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膨胀病

生态膨胀病

发布时间: 2020-12-13 20:39:09

⑴ 湖南地区适合种什么牧草

红三叶、苇状羊茅牧草比较好. 红三叶作饲用,草质柔嫩多汁,适口性好,多种家畜都喜食。可以青饲、青贮、放牧、调制青干草、加工草粉和各种草产品。调制青干草时叶片不宜脱落,可制成优质干草。青饲或放牧反刍家畜时,极少发生膨胀病。打浆后喂猪,可节省精料。与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混播,可以使草地生产力稳定高产,饲草营养价值和适口性都可显著改善。红三叶青草产量高,在天水播种当年每亩产鲜草900~1000千克。生活第二年,在岷县年可刈割2次,每亩产鲜草2500千克。岷山红三叶在岷县播种当年刈割一次,亩产鲜草可达1500~2500千克,生活第二年刈割二次,亩产鲜草2000~3500千克,亩产种子15~20千克;在漳县、临洮每亩产鲜草2000~4000千克,亩产种子40~60千克;在天水播种当年,亩产鲜草600~1000千克,第二年刈割二次,亩总产草量900~1500千克,亩产种子40~55千克。岷山红三叶宜于与猫尾草混播。在岷县以岷山红三叶3~4的比例与猫尾草混播,第一年不刈割,第二年亩产混合鲜草4000~4650千克,比单播红三叶平均产量提高22~30%,比单播猫尾草提高58~67%。红三叶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红三叶是严格的异花授粉植物,每一花序每天开花2~3层,花期长达30~50天,是良好的蜜源植物。根系深长发达。根瘤众多,孕蕾至开花期根瘤固氮活性高,每亩能给土壤增加氮素10千克左右,肥力相当于每亩施用2000~2500千克厩肥。根茬能给土壤遗留大量的有机质,增强地力,宜于中长期草田轮作。根系发达,入土深,固土能力强,枝繁叶茂,地面覆盖度大,保土作用大,可作为水土保持植物在山坡地栽培。营养生长期较耐阴蔽,宜在林地树间种植,可护土并增进土壤微生物繁殖,促进林木生长。 苇状羊茅是适应性最广泛的植物之一。它能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和生态环境中生长。抗寒又能耐热,耐干旱又能耐潮湿,在冬季-15℃的条件下可安全越冬,夏季可耐38℃的高温,除砂土和轻质土壤外,苇状羊茅可在多种类型的土壤上生长,有一定的耐盐能力,可耐pH4.7~9.5的酸碱度。但苇状羊茅最适宜在年降雨量450毫米以上和海拔1500米以下的温暖湿润地区生长,在肥沃,潮湿,粘重的土壤上最繁茂,最适的pH值在5.7~6.0之间。苇状羊茅长势旺盛,生长迅速,发育正常,春季返青早,秋季可经受1~2次初霜冷冻。每年可生长270~280天,一般种子产量25~35千克/亩,种子千粒重为2.51克,每斤种子19.5万粒。 适宜于在各种土壤上生长。耐湿,耐寒、耐旱、耐热;并耐酸、耐盐碱,在pH4.7-9.5的土壤上均可生长,在肥沃、潮湿、粘重的土壤上生长最佳。春、秋两季均可播种,每公顷播种量15-22.5kg,可与白三叶、红三叶、紫红芷蓿、沙打旺混播利用。鲜草每公顷产量38-45t,生产至第三年,可达45-53t;种子每公顷产量600-750kg。植株含干物质29.6%,粗蛋白4.5%,粗脂肪0.5%,粗纤维8.0%,无氮浸出物13.4%,灰分3.2%。 [编辑本段]【饲用价值及利用技术】 苇状羊茅枝叶繁茂,生长迅速,再生性强,在北京地区中等肥力的土壤条件下,一年可刈割4次,鲜草产量2500~4000千克/亩,鲜干比约3:1,可晒制干草750~1250千克/亩,产草量依水分条件和土壤肥力及管理水平而变化。环境适宜可发挥高产潜力。苇状羊茅叶量丰富,草质较好,如能掌握利用适期,可保持较好的适口性和利用价值及其抽穗期的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苇状羊茅属上繁草,适宜刈割青饲或晒制干草,为了确保其适口性和营养价值,刈割应在抽穗期进行。另外,在春季、晚秋以及收种后的再生草还可以进行放牧,但重牧或频牧会抑制苇状羊茅的生长发育,应注意合理轮牧。 [编辑本段]【栽培技术】 苇状羊茅较易建植,在春季或秋季皆可播种,以秋播为宜,当地温达5~6℃时种子即可正常发芽,地温达8~10℃时幼苗生长发育迅速并一致,秋播不宜过迟,一般掌握使幼苗越冬时达到分蘖期,以利越冬。播前须精细整地,施足底肥,为获高产,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按需要量施肥,一般土壤有效成分可保持:磷(五氧化二磷)不低于30ppm,钾(氧化钾)不低于100ppm,速效氮在40~60ppm。播种量一般1.5~2.5千克/亩。条播行距30厘米,播深2~3厘米,播后适当镇压。苇状羊茅还可和白三叶、红三叶、紫花苜蓿、沙打旺混播,以建立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苇状羊茅苗期生长缓慢,应注意中耕除草,有条件的每年越冬前追施磷肥,返青和刈割后追施氮及适时浇水,可有效的提高产草量和改善品种。苇状羊茅种子成熟时易脱落,采种可在蜡熟期,当60%的种子变成褐色时就可收获。种子发芽率可保持4~5年,此后发芽率急剧下降,生产上应注意保种。

