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路民国公馆区门票
㈠ 为什么说 一条颐和路 半部民国史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 有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南京的颐和路,虽是一句夸张的话,但是却印证了这里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特殊地位,与习惯了在游客面前“抛头露面”的总统府不同,颐和路公馆区更像“养在深闺”。
到了南京,从总统府出发,沿中山路向西绕过南京大学鼓楼校区,再往北一拐,就到了颐和路,不过十几分钟车程。梧桐敛去喧嚣,延伸出布满民国建筑的寂静街区,恍如隔世。
1929年12月31日,蒋介石颁布了《首都计划》,视“居住为人类生活之大端”,《计划》将南京住宅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级建别墅和花园洋房;第二、三等级建公寓、普通楼房;第四等级为棚户区。
到1933年,由于后期经费不足和抗战爆发等多种原因,只有第一住宅区按计划实施,一批样式新颖、风格别致的花园洋房陆续建成。这里的住户,除了政府要员,便是外国使节,非富即贵,人们自然将这里称作公馆区。公馆区位于江苏路、宁海路、北京西路、西康路和宁夏路之间,总面积69万平方米,想象一下72万平方米的故宫,颐和路公馆区的大小也就不难得知。颐和路公馆区,全称为“颐和路历史文化街区”,是全国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国别墅建筑群。
“民国建筑看南京”的说法,早已有之。从1927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政府花了22年的时间在此安家落户,又匆忙离去,带不走的官邸、宅第与都城一起,进入历史,而在这里,几乎每一幢房子都有一段值得回味的历史。
宁海路15号红色小洋楼是南京市一级保护文物,说起它的主人黄仁霖是蒋介石的后勤总管、励志社总干事。1929年元旦集会上,黄仁霖开启了自助餐的先河,从蒋介石开始,每位军政大员都端着自己的盘子,沿着柜台顺次前行,挑选自己所需的食物。这种方式既节省费用,又便于管理,很快风靡全国。初次之外,在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黄仁霖又向全国推广了一种新的结婚仪式,就是集体婚礼。第一次集体婚礼在中山东路励志社大礼堂举行,有100多对新人参加,场面颇为壮观。
另一幢一级保护建筑是宁海路17号国民党中将刘嘉树的公馆,不仅体量大,艺术风格也很独特,门前两根罗马柱雕饰十分精美。这幢房子也是1936年所建,刘嘉树是国民党少将以上军官中被共产党军队俘虏次数最多的一位,共有三次。最后一次是1949年1月,在广西战役中,他的兵团被解放军38军打得节节败退,他成了俘虏。作为军人,一直在前线作战,南京这幢楼房,刘嘉树并没住过几天。
以前叫颐和路34号,此公馆原是汪精卫住处。颐和路38号是一座不起眼的三层小楼,但黑色的大门和白色的楼体形成的反差还是让人感觉有些怪异。在汪伪时代,这里的地位相当于中央军校内的憩庐,相当于中山陵西麓的小红山公馆,这里在1940年11月迎来的新主人,汪精卫。汪精卫是国民党要员中住房条件相对较差的一位了。三十年代初,担任行政院长的汪精卫寄居在中山北路的孙利楼内,后来虽然在中山门外陵园西村兴建了一幢精巧别致的别墅,但却毁于日本飞机的轰炸中。南京沦陷的时候,汪精卫怎么也想不到,他重回南京的那段历史,会在未来的历史教科书上被冠上“伪”字。
位于江苏路15号的老建筑,专家考证为民国拥有“国民党第一支笔”之称的陈布雷的公馆。而在此之前,许多历史资料则认为陈布雷公馆在湖南路508号,但是在湖南路的508号上似乎已难寻踪迹,陈布雷的寓所就这样失踪了?
