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Ⅰ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版各方面和全过程,这的权确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观念上的更新、消费行为的改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公众全方位的参与,绿色价值观引导的绿色政策、绿色生产、绿色消费逐步到位,一个美丽的中国才会如约而至。
对于如何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必须转变生产方式,全面促进资源节约,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与此同时,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此外,应转变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一些传统的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改变奢侈消费、劣质消费等习惯。
Ⅱ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我们应该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监督、管理、宣传,对一切破坏生态文明的行为采 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指导,这就要求我们的相应政 府部门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工作,执法必严,不要徇私枉法,多征求下 面的意见,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回应群众诉求,实事求是的处理问 题,政府部门领导及下属也需要定时的做出工作总结,除此之外政府部 门应该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邀请相关专家给我们的相关部门做一 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讲座,争取能够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普及到每 个角落,使人民迅速的形成一种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
(二)然而随着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的不断完善,我们更加的能够发现城市和农村在 这方面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我们的政府应该逐步的加大对农村生态文 明建设的投入,使生态文明建设体制在农村也建立起来,因为创建农村 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党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政策的重大 举措,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中的具体体现。随着工业发 展由城市向农村转变,农村的生态破坏也逐步的加剧,以前美丽的乡村 也已经在逐步的转变,所以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这就要求 我们的政府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我们在农村的投入得加大,比如我们 可以定时的在农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引导农民群众采取更加积极 的生产方式,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的文化设施,健全农村公共文化系统。 我们需要坚持不懈的进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使现代文明观念和生产方 式在农村更快的形成。另外我们需要在农村设立相应的基础设施,比如 我们可以在农村设立垃圾桶和垃圾场,定期的对它进行处理,随之而来 也就会出现乡村整洁的现象,另外我们的政府在从外地招商引资的时候 也不能只顾着眼前给我们带来的收益,我们需要考虑可持续发展。
(三) 国家在生态研究上的经费投入需要加大,这样可以使我们的实验仪器更 加的先进,促使我们的研究者研发出各种新型的环保材料 ,虽然现在 的一些“白色垃圾”的替换材料在不断的出炉,但是笔者认为这些替换品 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在普通群众看来这些东西的消费还是有点偏 高,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因此他们在选择的时候可能还是会选择那些 欠环保材料。在我们还没研究出更加完善的材料出来的时候,笔者认为 我们需要自觉的回收再利用东西,给我们的地球减轻压力。
Ⅲ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如何从自身做起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昭示了我们党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志和决心。那么作为我们该怎样做呢?
一、 尊重生命 尊重自然 树立生态文明理念
人类自认为是万物的主宰,往往忘了动物的基本属性,只不过是思维发达的高级动物而已。我们重视自己的生命,对其他生命却缺乏尊重。掠夺式开发给人类自己带来了大麻烦,森林破坏、湿地萎缩、河湖干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造成了其他生命的灭绝,生物多样性锐减,各种灾害频发,自然生态系统严重受损。人类生活受到了困扰,甚至威胁到人类子孙后代的生存。这是不尊重生命、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恶果。生命的个体之间要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因为,谁都离不开谁,就像我们离不开水、空气和阳光一样。我们每天在享受自然界带来的愉悦时,是否想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不敢想象假如有一天我们的餐桌上就剩下大米和白菜时,可能就要步恐龙的后尘。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十八大报告给了明确答案,那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二、 资源节约,保护环境从点滴做起
十八大报告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这就要求我们每个公民,自觉履行适度、合理消费,绿色消费,低碳消费。生活勤俭节约;自觉保护自然和环境;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纵有广厦千万间,睡觉只需三尺宽;纵有衣服千万件,一次也只能换一件;纵有资金千百万,一天也只吃三顿饭;纵有家产亿亿千,最后也只得化青烟”。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有限,作为国民应该充分认识国情,自我约束,少些欲望,生活中从点点滴滴节约做起,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为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最近在电视CCTV的一个频道看到一则广告“我的环保搭档”,一群小朋友在学习中两面用纸,生活中自带水壶,吃饭不用一次性餐具,自带筷子等一些点滴环保行为,很是值得提倡。媒体的正面引导是不容忽视的正能量,也希望各地方媒体都能积极行动参与其中,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公民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
三、 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工作
相信每一位生态工作者看到十八大报告中“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时候,都会感到无比振奋,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重视。生态研究工作的前途是光明的,但同时也有压力和挑战。对从事生态研究的单位与个人来说,是机会,更是挑战。如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需要我们生态人的理性思考。保护清新的空气、清洁的水源、宜人的气候以及人类健康生存所必须的一切生态产品,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作为从事生态研究队伍的一员,必须要把握机会迎接挑战,努力工作,为大美龙江、生态龙江建设,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Ⅳ 怎样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首先应该转变我们传统的价值观。传统观念认为,只有人是主体,版生命和自然权界是人的对象;因而只有人有价值,其他生命和自然界没有价值;因此只能对人讲道德,无需对其他生命和自然界讲道德。但是,生态文明认为,不仅人是主体,自然也是主体;不仅人有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有主动性,自然也有主动性;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命都依靠自然。
