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生态图
Ⅰ 海南省琼海县幅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探讨
薛桂澄 徐忠胜 夏长健
(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海口570206)
摘要:本文探讨了海南岛东北部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研究了生态适宜性评价体系,确定评价原理与评价方法,探讨如何评价技术标准和评价技术方法等问题。
关键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海南省琼海县幅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是国土资源部2000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由海南省地质调查院承担,于2003年完成。通过生态地质环境调查,从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人类活动等环境要素出发,分析评价了海南岛东部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状况,为海南“生态省建设”供了科学依据。
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系统
根据琼海县幅研究区的地质环境特征,确定的主要环境要素有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灾害、地质资源、人类活动等4个子系统和7个环境因子,按其主次及相关性建立评价系统网络如图1。
10 评价步骤
根据评价体系,第一步在研究区1:25万图幅上按坐标网进行划分评价单元,评价单元面积为5×5km2,共划分669评价单元(网格),并进行编号,以网格中心的坐标代表该评价单元;第二步对每个评价单元的九个评价因子进行赋值,其资料来源X1来自1:5万地形图,X2来自第四纪地质地貌图,X3来自地质图,X4来自海南地图册,X4来自潜水水文地质图,X5来自生态地质环境图,Y1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K),Y2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P),Y3来自土壤元素等值线图(全N);第三步先计算二级评价因子的综合值作为该因子的值,然后再计算一级评价因子的综合评价值;第四步通过综合评价值进行分区和计算机上作图。
11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全区669个评价单元,综合评价值在1~6之间,缺少>6的综合评价值,因此,研究区缺少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差等区和极差区,只有3个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份区,即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总体上是好的,Ⅰ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优等区)区内零星分布,面积1358.5km2,占研究区8.9%;Ⅱ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整个区内都有分布,面积12442.8km2,是区内大部分,占81.6%;Ⅲ级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主要有分布人口密集和有地质灾害存在的区域,面积1442.5km2,仅占9.5%,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
12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控制因素
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影响主要因素是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海南处于热带,光、热、水充足,土壤极为发育,岩石和土风化分解的矿物质丰富,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大多都在良好级以上,然而受人类活动(垦荒、采矿、地面建设)的影响,土地沙化、土地荒漠化等地质灾害的发展,势必造成生态地质环境质量的下降,如东北部的海岸带由于开矿的影响,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将继续下降,海岸侵蚀、崩塌等自然灾害的影响,也会造成海岸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下降,这主要集中分布在文昌市东郊和澄迈县玉包角等地区。
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对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限制人为对地质环境的破坏,减少水土污染,开展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海岸侵蚀、崩滑流等地质灾害的治理,将有利于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向好的方向发展。
13 结论
(1)生态适宜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环境因素对生态影响程度,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依生态适宜度进行评价。
(2)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分4步进行:一是确定评价系统;二是确定影响生态因子,筛选和确定评价因子;三是根据各评价因子对生态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评价因子的赋值及权重;四是评价单元的综合计算和进行地质环境质量分区评价。
(3)研究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大多都在良好级以上,全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分3个区,即优等区、良好区、中等区。
参考文献
[1]周爱国,蔡鹤生.地质环境质量评价理论与应用.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8
[2]廖香俊,丁式江,张本仁等.海南省东北地区土壤环境地球化学研究.地质与勘探,2004,39(6):68~70
[3]廖香俊,丁式江,吴丹等.琼东北地区土壤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国农业通报(地球化学版),2004,20:64~67
[4]廖香俊,冯亚生,丁式江等.海南岛东北部地质环境评价.吉林大学学报,2005,35(5):646~652
[5]丁式江,廖香俊,冯亚生等.海南省琼海县幅1:25万生态地质环境调查报告.2003
[6]丁式江,廖香俊,冯亚生等.海南岛热带地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评价技术方法.2003
The Discussion on Quality Appraisal Technology Method of Ecology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Qionghai, Hainan
Xue Guicheng, Xu Zhongsheng, Xia Changjian
( Hainan Institute of Geological Survey, Haikou 570206)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and the suitabi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e north-east of Hainan Island and determines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assessment.
