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塔寺水库
⑴ 大理崇圣寺海拔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崇圣寺三塔地理坐标:北纬N25°42′32.38″ ,东E100°08′53.01″。海拔:2033.59 米。
布局/大理崇圣寺
在和风细雨的轻柔之中,我们叩开了享有“南中巨刹”之称的大理崇圣寺那充满灵气的大门,以期细细品味昔日皇家寺院的风采。
走进崇圣寺,我们不禁被它那气势宏伟、庄严秀丽的布局所折服。观赏崇圣寺,须得品味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崇圣寺在南诏古国、大理古国时期即为皇家国寺和政教中心,历史上曾有九位大理国国王在此出家为僧,在金庸的武侠名着《天龙八部》的笔下,段氏皇族出家的“ 天龙寺”,就是今天的崇圣寺。
历史/大理崇圣寺编辑
崇圣寺曾以五大重器闻名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观音像、三圣金像、“佛都”匾。今天五大重器仅存三塔,而一代名寺“南中巨刹”崇圣寺与另外的四大重器均毁于历代的战火及自然灾害。2005年大理旅游集团耗资1.82亿人民币恢复重建崇圣寺,重建的崇圣寺,占地600亩,西依苍山应乐峰,东临洱海万顷波,海拔2199米,东西长1136米,南北宽352米,建筑面积20080平方米,约占古代崇圣寺建筑面积的六分之一,并请中国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圣辉大师为方丈主持。
我们沿着这座中国规模最大的汉传佛教寺院的中轴线依次观赏了大鹏金翅鸟广场、山门、护法殿、弥勒殿、十一面观音殿、大雄宝殿、阿嵯耶观音阁、山海、大观十牌坊以及寺内的木雕艺术等。
崇圣寺三塔始建于 南诏王劝丰祐时期(公元824—859年),先建了大塔“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砖塔,共16层。稍后又建了南、北小塔,均高42.19米,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都是10级。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修建三塔,除了佛家所宣扬的可以成佛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大理古为“泽国多水患”。古籍《 金石萃编》中记载:“世传龙性敬塔而畏鹏,大理旧为龙泽,故为此镇之。”相传古时修建三塔,采用垫一层土修一层塔的方法,塔修好以后,才将土逐层挖去,让塔显现出来,故有“堆土建塔”与“挖土现塔”之说。建塔时所搭的桥,高如山丘,长达10馀里。修塔时运力不足,还用山羊来驮砖,如今大理的 银桥村,古时称为“ 塔桥村”。古借记载修三塔,“役工匠七百七十万,耗四万馀金,历时八年建成”。
修建三塔后,又建了规模弘大的崇圣寺。经历代的扩建,到 宋代“ 大理国”时期达到鼎盛巅峰。据《 南诏野史》记载: 崇圣寺“基方七里,周三百馀亩,为屋八百九十间,佛一万一千四百尊,用铜四万五百五十斛”;有“三阁、七楼、九殿、百厦”之规模。
南诏国时期的唐贞元十八年(公元802年),骠国(今 缅甸)国王雍羌和王子舒难陀,在 南诏王 异牟寻的陪同下到三塔崇圣寺祈拜敬香,因而崇圣寺三塔成为东 南亚、南亚崇尚的“佛都”。到了大理国时期,大理国第一代国王段思平酷爱 佛教,《南诏野史》说段思平“好佛,岁岁建寺,铸佛万尊”。公元1056年,星逻(今 泰国)国王耶多曾两次到崇圣寺迎佛牙,大理国王 段思廉以 玉佛相赠。由于大力倡导,大理佛教非常盛行。大理国二十二代国王中,有九位出家到崇圣寺当和尚,他们分别是:第二代王段思英、第八代王段素隆、第九代王段素贞、第十一代王段思廉、第十三代王段寿辉、第十四代王 段正明、第十五代王段正淳(也是《天龙八部》中 段誉之父)、第十六代王 段和誉(也是《天龙八部》中段誉)、第十七代王段正兴。其中第二代王段思英,即位一年就到崇圣寺出家。这些国王固然也酷爱佛教,但主要是在争夺王位的斗争失败后的一种出路,因而史书上有“逊位为僧”、“避位为僧”的记载。明代传抄的大理国时期的 佛教经典《大灌顶仪式卷》,就记载了国王举行灌顶仪式的复杂场面,这么多国王出家,在 世界佛教史上是独有的奇特现象。因而,吸引了内地香客和 东南亚、南亚
香客到崇圣寺“朝圣”,崇圣寺成了东南亚、南亚推崇的“皇家国寺”。明朝 地理学家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载:“是寺在( 苍山)第十峰下,唐开元中建,名崇圣寺。前三塔鼎立……塔四旁皆 高松参天,其西由山门而入,有 钟楼与三塔对势,极雄伟。楼中有钟。极大,径可丈馀而厚及尺,为蒙氏(南诏)时铸,其声闻可八十里。其后为正殿,殿后罗列诸碑……其后为雨铜观音,乃立像,铸铜而成者,高三丈馀……自后历级上,为净土庵等。” 明代 崇圣寺以五大重器着称于世:三塔、南诏建极大钟、雨铜 观音像、元代高僧圆护手书的“佛都”匾、明代三圣金像。香火更旺,裴声于南亚、东南亚。
名胜景点/大理崇圣寺
