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要求
1. 合萌对生态环境有什么要求
合萌喜温暖,能耐高温,适应在浅水或潮湿之处生长,能耐阴、耐酸,但抗专旱力弱。在南方,可属套种在稻田作为当季水稻追肥或下季作物的基肥。播前将荚壳去掉,经浸种催芽、育苗,苗高16~20cm可移栽。也可以直接播种。鲜草产量2~8t/hm。
2. 生态农业合乎哪些要求
在20世纪以前,世界各国都以传统的有机农业为主,产量很低。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石油、化工、机电工业的发展,兴起了无机农业又称石油农业。由于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农业产量空前提高,但也造成了土壤、大气、水源、食品的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此,1971年美国密苏里大学土壤学家7.A.阿伯奇特首先提出“生态农业”概念。1981年,英国的M.K.沃辛顿进一步指出,生态农业是生态上低输入、自我维持、经济上可行的小型农业系统,旨在对环境不致造成明显改变的情况下具有最大的生产力。生态农业的特点是利用半数以上的耕地种植多年生牧草,发展养牛,实行农作物轮作,种植豆科植物,利用牲畜粪肥和含有矿物质的岩石,采用生物防治等方法保持土壤特性,提高土壤肥力,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化肥、农药等。它在有效地利用农业资源、保持水土、减少污染等方面均有较好效果。但由于生态农业主要依靠生物本身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进行生产,转化效率低,农作物产量不高。
生态农业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来规划、组织和进行农业生产。生态农业必须合乎下列这样一些最基本的生态学要求:
第一,生产结构的确定,产品布局的安排等都必须切实做到因地制宜,和当地的环境条件相匹配;
第二,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可更新能力;
第三,在能量和物质的利用上,要做到有取有补,维护生态平衡;
第四,在利用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同时,要注意抚育和增殖自然资源,使整个生产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是全面规划、相互协调的整体农业。生态农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着眼于系统的整体功能。
3. 生态材料需要满足什么要求
严格说,按照要通过建材产品防火性能B1级的检测标准,生态木没有防火的产品,只有阻燃.防火是不易燃烧甚至不能燃烧,而阻燃是能燃烧,但可以延缓燃烧的时间.通过国家建筑材料测试中心检测报告得知,测试生态木采取垂直和横向二种燃烧测试,由于生态木大部分的成分都是木,所以不能防火,但能达到阻燃的效果,还有有些生态木厂家里面添加了阻燃的高分子添加剂,垂直燃烧生态木时,生态木没有任何的掉落物,也就是说它燃烧时不会产生任何新的火源,而横向燃烧时,生态木离开火源时,它会自动熄灭,所以达到阻燃的作用.这已经是木材行业的一大突破,符合国家的防火要求.
4. 大黍对生态环境有什么要求
大黍性喜温热湿润气候,能耐高温干旱,但不耐寒,温度降到-2.2℃时即受冻害,如降至版-7.8℃时即可冻死。世界权上较湿润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都引入栽培。适应于年降水量为890~1800mm的条件,最适宜在年降水量超过900mm的温暖地区生长。
抗旱,但不耐长期干燥。在年降雨量1000~1800mm,旱季不超过4个月的地区能自然生长。
耐瘠薄、耐酸性土壤,在土壤pH值4.5~5.5时仍能生长。最适宜在中等以上肥力的土壤上生长,贫瘠的红壤和黄壤土也生长良好。在排水良好的各种土壤上生长也很好,但在黑色裂隙的黏土或易受长期水渍或水淹地区则生长不良。只能耐偶然性轻微霜冻,耐遮阴,在树阴下仍生长良好,可与许多豆科牧草良好的混种。大黍成熟时易感染叶斑病。大黍能防止水土流失,防护堤岸,因根系发达之故。
5. 秣食豆对生态环境有什么要求
(1)温度:出苗后可忍受晚期轻霜的侵袭,然而低温影响秣食豆的苗期生长速度。气温达到18℃以上进入旺盛生长期,开花期要求达到25℃和相应的湿度。秣食豆因品种类型不同要求在全生育期有2000~2900℃的积温。幼苗抗寒能力较强,能忍耐-1~-2℃的低温霜寒,而在成长后期若遇0℃低温即受冻害,遇-3~-4℃即受冻枯死。在我国最北部50°15′N高寒的黑河地区年活动积温2100℃仍生长良好,产量较高。
