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生态
① 生态城市评价标准简介
根据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时空规律,基于协同论的观点指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评判标准并构建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度模型。模型分为功效函数、协调度函数和序参量体系,其中序参量的选取及其上下限的确定是模型能正确应用的关键。
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
1、基本条件
(1)制订了《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
2、建设指标
序号
名称
单位
指标
说明
经济
发展
1
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元/人
约束性指标
经济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
≥8000
县
≥6000
经济欠发达地区
县级市(区)
≥6000
县
≥4500
生态
环境
保护
2
单位GDP能耗
吨标煤/万元
≤0.9
约束性指标
3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
m3/万元
≤20
约束性指标
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
≥0.55
4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
%
≥60
参考性指标
5
森林覆盖率
%
约束性指标
山区
≥75
丘陵区
≥45
平原地区
≥18
高寒区或草原区林草覆盖率
≥90
6
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
%
约束性指标
山区及丘陵区
≥20
平原地区
≥15
7
空气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8
水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且省控以上断面过境河流水质不降低
约束性指标
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
9
噪声环境质量
——
达到功能区标准
约束性指标
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
千克/万元
(GDP)
约束性指标
化学需氧量(COD)
<3.5
二氧化硫(SO2)
<4.5
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11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
%
≥80
约束性指标
工业用水重复率
≥80
12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
≥90
约束性指标
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
≥90
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m2
≥12
约束性指标
14
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
%
≥50
参考性指标
15
秸秆综合利用率
%
≥95
参考性指标
16
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
%
≥95
约束性指标
17
化肥施用强度(折纯)
千克/公顷
<250
参考性指标
18
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
%
100
约束性指标
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
19
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
%
≥95
参考性指标
20
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
%
≥3.5
约束性指标
社会进步
21
人口自然增长率
‰
符合国家或当地政策
约束性指标
22
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
%
>95
参考性指标
② 生态质量评价
自然保护区是建立在其所包含的自然生态系统、保护管理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之上的一个综合体。对自然保护区及其保护对象进行生态评价,可以鉴别保护区的生态价值和科学意义,这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
9. 1. 1 生态脆弱性
脆弱性是保护区物种、群落、生境、生态系统及景观对环境变化内在的敏感程度。保护区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敏感,则标志着其脆弱性越大,稳定性越差,越需要给予足够的保护。云峰山自然保护区分布在华北地区石质山区,土层较薄,土壤较贫瘠,年降雨量 650 毫米,蒸发量 1890 毫米,少雨干旱一直是制约和影响云峰山生境的主要因素,大大降低了群落内部的复杂性,减弱了自然群落对外界干扰的缓冲能力。如受到人为影响,生态环境自身的平衡将会难以承受。此外,保护区周边还有社区人口 2 万多人,保护区内有 1299 人,不老屯镇政府所在地就有 1 万多人。社区人口之多,距保护区之近,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将对保护区所保护的石质山地森林生态系统及其物种资源构成极大的威胁。一旦遭受破坏,极容易引起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要想将生态系统恢复到破坏前的状态,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由此可见,保护区内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是非常脆弱的。
