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生态温泉 »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发布时间: 2020-12-17 10:29:10

生态学专业考研将来能做什么

生态学范围太广了,主要看你报考导师的项目基金。毕业后可以导师推荐工作,可以考公务员,可以继续做学问。

② 按照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划分,生态学包括哪些分支学科

按所研究的生物类别分,有微生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人类生态学等;还可细分,如昆虫生态学、鱼类生态学等。按生物系统的结构层次分,有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按生物栖居的环境类别分,有陆地生态学和水域生态学;前者又可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原生态学、荒漠生态学等,后者可分为海洋生态学、湖沼生态学、河流生态学等;还有更细的划分,如植物根际生态学、肠道生态学等。生态学与非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有数学生态学、化学生态学、物理生态学、地理生态学、经济生态学等;与生命科学其他分支相结合的有生理生态学、行为生态学、遗传生态学、进化生态学古生态学等。应用性分支学科有:农业生态学、医学生态学、工业资源生态学、环境保护生态学、城市生态学等。

③ 生态学研究主要对象是什么,研究重点是什么

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学科,可见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重点了吧

④ 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特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球上的生命与生物圈一、生命的起源二、生物的多样性三、生物圈第二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一、生态学的定义及研究对象二、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思考题推荐阅读文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一、环境的概念二、环境的类型三、环境因子分类四、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第二节生态因子作用分析一、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二、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第三节生态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一、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二、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三、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四、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思考题推荐阅读文献

⑤ 通过举例来说明在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中,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含义。

生态系统
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范围可大可小,相互交错,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最为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人类主要生活在以城市和农田为主的人工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是开放系统,为了维系自身的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能量,否则就有崩溃的危险;许多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不断循环,其中碳循环与全球温室效应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是生态学领域的一个主要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研究的最高层次。
群落
亦称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组成群落的各种生物种群不是任意地拼凑在一起的,而有规律组合在一起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群落。如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种群是根据人们的需要组合在一起的,而不是由于他们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组合在一起,所以农田生态系统极不稳定,离开了人的因素就很容易被草年生态系统所替代。
种群
生态学上,把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称为种群。例如同一鱼塘内的鲤鱼或同一树林内的杨树。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它有多个生态学量进行衡量,对种群的研究主要是其数量变化与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的内容已属于生物群落的研究范畴。
个体
指若干个器官和系统协同完成复杂生命活动的单个生物,单细胞生物是指一个细胞构成的个体。
一个细菌、一颗植物、一个动物等都指的是一个生物个体,生物在个体水平上具有一系列特征,如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实现自我更新,在新陈代谢的基础上,表现出生长、发育、衰老、死亡等等。
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⑥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种都与其他物种存在着相互依赖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常见的是:
①食物链。在食物链中,居于相邻环节的两物种的数量比例有保持相对稳定的趋势。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赖于被捕食者,其数量也受被捕食者的制约;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数量也同样受捕食者的制约。两者间的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②竞争。物种间常因利用同一资源而发生竞争:如植物间争光、争空间、争水、争土壤养分;动物间争食物、争栖居地等。在长期进化中、竞争促进了物种的生态特性的分化,结果使竞争关系得到缓和,并使生物群落产生出一定的结构。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阳的乔木,又有矮小耐阴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动物或有昼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异,互不相扰。
③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为生,大型草食动物依赖胃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帮助消化,以及蚁和蚜虫的共生关系等,都表现了物种间的相互依赖的关系。以上几种关系使生物群落表现出复杂而稳定的结构,即生态平衡,平衡的破坏常可能导致某种生物资源的永久性丧失。 生物进化就是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生物在生活过程中不断地由环境输入并向其输出物质,而被生物改变的物质环境反过来又影响或选择生物,二者总是朝着相互适应的协同方向发展,即通常所说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随着人类活动领域的扩展,对环境的影响也越加明显。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人类自觉或不自觉地做了不少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损害了自身利益。如对某些自然资源的长期滥伐、滥捕、滥采造成资源短缺和枯竭,从而不能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大量的工业污染直接危害人类自身健康等,这些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大自然受破坏后所产生的一种反作用。