⑵ 推进研发与标准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对还是错

对的,推进研发与标准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正确的。

从大的方向来说,要完版成从“以政府为主导”权的研发与标准协调机制向“ 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 的研发与标准协调机制的转变;从小的方向来说,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研发创新活动,主动制定标准或参与技术标准战略的相关活动,真正做到研发与标准的同步发展。

企业在进行自主创新过程中,积极采用“ 应用为上、急用为先、标准先行” 的原则,努力实施“ 研发与标准同步” ,将使得研发周期缩短、开发成本降低、开发风险减小,从而体现出技术标准的市场价值。

(2)生态膨胀病扩展阅读:

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的推进是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的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标准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的层次结构、环节构成合理化与高级化的过程,是技术标准管理体制和科技研发管理体制不断变革和完善的过程。

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相协调的内涵是指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技术标准的制定可以促进科技研发的深化,而科技研发可以相当程度地转变为技术标准,二者具有相同的指向性。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的环境下,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体现着一个国家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大小。

⑶ 导致中国城市社会空间隔离现象发生的过程

一、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30年的城市化历程,而且在世纪之交呈现出快速城市化的状态。在最近十多年时间内,中国的城市以一种爆发式的形式,完成了以往百年难望的建设规模。当下,有655个城市正计划"走向世界",200多个地级市中有183个正在规划建设"国际大都市"。2000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是36%,到2011年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到51%。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人均居住面积也从不足10平米提高到人均20平米以上。城市化的空间拓展主要模式是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
中国许多城市化的突飞猛进,是依靠土地出让推动的。然而,按现有的这种粗放的土地经济模式发展下去,带来了城市空间的无序或低效开发、城乡发展失调、社会发展失衡、大城市迅速蔓延等诸多弊端。近年来,大家都认识到快速城市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一、过去30年中国城市空间无序开发现象十分严重,主要体现在:①一些大城市"贪大求全"、"好高骛远",全国有183个城市提出建设国际大都市,40个城市要建CBD,盲目向伦敦、纽约、东京看齐。②前些年各地不管有无条件都竞相建设开发区,开发区数量多、面积大,出现"征而不开"、"开而不发",造成大量耕地闲置撂荒现象。后来经过长达3年多的清理整顿,到2006年12月,全国各类开发区由6866个减少至1568个,规划面积由3.86万km2减少至9949 km2。③沿海一些城市地区开发强度过高,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目前,深圳的开发强度已达到40%,东莞达到38%,远高于香港(19%)、日本三大都市圈(15.6%)、法国巴黎地区(21%)和德国斯图加特(20%)的水平(杨伟民,2008)。某些大城市地区有变成大范围水泥地连成一片的"水泥森林"的危险,其宜居性不断下降。④城市用地结构不合理,工业用地比例偏高,居住和生态用地比重偏低。2008年,全国城市工业用地规模高达8 035.16 km2,占全部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20.5%,而生态用地比重不到10%,居住用地比重只有28.8%。⑤各城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大多依靠土地的"平面扩张",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率较低,尤其是一些城市大建"花园式工厂",各种形式的"圈地"现象严重。从空间开发角度看,可以认为,过去有些城市的工业化是以牺牲人的福利为代价的,工业用地规模过大、价格偏低、比重过高,利用效率太低。
二是城乡发展失调、不同规模城市间发展不协调。由于资源垄断和行政配置特点,加上市场趋利原则的导向,各种要素和资源向大城市和行政中心高度集聚,形成典型的极化特征,导致特大、超大和超特大城市过度膨胀,有的已经出现明显的"膨胀病",而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育不足,人均占有资源有限,公共服务能力低,基础设施落后,有的甚至呈现萎缩状态。大城市与小城市和小城镇之间的发展差距呈现扩大的趋势。农村地区出现人口稀化、环境污染、经济凋敝的"乡村病"。

三是城市居住分异现象逐渐加剧、社会发展失衡。一方面,为迎合少数高收入阶层的需求,一些城市在高端商务区、政务区中建造一些豪华高档楼盘,北京、上海等大都市正在形成一批高档别墅区;另一方面,老城区的改造步伐远跟不上形势的需要,城市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和边缘区改造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城中村和城市边缘区则往往成为大量外来流动人口的聚居地,基础设施和环境卫生条件差,社会治安较乱,"脏乱差"现象突出。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加剧,必然会造成空间隔离,诱发一系列社会矛盾,不利于和谐社会建设。

⑷ 请问什么是苜蓿类种子

这里有,看看行不~

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豆科( Leguminosae)苜蓿属多年生草本。又名紫苜蓿、苜蓿。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兼用作物。

起源与分布 紫花苜蓿原产于小亚细亚、伊朗、外高加索一带。公元前 700年波斯已有栽培记载。公元前500 年左右从米甸国(即今伊朗西北部的古王国)传入希腊,公元前2~前1世纪传入意大利,8世纪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入美洲,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于18世纪也开始种植。中国在公元前 126年由张骞出使西域时从古罽宾国(即今克什米尔一带)引入,先在皇帝离宫附近种植,仅供御马饲用。以后从西安普及到黄河流域。现紫花苜蓿在世界各地广为种植。20世纪70年代,全世界栽培总面积为3300多万公顷,其中美国约占32.7%。80年代以来中国栽培面积达到100多万公顷,主要分布在北部各省。

