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与价值

生态与价值

发布时间: 2020-12-13 23:20:43

Ⅰ 论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

摘要 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社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尺度,按其保障发展、保护资源的功效不同,区分为生态价值和生产力价值两种形式。生态文明建设中应努力实现两种价值的平衡。资源环境承载力是界定生产力价值实现的最高上限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的有效工具。

一、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进程的新阶段

文明是人类这一智能生物主体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在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过程中发展和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不仅代表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状态,也代表着人类从认识自然、依从自然的蒙昧状态,逐步发展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自主创造状态的过程。

以生产力水平为标志,人类文明进程迄今基本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期。尽管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文明程度不同,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人类文明开始逐渐融合、趋同。人类文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出现,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生态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这使得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共同面临着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共同面临着生态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因而转变发展方式、缓和人地矛盾成为人类共同的诉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首次提出“可持续发展”一词,到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上《21世纪议程》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标志着人类文明一个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的来临。

(二)生态文明的时代特征

文明的发生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变化为主线。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不同的哲学表达。马克思说过:“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文明的活的灵魂”。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用主、客体二分的思维框架,去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问题,人和自然的关系被两极化,从环境中心论到人类中心论,人从崇拜自然、信奉拜物神教,逐渐被作为价值核心“自由”存在,而自然则退居从属地位而失去“自然性”,到工业文明时期表现尤甚。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和相应的发展实践带来的是严重的资源危机、生态环境危机,相应的结果必然是人类生存危机。因此能否持续发展成为当今的时代主题。

在人地矛盾危机重重的时候,我们需要从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是孕育人类的空间基础与物质能量基础,是人类永远的家园。人类不过是处在食物链末端的一个普通的生物群体,只是人类具有智能这一特性,使其具备了缔造文明的能力,也使其在人地关系中成为主宰,而将自然作为被动的客体。自然成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却失去其自身存在与发展的独立性、自我性。自然家园毁灭,人类文明焉附?生态文明时代的哲学灵魂,是对自然生态系统发生、发展的哲学表达。在这个系统中,要尊重自然本身固有的存在与发展规律,要视自然万物与人平等、共生、共同发展,改变以人类自我为中心的思维与行为方式,把自然视作在生态系统中与人类平等的主体,而不仅仅是劳动对象。当自然做为人类文明的来源的时候,人类不应只从中索取,更要保护和促进自然的发展,这是人类必尽的义务和责任。

因此,我们需要重建人地关系,重建新时代的文明发展方式。新的文明应以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环境平等、共生、持续发展为宗旨,文明形态不仅表现在人类社会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上,也表现在自然资源环境的存在与发展状态上。这种把生态持续发展视作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同等重要,并在人类文明建设中推动生态持续发展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因此生态文明建设要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基础,以科学技术为手段,在以自然资源环境为对象创造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同时,促进自然资源环境的循环、更新、稳定、持续发展,形成共生、包容、协调、统一的人地关系。这不仅仅是认识上的进步,更意味着行为方式的全面改变,是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必然。

二、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问题

(一)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创新

生态文明时代亟需解决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就是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价值问题。

一般意义上的价值,是指自然物的用途或积极作用,即使用价值,是物的自然属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的无差别的劳动,是商品的基本属性之一,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交换产品的社会联系的反映,是为解决商品交换标准而提出的概念和界定的计量工具。劳动价值论以生产商品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格,而效用价值论则以补偿消耗等量资源的平均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格。无论劳动价值论抑或效用价值论,都是以人类社会活动为出发点,以人类的主观视角来探讨和判断人类生产活动的对象或产物有没有价值、价值的大小,而对资源环境的价值也出于资源环境是否参与到人类社会生产活动过程中,是否经过人类劳动,是否对人类有用来判断。

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理论提出两个挑战,其一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对劳动和劳动创造价值的范畴及其作用问题的质疑;其二是对于有些自然物质以及环境,因为没有参与社会劳动,没有在商品交换中体现出实体性,导致部分价值(使用价值,未进入计价、交换)的缺失,造成的恶果是对资源环境的无节制使用却没有相应补偿,导致资源环境的恶化与破坏。

理论的缺陷和实践的需求急需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创新。劳动价值论以劳动决定价值立论,效用价值论以物质满足人类需求的程度决定价值立论。生态文明时代的资源环境价值理论应建立在人地和谐、“天人合一”的基础上,以资源环境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的使用价值为尺度,寻求保障发展、保护生态平衡的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

