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政策
1. 浙江如何推行生态葬政策
近年来,温州大力推广海葬、树葬等不保留骨灰的安葬形式,但由于参与海葬、树葬等不保留骨灰安葬后其后人没有一处可以吊唁的地方,所以,政府在推广过程中受到很大的阻力。每年参与海葬、树葬等不保留骨灰安葬人数不到全部死亡人数的0.5%。“不少市民都表示,先人选择了“生态葬”之后,每年的清明节他们都变得“无处可去”了。”
据悉,此次开工建设的“义园”位于翠微山最高点,毗邻烈士陵园,纪念园长约50米,宽约20米,占地面积1000㎡。工程预计2018年底竣工,届时在百年之后选择“生态葬”的市民均可以在该园区立碑供后人缅怀。
殡葬改革是破千年旧俗、树一代新风,重在转变人们根深蒂固传统观念和习俗的社会革新。开工建设的“义园”将温州殡葬礼俗改革和移风易俗工作推向新高潮。
此次“义园”的揭碑仪式上,还有90多名市民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他们都是海葬宣传的志愿者,也是承诺百年之后选择海葬的行动者。根据温州市鹿城区生态回归协会提供的信息,他们在此前的各社区调研中,已经征集了300多名海葬的支持者,和行动者,且有越来越多的人表示可以接受海葬这种更文明、更环保、更节省资源的殡葬方式。
2. 我国土地生态政策有哪些
第一,我国土地分为两大类,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你乡下的建房使用的土地应为村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故为宅基地使用权,如果办理了宅基地使用权证,其性质类似为划拨,无使用年限的限制。
第二,我国人口多地少,按人口分滩要比美国少得多。另一方面,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国策要求我们要保护耕地总量不减少,保障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这里可以看出,一方面保护耕地,一方面搞建设,是很矛盾的。因此,国家在对我国实施城市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是,以建设多层、高层商品房为主,严格控制别墅用地。同时还要求提高容积率,节约集约用地,通过这样也是为国保护国策的落实及减缓我国耕地总面积的减少。
3. 生态农业国家扶持政策有哪些
生态农业国家扶持政策有哪些:
引导有机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经济政策
包括生态补偿、绿色补贴政策、项目基金扶持、减税、免税、贴息、政府补助等多种经济支撑手段。支持生态产业的发展,使其综合竞争能力增强。
绿色补贴
绿色补贴是政府给予经济主体以激励其进行环境保护或污染削减活动的某种形式的财政支付
绿色补贴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基本要素:
首先,它是一种旨在促进环境保护的财政鼓励措施;
其次,它是通过对经济主体的经济激励机制来实现政策目标的;
再次,既包括对环境保护投资的补贴,也包括对污染削减行为的补贴;
最后,补贴方式是多样的,不仅仅限于现金支付,还包括信贷优惠、税收减免方面的形式。
按补贴内容不同,绿色补贴分为生态服务类补贴和公共服务类补贴。
生态服务类补贴是指对生态环境直接服务行为的补贴,既包括森林保护、植被养育、水土保持方面的补贴,又包括环境友好型技术采纳补贴、化学农药减用补贴等等,对有机生态农业都着很好的补贴。
公共服务类补贴主要是指政府的一般性公共服务支出,如环境科技研究、环保教育及培训、病虫害防治、动植物检疫、农村清洁能源推广、农田灌溉系统、乡村道路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政府支出对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间接的作用。
按补贴对象不同,绿色补贴分为环境改善类补贴和污染削减类补贴。
环境改善是相对于环境“自然状态”而言的,环境改善类补贴是对创造正外部性的经济主体的补贴,能实现外部收益内部化。对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防范有害生物入侵的补贴均属此类,一般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这方面涉及比较多一些。
污染削减是相对于环境“污染状态”而言的,污染削减类补贴是对减少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的补贴,能激励生产者主动采用污染控制技术。对工业企业采用烟气脱硫设备的补贴、对畜禽养殖户采用沼气技术的补贴、对农户减量使用农药或化肥的补贴属于此类
按补贴方式不同,绿色补贴分为一次性补贴和连续性补贴。
通常,一次性补贴是分摊生产者采纳亲环境技术的经济成本,从而激励采纳技术或提供生态环境服务。比如对采纳沼气技术的补贴,补贴只发生在技术采纳当年,一旦技术设备投入使用,政府就不给予后续的补贴。
连续性补贴通常是连续数年对生产者进行经济补偿,以弥补由于环保而造成的收入损失,进而达到环境保护的激励效果。比如政府对农户减量使用化肥而造成作物减产的补贴,这种补贴每年都有,只要农户减少化肥用量就能获取补贴。
绿色补贴与生态补偿、环境赔偿
绿色补贴一般是政府对经济主体的在国家政策层面上的环境经济关系,比如退耕还林补贴、休耕补贴等;
生态补偿是政府对政府、政府对经济主体在某一具体事务上的环境经济关系,比如,流域生态补偿是下游地方政府对上游地方政府在流域水质保护上的经济补偿,征地补偿是政府对土地产权人在征地事务上的经济补偿;
环境赔偿是经济主体对经济主体之间的围绕环境事故的权责关系而产生的经济行为关系,如排污企业对受污染居民的经济赔偿。
关于具体的补贴数额,根据地方的不同,额度也各不相同,需要咨询当地的农业部。
4. 形势与政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什么重大意义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二、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回的客观要求答
三、建设生态文明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和保障
四、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五、建设生态文明是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的重大举措也是中国对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
5. 坚持什么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政策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中文名
生态文明建设
外文名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历史起点
党的十八大2012年11月
长远目标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发展模式
中华民族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中国梦
美丽中国
文化复兴
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发展观
宗 旨
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
发展方向
人格文明、生态文明、产业文明
发展路径
新型城镇化、智慧城市、智慧地球
动力底座
全生态世界观、智能制造模式
环流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文明走廊