9. 1. 2 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是保护区保护价值的重要体现。根据资源本底调查,云峰山自然保护区内有蕨类植物 56 种,裸子植物 6 种,被子植物 826 种; 有哺乳动物 32 种,鸟类 162 种,两栖类动物 6 种,爬行类动物 10 种。作为北京市近郊地区,有如此众多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充分显示了云峰山自然保护区较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
9. 1. 3 生物稀有性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型自然保护区的 “生物稀有性”是指物种稀有性、生境稀有性和群落稀有性。稀有性越充分,越能体现保护区的保护价值。从物种濒危程度分析,云峰山自然保护区内珍稀濒危动植物较多。根据国家颁布的珍稀濒危植物种类名单,云峰山有国家保护植物 6 种、国家 1 级保护动物 2 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 21 种。
从生境稀有性分析,云峰山自然保护区是多种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带,区间植物的相互渗入,形成种类繁多、组成复杂、类型多样的生境,但其生境都具有典型的暖温带特征。
9. 1. 4 典型代表性
自然保护区的代表性是典型性的反映,一般包括生物与非生物特征两个方面。自然保护区在某个气候带 ( 或地区) 越具有代表性,则保护价值就越高。云峰山自然保护区地处太行山北端,地质构造属太行山皱褶带,中低山地,自然植被属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野生动物属 “古北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与黄淮平原亚区的过渡地带”。干旱瘠薄的土壤,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成了地带性动植物资源及其生态系统。
9. 1. 5 生态自然性
自然性是保护区受人为干扰程度的反映,自然性越高,保护区提供的本底值越能反映出自然界的真实。云峰山自然保护区具有一定的自然度,虽有少量的人工林,但是造林是出于以人工措施加速恢复天然植被为目的。人工林的树种多为乡土树种,通过人工措施恢复天然植被,使森林的生态功能愈加明显。
9. 1. 6 面积适宜性
保护区面积的大小直接影响着管理成效,特别是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小,难以满足要保护的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云峰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3009多公顷,虽然在我国自然保护区中属于小型自然保护区,但从生态空间上看,最低海拔200 多米,最高海拔近860 米,跨越了600 米的高差,既有低山区又有中山区,包括了不同类型的地貌单元。区域内植被与立地条件基本涵盖了地带性的各种类型,包括 3 个植被型、5 个群系、10 个群丛,森林、灌丛、草地等暖温带石质山地典型的植被群落均有出现,充分体现了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从今后的经营管理和社会经济角度看,保护区范围的确定也是较为合适的,完全可以完整保护全部对象,有效地维持和发挥云峰山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
③ 如何进行景观生态评价
景观生态评价 landscape ecological evaluation
—以广东省龙门县为例
1、概述:
景观生态评价就是对景观生态现状进行评定,它是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重要内容,是景观结构与功能研究的基础,也是景观规划、管理、保护的依据。 2、目的:
(1)对景观生态格局和过程进行合理的认识,建立景观资源合理利用的原则与途径。
(2)规定人类对不同景观类型的干扰程度与干扰方式,提高人类行为与景观环境的相容性。
(3)进行景观生态格局的合理规划、整治与建设,提交科学可行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方案。
(4) 建设美好的人居环境,推动可持续景观的延续、创造与发展。 3、原则:
(1)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原则。景观是自然与人文生态复合形成的景观综合体,是复杂的地域空间生态系统。景观生态是景观综合体的基本特征,是保证景观环境高质量存在的基本规律。在区域景观综合体中,景观生态过程与景观格局具有高度统一和一致性特征,无论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或是干扰下的自然景观,对景观生态格局的评价都必须兼顾景观生态过程。景观生态过程—格局高度一体化是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
(2)以生态美为主、兼顾其他美学的综合原则。美学特征是景观的基本特征,因为生态美是和谐、有序、充满生机的美。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本质就是创造在获得应用、保护的基础上的综合美学价值。 (3)生态的合理性与健康性评价原则。生态的合理性要求景观生态规划必须保持准确的景观生态过程,正确认识物种与物种、种群之间、群落之间的生态关系,科学反映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生态的合理性决定了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景观生态的健康性,也决定了景观生态格局中人群行为、人居环境的健康性。 (4)景观资源化与资源持续利用的评价原则。景观资源化是景观规划设计、开发利用、建设管理的核心,树立景观资源概念来开发、利用和保护,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理论基础:
(1)景观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理论
