浐灞生态
1. 西安市浐灞区和灞桥区是一个区吗
浐灞是功能划分和高新一样;灞桥是行政区域和新城区一样;两个不是一回事
1.广运潭。是浐灞生态园环境最好的地方(免费)。
在钟楼坐16路,辛家庙下。在辛家庙坐262路,广运潭下。
2.曲江遗址公园。是大雁塔附近环境最好的地方(免费)。晚上还可以到大唐不夜城转转。
在钟楼坐609路,大唐芙蓉园南门下。
3. 浐灞生态区的发展状况
成立以来,浐灞生态区党工委、管委会围绕“打造国际化管理团队,建设现代化生态新城”的目标,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全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坚持创新城市建设体制和经营模式,区域产业水平、经济水平、发展水平全面提升,一个生机勃勃的现代化生态新城正在快速崛起。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余亿元,建成道路百余公里,桥梁5座,各类管线400多公里,各项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建成河道一级堤防近50公里,橡胶坝4座,亲水景观平台18个,形成水面17000亩、绿化7000多亩、林地29000亩,开放雁鸣湖、桃花潭等大型生态公园,现代化生态新城格局基本形成。世界瞩目的欧亚经济论坛每两年在这里召开一次,国际顶级体育赛事F1摩托艇在这里激情上演;作为西北地区首批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区和国家湿地公园所在地,浐灞生态区已经成为都市型生态区的先行者和示范区。2011年7月,浐灞生态区获批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同时也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级生态区称号的开发区,为中西部区域加快城市生态建设进程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随着基础配套设施的日益完善,浐灞生态区招商引资吸引力不断增强,目前已引进德国麦德龙等世界500强企业7家,引进海航集团、中国银行等中国500强企业6家,其他重点产业项目40余,总投资额超过千亿元。以西部重要金融中心为发展目标的西安金融商务区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未来10—15年,西安金融商务区将建设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的金融核心区、关中—天水经济区金融服务支持基地、中国西部区域金融创新试验区,建成欧亚大陆桥沿线最大的金融商务区。
当前,花香满园、炫彩夺目的世界园林园艺盛会——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正在西安浐灞生态区盛大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西北地区举办的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世界性园艺博览会。这次盛会由世界园艺生产者协会(AIPH)批准、国务院同意举办,由陕西省人民政府、国家林业局、中国贸促会、中国花卉协会共同主办,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承办;于2011年4月28日至10月22日在西安浐灞生态区举行,会期178天;以“绿色引领时尚”为理念,以“长安花”为会徽和吉祥物,以“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主题。
4月28日开园以来,2011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受到了国内外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引发了广大游客赴西安、看世园的热潮,西安及浐灞生态区成为2011年最有影响力的旅游热点区域之一。截至目前,累计入园游客已超过1000万人次,而且自7月中旬以来,随着丰富多彩的演艺、园艺、文艺活动的绚丽上演,世园入园人数呈现持续大幅攀升的态势。今天的西安,绿意盎然,花团锦簇,千年古都正因世园会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激情与活力。
举办西安世园会是浐灞生态区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标志着区域全面进入跨越发展的全新阶段,并将为区域发展留下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带来的强劲发展动力。如今的浐灞生态区,已经日益成为西安新的投资中心,成为西安新的名片。
“十二五”期间,浐灞生态区将继续加快西安国际化大都市先导区建设进程,大力发展以高端金融商务、休闲旅游、会议会展、文化创意等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将浐灞生态区建设成为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高端金融服务城、才智经济创新城、宜居生态示范城。预计到2020年,浐灞生态区将基本建成拥有人口55万,集生态、产业、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成为产业发展与城市化同步推进、注重人文精神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之城、商务之城、宜居之城,成为“人与自然和谐、产业与人居和谐”的国际化生态商务城。
浐灞生态区(英文:Chanba Ecological District 简称为CBE)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市东北部,以浐河,灞河的开发为重点,打造以金融,商务,会展,旅游,居住,创意产业等为主的第三代新城,打造西安宜居宜业城市新区!