Key words: Eco-ge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Evaluation method
Ⅱ 富饶美丽的海南岛有洁白的沙滩、湛蓝的海水和蔚蓝的天空,还有神秘的原始丛林.据专家称:五指山间那片神
负氧离子是由氧原子得到了两个电子形成的,氧原子的核内有8个质子,所以负氧离子含有8个质子;负氧离子的核内有8个质子,核外有10个电子,其结构示意图
Ⅲ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描述海南岛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主要自然原因。(10分)(2)海
(1)分布特点:高速公路呈环状,(2分)公路呈网状;(2分)北部公路线较密集,中南部较稀疏。(2分) 主要自然原因:受岛屿形状限制;(2分)地形中南部高,北部低。(2分) (2)对输入区(北京):解决蔬菜品种少、供应不足的问题,满足生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2分) 对输出区(海南):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2分)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机会;(2分)拉动相关产业发展。(2分) (3)经济可持续:积极开发多种海洋资源,提高经济效益;利用科技,提高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率。(2分)生态可持续:保护性(适度)开发,防止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实行休渔制度 ;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管理保护法规等。(2分)社会可持续:增加就业机会,提高人民收入及生活水平。(2分) Ⅳ (2014海南模拟)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A、B、C、
(1)从抄题目图中找到突破口,甲乙丙丁为生态系统的成分,碳在甲和乙之间双向传递,所以甲乙为无机环境和生产者,而乙传递到丙,所以甲为无机环境,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丁为分解者.碳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传递形式为含碳有机物,①过程为呼吸作用,其中能量流动的形式主要以热能散失. Ⅳ 海南省的气候,地理位置,经济 海南省地理地形 海南省地图(陆地)海南岛四周低平,中间高耸,以五指山、鹦歌岭为隆起核心,向外围逐级下降。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构成环形层状地貌,梯级结构明显。 河流海南岛的河流大多发源于中部,北部的南渡江长314千米;西部的昌化江长230千米;东部的万泉河长162千米。海南岛上真正的湖泊很少,人工水库居多,著名的有松涛水库、牛路岭水库、大广坝水库和南丽湖等。 面积中国第二大岛屿,陆地面积35354平方千米,海域面积约210万平方公里。 气候资源:海南岛地处热带北缘,属热带季风气候,素来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这里长夏无冬,年平均气温22~26℃,≥10℃的积温为8200℃,最冷的一、二月份温度仍达16℃—21℃,年光照为1750—2650小时,光照率为50%—60%,光温充足,光合潜力高。海南岛入春早,升温快,日温差大,全年无霜冻,冬季温暖,稻可三熟,菜满四季,是我国南繁育种的理想基地。 海南省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1639毫米,有明显的多雨季和少雨季。每年的5—10月份是多雨季,总降雨量达1500毫米左右,占全年总降雨量的70—90%,雨源主要有锋面雨、热雷雨、和台风雨,每年11月至翌年4月为少雨季,仅占全年降雨量的10—30%,少雨季干旱常常发生。 位置与疆域海南省位于中国最南端,北以琼州海峡与广东省划界,西临北部湾与越南民主共和国相对,东濒南海与台湾省相望,东南和南边在南海中与菲律宾、文莱和马来西亚为邻。