形态与特性 紫花苜蓿主根发达,侧根多,主根入土2米以上,在较干旱的地区可达10米左右。茎高30~100厘米,直立或外倾,圆形或棱形,幼茎有疏毛,根状茎发达,根颈膨大生出的分枝一般为15~60个,最多可达100个以上。叶为三小叶,倒卵形,先端较宽,有齿。花为总状花序,腋生8~25朵紫色蝶形花。荚果螺旋形,2~4圈,暗棕色,每荚有种子4~8粒。种子肾形、黄褐色,千粒重1.5~1.9克(见图)。

紫花苜蓿适应性广,但较喜温暖、多晴少雨的干燥气候。年降水量以500~900毫米最宜,超过1000毫米时不利于生长;低于300毫米又无灌溉条件则难以正常生长。耐寒性强,种子在4~6℃即可发芽。出苗后能耐短时间的-5~-6℃低温,成年植株能耐-20~30℃低温。在积雪覆盖下,-40℃低温亦不致受冻害。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高温会抑制生长。需水较多;每形成1克干物质约消耗水446~500克,每形成1克种子约消耗水800克。但因根系发达,有较强的抗旱能力。最忌渍水,生长期淹水24~28小时即大量死亡。以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于2米以下、排水良好的中性土壤种植为宜。

中国已筛选出一批良种,如早发、生长快的关中苜蓿,高产、株型大的陇东苜蓿,再生能力强的新疆大叶苜蓿,中熟的晋南苜蓿,耐寒力强的东北苜蓿等,都能较好地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

栽培 播种前要进行整地保墒。中国北方一般采取冬播“寄子”(将种子播入土中,待翌春后及早出苗)或早春顶凌播种,以利抗旱保苗。中国东北、西北和内蒙古等地秋播不能晚于8月上旬;华北一带应在9月以前。晚播则根系发育不良,影响越冬。发芽率高的纯净种子,每公顷播量15千克左右,与其他作物混播时可适当减少播量。条播行距一般15~30厘米,播种深度1.5~2厘米。幼苗生长缓慢,要加强管理,防止杂草为害。刈草后要及时追施肥料,特别是磷、钾肥。常见害虫有蚜虫、蓟马、苜蓿盲蝽象、苜蓿夜蛾、潜叶蝇;病害有菌核病、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白粉病等。使用农药后需间隔一定时间再喂牲畜,以防中毒。留种栽培应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每公顷播种量为 7.5~11千克,行距40~60厘米,增施磷、钾肥。放蜂或人工辅助授粉可提高种子产量。

利用 紫花苜蓿富营养,适口性好,易于消化,有“牧草之王”之称。初花到盛花期鲜草含水分76%左右,粗蛋白4.5~5.9%,粗脂肪0.8%,粗纤维6.8~7.8%,无氮浸出物9.3~9.6%,灰分2.2~2.3%,并含有多种氨基酸。紫花苜蓿地可以直接放牧,但青茎、叶中含皂素,要防止牲畜采食过多发生膨胀病。也可制成青贮饲料或干草。从现蕾到初花期,10%左右茎枝开第一朵花时刈割的第 1茬鲜草,质较嫩,营养价值较高。过早刈割时产量低,迟割则茎木质化增加,且易掉叶。最后一茬宜在当地重霜前约1个月刈割。每次要留茬3~5厘米,以免刈伤根颈,每年最后一次割草时,要留茬8~10厘米。北方干旱地区冬前割后培土,有利翌年再生。

紫花苜蓿根量多,入土深,固氮能力强,2~4年生的植株每公顷每年可固氮150~450千克。根系腐烂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物理性状,提高土壤肥力。中国北方低产地区实行粮食作物与紫花苜蓿轮作,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鲜草含氮0.54~0.57%,磷0.10~0.14%,氧化钾0.31~0.46%。翻压作绿肥,肥效显著。紫花苜盖枝叶繁茂,覆盖地面能减少蒸发、保蓄水分,减轻地表冲刷,是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物。如中国西北地区种紫花苜蓿的地块,雨水流失仅为种其他作物时的1/16,土壤冲刷量仅为1/9。在年降水量346毫米的地区,每公顷紫花苜蓿地每年冲走的土壤为93千克,而其他田块或休闲地的冲刷量可高达3600~6750千克。

豆科苜蓿属的 1种。多年生草本,分枝多。复叶有3片卵形或倒披针形的小叶。花密集排列于腋生的总状花序上;花萼有毛,萼齿狭披针形;花冠紫色,蝶形,比花萼长;雄蕊10,二体(9+1);子房被毛。荚果螺旋状盘卷,内有数颗肾形的种子。可作饲料或绿肥用的其他苜蓿类还有:南苜蓿、天蓝苜蓿、野苜蓿、小苜蓿、褐斑苜蓿等。

苜蓿属约60余种,分布于欧洲、非洲和亚洲。有许多人工栽培种。中国产12种。紫苜蓿原产中亚细亚,是一种优良牧草,具有适应性广、产量高、质量好、耐刈割、并可增加土壤肥力等优点,故有“牧草之王”之称,中国栽培苜蓿始自公元前 126年汉武帝时。至今仍以西北各省栽植较多。

