在校学生达1336.93万人,全省高等院校数已发展到49所,为了提高成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各地广泛开展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1998年参加各级成人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达到83.39万人。
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1998年,仅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科研与科技开发机构就达196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全省国有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83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1.20万人,在湘“两院”院士16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1998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950项,其中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的项目333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2项,不少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地质环境
湖南省在大地构造上分属于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者大致以雪峰山东南缘安化—靖县断裂为界。自中元古代末期的武陵运动开始,以后历次构造运动在湖南省均有所反映,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有着巨大影响,造成湖南省地壳总体上是西升东降、南升北降的格局。形成了如下几个地质构造—地貌区:
(1)湘西北褶皱隆起岩溶发育山原山地区。海拔一般为600~1200 m,最高为2098 m。河谷多“V”字型,切割深500~1500 m。碳酸岩盐分布区岩溶地貌景观显著,区内发育巨大断裂及舒缓褶皱,属较稳定地块。历史地震最高6.1级,主要地质灾害为溶洞、地下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
(2)湘西断褶隆升山地区。海拔500~800 m,最高2021 m。水系发育,河谷多呈“V”形。区内活动性断裂发育。地壳尚稳定,历史上地震最高5级。岩组复杂,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渗漏塌陷、边坡不稳、软弱夹层等。
(3)湘北断陷盆地冲积平原区。地势低平,地壳上属较不稳定区,主要地质灾害为软土层的塌陷、沉陷、管涌、地壳沉降和河湖淤积等。
(4)湘中褶断岩溶发育丘陵盆地区。区内大部为丘陵盆地,局部中低山。丘陵海拔150~350 m,中低山山峰最高1513 m。盆地中水系发育,晚近期活动性断裂也很发育。历史地震最高5.5级,沿断裂带有温泉出露,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渗漏,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采煤区地面变形破坏等。
(5)湘东断褶拗陷丘陵山地区。区内中部及南部为丘陵盆地,偶有低山,海拔一般100~300 m,山峰最高1289 m;东北为低山丘陵,边境幕阜山、连云山,海拔1615 m。山体谷地呈北北东向雁形排列,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发育,规模巨大。历史地震最高5.5级,主要地质灾害为水土流失、岩溶塌陷渗漏等。
(6)湘东南褶断隆起岩溶发育山地丘陵区。区内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显著。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发育,规模巨大,构造复杂,以坚硬-较坚硬碳酸盐岩组及坚硬-较弱浅变质岩组为主。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渗漏、软弱夹层、边坡不稳。
Ⅵ 生态环境保障
一、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矿业特区内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遗留下的矿山环境问题较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应针对阿勒泰这样生态环境优美,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弱的地区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评价政策。坚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 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 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中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防治地质灾害。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格禁止矿山废水、废气、废渣的无序排放。
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评价办法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矿山建设 “三同时”制度、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编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实施情况报告制度,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三废处理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加强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和信息沟通,严把环境准入关; 环保部门应把地区制定的总量消减计划指标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控制新增污染源总量指标; 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制度; 清理整顿新开工建设项目,加大对未办理环境保护有关手续的处罚力度。矿业特区建设委员会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三、建立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在矿山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环境质量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做出测定和描述,它是政府管理矿山生态环境的职能之一,它可为周期性检查和修改矿山开采方案提供信息,确保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最佳效果。对矿区环境的监测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要明确环境监测的责任人,确保监测能够落到实处,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可以考虑将监测分为社会监测和矿山监测,对满足社会需求的,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监测,对矿区范围内一般性的监测,则交给矿业权人负责,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监测结果,确保上报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结果数据的实时性和客观性。