海南省的行政区域包括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全省陆地(包括海南岛和西沙、中沙、南沙群岛)总面积3.5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200万平方公里。海南岛形似一个呈东北至西南向的椭圆形大雪梨,总面积(不包括卫星岛)3.39万平方公里,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第二大岛。 海南岛与广东省的雷州半岛相隔的琼州海峡宽约18海里,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是我国最南端的领土。是我国跨纬度最大的省级行政区。 Ⅵ 海南的绿化面积
海口晚报(光明)报道: Ⅶ 土壤类型及生态特征 3.1.1 土壤类型 海南岛东北部的土壤分类是根据《全国第2次土壤普查工作分类暂行方案》及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成果《海南土壤》等有关资料,采用土类、亚类、土属三级划分的。 (1)土类:土类是在一定的生物气候条件和人为因素的作用下,经过一个主导或几个相结合的成土过程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土壤属性的一群土壤。土类之间在性质上有明显的差异性,海南岛东北部的地带性土类有砖红壤、赤红壤、黄壤3个;非地带性土壤有水稻土、紫色土、新积土、火山灰土、石质土、风沙土、滨海盐土、酸性硫酸盐土8个。 (2)亚类:土壤亚类是土类范围内的进一步划分,是同一土类的不同发育阶段,在成土过程和剖面性态上互有差异。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土类、亚类见表3.1、图3.1。 表3.1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分类表 3.1.2 土壤生态特征 土壤的生态特征,受到母质、气候、地形、生物等自然因素的共同影响。海南岛东北部属热带季风气候,地带性土壤为砖红壤;受西南、中部地形高和东、北部地形低的影响,土壤呈环带状围绕西南部山地分布。 东、北部近岸滨海阶地为近代海相沉积物(Qh),一般为滨海风沙土,成土年代短,受淋溶作用微弱,富铝化过程不明显;次环带为滨海平原、台地、丘陵,为第四纪海相沉积物(Qp2 b)、火山岩(Qpβ、N)、侵入岩(γ)等,是典型的地带性砖红壤;西南部中、低山地区,雨量多,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高,土壤类型为黄壤;水稻土分布于河流两岸和低洼地区,散布于海南岛东北部。 土壤的分布在海拔上呈现垂直分带性,垂直分布规律与自然地貌的分布规律相一致。800m以上为黄壤,400~800m之间为赤红壤,400~500m以下为砖红壤(见图3.2)。 图3.1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图 图3.2 海南岛东北部土壤生态剖面示意图 3.1.2.1 砖红壤 分布于海口、琼山、文昌、琼海、定安、屯昌、临高、澄迈、儋州、琼中等市县,分布面积9162km 2,占海南岛东北部面积的61%,是海南岛东北部的地带性土壤,成片分布。砖红壤所分布的区域,降水量1340~2000mm,年日照时间1900~2100h。地貌类型从滨海平原—台地—丘陵均有分布,海拔高度一般小于400~500m。 (1)玄武岩砖红壤:分布于海口、琼山、文昌、琼海、定安、澄迈、临高等市县玄武岩台地区,分布面积约900km 2。其成壤母岩为第四系更新统玄武岩和新近系上新统玄武岩。土体土层厚度较大,一般大于1m,属厚层(据土壤普查规定,土层大于80cm划为厚层,下同)。土壤颜色呈暗红色、暗红棕色至暗棕红色。土壤质地为中壤土至中粘土,土体多含铁锰结核。氮元素含量较高,铵态氮、全氮含量分别达23.298 ×10-6、0.080%,磷元素含量较缺乏,有效磷含量为3.5 ×10-6。玄武岩砖红壤分布于台地,植被以次生灌木草丛及人工林为主,如木麻黄、桉树、橡胶。土地利用已逐渐转向果林地,如种植荔枝、龙眼、杨桃、胡椒、香蕉等热带作物。 (2)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分布于文昌、琼山、海口、澄迈、临高的滨海平原、山前平原区。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浅海沉积物(Qp2b、Qp1x)。质地为沙土至沙壤土,含较多细沙粒,土层深厚、土壤颜色有红棕色、淡黄棕色、红灰色、灰白色。