自然生态系统的各种物质、能量及其所处环境,有些需要通过人类劳动,有些根本不需要经过人类劳动,都能够被人类利用,只要能够被人类利用,就具有使用价值。资源环境不仅对于人类具有使用价值,同时对于自然生态系统也具有使用价值,这是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的根基和出发点。生态文明时代,资源环境价值不再仅仅体现为人类从事商品交换活动的计量工具,还体现为人类健康生存的基本环境质量保证,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自身平衡与发展的功能。按其保障发展与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可以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

(二)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

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生态是自然生态系统存在的形式和运动的状态。自然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组织机制,通过空气、水、阳光、土壤、生物等生态要素的运动,完成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过程,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发展。这一过程无需人类劳动的参与,依靠自然本身的机制实现,创造价值的“劳动者”是自然生态系统本身。资源环境对于自然系统来说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力价值,但却有着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发展的生态价值。

生态价值的实现是保证人类拥有充足的资源、良好的环境的前提条件,为人类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与生存需要的“维生价值”。

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生产力是在人类利用资源环境的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当资源环境进入社会生态系统,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要素(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经社会物质生产过程的加工,最终形成人类社会文明的物质财富基础,其效用或价值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资源基础与环境基础。资源环境这种相对于社会系统、相对于人类生产劳动的使用价值,称之为生产力价值。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的程度,促进了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实现的过程正是文明进步的过程。

(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对立统一

资源环境具有相对于自然主体的生态价值和相对于人类主体的生产力价值,首先具有生态价值,然后才具有生产力价值,生产力价值依附于生态价值存在。二者统一于资源环境本身,互为矛盾,不可兼得,形成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

在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人地观必然产生不同的资源环境价值观,文明发展对资源环境的诉求不同,导致资源环境价值的实现不同。文明早期,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有限,自然为中心的人地观使人们对自然充满敬畏,以被动依赖为主,生产力水平最为低下,只能靠石器、动物骨角、树枝等简易工具,直接利用自然物质为生活资料,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微弱,生态价值得以保全。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慢慢出现了人定胜天的思想,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人类开始从被动依赖到主动开发利用资源环境,社会物质生产表现为利用畜力、水力发展农业、畜牧业,人类中心主义思想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与生产价值此消彼长,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出现一定程度的生态环境问题。以蒸汽机、电动机、微电子技术为标志的三次技术革命,把人类带人工业文明时代,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内,社会物质财富迅速积累,人口迅速膨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使得人类对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资源环境的生产价值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而伴随出现的土地退化、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温室效应等一系列的资源环境问题,生态价值严重损毁。

资源环境的双重价值在文明发展过程中互为消长。人类中心的人地观导致了资源环境价值实现的逆转,生产力价值逐渐扩大,而生态价值日渐被侵蚀和忽略。生产力的进步实现了资源环境生产价值最大化,带来人类文明的进步,却使得生态价值大大降低。这是自然生态环境日渐恶化的根源所在。要形成协调可持续的人地关系、发展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需要合理处置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的矛盾关系。只有在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同时实现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图1)。

图1

人类要在生态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生存,更要在生产力价值的实现过程中寻求发展,发展是为了人类生存得更好。若生态受到破坏,生存质量无从谈起,发展亦无从谈起。因此文明发展在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同时,更要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这是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基。

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

(一)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传统文明对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已经实现了最大化,相应使生态价值大大受损,生态文明时代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资源环境的价值平衡问题。生态文明时代,需要有效控制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实现,生产力价值实现以不破坏自然生产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即不破坏生态价值为底线。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在两种价值实现中寻找一个合适的度,达到两种价值同时实现最大化、最优化。

今天,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资源环境价值的追求存在差异。发达国家在深度挖掘了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之后,实现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现已经开始注重转向生态价值实现。而发展中国家大多仍然处在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的阶段,对生产力价值的追求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全球性资源环境问题的出现,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提上了文明发展的议程,生态文明时代如何协调和平衡区域乃至全球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快速发展阶段,由于对人地关系的错误认识,以牺牲生态价值换取生产力价值,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在今后应当承担更多的保护生态的责任和义务,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发展的压力,也必须要兼顾生态环境问题,确定合理的生产力发展速度、生态保护的约束强度,在发展与保护之间寻求合适的合理的“价值平衡点”。面对生态问题全球化,不同发展水平国家形成有差别的共同行动,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只有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处在一个合理的平衡位置,才可能确保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平衡的依据与途径