⑸ 急求~~~~什么是粮改草草牧业提出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谢谢~

粮改草就是退耕还草还牧。
草牧业提出的背景和意义:退耕还草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背景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防治水土流失,是 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国家“十五”计划确定的一项 重大战转户口任务。城步苗族自治县地处资水和沅水主要支流— 巫水河上游,有大小溪河816 条,总长4063 公里,分属长江和 珠江两大水系,境内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中下游广 大地区的环境质量。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作用,尤其是过 去相当长的时间里重生产建设,轻生态环境保护,毁林开荒,过 度采伐林木,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全县水土流失 面积达890 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34.1%,据水文资料推算, 我县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为29.12 万吨,即全县土地平均每年流 失深度为 0.0743mm。水土流失形成地表大面积裸露,致使森林 蓄水保水能力降低,生态保护能力变差。加之城步地处中亚热带 季风湿润气候区,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降雨量集中在 4—6 月间,且多暴雨,山区河床比降大,水流对土壤的冲刷作用特别 大,极易造成山洪、泥石流等灾害。近几年,我县水旱灾害频繁, 给予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1987 年五团、 江头司等地因山洪暴发形成泥石流,冲毁稻田近 1000 亩,房屋 近 100 间,死亡 3 人。1996 年全县遭受暴雨袭击,农业生产各 交通、通讯、水利设施遭受重大损失。2001 年威溪、西岩等地 发生历史罕见的洪水灾害,使新建的威溪至浆坪公路大部分路基 被子冲毁,直接经济损失400 多万元,其它损失不计其数。除洪 水灾害外,发生旱灾的程度和频率也呈不断加强之势。另一方面, 城步陡坡耕地面积较大。据土地详查资料,全县坡度 25 度以上 的耕地有3338 亩,坡度在20 度至25 度的耕地9284 亩,坡度在 15 度至20 度的耕地36512 亩,还有望天田和冷浸田等低产田4 万亩,坡度在15 度至25 度之间的宜牧荒山10 万亩。这些耕地 和草地产量低,但造成水土流失的危害却很大,将这些耕地实施 退耕还林还草是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城步县立足于发挥南山奶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和综合 开发利用草山资源,确定了“围绕奶业建牧县”的农业发展思路。 以亚华种业南山分公司不龙头,按照公司带基地、基础连农户的 模式,在南山周边乡村和 1865 省道沿线组织和发动农民兴办家 庭奶牛场,建设奶牛基地,推进奶业产业化。围绕奶业发展,积 极调整耕种植结构,有计划地将部分低产田土改种牧草。2001 年12 月7 日,中共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在城步考察奶业发展时 强调,“把邵阳市退耕还林扩展到退耕还草,退耕还草要与奶业 发展结合起来”。根据杨正午书记的指示精神,城步县委、县政 府决定实行退耕还林与退耕还草并举的方针,争取立项实施退耕 还草工程。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实施退耕还林是改善生态环境,加强水土保持的需要。城步虽然 有137 万亩丰富的草山资源,但随着奶牛产业的发展,载畜量的 增加,势必会使草山,生态环境受到一定的影响,发展退耕还草, 将全县15—25 度的耕地3 万亩和宜牧荒山7 万亩种植牧草,增 加山地植被面积 10 万亩,将使山地植被覆盖率提高 2.6 个百分 点,可有效避免草山资源的破坏,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 实施退耕还草项目是促进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城步现有 旱土面积5.2 万亩和高海拔低产田4 万余亩。长期以来只种植一 季稻谷或其它经济作物,生产结构单一,效益极低,不适应市场 农业的要求,实施退耕还草项目,调整了种植业结构,提高了耕 地的经济效益。 实施退耕还草项目是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的需要。目前,城步耕地 特别是高海拔地区开荒旱土主要种植模式为一季水稻或玉米、红 薯、花生等,每亩产量约160 余公斤,产值仅400 元,改种牧草 通过奶牛转化增值后,每亩产值可达 1400 元以上,是一季稻的 1.19 倍。由此可见,发展退耕还草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一条重 要途径。 实施退耕还草项目是发展城步支柱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需 要。奶牛是城步的支柱产业之一, 展奶牛生产,必须要解决与 之相配套的饲料来源问题,饲料问题解决了,奶牛生产才能发展 起来,支柱产业才能形成,可以说牧草发展与奶牛产业唇齿相依, 是奶牛发展的先决条件。 市场需求分析 实施退耕还草项目是围绕城步 3 万头奶牛基地建设而配套进行 的,目前城步乡村已发展奶牛5000 头,建立 200 头以上奶牛专 业村18 个,并且以每年5000 头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05 年全 县奶牛将达到3 万头以上。奶牛的迅速发展必然要求牧草饲料的 供应跟上步伐,不能脱节,否则奶牛发展必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 响。据统计,一头奶牛一年约需要牧草青饲料12000 公斤,平均 2 亩耕地所产草量才能供应一头奶牛的青饲料,从我县草山来看, 各类草山亩产可食鲜草 400 公斤左右,大约26 亩草山养一头奶 牛,经改良后,大约5 亩草山可养一头奶牛,本项目到 2005 年 退耕还草3 万亩,宜牧低产荒山种草7 万亩,可饲养奶牛2.9 万 头,基本能满足全县奶牛对牧草青饲料的需求。可见本项目产品 不论是从目前还是从长远来看,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 生产面积还大有潜力可挖。 建设规模和内容 本项目拟在 1865 沿线及其支线乡镇和村组实行退耕还草,发展 总面积为 10 万亩,其中耕地还草 3 万亩,宜牧荒山还草面积 7 万亩。 1、耕地还草,主要在我县奶牛养殖专业村实施,要求耕地坡度 在25 度以下,种植矮象草3 万亩,分三年实施,达到每亩年 产鲜草6000 公斤以上,年总产草量18 万吨。 2、宜牧荒山还草,主要对分布在我县汀坪、茅坪、儒林等地宜 牧荒山进行改良,以种白三叶、黑麦草为主,分四年实施, 播种牧草20 处,面积7 万亩,建设牧区道路10 公里,草场 围栏40 公里,亩产草量达到2500 公斤,载畜量达到每5 亩 草山养1 头奶牛。 