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生态环境保护局
① 我们该怎样保护黄河
我们要,减少用水量,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不要在河堤捕鱼,在平缓的地方建立沉淀池,关闭一些污染度高的工厂,在黄河边种树
② 黄河之水(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情况、环境保护情况、对黄河之水的有效利用)
摘 要: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8年间,榆林市不同阶段(“土地运动”、“大跃进”、“合作化”、“文化大革命”、“承包责任制”、“生态建设”、“城市化建设”)耕地面积的增减变化与白家川水文站监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水土流失直接受耕地面积的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通过研究对于科学认识黄土高原演化与黄河泥沙演变、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目标和措施选择,保障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关键词:社会经济;土地利用;水土保持;泥沙。
人类活动对区域环境和土壤侵蚀的影响程度始终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黄河泥沙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本文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8年间,陕北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侵蚀和黄河泥沙的影响过程与机制,更好地指导目前以退耕还林(草)等措施恢复黄土高原植被的生态环境建设实践;客观评价人类活动对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的作用方式与程度,对科学认识黄土高原演化与黄河泥沙演变、制定合理可行的治理目标和措施选择,保障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的可持续维护、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 区域基本情况
榆林市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风蚀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总面积43578平方千米,水土流失面积达3.69万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84.7%,多年平均侵蚀模数1.22万t∕平方千米,局部地区最高达4.48万t∕平方千米。长期以来,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成为制约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因素。榆林市位于陕西省北部,毛乌素沙漠南缘。地貌以古长城为界,北部为风沙草滩区,面积占42%;南部为黄土丘陵区,面积占58%。干旱、风沙、水土流失是陕北三大灾害。是陕西省生态失调最为严重的脆弱区。
2. 研究的目的和采用的方法
2.1 研究的目的意义
榆林市90%以上是坡耕地,它每年输入黄河泥沙约4.3亿吨,其中一半以上来自坡耕地,且多为粗沙,淤积黄河下游的4亿t粗泥沙中,有1.4亿t来自榆林市,是黄河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北方沙尘暴的策源地,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和程度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这不仅使环境恶化并造成大面积的土地退化,也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以榆林市土地利用变化为研究对象,探讨这一地区不同阶段的社会、经济、技术等环境条件对于土地利用即耕地几经变化消长的驱动作用;研究土地利用变革发展过程及其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对于建立既可防止水土流失,又可促进生产发展的资源节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保护型的生态经济建设方针,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本文仅就人类的耕作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类因耕作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所以不合理的耕作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控制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河流断流、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因而通过对本区逐渐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促使了土地利用趋于合理。
2.2 研究采用的方法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法,按照研究所依据的原理,土地利用的方式和程度是水土流失发展或逆转的主导因素。大面积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地表植被覆盖的减少,使得以水、风侵蚀活动为主导外营力的水土流失过程得以发展。所以土地利用变化法着重强调农、林、牧结构调整和地表植被破坏等的作用,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侵蚀强度确定人为活动的影响程度。
3.土地利用变迁与水土流失
在土地利用方式上可将陕北耕地面积变化的过程划分为增加、减少、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增加、急剧减少7个阶段。黄土高原从秦汉时期的“沃野千里、仓家殷富”到明清后的“满目赤野,不产五谷”;绿色日渐减少,沙漠大肆扩张,土地千疮百孔,水土加剧流失。从人民向水土流失宣战到生态环境逆转的沧桑历史,记录了黄土高原土地利用的变化和不断趋于合理以及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不断突破的历史。
3.1“土地运动”耕地递增阶段
1.土地制度变迁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国初,我国经济凋敝,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水平低下,在这种背景下,我们进行了伟大的“土改运动”土地改革,实行农民土地所有,使农民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进行小农生产,这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状况,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和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不仅使战争中荒废了的土地得到了复垦,而且在“谁开谁有”的政策驱动下,耕地面积迅速扩大,1949~1953年4年由71.48万公顷增加到72.64万公顷,净增耕地1.16万公顷。促成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发展。但植被急剧减水,造成了水土流失加剧。
3.2 “大跃进”耕地先减后增阶段
1954~1959年,为耕地面积前期减少后期增加阶段。此时期由于“大跃进”运动希望粮食“放卫星”,不但粮食没有高产,反倒因3年自然灾害、城乡建设占用和灾毁废弃等致使耕地流失较为严重,后来为了解决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压力,不得不再次毁林开荒,增加播种面积。回顾这一地区此阶段的土地利用方式,前期建设占用耕地0.12万公顷,后期开荒增加耕地1.06万公顷,期末耕地达到了73.58万公顷。此阶段水土保持科学技术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大跃进的背景下,1958年9月全国第三次水保会议及1959年11月黄河流域7省(区)水保会议,推动了黄土高原首次掀起了水土保持建设高潮,由过去村、组小联合发展到乡、县或跨县大联合。从过去修坡式梯田发展为一次修平梯田,并很快得到推广,对粮食增产、减少水土流失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此阶段无定河(白家川水文站)年输沙量2.9亿t
③ 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解:1.依题意得七、八年级同学共捐款5x+10y 元 这些钱能种植x+3y棵柳树
2. 依题意得专 把x=100,y=102代入原式
得5×100+10×102=500+1020=1520(元)属 100+3×102=406(棵)答:....
