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排
1. 生态环境保护
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工作是以保护区为重点,在整个保护区范围内展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预防为主,保护优先。
2)科学改善水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3)重点保护和恢复动植物群落。
4)严格控制污染源头,合理使用风景资源。
具体措施:
1)全面展开绿化工作,退耕还林,以生态学和植物学理论为指导,保护和恢复保护区的植被覆盖。
2)对保护区的覆土、河道、冲沟进行整治,防止水土流失。
3)杜绝在保护区范围内非环保项目的产生,并建立健全各项排废、排污处理设施。
4)在保护区内各主、次道路边培植各种绿化植物,使条条道路成为绿色走廊。
5)加强对原采坑碎石、废石等的清理。
6)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合理设置宣传保护牌。
2. 生态环境保障
一、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矿业特区内矿产资源开采历史悠久,遗留下的矿山环境问题较多,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势在必行。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应针对阿勒泰这样生态环境优美,且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生态自我修复能力较弱的地区制定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保评价政策。坚持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坚持 “谁开发、谁保护; 谁污染、谁治理; 谁破坏、谁恢复; 谁使用、谁补偿”的原则,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中要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质地貌景观和地质遗迹,防治地质灾害。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最大限度地减轻矿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格禁止矿山废水、废气、废渣的无序排放。
二、实施更加严格的环境评价办法
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矿山建设 “三同时”制度、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方案编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矿山地质灾害防治制度、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实施情况报告制度,落实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中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三废处理方案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加强各部门之间协作、配合和信息沟通,严把环境准入关; 环保部门应把地区制定的总量消减计划指标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控制新增污染源总量指标; 完善建设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管理制度; 清理整顿新开工建设项目,加大对未办理环境保护有关手续的处罚力度。矿业特区建设委员会对其进行监督管理。
三、建立环境动态监测体系
在矿山生态环境规划的基础上,要做好矿山生态环境的监测工作。矿山生态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对环境质量在性质上和数量上做出测定和描述,它是政府管理矿山生态环境的职能之一,它可为周期性检查和修改矿山开采方案提供信息,确保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最佳效果。对矿区环境的监测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制度,在矿山生态环境监测中,要明确环境监测的责任人,确保监测能够落到实处,确保监测结果的真实可靠性。可以考虑将监测分为社会监测和矿山监测,对满足社会需求的,由政府有关部门组织进行监测,对矿区范围内一般性的监测,则交给矿业权人负责,并向有关部门提供监测结果,确保上报矿山生态环境监测结果数据的实时性和客观性。
四、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随着矿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市场对铜铝等主要有色金属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使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开发面临挑战。有色金属工业是高耗能的资源型产业,当前国内外资源环境已经不允许有色金属工业继续依靠扩大产量的粗放型模式来实现发展,在这种形势下,矿业特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重点应把 “减量、少排、再利用”放在突出位置,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只有真正做到资源、能源消耗的减量化,真正做好废气、废水、废渣少排放和再回收并再次成为可利用的资源,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集约节约利用资源,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该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 “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 “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 图7-3) 。
阿勒泰地区要注重发展循环经济,编制地区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中循环和小循环经济协调发展。中循环是在工业集中地区,在 5 大矿业园区内积极发展生态工业,在企业清洁生产的基础上,使上游企业的废弃物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料,不断延长生产链条,实现区域或企业群的资源最有效利用,废弃物产生量最小,甚至零排放。小循环是企业层面的循环,在企业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在生产的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