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景观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具有多重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 (2)空间生态与空间分异理论
④ 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哪些指数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 Index,EI)
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0.2×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其中的:
生物丰度指数=Abio×(0.5×森林面积+0.3×水域面积+0.15×草地面积+0.05×其它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 Abio, 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植被覆盖指数=Aveg×(0.5×林地面积+0.3×草地面积+0.2×农田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 Aveg, 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 近海) 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
式中: Ariv,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
Alak, 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
Ares, 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
备注: 计算值大于 100 时, 一律按 100 计算。
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
式中: Aero, 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
污染负荷指数=(ASO2×0.4×SO2 排放量+Asol×0.2×固废排放量)/区域面积+ACOD×0.4×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
式中: ASO2, SO2 的归一化系数;
Asol, 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
ACOD, COD 的归一化系数。
⑤ 生态环境材料的生态环境材料的评价
目前通常采用生命周期评价(Life cycle assessment,LCA)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对材料或产品进行环境行为评估。国际标准化组织(IS014040:2005)对LCA的定义:对一个产品系统的生命周期输入、输出及其潜在环境影响的汇编和评价。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系统中前后衔接的一系列阶段,包括产品原材料的提取与加工、制造、运输和销售、使用、再使用、维持、循环回收,直至最终处理。在LCA研究中有四个阶段:1)目标和范围的确定;2)清单分析;3)影响评价;4)解释。
⑥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分析与评价
一、生态环境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
1.选取指标的原则
在进行生态环境评价时,指标体系选取的合适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选取评价指标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能够客观地反映半岛地区自然资源、经济、社会现状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并且能够凸现半岛地区生态环境特征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状况。
2)可操作性原则:设置的指标意义要明确,数据易于获取,易于定量计算、比较和分析;评价指标体系实践意义要明确,以保证评价工作顺利进行并有足够的评价可行度;选取指标要简洁、方便、有效、实用,即通过相关学科理论概括,获取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且易于获取的观测数据,并有利于生产及管理部门掌握和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3)主导因素原则: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利用单一因子根本不可能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变化状况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若一一概括既不可能又不现实,应选择具有代表性、能直接反映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主导性指标。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上述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结合山东半岛实际情况,共选取14项具体指标建立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图9-1)。
图9-1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
二、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
1.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指标体系及分级标准
根据14个评价指标,将评判等级分为4个等级,即环境质量等级集{优(Ⅰ)、良(Ⅱ)、一般(Ⅲ)、差(Ⅳ)}。分级标准见表9-4。
表9-4 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续表
2.生态环境模糊综合评判隶属度的确定