其实,当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还都南京,陈布雷一家也从重庆回到南京,在市长马超俊的帮助下租住在湖南路508号。陈布雷公馆所在的湖南路是按照由东向西的顺序排列的。其508号就排列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位置上。所以,当年的陈公馆并没有消失,它就是坐落在今天江苏路15号的那幢别致的小楼。
㈡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可以进去参观吗
是可以参观的复。
如果你是想制直接坐车到颐和路公馆区,有3路,8路,42路, 74路,78路,114路在江苏路站停靠,下车马路对面就是颐和路公馆区,有熊斌故居,张笃伦故居,江苏省慈善总会等等,就从你下车开始往西南方向(就是马路对面方向)都是公馆区,就是原民国使馆区还有一些高级官邸,你下车处看到的就是刚刚修葺一新的一排临街的老建筑,似乎还不能进去参观,但是这一块区域里都比较幽静,数目茂盛,人车都比较少,里面也有小的花园一样的地方,适合约会,最好再带上相机拍点民国风的照片定能增加情调。建议选暖和点的天气去,不然还是有点阴冷的。
㈢ 中国现在拥有民国公馆最多的地区是在南京吗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景点众多,素有“六朝古都”的美誉。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且大多以历史人文景点为主,比如夫子庙、总统府、中山陵、南京博物院等都是游客热衷打卡的景点。当然,也有一些小众冷门的景点,“颐和路公馆区”就是其中之一。
㈣ 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是给人住的,还是做公园
南京公馆区主体是住宅,部分作为公园。
颐和路公馆区作为民国时期南京《首都计划》的第一住宅区,历史和现状都是以居住功能为主。公馆区现居住人口约600户、1790人。
按照规划,未来应保证以居住为主体功能的有限开放,既要保障和延续街区的居住品质,又要营造一定规模的公共服务氛围,公共服务功能占比宜控制在30%左右。同时,要保护街区的空间格局。颐和路、牯岭路等12条历史街巷的走向、宽度、断面形式等不得改变。
(4)颐和路民国公馆区门票扩展阅读:
关于南京的颐和路民国公馆区未来的规划方向
规划要求从综合历史文化价值、产权难易度、现状环境品质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找出适合公共展示和开放的院落分布,通过院落遴选,明确颐和路公馆区内未来公共开放的规划方案。选择体验较好、资源丰富、环境宜人的路径组成文化线路。
规划明确了颐和路应“文雅”利用的基本原则,避免过度商业与市井化的项目安排,强调“整体氛围安静、内部院落精致、体验活动优雅”的氛围。打造民国文化生活体验区,增强街区的文化属性。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南京颐和路将开放民国风貌院落 形成文化环线
㈤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文化展览
颐和路片区留存着南京目前规模最大的民国时期花园洋房和国外公使馆区,第十二片区面积约为整个公馆区的十分之一。在这个片区内,始建于1920年至1930年的26幢历史建筑,经过保护性修缮及活化利用,打造成了颐和公馆近现代文化体验酒店。在追寻民国文化的漫漫古道上,颐和公馆也特地拿出其中的几栋名人故居积攒各种文化精粹,重塑逝去的民国传奇。内容涵盖民国服饰、饮食文化、昆曲和教育书籍等方面。徜徉其间,从建筑流连到历史,从饮食上升至艺术,令人仿佛置身于民国的年代当中,感知文化的过去和现在。
民国建筑彩铅绘画展由画家蔡震先生创作的《梧桐树下——南京民国建筑风情》彩铅画展,100幅画作,5万字配文故事,充分展示南京民国建筑的当代风貌。(周二、周六休馆)“国民衣着摩登都会”民国服饰展透过舒展飘逸的长衫、婉约诗意的旗袍,仿佛能够触摸到民国时代的倩影。(周二、周六休馆)艺风堂民国教育书籍展此次民国教育书籍展展出的近150本与民国教育相关的珍贵原版图书,均为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礼训先生旧藏,涉及的教育内容丰富可观。(周二、周六休馆)梦桐墅民国饮食文化展展出了一批“金陵厨王”胡长龄老先生生前保留的珍贵书籍、照片,记录了其在民国饮食文化传承中做出的卓越功勋。(周二、周五休馆)薛岳抗战陈列馆此次在薛岳故居集中展示了一批记录薛岳抗战历程的珍贵资料以及他亲笔写下的书信。(周二、周五休馆)民国昆曲资料展老旧的照片萦绕着昆曲吟唱,泛黄的书籍交织着丝竹之音,为您带来不一样的民国感受。(周二、周五休馆)
㈥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可以游览吗好看吗是有人住吗是人家家吗
可以游览的,颐和路、江苏路片区都是民国公馆区,但是大部分都是民居,只能在外面看看拍拍照,不能进去。
有一小部分街区是开发出来的,开发成商业区,可以进去看的。
㈦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可以进去参观吗
你好!
是可以参观的!
