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屏障
Ⅰ 什么是国土生态屏障
就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门户地区或者门户地,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一旦遭到恶化,那么就会影响到一个地区或者一个国家的整个气候环境、生态环境。
Ⅱ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生态文明视野下的环境保护
关键思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期环保工作的基础和灵魂;
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
2011年3月11日 - 规划纲要中,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Ⅲ 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建设有哪些内容
200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开始谋划和启动一系列措施
1.实现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
1949年建国以来,国家先后在四川建立大小森工企业70多户,其中重点森工企业22户,形成了采、集、运、销的木材生产体系,累计为国家提供商品木材1.2亿立方米,上缴利税近20亿元人民币。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善生态环境,四川省政府作出了“绿化全川”的战略决策,坚持以工程造林为重点,大力开展国土绿化,有效地恢复和增加了森林植被。目前,全省森林面积达1173.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14.6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80年代初的16.92%提高到24.23%。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川西林区过量采伐,长江上游水土流失极为严重。1998年夏季,史无前例的长江大洪水再次敲响了警钟。为改善长江上游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国国务院的部署,四川省政府决定,于1998年9月1日在全国率先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这标志着四川林业建设的历史性转折。
按照天然林保护工程的要求,从1998年9月1日起停止了天然林采伐,并于1999年7月1日起实行了天然林禁运。森工采伐、运销企业实现由砍树人向种树人的转变。截止目前,已完成了公益林营造林任务13.49万公顷,封山育林68.14万公顷,对564万公顷天然林实施了常年管护,整个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2.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迅速启动
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四川省坡耕地面积大,陡坡耕种植普遍。全省坡耕地约有173万公顷,约占全省耕地的38%。毁林开荒,陡坡种植,是水土流失和草场沙化的主要原因。根据中国国务院朱镕基总理1999年9月来四川视察时提出的“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指示,四川省于1999年10月在全国启动实施了退耕还林试点工程,计划在2000年底完成20万公顷退耕还林试点任务。治理的重点安排在江河源头、溪流两岸等生态脆弱区的陡坡耕地,通过作业设计把具体任务分解到农户和地块。退耕不林的基本政策是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府已妥善解决退耕农民的口粮和植树种草中的经费困难。截止到目前,全省已停耕20.64万公顷,为计划的103.21%;完成还林(草)面积13.63万公顷,是计划的68.15%。
3.两大生态工程中的法规及政策
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试点工程是四川近两年启动的两大生态工程。
为使两大生态工程有序进行,省政府作出了有关规定,省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相关的法律。1998年8月30日,省政府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决定后,随即发布了禁止采伐天然林的布告。省人民代表大会于同年通过了《关于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的决议》,1999年1月通过了《四川省天然林保护条例》,把全省天然林保护纳入了法制管理。1999年10月,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启动后,为调动农户积极性,省政府确定了“两补两减两稳定”的政策,即向退耕还林农户补助粮食和现金,补助种苗;减免退耕地的农业税和定购粮;稳定土地承包使用权,稳定“谁造谁有”的林业基本政策。
依法进行环境保护和森林保护,强化生态环境管理,是保证四川省真正成为长江生态屏障的必由之路。
4.全民义务植树,国际社会支援
自1981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后,四川省于1992年颁布了《四川省绿化条例》,使全民义务植树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基地化发展,目前,全省已建义务植树基地1万9千多个,成片造林30万公顷,零星植树36亿株。
四川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与支持,20世纪70年代以来,先后通过世界银行贷款造林、联合国粮农组织援助造林、中日合作岷江上游干旱河谷造林、中德合作嘉陵江上游造林等项目,共营造人工林30万公顷。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四川先后建立森林生态、野生动植物以及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45个,保护区面积280多万公顷,占全省幅员面积的5.8%。有10个保护区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其中卧龙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
5.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驾齐驱
四川省环境保护工作经过多年报努力,已经形成了工业废水年处理能力10多亿吨,工业废气年处理4000多亿标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年处理2000多万吨;全省各城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650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284平方公里;全省取缔、关停了污染大、耗能高、效益低的企业6500多家;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70个,面积3.9万平方公里。全省污染防治、自然生态保护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省内主要河流基本达到三类水域水质标准;城市二氧化硫和大气总悬浮微粒有所下降;以森林为主体的自然生态破坏得到遏制。
根据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并重、生态建设与保护并重、城乡环境统筹兼顾、综合治理的原则,除按国家布置实施的重大工程项目外,四川省还将完善和加强以下措施:
1.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若干生态农业示范区,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进一步发挥四川省中药材和生物资源优势,搞好中药材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建设。以沼气为中心促进农业能源建设,使种植、养殖、加工各业进入良性循环。
2.增建自然保护区,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境,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文化旅游。
3.根治水污染,保护水资源。加快长江各支流及城市污水的治理,作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促进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和永续利用。
