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生态理念
① 印度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人为原因
污染多了去了,你要那种吧
固体废弃物.白色垃圾.农药土地.
山与水,电磁,光噪音........
归一点.部分人太聪明太懂得索取.尔不知道回报了
② 印度的“绿色革命”指的是
印度的“绿色革命”:
1967—1968年,印度开始了靠先进技术提高粮食产量的“绿色革专命”的第一次试验,属结果粮食总产量有了大幅度提高,使印度农业发生了巨变。
广义的绿色革命是指在生态学和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人类适应环境,与环境协同发展、和谐共进所创造的一切文化和活动。
③ 请问有谁知道印度文化中哪些因素影响了生态诗人加里斯奈德的生态诗学
佛教禅宗。
加里·斯奈德被深层生态学家视为他们的桂冠诗人,他为全球生专态运动做出了属巨大的贡献.斯奈德将印第安原始生态智慧与自己一生的实践紧密结合,他是一位身体力行的生态学家和生态诗人.本文旨在研究斯奈德从印第安文化中所汲取的原始生态智慧.主要从万物有灵论、素朴生活和盖娅假说这三个方面来论证.
美国著名的垮掉派诗人加里-斯奈德, 在大学期间就翻译中国诗僧寒山子的诗,并在1956年东渡日本,居住十多年,并曾出家三年,专习禅宗,回国后和他的日本妻子一起隐居于加里福尼亚北部山区。他的诗在"返归自然"的主张下,将禅的精神融进诗中,力图将历史与自然景象容纳到内心,从而使诗歌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色,以对抗其所处时代的失衡,紊乱及愚昧无知,从而以质朴简练的语言和富有智能的洞察力,在美国当代诗坛上独树一帜。
④ 如何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从农业文明进入工业文明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工业文明在走向辉煌的同时,同农业文明一样,被扬弃也是其必然的“归宿”。因为工业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伴随而来的能源危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气候变暖等一系列问题,危及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破解这些难题,需要人类确立新的生态文明观,构建新的生态文明理念和发展方略。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写入中央政治报告,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报告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那么,我们应该怎么理解生态文明?怎么样去构建生态文明理念?怎么走生态文明之路?这些问题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需要我们不断探寻。
一、生态文明是一场关乎人类存亡的变革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生态文明的兴起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多方面变革,是人类社会的全新选择。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为基本准则,建立新型的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制度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强调从技术、经济、社会、法制和文化各个方面对传统工业文明和整个社会进行调整和变革;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要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以及所达到的文明程度。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角度,生态文明都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不管什么样的文明形态,都由三个层面的“同心圆”构成:物质技术层面、制度层面和理念层面。对生态文明的构建也离不开这三个层面。
生态文明理念层面: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它认为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基于一个科学常识之上,即:人类生存于自然生态系统之内,人类社会经济系统是自然生态的子系统。生态系统的破坏将会导致人类的毁灭。因此,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同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在发展的过程中注重人性与生态性的全面统一。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和以生态为本的统一,强调“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发展要服从生态规律,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工业文明“人统治自然”的价值观认为,只有人是主体,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的对象;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须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它强调人对自然的征服,以“利润最大化”为发展动力,推崇物质享乐主义,最终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肆意开发。
生态文明制度层面:生态优先的制度体系
在制度层面,生态文明充分考虑生态系统的要求,发展中始终贯彻“生态优先”的原则,通过完善制度和政策体系,规范人类的社会活动,实现传统市场体制和政府管理体制的转型,核心是通过强化生态文化教育制度、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法治,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等,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供制度和政策保障。
而在工业文明300年的发展过程中,从未将生态理念纳入制度考虑,漠视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承载能力,将经济的快速增长、物质财富的积累作为衡量社会进步以及个人发展的准则;把无限扩张的市场和计划建立在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虚幻泡沫基础之上。
生态文明物质层面: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在物质层面,生态文明倡导有节制地积累物质财富,选择一种既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又不损毁自然环境的健全发展,使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在生产方式上,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在生活方式上,适度消费,追求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崇尚精神和文化的享受。
而工业文明以不计环境代价的方法掠夺式地发展经济,高投入、高能耗、高消费、高污染,将生态环境变成了“资源库”和“垃圾场”,导致自然生态的急剧恶化。其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不可持续的线型过程。生活方式以物质主义为原则,以高消费为特征,认为更多地消费资源就是对经济发展做贡献。
