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总体规划
⑴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用大约50年左右的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强综合治理力度,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适宜绿化的土地植树种草,“三化”草地基本得到恢复,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
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各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一)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2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39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闭度大于0.2计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在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建立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从现在起到2003年是实现近期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力求起好步,开好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湿地开发,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稳定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96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25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七点六以上,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8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300万公顷,退耕还林3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面积6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1500万公顷。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立全国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
(二)中期目标。从2011━2030年,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之后,大约用20年的时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黄河长江上中游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百分之十二;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运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万公顷,力争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⑵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
1、规划指导思想:利用区位、资源、生态等方面的优势,根据当地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公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2、规划原则:遵循与湿地有关的国家法规,符合国家现有的湿地保护与利用政策;以生态效益为主导,三大效益协调统一;保护第一,保护和合理开发相结合;统一规划,分区管理;社区参与的原则,共同发展;尽量适应和包容现有的开发建设,并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突出主题。
3、规划目标:在维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态功能完整性,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上,发掘太平湖湿地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并加以合理利用,力争把太平湖湿地建设成为集观光、度假、休闲、湿地景观展示、环境教育、科普和科研等功能于一体的一流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充分发挥太平湖湿地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4、规划范围:太平湖湖面、上游河流入湖口以及高水位以上80—200米湖滨区围。上游至陈村水电站,地理坐标为东经117°54′43″—118°10′54″,北纬30°19′03″—30°25′18″,总面积98.5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积88.6平方公里。
5、规划期限与阶段目标:本规划年限为9年(2007年—2015年),分为三个阶段:起步阶段(2007—2009年)、快速发展阶段(2010—2012年)、完善阶段(2013—2015年)。
6、规划功能布局:空间布局原则(保护优先、主题明确、突出完整性、注重可操作性);空间总体布局(湿地生态保育区、湿地科普教育区、大湖亲水运动休闲区、九曲湾历史与民俗文化体验区、主题生态群岛观光休闲区)。
⑶ 温州生态园的总体规划
《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
第一章 总 则
第1条 规划适用范围
为适应温州生态园建设保护与管理的需要,依据国家和地方有关法律、法规和文件编制本规划。本规划适用于温州生态园范围。
本规划经温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凡在生态园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活动,均应按本规划执行。
第2条 规划依据
(一)温州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温州生态园三垟湿地保护的决定(2002年8月2日市九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
(二)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三垟湿地和大罗山风景区保护的通告([2002]8号);
(三)《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四)《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专家组评审意见;
(五)《温州生态园生态现状调研与分析》和《温州生态园生态建设研究》;
(六)《温州生态市建设规划》(2003-2015);
(七)其他相关标准规范及规划文件;
(八)关于印发温州生态园总体规划审查纪要的通知(温市规[2004] 号)。
第3条 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温州生态园规划建设的指导思想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 “一港三城”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使生态园规划建设成为具有高品质、可持续的综合园区。
其遵循的原则为:生态有效保护,发挥最大生态效益;资源综合利用,城市有机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交融,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为后人留有发展余地。
第4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4-2020年;
近期:2004-2007年,
中期:2008-2012年,
远期:2013-2020年。
第5条 规划强制性条文
文本中“黑体字”条文为本次规划的强制性内容。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总体规划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 第二章 规划范围与功能定位
· 第三章 分区、结构和布局
· 第四章 容量和规模
· 第五章 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 第六章 道路交通规划
· 第七章 风景区整合规划
· 第八章 旅游规划
· 第九章 景观规划
· 第十章 市政设施规划
· 第十一章 环境保护和整治规划
· 第十二章 防灾安全规划
· 第十三章 水资源综合规划
· 第十四章 村庄策略规划
· 第十五章 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 第十六章 协调区衔接规划
· 第十七章 分期建设规划
· 第十八章 实施管理措施
· 第十九章 附则
· 附一 名词解释
⑷ 如何建设生态园林城市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层面上进行编制
1、 生态园林及城市生态园林的概念
关于生态园林的概念,我国著名园林专家程绪珂等都阐述了自
己的观点,我个人浅识为:生态园林是以人、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为核心,用生态学原理研究植物单个有机体和整个群落与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及社会环境)的关系,同时研究植物群落的发展,组成特性及其相互作用,扬其共生、避其相克,形成有规律的人工生态经济系统,以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促进城市生态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门学科.具体在城市中,城市生态园林就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和谐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按照生态学原理和规律,模拟地带性植物群落的类型,建立与地方气候相适应,相当稳定,结构合理的城市绿地系统,是将人工要素和自然要素整和而成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生态网络.