(2)水分:秣食豆为需水较多的绿肥作物。从出苗到开花平均每昼夜蒸发量为300~350g的水,生长前期需水量较少,生育中期需水较多,开花后期和结荚期需水量最多;如果缺水,则严重影响产量;具有抗涝的能力。在我国北方地区一般年降雨量为680~700mm的地方秣食豆生长繁茂,产量较高;在年降雨量450mm的地方,产量也不低,抗旱能力较强。
(3)光照:秣食豆为短日照作物,并对日照反应敏感。缩短光照可促使其提早开花结实,反之,则加强营养生长,延迟开花结实。耐阴性较强,适于和高秆细作物,如玉米、谷子、高粱等混播,既能提高青饲料的单位面积产量,又能提高饲料品质。
(4)土壤:秣食豆对土壤要求不严,沙土、黏壤土、肥沃或瘠薄土地都可种植。但以排水良好、有机质多、保水保肥性良好的土壤最适于种植。pH大于9.6的碱性土壤或小于3.5的酸性土壤都不宜种植,最适的pH为6.8~7.5的土壤条件。秣食豆对磷素和钾、钙等营养之类非常敏感。在瘠薄的土壤上施磷肥对促进生育、增加绿色体产量的效果显著。
秣食豆耐刈、耐践踏性差,早期刈割尚能再生。病害较少,主要是炭疽病,严重时叶片大量枯死。防治最根本的办法是轮作倒茬。如已经发病应及早拔除病株,或用托布津、多菌灵、福美锰等杀菌剂防治。霜霉病也会发生,其防治方法同紫花苜蓿。虫害主要有蚜虫和食心虫,而秣食豆的抗虫害能力都强于大豆。
6. 小糠草对生态环境有什么要求
(1)温度:小糠草适应性强,分布幅度较广,性喜凉爽温和气候,抗寒力也较强,在高寒地区栽培可以安全越冬。在温暖地区,初冬亦能保持绿色。耐热性较差,在炎热的夏季若遇40℃左右的高温时,生长停滞,甚至部分植株死亡。
(2)空气:小糠草对空气的反应比较敏感,要求土壤的通透性好。通气良好时可增加吸收作用,能使生长在表层土壤中的枝条原始体发育良好。小糠草的根茎是生长在4~15cm深的土壤中,要保证这些根茎有充足的湿度和养分,必须加强田间管理,以后新一代的根茎年年都在老一代的根茎上形成。因此,随着年龄的增加,根茎逐渐接近表土,通气加强,湿度降低,尤其在干旱季节湿度更低,容易死亡。需使小糠草很好地生长,并生存得较久,除了合理利用、管理外,还必须补播,行施种子繁殖。
(3)水分:小糠草需要水分较多,蒸腾系数约在400~500,土壤水分应在完全持水量的75%左右。小糠草从种子发芽至分蘖发生时,需水相对较少,约为土壤饱和持水量的25%~30%;分蘖形成而营养枝伸长时需水较多,约为饱和持水量的75%左右;叶片发育盛期需水量达90%以上;生长末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是刈割后再生时,需水量又复增加。放牧用小糠草草地需水量比割草用小糠草草地少。这是由于放牧的关系,茎叶不能很好生长发育之故,一般草高15~20cm时就被家畜利用,它的需水量约为饱和持水量的50%~60%即可。
(4)土壤:小糠草对土壤选择不严,可在多种土壤中生长,尤其较耐酸性土壤,在微碱性土壤中也可正常生长发育,无不良反映出现。土壤以黏壤及壤土为佳。在较干的沙土和缺少钙质的土壤上也可生长,而在干燥坡地则少见其生长。在有些草种不能生长的潮湿、酸性土壤上,小糠草可以做混播草种种植。小糠草对施入土壤中的氮肥有特别良好的反应,尤其是刈割和放牧之后,效果更好。
小糠草不易感染病虫害,只在叶锈病、冠锈病和条锈病大发生时有轻微危害,应加强预防。
7. 鸭茅对生态环境有什么要求
(1)温度:鸭茅生长的最适日间温度是在21℃左右。不过不同的夜间温度有不同的最适日温。对各种日/夜温度组合研究发现22℃/12℃对于地上部生长来说是最理想的。可是也应记住,饲草产量受很多环境因素的作用,而最适温度可能依植物的年龄、光照强度、土壤肥力和湿度而改变。
温度高于28℃时,生长和分蘖大大减缓。在此温度下,叶子的核酸含量也大大降低,这种情况在低于抑制生长的温度时也会发生(Bake和Jung,1970)。在高温高湿的地区,越夏困难。据调查,鸭茅在四川盆地越夏难,在关中地区可以越冬,因此它是冷凉地区很有希望的多年生禾草。鸭茅比猫尾草或草地早熟禾更耐热,但不如无芒雀麦或苇状羊茅。鸭茅在凉爽的温度中生长快,尤其以早春为佳。虽然它在晚秋也能适当生长,但不如苇状羊茅(黄文惠等,1989)。
鸭茅的抗寒性及越冬性一般,对低温反应敏感,6℃时生长缓慢,冬季无雪覆盖的寒冷地区不易安全越冬。猫尾草和无芒雀麦比起鸭茅更能在更北,以及较高海拔地区生长。