崇圣寺三塔早在1961年3月就被 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在这次维修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馀件,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的、最重要的一批 南诏、 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 南诏和 大理国历史的历史资料。在 南诏国和 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 印度密教和禅宗(中原地区)等 宗教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汇和融合。因此 大理被社会学家称作“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 三塔倒影公园。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50年代末大跃进时修建的水库即 积水潭衍生而来。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十馀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外的 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的雄姿倩影而得名,它为刚劲挺拔傲立千古的三座古塔镶嵌、制作了一面能一展倩影芳容的的晶莹透亮的明镜,让屹立于苍穹的三塔美景增添了许多秀丽与优美,园内建筑有体现 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 大理石亭碑,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桂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是游人吟诵诗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与水中三塔美景摄影留念而怡然自得、流连忘返的绝佳之地。它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月映三塔的绝佳美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三塔映月”。三塔倒影以其将 大理的标志性象征——三塔与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和 苍山雪景及四时鲜花包涵、融入其中的绝佳美景,令世界称奇赞叹、为大理增色添彩和扬名争光的亮丽风光,吸引来数不胜数的中外来宾到此游览观光和摄影留念,被印上不少 画报、 书籍的封面和邮票及明信片,多年来为大理赢得很大的名知度,为大理乃至 云南和 中国都赢得不少的声誉……崇圣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相辅相成相互映衬而相得益彰,相与增色互为添辉,是最能代表 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和美丽象征。
1.崇圣寺三塔
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复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崇圣寺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馀件。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斛形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
2.三塔倒影公园
雄奇的 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 三塔倒影公园。
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 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雄姿而得名。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 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游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园,或吟诵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摄影留念佳景,都少不了陶然自得,以至流连忘返。三塔倒影,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
水池西侧有高5米左右的 大理碑亭,过亭沿曲廊行数米,可达水中的漾波亭。亭为六角,雕梁画栋,亭柱朱红,与碧水蓝天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漾波亭南侧有一小岛,岛上塑有一对栩栩如生白鹤,水中倒影,人动影移与漾波亭相映成趣。