浅海沉积物砖红壤养分缺乏、质地轻、含沙量大,自然植被多为稀树灌丛或灌丛草地,人工植被为桉树林、木麻黄林、椰子林。农业土地利用为果菜种植,如西瓜、蔬菜等。 (3)花岗岩砖红壤:主要分布于文昌、琼海、定安、屯昌、琼中、儋州、白沙等市县的丘陵—中、低山地区。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土层深厚,大多数厚于lm,富含石英沙粒,土壤质地为沙壤至壤土。土壤颜色为棕色、棕黄色至红棕色。土壤自然植被主要为稀树灌丛、灌木草丛,人工植被为橡胶林、胡椒等。 (4)砂页岩砖红壤:分布于文昌、琼山、定安、儋州等市县的丘陵、低山地区。砂页岩砖红壤的成土母质为砂页岩的风化物,土层深厚,厚度一般大于lm。土壤颜色为灰黄、淡棕色,土壤质地为沙壤土至轻壤土。养分含量中等。其自然植被为次生灌木林和草,人工植被为橡胶林等。 3.1.2.2 黄色砖红壤 分布于文昌、琼海、琼中、屯昌、定安、临高、澄迈等市县的丘陵地区,分布面积1854km 2。该区高温高湿,年降雨量1800~2400mm,土壤湿度较大,土体逐渐水化而使土色带黄。黄色砖红壤的成土母岩有玄武岩、浅海沉积物、花岗岩、砂页岩(包含砂岩、页岩、砾岩、变质岩)。不同成土母岩之间的黄色砖红壤的养分不同,以玄武岩黄色砖红壤的养分最高。 (1)玄武岩黄色砖红壤:分布于琼海市大路镇、定安县的南海农场及澄迈县的白莲镇,面积70km 2。土壤含较多的褐铁矿、铁矿,土壤颜色暗红、黄棕色。其自然植被为稀树灌丛,人工植被为橡胶、香蕉等。 (2)浅海沉积物黄色砖红壤:主要分布于琼海一带滨海平原。土壤质地以沙壤为主,颜色为灰黄、灰白色。其土壤养分与其他黄色砖红壤相比为最低,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7.363 ×10-6、7.3 ×10-6、21.9 ×10-6,有机质、腐殖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0.75%、0.375%、0.031%、0.0111%、0.348%。其自然植被为灌丛草地,主要分布人工植被,如桉树、木麻黄等。 (3)花岗岩黄色砖红壤:分布于琼海、琼中、定安、屯昌、澄迈等市县的丘陵地区。成土母质为花岗岩风化物,土层深厚,土体以粉质粘土为主,含较多石英沙粒。土壤颜色为黄灰色、棕黄色。其土壤养分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0.316 ×10-6、8.7 ×10-6、67.7 ×10-6。有机质、腐殖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1.06%、0.386%、0.051%、0.0285%、1.511%。与其他黄色砖红壤相比,其钾含量最高。其天然植被为稀树灌丛、常绿季雨林,人工植被为胡椒、橡胶等。 (4)砂页岩黄色砖红壤:分布于琼海西部、琼中、澄迈等市县的丘陵地区。土层深厚,土体含较多的砾石及石英沙粒。土壤颜色为黄棕、黄红色。其土壤养分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8.873 ×10-6、9.3 ×10-6、40.8 ×10-6。有机质、腐殖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1.13%、0.499%、0.056%、0.0297%、0.892%。养分含量中等。其天然植被为稀树灌丛、常绿季雨林等。人工植被为胡椒、橡胶等。 3.1.2.3 黄色赤红壤 分布于琼中县的低山地区,分布面积388km 2。年平均气温20℃,年降雨量2200mm,高湿多雨。土层深厚,土壤颜色为淡棕红或黄棕色,土壤质地黏重。黄色赤红壤养分含量中等,但K 元素含量较高,其缓效钾含量高达1086.5 ×10-6、全钾达2.250%。黄色赤红壤的成土母岩为花岗岩。其天然植被为常绿季雨林、落叶季雨林等热带雨林。 3.1.2.4 黄壤 分布于琼中县的鹦哥岭、万宁市的白石岭一带,分布面积120km 2。土壤所处地貌为中山地区,年降雨量大于2400mm,年平均气温22℃。成壤母岩为花岗岩和砂页岩,土层深厚。本次调查未采到黄壤的样品,据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的成果资料,黄壤的土体呈黄棕色或蜡黄色,物理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4.15%、0.211%、0.048%、2.08%。其天然植被为原始热带雨林、常绿季雨林。 3.1.2.5 冲积土 分布于南渡江、万泉河、文澜河的中、下游河流阶地、三角洲平原。