项目选址与建设条件 一、项目选址 本项目地点选择遵循有利于奶牛生产发展、有利于生态环境保 护、有利于提高产出效益的原则,根据我县奶牛养殖村的情况及 自然条件,本项目主要在 1865 省道沿线和其它五条支线公路的 沿线,5 条支线是:西岩—太塘—陈家坳、西岩—金紫—凤凰、 西岩—杉坊—铺头岔路口、县城—清溪—楠木—双井、五团中山 —独树等地,要求耕坡度在25 度以下。 二、项目区经济社会发展概况 城步苗族自治县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东与新宁县交界,南与广 西龙胜、资源县接壤,西与通道县、绥宁县相邻,北与武岗市毗 邻。全县辖10 个乡镇、10 个国有农林牧渔场,287 个村(居) 民委员会,5.95 万户,25.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21.4 万人。全 县总面积 2647 平方公里,耕地 20.93 万亩,草山 137 万亩,有 “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谓。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城步经 济文化发展还比较落后。2000 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 6.25 亿元, 规模工业总产值3.28 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494 万元,粮食总产 量9.51 万吨,农民人平纯收入1123 元,农村贫困人口7 万人, 占农村总人口的33.2%。 项目区涉及儒林、茅坪、西岩、汀坪、五团、丹口等7 个乡镇, 共156 个村,人口21.85 万人,其中耕地18.25 万亩,水田13.62 万亩,旱土4.63 万亩,坡耕地和高山低产田14 万亩。共有草山 草坡100 万亩,林地160 万亩。七个乡镇2000 年国内生产总值 5.2 亿元,粮食总产量6.7 万吨,农民人平纯收入1100 元左右。 1998 年以来已发展奶牛5000 头,计划到2005 年达到3 万头。 三、项目建设条件 1、气候条件适宜。城步属中亚热带大陆季风性湿润气候,夏无 酷署,冬无严寒,水草丰茂,年降雨量1300—1800 毫米,平 均湿度60—70%,年日照时间720—1400 小时,年平均气温 16.1℃,全县年平均气温稳定在 10℃以上的天数 237 天,活 动积温4890℃,无霜期273 天,温光资源条件均适合牧草生 长,立体气候及地形小气候明显,是我国南方牧草生长的最 佳环境。 2、宜退耕地面积较为广阔,项目区有10—25 度坡耕地4.9 万亩, 高山望天田0.4 万亩,土壤呈偏酸性,缺磷少钾适宜于种草。 3、草山集中成片,开发潜力大,全县有草山草坡(包括林牧兼 用地)137.36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5.06%,为耕地面积的 6.8 倍,农村人平草山 6.5 亩。集中连片草山共有 20 处,共 61 万亩,其中面积1 万亩以上的草山有十万古田、南山、高 坪等地。大多数地处海拔 1000 米以上的中山,坡度为 15— 35 度,属侵蚀构造地,土壤多为山地黄壤,酸碱度为6 左右, 洼地土层较厚,腐殖质黑层达 20—30cm。牧草有 63 个科, 262 种,但以禾本科牧草为多,占牧草种类的16.4%,属碳氮 型营养类型,质量中等。各类连片草山亩产鲜草 400 公斤左 右,大约26 亩草山才能养一头奶牛,如改良为人工草山,每 5 亩可养一头奶牛。 4、劳动力充裕,交通便利。全县拥有农村劳动力11.2 万人,劳 动力人均负担耕地2.5 亩。公路里程644.3 公里,每平方公里 土地有公路0.168 公里,省道1865 线贯穿南北,各奶牛专业 村可通机动车。 5、退耕还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全县水利设施总蓄、引、提水 量达到1.65 亿立方米,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78.4%,全县拥 有农机总动力 92050 千瓦,每千瓦负担耕地 3.1 亩,县内小 氮肥厂年生产碳铵2.8 万吨,配肥厂年产配方肥2.3 万吨,为 大面积发展退耕还草提供了有利条件。 6、国家实施生态建设工程和城步发展奶牛业为退耕还草提供了 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目前,城步已被列为国家生态建设工 程县,同时正在实施奶牛产业化工程,已建立 200 头以上奶 牛专业村18 个,新发展奶牛5000 头,到2005 年全县奶牛将 达到3 万头,全年需消耗牧草饲料36 万吨,为发展牧草生产 创造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7、适宜我县种植的放草品种较多,适宜海拔 800 米以上种植的 品种有白三叶、黑麦草、玉米、萝卜、聚合草等,适宜海拔 800 米以下地区种植的有矮象草、牛鞭草、皇竹草、多花黑 麦草、紫云英等。 生产作业流程及技术方案 一、生产作业流程:按以下步骤进行 整地除杂—栽(播)种—管护—收割—贮藏 二、技术方案 1、 草种选择:根据不同海拔选择适宜的优质牧草品种。海拔 800 米以上地方,以种白三叶、黑麦草为主,海拔800 米以下 的地方,种植矮象草。 2、 牧草的生态特性 矮象草是邵阳市草山开发办于 1998 年从美国引进的适合我地生 长的高产优质牧草,在对矮象草推广的三年中,以其高产优质、 适应性广等优良性状而成为邵阳市首推的优质牧草。 矮象草具有以下特点: (1) 分蘖多,产量高。矮象草分蘖枝条一般可达40—80,多的 可达 100 以上,因而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一亩地年可产鲜草 1—1.5 万公斤,肥沃土壤高达2 万公斤。 (2) 叶量多,营养丰富。矮象草叶量占到其重量的60%以上, 生长中前期,其粗蛋白含量可达18.14%,最低也有13.34%。 (3) 适应性广。目前我县海拔在 800 米以下的各类土壤都能适 合,尤以稻田生长最佳。 (4) 病虫害少。在邵阳市推广的三年中,目前还没有出现病害。 白三叶,原产欧洲,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高海拔地区。我国 长江以南各省大面积栽培,喜温凉、湿润气候,生长最适温度为 19—24℃,适应性较其它三叶草为广,耐热、耐寒性较红三叶、 杂三叶强。耐阴,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宜的土壤Р Η 6—7,最适 排水良好、富含钙质及腐殖质的粘质土壤,不耐用盐碱。白三叶 为豆科三叶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短,侧根发达,集中分布 于 15 厘米。茎节着地生根,并长出新的葡萄茎向四周蔓延,侵 占性强。三出复叶,叶柄细长,草层高可达 30—40 厘米。小叶 倒卵形或心脏形,叶有细锯齿,叶面中央有“v”字形白斑,头 形总状花序,花梗较叶柄长,生于叶腋,有小花 20—40 朵。白 三叶的茎叶细软,叶量丰富,营养价值高,无论是放牧,还是刈 割都是利用其叶片,而且粗蛋白质含量高,粗纤维含量低,在不 同的生育联合体其营养成分和利用价值都比较稳定。干物质消化 率为75—80%,开花期干物质中含粗蛋白质24.7%,粗脂肪2.7%, 粗纤维0.34%,各种家畜均喜食。多年生黑麦草与白三叶混播草 地,通常 2:1 的比例较理想,这样可防止牛羊过多采食白三叶 引起膨胀病。此外,白三叶还是良好的水土保持和城市及庭院绿 化植物。 多年生黑麦草原产于西南欧,北非及亚洲西南部,广泛分布于欧 洲、美洲的北部和南部温带地区,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我国长江 流域以南的中高山区及云贵高原等地有大面积栽培。适合温暖、 潮湿的温带气候,在年降雨量 1000—1500 毫米,冬无严寒,夏 无酷暑的地方生长良好。