埪垌山门票
① 平凉的崆峒山门票是多少呢
崆峒山门票价格:4月10日,从平凉旅游局采访获悉,从4月1日起,崆峒山景区门票价从原先的60元/人次调整为现在的120元/人次。平凉市民仍实行30元年卡制;65岁以上老年人和学生凭证件可半价购票。 另据了解,在此次门票价格上调中,来崆峒山旅游的部队官兵、记者、残疾人、单纯从事科考者、美协、书协、作协、影协和崆峒文化研究会会员、本市65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门票。平凉市6县1区市民仍实行30元年卡制,一年内不限制上山次数。外地65岁以上老年人和学生凭身份证和学生证实行半价优惠。
② 平凉崆峒山门票多少钱
新的崆峒山门票价格信息,告诉您崆峒山门票多少钱...成人票:120元 儿童票:60元
③ 陕西省大荔赵渡离甘肃埪垌山有多少公里
是不是崆峒山?
陕西省大荔县赵渡镇,走沿黄观光路进入连霍高速,到西安转福银高速,到长庆桥转青兰高速,直到甘肃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全程453公里。见附图。
④ 崆峒山票价
崆峒山景区门票优惠政策
(一)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享受购买半价票优惠政策:
1、凡年龄在60—69周岁的老年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或老年优待证);
2、国民教育在校学生凭学生证;
3、身高130cm以上儿童。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享受免票优惠政策:
1、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和甘肃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凭有效证件(身份证或老年优待证);
2、身高130cm以下的儿童;
3、离休干部凭离休证;
4、宗教界职业人士、持有合法宗教皈依证的居士;
5、残疾人凭残疾证;
6、省级以上(含省级)人民政府授予的劳模凭劳模证;
7、新闻媒体记者凭记者证或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部门核发的有效证件;
8、持有国导证和出团行程单的导游员;
9、持有全国旅行社经理资格证的旅行社经理;
10、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军校学员,凭有效证件(军官证、士兵证、学员证等);
11、单纯从事科学考察者、美协、书协、作协、影协、崆峒文化研究会和崆峒武术研究会会员凭有效证件;
以上优惠政策仅针对有效证件持有者本人有效,并在景区入口处办理减免票手续。
(三)崆峒山景区门票价格
1、崆峒山景区门票价格:旅游旺季120元/人;旅游淡季60元/人。
2、景区专线车:20元/人(单程)
3、前山电瓶车:20元/人(单程)
4、快艇:15元/人(单程)
5、索道:50元/人(单程) 90元/人(往返)
6、素斋:30元/人
7、景区住宿:三四人间:45元/人 二人间:280元/间 套间480元/间
8、崆峒山五台景区、皇城、塔院景区、弹筝峡景区、胭脂峡景区、香山景区实行通票制。
9、崆峒山景区设有东门、南门、西门、索道四个出入口,售、检门票;设有朝天门检票点。
(四) 区旅游淡旺季界定
旅游旺季:每年4月1日--10月31日;
旅游淡季:每年11月1日--次年3月31日。
⑤ 埪垌山的景点有哪些
崆峒山,位于甘肃省平凉市城西12公里处,古代黄帝问道广成子处。
东瞰西安,西接兰州,南邻宝鸡,北抵银川,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之要塞 。
景区面积84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123.3米,集奇险灵秀的自然景观和古朴精湛的人文景观于一身,具有极高的观赏、文化和科考价值。
自古有“西来第一山”、“西镇奇观”、“崆峒山色天下秀”之美誉。
崆峒十二景
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
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
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
三教禅林:在望驾坪,地势平坦,环境幽寂。1939年,山东人刘紫阳出资,其弟子刘园阳主持,修建大殿三楹,后由静禅、润明二僧主持,又称居士林。
问道宫:也叫轩辕谷,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幽寂,身居殿内,听不到泾水涛声。相传这里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唐代这里已有建筑,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明朝宣德、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成为一组庞大建筑群。明人唐龙《问道宫》诗云:“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
聚仙桥:在崆峒前山麓泾河河谷中,原有一巨石横跨泾河两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拦,喷珠溅玉,景色壮观,是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桥虹跨。”明人罗潮《仙桥虹跨》诗云:“仙桥飞渡壑,横亘长虹卧,来往闲游者,不信天边过。”1980年,修建崆峒水库,聚仙桥被淹没。1986年在坝前600米处重修。
望驾山:崆峒山东峰,前临平(凉)泾(源)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泾河相会,海拔1926米。望驾山突兀耸立,气势雄伟,站立峰顶,泾河川和平凉城尽收眼底。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飘渺,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峰顶原有怀旷亭,今已不存。
广成丹穴: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罗潮《广成丹穴》诗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