矿业特区可先发展企业循环经济,加强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逐步发展到园区的循环组合,即从小循环到中循环的发展模式,最终实现矿业特区内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绿色矿业经济。
图 7 -3 不同经济模式物质流动示意图( 据全国矿产资源规划培训材料,2007)
3. 关于生态环境知识
所谓生态环境问题,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污染,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现象。目前,我国所面临的环境问题主要有:
(1)我国有占国土65写的山区、9.7%的生态环境脆弱带;又因开发利用不当,有34.26%的耕地出现程度不同的水土流失。
(2)自然灾害频率加快,受害、成灾面积不断扩大。
(3)森林资源出现危机,森林覆盖率低下,用材林面积缩小,采伐量远远超过生长量,森林质量下降。
(4)草原长期放牧,重用轻养,每年退化133万平方米,累计退化已达8667万平方米,占可利用面积的1/3。
(5)荒漠化日益严重,每年新增沙化土地面积,从20世纪50一70年代的1560平方公里,增加到70一80年代的2100平方公里、90年代以后的2460平方公里,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2.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7.3%。
(6)水污染严重,2000年时,有73%的城市河段不适于作为饮用水,42%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全国七大水系近一半的河段污染严重,各大淡水湖泊和近海海域因富营养化而出现赤潮灾害。
(7)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地区间资源承载能力差异甚大,处于人口负荷过重的临界状态。
(8)大气污染严重,1996年时主要大城市中的总悬浮颗粒物和二氧化碳含量已超过世界卫生组织推荐标准的2倍,酸雨区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的29%;废渣排放增加,垃圾包围城市。
(9)农林环境污染正由点到面向全国蔓延,40%的乡镇企业成为最大的污染源,全国被污染的农田已达10万平方公里,经济发展的成效正在被抵消。
(10)生态环境破坏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恶性循环事故迭起,直接威胁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生态赤字"每年达到860亿元。
4. 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有哪些
耕地面积来急剧减少
我国土地广袤源、幅原辽阔,国土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但是可耕地资源十分有限。当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约为778平方米,不及世界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面积急剧减少。实施《土地管理法》之后,耕地减少速度趋缓,但仍为减少趋势。
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建筑占地最为严重,包括住房、工厂等的修建。在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荒村或者是“村中荒”现象。荒村现象大多是由于整村迁移导致的。“村中荒”则是由于宅基地外要导致的,村子面积不断扩大,但村中间的老宅或倒塌、或用来放置废弃物品。这些都体现了农村建设规划的不科学、不合理。其次是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占地
5.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什么
1、自然环境先天不足
中国土地总量虽然较大,土地总量位居世界第三,但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只有0.8公顷,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山地、高原、丘陵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27%,所构成的复杂地形地质条件,在重力梯度、水力梯度的外营力作用下易造成水土流失,再加上地质新构造运动较活跃,山崩、滑坡、泥石流危害严重。
2、水土流失仍很严重
据国务院公布的遥感调查结果,1989年底中国轻度以上的土壤侵蚀面积为367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38.2%,其中水蚀面积179万平方公里,风蚀面积188 平方公里,全国平均每年因人为活动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1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土壤总量达50亿吨,占世界年流失量的19.2%,其中有33亿吨是耕地土壤。
3、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平方公里,水蚀荒漠化20.5万平方公里,冰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公里,土壤盐渍化23.3万平方公里,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
4、生物多样性减少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其丰富程度占世界第9位。中国的野生动物和植物分别占世界总数的9.8%和9.9%,中国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有16大类和185类,区系丰富,生态类型多,为野生动、植物栖息和繁衍创造了优越的条件,中国陆地的野生动、植物有80%以上物种在森林中生存。
(5)生态环境排扩展阅读:
一、保护措施:
1、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
实施绿色工程,保护生态环境,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保护长江黄河源头,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挖草(甘草、虫草、发菜);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三北”防护林建设;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禁渔、禁猎,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湖还海,封山育林、风沙区造林植草。
2、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
