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情况
① 生态修复区
通过对小流域各项治理措施的配套完善,基本控制水土流失,到项目实施完成后,水土流失治理程度达到80%。大力开展造林种草,加大生态修复力度,使林草面积达到宜林宜草面积的70%以上,林草措施保存率达到90%以上。因地制宜,建设基本农田,使人均基本农田达到0.06hm2以上,人均粮食达到300 kg以上,基本实现正常年份粮食自给有余。
进行土地利用结构调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土地资源潜力,在保障生态建设的条件下,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发展林果林等经济作物用地面积,使农民人均收入提高30%以上。
② 生态修复的相关内容
生态修复不等于绿化
21世纪是修复地球的世纪,工业革命时代由于经济的发展,地球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地球的生态系统处于退化状态。在这种背景下,生态修复这一学科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大。清华大学生态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于长青:生态修复首先要修复它的功能,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健康。一个自然生态系统有它特有的生态功能。二是恢复它的生态结构,也就是恢复一个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即恢复物种多样性和完整的群落结构。三,恢复可持续性,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和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四,恢复它的文化,人文特色。一个地方的文化源起于他的自然环境,文化遗产往往孕育于自然遗产。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是相辅相成的。
绿化不等于生态修复,只是生态修复的手段之一。人们在一片空地上种上花草,这就是绿化,但不是生态恢复。恢复生态是恢复当地生物多样性、生态的完整性以及周围环境的协调性和生态系统自我维持性。绿化最终不能达到自我维持能力。
生态修复需要人的帮助----有人说,生态修复很简单,把修复区的人口搬出来就可以了。实际上受损生态系统没有人的帮助,很难恢复。有些生态系统可以自我恢复,也许要100年、1000年的时间,有了人的帮助,这个恢复过程会加快。
③ 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一、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是植物修复。
二、生态修复的基本方式
根据生态修复的作用原理,生态修复可以有以下几种修复方式:
1、生物修复:是生态修复的基础,生物修复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以下3个方面,即微生物活性、污染物特性和环境状况。
2、物理与化学修复:是生态修复的构成要素,通常,为了节省环境治理的成本,物理修复或化学修复往往作为生物修复的前处理阶段。
3、植物修复: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总的来看,植物修复几乎包括了生态修复的所有机制,是生态修复的基本形式。
④ 什么是生态修复
环境
名词 n.
1. 以生物修复为基础, 强调生态学原理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以及地表水修复中的应用, 是物理-生物修复、 化学-生物修复、 微生物-植物修复等各种修复技术的综合。
食品
名词 n.
1. 采用某种技术手段对退化或被破坏的水域生态环境系统进行恢复的过程。
⑤ 生态修复的定义是什么
生态修复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减少和控制环境污染及增加视觉和美学享受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工作。
⑥ 生态修复措施
规划区降水量较多、水热条件较好,只要消除人为因素干扰,绝大多数水土流失地都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恢复植被。在植被较好、轻度水土流失为主的典型小流域,开展水土保持治理应以生态修复为主,工程措施为辅,侧重于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生态修复措施主要包括封育管护、能源替代、舍饲养畜、生态移民等。
5.5.4.1 封育管护
封育管护是恢复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沟壑治理技术》(GB/T16453.3—2008)标准,在有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新造未成立林、灌木林地实行封禁管护措施,通过封禁治理,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项目区封禁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落实管护人员,设置网围栏,设立封禁标牌,对现有疏林地进行补植。封育管护措施还包括:按1km2落实1名管护人员,在每个小流域封禁区域显著位置按2km2设置1个封禁标牌,并在适当地段设置网围栏,划定禁伐禁牧区,有效地阻止人畜进入,真正起到封禁预期效果。并有计划加强管护人员技术培训,提高抚育管理水平,保证封禁治理成果。同时要发展沼气,以气代燃料,进行生态移民等措施,减轻人为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压力,加快封禁区域内植被的恢复速度,改善整个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5.5.4.2 能源替代
农村可利用的能源有农作物秸秆,薪柴、煤炭、电能和太阳能,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等能源保护现有植被,为生态修复创造条件。
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水源区调查,建一座8~10m3的沼气池,户均年产沼气300m3,一年可节约柴草2.5 t,相当于0.33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长量,使用清洁的沼气能源,可有效地解决农村因烧柴而毁树伐木的问题,保护森林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故本规划能源替代措施主要为发展沼气池和省柴灶,主要布设在封育管护区内以薪柴为主要生活用能的农户,同时在该规划区要加强封育管护措施,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5.5.4.3 舍饲养畜
舍饲养畜是改变传统生产方式的重要内容之一,要解决好水源区牲畜的安置问题。
根据项目区养畜习惯和畜群结构调整方向,结合规划养畜规模,采取联户或单户的方式统一标准建设畜舍。畜舍主要布设在封育管护和项目区内有散养牲畜习惯的自然村庄。
以小流域为单元建设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标准体系,对水源区水源涵养、保持良好水质、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确保南水北调工程效益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但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是一项涉及面广、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要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规划区各县市必须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制定并完善水源地保护法规,严格制度建设;加强项目建设的协调和运行管理;各级执法部门加强执法监督;提高科技支撑力量,做好技术培训;依托省级水土保持监测部门进行生态监测等多项规划保障措施,以确保小流域防治措施治理效益的发挥和治理目标的实现。
⑦ 生态修复存在哪些问题
我国生态修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短时间行动,科技支持不够;模式单1,管理落后;配套资金不足,支持措施不力等。应通过广泛宣扬,建立长时间坚持的意识,并加强科研、创新政策,建立多层次投入机制,以确保生态修复的可延续发展。
⑧ 生态修复的发展
分析报告显示,生态环境恶化还表现为植被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等方面。根据全国第二次土地侵蚀遥感调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174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全国113108座矿山中,采空区面积约为134.9万公顷,采矿活动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面积238.3万公顷,植被破坏严重。
来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不良影响的表现越来越明显,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以保护越来越脆弱的生态环境已刻不容缓。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并改善生态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2020年全国森林覆盖率20%增加到23%,205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26%以上的目标。有关部门已开始重点投入矿山生态修复和沙漠化治理等方面的国土整治工作,其中生态修复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生态环境建设领域。
生态修复客户来源主要是政府、大型矿、水、油类企业,详见《中国生态修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作为国内刚刚起步的朝阳行业,具有投资门槛较低、见效快、行业成本与收入波动性小、行业集中率低、税务审核机制宽松、持续盈利能力较强等的特点,尤其适合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广大、资金投入有限的实际,其工程毛利也高于园林绿化行业。
此外,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要求,对矿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水利水电等的持续大规模投入,国家也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修复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生态破坏。分析预测,到2015年,我国生态建设行业的总体规模将达到3000亿。随着国内GDP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趋势愈加明显,由此产生的生态修复行业更有着超过万亿的发展市场。
⑨ 在环境保护中什么叫"生态修复"
什么是生态修复?
