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环境问题
『壹』 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 详细
复习:1、环境问题包括哪两个方面?城市和乡村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 2、例举环境污染的表现 3、例举生态问题的表现 林坏草退生物少,水土盐碱荒漠化,温湿酸臭烟雾弹。 探讨目标:1、让我们了解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 2、通过分析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图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3、能够提出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 4、树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过程: 一、 中国生态问题的地区差异 1、现状:形势严峻(总体扩大,局部缩小, 破坏大于治理,生态赤字扩大) 例举中国生态问题的表现:(森林破坏、草原退化、湿地萎缩、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侵蚀(水土流失、次生盐碱化、荒漠化等) 主要分布区: 森林破坏: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草原退化: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 湿地萎缩:三江低地、湖滨海滨 生物多样性锐减: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土壤侵蚀: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荒漠化:西北、华北半干旱区 2、 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南北温差大、东西干湿状况差异大 地形:多高原、山地等 地质:条件复杂 人为原因:巨大的人口压力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 过度……掠夺式……粗放式…… 环保意识、法制等 3、 读图 4.16 分析不同地区生态问题和成因 A+B---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学生) C-----黄淮海平原(学生) D+E---南方低山丘陵(学生) F-----横断山区(教师) G-----青藏高原(教师)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 B 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次生盐碱化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不合理灌溉 D + 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土壤侵蚀—荒漠化、石漠化、酸雨等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过垦、过伐、过度排放 酸性气体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山地地区, 地质条件复杂 人民生活贫穷,过垦、过伐导致。 G 青藏高原 生态十分脆弱 高寒地区 受气候变化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十分脆弱。 二、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与防治措施 1、恶化原因:①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 ②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③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措施:退---退耕还林、还草、还牧、还湖、还湿 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生态走廊、示范区等 改---经济结构、生活能源、改坡为梯等 法---环境保护法、管理、休渔、禁伐等 育---宣传教育、提高意识 3、分析中国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 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生态环境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中温带、亚热带边远山区 封山育林、计划砍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
『贰』 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有什么区别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有什么
首先我们要明白有个好环境菜会有好的生态。说的细一点就是什么是环境专?环境就是属水.空气.土.和那些微量元素等等。生态是各种动物植物和环境组成的一个概念。所以说要先有一个好的环境,动物植物才可以生存,动物植物有了生存空间才可以说是一个好环境。环境问题很简单,比如人人都知道的各种污染啊.气候变化啊.核污染啊。这些就是很常见的环境问题,不常见的?我也不知道了。生态问题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动.植物和我们人类的生存问题了啊。
『叁』 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全球生态问题:森林破坏严重 土地资源丧失淡水资源紧缺生物种消失人口内激增大气质量恶化森林破容坏严重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森林破坏降低了陆地植被的储碳容量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导致土地资源丧失中国水资源状况水资源受到污染水资源污染加剧了水资源短缺森林破坏的后果-物种的灭绝近代中国人口激增-增加了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大气质量恶化中国生态问题:自然环境先天脆弱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扩大水资源紧缺,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气温呈上升趋势
『肆』 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有什么区别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常见的“三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从定义上可以看出,生态问题其实是环境问题中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重点关注的主体是直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而生态问题关注的重点则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工业污水进入河流污染水质,一般是环境问题,但当它影响到某一稀有物种的生境,就演化为生态问题。
『伍』 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研究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湿地及生物多样性锐减、森林资源退化、地表水质量及地下水水位下降、矿山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地矛盾突出等。引起水源区生态环境退化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3.1 自然因素
3.3.1.1 气候因素
受全球气候影响,研究区气候变化反常,部分地区长期干旱少雨,旱涝不均,洪涝和旱灾交替发生,造成的危害程度呈加重趋势。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衡,60%以上集中于汛期,使得流域内暴雨集中,历时短,入渗有限,地表径流量较大,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动力。近年来年均降雨量明显减少,病虫害活跃,加剧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3.1.2 地貌因素