2、 城市生态园林的基本特征
城市生态园林与一般城市绿化的差别,在于它改变了过去孤
立的,狭窄的公园绿地设计,主要要解决了游览、休息、观赏、美化、文化娱乐等功能的观点,而以生物工程技术措施为主,利用生物及其群体的发展规律,用尽可能少的投入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及效益,它具有多属性、多功能、多效益,综合使用价值观的特征.
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角度看,它就是在传统园林的基础上遵循生态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以植物为主,建立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其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融为一体,同步发展,达到最高水平.为人类创造清洁、舒服、优美、文明的最佳生态环境.达到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 传统园林与生态园林的不同(差异)
生态园林自本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世界各地重视以来,发展较
快.我国1986年5月中国园林学会在温州召开的《城市绿化系统植物造景与城市生态》学术讨论会上提倡在我国建设“生态园林”以来,十多年来,生态园林建设无论在布局,设计上都发展较快.生态园林是当今最有长远性、方向性、开创性、实现性和普遍意义的城市综合建设和管理工作,也是实现城市和谐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
传统园林和生态园林的园林绿地都是人工生态系统,传统园林绿地也有生态效益.但生态效益的发挥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生态园林是能够使园林绿地按照人的要求去发挥作用的目的系统.生态园林是对传统园林的继承和发展,生态园林在强调生态效益的同时,并不降低对园林审美质量的要求,生态园林在继承造园意境,植物造景等传统园林精华的基础上,把园林绿化推向更加齐全、高效、经济更加合理,形式更具有现代特色的新阶段.
4、 生态园林的作用
(1)提高城市绿地率和绿视率,降低眼疾发生率,消除疲劳.
生态园林的目标是扩大绿地面积和绿色空间,绿地面积及绿
色空间面积越大,它的优越性也越大.据科学测验表明,每人呼吸需氧量须由150M2的绿叶面积提供,也就是说,每人须依靠一棵枝叶繁茂的乔木的产氧量而得出健康生存.为此,大力提高城市各类土地及空间的绿色覆盖水平,尽量在绿地中少建小品,假山、喷水池,少塑雕像,提高绿地率.
绿色植物能吸收太阳光中对眼睛有害的紫外线,反射出适合于视网膜的绿光,所以绿色对人的视觉神经最适宜,它对视力起到了维持和保护作用.据日本科学家研究指出,当人们视野里绿色占25%时感觉到最舒服.所以,日本要求工厂和机关的环境中保持20%~25%的绿地.据报导,绿化好的城市,眼疾的发病率在2%以下,而绿化差的城市眼疾的发病率达22%左右.绿化的校园里,学生学习眼睛感到疲劳时,看看窗外的绿树或草坪,可以消除疲劳,恢复精神.道路两旁的树林,可以减少疲劳,能使司机专心驾驶车辆.绿色对人的眼睛有益,生态园林可以为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创造合适的绿色环境.
(2)提高单位面积植物的叶面积系数
植物叶绿素能把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把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加大叶面积系数(植物的叶面积总和与植物覆盖面积之比)是提高光合作用率的有效途径.而植物吸毒抗污染的作用与叶面积多少成正比.所以,生态园林根据乔木叶面积系数比灌木草本大得多的特点,多种乔木,配以藤灌草相结合的复层人工植物群落,可以尽量扩大叶面积系数.
(3)发挥以间接效益为主,直接效率为辅的综合效率.