二、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世界几大古文明的衰亡到工业文明的困境,从现实的发展需要到未来全人类的安全,生态文明无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古文明衰落的启迪:生态文明是人类的理性选择
距今大约8000年前,人类迈入了农业文明时代。随着农耕作业的发展,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也不断加剧,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致使古文明衰落和变故的例子屡见不鲜:
尼罗河流域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辉煌的古埃及文明。但是,不断地砍伐森林、过度垦荒和放牧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退化,最终使古埃及文明失去了生存发展之本;诞生于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文明,也是由于土地的恶化和人口的增加,导致“生命支持系统”濒于崩溃,最终走向了灭亡;过度开发造成的土地盐碱化,使伟大的印度文明走向了没落;同样,盛极一时的楼兰古国的急剧衰亡,也归咎于生态系统的破坏和自然环境的恶化。
这些古文明的衰落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应该反思长久以来人类自身与自然界的不和谐关系,重新进行理性的选择,走生态文明之路。人类文明同生态环境之间是唇齿相依、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只有彻底摒弃以破坏环境、过度消耗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才能使人类文明之花常开不衰。
工业文明深刻的教训:生态文明是根除“顽疾”的“良药”
西方工业文明困境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用触目惊心的案例描述了大量使用杀虫剂对人类造成的危害,敲响了工业社会环境危机的警钟。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的《增长的极限》一书提出了令全球震惊的观点:“如果让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耗像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增长极限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
正如美国环境政治学创始人之一、旧金山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约埃尔·卡西奥拉博士所说:“整个西方工业文明的社会秩序都建立在对经济增长无限追求的基础上,但是,无限追求经济增长的后果却是非常危险的。从生态学角度来讲,无限制的经济增长是不可能的,其短期内的后果可能是灾难性的,长期来讲对地球上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和非人类都会是非常致命的。”
工业文明的本质是资源型经济,其生产和增长依赖于大量的资源投入。而自然资源并不是无限的,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持续地破坏生态系统,最终会导致总崩溃。
工业文明在为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付出惨重的资源环境代价的同时,也在逐步走向灭亡。
工业文明的教训告诉我们,那种先污染后治理、只发展经济不顾生态环境的老路是行不通的。只有走生态文明之路,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才能根除工业文明的“顽疾”,让全人类走向“健康”。
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生态文明是工业化“救赎”之道
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传统老路。虽然,我们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为此也付出了惨重的环境代价:污染造成的水危机步步紧逼,水土流失造成的土地荒漠化迅速蔓延,大气污染造成的气候异常现象频频登场……尤其是在西方工业化已经给全球带来巨大环境压力的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进程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更加凸显。我们正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作为后发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需要加快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面对全球生态环境的现实和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中国又必须超越传统工业化。
让我们更加尴尬的是,环境污染已威胁到我们的生存,并严重制约着我们的经济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投入的需求还在不断加大,而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有限性注定延续传统工业文明发展模式举步维艰,路越走越狭窄。
生态文明的实践将缓和目前经济与生态环境的突出矛盾,帮助我们走出困境,实现工业化与环境友好型的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是中国唯一的出路,是中国工业化的“救赎”之道。
全球生态安全的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未来之本
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吉登斯指出,现代社会如同置身于朝四方疾驰狂奔的不可驾驭的力量之中,这种力量必然将现代社会带入被人为制造出来的大量新型风险之中,这其中包括生态破坏和灾难。事实上,这种灾难正在不断逼近:核辐射和核污染、臭氧层破坏、土地荒漠化、淡水危机、能源危机、气候变暖、物种灭绝等,每一种都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存。仅仅其中之一的全球气候变化便足以让人们惴惴不安。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其受关注程度和热闹纷争场景足以说明,关系到全球生态安全的气候变化已经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生态危机可能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威胁。人类只有以平等的心态调整同自然的关系,才能摆脱巨大生态风险,远离灭顶之灾。生态文明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是人类未来发展之本。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路径和发展方略
虽然中华文明是工业文明的迟到者,但无论是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是文化哲学艺术,无不闪烁着生态智慧的光芒。生态伦理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之一,这使我们有可能率先超越长久以来主导人类的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成为全球生态文明的先行者。今天,我们如何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伦理思想,顺利跨越工业文明,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大战略任务,让生态文明光芒照亮我们未来的发展之路?