⑦ 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环境生态学研究重点是环境污染的生态学原理和规律、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废弃物的能源化和资源化技术,研究目的是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达到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污染的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以生物为主)的影响。它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污染的环境两者之间作用与反作用、对立与统一、相互依赖与相互制约、物质的循环与代谢等一系列相互作用的规律,以及支配这些规律的内在机理。生命系统与人为干预的环境系统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各级水平,所以,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既包括从宏观上研究环境中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产生影响的基本规律,也包括从微观上研究污染物和人为干预的环境对生物的分子、细胞和组织器官产生的毒害作用及其机理。

⑧ "生态与社会"与"生态学"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方面有那些区别和联系

在现代科学相互交叉与综合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学与各门科学的交叉渗透尤为突出。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和显著特点,就是现代科学“生态学化”的进程:“现代自然科学的主导趋势之一是它的生态学化”(注:B·A·罗西:《论现代自然科学的“生态学化”》,苏联《哲学问题》1973年第4期。);由此“证明生态学的研究不仅在生物学内, 而且在技术、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的合理性”(注:16叶峻:《社会生态学》,《网络知识》1988年第10期。);所以“科学的未来是生态学的综合”。(注:N·B·诺维克:《科学的未来和生态科学》,苏联《哲学问题》1975年第1期。)