生长最适温度 20—25℃。不耐炎热, 35℃以上生长受阻。难耐-15℃低温,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 的土壤和粘土地生长最好,水分充足而适当施肥的沙质土壤亦生 长良好。草质优良,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各种家畜均喜食, 是草食动物的优质饲料草。 3、 栽培技术 (1)矮象草栽培技术:将种茎与外部叶片轻轻剥掉,砍成2—3 节为一段,粗壮的种茎每段取2 节,弱一点取3 节,每穴 放一段,种茎横置(防止芽孢向下),上盖 2cm 的碎土, 规格为 50×50cm,每亩以 2500—2800 株为宜。栽植后立 即浇水,保持土壤湿润,栽后15 天左右出苗,如有缺苗及 时补株,前期要加强中耕除草。栽植时间以3 月旬至4 月 为宜。 管理:每亩土壤施入有机肥 50—60 担,深翻一次,及时栽植, 当牧草长至70—80cm 可刈割,割后及时浇水施肥,每年可刈割 3 次,最迟割草可达11 月下旬。 贮藏:矮象草是以种茎繁殖为主,种茎贮藏影响其越冬率的关键 是温度和湿度,温度要求不低于5℃,湿度不少于80%。一般 采 用窖藏和土壤内贮藏方式贮藏。 (2)白三叶栽培技术:播前务须精细整地,每亩施农家肥1500 —2000 公斤作底肥,并且用三叶草根瘤菌播种,可春播或 秋播,以秋播为宜,但不能迟于10 月中旬,过晚易受冻害。 条播行距30 厘米,播深1—1.5 厘米,每亩播种量0.3—0.5 公斤,苗期生长缓慢,应注意中耕除草,一旦建成则竞争 力很强,不需再行中耕。种子可落地自生,因而可使草地 经久不衰。除单播外,最适与多年生黑麦草、鸭茅草地羊 茅等混播。初花期可刈割利用。春播当年每亩产青草1000 公斤,以后每年可刈割 3—4 次,每亩产青草 2500—4000 公斤,高者达5000 公斤以上。种子成熟不一致,当多数种 子成熟时即可采收,每亩可收种子 15—30 公斤,高者达 45 公斤。 (3)多年生黑麦草栽培技术:结合翻耕整地,每亩施农家肥1500 公斤,磷肥20 公斤作底肥。最适宜秋播,于9—11 月份播 种,早播的当年冬季或翌年早春即可利用。也可春播,但 秋播产量高。条播行距 15—30 厘米,播深1—2 厘米,播 种量每亩1—1.5 公斤,也可以撒播。与白三叶或红三叶混 播,可建成高产优质的人工草地。播种量,每亩用多年生 黑麦草种子 0.7—1 公斤,白三叶种子 0.2—0.35 公斤或红 三叶种子0.35—0.5 公斤。多年生黑麦草分蘖能力强,再生 速度快,刈割后及时追施速效氮肥,可大幅度提高产草量。 每次刈割后追施氮肥10—20 公斤,年可刈割 3—4 次,每 亩产鲜草 3000—4000 公斤,采种田每亩产种子50—75 公 斤。 环境保护 一、 项目选择坡度 25 度以下的坡耕地和宜牧荒山草地退耕还 草,牧草播种后禁止间种套种其它农作物,避免造成新的水 土流失。 二、 牧草栽培过程中,严格禁施高毒农药,尽量施用有机肥,少 施化肥。 三、 项目实施后,将增加山区牧草面积 10 万亩,使全县植被覆 盖率提高2.6 个百分点,有利于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 境质量,并为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创造优良的环境。 建设工期 项目自2002 年至2005 年共分四年实施,年度实施安排计划见下 表: 组织管理与劳动定员 一、组织管理 1、县政府成立退耕还草项目工程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副县长 任组长,县计委、县农业局、县畜牧局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 成员,负责项目的组织领导及制订项目实施措施,及时解决 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成立退耕还草项目指挥部,承担项目具体实施职能,在项目 领导小组地下,负责计划落实、技术指导、检查验收、资金 管理等工作。 3、狠抓技术培训工作,以农科教中心为阵地,加强牧草种植技 术、草山改良技术、贮藏技术、牧草饲料青贮技术的培训, 采取县、乡、村、组、户逐级培训,实行系统培训与临时培 训,集中培训与就地培训相结合,提高牧草种植水平,保证 牧草产量与质量,每年集中培训不少于两次,重点是对乡镇 窃技员、奶牛养殖专业户、牧草种植大户进行系统培训,每 年在生产的关键时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就地培训4—5 次。 4、办好生产示范点,每年在四个乡镇各办一个 100 亩连片高标 准生产示范点,带动面上退耕还草工作开展。 5、完善管理制度,一是严格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专款专用;二 是加强生产管理,建立专用饲料制度、草种调运繁育检疫制 度、人工草场承包制度等,确保牧草种植质量与产量。 6、劳动定员:耕地还草按每个劳动力完成 3 亩,宜牧草山按每 个劳动力完成10 亩,可解决1.7 万农村劳动力就业。 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一)建设投资估算 (二)流动资金: (三)项目总投资 三、资金筹措方案 效益分析 一、经济评价 (一)成本分析 1、单位面积成本分析 2、总成本 (二)收入测算 项目建成后,退耕地种矮象草,每亩产量 6000 公斤,单价 0.2 元/公斤,每亩收入1200 元,宜牧荒山种白三叶、黑麦草每亩产 量2500 公斤,单价0.2 元/公斤,每亩收入500 元,项目总收入 1200×3+500=7100(万元) (三)利润估算 总收入减生产成本:7100-2080=5020(万元) (四)投资回收期 总投资除以利润:4125÷5020=0.82(年) 三、社会效益 全县7 个乡镇实施退耕还草10 万亩,配合奶牛养殖实行饲料转 化增值,创产值7100 万元,创利润5020 万元,平均每亩创产值 710 元,每亩获利502 元,同时可带动牧草贮藏加工、农资生产、 运输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由此可见,实施退耕还草不仅有利于生 态环境的改善,而且对促进奶牛养殖的发展,加快城步脱贫致富 有着重大的作用。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本项目依奶牛产业发展和城步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把生态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开展退耕还草, 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加快扶贫开发。 2、本项目共投资 4125 万元,四年发展退耕还草 10 万亩,产值 7100 万元,创利润 5020 万元,是一个投入少、产出高、效 益好的项目,对于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发展少数民族 经济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一个高效农业项目。 3、发展退耕还草当年生产娄年受益,技术、管理都不复杂,群 众积极性高,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切合县情,顺应民意,应 尽快实施。 二、建议 1、牧草生产必须与奶牛发展相配套,规模速度同步,解决饲料 就地转化问题,避免脱节。 2、建议上级有关部门给予重视和支持,将本项目纳入国家生态 建设规划,尽快批准立项,落实资金来源,加快开发速度, 使之尽快发挥效益。