四、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矿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对铜铝等主要有色金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面临挑战。有色金属工业是高耗能的资源型产业,当前国内外资源环境已经不允许有色金属工业继续依靠扩大产量的粗放型模式来实现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矿业特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重点应把 “减量、少排、再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只有真正做到资源、能源消耗的减量化,真正做好废气、废水、废渣少排放和再回收并再次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 图7-3) 。
阿勒泰地区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中循环和小循环经济协调发展。中循环是在工业集中地区,在 5 大矿业园区内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弃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小循环是企业层面的循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矿业特区可先发展企业循环经济,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发展到园区的循环组合,即从小循环到中循环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矿业特区内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绿色矿业经济。
图 7 -3 不同经济模式物质流动示意图( 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培训材料,2007)
Ⅶ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什么
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
2、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 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公里,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4、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占世界第9位。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
(7)生态环境扩展阅读:
一、保护措施:
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保护长江黄河源头,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挖草(甘草、虫草、发菜);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禁渔、禁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海,封山育林、风沙区造林植草。
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
截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k㎡,占国土面积的7.64%。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因此,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
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
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农田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
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Ⅷ 生态环境质量
1.土壤环境质量
本区绝大多数地区土壤综合环境质量功能类型为Ⅱ类,约占全区总面积的75%;Ⅰ类土壤呈小面积块体分散分布,主要分布于三门、平阳等地,约占总面积的10%;Ⅲ类土壤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4%,平原区的Ⅲ类土壤与工业、城镇污染有关,丘陵区Ⅲ类土壤形成与基性火山岩、花岗岩等特殊地质体分布有关;劣Ⅲ类土壤呈零星孤点状分布,主要由汞、镉、铬等超标所引起,约占调查区总面积的1%。绿色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评价结果,全区共有绿色农用地28.61万hm2,其中水田面积为20.52万hm2,占绿色农用地的71.70%。
2.水环境质量
浙东南沿海区域一方面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另一方面地表水和地下水已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平原河网以Ⅴ类和劣Ⅴ类水为主,总体较差,大部分断面不能满足功能区要求。浅层地下水达到Ⅰ、Ⅱ、Ⅲ类水质标准的仅占10.2%,以Ⅳ类、Ⅴ类水为主,分别占24.1%和65.7%,重金属污染较轻,但亚硝酸盐污染较严重。
3.大气环境质量
本区城市空气质量属较好至良好水平。随着工业发展和汽车尾气污染的增加,空气污染由单一的煤烟型向煤烟型和汽车尾气混合型发展。空气中SO2、总悬浮颗粒物及降尘总体均呈下降趋势,唯氮氧化物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年区域内降水的pH值已降至5.00以下,酸雨出现频率在64%~97%之间,由此造成土壤酸化,对农作物、森林、水产养殖造成危害。
4.海洋环境质量
近几年来,浙江省各级政府十分重视海洋环境质量,其质量有所改善,但仍不容乐观。近海海域水体富营养化状况依然严重,中度富营养化和严重富营养化海域面积超过50%。据沿海6个重点海水养殖区和31个海水养殖基地环境质量监测结果,海水养殖区域环境质量基本上能满足养殖环境要求,但水体的富营养化仍然是影响养殖基地水环境的主要因素。
本区域的农业环境污染,除通常的工业“三废”污染、农业自身污染、城乡居民生活所造成的污染外,部分地区机电拆卸业已对局部地区造成多氯联苯的污染,对农业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应引起高度重视。
Ⅸ 生态环境
一、土壤特征
山东省土壤种类较齐全,其分布与地貌和母岩基本一致。据1979年省土壤普查办公室等进行的土壤分类研究,全省土壤总面积为1211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7.03%。把全省划分为8个土类、25个亚类。即:棕壤土类,包括棕壤性土、林地棕壤(暂)、棕壤、灰条棕壤(暂)、潮棕壤亚类;褐土土类,包括褐土性土、林地褐土(暂)、林溶褐土、褐土、无石灰性褐土,潮褐土亚类;潮土土类,包括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碱化潮土、湿潮土亚类;盐土土类,包括潮盐土、滨海潮盐土亚类;碱土土类,包括潮碱土亚类;水稻土土类,包括老水稻土、新水稻土亚类;砂姜黑土土类,包括砂姜黑土、盐化砂姜黑土、碱化砂姜黑土亚类;山地草甸型土土类,包括山地草甸型土亚型。