人与自然构成统一的系统。自然资源环境是人类社会的承载体,以人为本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包括生产消费的所有环节,是资源环境所要承载的对象。承载力是指在确保生态可恢复与可持续,并满足人类需求的前提下,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数量与质量,能够承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能力。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就是采用科学的方法,对资源环境各种要素指标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一个地区一定时期内的资源环境承载力阈值,用以指导确定承载对象活动的范围、强度、规模等,通过对人口数量、经济总量、排放总量的控制,实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可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一方面考量资源环境的数量、质量和空间分布,一方面考量社会需求的总量,同时考虑经济社会进步、科学技术发展、文化背景、政策制度及管理体制和法制等因素对人类社会开发利月资源环境的方式、规模和速度等的影响,最终确定承载力大小。承载力大小实际上界定了生产力价值开发的最高上限值和生态价值实现的最低下限值,就是将资源环境开发利用控制在可承载的范围之内,即保证实现资源环境生产力价值的同时也确保生态价值的实现。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作为平衡两种价值的工具和手段,承载力阈值就是平衡生产力价值与生态价值的科学依据,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需要认真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在资源环境两种价值的实现过程中,人类不是消极等待,应该积极应对,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保护能力,既要保障发展,又要保护资源,既要充分利用资源环境的生产力价值,又要确保资源环境的生态价值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原载《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8期,作者与樊笑英合作撰文)

Ⅱ 生态浮床的价值

生态浮岛,又称人工浮床、生态浮床等。它是人工浮岛的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质,利用生态工学原理,降解水中的COD、氮和磷的含量。它以水生植物为主体,运用无土栽培技术原理,以高分子材料等为载体和基质,应用物种间共生关系,充分利用水体空间生态位和营养生态位,从而建立高效人工生态系统,用以削减水体中的污染负荷。它能使水体透明度大幅度提高,同时水质指标也得到有效的改善,特别是对藻类有很好的抑制效果。生态浮岛对水质净化最主要的功效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例如总磷、氨氮、有机物等,使得水体的营养得到转移,减轻水体由于封闭或自循环不足带来的水体腥臭、富营养化现象。