据美国一资料记载,绿化的间接效益是它本身直接效率的18-20倍.苗木从种植成活到成林成材,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其贡献价值,除本身生产大量的氧气外,还有防止大气污染、截流储水、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栖息鸟类、旅游保健、陶冶人们情操等作用,其间接效益是相当大的.因此,由于生态园林的多层次的复杂结构,其综合效益比一般园林绿化为高.
(4)提高景观价值
生态园林建设,主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组建的多层次多功能的人工植物群落,具有千姿百态或灿烂的色彩,或发出浓郁的芳香,展现出神妙的风韵,形成良好的景观,使人工美和自然美有机结合,提高了景观观赏价值,满足了人们多种多样的需求和审美情趣.
⑸ 生态农业规划公司之生态农业总体规划在县域范围是如何结合小城镇建设进行统筹规划
区域统筹规划原则;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建设原则;生态支撑,农旅融合原则;立足高起点、高标准,统筹农业、乡村、生态、文化、景观等各层面要素,重点以科技示范为引领,现代农业三产融合为支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特色,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打造科技示范引领、一二三产融合、产村互动一体、模式机制创新的特色田园小城镇,引领示范带本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发展。 通过现代农业+小城镇,构建产城一体,农旅双链,区域融合发展的生态发展经济态势——新田园特色小镇——中农富通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观点。按城乡统筹,农业农村一体,打造新型城镇化范式,以特色小镇为统领,以农业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科技、路径为支撑,以农业休闲旅游方式经济模式为内涵,打造成为新型城镇化典范。
⑹ 海南省出台省和市县总体规划 严格保护生态红线
7月28日,新华社消息,海南省省政府近期出台《海南省省和市县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规划实施、规划调整、监督检查等方面的内容。
根据《办法》,在规划实施方面,严格生态保护红线保护,确实无法避让生态保护红线且符合我省生态保护红线管理要求的新建和改扩建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办理审批手续。未经批准,建设项目严禁违法占用永久基本农田、一般耕地和林地等非建设用地。确需占用的,应按照占补平衡的要求依法办理有关手续。
办法特别明确,对全省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生态公益林地布局等进行调整,需依法经国务院、国家有关部门或省政府同意。
此外,在不调整(或占用)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Ⅰ级和Ⅱ级保护林地、生态公益林地布局的前提下,经批准实施的城镇、产业园区、旅游度假区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以及村庄规划,在确保开发边界内规划建设用地规模不增加、耕地和林地面积不减少的前提下,因优化建设用地布局需要对市县总体规划用地布局进行调整的;用地面积小于2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在符合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省下达指标的前提下,需将非建设用地调整为建设用地的,经市县政府批准同意后对市县总体规划调整,并在批准实施后3个月内报海南省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备案。
⑺ 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四大总体功能区
2010年1月31日,成都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了四大总体功能区,并在此基础上划定了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和19个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整体规划原则上体现“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内涵要求和“全域成都”理念。
编制规划、布局原则坚持四个原则:体现“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的内涵要求;体现区域合作;符合“全域成都”规划,与市域生态本底相协调;体现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规划方案中明确,城市和产业发展必须以市域生态本底为基础和前提,根据成都市域不同区域资源禀赋,规划市域总体功能分区。其中:
旅游重镇“生态屏障”:龙门山、龙泉山是成都市的生态屏障,也是旅游产业的重点发展区。范围包括彭州、都江堰、崇州、大邑、邛崃、蒲江、双流、龙泉驿、青白江、金堂的山区。
农田区域“城在田中”:彭州、都江堰、郫县、温江、崇州、大邑、邛崃和蒲江以平原为主,是成都市都江堰精华灌区、基本农田集中分布区,城镇布局应注重显山露水,充分体现“城在田中”。
中心城区“园在城中”:中心城区,重点优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改善人居环境,形成“园在城中”的城市布局。
扩展区域“城田相融”:扩展型发展区是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协调发展的区域。范围包括成都市域东部的新都、青白江、金堂、龙泉驿、双流和新津以丘陵为主的地区。
五大区域产业合作:在成都经济区范围内,规划了成德绵、成资遂、成眉乐、成雅和成阿五个区域产业合作区,其中:成德绵合作区主要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为主;成资遂合作区主要以汽车制造、旅游产业合作为主;成眉乐合作区主要以新材料和石化下游产业合作为主;成雅、成阿合作区主要以旅游产业合作为主。在区域合作基础上形成产业功能合理分工、城镇体系和基础设施合理布局、生态环境充分协调的一体化格局。