因而人类要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人与其他生命共享一个地球。要想发展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转变我们的传统观念。
其次应该转变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传统的生产方式,从原料到产品到废弃物,是一个非循环的生产。
建设生态文明,我们需要构造一个以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社会经济文化政策为手段的环境友好型社会,来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
Ⅳ 如何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奉献自己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专标的资属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我们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们要大力培育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观念,从建设生态文明全局着眼,,形成弘扬生态文化的良好社会导向。把生态环保、适度消费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家庭和个人。发展生态产业。以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为主攻方向,坚定不移走生态型、环保型发展路子。要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现代农业为主攻方向,坚持不懈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建设,全力打造高效生态的农业强。优化生态环境进一步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靠生态制度的硬约束开创生态文明新局面。我们要从自身、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努力争做文明人,为文明进程贡献自己应有的贡献,提高我们的幸福指数。
Ⅵ 谈谈我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保护环境和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实际上也是人类自身发展的一部专分!属
长久以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破坏自然为代价实现的,近年来,一系列突发性、恶性环境事故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震撼!癌症村、血铅、矽肺等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因此,应正确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首先,认识到自然是人类的发展的基础。因为,缺少适宜人类的自然环境,人类难以生存,保护环境也是在延续人类的发展!
其次,人类的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人类的发展应与自然规律相一致,人类发展的产物应在自然的承受能力之内!
再次,避免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应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道路!
Ⅶ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途径
21世纪初是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阶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依然沉重。基于中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中国必须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主线,以经济发展为核心,以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加强生态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生态道德素质。生态道德意识是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和道德基础。只有大力培育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解决生态保护的根本问题,才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于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生态德性”。尤其要抓好学校教育的环节,特别要重视青少年生态道德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帮助学生树立环境生态观念、环境资源观念、环境道德观念。
改革生产方式,做强生态产业。对现行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是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现阶段发展生态产业的重点,是要建立起资源节约、环境少污染型的国民经济体系,走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的发展道路。要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源消耗大、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重的企业。发展生态农业,主要包括绿色农业食品和绿色食品原料,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为此,要研究开发生态技术,防止土壤肥力退化,进行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实现生活用能替代和多能互补、废弃地复垦利用和陡坡地退耕还林,发展山地综合开发复合型生态经济、以庭院为主的院落生态经济,以及农村绿色产业和绿色产品,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发展。另外,还要重视生态旅游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
实施生态工程,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生态工程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中国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特点,“十五”期间,应重点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社会最为关心的环境问题:一要加强城乡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生态处理,抓好重点流域、区域、海域的污染防治工作;二要抓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工程,特别是北京地区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和沿海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三要防治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危险废物污染,防止生态破坏;四要加快自然保护区、环境优美城市和生态省(市、自治区)的创建工程;五要继续推进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提高全社会的计划生育意识,确保控制人口数量,确保提高人口质量;六要在鼓励使用可再生资源的同时,控制可再生资源的利用率不能超过其再生和自然增长的限度,提倡少用或不用不可再生资源,防止资源骤减,力争全面推进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完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体系和法律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道德力量的推动,也需要政府和权力机关出台必要的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硬约束。要建立综合决策制度,用政府的权威保证生态环境免遭破坏。特别是在制定规划、计划及重大经济行为的拟议过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决策的作用,把生态环境目标和经济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以从源头上解决对生态的危害问题。要适时出台相关政策,用宏观调控手段引导生态建设的积极性。包括:引导生态型项目开发的扶持性政策,防止和遏制破坏性经营的刚性约束政策,旨在快速恢复生态植被的资源补偿性政策,以及旨在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的科技投入政策。要充分发挥环境和资源立法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约束作用。要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Ⅷ 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