生态浮岛通常用于生态修复城市、农村的水体污染,也用于建设城市湿地景区等等。

Ⅲ 植物的生态价值和商业价值

植物对人的生态价值=时间×绿值/距离。这一公式的创立可以让我们清醒地看到所面对的问题,指出正确的前进方向。
绿值=基础值+特异值,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或放出氧气的量为基础值,清除有害气体的能力和对人身心保健、治疗的能力为特异值。绿值的建立使植物的生态价值数量化,对在保持生物多样性基础上,建立人居环境所使用植物品种的生态价值数据库,在人居环境中选择、比较、进而精确的使用植物,在单位面积上做出较高生态价值的方案。
时间,是指植物对人感官起作用的时间。
距离,是由人的感官主要以视觉对植物的感知分为亲密到近、中和远三个距离段。亲密是指伸手可及的范围,人的五种感官对植物都能有清晰的分辨,近是指视觉能分辨植物的真假和品种的不同。中距离是指不能分辨植物个体,只能看到一片绿色。远距离是指看不到绿色。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人与植物在一起的时间越长、植物越多即绿值越大、和植物的距离越亲密,植物给人的生态价值越大。
以绿色植物对人感官的影响力,绿色植被的生成来源,植物与人的相互作用,以城市中的人为中心将地球上的植被系统分为三个绿色圈。
第一绿色圈是天然林植被系统,它是自然生成的森林植被。这一绿色圈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基础。它有自己的成长规律,人类要做的是减少对它的干扰。恢复其良好影响是漫长的自然过程。它对人类生态影响指标是森林覆盖率。
第二绿色圈是城市及周边的人工林植被。是政府用税收人工建成的植被。它具有净化空气,吸收有毒物质,吸附粉尘,分泌杀菌素,调温降噪的功能。是城市的主要生态支撑系统。它通过影响城市的小气候,人视野中的绿色比例对人产生影响。其发展受财政和城市土地面积的制约,绿化潜力有限。联合国生物圈生态组织认为城市人均绿地大50平方米以上为最佳居住环境标准。在中国达到这一目标要走漫长的路。体现它对人的生态影响是要求单位面积上更高生态产出的指标:绿容率。
第三绿色圈是建筑本体上的绿色植被。是以私人投资为主建设和管护的人工植被。据统计,现代人一生中85%左右时间处于建筑空间中。这里的植物和人处于亲密距离。从公式可知,这一区域只要增大植物使用量,即可产生三个绿色圈里面最大的生态价值。它是城市提升绿化水平的高地。第三绿色圈是与人相互作用最直接、最长期也是最强烈区域,人只要愿意,一天可得到。衡量植物在这一区域的影响,需要更精细的指标:绿值。
有了三个绿色圈也就产生了两个过渡带,也就是两种力量、两种规律相互作用的区域,其发展与建设需考虑这些特点。第一和第二绿色圈之间的过渡带建设,应主要遵从自然的力量。第二和第三绿色圈之间的过渡带建设,以政府为基础,充分利用私人的个性需要,利用社区自治组织,私人投资建设。
三个绿色圈概念,使我们比较清晰地认知人与三个绿色圈的相互作用关系。它们各有独立作用的区域,特别而相互之间不可取代的独立价值。它们之间相互渗透交互影响,组成了地球上一个完整的植物生态系统。三个绿色圈的建立,构成了建筑中的人与大自然联系的生物廊道,恢复起人与自然的直接联系。
现实的第三绿色圈建设的起点,主要是建筑的围护—阳台。阳台是建筑室内的外延,是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相联系的纽带。使居者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最佳空间。全部打开,室内和建筑外部环境相连,外部的空气通过阳台植物层的过滤、去尘、降噪、增氧、调湿、杀菌、添加负离子等生态处理后变成新鲜空气进入室内。关闭外部,对内开放,植物区和室内形成闭路系统,植物区在阳光作用下就象一台生态反应器一样吸入室内污浊空气,处理后,送出新鲜空气。到了夜晚,关闭室内与植物区的联系,我们将避免植物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危害。在这里有阳光的照射,有建筑对温度的控制,是适合多数植物生长并产生良好生态产量的地方。
这里是一片绿洲、一个小森林、一个生态仓。在这里,人将享受到自然的气息,阳光的温暖,绿色的围护,都市的压力得以舒缓,心灵得到充实和慰籍,接受自然的灵感与创意。植物季节的变化,将唤醒都市人内心蛰伏已久的自然节奏重新获得生命的能量。
第三绿色圈建设的终极目标,植物在建筑外围护中占重要地位。随阳光渗入建筑技术的发展,向内部渗透。使高密度建筑、人性、自然溶为一体。自然回归人居。

Ⅳ 海草的生态意义与经济价值是什么

海草的生态环境及价值

海草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如改善水的透明度;控制浅水水质;是许多动物的直接食物来源;为许多动物种类提供了重要的栖息地和隐蔽保护场所;栖息着许多重要的底栖生物;抗波浪与潮的能力,是保护海岸的天然屏障。海草通过其高生产力建立很大的碳储备,在热带地区,这些碳储备被食草动物如海龟、鸟类和海洋哺乳动物利用。碎屑食物链通常被认为是来自海草的主要能量源流动的途径。据国际上的研究结果,海草的经济价值远高于红树林和珊瑚礁的经济价值。

海草在海洋生态环境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海草作为一种生长在水下的水生植物,由陆生植物演变而来。海草是唯一淹没在浅海水下的被子植物,其花在水下结果,然后再发芽。全世界的海草包括12个属,约50个种,这些植物广泛分布于温带和热带的海岸带水域,并且是常常受到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严重干扰的群落生境。它们偏爱的环境主要是流动有限的沿海泻湖、河口和海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草场、与红树林和珊瑚礁一样,是三大典型海洋生态系统。海草场是生物圈中最具生产力的水生生态系统之一。

和陆生植物一样,海草也有根茎叶的分化,海草还会开花和结果,它也是通过光合作用以获得自身生长所需能量的初级生产者。但是海草和陆生植物也有显著的不同,海草没有强壮的茎秆,它们的叶只需海水的浮力的承托就足以抵挡波浪的冲击。