公园西南部,广植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奇花异草,成为园中 之园。公园小路皆用 大理石铺成,路边苔绿如染, 满园绿树成荫,清凉爽快,莺啭鸟鸣。
倒影公园最有特点的是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浪不惊、平如镜,三塔倒影清晰,令人叹为观止。角度不同,倒影形态亦随之各异,是摄三塔最佳场所。在冬季,整座 苍山银妆素裹,三塔倒影更加美丽迷人。正如清代杨炳锃《三塔倒影》所赞“佛都胜概肇 中堂,三塔嶙嶙自放光。苍麓湖蟠倒影,此中幻相说空王。”
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互为添辉,相与增色,从而成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
⑵ 湖北西水东调到大悟什么地方止
三塔寺水库
⑶ 大理三塔的景点是什么
崇圣寺三塔
塔早在1961年3月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在这次维修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余件,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的、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和大理国历史的历史资料。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印度密教和禅宗(中原地区)等宗教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汇和融合。因此大理被社会学家称作“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三塔倒影公园。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50年代末大跃进时修建的水库即积水潭衍生而来。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十余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外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的雄姿倩影而得名,它为刚劲挺拔傲立千古的三座古塔镶嵌、制作了一面能一展倩影芳容的的晶莹透亮的明镜,让屹立于苍穹的三塔美景增添了许多秀丽与优美,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大理石亭碑,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桂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是游人吟诵诗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与水中三塔美景摄影留念而怡然自得、流连忘返的绝佳之地。它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月映三塔的绝佳美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三塔映月”。三塔倒影以其将大理的标志性象征——三塔与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和苍山雪景及四时鲜花包涵、融入其中的绝佳美景,令世界称奇赞叹、为大理增色添彩和扬名争光的亮丽风光,吸引来数不胜数的中外来宾到此游览观光和摄影留念,被印上不少画报、书籍的封面和邮票及明信片,多年来为大理赢得很大的名知度,为大理乃至云南和中国都赢得不少的声誉……崇圣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相辅相成相互映衬而相得益彰,相与增色互为添辉,是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和美丽象征。
崇圣寺三塔,距离下关14千米,位于大理以北1.5千米苍山应乐峰下,雄浑壮丽,是苍洱胜景之一。
崇圣寺三塔的基座为方形,四周有石栏,栏的四角柱头雕有石狮,其东面正中有块石照壁,上书“永镇山川”四个大字,每字1.7米,笔力雄浑苍劲,气势磅礴。塔下仰望,只见塔矗云端,云移塔驻,似有倾倒之势。三塔的主塔名叫千寻塔,为方形16层密檐式塔,底宽9.9米,高69.13米,塔顶有铜制覆钵,上置塔刹,与西安大小雁塔同是唐代的典型建筑。
崇圣寺三塔相传建于南诏保和时期,曾在塔顶发现南诏、大理中时期的重要文物600余件。南、北二小塔,位于主塔之后,两塔间距97.5米,与主塔相距70米,成三塔鼎足之势,两塔均为八斛形檐式空心砖,共10级,各高43米。
三塔倒影公园
雄奇的崇圣寺三塔还在80年代衍生出一个三塔倒影公园。
