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问题

生态问题

发布时间: 2020-11-22 20:02:58

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区别是

生态问题其实是环境问题中的一部分。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常见的“三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重点关注的主体是直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而生态问题关注的重点则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工业污水进入河流污染水质,一般是环境问题,但当它影响到某一稀有物种的生境,就演化为生态问题。

⑵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1、在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方面,有的地方由于无序开发、过度开发、分散开发,导致优质耕地和生态空间占用过多,环境资源承载能力下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

近年来,我国大江大河干流的水质稳步改善,但仍有少数流域的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有的地方在湿地自然保护区建设大型养殖场,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2、在资源总量管理和节约方面,有的地方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不合理,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不高,特别是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偏低、生产开发成本低于社会成本、保护生态得不到合理回报的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我国天然气、水电、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不断攀升,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还没有彻底改变。

3、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方面,一些地方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等制度不严格,不同程度地存在监管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违法成本低的问题。例如,在危险固体废物的收集和处理上,有的单位或企业仍然存在非法填埋、非法转移的问题,对生态环境安全构成威胁。

(2)生态问题扩展阅读

大力提高环境治理水平。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要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充分运用市场化手段,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采取多种方式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加大重大项目科技攻关,对重大生态环境问题开展对策性研究。

把生态环境风险纳入常态化管理,系统构建全过程、多层级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抓紧落实已出台改革举措,确保落地见效。

以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为抓手,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⑶ 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我国主要的生态问题,生态问题的解决措施等

1.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

水土流失是我国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目前总的情况是:小片治理,大片加重;上游流失,下游淤积;灾害加重,恶性循环;水土流失面积有增无减。由于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山地面积大,平均海拔高,一方面由于重力梯度和水力梯度的作用,极易形成水土流失;另一方面,高差悬殊的台阶地势对我国水土流失的地域分布具有重大影响。我国水土流失的重点地区集中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一线以西,青藏高原及蒙新干旱区以东的地区。这一地区处于我国地势总阶梯中的第二级台阶上,大致成北东向的宽600—800公里,长达3000余公里的条带,也是我国生态环境脆弱带(气候干湿交替型)所在区域。从全国范围看,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南方部分山地丘陵区。我国水土流失强度以西北省份最为严重,前八名为:陕西、甘肃、山西、内蒙古、青海、宁夏、辽宁、北京,除水力侵蚀为主的区域外,在西北、华北、东北部分地区以及青藏高原地区还分布有风力和冻融侵蚀的区域。

水土流失所引起的危害影响深远,其最直接的后果是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并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的下降;其次是造成下游河道与水库的淤积,既危及行洪安全,又降低水库库容,缩短水库寿命。水土流失是“自然侵蚀”与人类活动造成的“加速侵蚀”相互迭加的结果,又由于后者的强度增加而不断发展。今后,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人地关系日趋紧张,对土地的开发强度会越来越大,如无根本性治理措施,水土流失将进一步加剧。

2.森林资源危机深重

中国历史上曾是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但经历代的砍伐破坏,中国已成为一个典型的少林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占有量居世界后列。据第三次全国森林清查(1984—1988年),我国森林面积为12465万公倾,覆盖率12.98%,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87年为31.1%);人均林地面积不足0.114公顷,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2%;人均占有森林蓄积量8.30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3.7%。

森林是维持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吸收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碳,改变和调节局部地区小气候,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多项功能。森林资源的日益丧失,将使森林的生态功能进一步减弱,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退化。

3.草原退化日趋严重

长期以来,对草原掠夺性的粗放经营,破坏了草地生态平衡,使草地生态系统严重恶化。目前,草地退化面积已达13亿亩,并且仍以每年2000万亩的速度发展。

4.沙漠化土地迅速蔓延

据中国科学院兰州沙漠研究所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5%。1987年我国已沙漠化的土地达20.12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13.28万平方公里。其中沙漠化土地比1975年增中了2.52万平方公里,主要由潜在沙漠化土地发展而来,年均增2100平方公里,快于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中的发展速度(1560平方公里/年)。沙漠化对农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区域为东起松嫩沙地,西至宁夏盐池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区,约占全国沙漠化土地的69%。我国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和2000多公里的铁路受到沙漠化的威胁。