浐灞生态区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为发展思路,远景目标是把浐灞生态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宜居宜创业”的西安第三代新城。新区重点发展金融、旅游、商贸、创意文化,会展、低碳、科技等第三产业。生态、文化、现代是区域发展的三大特色。
4. 浐灞生态区灞桥辖区整村征地拆迁安置实施办法
西安铲灞生态园附近的村庄也要整体拆迁了,目前村民还没有见到正式的拆迁去文件《浐灞生态区灞桥辖区整村拆迁安置方案》,可文件早就下发了。这是为什么呢?农民祖祖辈辈生存的村庄,土地将被征收。为什么不宣传拆迁方案呢?听说每个农民户口给35平方米房屋,补偿12万。如果不要12 万可获得3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其余的房屋的面积不按楼层,只给每平方米500多元的补偿。如果是真的,这简直是太过分了吧。12万=30平方米 每平方米4千元 。而其余的面积拆迁只补偿500多元。中间的差价3000元多,这不是太悬殊了吗?农民的利益谁来维护?国家的政策一定是为民众照相的,那利益,房屋差价被谁获得呢?开发商?区镇领导?村干部吗?恳请有正义感的记者们多多关注事实的进展。
5. 西安浐灞生态区属于哪个区
浐灞生态区主体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和灞桥区。
浐灞生态区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浐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状区域,规划总面
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
整个生态区区域呈“一心三翼”的布局。一心是指:以浐灞半岛、广运潭生态景区为核心的浐灞中心区域,总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三翼包括:绕城高速以北至灞河入渭口、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的北翼(灞河下游段)。
陇海铁路华清路以南至三环与绕城立交,长约9.4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南翼;陇海线路至西康铁路的灞河段,全长约4.8公里,总面积约18.3平方公里的东南翼。浐灞生态区计划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重建和开发建设,逐步在生态区范围内建成若干城市组团。
(5)浐灞生态扩展阅读:
浐灞生态区垃圾分类新模式获赞:
2016年6月17日,由省委统战部、民革陕西省委、省工商联和部分专家学者组成的联合调研组,走进西安市浐灞生态区调研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
当日,调研组在浐灞半岛社区深入了解了“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并零距离观摩了生活垃圾如何分类,如何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传统废品回收,及如何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随后的座谈会上,调研组对浐灞生态区的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工作给予高度好评。
浐灞生态区引入“互联网+生活垃圾分类”新模式,打通线上与线下的传统废品回收渠道,是落实“品质西安”建设、服务民生的重要举措,不仅给居民带来便捷有趣的垃圾分类新体验,更为核算垃圾分类成效提供数据支撑。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浐灞生态区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网-浐灞生态区垃圾分类新模式获赞
6. 浐灞生态区的地理区位
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城区东部,北到渭河,南到绕城高速,包括浐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状区域,规划总面 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
整个生态区区域呈“一心三翼”的布局。
一心是指:以浐灞半岛、广运潭生态景区为核心的浐灞中心区域,总面积约为50平方公里。
三翼包括:绕城高速以北至灞河入渭口、总面积约34平方公里的北翼(灞河下游段);
陇海铁路华清路以南至三环与绕城立交,长约9.4公里、面积约25平方公里的南翼;
陇海线路至西康铁路的灞河段,全长约4.8公里,总面积约18.3平方公里的东南翼。
浐灞生态区计划通过流域综合治理、生态重建和开发建设,逐步在生态区范围内建成若干城市组团。预计到2020年,人口达到55万人,基本建成集生态、会展、商务、文化、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新城区,从而使得浐灞生态区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宜居宜创业”的西安第三代新城。
7. 西安浐灞生态区怎么样
现在有地方在修地铁,所以看上去不是很干净,而且浐河的水也被污染了。希望以后的环境能改善,周围的住宅区的人都能享受干净的环境
8. 浐灞生态管委会是个什么单位 具体是干什么的
西安浐灞生态区是西安市重点发展的"四区两基地"之一,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西安浐灞生态区管理委员会是西安市人民政府设立的浐灞生态区管理机构,由市政府授权在集中治理区内独立行使计划、财政、规划、建设、土地、文物、税务、市政、市容绿化和环境保护等综合管理职能。
9. 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是哪个区
浐灞生态区主体位于西安市未央区和灞桥区。
西安浐灞生态区成立于2004年9月。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北至渭河南岸,南抵绕城高速,西起西铜公路,东至西康铁路,包括浐河、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状区域,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
2008年7月,生态区投资服务中心正式启用,成为汇集国土、规划、建设、环保、国税、地税、银行等部门办事窗口的一站式投资服务平台,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不断提升。落实安全责任制。
(9)浐灞生态扩展阅读
浐灞生态区自成立起,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区域核心竞争力,全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经过10多年的建设,区域河流治理卓有成效,生态环境明显优化。浐灞生态区从生态重灾区迈向了生态示范区。区内鸟类由63种增至206种、植物由167种增至210种,区域负氧离子含量达到6700个单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1000个单位的城市清新空气标准。
生态区内先后建成了西安世博园、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桃花潭公园、滋水公园、雁鸣湖公园5个总面积超过1.6万亩的生态公园。
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坚守和创新,使浐灞生态区实现了由“环境换取增长”向“环境优化增长”的转变,形成了生态治理与城市建设统筹兼顾、良性互动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