在党的第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总结了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认识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现已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全党、全民在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有很大进展,出现了新气象。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是要建立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发展观。虽然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处于主动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始终是自然环境的产物,生存、繁衍和发展,都要从自然中汲取“养料”。人类必须抛弃工业文明时代的“主观价值论”,进而选择将自己纳入到自然秩序中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融洽相处、共生共荣,和谐发展。
第一,人与自然是平等、和谐的统一的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自然、人、社会演变的历史过程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揭示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正确运用而不可违背自然规律。恩格斯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并且提醒,“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相反,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和存在于自然界之中。”
第二,要用科学发展观取代“竭泽而渔”的传统增长观念。科学发展观是一种不侵害后代人生存发展权的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在价值层面高度契合。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摒弃轻视生态和征服自然的思想,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树立科学发展观,要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权衡利弊,确保社会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共存共荣;树立科学发展观,还要改变利己主义的人类中心论,革除不计生态后果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思想,使生产和生活方式做到合理和科学。不是把自然看做是被人类随意剥削和利用的对象,而是把它看做人类生命的源泉和价值的源泉。
贯彻生态优先原则,建立生态文明的社会制度
制度是文明的产物,标志着文明进步的程度。只有建立健全的生态文化、法律和经济制度,才能有效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社会制度的核心,是把“生态优先”的原则,纳入各项制度建设中,通过“生态优先”的各种制度设计,合理规范人的社会行为,协调各种社会关系,避免由于资源分配不公和权力的滥用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生态文明下的社会制度,应当尊重利益和需求的多元化,注重平衡各种关系,按照公平原则平等地分配自然资源和环境责任,以建立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社会秩序。
第一,强化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制度。生态道德驱动着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行为的自觉性、自律性与责任感。通过生态文化宣传和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念深入人心,最终化为社会行为,使个人发展同生态环境形成良性互动。人们生态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优劣。加强生态文化教育,可以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并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斗争;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深刻认识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增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第二,落实生态保护法治。制订与修改有助于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并且强化监督与检查,确保其贯彻落实。通过法治建设调动社会各界主动自觉地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明确社会各方生态环境保护的职责、权利和义务,自觉运用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同时,要通过建立和实施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激发和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环境执法人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
第三,建立生态经济激励制度。采取各种经济和行政手段,激励政府、企业、民众保护生态环境,形成人人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制度环境。各级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建立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财税体制和行政体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经济、行政制度基础和政治保障。特别应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绩效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及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超越传统工业化道路
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是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是生态物质文明的关键。我们应当选择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将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在生态环境可承载范围之内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力推动经济转型和产业革命。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及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那么,我们怎么实现这种转变呢?