截至1997年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926个,总面积76.98万k㎡,占国土面积的7.64%。其中14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6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因此,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3、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为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实行绿色经济模式。
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要提生态资源税,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4、提倡绿色消费,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当前,应提倡适度消费,要减少一次性消费,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
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为主要成分。不同的生态系统有: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分为湖泊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等)、农田生态系统、冻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
其中,无机环境是一个生态系统的基础,其条件的好坏直接决定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和其中生物群落的丰富度;生物群落反作用于无机环境,生物群落在生态系统中既在适应环境,也在改变着周边环境的面貌。
各种基础物质将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而生物群落的初生演替甚至可以把一片荒凉的裸地变为水草丰美的绿洲。生态系统各个成分的紧密联系,这使生态系统成为具有一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6. 我们祖国生态环境在全世界位居第几
这几年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在不断变化过程中,是变得越来越好了,现在中等吧
7. 生态环境现状
(一)自然环境
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北缘与湘鄂山地交汇地带的湘西北中、低山、山原区,东与湘北洞庭湖平原区接壤,北与川东南、鄂西南山地毗连,西与黔东北高原邻接,南止沅麻盆地西缘。区内气温偏低,光照偏少,干湿季节不明显。年平均温度16℃~17℃,年日照时数1400 h,>10℃积温为5000℃~5300℃,80%的保证率积温仅4800℃~5100℃,极端最低气温为-6℃~-15℃,无霜期只有265~285 d。雨量比较充沛,历年平均降水量在1300~1900 mm,特别是武陵山区降雨量显著增多,并多以大雨,暴雨,形成了湘鄂(湖北以五峰、鹤峰为中心)暴雨中心区。水系甚为发育,且呈树枝状。发育有澧水干流及其支流,南端为沅水一级支流酉水。土壤以黄色石灰土和黄壤性土为主,黄色石灰土面积约1341万亩,占区内总面积的35%,黄壤性土面积约1322万亩,占区内总面积的34.4%。其次有水稻土、黄壤、棕色石灰土、暗黄棕壤、粗骨石灰土、石灰性紫色土、山地草甸土等。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5.64%,以针叶林为主,阔叶树、竹林也有分布。
地处武陵山和雪峰山之间的沅麻河谷盆地区,具有光热充足,冬冷春寒,干湿季节明显的气候特点。年平均温度16.6℃,>10℃积温为5000℃~5300℃,持续日数为230~235 d,无霜期278 d左右,年日照时数1500 h左右。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上,7~9月降水量在340~380 mm之间。土壤以紫色土和黄红壤为主,其中紫色土占近30%,主要分布于沅水西岸,以及溆浦盆地,一般分布于海拔高度200~500 m之间;黄红壤占43%,主要沿沅江及其支流巫水的两岸分布,海拔高度为300~500 m。
雪峰山地区,包括西部的西晃山和南部的越城岭一部分,光能资源和热能资源居全省最少区之一。年日照时数1250~1400 h,>10℃积温为4200℃~5300℃,年降水量除安化暴雨中心外,一般为1300 mm。常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土壤以黄壤为主,占51.4%,主要分布在500~1200 m地带;次为红壤,石灰土和水稻土零星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8.45%,以针叶林为主,以及针叶阔叶混交林等,此外城步南山有大片草地分布。
位于本省北部的洞庭湖滨湖平原区,属于我国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型的长江中游气候大区,其气候特点是光、热较足,春暖迟,秋寒早。年日照时数1700~1800 h,是全省日照最多的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6.5℃~17℃,>10℃的积温在5000℃~5400℃,无霜期历年平均为265~280 d。以洞庭湖盆地为中心的冲积平原年降水量1200~1300 mm,为全省降水量较少的地区之一,且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较少,4~6月集中了全年降水量的50%,多大雨、暴雨,常造成洪涝灾害。土壤有三个组合:①以紫潮沙泥为主,分布在南洞庭湖以北的安乡、南县的全部,沅江和华容的大部,以及澧县、常德、汉寿、岳阳、临湘等县的一部分;②以黄潮沙泥为主,分布在湘、资、沅、澧“四水”及汨罗江等入湖处;③以红黄泥为主,分布在洞庭湖以南的湘阴及益阳等县,其次在汉寿、常德、澧县、华容等县亦有较大面积分布。此外,棕红壤多分布在环湖的东、西侧;红壤集中分布在环湖的南侧;黄红壤分布在西部外缘;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西南部和东北部;潮土沿各大小河流的两岸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19.08%,以针叶林为主。
位于本省中部的湘中丘陵区为我国中亚热带典型地段之一,光能、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夏季高温酷热,冬无严寒,但春寒潮频繁。本区全年日照时数1400~1750 h,年平均气温为16.8℃~18.0℃,>10℃的积温5300℃~5600℃,无霜期长达261~281 d,最冷月平均气温为3.8℃~6.5℃。降水量大,但分布不均匀,常发生前涝后旱现象。年平均降水量1200~1400 mm,春末夏初多雨,一般年份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5%左右;盛夏秋初干旱,7~9月降水量仅占全年的20%左右,且多以雷阵雨为主,而此时气温高,蒸发量大,空气相对湿度小,故易发生干旱,尤其是衡~邵一带,历来有“干旱走廊”之称。土壤以红壤占主导地位,其次为紫色土,它们在红盆中广泛分布,水稻土亦有相当量的分布,主要沿河谷两岸的阶地以及低山、丘陵谷地分布。森林植被覆盖率为40.60%,以经济林地、针叶林为主,竹林也有广泛分布。