13个市管区统筹发展:产业功能区分市管产业功能区和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按照战略性重点产业功能,成都市共划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区、金融总部商务区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198”生态及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新能源产业功能区、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石化产业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国际铁路物流枢纽功能区13个市管产业功能区。规划同时还初步确定了市管产业功能区的选址、范围和定位,提出了资源配置方案。
定位“一区一主业” 按重点产业功能分区
在成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一区一主业”产业定位的基础上,按照重点产业功能,确定各区(市)县管产业功能区分别为:
锦江区重点发展中央商业区(东区)、以传媒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以工业设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
成华区重点发展以数字音乐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区、以装备制造为主的总部经济区;
金牛区重点发展以综合交通为主的总部经济区、火车北站客运枢纽综合功能区;
青羊区重点发展中央商业区(西区)、航空产业基地、以文博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武侯区重点发展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以轻工设计及电子信息服务为主的总部经济区、城市商业物流配送中心;
新都区重点发展机电装备产业区、家具产业区、西部公路物流枢纽(北区);青白江区重点发展冶金建材产业区、现代物流商贸产业区;
郫县重点发展电子电气设备产业区、川菜产业基地、教育培训基地、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温江区重点发展国际医疗服务中心、通信及视听设备产业区、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双流县重点发展国际体育赛事产业区、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以动漫为主的文化创意产业区;
龙泉驿区重点发展西部农产品(果蔬)物流中心、西部公路物流枢纽(东区);
金堂县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区。第二机场规划确定后,设立以临空制造为主的市管空港经济功能区;
彭州市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及农产品物流区、塑胶及服装产业区;
都江堰市重点发展聚源文化创意综合功能区、健康食品产业区、国家级乡村旅游示范区;
崇州市重点发展家具及皮革产业区、乡村旅游区;
大邑县重点发展轻工产品与通用机械产业区、安仁文博旅游区;
邛崃市重点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及中成药产业区、精细化工产业区;
蒲江县重点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区、印务包装产业区;
新津县重点发展临空经济综合功能区、水上运动休闲产业区、金融后台中心。
⑻ 农业生态园总体规划有哪些图
基本的包含以下内容:
功能区分布图
田间分布图
道路分布图(主干道、分支道)
沟渠分布图
能流、物流、信息流分布图
参考:农业生态工程这本书哈
⑼ 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是什么
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原则和总体思路是什么?山合水易规划设计院研究,景观生态园的规划设计要注意以下几点:
1、因地制宜,综合规划设计
生态园的规划应充分考虑原有农业生产的资源基础,因地制宜,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水电、食宿及娱乐场和度假村的进一步建设等。另外,生态园的规划必须结合生态园所处地区的文化与人文景观,开发出具有当地农业和文化特色的农副产品和旅游精品,服务社会。
2、培植精品,营造主题形象
生态园规划应以生态农业模式作为园区农业生产的整体布局方式,培植具有生命力的生态旅游型观光农业精品。另外,要发挥生态园已有的生产优势,采用有机农业栽培和种植模式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体现农业高科技的应用前景,形成产品特色,营造“绿色、安全、生态”的主题形象。
3、效益兼顾,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园的规划设计以生态学理论作指导思想,采用生态学原理、环境技术、生物技术、和现代管理机制,使整个园区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经过科学规划的生态园主要是以生态农业的设计实现其生态效益;以现代有机农业栽培模式与高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实现生态园的经济效益;以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实现它的社会效益。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三者相统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光农业生态园。
⑽ 如何解读现代农业与村镇一体化总体规划
现代农业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突回破传统农业远离城市答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村镇一体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远景设计研究院农业规划专家提到现代农业突破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进一步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