一是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通过大量消耗资源来实现增长、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不同,循环经济则是通过“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和资源的不断循环使用,来带动经济的效益型增长,以消除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危害,力求达到污染物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最终使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一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对资源的利用表现为“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其经济特征是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二是走低碳经济之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虽然与循环经济的侧重点和衡量指标有所不同,但是二者具有相同的理念和价值观。低碳经济涉及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人类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它将引领我们超越建立在传统化石能源基础之上的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低碳经济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高利用、高效率和能源结构洁净化、合理化,因而是我们解决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一剂“良药”。低碳经济是一个“技术—制度”综合体,为加快推行,需要在工艺技术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制度改革创新两个方面同时并进,力求在“十二五”期间有一个新的起色。
三是大力倡导清洁生产。清洁生产是循环经济社会理念的实践基础,在一个企业或一个小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从原料到最终产品产出的全过程中,最大限度利用资源能源,这与循环经济遵循的“3R”原则完全一致。与传统的生产方式相比,清洁生产注重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不仅在生产过程中要节约原材料、能源并减少排放物,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整个生产周期对人的健康和自然生态的损害。
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一条连绵不断的长河,每一种新近的文明形态都是对前一种文明形态的扬弃。生态文明对于工业文明既有否定,也有承续。工业文明时代所创造的辉煌的科学技术、伟大的思想理论、不朽的艺术成就和空前的社会发展,我们必须充分肯定和继承。但是,工业文明时代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和发展方式,我们要毫不留情地予以革除和改造。我们要终结的,是一个时代的文明模式,而人类文明的历史是不会终结的。
⑤ 印度比西方更强调平等,甚至是众生平等的理念。但这样的理念为何会出现残酷的等级体系,如婆罗门等
婆罗门教,不是平等理论,而是四姓等级理论。
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
第三等级,菲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平等理论,是佛教提出的。
佛教认为:众生平等,皆可成佛。
⑥ 印度教…核心思想
印度教核心思想印度教认为善恶有因果,灵魂有轮回。善行能让人死后升回天,恶行则让人死后堕为答畜牲。印度教主张禁欲和苦行,以达到灵魂的净化。印度教还主张非暴力,不杀生,即使踩死一只蚂蚁也是不仁。因而印度教教徒一般是吃素,最保守的印度教教徒甚至连鸡蛋都不吃。
⑦ 英国和印度的政治生态特点是什么为什么
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殖民统治和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印度取得独立后就很快实现了相对稳定的西方式民主,这与新加坡和巴基斯坦这些亚洲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印度独立后,不仅建立了与英国相似的政体及国家权力架构,即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还建立了比较民主的选举制度,印度普选制度也基本完形;并且建立了稳定的和平的政权轮换制度。这些特点说明印度政体有明显的西方民主制的特征,但是,同时印度又是一个具有东方威权统治特色的国度,英国式的议会民主制在印度国度也发生了异化,印度政体也保留了适合本国国情的部分。