用模糊评判方法来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关键是隶属度函数,即用隶属度函数来确定每一个评价指标对生态环境质量等级的隶属程度。本节采用线性关系确定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对定量评价指标,可分为正指标和逆指标两类。
3.分区评价
根据上述指标体系,以县级行政区域为评价单位,从山东半岛城市群各个市的统计年鉴上提取指标数据,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提取出所有评价单元数据。
2)利用C++对隶属度函数进行编程,计算出隶属度函数的值,确定模糊矩阵。
3)利用matlab计算软件对模糊矩阵和权重矩阵进行计算。
4)得出单个单元的评价结果,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确定评价等级。
由以上评价结果作出山东半岛城市群生态环境质量分区评价图及综合评价图(图9-2,图9-3),再按照各个市区的面积,由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综合评价结果如下:
Ⅰ类区:威海。
Ⅱ类区:日照。
Ⅲ类区:济南、青岛、烟台。
Ⅳ类区:东营、淄博、潍坊。
⑦ 如何建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必须建立多目标的评价体系,即由多个评价的具体指标,按照一定的权重来建立。同时评价体系在系统中应具有评价、预测和控制的功能。
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
(1)相对完备性:反映系统的各个方面,内容相对全面,涉及到生产、生活、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方面,体现大系统整体性。
(2)反映系统时、空特征,同时各指标应具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和稳定性。
(3)反映系统层次性:根据评价的需要和详尽程度对指标进行分层分级,满足系统预测、结构、功能分析要求。
(4)计量范围、统计口径、含义解释、计算方法上协调一致。
(5)合理性。可测、可操作、可比较、可推广,在较长时间和较大范围内都能适用。
下面以长沙市湘江风光带为例,说一下如何建立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可将湘江风光带分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文化、舒适度6个方面的指标体系组成。每个方面又可划分不同小类,各类别下再明确具体指标。如:
资源方面可以划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资源和生态效益资源(如风光带植物对空气污染物的吸收和隔离噪声);
环境方面可分为土地利用状况和环境污染两类;
社会方面可划分出物质生活、生活供应、教育服务、医疗服务、文化娱乐等类别;
经济方面可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文化方面可分为长沙文化的传播和文化教育方面;
舒适度方面可分为人们在风光带活动时的舒适度和风光带为长沙市整体上在各个方面带来的感官舒适度。
⑧ 生态承载力评价
生态承载力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
首先引入承载力概念,承载力可通俗地理解为承载媒体对承载对象的支持能力。因此,对一个特定系统而言,其组成要素可简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承载媒体,另一部分为承载对象。
生态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通常情况下,承载媒体的承载能力总是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假设承载媒体S的承载力大小取决于X1,X2,X3,…,Xn等n个因子,则该承载媒体的承载力大小CCS可用数学式表达为CCS=f(X1,X2,X3,…,Xn)。
若X1,X2,X3,…,Xn的相应承载分值分别为S1,S2,S3,…,Sn,每个因子所占的权重为Wi,则定义CSI=CCS=
从表7-33中可知,三江平原大部分地区是中稳中载区,承载力不高,容易受到破坏,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是提高生态承载力。
⑨ 生态环境现状评价
9.5.2.1 评价方法
一个群落中的种类多样性是群落生态组织水平的独特的、可测定的生物学特性,是反映群落功能的组织特性,种类的多样性指数能够反映水环境污染造成群落结构的明显变化。藻类的污染指数是从藻类的生态学特性来指示水环境污染程度的,根据需要,这里采用了多样性指数和硅藻指数法进行评价 (叶文虎等,1994; 金岚等,1992) 。
Margalef 多样性指数 (Karydis M et al.,1996) 为:
煤矿塌陷塘环境生态学研究
式中: S 为藻类种群数; N 为藻类总个体数; D 的取值以 2.5 为界,小于 2.5 者为环境受到严重干扰。
硅藻指数 (叶文虎等,1994) 为:
煤矿塌陷塘环境生态学研究
式中: A 为不耐有机污染的种类数; B 为对有机污染无特殊反应的种类数; C 为污染区内独有生存的种类数。
9.5.2.2 评价结果及分析
由表3.2 可知,春、秋两季大通塘、谢二塘和潘三塘水体的 pH = 7.01 ~ 8.72,表明水都略呈碱性。叶绿素含量的次序为: 大通塘 < 潘三塘 < 谢二塘,这与水域中浮游植物的多少有关,3 个塌陷塘中的浮游植物生物量也证实了这一点。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在温度较高的 9 月份,谢二塘和潘三塘对应的浮游植物叶绿素 a 含量都较 4 月份高 2 倍多,大通塘 9 月份和 4 月份叶绿素 a 含量基本接近 (参见表3.6) ,说明浮游植物的生长受温度的直接影响 (王振红等,2005) 。
氮、磷是浮游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盐,水体中富含磷、氮营养物质会造成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异常繁殖,带来的后果就是水体的富营养化 (蒋因梅等,2004) 。