生态修复研究的时间和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30年代,但将生态修复作为生态学的一个分支进行系统研究,是1980年Cairns主编的《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过程》一书出版以来才开始的。在生态修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涉及的相关概念有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生态重建(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生态改建(Ecological Renewal)、生态改良(Ecological Reclamation)等。虽然在涵义上有所区别,但是都具有“恢复和发展”的内涵,即使原来受到干扰或者损害的系统恢复后使其可持续发展,并为人类持续利用。如Restoration是指对受到干扰、破坏的生态环境修复使其尽可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Reclaimation是指将被干扰和破坏的生境恢复到使它原来定居的物种能够重新定居,或者使原来物种相似的物种能够定居。Rehabilitation是指根据土地利用计划,将收干扰和破坏的土地恢复到具有生产力的状态,确保该土地保持稳定的生产状态,不再造成环境恶化,并与周围环境的景观(艺术欣赏性)保持一致。Reconstruction是指通过外界力量使完全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原初状态。Renewal是指通过外界力的力量使部分受损的生态系统进行改善,增加人类所期望的人工特点,减少人类不希望的自然特点。
20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些概念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尚无统一的看法。从目前情况看,恢复生态从术语到概念尚需规范和统一。
目前学术上用的比较多的是“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生态恢复的称谓主要应用在欧美国家,在我国也有应用。而生态修复的叫法主要应用在日本和我国。
关于“生态恢复“,具有代表性的界定主要有:
Harper(1987)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关于组装并试验群落和生态系统如何工作的过程。Diamond(1987)认为,生态恢复就是再造一个自然群落,或再造一个自我维持、并保持后代具持续性的群落,他比较侧重于植被的恢复。Jordan(1995)认为,使生态系统回复到先前或历史上(自然的或非自然的)状态即为生态恢复。Cairns(1995)认为,生态恢复是使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回复到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Egan(1996)认为,生态恢复是重建某区域历史上有的植物和动物群落,而且保持生态系统和人类的传统文化功能的持续性的过程。
美国自然资源委员会(The US Natural Resource Council,1995)把生态恢复定义为:使一个生态系统回复到较接近于受干扰前状态的过程。国际恢复生态学(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1995)先后提出三个定义: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系统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时间等广泛的范围(1995)。
上述界定的共同点是生态修复既可以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也可以依靠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但均未强调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自调控能力和外界人工调控能力对生态系统恢复作用的主次地位。
另外,焦居仁(2003)认为,生态修复指停止人为干扰,解除生态系统所承受的超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自身规律演替,通过其修养生息的漫长过程,使生态系统向自然状态演化。焦居仁认为恢复原有生态的功能和演变规律,完全可以依靠大自然本身的推进过程,在其界定的定义中,生态恢复仅依靠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
关于“生态修复”,日本学者多认为,生态修复是指外界力量受损生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和改进(不一定是与原来的相同)。这与欧美学者“生态恢复”的概念的内涵类似。焦居仁(2003)认为,为了加速被破坏生态系统的恢复,还可以辅助人工措施,为生态系统健康运转服务,而加快恢复则被称为生态修复。该概念强调生态修复应该以生态系统本身的自组织和自调控能力为主,而以外界人工调控能力为辅。
本文所指的生态修复是指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主要指致力于那些在自然突变和人类活动活动影响下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工作。
⑩ 生态恢复和生态修复的区别
1、原理不一样
生态恢复,对生态系统停止人为干扰,以减轻负荷压力,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使生态系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生态修复,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综合的修复污染环境。
2、途径方法不一样
生态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指标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土壤肥力的恢复和物种多样性的恢复。
生态修复可以有以下几种修复方式:
微生物—物理修复、微生物—化学修复、微生物—物理—化学修复、植物—物理修复、植物—化学修复、植物~物理—化学修复、植物—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化学修复、植物一微生物—物理修复。
(10)生态修复情况扩展阅读:
生态修复的特点:
(1)严格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
(2)影响因素多而复杂
生态修复主要是通过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动来完成的,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也将成为影响生态修复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态修复也具有影响因素多而复杂的特点。
(3)多学科交叉
生态修复的顺利施行,需要生态学、物理学、化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栽培学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的参与,因此,多学科交叉也是生态修复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