独立后,印度便将英国殖民主义时期确立的议会制度,全盘接受下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它在形式上与西方特别是与英国的民主政治体制基本上是一致的。如:
(1)制定了一部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印度宪法于1949年11月通过并于1950年1月正式实施。宪法宣布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言论、集会、结社、居住、迁移自由等)、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
(2)民主选举制度建立。印度独立后,每五年进行一次大选,从1952年第一次大选以来至1999年10日共进行了十三次大选,从未中断,议会民主制度也未发生动摇。
(3)实行多党并存的政党制度。印度政党之多可为世界之冠。根据印度选举委员会的报告,印度第一次大选时,全国政党总数为192个。第十一大选时参加角逐的大小政党多达443个。参加投票的选民达5.9亿。印度素有所谓“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之美称。
(4)构建了三权分立的权力架构。印度国会是印度联邦的最高立法机构,分联邦院(上院)和人民院(下院)。联邦院代表各邦,有240位左右议员,由各邦议会和直辖区分别选举产生,任期六年,每两年改选议员的三分之一。人民院由选民直接选出,由五百四十名左右议员组成,任期五年,期满全部改选。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集体对人民院负责;总统是印度的“国家元首”,享有非常广泛的行政权。印度最高行政机关是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
但印度的议会民主制又非纯粹的西方议会民主制,它具有某些东方威权体制的一些特征。英国的议会民主制在印度国度已经发生了异化,如:
(1)印度政党制度是多党并存,但是以国大党为轴心实行多党竞争,国大党在中央居于支配地位,是主宰着印度政治和左右政局发展的核心力量。
(2)印度属于专权的议会民主制,因为在印度,行政对议会负责,议会以民主为基础,下议院对立法和财政事务有最高控制权。这样行政与立法、下议院与上议院间的相互制衡是乏力的。而由于议会修改宪法的程序要求低,范围五限制,司法的地位和权力没有保障,无法制约行政和立法。因此一切权力都掌握在议会多数党或者可以说是掌握在多数党领袖手中,英·甘地执政14年独揽一切大权即是体现。印度没有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三权分立”,而是一种“三权合一”的议会民主制体制。
(3)印度名义上实行普选制,但实际上却是半普选制。各次大选取胜的执政党和领袖均没有获得多数的选票,甚至有几次大选不过半数。而在人民院中又采取所谓的相对多数制,即各政党只要选民票数领先就可以在人民院占有优势的议席。印度虽然有百年以上的宪政发展历史,但由于印度社会贫穷,经济落后,选民投票的盲目性相当大。
(4)印度实行种姓制度。印度是一个多种族、多宗教信仰的国家,她的大部分居民划分为许多相互隔离的种姓集团。种姓作为一种利益集团,直接构成了新政治制度的基础:政党成为了种姓集团的代表,种姓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加强。在村评议会、邦议会和国会选举中偶那个,属于同一种姓的人团结起来,力争把自己的代表选进政届。表面上轰轰烈烈的政治民主与实质上是中世纪的落后的种姓制度密切结合构成了印度政治的重要特色。印度的民主政治为“种姓政治”,在印度政治和政党制度中,种姓因素的作用远远超过其他一切因素,没有一个印度政党能逃脱种姓的影响。
当西方议会民主制移入到这个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印度社会后,不可避免地要同当地的文化传统和社会制度发生激烈的冲撞,外来的西方式政治制度不得不作出改变以适应印度社会的文化传统,这样就形成了西方议会民主政体加东方威权体制特征的印度政治制度。在对英国式议会民主制的异化过程中,西方“民主”制度的美好理想和原则与印度固有的价值观和社会制度相结合,形成了具有印度特色的政治制度。
⑧ 中国和印度的行动主导了地球变绿说明中国保护环境建设绿色中国理念以深入人心这句话对不对
emm,近期以来,因绿化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总被西方指摘的中国和印度,一举摘帽,成了世界绿化行动的主力军!其中,仅中国一个国家的植被增加量,更是占到过去17年里全球植被总增加量的至少25%。
NASA发表于2月11日的《自然》杂志称,中国和印度境内的绿化带非常醒目。虽然论植被区面积,中国仅为全球的6.6%,但中国占到全球植被叶面积净增加的25%。中国的绿化主要来自森林(42%)和耕地(32%),而印度主要来自耕地(82%),森林只占4.4%。