分布面积129km 2。由河流冲积洪泛而引起。成土母质为玄武岩、花岗岩、砂页岩等,与河流上游的地质条件相关。土层深厚,土壤颜色为灰黄色。冲积土养分较为缺乏。其天然植被为矮草群落,人工植被为水稻、蔬菜等。 3.1.2.6 滨海风沙土 分布于东、北部滨海平原。分布面积305km 2。滨海风沙土的成土母质为第四纪沉积物(Qh),经潮汐波浪、风力的分选堆积作用而成。土层深厚,土壤质地为石英沙、粘粒、粉粒,土壤颜色为灰色、灰白色、灰褐色。滨海风沙土的养分贫乏,土壤瘦瘠,是碱性土壤。其植被为人工防护林、木麻黄。 3.1.2.7 基性岩火山灰土 分布于琼山区的永兴、十字路镇和定安县的翰林、龙门镇一带。分布面积437km 2。土壤颜色为棕色、暗棕色。土层薄,土体以黏性土为主,含玄武岩风化碎块。其成土母岩为第四纪玄武岩(Qpβ、Qh1s)。基性岩火山灰土养分较丰富,氮、磷、钾、有机质、腐殖质养分含量都较高,其有机质含量是所有土壤中最高的。其植被为果林、次生灌木、有刺灌丛等。 3.1.2.8 酸性紫色土 分布于西南部鹦哥岭、琼中县黎母山林场的低山地区。分布面积130km 2。土壤颜色为紫色或紫棕色,土层薄,土体含母岩风化碎块。土壤质地以黏性土为主。其成土母质为砂页岩风化物(K)。酸性紫色土土壤养分含量中等,但K元素含量较高,缓效钾含量405.0 ×10-6、全钾含量为1.590%。其天然植被为稀树灌木、草丛等。 3.1.2.9 火山灰石质土 分布于琼山区的石山、永兴、遵潭镇一带,分布面积124km 2。火山灰石质土的成土母岩为第四纪火山岩(Qh1s)。土层较薄,厚度一般小于10cm。土体含大量的石块和碎屑,土壤颜色为棕灰色。土壤的有机质、腐殖质、全氮、铵态氮含量较高,总的养分水平与其他土壤相比较高。其天然植被为稀树灌丛、有刺灌丛。 3.1.2.10 酸性硫酸盐土 分布于文昌市清澜湾的滩涂地带,分布面积4km 2。土壤颜色为灰黑色,土体以黏性土为主,含较多石英沙粒。土壤的缓效钾、有机质、腐殖质含较较高,其他养分缺乏。其植被为盐蒿、杂草等。 3.1.2.11 潴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海口、琼山、文昌、琼海、定安、屯昌、澄迈、临高、琼中等市县低平处。分布面积1279km 2。土壤的有效磷、有机质含量较高。 3.1.2.12 淹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海口、琼山、屯昌等地台地边缘高坡。分布面积15km 2。淹育型水稻土多为望天田。土壤颜色为灰色。据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成果,其养分有机质、全氮含量分别为1.67%、0.082%;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2 ×10-6、43.9 ×10-6。淹育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主要为花岗岩、砂页岩、浅海沉积物、玄武岩。 3.1.2.13 渗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琼山、文昌、澄迈、临高等市县区的台地、低坑地区。分布面积655km 2。渗育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主要为浅海沉积物。土壤颜色为灰、灰褐色。其有效磷养分较高,其他养分含量较低。 3.1.2.14 潜育型水稻土 分布于琼山、澄迈、临高、琼海、屯昌等市县区的低洼处。分布面积114km 2。潜育型水稻土的有效磷、有机质、全钾、全氮养分含量较高。其他养分中等。 3.1.2.15 脱潜型水稻土 分布于琼山、文昌、琼海等市县区的蝶形低洼处。分布面积42km 2。其腐殖质含量较高。 3.1.2.16 漂洗型水稻土 分布于琼山、文昌、琼海等市县区的低丘坡脚阶地。分布面积74km 2。其养分含量中等,有效磷含量较高。 3.1.2.17 盐渍型水稻土 分布于海口市长流以西地区的沙堤部位。分布面积7km 2。盐渍型水稻土的成土母质为滨海沉积物或三角洲的冲积物(Qh)。据海南省第2次土壤普查的成果,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82%~2.92%,全氮0.046%~0.158%、速效钾37 ×10-6~127 ×10-6,土壤养分中等。土壤含有较多的氯化钠和硫酸盐,影响水稻等作物的正常生长,属低产田。 热点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