为了深入理解当代科学的“生态学化”,应当认真探讨从自然生态到社会生态的演变与进化,它们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范畴,以及“生态系人”的突出特点和品质,等等,以便能够构建起社会生态学这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
一、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概念
生态这个科学概念,是伴随近代生物学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同生态学这门学科一起诞生的。据考证,生态学(ec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oikos”(住所或生境)和“logos”(研究或科学)两个词根所拼成,意思是“生境的科学”即“生态学”。(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所以直观地看来,生态无非就是生物的生存环境(生境),包括水、光、温度、空气、土壤和生物等自然环境因素。
根据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关于生态学的学科含义,生态学的任务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作用的一般规律,亦即生态的规律性。由此可见,“所谓生态,就是生命物质与其环境所形成的结构以及这种结构表现出来的功能关系(能流、物流、信息流等)”;“作为一种客观实在”,它就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客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如同天、地、 数、气象是天学、地学、数学、气象学研究的对象客体一样,统统都是自然界的客观存在,或者说它是客观的自然物。
2.生物圈
生物圈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与其中的全部生物相互作用的总体,包括地球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圈和水圈、以及大气圈的下层,它包括了地下10公里至地下10 公里左右的地球表层空间。 生物圈生存着大约250万种各类生物:动物200万种,植物34万种,微生物近4万种。 其中只占生物总种数13-14%的各类植物,却在生物圈有机物质的总量中占据着99%以上的比重,正是它们把太阳能首先转化为有机质,从而为其他生物(人类、动物和微生物)提供食物。显然,植物是生物圈的核心,具有重要的生态作用。由此看来,生物圈不过是地球所有生物(包括人类)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又称为全球生态或生态圈。
生物圈概念是由著名地质学家修斯于1815年首先提出并载入史册的,后经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深入研究,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科学概念。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并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 开始了人类科学史上大规模研究生物圈和人类相关性的国际协作行动。
3.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和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结合。事实上,一块草地,一片树林,一个水池,一座山脉,一条河流,一片沙漠,一块农田,一个村庄,一座城市,一个海洋,等等,都是某种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生物圈则是一个巨大无比和复杂精密的生态系统,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结构和形态特征。如果按其功能特征来划分,生态系统包括四种结构成分:一是非生物环境,主要是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二是生产者因子,主要是能从无机物制造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即绿色植物;三是消费者因子,主要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生产者为生的异养生物,即各种动物,其中又分为食草动物、食肉动物和杂食动物;四是分解者因子,主要是靠分解有机物为生的另一类异养生物,即各种微生物。如果按其形态特征和环境性质来划分,生态系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荒漠、山地等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农村、城市、工矿区等人工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等),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岸、河口、浅海、大洋、海底等)几个大的生态系统类型。同时按其结构与对外进行物能交换的关系来划分,生态系统又可分为闭环生态系统和开环生态系统两大类型。
生态系统一般具有以下的基本特征:一是通常与特定的空间相联系,具有一定地区和范围的空间结构(如水平结构、层次结构、多维结构等);二是通常随着时间的流失而发展和演替,具有一定时期和阶段的时间系列(如幼年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三是具有生物代谢机能的生命特征;四是具有生物机体自动调节的生命功能。由此看来,任何生态系统都包含着特定的物质、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及反馈调控,从而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和可塑性功能结构。
4.生态系统的理论和实践
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吸取一般系统论的科学思想,首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科学概念,用来概括生物群落和其环境共同构成的自然整体。他说:“只有在我们从根本上认识到有机体不能与它们的环境分开,而与它们的环境形成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它们才会引起我们的重视。”(注:祝廷成等:《生态系统浅说》第4、5页,科学出版社,1983年。)美国生态学家奥杜姆则把生态系统表述为:“特定地段中的全部生物(即生物群落)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任何统一体。”(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由此, 有人便将生态系统表述为如下这个简明的公式:
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环境条件
按此公式,任何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自然整体,都是某种生态系统。
1942年,美国青年生态学家林德曼研究了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建立了关于生态系统食物链和金字塔营养基的科学理论。林德曼竟宣称,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科学成果,是受了中国谚语“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蚂虾,蚂虾吃泥巴”和“一山不能存二虎”启示的结果。(注:曲仲湘等:《生态系统与环境治理》,《自然辩证法通讯》1980年和1期。)