其实,科学家们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注意到了地球有绿化迹象,但当时他们只是认为这是由于二氧化碳浓度上升造成的,并不清楚人类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现在,通过分析近20年来累计的卫星遥感数据,这些研究者终于可以确定:
正是中国和印度的人类活动,推动了全球绿色覆盖面积的增加
⑨ 印度面临的生态环境及人为原因
生态环境遭到污染或破坏是印度当前所面临的严重问题。据印度官方调查,全国70%以上的地表水遭到污染,80%的居民得不到干净的饮用水,与饮水污染有关的疾病使印度每年损失7300多万个工作日。(注:孙培钧:《印度的环境保护与持续农业》,《南亚研究》, 1990年第1期。)大气污染同样严重。印度商业能源中,有60%来自灰分很大的低质煤和褐煤,排放大量的有害气体。化学、机械等工业很少有排污设备,导致这些地区癌症、肺病、皮肤病和肢体畸形发病率很高。除了生态环境污染以外,还有水土流失问题。由于长期的过量采伐林木、毁林开荒和采集药材,森林面积不断缩小。从独立初期到90年代,印度的森林覆盖率从35~40%缩小到19.5%,森林的蓄水作用日益减弱。因水土流失而造成9000万公顷土地受损,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3。仅在印度的喜马拉雅山地区水土流失每年使4900万公顷土地受损,地表土损失达60亿吨。森林面积缩小引起的气候条件恶化和雨量减少,造成沙漠和干旱地区面积的扩大。目前印度干旱地区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70%以上。60年代中期开始的绿色革命,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过量开采地下水,农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质量下降,地下水位在不断下降,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⑩ 印度的自然环境字数不限
印度所处的自然环境
古代印度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面积约410余万平方公里,远大于古代埃及与巴比伦的面积之和。印度位于亚洲南部,是一个半岛,状如不规则的倒三角形。也有的学者将印度形象地比喻成一只硕大无朋的牛乳,并相应将印度洋上的明珠斯里兰卡比做从这乳房流出的一滴乳汁。莽莽苍苍的喜马拉雅山脉横亘在印度北部,将其与亚洲大陆隔离开来。因此,这一地域又被称为南亚次大陆或印度次大陆。喜马拉雅山咏拥有多座世界高峰,海拔达到或超过7300米的就有一百一十余座。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即在其中。这些伟岸的山峰顶部终年白雪皑皑,位于永久雪线之上。数千年来,喜马拉雅山脉对于南咂民族产生了人格化的深刻的影响。这在他们的文学,政治、经济,以及他们的神话和宗教中,都有反映,冰川覆盖的浩茫高峰早就吸引了古代印度朝山进香者们的瞩日和遐想。印度神话认为,司毁灭的大神湿婆和他的妻子雪山神女就居住在喜马拉雅群山中的盖拉娑山上,而喜马拉雅(Himalaya)之名,则来源f古印度梵语词hima(“雪”)和alaya(“域”)。
喜马拉雅山脉构成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之间几乎不可逾越的屏障。喜马拉雅山脉的主体住杏漠和克什米尔地区的帕尔巴特峰至中国西藏南迦巴瓦峰之间,从西向东绵延2500公里。两个喜马拉雅山王国尼泊尔和不丹就位于山脉东西两端之间。喜马拉雅山脉在西北与兴都库什山脉和喀喇昆仑山脉交接,北面则是西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南北宽度,在200-400公里之间。
喜马拉雅山脉是从阿尔卑斯山脉到东南亚山脉这一连串欧亚大陆山脉的组成部分。6亿年前,这一地区的绝大部分还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中,大约1.8亿年以前,古老的冈瓦纳超级大陆开始解体。冈瓦纳的碎块之一,也就是形成印度次大陆的岩石圈板块,在随后的1.3亿年间向北运动,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西藏高原。在高原的南缘,外喜马拉雅山脉成为这一地区的首要分水岭和气候屏障。60万年以前,喜马拉雅山就已经成为地球上最高的山脉。
从印度方向看,喜马拉雅山脉像是一弯硕大的新月,主光轴超出雪线之上。雪原、高山冰川和雪崩都向低谷冰川供水,使之成为大多数喜马拉雅山脉河流的源头。古代印度的主要河流如印度河、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均发源或流经喜马拉雅山脉。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也就没有人类文明。正是这些水量丰沛、浩浩荡荡的河流,吸引了印度先民前来定居并滋养了印度文明。印度人对这些河流充满感情,恒河更是他们心目中伟大的圣河。