对我国沙漠化成因分析表明,沙漠化土地的迅速蔓延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包括过度农垦、过度放牧、过度采樵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如果继续保持目前的资源利用方式和强度,土地沙漠化将会继续发展下去。

5.野生及珍稀物种的生存面临威胁

我国的生物资源相当丰富,野生及人工培植的动植物种类很多。拥有高等植物近3万种,陆栖脊椎动物超过2300种,由于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环境污染、自然灾害、过度捕猎等,使大量野生动植物的生境受到极大破坏,很多物种已经灭绝或濒临灭绝。属于我国特有的物种和国家重点保护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达312种和种类,列为国家濒危植物名录的第一批植物即达354种。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标志。生物多样性因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越来越为人们重视。在我国,由于经费、管理、发展水平等原因,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并没有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

6.水环境污染不断加重

目前,我国废水排放量缓慢增长,1990年,全国废水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354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为249亿吨。从构成看,工业废水得到一定控制,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提高,但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并没有显著减少,有些还在增加。由于我国废水处理率低,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排入水体,水体污染十分突出。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干流水质尚好,准河、松花江、辽河等水系污染物不断加重。河流的城市段污染明显,小河重于大河,北方重于南方,1990年,在评价的94个河流城市段中,65个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69.1%,主要以氨氮、挥发酚和耗氧有机物为主。监测表明,城市地表水中污染物不断增加,多数城市地下水局部水质有所恶化。据调查,全国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约7亿人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我国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也日趋严重,城市饮用水源污染导致的污染事故不断上升。1990年夏天,在我国各省污泾比排列首位的江苏省的太湖梅梁湾湖区,发生了大规模藻类激增,造成无锡市生活用水困难,工厂停产,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影响很大。我国沿岸海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石油类、营养盐、有机物和重金属,近海海域富营养化突出,赤潮发生频繁,面积有所扩大,1990年共发生34起。2000年,我国废水排放量预计将达到417.5亿吨(与GDP的增长弹性0.26),人均32吨,在废水处理率不会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水环境污染将进一步加重。

我国北方部分地区和一些沿海城市,由于缺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出现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环境问题,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又加剧了供水紧张。

7.大气污染趋势难以改变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且差距正在缩小。我国1990年废气排放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8.5万亿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495万吨,居世界前列。对城市大气污染物监测,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普遍超标,多数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均在二级标准附近波动,氮氧化物浓度呈上升趋势。总悬浮颗粒物污染严重的城市为石家庄、南充、吉林、乌鲁木齐、洛阳、唐山,城市二氧化硫污染严重的城市为重庆、贵阳、宜宾、南充、石家庄、青岛和乌鲁木齐。我国酸雨以西南和华南地区较为严重,尽管仅限于局部,但有向东部地区扩展的趋势。

燃煤是形成我国大气污染的根本原因。1990年,我国一次能源总产量10.4亿吨标准煤;消耗量为9.8亿吨,其中原煤分别占74.2%和75.6%。由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很难改变,作为人均能耗很低的大国,能源特别是煤炭的消耗仍将大幅度提高,由此带来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预测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废气排放量增长0.55%,2000年我国废气排放量将达到11.5万亿标立方米,届时,煤烟型大气污染的将难以缓解。

8.固体废弃物不断上升,城市噪声污染严重

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和城市垃圾日益增加,综合利用率低下。199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不包括乡镇工业)为5.8亿吨,比1981年增长了54%,综合利用率仅为29%左右,历年积存量为64.8亿吨,人均5.7吨,占地约5.8万公顷。不断增长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将成为潜在的危险。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每年为6000万吨,但垃圾无害化处理平均不到5%,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渣和城市垃圾堆存于城郊等地,成为严重的二次污染源。2000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将增长到6.7亿吨,比1985年增长近50%。