六十年代以来,由于全球人口剧增、能源短缺、粮食不足、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等五大社会问题引起全世界关注,生态系统理论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经过奥杜姆、惠特克、苏卡乔夫和德利斯等人的深入研究,使得生态系统理论体系更臻完善。进入七十年代以后,数学模型,控制理论和电子计算机等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研究的广泛渗透与应用实践,关于生态系统的科学理论便由一般定性描述,逐步向着定量预测、预报的方向发展下去。
为了解决日益严峻的世界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65年制定了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 主要是研究维持地球生命的环境系统及其基本过程和机理。1971年该组织又制定实施了“人与生物圈”(MAB)研究计划,推动国际大协作, 深入开展全球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通过14个课题的系统研究,掌握全球生态系统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人类未来的意义,以便有效地保护全球生态环境,创造人类美好的未来。目前,有近100 个国家和联合国有关的专门机构以及一些学术组织参加了这一研究计划,1972年我国加入并成为该研究计划的国际协调理事会的理事国。1975年,四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护协作组(E.C.G.)”,致力于研究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生产力的维护与提高,以进一步改善和强化全球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二、社会生态系统
1.社会生态
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或生态关系,既表现为自然的生态也表现为社会的生态,或者说它既有自然属性,也有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由此看来,与人类息息相关的生态,原来是一个具有三重性质(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的客观存在物。根据现有的认识水平,关于社会生态这个概念,至少也有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科学含义:生态的社会性,生态的经济性,人类社会生态。
生态的社会性。这是生态与人类社会各个领域如人类的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哲学观念、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文化、法律、政治、社会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诸如生态思维、生态意识、生态哲学、生态美学、生态伦理(环境道德)、生态文化、生态法学、生态政治学、生态社会学等生态的社会性状与表现,以及社会生态学这样一些全新的分支学科概念。
生态的经济性。这是生态的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与表现,将其单列出来讨论,不仅可以突出它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深入进行研究。生态的经济性是生态与人类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影响的结果,从而产生出生态经济学的新分支及其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关系、生态经济基础、生态经济效率、生态经济价值、生态经济流通、生态经济需求、生态经济资源配置等新的经济学范畴和概念。
人类社会生态。这是指凡人类与其环境所组成的生态关系或系统,都是社会生态关系或社会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社会生态,无论就其局部范围的区域生态(城市生态、乡村生态、城乡复合体等),还是全局范围的全球生态(生物圈或生态圈),都具有生态的三重性(自然性、社会性和经济性)。正因为如此,所以马世峻教授将区域生态和全球生态,通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称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问题”。(注:周小平:《生态是什么》,《生态学杂志》1991年第5期。)
2.智慧圈
“智慧圈”源于拉丁文“Noos”一词,意即理性、理智、智慧。所谓智慧圈就是在人类的自觉参与作用下,所形成的跨越自然和社会的整个领域,亦即人类智能及其行动所能影响与作用的全部空间范围,包括整个地球表层和近地宇宙空间。所以,智慧圈是全人类智慧的总和与外化,它既表现为物质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水平上),也表现为精神文明的方面(主要体现在文化艺术水平上)。
1942年,著名地球化学家维尔纳德斯基首先提出了“智慧圈”的科学概念。他指出:“智慧圈是生物圈演化的许多阶段中的最新阶段,是在地质史上今天的状态”。(注:B·N·维尔纳德斯基:《生物圈》第 357页,莫斯科出版社,1967年。)而且是生物圈→社会圈(人类圈)→技术圈(人造客体圈)持续演化的自然结果和最高层次。智慧圈概念高度概括了当代人类与大自然的相互关系和状态特征,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丰富内容和作用要素:(注:周穗明:《智力圈--人与自然关系新论》第1-2页,科学出版社,1991年。)
其一,人类社会(人类圈)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智慧圈是生物圈→社会圈→技术圈自然演化的最终结果;
其二,是人类智慧和科学技术促成了生物圈的根本质变,所以人类的智能要素是智慧圈的主要和首要特征;
其三,人类作为智慧圈的主体要素,既要尊从生物圈和技术圈的自然发展规律及科学技术规律,也要尊从社会圈和智慧圈的社会发展规律及智能进化规律,由此促进其客体要素即生物圈、社会圈与技术圈的和谐进化与协同发展,从而才能确保“智慧圈--人类智能创造的‘自由王国’的日臻完善和更加优化。(注:刘波:《天地人巨系统观》第128页,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
由此可见,从生物圈到智慧圈的演化发展,其实质就是从自然生态即全球生态到社会生态即智能生态的发展进化过程。其间,人类智能的社会物化--技术圈的形成,正好成为这一发展进程的推动力和进化过程的中介体。
3.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系统及其环境系统在特定时空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一个工厂,一个村庄,一座军营,一所党校、一座商厦,一艘舰船,一个农场,一个电站,一个车站,一口矿井,等等,只要有人在其中活动,它们都是某种社会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是人类智慧圈的基本功能单元,而智慧圈则是一个十分庞大和复杂精巧的社会生态大系统,也是社会生态系统的最高层次。
任何社会生态系统都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结构形态。如果按照功能特征和结构要素来划分的话,社会生态系统包括两大基本结构要素: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环境要素即生存环境又分为无机环境(无机物、光、温度等物理因子),有机环境(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因子)和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习俗、科学技术知识、伦理道德观念、社会组织状态等人文因子)三个部分。而社会要素即人类社会则分为社会生产群体(工人、农民、商人、士兵、知识分子等),社会管理群体(公务员、企业家、管理阶层、经理等)和社会败坏群体(腐败分子、破坏分子、社会渣滓等)三个部分。由此可见,社会生态系统的结构要素共有六个:无机(物理)环境,有机(生物)环境,社会(人文)环境,社会生产群体,社会管理群体和社会败坏群体。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