纵向比较可以发现,谢二塘的总磷和总氮都远远超过营养化指标值,处于富营养化水平,而潘三塘总磷和总氮浓度基本在营养化指标以下,大通塘则只有总氮超过营养化指标,并且潘三塘和谢二塘都是中心的总磷和总氮高于边缘的,这是水深不同的缘故。只有大通塘的东岸边采样点的磷和氮的含量高于中心采样点,这是由于附近有小型煤窑、塑料厂等在东岸边排放工业污水的缘故。
对照表9.15 可以看出,大通塘中藻类种类与个数均为中等,浮游植物中硅藻和绿藻较多,还有相当数量的甲藻,浮游动物中常见针棘匣壳虫 C.aculeata,都表现出寡污带的生物学特点。谢二塘中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均较多,说明该水域中营养物质丰富,含量较多,水中浮游植物以蓝藻、绿藻和硅藻居多,浮游动物中缺刺秀体溞 D.aspinosum、螺形龟甲轮虫 K.cochlearis 常出现,该水域属于中污带—寡污带。潘三塘中藻类种类和数量均较多,绿藻和蓝藻占相当大的比例,浮游动物中萼花臂尾轮虫 B.calyciflorus 较多,呈现出中污带—寡污带的特点。
依据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几个指标的标准限值 (表9.16) ,结合 3 个塌陷塘的理化指标数据对评价区进行水质分级: 大通塘和谢二塘属于Ⅴ类水质标准,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潘三塘达到Ⅳ类水质标准,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表9.16 湖泊水库特定项目标准值
Margalef 多样性指数是衡量种类多样性的基于藻类种群数与藻类个体总数的对数之间线性关系的一个指标 (式 9.30) 。从塌陷塘藻类多样性指数 (表9.17) 可以看出,大通塘、潘三塘的藻类多样性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均属轻度污染水域。谢二塘中藻类多样性指数相对偏低,表明此水域污染较重,属于中度污染。根据硅藻指数划分污染带的标准(表9.18) ,结合表9.17 中塌陷塘的藻类硅藻指数,可以将 3 个塌陷塘水体大体划分为两个污染带: 潘三塘和谢二塘属于β - ms (乙型中污带) ,大通塘属于 os (寡污带) 。
表9.17 3 个塌陷塘中藻类多样性指数与硅藻指数
(据辛晓云等,2000)
表9.18 硅藻指数划分污染带标准
叶绿素 a 是水体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的综合指标,是富营养化水体监测中一个重要的生物学参数。分析其含量则可以了解水域中生物量的状况及其富营养化程度,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基础,对有效地管理和利用水体具有重要的作用。参照 OECD 湖泊营养状态的chla 的划分 (Environment Assessment Report NO.4,1999) 和选用标准,再结合 3 个塌陷塘中叶绿素 a 的含量 (参见表3.6) ,分析得出: 大通塘属于贫营养化; 谢二塘富营养化状态; 潘三塘属于中度营养型。这与灰色局势决策法对 3 个塌陷塘营养状态评价结果是一致的。
通过对 3 个塌陷塘测定指标的纵横向比较分析,得出评价区的水质特征:
(1) 各塌陷塘中叶绿素 a 含量: 大通塘 < 潘三塘 < 谢二塘,叶绿素 a 含量与温度成正比关系,说明适宜的温度是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
(2) 3 个塌陷塘的水质分级: 大通塘和谢二塘属于Ⅴ类水质标准,潘三塘达到Ⅳ类水质标准。
(3) 塌陷塘的污染状况: 大通塘属于轻度污染,谢二塘属于中度污染,潘三塘属于中轻度污染。
(4) 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 大通塌塘属于 os (寡污带) ,潘三塘和谢二塘属于β - ms(乙型中污带) 。
(5) 富营养化程度划分: 大通塘是贫营养型,谢二塘是富营养型,潘三塘是中营养型。
塌陷区水域的水质状况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矿井报废后的塌陷区水域 (如大通塘) ,受外界的干扰逐渐减少,内含的有机物由于水体的自净作用将有所减少,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与数量也将随之减少。而正在受煤矿开采影响的塌陷区水域(如谢二塘、潘三塘) ,由于有生产、生活废水的排入和塌陷前的农田作物腐烂,水中营养物质比较丰富,浮游生物种类和数量均较多。塌陷区水域中的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还同塌陷区水域的面积、深度有关。塌陷区水域已经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能有效地治理和利用这一特殊水体,加强对水体的监管势在必行。
⑩ 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概况
陆地植被是人类赖以生息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不仅在为人类直接提供食物、药材、原材料等生物产品时具有直接的资源价值,还具有防风固沙、保持表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滋养土壤、调节气候、庇护物种等多种间接生态调节功能及生态服务价值; 同时具有为人类提供绿色景观、促进文化发展等多种美学文化价值。
如何评定陆地植被的生态服务功能和其生态服务价值,是近年来国际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生态功能和价值,探索区域生态效益的经济价值,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通过研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使人们更明确地认识到植被的生产潜力和巨大的生态价值,从而激发起保护植被和建设生态环境的热情。
森林不仅是木材、薪材、林副产品等的生产者,而且具有涵养水源、保持土壤、防护农田、固碳供氧、转化太阳能、净化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自然景观等多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和价值。根据我们的调查和相关资料分析,云峰山自然保护区在森林涵养水源和保育土壤的总价值约为 2. 58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