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达10多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许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雄姿而得名。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大理石碑亭,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游人置身三塔倒影公园,或吟诵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凝神水中三塔,或摄影留念佳景,都少不了陶然自得,以至流连忘返。三塔倒影,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
水池西侧有高5米左右的大理碑亭,过亭沿曲廊行数米,可达水中的漾波亭。亭为六角,雕梁画栋,亭柱朱红,与碧水蓝天相辉映,令人心旷神怡。漾波亭南侧有一小岛,岛上塑有一对栩栩如生白鹤,水中倒影,人动影移与漾波亭相映成趣。
公园西南部,广植各种茶花、缅桂、杜鹃等奇花异草,成为园中之园。公园小路皆用大理石铺成,路边苔绿如染,满园绿树成荫,清凉爽快,莺啭鸟鸣。
倒影公园最有特点的是池水碧绿如玉、清澈见底、浪不惊、平如镜,三塔倒影清晰,令人叹为观止。角度不同,倒影形态亦随之各异,是摄三塔最佳场所。在冬季,整座苍山银妆素裹,三塔倒影更加美丽迷人。正如清代杨炳锃《三塔倒影》所赞“佛都胜概肇中堂,三塔嶙嶙自放光。苍麓湖蟠倒影,此中幻相说空王。”
崇圣寺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互为添辉,相与增色,从而成为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
⑷ 大理崇圣寺三塔美景的作文
朋友们,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理三塔,这就是举世无双的崇对寺三塔,他们是大理的名片和象征,大理人民的图腾崇拜。我们大理人把塔称作文笔,你们看这三支巨笔,是不是在蓝天白云间挥毫泼墨、大书特写呢!有人用“倒写青天纸一张”的诗句来形容还是挺亲贴切的。他们西傍巍峨苍山,东临秀丽洱海傲立千年大理坝子中部。因寺立塔,故塔以寺得名。崇圣寺,也就是我国明代在旅行家徐霞客老先生在《滇游日记》中所写的三塔寺和现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所写的的天龙寺,。崇圣寺的壮观庙宇在咸同年间烧毁,只有在这三座塔完好地保留,至今巍然屹立。请大家往西看,不远处山脚目前在修建之中的崇圣寺,想必能恢复当年鼎盛时期的规模和壮观。欢迎大家在它建成后再来故在重游。
崇圣寺三塔,由这一大二小组成。大塔叫千寻塔。千寻塔与南北两个小塔的距离都是70米,呈三足鼎立。千寻塔高度是69.13米,为方形密檐式空心砖塔,一共有16级,属于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塔身内壁垂直贯通上下,没有木质楼梯,可以登上塔顶从了望小孔中欣赏大理古城的全貌。据说塔顶可容纳四个人,从接近塔顶的塔沿可搭梯子爬上顶端,但那要有很高的技艺和超凡的胆量。过去附近的年青人还常常爬上塔顶去吹箫唱调子,真够潇洒的。不瞒各位,我曾有幸登上过寻千塔,当然没有上到塔顶。在塔中西望苍山瑞雪,东瞰玉洱碧波,近观苍洱沃野千畴田园风光,远眺鸡足雄姿玉龙倩影……那种登高望远瞻高远瞩的感觉确实是不一般就是不一般。而今由于保护文物古迹等原因,各位来宾是不可能有这种机缘了,不过正在建设中的崇圣寺的古建群中,想必会有类似的的制高点能补偿这样的遗憾。千寻塔矗立在这两层高大的台基上,塔前朝东的照壁上大家所见的“永镇山川”这四个苍劲有力的石刻汉字,每字高1.7米,为明黔国公沐英之孙沐世阶所写。之所以写这四个字,原因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大理地区历史上因恶龙作怪,水患较多,因此只要治水就要先治龙,可龙唯独只尊敬塔和畏惧大鹏。因此只塔和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存在龙不就敢作恶,水患自然也就减少了,据说这三座塔下压着九条龙,大塔上的大鹏金翅鸟在1925年的大地震中震落后就不知去向,1978年至1981年对三塔进行维修与加固时发现的珍贵的文物中有其模型,如今下关西洱河畔州博物馆门口的塑造的大鹏金翅鸟便是其复制品。另一种说法是明朝时,地处边疆的大理地区已成为其版图,为了充分表达对这块版图的的坚守之意,在屹立不倒的塔基上“题字刻碑”可以说是寓意深远、再恰当不过。
千寻塔开始修建于的时间一般认为是南诏劝丰佑时期(公元823年~859年)。修建千寻塔的方法传说有多种,其中一种叫“土层掩埋法”,也就是塔基开始,每修好一级塔,就用土层掩埋一级,并把土堆压成一个斜坡形的土台子,这样就大方便了运送建筑材料和修建上一级塔,等到大塔封顶时,土台的斜坡已延伸数里远,据说延伸到银桥一带,接下来又一层一层地挖去埋塔的土层,直到完全显露出整座塔。我小时候听说当年造塔的时候是用山羊来驮砖头、因为山羊体轻灵巧、能爬高,一只羊一次驮两块,想来一定有道理。