位于省内东部的湘东盆地—山地区,光能、热量资源丰富,气候温暖,热量充足。全年日照时数1500~1700 h,年平均气温16℃~17℃,>10℃的积温为5300℃~5600℃,无霜期长达260~280天,最低气温在-6℃~-8℃。雨水较多,年平均降水量1400~1700 mm,春夏雨多常出现暴雨山洪,危害农作物。秋冬雨水略少,产生轻微秋旱。土壤以红壤为主,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还有棕红壤、黄壤、暗黄壤、山地草甸土。森林植被覆盖率为62.82%,以针叶林为主,经济林亦有一定分布。
位于本省南部的湘南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8℃以上,为全省气温最高地区,年日照时数1750 h,年太阳总辐射每平方厘米105~109 kW,>10℃的积温为5500℃~5800℃,持续240~260 d,无霜期长达290~310 d,最低温可为-6℃左右。年降水量平均为1300~1800 mm,东部的桂东和西南部的江华,是本区的东西两侧的两个降水中心,高达1800~2000 mm。土壤以红壤为主,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潮土、黄壤、暗黄棕壤、山地草甸土为次。红壤一般分布于海拔700 m以下的低山及丘岗;黄壤分布于山地海拔700~1300 m中山区;暗黄棕壤主要分布在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地;山地草甸土分布在海拔1200 m以上的山顶脊地。森林植被覆盖率为59.79%,以针叶林为主,经济林和竹林亦有一定分布。
(二)社会经济环境
湖南省是一个具有多民族的人口大省,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侗族、瑶族、苗族、壮族、白族、彝族、布依族、回族、维吾尔族、满族、蒙古族等51个民族。截至1998年末,全省总人口为6502万人,人口密度达305.24人/km2,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464万人,老年人占总人口的7.14%。
湖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林业和渔业基地。解放以来,湖南省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广泛开展基本农田水利建设。截至1995年,全省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00多万处,其中大型水库与灌区14处,中型水库200多处,小型水库1200余处,塘坝200多万处,机电排灌装机385.53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68万公顷,旱涝保收面积达218.57万公顷。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运行基本平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全省农业总产值1262.46亿元,粮食总产量281.82亿千克,棉花19.25万吨,油料120.74万吨,烤烟14.34万吨,水果109.07万吨,养殖业在连续几年高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势头。
湖南省的现代工业是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机械、化工、食品、纺织和能源等六大支柱行业为主体的、门类较多的产业结构体系。工业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以重工业和全民所有制工业为发展重点,自1978年以后,轻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重工业也进行了服务方向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加速了能源和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国有企业仍居主导地位,但是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私营企业等在最近几年发展迅速。
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湖南省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迅速发展。1998年省境内中央路营里程2275 km,地方铁路通车里程344.7 km,公路通车里程60077 km,内河航道里程1万公里,民用航空航线20条,管道里程164 km,形成了相当规模的交通运输网络。全省市话交换机容量达315.37万门,农话交换机容量134.29万门,邮路和农村投递线路总长度达到31.55万公里,全省所有县(市、区)均已开通国际、国内直拨电话业务,实现了人工网向自动网的转变,完成了模拟网向数字网的过渡,并正在向可传输各种信息媒体的宽带网、智能网转变。全省交通运输与通信能力大幅度提高。
教育事业在调整、改革中稳步发展。1998年全省有各级各类学校共4.94万所,在校学生达1336.93万人,全省高等院校数已发展到49所,为了提高成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各地广泛开展了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1998年参加各级成人学历教育的在校学生达到83.39万人。
科学技术事业迅速发展。1998年,仅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科研与科技开发机构就达196个,其中自然科学研究机构18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4个。全省国有单位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97.83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员81.20万人,在湘“两院”院士16人,科技投入力度加大。科技成果大量涌现,1998年共获得各类科技成果950项,其中获省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的项目333个,获国家级科技进步奖22项,不少项目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地质环境
湖南省在大地构造上分属于扬子陆块和南华活动带,两者大致以雪峰山东南缘安化—靖县断裂为界。自中元古代末期的武陵运动开始,以后历次构造运动在湖南省均有所反映,特别是喜马拉雅山运动以来的新构造运动对湖南省的地形地貌有着巨大影响,造成湖南省地壳总体上是西升东降、南升北降的格局。形成了如下几个地质构造—地貌区:
(1)湘西北褶皱隆起岩溶发育山原山地区。海拔一般为600~1200 m,最高为2098 m。河谷多“V”字型,切割深500~1500 m。碳酸岩盐分布区岩溶地貌景观显著,区内发育巨大断裂及舒缓褶皱,属较稳定地块。历史地震最高6.1级,主要地质灾害为溶洞、地下河、滑坡、崩塌、泥石流及水土流失等。