④ 甘肃省为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采取了那些具体措施
刚刚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循环采取了很多
⑤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黄河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修改病句)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保护好黄河的生态环境是我们的责任。
⑥ 黄河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黄河源区草地正处于退化中,加之人口和家畜数量的急剧增长,使黄河源区的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日趋严峻。由于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环境恶化,生产力下降,严重阻碍了黄河源区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深入系统地研究黄河源区草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现状及演化趋势,提出优化管理模式,对于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护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结构功能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核心。所谓生态系统的退化,其本质就是植物群落在各种因素的干扰和破坏下所发生的退化演替。所以,针对草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技术措施来加速退化草地植物生产力的恢复,是当前草地建设的主要任务(周兴民等,2001)。
草地植被资源是草地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发展植被资源就是增强持续性。在持续性原理指导下的植被资源管理,其主要原则之一是资源利用的强度,应以再生能力为最高利用阈限,以合理利用再生资源为基本准则。
实际的草地牧业生产过程,应是经济适合度与生态适合度的统一。草地的经济系统受着经济规律的制约,而草地的生态系统受生态规律的制约,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也有自己的特殊要求,两种过程同时运转而要求又不尽一致。所以,只有同时符合经济上和生态上两个适合度的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方案才是合理、有效的方案。这种方案有可能获得一种最大利用阈限。
从搜集到的大量资料显示,研究区以往的畜牧业发展规划都只考虑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因此,必须制定以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草地管理对策。
1.加强草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区域、国家乃至整个地球多种多样活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总称。它包括景观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目前,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已远远超过了生态系统物种和个体数量(或生物量)为基础的生物多样性概念。种内遗传多样性、品种多样性、生活史阶段多样性、繁殖和活动方式多样性、群落内物种营养关系多样性、结构模式多样性等现象和意义已逐渐被认识并进行了大量研究。
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衡量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开展长期、持久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普法宣传教育,提高该地区居民生物保护意识。严格执行、遵守国家颁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与法规、条例,达到“青山长在,永续利用”的目的。
正确处理开发草地资源与破坏自然的关系,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在黄河上游的扎陵湖和鄂陵湖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减少人为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为生物创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外部环境。
2.草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持其更新能力
草地是一种可更新的土地资源。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草地生态系统基本是自我维持的,能流规模相对地保持着稳定。在放牧系统中,牲畜处于第一级消费者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受着人为的控制。如果人们为了追求高额产量而无限地增加牲畜头数,过度地消耗第一性产品,并到时将畜产品取走,势必造成系统的亏损而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图4-12)。
