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条
1. 生态学定理
我随便总结的……凑合着用吧。qj
葛洛格规则 Gioger'rule:
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利比希定律
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元素。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
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贝格曼定律
贝格曼定律由Bergman提出,其原始定义为:“在相等的环境条件下,一切定温动物身体上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
阿伦定律
阿伦定律是生态学的一条定律,具体内容是: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失,如图所示的两种狐狸(请注意它们的耳朵,白色为北极狐,棕色为非洲狐)。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霍普金斯定律
1918年霍普金斯提出的生物气候定律:在其它因素相同的条件下,北美温带地区,每向北移纬度1°向东移经度5°,或上升约122米,植物的阶段发育在春天和初夏将各延期四天;在晚夏和秋天则各提前四天等等。
2、葛洛格规则(Gioger's rule):
温血动物在温暖地区的个体黑色素增多,在干旱地区则红,黄,棕色为多,在寒冷地区色素逐渐减弱。
3、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耐受性定律亦称为谢尔福德耐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是美国生态学家V.E. Shelford 于1913年提出的。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生物只有处于这两个限度范围之间生物才能生存,这个最小到最大的限度称为生物的耐受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称为耐受性定律。具体可定义为:任何一种环境因子对每一种生物都有一个耐受性范围,范围有最大限度和最小限度,一种生物的机能在最适点或接近最适点时发生作用,趋向这两端时就减弱,然后被抑制。这就是耐受性定律。
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在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所需要的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阀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E. P. Om ( 1973 )等对耐性定律作了如下补充:
( 1 )同一种生物对各种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一个因子耐性范围很广,而对另一因子的耐性范围可能很窄。
( 2 )不同种生物对同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对主要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种,其分布也广。仅对个别生态因子耐性范围广的生物,可能受其它生态因子的制约,其分布不一定广。
( 3 )同一生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不同,通常在生殖生长期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最严格,繁殖的个体、种子、卵、胚胎、种苗和幼体的耐性范围一般都要比非繁殖期的要窄。例如,在光周期感应期内对光周期要求很严格,在其它发育阶段对光周期没有严格要求。
( 4 )由于生态因子的相互作用,当某个生态因子不是处在适宜状态时,则生物对其它一些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将会缩小。
( 5 )同一生物种内的不同品种,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对多个生态因子会形成有差异的耐性范围,即产生生态型的分化。
任何一种生物,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理化生态因子都有一定的耐性范围,耐性范围越广的生物,适应性越广。据此,可将生物大体划分为广适性生物和窄适性生物。
4、利比希定律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是由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g,1840)在《有机化学及其在农业和生理学中的应用》一书中首先指出:作物的产量一般不是受到水、CO2之类本身大量需要而自然环境中也很丰富的营养物质的限制,而是受到需要量虽少但在土壤中也非常稀少的元素(硼、铁等)的限制。据此他提出的“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观点,被称为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也就是说,生物基本的必需物质随种类和不同情况而异,在稳定的情况下,其所能利用的量紧密地接近所需的最低限度时,就起到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2. 在我国,生态条件级为严酷的植被类型是什么
胡杨吧。。。还是红柳
3. 工程蝇的生态链条
1、工程蝇的寿命是28天,这期间大约要下20多万枚卵。除了留下5%左右做种蝇,其他的卵在孵化1天后,就可以直接撒到猪粪上。蛆的生长环境是多种致病菌及病原菌不喜欢的,因此用工程蝇的蛆处理猪的粪便,能够有效杀除其中的病菌,从而将猪粪转化为品质更高的有机肥,而蛆也能吸收猪粪中的部分营养,长得肥肥的,可用来制成优质的高蛋白饲料。
2、猪粪之所以很臭,是因为其中含有粪醇、挥发性脂肪酸等致臭物质,而蛆能够有效吸收、利用、分解这些东西,所以处理过后猪粪就不怎么臭了。
3、一条全新的生态链就在这个养殖场里上演了:苍蝇产蛆,蛆处理猪的粪便,处理完的粪便可出售(主要是卖给附近的蔬菜种植户和猕猴桃种植户做肥料),完成工作的蛆又可以喂养养殖场里的鸡、甲鱼、黄鳝。链上的每一环都物尽其用。
4、石门镇是桐乡市的重点养殖镇,目前生猪存栏3.5万头,现在很多养殖户对猪粪的处理是填埋或者沼气化处理。前者不环保后者受制约条件较多,养苍蝇处理猪粪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两个不足。
5、目前浙江省其他一些地方也有人在养殖苍蝇,但成功的不多。因为苍蝇养殖技术难度较高,对温度、湿度控制等要求严格。此外如果养殖场规模过小,猪粪量不大的话,养殖苍蝇也不划算。
4. 生态条件和生态型的关系
1,生态就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德国生物学家E.海克尔(Ernst Haeckel)最早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它是研究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一门学科。
2,环境(environment)总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的。我们通常所称的环境就是指人类的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则从法学的角度对环境概念进行阐述:“本法所称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目然遗迹,人文遗迹、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城市和乡村等。”
其他定义: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环境为人类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了广泛的空间,丰富的资源和必要的条件.
3,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 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与自然环境是两个在含义上十分相近的 概念,有时人们将其混用,但严格说来,生态环境并不等同于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的外延比较广,各种天然因素的总体都可以说是自然环境,但只 有具有一定生态关系构成的系统整体才能称为生态环境。仅有非生物因素 组成的整体,虽然可以称为自然环境,但并不能叫做生态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仅是自然环境的一种,二者具有包含关系。
谢谢,请采纳
5. 荒漠的生态条件是什么样
荒漠的生态条件极为严酷。夏季炎热干燥,7月平均气温可达40℃。日温差大,有时可达80℃。年降水量少于250mm。在我国新疆的若羌年降水量仅有19mm,多大风和尘暴,物理风化强烈,土壤贫瘠。
6. 罗汉果对生态条件的要求是什么
罗汉果多分布于我国热带、亚热带山区的雨林中、河边湿润地段或灌木丛中,在长期系统发育过程中对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要使罗汉果植株生长良好、稳产高产,宜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且湿润的壤土或红、黄壤土为好,根系忌积水受涝,沙土或排水不良的黏土易遭根结线虫为害,造成块茎腐烂,植株往往生长欠佳。
果园选定后最好秋耕深挖30~40厘米,让其曝晒越冬风化,加速土壤熟化,培肥地力。
7. 进化的生态条件是什么
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生物进化的原材料;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隔离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8. 中国茶叶按生态条件被划分为几个区域
中国茶树的生长区域从18°30′N的海南通什到35°13′N的山东日照,从94°E的西藏林芝到122°E的台湾省东岸,南北横跨边缘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和暖温带。但茶树的经济栽培区域主要集中在102°E的云南高黎贡山一带以东,32°N的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近260km2的范围内。根据生态条件,历史沿革,栽培习惯,品种适制性,茶类结构,饮茶习俗,社会经济,行政区域等诸因素,全国大体划分为4个茶区。
1.华南茶区
2.西南茶区
3.江南茶区
4.江北茶区。
中国茶叶产区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