印度河发源于中国境内的冈底斯山西侧,上游一段称狮泉河和噶尔河,入印度后先向西北流经克什米尔,再向西南纵贯今巴基斯坦,最后注入阿拉伯海。印度河全长3180公里,流域面积96万平方公里。印度河流域是印度古代文明的摇篮。恒河发源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冈戈里冰川,向东流经印度斯坦平原,最后在今孟加拉国境内与布拉马普特拉河汇合,形成世界上最大的三角洲,并注入盂加拉湾。恒河全长2700公里,流域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恒河流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一一佛教的诞生地p布拉马普特拉河发源下我国西藏境内喜马拉雅山北麓,上游为我国西藏的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穿越喜马拉雅山脉,流经阿萨姆平原,与恒河会合后水势异常壮阔。布拉马普特拉河在古代印度境内长约1130公里,流域面积58万平方公里。这三条大河分别与其支流形成三大水采:杰卢姆河、奇纳布河、拉维河、比亚斯河与萨特莱杰河属于印度河水系,弧穆纳河、拉姆甘加河、卡利河、卡尔纳利河、拉普提河、甘达克河、巴格马蒂河属于恒河水系;蒂斯塔河、赖达克河与马纳斯河属于布拉马普特拉河水系。
喜马拉稚山脉还是一个气候大分界线,对印度次大陆和北面的中亚高地的气象状况有着重大影响,使山脉两边形成迥然不同的气候与生态系统。喜马拉雅山脉在冬季阻挡来自北方的大陆冷空气流入印度,使之冬无严寒,同时迫使暖湿的西南季风在印度一侧形成巨大的降水量。例如,西姆拉和穆索里的年降水量为1530毫米,大吉岭则达到3060毫米。然而,在喜马拉雅山脉北侧,位于印度河谷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的斯卡都、吉尔吉特和列城等地,年降水量只有70-150毫米。
印度半岛的东面是辽阔的孟加拉湾,西面是浩瀚的阿拉伯海,南端逐渐缩小,伸入印度洋中。喜马拉雅山脉与半岛三面的水域形成古代印度的天然屏障,使印度文明处于相对的封闭状态,从面形成了独特的面貌和个性口古代印度北部与中圜和尼泊尔山水相连,西北部与阿富汗接壤,东面与缅甸相邻,南与斯里兰卡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印度拥有数以百万平方公里计的海洋国土,蕴藏着丰富的鱼类与其他资源。可以说,印度的自然地理条件是得天独厚的。
印度地貌呈现多样化的形态,地势从北到南逐渐降低。印度本±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地区,即火山区、印度河与恒河平原区、沙漠区和南部半岛区。喜马拉雅山区除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之外,尚有众多的动植物资源。那里至今林木葱茏,风景如画。印度河平原与恒河平原长约2400公里,宽约320公里。从流经德里的亚穆纳河至孟加拉湾,在1600公里的范围之内,海拔落差仅有200米。因此,恒河平原可谓坦荡如砥。这些平原地区河流纵横,水量丰沛,土地肥沃。在五河之邦的旁遮普地区,距今四千余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高度发达的城市文明。不过,恒河平原的西部,即从德里至巴特那这一地区,历来被认为是印度的腹心地带。印度历史上的诸多强大王朝,都将统治中心置于此地。印度河与恒河平原是人口高度密集的地区,非常适宜农业文明的发展。沙漠地区主要集中在印度西北部拉贾斯坦邦。塔尔沙漠是印度最大的沙漠,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口由于风化作用和洪水侵蚀,北部为沙砾沙漠,南部为岩石沙漠。夏季酷热,最高温度可达51℃。半岛高原区与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之间横陈着山脉与丘陵。它们的高度在海拔460-1220米之间,与喜马拉雅山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其中最重要的是温德亚山脉和萨特普拉山脉。它们实际上是南北印度之间的屏障或分界线。萨特普拉山脉以南是著名的德干高原。半岛两侧离海岸线不远分列着东高止山与西高止山。东高止山平均高度约为海拔610米,西高止山在海拔915-1220米之间,少数山峰高度在2440米以上口东高止山与盂加拉湾之间,西高止山与阿拉伯海之间,是两条狭长的沿海平原。两山最后在半岛南端合为一体。其实,德干高原的平均海拔高度不过600米,与其说是高原,毋宁说是高地或台地。半岛地区也有许多河流,如纳巴达河、哥达瓦里河、克里希纳河、科佛里河等。它们的水源主要来自降雨。
印度大部国土处卡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基本上属于热带季风类型,主要受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影响。东北季风在冬季(1-2月)从陆地吹向海洋,西南季风义名夏季季风,每年6--9月掠过印度洋,阿拉伯海与孟加拉湾由海面吹向陆地。在经历3-5月的热季之后,西南季风给印度次大陆送来丰沛的雨水。对于印度人民来说,在久旱和酷热之后,雨水开始从天而降犹如盛大的节日来临。雨季可以持续数月。天空乌云翻滚,豪雨滂沱,电闪雷鸣。但是,淫雨间或导致江河暴涨,洪水泛滥,也会给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