由此可见,无限制地利用草地,使草地生态系统长期损耗大量营养物质和能量,并得不到补充,输入与输出失调,导致能流规模降低。如果这一过程持续下去必将使整个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系统难以自身更新。因此,我们对草地资源地开发利用要有一个阈限。不到这个阈限,对草地资源的利用不充分;达到这个阈限,对草地利用最高;超过这个阈限,就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严重时引起生态系统的崩溃(夏武平,1982)。
3.调整产业结构
(1)减少牲畜头数
如前所述,目前,该地区已经呈现放牧过度现象,因此,要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必须减少牲畜的数量,控制对草地资源的利用,减小对系统的压力,从而使其利用自身的调节能力恢复生态平衡。
(2)大力发展旅游业、渔业,充分开发矿产资源
产业结构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单一的产业结构不利于草地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持续发展。它只能提供原始的初级产品,难以通过延长产业链发展第二、三产业进行产品增值、促进经济的良性循环,甚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还会不断加大对草地的利用强度。因此,必须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使当地的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
玛多县是万里黄河源头的第一个县城,有“黄河第一县”之称。县内河流纵横,湖泊遍布,大小湖泊4000多个,因而有“千湖之县”的美称。坐落在海拔4300m的鄂陵湖、扎陵湖(藏语为“青色的湖”、“蓝色的湖”)是誉满青海、闻名中国的“姐妹湖”,还有“四姊妹湖”(隆热错、阿涌贡玛错、阿涌哇玛错、阿涌尕玛错)。湖水清澈,大量的鸟类栖息于此,有斑头雁、灰雁、赤麻鸭、绿头鸭、岩鸽、玉带海雕、雀鹰、金雕、高山雪鸡、大天鹅等11目50余种鸟类,其中有不少是国家一、二级珍贵鸟类(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此外,该区内野生兽类有5目26种,有国家特等保护动物野牦牛,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野驴、白唇鹿、马麝、藏羚羊、雪豹、云豹等,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马鹿、岩羊、普氏原羚、棕熊等(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坐在清可见底的湖边,眼看野马奔腾,耳听群鸟争鸣,令人心旷神怡。国道青康公路经过于此,为旅游业的开发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在该区内有水域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具有较好的鱼类生殖环境。鱼的种类有厚唇裸重唇鱼、花斑裸鲤、极边扁咽齿鱼、黄河裸裂尻鱼、黄河高原鳅等18种。扎陵湖、鄂陵湖等诸水系到处可见繁密的鱼群,有活鱼库之称。扎陵湖、鄂陵湖有经济鱼类资源1.5×104t(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0)。这为渔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巴颜喀拉山山口的高山景观和冰川地貌景观尤为壮观。高耸尖锐的角峰,平坦宽阔的冰川槽谷,蜿蜒曲折的终碛堤。在人文景观方面,有各种寺庙,以及矗立在鄂陵湖旁的黄河源头纪念碑等。
黄河源区内矿产资源分布很广,现已探明储量的有煤、盐、砂金、硼砂等。区内砂金几乎到处都有,扎陵湖乡的柯尔咱程中型矿床探明储量为2466kg,平均品位为0.45g/m3。黄河源头鄂陵湖以东至哈姜盐池,有大小盐池(湖)6个,面积16.1km2。
因此,黄河源区旅游资源、矿产资源丰富,为该地区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必要条件。
4.保护和改良退化草地
(1)封育
对退化程度较轻的草场,一般采取封育措施,即可使牧草的生长发育过程免遭破坏,植物生产力和土壤肥力得以恢复。实践证明,对草地封育2~3年,可促进禾本科牧草种的异针茅、羊茅、紫羊茅以及蒿草等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其能顺利完成生活史。在解除家畜啃食和践踏压力之后,优良牧草的生长发育得以加强,一方面通过大量成熟种子的传播,使自然种群不断扩大;另一方面可使分蘖数和株丛丛径增大,提高它们在群落中的密度、盖度和生物产量。禾草类优良牧草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植物群落由单层结构变为多层结构,提高光能利用率和生物产量(周兴民等,2001)。
(2)优良牧草品种的选育
植物种是组成群落的最基本成分。选育能适应当地气候的优良品种用以更新退化草地,是提高草地第一性生产力的有效方法。青海海北经多年引种驯化,选育出了一批适应高寒气候、生产性能较好的多年生牧草良种,如垂穗披碱草、老芒麦、羊茅、早熟禾等10余个,对退化草地的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群落结构的优化配植