⑹ 强化标准与研发同步,推进研发与标准协调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吗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妥善处理区域发展中的各方面关系,走各地区协调发展、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途径,也是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从国家层面的角度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统筹安排区域发展的总体布局
在“十一五”以及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家应以东部10省市、中部6省、西部12省区市和东北3省四个地区为地域单元,统筹规划和安排全国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布局。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现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西部地区在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大力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搞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群,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市化进程。东北地区要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快国有重组改造和产业转型步伐,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培育接续产业,重点支持能源原材料及后续加工、装备制造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推进新型产业基地建设。中部地区要立足资源和劳动力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和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积极抓好农产品加工转化和资源深度开发,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依托大中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快速发展。东部地区要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消耗小、附加价值高的出口产业,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实行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我国国土辽阔,各地区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差异较大。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除了统筹安排上述四大区域的总体战略布局外,还应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进一步划分经济类型区,实行针对性强的差别化区域政策,分类指导和调控各地区发展,避免宏观调控中的“一刀切”现象。当前,大体可以按两个路径来划分经济类型区:一是按区域问题的性质和严重性划分问题区,如发展落后的贫困地区、结构单一的资源型地区、处于衰退中的老工业基地、财政包袱沉重的粮食主产区、各种矛盾交融的边境地区等,以作为国家援助和支持的地域单元;二是按地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划分不同类型的功能区,以作为国家区域调控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地域单元。
从后者来看,当前大体可以考虑划分五种类型的功能区:一是调整优化区域。对于那些经济开发密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日益突出的区域,如珠三角、长三角等部分地区,重点是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质量,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综合竞争能力,优化和改善空间结构,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防止经济过度集聚,避免出现“膨胀病”,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二是优先开发区域。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经济开发密度不大,目前已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要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实行优先重点开发,引导人口、要素和产业合理集聚,形成新的产业和城镇密集带。三是潜在开发区域。对于那些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但近中期尚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重点是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合理控制经济开发强度,为今后大规模开发创造条件。四是生态脆弱区域。对于那些生态环境脆弱,不具备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区域,应按照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加强生态环境整治,鼓励生态性移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五是自然保护区域。对于那些依法设立的各种自然保护区,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有的还要实行抢救性保护,严禁从事不符合其发展方向的各类开发活动。
三、建立和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协调发展机制。这种新型机制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要有效发挥规划和政策的积极引导和调控作用。当前,着重要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完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并将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纳入国家宏观调控体系,以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在区域规划方面,当前应重点搞好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东北和成渝等地区的规划,同时积极抓好不同
层次和不同类型区域规划的试点工作。在区域政策方面,要按照公平优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困难地区的扶持力度。
在“十一五”期间,国家仍应把区域政策的重点放在西部开发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方面,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一步完善国家扶贫政策和民族地区政策。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应更多地依靠中部自身的力量,同时国家在商品粮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以及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而不应该也不可能再实行大面积、普惠制的政策。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则主要依靠东部自身的力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过去国家对东部地区的一些区域性政策,要根据情况的变化和体制转轨的要求进行适当调整。此外,要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在区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打破条块分割,消除区域性壁垒,根除地方保护主义,鼓励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产业合理转移和有效集聚,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进程