我国城市的环境噪音多数处于高声级,其中交通噪音占32.7%,生活噪音占40.6%,工业及其它方面的噪音占26.7%。城市各功能区环境噪音普遍超标,并呈上升趋势。

9.农村环境问题不断激化

乡镇企业的发展使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众多环境问题。由于乡镇工业也农业环境连接紧密,因此其排放的污染物直接威胁农田和作物。目前遭受工业“三废”及城市垃圾危害的农田已达1亿亩。据估算,2000年乡镇工业三废排放量将成倍增加。除环境污染外,乡镇企业对资源的破坏和浪费也十分惊人,如不加以控制和引导,后果更为严重。

10.自然灾害与环境事故频繁

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灾害频繁,损失巨大。自公元前206—1949年的2155年内,我国发生过较大旱灾1056次,较大洪涝灾害1092次。几乎每两年就发生旱、涝灾害各一次。1949年以后,灾害发生次数增多,频率加快,危害加重。全国年均农作物受灾面积,60年代高于50年代,70年代又高于60年代,而80年代又高于70年代,全国年均成灾面积80年代是50年代的2.2倍,是70年代的1.8倍。研究表明,地球上每年的旱涝灾害,对生态环境构成了巨大威胁,其经济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总损失的55%以上。而旱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在我国自然灾害中也居首位。以粮食减产为例,由于成灾面积的增长和单产提高,因灾害造成粮食减产数呈上升趋势。此外,每年因灾害还造成人员财产等重大损失。

恶性的突发环境事故也造成严重危害,近年来发生的污染事故每年均在3000次以上,1990年为3462次。1987年上海地区因污染而爆发的甲型肝炎流行使31万人感染,学校停课,工人停工,经济损失严重,影响恶劣,值得提出的是,这类事件常常具有突发性而难于防范,在我国环境污染趋势未能缓解的情况下,类似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突发环境事件仍有随时爆发的可能。

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已引起巨额外部经济损失,直接影响到经济指标和经济趋势。据中国环境科学院的研究,目前我国环境污染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358.5亿元,其中大气、水、废渣和农药污染分别占28.15%,43.69%,1.6%和26.56%;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为499亿元,其中农业资源、草场退化、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分别为72.8%,0.50%,23%和3.7%。两项合计为857.6亿元。约占1985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0%。

找的这么辛苦,给点分

⑷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大气污染十分严重。全国城市大气总悬浮微粒浓度年日均值为320微克/立方米,污染严重的城市超过800微克/立方米,高出世界卫生组织标准近10倍。参加全球大气监测的北京、沈阳、西安、上海、广州5座城市,都排在全球监测的50多座城市里污染最严重的10名之中。全国酸雨覆盖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29%,而且酸雨严重区已越过长江,向黄河流域蔓延,青岛也监测到酸雨,全国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达140亿元。以长沙、赣州、怀化、南昌等地为代表的华中酸雨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成为全国最严重的酸雨区,其中心区域年均pH值低于4.0,酸雨频率高于90%。

水污染非常突出。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监测河段污染严重,86%的城市河段水质超标。据对15个省市29条河流的监测,有2800千米河段鱼类基本绝迹。淮河流域191条支流中,80%的水呈黑绿色,一半以上的河段完全丧失使用价值,沿岸不少工厂被迫停产,一些地区农作物绝收。1994年7月,淮河发生特大污染事故,两亿吨污水排入干流,形成70千米长的污染带,使苏皖两省150多万人无水可饮。各地由于水污染导致的停工、停产及纠纷事件频频发生。

噪声和固体废物加剧。全国有2/3的城市居民生活在超标的噪声环境中。工业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已累积70多亿吨,每年仍以六七亿吨的速度增加,垃圾“围城”现象十分普遍,受污染耕地达1.5亿亩以上。危险废物大多未得到有效处置,随意堆放形成重大环境隐患。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一些地区盲目发展污染严重的企业和不合理地开发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了植被破环、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一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陷于人畜无饮水、草木难生长的境地。

环境污染严重威胁着人民的身体健康。贵州省务川县从事土法炼汞的农民中,有97%的人有汞中毒症状;安徽省奎河污染严重的地区,人群癌症发病率高达1024/10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多倍。各地污染纠纷和群众来信来访逐年增加,由此酿成的械斗等流血冲突和人员伤亡时有发生,已开始影响社会稳定。