该区域的地貌特点是地形起伏较大,地形破碎,坡度陡,沟壑密度3~7km/km2。坡度大于5°的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1%,大于25°的占52%。这类地形易于径流汇集,加强了对土壤的冲刷作用,破坏地表,降低土壤肥力。
3.3.1.3 土壤、岩性
区内以黄棕壤为主,土壤质地黏重,生产能力较低,易涝易浸,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差。还有一部分石质土和粗骨土,多分布于无植被覆盖的石质山地和山丘地区,遇雨极易形成大面积的流蚀。岩性易风化,抗侵蚀能力低,尤其是广泛分布于浅山丘陵地区的石灰岩、变质片岩,抗侵蚀能力更差,风化严重,对降雨冲击的抵抗力较弱。
3.3.1.4 植被
该地域大部分地区有的天然植被早已被破坏,现存面积很小,分布极不合理,天然林大部分分布在深山区的河流源头,长势较差,生态系统呈现结构与功能退化状态,防护效益低下;浅山丘陵区,人口密度大、垦殖指数较高,森林资源少,又多是人工幼林,天然草地植被也很差,基本上起不到保水保土作用,不少地方地表裸露,土壤瘠薄,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3.3.2 人为因素
3.3.2.1 人与自然矛盾
人口增长和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使人们违背自然规律,改变区域适宜的土地利用方式,进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开发,造成土地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方面人们通过垦荒造田、毁林造田等手段增加耕地面积;另一方面,受经济利益和消费需求的驱动,一些单位和个人超量采伐森林资源,掠夺性开发矿山资源,结果造成原始植被生态系统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自然资源逐渐匮乏,人与自然矛盾日益突出。
3.3.2.2 环境污染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问题也日趋严重。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造成工作区地表水体质量严重下降。
农药、化肥和农膜大量应用于农业生产,造成了农业环境污染。
3.3.2.3 矿山无序开发
受利益驱动,部分矿山和个体采矿者对矿山资源实施掠夺性开发,只追求经济利益,不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只重视开采,不重视回填和复耕,造成废矿渣(土)乱堆乱放,矿山裸露,矿井废弃,使局部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污染。
3.3.2.4 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不健全
保护生态环境的综合机制及投资体制的不健全是造成区域性生态环境破坏的主要原因。部分地方领导未能正确地处理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没有真正形成生态环境建设的机制,仅仅依赖于国家有限的生态建设投资远远不能满足生态资源的消耗需求,因此,也就加快了生态环境的退化。
『陆』 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的区别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环境污染特指人为污染,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由于人为污染造成的,它还包括自然界本身的不平衡所导致的问题
『柒』 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的区别是
生态问题其实是环境问题中的一部分。
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周围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造成的影响。常见的“三废”。
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如外来物种入侵、土地荒漠化等。
一般来说,环境问题重点关注的主体是直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而生态问题关注的重点则是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例如:工业污水进入河流污染水质,一般是环境问题,但当它影响到某一稀有物种的生境,就演化为生态问题。
『捌』 生态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有什么异同
中国的生态问题越来越严重,其中最严重的是干旱问题,我认为造成干旱根本原因专是人为改变环境属的结果。而黄河大堤,长江大堤是罪魁祸首,大抵是宝贵的水资源顺流而下,中国大地少了多少水的的滋润,自然环境就慢慢干了
『玖』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地貌景观植被破坏、水均衡破坏、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荒漠化等。
2.3.1 地貌景观植被破坏
由于露天开采,占用大量土地,造成地貌景观和地表植被的破坏,特别是建筑石材和水泥原材料等的开采,改变了整个地貌景观。地表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2.3.2 水均衡破坏问题
由于矿坑疏干排水,导致区域性的地下水水位下降。在有些矿区地下水下降数十米甚至上百米,形成了大面积疏干漏斗,造成泉水干枯、水资源枯竭及污水入渗等,破坏了矿区的生态平衡。
岩溶充水矿床的排水、供水、生态环保三者之间的矛盾问题主要包括两大类型,即华北型煤田的底板突(涌)水诱发的矛盾和矽卡岩型矿床周边充水诱发的矛盾。矿井水既是威胁矿山安全生产的一个重要隐患和一个污染水源,但同时也是十分宝贵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矿井水并使其资源化研究,从可持续发展和大系统理论出发,把矿区的排水、供水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建立统一的科学模式——排、供、生态环保三位一体优化组合,在整体生态环境脆弱和水资源缺乏的我国十分重要。
我国西北目前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主要开采煤层的埋深均在100米左右。由于含水层底界与煤层间距只有10~50米,煤层开采后,冒裂带极易波及含水层底部,使含水层地下水迅速转化为矿井水,迫使潜水位大幅度下降,含水层疏干,造成植被枯死,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使当地生态环境趋于恶化。山西省因采煤造成18个县26万人吃水困难,30多万亩水田变成旱地,井泉减少达3000余处。因此,如何实现既采煤又保水,达到煤、水资源科学合理的共同开发,成为煤、水双资源矿井,是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
2.3.3 矿区水土流失、荒漠化问题
西部既是我国矿产资源的主要富集区,也是矿产资源即将开发的主要地区。西部地区地质环境条件十分脆弱,降水量小,植被种类单调矮小,生长不良,立地条件差,植物营养积累缓慢,植被一旦破坏很难恢复,而且当地人烟稀少。为减少采矿成本,露天开采较多,对地表植被和土地破坏较大,开采过程中又易形成大量的矿渣、尾矿和废弃的地表砂砾石土体等,在雨季时加剧水土流失。水土流失是区域自然条件下和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发生与否取决于降雨、地形、土壤、植被等各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降雨越大,植被受风蚀、水蚀和重力侵蚀等形式的水土流失作用(图2.3)。
在青藏高原,特别是藏北高原,属亚寒带半干旱季风型气候区,这里植被矮小,干旱少雨,风多。本区降水量166.38毫米,且仅集中于6~9月,年蒸发量2181.10毫米,为其降水量的13.1倍,干旱频繁,当植被层被破坏后沙漠化就极易发生并加速发展(图2.4)。
图2.3 开采后松散堆积体水土流失现象
图2.4 藏北高原金矿生活区土地荒漠化现象
矿区开发过程中由于铲除了大片草皮,翻采了大量废弃土石,导致表土疏松,为风沙侵袭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另外,由于采矿机具碾压地表破坏植被层,更会加剧荒漠化现象的发生。
『拾』 生态问题和环境问题具体例子的分类
暂且来分到自然灾害,自比如黄土高原,以前就有水土流失问题,人类的活动只不过是加剧了这个问题而已)
2。
森林火灾应该是
自然灾害或者人类活动
农林病虫害
是生物灾害1。水土流失
荒漠化问题
干旱缺水问题
盐碱化问题
咸潮
赤潮
都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地下水过度开采
酸雨
光化学烟雾
温室效应
湿地的破坏
都是人类活动问题造成的
(水土流失
荒漠化问题
也应该是人类活动造成的,这很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