依据恢复生态学和实验群落学的理论,配植优化结构的人工或半人工群落,是退化草地恢复与重建的重要措施之一。周兴民等采用垂披碱草、老芒麦等高禾草与羊茅、紫羊茅和早熟禾等下繁低禾草搭配混播组合,通过实验研究对混播比例、混播密度和栽培技术进行优化筛选,提出了几个优化群落结构模式,如老芒麦+早熟禾,老芒麦+中华羊茅+星星草等。优化群落具有丰富的垂直结构和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各层结构能够充分分享光热资源,较好地充分发挥了各组分中植物在群落中的功能作用,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和生物生产力。
(4)除莠灭杂
严重的草地退化可导致土壤裸露,为那些以种子和根茎繁殖的毒杂草创造了有利的生存条件。这些毒杂草一般是家畜所不喜食的,它们的滋生繁衍降低了单位面积可食牧草的产量,促使草地加速退化。因此,应采取措施控制毒杂草的滋生蔓延。
(5)鼠害的综合防治
消费者亚系统是直接作用于生产者亚系统的,如果消费适当,可以提高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群落的稳定,使草地可更新资源持续利用。相反,若消费过量,则极大地破坏了植物的正常生长。黄河源区的高原鼠兔是高寒草地的优势种群,对草地危害已达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措施(化学、生物灭鼠和生态防治等)加以防治。
(6)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的增长会带来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加,从而带来牲畜的增长,必然增加对生态系统的压力。玛多县1995年总人口比1958年增加了7932人(图4-13),是1958年的4.1倍。其中牧业人口增长3.6倍。这势必造成对牲畜量需求的增加,从而对生态系统的压力也呈几倍地增加。若不控制人口,任其自由增长,必然会进一步增加对该地区生态系统的压力,使本已脆弱的生态系统更加趋于恶化。人口受教育程度低是该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一大障碍。据玛多县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文化程度统计,全县10539人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5783人,占总人口的55%。其中15周岁以下的为4080人,占不识字人数的71%。受教育水平的低下,带来的是放牧水平的低下、思想观念的陈旧,必然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
图4-13 玛多县1958~1995年人口增长曲线
Fig.4-13 A population growing curve of Madoi County from 1958 to 1995
过度放牧导致牧地退化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带来相当大的普遍性,需要从多方面(政策、经济和技术等)来解决。但是,正如Strange(1980)指出的:改变牧地退化状况的推动力仅来自于人们自己的内心和精神,来自于有足够数量的受过教育和专业培训的人。新的观念为经营者所充分接受之后,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会帮助他们自己去取得进展,外力仅能给予帮助和促进。
⑦ 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要求简
1 保护母亲,保护黄河;
2 为了母亲的美丽,请保护黄河。
3 如果您是炎黄子孙,那么,请您投入到这场拯救黄河的运动中来,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4、 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
5、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护黄河非传人!
⑧ 根据你所掌握的知识,针对黄河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一现象,提出治理建议。(60字就OK)
一,在黄河上有多种树保护环境。二,防止过度放牧,三,防止滥采乱伐
⑨ 黄河入海口生态环境状况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承担的国家海洋公益性科研专项“黄河入海口版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权研究”项目,根据项目年度实施方案, 2008年5月8日~6月1日,完成了首次对黄河入海口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的综合调查研究。
本次调查共设6个研究专题,即生态环境状况调查研究、浮游植物调查研究、浮游动物调查研究、鱼类资源调查研究、底栖生物调查研究及潮间带生物资源调查研究;在黄河入海口水域共设置14个调查点,其中鱼类资源调查布设5个点,调查涉及水域面积1000多平方公里,主要对该水域的水质环境状况、叶绿素含量以及浮游生物、底栖生物和游泳动物的生物量、种类组成与分布及群落结构等进行综合调查。在黄河口潮间带设置了5个断面15个调查点,每个断面均设高潮、中潮和低潮等3个站点,每个站点采集4个样,对潮间带生物资源进行了定性、定量调查。 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基本摸清了黄河入海口水域春季黄河枯水期的的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为黄河入海口渔业资源的修复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