从海草的形态学和生活习性来看,它们有时候更像海里的大型藻类,但是只要细心观察,两者之间有着极大的差异。从生理结构上看,海草更接近于陆生植物,它们有完善的结构分化,而大型藻类却没有。大型藻类通常通过假根附着于海底或其他一些固定于海里的物体,而海草有真正的根,它们通过根固定于海底,并通过根吸收沉积物里面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所需的矿物质。从光合作用来看,大型藻类的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海草只有叶有叶绿体,因而海草的光合作用只能够通过叶进行。此外,大型海藻可以通过营养盐海草的生态环境

和矿物质的扩散作用而直接从水体中获得这些物质,而海草只能够通过木质部和韧皮对这些物质进行传输。最后,大多数的大型海藻没有繁殖器官,而海草能够很好地进行有性繁殖。

海草是饲料、化妆品、工艺品的很好的生产原料,此外,海草场也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以及为旅游观光的价值。

海草场的 存在改善了周围的环境,为周围的居民提供了便利或福利。海草场的存在对净化水质、减少岸堤维护费用、增加海草场及其近海的渔业资源有着极大的作用。海草通过吸收周围海水中的N、P等营养元素而达到净化水质的效果,从而避免赤潮的发生。海草场为鱼、虾、贝类等生物提供庇护场所、栖息场所,提供食物,使海草场中的渔业资源特别丰富,此外海草场也是许多经济鱼类孵育仔稚鱼的好场所。海草场的存在不但对其中的渔业资源有很大的贡献,而且对其附近海域的渔业也有很大的贡献。海草场中的经济动物在海草场中孵卵、生长以及生活,其幼体长大后可能游到附近的海域生活,这就为附近的海域增加了渔业资源。海草的存在可以抵挡住部分风力,减弱风力,保护海堤。

海草的生态环境是饲料、化妆品、工艺品的很好的生产原料

海草作为海洋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除了能为人类带来可视的经济价值之外,还有一些不可见的价值,例如海草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增加了审美视野,等等,这些作用所带来的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的。

Ⅳ 寒温带针叶林的生态与经济价值

寒温带针叶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特别是随纬度南移,森林生产力增加,是我国主要木材基地,同时也是造纸和人造纤维的原料基地,又由于这类森林多分布在山地,对于水土保持起着重要作用。

Ⅵ 一颗树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比是多少

是的,(1)减少水土流失,净化空气;

(2)植树进行光合作用生成氧气和地下水,可以减少回温室效应的产生,同时对答我们的视力有一定的帮助,使生态得到平衡,有利于生物的生存.
(3)植树可土壤的肥力有作用;
(4)防风固沙,美化环境。

希望对你有帮助

Ⅶ 蜗鸢的生态价值

蜗鸢是福寿螺的天敌,引进它们可以有效的控制福寿螺的数量。福寿螺分布于南北半球、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之淡水或半淡咸水中,即湖沼、池塘、沟渠等静水水域。栖息于10-100厘米水深之边缘地带,适当的水温为25-30 ℃之间。原产地亚马逊河流域,在当地因为有鹰隼类为其天敌,因此危害不明显。1981年由一位巴西籍中国人引入到广东,1984年前后,已在该省作为特种经济作物广为养殖,后又被引入到其他省份养殖。福寿螺虽然好吃,却给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的水稻种植造成相当大的危害。福寿螺已经被中国国家环保总局列为16种“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之一。在中国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浙江、海南、四川、重庆、台湾等省市。

Ⅷ 淡水湖泊的生态价值

淡水生态系统
在淡水中由生物群落及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系统。分为静水的和流动水的两种类型。前者指淡水湖泊、沼泽、池塘和水库等;后者指河流、溪流和水渠等。具有易被破坏、难以恢复的特征。
淡水湖泊生态系统,属静水生态系统(缓流生态系统)。
缓流与急流相比,含氧量较少,但是营养物质要丰富得多,因此,缓流中的动植物种类也较多。缓流中的生产者主要是浮游植物及岸边的高等植物,此外,从陆地上随雨水等进入河中的叶片碎屑等,也是水生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缓流中的消费者有穴居昆虫和各种鱼类,此外,虾、蟹、贝类等动物也较多。
淡水生态系统不仅是人类资源的宝库,而且是重要的环境因素,具有调节气候,净化污染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在20世纪以前,全球对淡水系统所能提供的物品和服务的需求并不多,淡水也并未被人们认为是短缺资源。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工业化和灌溉农业的扩张,对与水相关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急剧增长,形成了对淡水生态系统承受力的巨大压力。
我国湖泊生态系统的特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湖泊受晚第三纪季风气候的影响,是由长江泛滥冲积而成,湖盆浅平,属典型的浅水湖泊,不形成温跃层(Thermalstratification)。它们与长江干支流连结形成独具物色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
该地区湖泊生态系统的特点是生产力高,具有丰富的水生高等植被,沼岸带(Littoral zoone)生态环境发达,并且由于江湖生态环境差异及每年受季风的影响而产生的汛期和明显的水位落养,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江湖(半)洄游鱼类,如鲢、鳙、草、青、、、赤眼鳟、鳊等,其中许多是我国主要的淡水经济鱼类,也是世界淡水渔业的重要支柱。
长江水系的鱼类约有300种,其中鲤科鱼类占一半以上,主要的经济鱼类多数也属于鲤科。长江水系被认为是东亚特有淡水鱼类的起源和演化中心,并使世界上的一些古老孑遗生物类群得以保存。长江水系的自然湖泊水质清澈,蕴藏着极为丰富多样的生物物种资源,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淡水资源