发展内核
完善生态社会主义制度
互联网思维
大数据在线模式、人类共同体
范 式
万物皆可以互联,互联成全生态
目录
1简介
▪ 十八大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 十八届三中全会
2国家意义
3根本要求
▪ 重要地位
▪ 重大意义
▪ 严峻形势
▪ 思想理念
4本质特征
▪ 政策方针
▪ 途径方式
▪ 重要目标
5战略任务
▪ 一是优
▪ 二是节
▪ 三是保
▪ 四是建
6根本目的
▪ 各省情况
▪ 山西
1简介编辑
[1]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做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决策,从10个方面绘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十八大报告不仅在第一、第二、第三部分分别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就、重要地位、重要目标,而且在第八部分用整整一部分的宏大篇幅,全面深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各方面内容,从而完整描绘了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蓝图。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认真贯彻落实,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2]
十八大报告原文: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八、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及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做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推进水循环利用。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
我们一定要更加自觉地珍爱自然,更加积极地保护生态,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十八届三中全会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6. 生态文明的政策解析
十八大报告的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
方案分为十个部分,共56条,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课题研究分析
在遥远的欧洲,英国国际环境与发展研究所主任如此理解中国的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明的概念关系到每一个人,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在地球上以一种新方式生活。”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实行主要依赖增加投资和物质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导致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和浪费,同时也让中国的生态环境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实际上,党和政府也意识到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求“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建筑、绿色施工,发展绿色经济,发展绿色矿业,推广绿色消费模式,推行政府绿色采购……“绿色发展”被明确写入“十二五”规划并独立成篇,表明我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和信心。十八大报告再次论及“生态文明”,并将其提升到更高的战略层面。由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拓展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这是总揽国内外大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新部署。
环保、资源节约、循环经济等概念在十八大报告中被纳入“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不仅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一并成为五大建设主题,而且在整个报告中被列为第八部分单独进行阐述。这在过去的报告中是从来没有过的。细节上,“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两条首次出现在报告中,凸显出政府对这两部分的重视。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该文件是自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点提及生态文明建设内容后,中央全面专题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个文件,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高度进一步凸显。
7. 我国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政策有哪些
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它包括:
一、宪法。我国宪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国家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它的规定为我国环境保护法制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宪法依据。
二、环境保护法。1979年9月13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原则通过了试行的环境保护法,并于当日公布试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单行的环境保护法律。十年后,1989年12月26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并于当日公布后正式施行,它作为我国环境保护方向的基本法,对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体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都发挥了重大的影响和作用。
三、针对特定的污染防治领域而制定的单项法律。包括:
1.水污染防治法。该法于1984年5月11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1984年11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对该法作了修改,修改后的水污染防治法自修改决定公布之日起施行。