(2)湘西断褶隆升山地区。海拔500~800 m,最高2021 m。水系发育,河谷多呈“V”形。区内活动性断裂发育。地壳尚稳定,历史上地震最高5级。岩组复杂,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渗漏塌陷、边坡不稳、软弱夹层等。
(3)湘北断陷盆地冲积平原区。地势低平,地壳上属较不稳定区,主要地质灾害为软土层的塌陷、沉陷、管涌、地壳沉降和河湖淤积等。
(4)湘中褶断岩溶发育丘陵盆地区。区内大部为丘陵盆地,局部中低山。丘陵海拔150~350 m,中低山山峰最高1513 m。盆地中水系发育,晚近期活动性断裂也很发育。历史地震最高5.5级,沿断裂带有温泉出露,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渗漏,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采煤区地面变形破坏等。
(5)湘东断褶拗陷丘陵山地区。区内中部及南部为丘陵盆地,偶有低山,海拔一般100~300 m,山峰最高1289 m;东北为低山丘陵,边境幕阜山、连云山,海拔1615 m。山体谷地呈北北东向雁形排列,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发育,规模巨大。历史地震最高5.5级,主要地质灾害为水土流失、岩溶塌陷渗漏等。
(6)湘东南褶断隆起岩溶发育山地丘陵区。区内岩溶发育强烈,岩溶地貌显著。晚近期活动性断裂发育,规模巨大,构造复杂,以坚硬-较坚硬碳酸盐岩组及坚硬-较弱浅变质岩组为主。主要地质灾害为岩溶塌陷渗漏、软弱夹层、边坡不稳。
8. 我国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1、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中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中国水土流失特别严重的地区(从北到南)主要有:西辽河上游,黄土高原地区,嘉陵江中上游,金沙江下游,横断山脉地区,以及部分南方山地丘陵区。
2、沙漠化迅速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近25年共丧失土地3.9万平方公里。目前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0多公里铁路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3、草原退化加剧。70年代,草场面积退化率为15%,80年代中期已达30%以上。全国草原退化面积达10亿亩,目前仍以每年2000多万亩退化速度在扩大。由于草原的严重退化,从而导致牧草产量持续下降。
4、森林资源锐减。中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
5、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中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6、地下水位下降。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中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占现有面积的26.3%,湖泊蓄水量减少513亿立方米,其中淡水量减少340亿立方米。
7、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8、大气污染严重。中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北方重于南方;中小城市污染势头甚于大城市;产煤区重于非产煤区;冬季重于夏季;早晚重于中午。目前中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
煤是一种肮脏能源,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中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中国废渣年产生量已超过5亿吨,处理能力赶不上排放量。1988年全国积存量为66亿吨,人均6吨废渣。
据统计,全国城市生活垃圾为6000万吨/年,比10年前增加了一倍。在380个城市中,至少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在垃圾包围之中。仅北京三环、四环路之间就有50米以上的垃圾山4500多座,占地超过7000亩。
9、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1978年以前,农村环境污染主要是化肥、农药等,1978年以后乡镇企业成为农村主要污染源。
(8)生态环境排扩展阅读:
报告展示了2018年生态环境状况的多组数据。
从大气环境来看,空气质量继续改善,污染程度有所减轻。2018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有121个城市达标,同比增加22个。
全年优良天数比率为79.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同比下降0.3%;PM2.5浓度同比下降9.3%。重污染天气过程的峰值浓度、污染强度、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均明显降低。
在水环境状况方面,报告显示,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体比例同比提高3.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体比例同比降低1.6个百分点。
长江、黄河、珠江等10大流域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提高2.5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同比降低1.5个百分点;重点湖库水质有所好转,水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总磷仍是重点湖库的首要污染物。
在土壤环境状况方面,全国土壤环境风险管控进一步强化,部分地区耕地土壤污染加重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9. 生态环境有哪些破坏
森林被砍伐、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河流、海水被污染(排放工业、生活污水)
土地肥力下降,开始盐碱化
动物被偷猎(藏羚羊等珍惜动物)
许多珍惜动物濒临灭绝的危险
温室效应严重
空气中含有大量对人有害的物质,造成酸雨等现象
过度使用地下水导致地面下降,塌陷
沙尘暴肆虐
沙漠面积扩大,土地沙漠化严重
10. 生态环境问题与环境污染的区别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的现象
生态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生态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环境污染特指人为污染,但是生态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由于人为污染造成的,它还包括自然界本身的不平衡所导致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