Ⅸ 红藻的生态意义与经济价值有哪些

红藻是一门古老的植物抄,它的化石是在志留纪和泥盆纪的地层中发现的。红藻和蓝藻植物有相同的特征,但是,也有显著的差别,正像在蓝藻门中已叙述过的那样,它们的亲缘关系是不清楚的。绿藻中的溪菜属和红藻门中的紫菜属,两属的细胞都有星芒状载色体,植物体构造和孢子形成方法都比较相似,因而有人主张红藻是沿着绿藻门溪菜属这一条路线进化来的,但它们的色素显著地不同,似乎这条进化路线也是不可能的。还有很多人认为红藻的有性生殖和子囊菌的有性生殖相似,设想子囊菌是由红藻发展来的。

红藻门的经济价值很高。在红藻类中,紫菜是一种食用藻类,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味道鲜美。此外石花菜、海萝等均可食用。鹧鸪菜和海人草是常用的小儿驱虫药。从石花菜属、江篱属、麒麟菜属植物中提取的琼胶,被应用在医药工业和纺织工业上,并广泛作为培养基。

Ⅹ 苔藓植物有何生态作用和经济价值

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有以下几点: 1.苔藓植物能继蓝藻、地衣之后,生活于沙碛、荒漠、冻原地带及裸露的石面或新断裂的岩层上,在生长的过程中,能不断地分泌酸性物质,溶解岩面,本身死亡的残骸亦堆积在岩面之上,年深日久,即为其他高等植物创造了生存条件,因此,它是植物界的拓荒者之一。 2.苔藓植物一般都有很大的吸水能力,尤其是当密集丛生时,其吸水量高时可达植物体干重的15—20倍,而其蒸发量却只有净水表面的1/5。因此,在防止水土流失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3.苔藓植物有很强的适应水湿的特性,特别是一些适应水湿很强的种类,如泥炭藓属、湿原藓属、大湿原藓属、镰刀藓属等,在湖边、沼泽中大片生长时,在适宜的条件下,上部能逐年产生新枝,下部老的植物体逐渐死亡、腐朽,因此,在长时间内上部藓层逐渐扩展,下部死亡,腐朽部分愈堆愈厚,可使湖泊、沼泽干枯,逐渐陆地化,为陆生的草本植物、灌木、乔木创造了生活条件,从而使湖泊、沼泽演替为森林。 如果空气中湿度过大,上述一些藓类,由于能吸收空气中水湿气,使水长期蓄积于藓丛之中,亦能促成地面沼泽化,而形成高位沼泽。如高位沼泽在森林内形成,对森林危害甚大,可造成林木大批死亡。 因此,对湖泊、沼泽的陆地化和陆地的沼泽化,起着重要的演替作用。 4.苔藓植物的生态发展是多方面的,对自然条件较为敏感,在不同的生态条件下,常出现不同种类的苔藓植物,因此,可以作为某一个生活条件下综合性的指示植物。如泥炭藓类多生于我国北方的落叶松和冷杉林中,金发藓多生于红松和云杉林中,而塔藓多生于冷杉和落叶松的半沼泽林中。在我国南方一些叶附生苔类,如细鳞苔科、扁萼苔科植物多生于热带雨林内。 5.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叶细胞,是苔藓植物无法生存,人们利用苔藓植物的这个特点,把它当做检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还可以保持水土,蓄积水分。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