三塔中,南北两座小塔高度相同,都是 42.19米,各有10级,是一对八角形密檐式砖塔,八层以上为实心,八层以下为空心。外观轮廓线象锥形,属典型的宋代建筑风格。根据相关资料推断,南北小塔造于大理国段正严、段正兴时期(公元1108年~1172年)。现在我们看到的两座小塔已偏离了垂直线,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状态,不过大家不用担心,因为它们就这样已经倾斜了四百多年。这可以说是我们大理的“斜塔” 奇观。如果仔细仰望三塔,我们不难发现,千寻塔篆级四面都有拱形龛;也就是常说的供俸神佛的小阁子。相对的两龛内都有佛像,另外两龛则作为窗洞直通塔心。而南北小塔,每级的八方都有形形状各异的的塔形龛,各层塔身都有浮雕作为装饰。崇圣寺三塔的级数都为偶数,而其[经地方佛塔的级数一般都是倚数。
这三座大塔,从修建至今,除历经上千年日晒风吹雨淋外,还经历过30多次强烈地震的严峻考验。其中,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地震,大理古城房屋绝大部分倒塌,千寻塔也折裂似破竹,可十天后竟奇迹般自行复合如初。1925年的大理大地震,城乡民房倒塌达99%,可千寻塔,只震落了顶上的定宝刹。这对于没有石基础而直接修建的三塔来说的确是一个奇迹。崇圣寺以及三塔建成后直至明代,寺院一直保存完好。史料记载其规模达方圆七里,有三阁七楼九殿,房屋八百九十多间,有佛一万一千四百蹲。大理国时曾有九个国王禅位为僧,任崇圣寺住持。在佛教盛行的大理国时期,百姓不论贫富,家家户户都有佛堂;不论男女老少,都手不释数珠,因此大理国有“佛国”之称。而崇圣寺又有“佛都”之誉,古人有道是“南中梵刹之胜在苍山洱水、苍山洱水之胜在崇一寺”,而寺中的三塔,鸿钟、雨铜观音、证道歌碑和佛都匾、三圣金像,被视为五大重器亦即五大宝物。当年元代名僧念庵就题写出于崇圣寺这样一幅名联:“伟哉!具苍洱大观,到此邦才知此地;果然!是古南名胜,非斯塔莫称斯楼。”佚名题写的“成古云霄三塔影;诸天风雨一楼钟。”均绝妙地道出了崇圣寺的的名塔、名楼大观。直到明代李元阳组织重修崇圣寺时,寺中五宝还保存完好。南诏建极十二年(公元871年)所铸造的寺内鸿钟,徐霞客曾在《滇游日记》中这样写到:“钟极大,径可丈余,而厚及尺,其声闻可八十里。”因而“钟震佛都”,曾成为大理着名的十六景之一。有人题写于原钟楼的“大叩大鸣,小叩小鸣,普觉梦中之梦;一声一佛,千声千佛,遥闻天外之天”的名联佳句描述的就是这一景观,而清代周之烈题写的“楼势欲空天地我;钟声唤醒去来今。”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原寺内的雨铜观音,庄严静美,细腰赤足,造型精妙。相传当年在殿内铸造高三丈的观音,铸到一半时铜已有完,这时天上下了一场铜雨,人们便收集这些如珠铜雨才铸完了观音,故名雨铜观音,我童年时曾多次拜谒过。寺内的巨钟后来毁于清咸丰同治年间,而雨铜观音毁于文革初期、证道歌碑和佛都匾毁坏时间不得而知。现在寺内的钟楼和雨铜观音殿都是前几年才重新修建的。重铸的建极大钟,由北京古钟博物馆据史料设计,由南京晨光机器厂铸造。钟高3.86米,直径2.138 米,重16.295吨。目前为中国第四大钟,云南省第一大钟。
崇圣寺三塔早在1961年3月就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至1981年,国家又拨款对三塔进行了历时三年维修加固。在这次维修加固中,有两项重要发现:一是三塔的基脚不是石基而是土基,二是清理出佛像、写本佛经等珍贵文物680余件,这是至今为止发现的最丰富的、最重要的一批南诏、大理国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成为研究南诏和大理国历史的历史资料。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藏传佛教、印度密教和禅宗(中原地区)等宗教文化曾在大理得以交汇和融合。因此大理被社会学家称作“亚洲文化十字路口上的古都”。游览了三塔,我们应该去游览一下三塔倒影公园。
我们正在游览的三塔倒影公园。是上个世纪80年代由50年代末大跃进时修建的水库即积水潭衍生而来。公园占地27亩,有水面积十余亩。公园坐北向南,背靠一公里外的崇圣寺三塔,以园内的潭水能非常清晰地倒映出三塔的雄姿倩影而得名,它为刚劲挺拔傲立千古的三座古塔镶嵌、制作了一面能一展倩影芳容的的晶莹透亮的明镜,让屹立于苍穹的三塔美景增添了许多秀丽与优美,园内建筑有体现白族民居的楹联照壁,有题诗刻赋的大理石亭碑,有影摇水中的漾波亭。园内种植有各种茶花、缅桂、桂鹃等众多异草奇花。是游人吟诵诗词楹联,或观赏百草花卉,或与水中三塔美景摄影留念而怡然自得、流连忘返的绝佳之地。它不仅妙在阳光灿烂的白天,而且还妙在月光如水的夜晚,月映三塔的绝佳美景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三塔映月”。三塔倒影以其将大理的标志性象征——三塔与蓝天白云,日月星辰和苍山雪景及四时鲜花包涵、融入其中的绝佳美景,令世界称奇赞叹、为大理增色添彩和扬名争光的亮丽风光,吸引来数不胜数的中外来宾到此游览观光和摄影留念,被印上不少画报、书籍的封面和邮票及明信片,多年来为大理赢得很大的名知度,为大理乃至云南和中国都赢得不少的声誉……崇圣三塔和三塔倒影公园相辅相成相互映衬而相得益彰,相与增色互为添辉,是最能代表大理形象的重要人文景观和美丽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