我国的环境问题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国际社会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在环境问题上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不仅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的成果,而且可能重蹈20世纪50年代人口问题的覆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⑸ 我国生态问题及治理措施

一、我国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
1、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2、土地沙化、荒漠化问题十分突出。
3、自然灾难频繁,水旱灾难交替发生。
4、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衡,林草覆盖率低。
5、水资源严重短缺,且地区分布不均。
6、空气污染,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等燃烧和工业气体排放物。

二、形成原因分析:
1、群众长期以来沿袭过去那种挖山种地、广种薄收、超载放牧等传统生产方式,只考虑眼前不考虑后果。这样不仅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粮食生产问题,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反而加剧了水土流失,导致了“越穷超垦、越垦越流、越流越穷”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造成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在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地区,由于一些地方存在着只顾眼前利益,不计长远利益的心态,导致对大自然的无休止索取和掠夺式开发,造成生态环境质量下降。
3、传统粗放的耕作方式,只种地,不养地,只索取,不投入,只垦地,不护地,“种一年地,扒一层皮”,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土地承载能力弱化,人为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时有发生。
4、在开展生态环境建设上,有的地方没有战略眼光,缺乏系统思维,方法简单,措施不力,零敲碎打,应付上级,搞“面子”工程,造成劳民伤财,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5、投入严重不足,地方匹配资金困难大,导致治理标准低,进度慢,效果差。以世界银行水土保持贷款项目为例,每平方公里治理投资平均达40-50万元,而目前国家投资给陕西省的每平方公里治理资金仅为2-3万元,加之陕北地区多为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落后,地方匹配资金和群众自筹能力十分有限,不足部分主要依靠群众投工投劳,因而治理速度慢、规模小、标准低、综合配套差,生态建设的效果不理想。
6、边治理边破坏现象时有发生。例如,陕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亦是贫困地区,盗伐林木现象时有发生;煤、气、油等矿藏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和道路交通建设,往往破坏地貌和植被,造成了新的人为水土流失;粗放的掠夺式农牧业生产方式在水土流失重点区普遍存在,成为导致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对策:
1、植树种草,涵养水源,营造区域良好环境。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连年发生,且持续时间长,追根溯源,就在于植被遭到严重破环,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在空间布局上,应坚持“北草南林”的原则。
2、理顺思路,调整结构,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要适应新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形势,由以粮为主的自给自足型农业向以林牧业为主的生态型农业转变,以发展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为调整的重点。要在保护和不断提高粮食生产综合能力,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大力发展林果业、畜牧业等多种经营,培养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开拓高附加值的特色产品,以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在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产业化、专业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标本兼治,综合治理,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生态环境,重在保护。在抓好原有生态环境保护、治理、监督的同时,要把小流域综合治理作为改善生态环的突破口来抓。要坚持“三高”(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达到“三保”(保土、保水、保肥),实现“三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结合),搞好小流域综合治理;要以流域为单元,一条沟、一面坡、一架山的系统规划,山、水、林、田、路、草综合配套,工程、生物、耕作措施相互补充,全面提高小流域投入力度。通过清理河道、加固河堤和增加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流失。要把综合治理与科技开发相结合,通过治理一条流域,带动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最终实现山绿、水清、村美、人富的目标。
4、全面规划,分步实施,要进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要按照“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先行试点、稳步推进”的原则,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山川秀美工程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退耕还林要以造定退,重点是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要尊重群意愿,不搞强迫命令和一刀切。对一时退不下来的陡坡耕地,要实行经济林草与粮油作物间作逐步退耕。以便做到退耕不减产,还林要增收,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要分地区、分步骤搞好封山育林。按照“统一规划、集中配置、统一治理、政府控制的原则,搞好种苗基地建设,抓好省级和区域性重点苗圃,为植树造林,荒山绿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5、加强治理,保护资源,实现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
(1)保护好天然林草资源,落实林业采伐政策,严禁乱砍滥伐;
(2)加强对已治理区域的治理和保护,对自然及人为造成的破坏及时采取维修和弥补措施,提高治理保护率;
(3)果断制止新的垦荒行为,严格推行封山禁牧,把人工治理与植被的自然恢复结合起来;
(4)要果断关闭和取缔“五小”企业,对地、市、县属工业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不符合排放规定的企业不答应开机生产,保护空气和水资源不受污染;
(5)对地下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要具体规划,配套建设各项开发设施,逐步开发利用,不搞急功近利、竭泽而渔,杜绝破坏性、掠夺性开发;
(6)要进一步落实环保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法,加强环保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6、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开展资源节约活动,推进资源节约工作,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缓解资源瓶颈制约,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内涵就是实现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它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实现发展的社会进步过程,对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⑹ 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有什么区别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常见的“三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生态问题其实是环境问题中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重点关注的主体是直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而生态问题关注的重点则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工业污水进入河流污染水质,一般是环境问题,但当它影响到某一稀有物种的生境,就演化为生态问题。