远古时代的印度,许多地方森林密布。充沛的雨量和炎热的气候特别宜于林木的生长。梵文史诗《罗摩衍那·森林篇》描绘了罗摩一行从宫廷流放到森林之后的生活。其中有几行诗写道:
这些林子里开满了花,有丰盛的根、茎和鲜果,成群的鹿常到这里来,还有成群成群的鸟鹊。
有成片的盛开的荷花,有许多水清的小河,
河里面落满迦兰陀鸟,有许多池塘和湖泊。
你将会看到那些山泉,看上去真正悦目赏心,还有那些美砂的山林,响彻孔雀呜叫的声音。
森林常常就是印度古代仙人静思悟道之地。另外一部梵文史诗《摩诃婆罗多》中的著名故事《沙恭达罗》也有森林生活的背景。广阔的林海为印度先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使智者们得以沉瓶于精神追求而无腹中之忧。可以说,森林是印度文明发育的一个重要场所。现在,印度依然拥有6373万公顷的森林,约占其国土面积的19.39%。
雄伟的山脉、浩瀚的海洋、奔腾的江河与茂密的森林表现出自然的强大力艟。自然力愈显得强大,人就愈觉得自己渺小。生活在古代独特地理环境下的印度先民,对于自然怀有普遍的敬畏心理。人们在无法理解与解释自然现象时,就容易将之归于超自然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神格化。在史前时代,自然神崇拜和巫术在印度已经相当流行。它们成为后世印度众多宗教的滥觞。印度成为宗教王国并产生独特的宗教文化与印度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那样的环境特别适于宗教的产生和流传。印度教、佛教、耆那教等印度宗教的诞生就远早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众所周知,耆那教中有一个派别被称为天衣派。他们主张过简朴的生活,反对积蓄私财,因此以不穿衣服为他们的鲜明标志。这样的教派只能出现并存在于冬无严寒的印度。
虽然印度在地理上相对封闭,但天然障碍并非全然不可逾越。自古以来,外来的商贾、移民与僧人就知道从喜马拉雅山较低处的山口进人印度。同样,印度商贾与僧人也循这些山口与外界交通。古代印度与阿富汗接壤。横亘在两国西北边境的兴都库什山脉有一些重要的山U,其中以白沙瓦附近的开伯尔山口最为知名。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砭韵雅利安人就是通过这些山口进入南亚次大陆的。历史上,这些山口具有十分重要的军事意义。例如,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元太祖成吉思汗和突厥人帖术儿等世界的征服者以及莫卧儿开国皇帝巴卑尔,都是通过这些山口进入西北印度的。近代以来,情况有所变化6掌握先进航海技术的西方殖民者,更多从海路进入印度。印度文明在其发展过程中曾经多次受到外来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中世纪穆斯林的入侵给印度带来了新的文明因素,使印度的宗教和社会状况趋于复杂。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的冲突始终不曾中断。1867年,赛义籀爵士率先提出印度教徒与穆斯林是“两个民族对之说,1929年,全印穆斯林联盟主席、诗人和哲学家阿拉马·伊克巴尔主张建立一个“统一的穆斯林国家”。1933年,法学家拉赫马特·阿里等人将这一尚未问世的国家命名为巴基斯坦。1940年,巴基斯坦国父穆罕默德·阿里·真纳系统阐明“两个民族”理论,使之成为建立独立的穆斯林国家的理论基础。【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国成立,使印度东西两翼失去约9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东巴基斯坦于1971年12月】6日脱离巴基斯坦,建成独立的孟加拉国。
印度现有国土面积为三百余万平方公里。南北最长距离为3214公里,东西最大宽度为2933公里,陆地边界约1.52万公里,包括一些群岛在内的海岸线总长约7517公里。印度共设28个邦和7个中央直辖区。然而,需要说明的是,在28个邦中有两个尚存争议,未能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认可。位于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查漠和克什米尔是印度与巴基斯坦均声称拥有主权的地区,双方现在分别控制着其中的一一部分;印度1987年2月20日成立的阿鲁纳恰尔邦约9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历来属于中国。
今日的印度在西北部与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接壤,在北部与中国、尼泊尔及不丹相邻,在东部与缅甸和盂加拉国毗连,在南部与斯里兰卡隔海相望。
印度文明就是在这样一片辽阔的土地上兴起和不断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