4.防治工业污染,发展清洁能源。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结构调整过程中,要防止再上污染项目。关停一批技术落后,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调整能源结构,建立以水电为主的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积极开发节能、降耗、防污、增效的新技术、新工艺,促使更多的企业实现有害废气废水的零排放。
5.加强矿产资源管理。既要科学开发资源,又要切实保护资源,合理利用资源,防止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造成新的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
6.突出治污防污,搞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城镇建设及管理过程中,要切实加强污水、垃圾处理,对天然气、供电及其他管道网络,亦要作出统筹规划。建立和发展环保产业,对清洁生产、环境监测、污水垃圾处理、造纸工业废水处理、燃煤脱硫及其他废物处理的工艺技术,应重点开发。
Ⅳ 清洁能源和绿色生态屏障是什么意思
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包括核电站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可以再生的能源,如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能(沼气)、海潮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存在能源耗竭的可能,因此日益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尤其是能源短缺的国家。
核能虽然属于清洁能源,但消耗铀燃料,不是可再生能源,投资较高,而且几乎所有的国家,包括技术和管理最先进的国家,都不能保证核电站的绝对安全,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事故和美国的三里岛事故影响都非常大,日本也出现过核泄漏事故,核电站尤其是战争或恐怖主义袭击的主要目标,遭到袭击后可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目前发达国家都在缓建核电站,德国准备逐渐关闭目前所有的核电站,以可再生能源代替,但可再生能源的成本比其他能源要高。
可再生能源是最理想的能源,可以不受能源短缺的影响,但也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如需要有水力、风力、太阳能资源,而且最主要的是投资和维护费用高,效率低,所以发出的电成本高,现在许多科学家在积极寻找提高利用可再生能源效率的方法,相信随着地球资源的短缺,可再生能源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什么是绿色生态屏障?我们前几年还记忆犹新,就是沙尘暴铺天盖地。那么,这个沙尘暴就是在北方的草原上,沙化退化以后形成,最后刮到我们这边来的。那么,我们的草原就是一道我们国家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
Ⅳ 什么是“绿色生态屏障”
就是人工树林和草场等
Ⅵ 绿色生态屏障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绿色生态屏障?我们前几年还记忆犹新,就是沙尘暴铺天盖地。那么,这个沙尘暴就是在北方的草原上,沙化退化以后形成,最后刮到我们这边来的。那么,我们的草原就是一道我们国家北方的绿色生态屏障。
Ⅶ 生态屏障区的介绍
生态屏障区是指由于人为原因,向地理环境释放物质和能量,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或造成某些地理要素的使用价值下降等现象。地理环境污染的范围,小可以是一座城市、一条河流,大可扩展到全球。地理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危害生态平衡,破坏自然资源。
Ⅷ 中老边境“绿色生态屏障”悄然崛起指的是什么事情
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五个子保护区组成,其中勐腊和尚勇两个子保护区边境与老挝接壤,边境线长达108公里,处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之一的印支半岛一带,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
如今,情况渐渐改变了。
Ⅸ 三江源将如何筑牢生态屏障
据报道,日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负责人表示,该管理局计划于2020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时发布一批专项标准,初步形成可支持公园建设管理运行的标准体系,同时将多措筑牢生态屏障。
随着我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三江源地区启动。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这一地区将各类自然保护地和相关部门的职能、人员进行功能重组,成立“大部制”垂直统筹管理机构,彻底解决了昔日条块分割、“九龙治水”等问题,生态管护效率大幅提升。
希望三江源可以得到有效的保护!
Ⅹ 你认为什么是生态屏障
生态屏障区是指由于人为原因,向地理环境释放物质和能量,影响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与发展,或造成某些地理要素的使用价值下降等现象。地理环境污染的范围,小可以是一座城市、一条河流,大可扩展到全球。地理环境污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可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危害生态平衡,破坏自然资源。
中文名:生态屏障区
背景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地理环境污染的历史很久。早在城市发展初期 ,由于人口密集,各种手工业作坊排放出的烟气、污水、废渣等就污染周围的环境。产业革命后,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随着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排向地理环境中的废弃物的量急剧增加,不断发生环境污染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世界的社会生产力进一步飞跃发展,排向地理环境中的污染物数量和种类都急剧增加,许多地区和国家发生了现代工业带来的、范围更大、情况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自净作用
地理环境的各个要素如大气、水体、土壤等,有使进入其中的污染物质的浓度和危害程度自然减低的能力,这种现象称为自净作用。整个地理圈对污染物的自净能力是相当巨大的,但是对某一个具体环境单元(如一座城市、一个水系等)来说,其自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在地理环境污染研究中又产生了环境容量的概念。
自净作用按其发生机理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3 类。① 物理净化指污染物通过稀释 、扩散 、淋洗、挥发、沉降等作用降低浓度而减轻危害程度。地理环境的物理净化能力主要决定于环境的物理条件。例如,气温高有利于污染物的挥发;风速大或流速大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流量大则稀释能力大 。 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的自净能力不同,如在盆地、山谷地区,易形成逆温层,妨碍低层大气的对流,使大气的扩散作用减弱,易遭受大气污染。②化学净化指有害污染物在地理环境中通过氧化和还原、化合和分解、吸附、凝聚、交换、络合等化学反应,转化为无害或危害程度减轻。影响环境化学净化的环境因素主要有温度 、酸碱度(pH)、氧化还原电位(Eh)等。温度升高可加速化学反应,所以温热环境的自净能力比寒冷环境强。在酸性环境中有害的金属离子活性强,利于迁移,对人体和生物界危害大;碱性环境中金属离子易形成氢氧化物沉淀而利于净化。③生物净化指通过生物的吸收、降解作用使地理环境中有害物质的浓度降低和消失。生物净化能力的大小除决定于生物的种类外,还与环境的水热条件和供氧状况有关。在温暖、湿润、养料充足、供氧良好的环境中,植物吸收净化能力和好氧微生物的降解净化能力强。例如,在20~ 40℃、pH值为6 ~ 9、养料充分、空气充足的条件下,好氧微生物繁殖旺盛,能将水中各种有机物迅速地分解,氧化转化成CO2、HO2、硫酸盐、磷酸盐和硝酸盐等,使水体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