棕壤,面积170.62万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4.09%。主要分布在胶东半岛和沭河以东丘陵地区。陡坡多是林、牧用地,缓坡处适宜种植花生、地瓜等作物。
褐土,主要分布于鲁中南低山丘陵、山麓平原、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面积177.51万hm2,占全省土地总面积14.66%。这类土地地势低缓,呈中性或微碱性,保水保肥,土壤生产性能较好,适应性宽,是全省最好的一种土壤类型,也是旱涝保收的高产区,历来为粮食、棉花、烤烟、蔬菜等作物的重要产地。
潮土,集中分布在鲁西北黄泛平原区,在山丘地区的河谷平原、滨湖洼地也有零星分布。面积466.58万hm2,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8.53%。潮土质地适中,潜水埋藏浅,呈中性或微碱性,生产性能良好,适宜性强。黄泛平原地表坦荡,土层深厚,光、热、水资源丰富,因而省内潮土类土地增产潜力很大。
砂姜黑土,约有53.66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4.4%。主要分布在胶莱平原、滨湖和鲁南低洼地带,是洼地长期积水干涸后形成的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丰富,适宜种植小麦、大豆、高粱等作物。
盐碱土,约47.60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1%,主要分布在鲁西北平原低洼地带和滨海平原。土壤含盐量多在0.4%以上,最高可达1.5%,严重影响作物生长发育。但内陆黄泛平原的盐碱地,只是表层含盐量较高,经过治理,可以改造为良田。
水稻土,面积很小,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1%,约17.27万hm2。主要分布在南四湖洼地、临郯苍湖沼平原和沿黄涝洼地带。多系新中国成立后改种水稻而形成的新水稻土。
二、森林植被与动物资源
山东属于华北生物区系,地带性原始植被为温暖带落叶阔叶林,因历代耕垦,现多为次生植被。陆生、野生动物较贫乏。
山东植物种类较丰富。据《山东植物志》资料,包括变种、变型共有维管植物2321种,隶属于183科896属。有野生和常见栽培树种600余种,主要为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各种果树近90种,3000多个品种类型。干鲜果经济林是本省一大优势,果树种类多,果品产量大,名特产品种多,素有“北方落叶果树王国”之称。有饲用草类植物377种,中草药植物700余种,农作物品种近百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高粱、谷子、水稻、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烟草、麻类;蔬菜类主要有白菜、大葱、生姜、大蒜、辣椒等;还有一些可供开发利用的淀粉糖类、纤维类、土农药类等植物。
山东动物资源也比较丰富,有陆生、海生和淡水三大类群,均属华北区的习见种类。陆栖野生脊椎动物450种,其中兽类55种,鸟类362种,两栖动物8种,爬行动物25种。陆栖无脊椎动物中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动物之首,家畜、家禽地方优良品种31个,其中鲁西黄牛、渤海黑牛列全国八大名牛,德州驴是三大型驴种之一。有海生动物500多种,淡水动物100多种,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71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文昌鱼、中华鲟、短尾信天翁、斑嘴鹈鹕、褐鲣鸟、白鹳、黑鹳、朱鹮、丹顶鹤、白枕鹤、白头鹳、白尾海雕、游榫等16种。
Ⅹ 生态环境保护方面
一、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矿业等人类活动增强,强化预防和保护、重点治理迫在眉睫
阿勒泰地区的自然环境主要为草原生态。天然草地面积占地区土地总面积的 83. 4%。主要生态功能区包括河谷生态、林草、湖泊、湿地和草场等。当前,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可利用水资源相对不足、草原超载严重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导致地区主要生态功能区的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特别是砂金的无证开采和砂石、粘土矿开采,无统一规划,布局混乱; 由于非金属矿山多分布在河床、阶地和城镇、道路附近,开发时破坏地貌景观,造成水土流失,使本来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雪上加霜。随着矿业等人类干扰活动的增强,强化预防、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进行重点治理迫在眉睫。
同时,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增大。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率和土地复垦率低,矿山植被、土地、水环境恶化等问题较为严重。由于本区自身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在矿业开发中 “三废”随意处置等现象的存在,导致阿勒泰地区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比较严重,保护与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二、地质灾害较突出,加强防治工作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灾害与区划调查项目调查数据分析: 阿勒泰地区地质灾害比较突出: 数量较多,种类比较齐全,地质灾害点共有 743 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均有发育,其中以崩塌为主,占 79. 57%,泥石流和滑坡次之,地面塌陷最少。地区地质灾害预防监测及应急制度比较健全,由于阿勒泰地区地域面积大,地质灾害分布面广,地质灾害预防监测及应急工作量大,加之阿勒泰地区融雪时间比较短且集中,导致融雪型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比较集中,应急机制须在短时间内发挥重大作用,这势必给防灾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因此,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此外,要充分利用工程手段防治地质灾害。拟申报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项目主要部署在阿勒泰市、布尔津县、哈巴河县和富蕴县。虽然福海县地质灾害发生频度在 7 县 ( 市)中是最小的,但地质灾害面广,灾害种类比较齐全。福海县作为未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为实现建设园林和宜居城市目标,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应优先和重点部署,尤其是位于新区附近的地质灾害项目应优先部署。地质灾害点最多的两个县———青河县和吉木乃也应部署一定数量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