如果你是想直接坐车到颐和路公馆区,有3路,回8路,42路, 74路,78路,114路在江苏路站停靠,下答车马路对面就是颐和路公馆区,有熊斌故居,张笃伦故居,江苏省慈善总会等等,就从你下车开始往西南方向(就是马路对面方向)都是公馆区,就是原民国使馆区还有一些高级官邸,你下车处看到的就是刚刚修葺一新的一排临街的老建筑,似乎还不能进去参观,但是这一块区域里都比较幽静,数目茂盛,人车都比较少,里面也有小的花园一样的地方,适合约会,最好再带上相机拍点民国风的照片定能增加情调。建议选暖和点的天气去,不然还是有点阴冷的。
PS:~你的采纳是我前进的动力~~
O(∩_∩)O,互相帮助,祝你好运!O(∩_∩)O
————希望可以帮到您!觉得好就请点采纳答案吧,你的采纳是我的动力,谢谢!————
㈧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的修缮改造
颐和路公馆区第十二片区公馆的原主人多为上层人士、文化名家,有利于凸显民国精英文化的特质,最终也应成为南京的民国文化展示区。
最大限度地还原“民国风”,是这里的一大特色。在其中一栋别墅,记者看到,门上的装饰条、屋顶上的石膏线,都保持着原汁原味,地板、瓷砖也是做旧处理。
艺风堂作为南京颐和公馆的文化馆,一层为藕香零拾,展示精美的文化藏品,二层是一间高水准的小型放映室,免费为入住的客人播放民国影片,三层则为展览馆,不定期开展小型书展等民国展览。令人惊叹的是,艺风堂曾经的主人正是国民政府的“特勤总管”——联勤司令黄仁霖。你知道是谁将自助餐的概念引进中国的吗?答案正是黄仁霖。这位赴美留学的绅士在1936年购地建造了这幢欧式别墅,三层楼房均为砖混结构,钢窗木门。
艺风堂把街区里的名人故居全部用图文资料、老照片的方式展示了出来,还搜集了很多民国老物件,比如昆曲的唱片、曲谱,老电影等,并设有民国影院、书斋,除了住店客人外,市民和游客也可以来听昆曲、练书画。”很多游客都特别喜欢它的“腔调”,带着全家来度假、体验,还有一些“民国控”也对它十分偏爱。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邹瑚莹教授:对成片的老建筑进行修缮改造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全国也不多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还有公馆内的历史文化气息,比如每一幢房子里的门口墙壁上都有主人的文字介绍、老照片;房内有主人的手迹、字画,以及与主人相关的书籍等等。
我是第一次看到薛岳、陈布雷的书法和字画,功力非凡。馆里的菜谱也让我爱不释手,十分精美,宣纸锦面,小楷手书,带回去珍藏。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北京颐和安缦、杭州有安缦法云、南京有颐和公馆,上海刚刚开业不久的思南公馆片区,与南京颐和路很相似,但南京颐和公馆做得更典雅。
南京的一位民国建筑专家认为,南京颐和公馆的改造模式,实现了南京民国建筑‘活保’及再利用,让保护模式前进了一大步。”
㈨ 颐和路民国公馆区片区如何划分越具体越好
颐和路第12地块改造本月试点
(2007-07-06 04:16:09)
【南京日报报道】 (通讯员 于志勇 记者 李涛) “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颐和路公馆区改造项目有了突破性进展。昨天,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随着颐和路公馆区第12地块改造项目动迁工作的基本结束,该项目本月进入工程试点阶段。首批试点修缮两幢、加建一幢。试点结束后,第12地块改造项目将全面展开,力争年内完成片区民国建筑修缮和加建。
试点修缮2幢仿建1幢国庆节前亮相
颐和路是南京最集中的民国公馆区,拥有外国公使馆、名人旧居等民国建筑225处,包括来华“调处”国共关系的原美国陆军参谋长马歇尔公馆,蒋介石的首席幕僚陈布雷公馆等。按道路自然分割,颐和路公馆区被划分成12个地块。本次率先改造的第12地块位于江苏路与宁海路合围的三角区,占地面积30783平方米,共修缮原有建筑31幢和加建建筑8幢。
负责颐和路公馆区改造项目实施的南京宁颐置业有限公司,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和鼓楼区政府联合出资成立。该公司总经理詹峰介绍说,首批试点修缮、新建的3幢建筑位于第12地块最北端,紧邻江苏路。按照计划,这3幢建筑将于国庆节前完成施工,“做示范,以点带面,然后再一幢一幢地改造,争取年内完成其余39幢建筑的修缮和新建。”
据悉,由于第12地块上的31幢民国建筑,建筑风格、房屋用材各不相同,建筑远比加建建筑难度大得多,一幢建筑的修缮费用很高,政府投入巨资进行修缮。
加建建筑由9幢改为8幢
历经70多年的风吹雨打,庭院破败、木结构朽毁等,已成为颐和路上老公馆的“通病”。正因为此,颐和路公馆区第12地块改造项目,不仅要对现存民国建筑进行修缮,还要拆迁老公馆周边上万平方米的违章搭建,全面恢复周围景观。
大量违章搭建被拆除,公馆区自然腾出了许多空地。“为了让整个公馆区的建筑布局更加协调、合理,建设部门决定加建8幢‘翻版’民国建筑。”詹峰说,最初的规划方案是加建9幢“翻版”民国建筑,但考虑到整体效果,多次论证后最终决定少建一幢建筑。
围墙究竟建多高仍在论证
在颐和路公馆区第12地块上,随着沿街违章搭建的拆除,一些围墙已不复存在。“围墙是公馆区民国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公馆区旧貌,绝不能少了这面墙。”记者了解到,尽管目前社会各界对建设围墙没有任何疑问,但在围墙的高度上却出现了分歧。有的专家认为,民国建筑修缮后,围墙高度应低于过去的高度,可以让人们从外面看到建筑的风貌。但也有专家认为,恢复颐和路公馆区原貌,围墙的高度也应维持原状。
南京宁颐置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昌四说,围墙高度到底多高较为合适,目前有关方案还在论证之中。不过,围墙究竟建多高,首要考虑的肯定是如何确保与民国建筑相协调。
㈩ 南京颐和路民国公馆区对不对外开放开放的话进入要门票吗
它是一个街区,不存在开放问题,也不需门票,但进入人家院落和屋内肯定是不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