⑺ 包衣三叶草如何种植

三叶草为多年生豆科牧草,是豆科牧草中分布最广的一类,几乎遍及世界各地,全世界约有300多种,最常用的有白三叶和红三叶。三叶草喜温暖湿润气候,适宜生长在气温19~24℃、年降水量不少于600~800毫米的地区。白三叶适应性较强,耐寒、耐热、耐旱能力较强,种子随落地随萌芽生长,使草层盖度逐年增加,为优良的下繁草,耐牧性强,是长江以南各地区最主要的豆科牧草。
白三叶种子非常小,幼苗生长缓慢,加之根系入土不深,所以,整地务必精细,清除杂草,施足基肥。白三叶可春播或秋播,北方地区宜在3~4月份春播,南方地区以秋播为主。条播、撒播、飞播均可。每亩(667米2)播种量0.5千克,播深1~1.5厘米。白三叶最适宜与禾本科牧草如黑麦草、鸡脚草、猫尾草、羊茅、雀稗、牛尾草等牧草混播,建立中长期放牧草地。
白三叶茎叶细软,叶量丰富,适口性良好,营养成分和消化率均高于紫花苜蓿,各种家畜均喜食,是马、牛、羊、猪、禽、兔的优质饲草。白三叶再生性强、耐践踏,是适宜放牧利用,也可刈割,常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从生长第二年起,每年可刈割3~4次,一般每亩(667米2)可产鲜草2500~4500千克,最高可达8000千克。白三叶草固氮、改土、养地作用明显,可用作稻田绿肥。

⑻ 白花草木樨MelilotusalbusDesr.是什么品种

【分类及别名】豆科,草木樨属。别名为白甜车轴草、白香草木樨、白甜三叶。

【地理分布】原产亚洲西部,已广布全球温带地区,我国三北均有栽培,四川引种后生长良好。

【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草木樨主根发达,入土深1.5~2米,主侧根均着生根瘤;生长迅速,宿根越冬,次年返青早。草木樨适应性强,具有抗旱、耐寒、耐盐碱、耐贫瘠等特点,在黄土地区、陡坡农田、荒山荒坡、沟壑河滩、沙荒沙地等各种土壤都能种植,但忌低洼积水地,以石灰质中性、微碱性壤土最好,草木樨能耐0.3%~0.5%的土壤含盐量,是改造盐碱地的优良草种。耐寒力强,成株耐-30℃低温。抗旱力强,极耐瘠薄,甚至在中沙土上也能生长。再生力较强,产草量较高。种子发芽力可保存多年。生长旺,能抑制杂草。

【栽培技术】千粒重2~2.5克。基本同沙打旺。极适于在瘠薄土壤上播种,并适于粮草间作,轮作,还适于与林木间作,在石质山区可采用草木樨、沙打旺、苜蓿混播,控制流域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生产牧草或林草间作,果草间作,效果良好。单播每公顷播量为11.25~19.75千克,收种为7.5~15千克。

【经济价值】草木樨枝叶可作饲料,种子作精料,牛、羊、猪都可食用,放牧青饲、青贮、干草、草粉均可。因植株含香豆素,初喂牲畜不大爱吃。霉烂的草木樨因含双香豆素,毒性大,绝不能喂牲畜。放牧要掌握“三不进”原则,早晨有露水不进地,下雨天或雨水未干不进地,牲畜空腹不进地,以免发生膨胀病,可作燃料,灰分作肥料。花期长达50~60天,为蜜源植物。秆可造纸,种子可制酒、制醋、榨油、碾粉作农药杀蚜虫等。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