2.大气污染防治法。该法于1987年9月5日由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自1988年6月1日起施行。1995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该法作了第一次修改;2000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该法作了第二次比较全面的修改,修订后的大气污染防治法自2000年9月1日起施行。
3.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该法于1996年10月29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自1997年3月1日起施行。
4.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该法于1995年10月30日由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自1996年4月1日起施行。
5.海洋环境保护法。该法于1982年8月23日由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自1983年3月1日起施行。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对该法作了比较全面的修改,修订后的海洋环境保护法自2000年4月1日起施行。
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国务院还制定了相当数量的行政法规,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单独或者与其他有关部委制定了大量的部门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人民政府以及有地方立法权的城市,也制定了大量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因此,从环境保护方面来说,已经不是无法可依了。
8. 生态危机的生态政策
“文明若是自发地发展,而不是在自觉地发展,则留给自己的是荒漠”。这是马克思在100多年前对人类突飞猛进的工业文明发出的忠告。自工业革命以来,尤其是20世纪的后50年全球环境遭到空前破坏和污染,相继出现“温室效应”、大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扩散、人口爆炸、土壤侵蚀、森林锐减、陆地沙漠化扩大、水资源污染和短缺、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十大全球性环境问题。生态学家指出:全球十大环境问题已直接威胁着全人类的生存和文明的持续发展,正残酷地撕毁人类关于未来的每一个美好愿望和梦想,这一影响不仅会殃及一代、两代人,而且将影响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生存和发展。
生态危机日趋严重、恶化,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确信,整个地球的环境问题,仅靠技术上的修修补补是无济于事的,要保护地球家园,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要有政治关注,这意味着局限于技术和科学视野的生态思维遭遇到了政治的挑战。人们逐渐发现,生态问题离开政治的参与,不被组织在政治框架内,问题本身难以得到根本的解决。
所谓生态政治,其实质是把生态环境问题提到政治问题的高度,进而使政治与生态环境的发展一体化,把政治与生态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最终促进全球政治与生态环境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即把生态危机问题纳入到全球战略规划、政府决策、法制法规、公民政治参与、国际政治行为和公民意识教育等过程中。生态政治所遵循的是公平性、持续性、协调性以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循环再生、生态平衡等生态学基本原则和原理。
近年来,绝大多数国家政府一改过去制定政策时完全不考虑环境的做法,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社会发展战略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并将环境保护目标列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通过环境保护机构,负责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做好综合平衡。如中国1984年成立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即是专事环境保护的领导、决策部门。此后,短短的20年间,中国先后制定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环境法律和《草原法》、《森林法》、《水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资源法律,确定环境影响评价、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污染物总量控制等环境管理制度,初步形成了生态保护及管理的法制体系。但从总体上看自然生态保障的法制仍不健全,因而使各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明确,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依据国家应尽快完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以保障生态环境建设顺利进行。解决环境问题还要健全环境管理体制。从上到下,要有强有力的环境管理机构,监督环境法规和政策的贯彻执行,同时从上到下,直到各行各业,都要有环境保护法规和目标,有明确分工,要了解自己的责任。其次要加强执法力度。只有严格依法行事,才能达到法律制定的目的。
通过生态政策的建立和实施,必可以使全社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态伦理观、生态价值观,实现人类、社会、自然的新和谐。
9. 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采取什么政策和措施
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完善并加强社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最主要的政策和措施是上述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及四大战略之一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0. 国家支持生态农业的政策
新西兰新西兰是世界上发展有机农业最好的国家之一,有机农业的发展水平位居世界有机农业发展的前列。现在,新西兰有机农业总产值,出口,有机土地在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新西兰农场主的文化程度都较高,对农业技术人员的要求也很严格。在新西兰,无论是农业科研人员还是技术推广人员或者是普通劳动者,都需满足各自的市场需求,提高自身竞争力。有机农业在新西兰的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资源高效利用等,除专业的农业咨询公司外,新西兰科研机构、私人等也从事部分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咨询,生态农业在新西兰已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