⑺ 如何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根本上就是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回的关系,核心思想答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基本内容是强调人类的发展权利、环境权利与保护环境义务的统一,当代人及后代人发展机会相平等。具体实施:第一,在污染控制战略上,由以往的“末端控制”向“源头控制”转移,推行清洁生产;第二,把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作为环境保护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坚持污染防治与自然保护并重的原则,改变以往重污染防治轻自然保护的做法;第三,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符合生态规律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协调人类同环境的关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经济优先或环境优先的做法。

⑻ 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资源退化、地表水质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矿山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地矛盾突出等。引起水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3.1 自然因素

3.3.1.1 气候因素

受全球气候影响,研究区气候变化反常,部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旱涝不均,洪涝和旱灾交替发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于汛期,使得流域内暴雨集中,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年均降雨量明显减少,病虫害活跃,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3.1.2 地貌因素

该区域的地貌特点是地形起伏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沟壑密度3~7km/km2。坡度大于5°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1%,大于25°的占52%。这类地形易于径流汇集,加强了对土壤的冲刷作用,破坏地表,降低土壤肥力。

3.3.1.3 土壤、岩性

区内以黄棕壤为主,土壤质地黏重,生产能力较低,易涝易浸,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差。还有一部分石质土和粗骨土,多分布于无植被覆盖的石质山地和山丘地区,遇雨极易形成大面积的流蚀。岩性易风化,抗侵蚀能力低,尤其是广泛分布于浅山丘陵地区的石灰岩、变质片岩,抗侵蚀能力更差,风化严重,对降雨冲击的抵抗力较弱。

3.3.1.4 植被

该地域大部分地区有的天然植被早已被破坏,现存面积很小,分布极不合理,天然林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区的河流源头,长势较差,生态系统呈现结构与功能退化状态,防护效益低下;浅山丘陵区,人口密度大、垦殖指数较高,森林资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天然草地植被也很差,基本上起不到保水保土作用,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土壤瘠薄,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3.3.2 人为因素

3.3.2.1 人与自然矛盾

人口增长和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使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改变区域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造成土地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人们通过垦荒造田、毁林造田等手段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和消费需求的驱动,一些单位和个人超量采伐森林资源,掠夺性开发矿山资源,结果造成原始植被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自然资源逐渐匮乏,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

3.3.2.2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工作区地表水体质量严重下降。

农药、化肥和农膜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

3.3.2.3 矿山无序开发

受利益驱动,部分矿山和个体采矿者对矿山资源实施掠夺性开发,只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只重视开采,不重视回填和复耕,造成废矿渣(土)乱堆乱放,矿山裸露,矿井废弃,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

3.3.2.4 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

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机制及投资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区域性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部分地方领导未能正确地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没有真正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仅仅依赖于国家有限的生态建设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生态资源的消耗需求,因此,也就加快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⑼ 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生态问题:森林破坏严重 土地资源丧失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种消失人口内激增大气质量恶化森林破容坏严重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森林破坏降低了陆地植被的储碳容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导致土地资源丧失中国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资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森林破坏的后果-物种的灭绝近代中国人口激增-增加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气质量恶化中国生态问题: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扩大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气温呈上升趋势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