(2)光照:鸭茅是耐阴植物,在很多光照不足的地方能够生长。不像其他C3植物,比如小麦、燕麦,鸭茅的光合作用效率在光照强度为完全光照的30%时,与较高的光照强度下一样:在3年内33%的入射光被拦截情况下,对产量和持久性无有害影响。相比之下,拉丁诺白三叶植被在这样荫蔽情况下,2年就死亡。所以,宜与高光效牧草或作物间、混、套作,以充分利用光照,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在果树、林下或高秆作物下种植,也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在国外多与多年生黑麦草、草地狐茅、猫尾草、白三叶、紫苜蓿、胡枝子属等混播,以提高鸭茅的生产效益。鸭茅也能耐受较高光照强度,在光照充足地区与遮荫的地方生长得一样好。在叶面积指数为3~8时,虽然32000lx的光照强度足以使离体叶片达到光饱和,但是对于非离体叶片则需要48000lx的光照强度才能达到饱和。一般认为叶面积指数为5比较合适。如果水分及肥力适合生长,刈割或放牧2周后,这个指数即可达到。在适宜的水肥条件下,植株生长15d后即可发育成能截取95%光照的叶冠。在叶子全展后15~20d内,可维持高效的光合作用。此后,光合作用效率迅速下降,这与叶绿素含量的减少紧密联系。
把光照强度增加到叶片的光饱和点时,可望提高产量、增加分蘖和碳水化合物的积累。生长期的延长从而增加光合作用的时间,也会提高产量和碳水化合物的储备。分蘖受光照强度和光周期的共同作用,但品种间存在很大差别(希斯,1992)。
(3)水分:鸭茅要比猫尾草以及草地早熟禾更耐旱,但无芒雀麦比鸭茅耐旱。鸭茅的耐旱性可能和它发达的根系有关,但不如虉草那样耐渍水或潮湿的土壤,在中度排水不良的土壤上较好地存活和生长。
(4)土壤:与猫尾草或无芒雀麦相比,鸭茅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鸭茅能在土层浅且较瘠薄的土壤上存活,并获得中等产量,但对施肥反应良好,特别是对氮肥敏感,在养分充足时竞争力很强。氮肥能增加分蘖和小穗。虽然这还依赖于其他环境条件而且可能随不同植株而变化(Donohue等,1981)。只有在氮肥和钾肥受限制时,苇状羊茅和草地早熟禾才能成功地与鸭茅竞争。在养分充足时,鸭茅在它所适应的地区会成为优势种。它可能会大大减少混播草地中豆科牧草的成分,即使一些地面无植物覆盖也能防止杂草的危害。在宾夕法尼亚州用鸭茅—苜蓿混播草地进行放牧研究,鸭茅在建植第二年,5月的产量达整个草场产量的50%,2年后的5月,鸭茅的产量占80%(Jung等,1982)。鸭茅的竞争力依光照、养分和水分而定(希斯,1992)。
8. 简述推进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十八大报告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专趋紧、环境污染严属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9. 驼绒藜对生态环境有什么要求
(1)温度:驼绒藜种子适宜的萌发温度为25℃左右,具有较强的抗寒性。据北美的测定,能耐-32℃的低温。
(2)水分:驼绒藜的抗旱性很强,据杨九艳(1988)对驼绒藜营养器官的内部结构研究,驼绒藜的根、茎除具有双子叶植物的一般结构外,还具有特殊的异常次生结构,其结构和功能同华北驼绒藜。驼绒藜植物叶表皮细胞排列紧密,上表皮具有角质层,表皮上密被星状毛,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叶肉组织中上、下两面都同样具有栅栏组织,细胞排列紧密,叶肉细胞富含叶绿体,叶脉中有许多厚壁组织和厚角组织,正对叶脉的表皮下也具有厚壁和厚角组织。这些结构都是较典型的旱生结构,因此在干旱胁迫下能正常生长。库尔班·尼扎米丁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对驼绒藜的栽培技术做了研究,认为驼绒藜适宜于生长在年降水量150~300mm,年均气温5~7.5℃的冬季积雪地区。
(3)土壤:库尔班·尼扎米丁研究证明,驼绒藜种子在盐分浓度为3.0%的条件下发芽率仍能达到81%,在0~2.5%的盐浓度之间种子的发芽率无明显差异。因其较强的抗盐性,驼绒藜属植物经常被用作盐渍化地区的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而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的盐渍化地区,由于严重的环境恶化,大部分植物在萌发后因为干旱而死亡,研究证明最有前途的10种植物中包括驼绒藜,与其他饲草相比,驼绒藜表现出较高的抗盐性。新疆农业大学吐尔逊娜依,对8种耐盐牧草的耐盐性作了评价,结果表明,驼绒藜是耐盐能力最强的植物之一。在前苏联Kalmykia地区,对几种灌木的耐盐性研究也表明,驼绒藜属中强抗盐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