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净居寺门票多少钱
『壹』 光山净居寺的诗城乐地
诗、文、碑刻并茂,史称豫南“诗城乐地”。净居寺最雄伟的建筑要数大雄宝殿,它六梁三十柱,朱丹粉壁,雕梁画栋,远吞光州,近映池水,与两厢僧舍呈辅势。广殿相连,厢房四抱,浑然一体。整个建筑古朴典雅,宋朝神宗皇帝御题“敕赐梵天寺”,门额镶嵌于山寺门前,数株参天唐柏,一株千年同根三异树立于门前,周围景观,自然棋布。大雄宝殿殿前两侧,古碑林立,多是历代名人赋诗刻于碑上。从“万里览名胜,独爱苏山清”、“奇才千古羡东坡,诗句警人口实多”、“古塔曾沾唐雨露,残碑尚载宗文章”、“九莲池灿千层锦,七井泉通一派香”等脍炙人口的诗句中,说明名人雅士不仅抒发情怀,赞扬净居寺风景优美,历史悠久,而且景仰缅怀东坡才学,同情其遭遇。净居寺景多、诗多、碑多、名人多,现有碑碣数十块,诗有明代监察史王相《游净居寺》,明进士山东巡按御史熊荣《陪先师王侍御游净居寺次韵》,明东阿知县李逢阳《游东坡读书台》,明知州王家士《同故雨谷重游净居寺》、游东坡读书台《宿净居寺方丈》、《次日登绝顶》,明问亭水居士周思从《过浮光净居寺及诗文晏集苏长公韵》,明进士闻喜知县李养正《游净居寺和东坡韵》,清张基崇《夏日登净居寺步东坡原韵》,清胡延年《游净居寺步东坡韵》,清廪生吕舫《净居寺晚眺》清举人杨殿梓《和钱虎川游净居山次东坡韵》清岁贡钱时雍《游净居寺和东坡韵二首》、《东坡读书堂》、《净居山十咏》清名人钮琦《偕光州孟广文游净居寺》,明进士,礼部右侍郎蔡毅中《完颜君侯公,暇同彭、胡两侍御游净居之游。时予以琮儿毕婚爽约,念净居不佞读书之所,喜而次韵》、蔡国杰《登大苏山访大镜禅师》,名人胡步缓《重阳游净居寺》,名人左甸勋《净居寺》,清举人杨殿梓《十一月初七偶以民事入西南乡团至净居山寺》、明进士王雅南《净居寺十二景诗》、王楠《宿净居寺》、名人许钟路《游净居寺》、《登紫云塔》,在这数十位名流上百首诗、碑中,以苏轼《游净居寺》为核心,最辉煌,原文是:
十载游名山,自制山中衣。
愿言毕婚嫁,携手老翠微。
不悟俗愿在,失身蹈危机。
刑名非夙学,陷阱损积威。
遂恐生死隔,永与云山违。
今日复何日,芒鞋轻自飞。
稽首两足尊,举头双泪挥。
灵山会未散,八部犹光辉。
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
徘徊竹溪月,空翠摇烟霏。
钟声自送客,出谷犹依依。
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
这是苏东坡乱时在净居寺写的一首诗,诗调很低,反映了他的心情,这首诗是千载不朽之作。明嘉靖碑刻为《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立于净居寺大雄宝殿院中。净居寺不仅诗文、碑刻并茂,而且“佛曲”也不凡。寺中凡法事活动,几乎少有不动佛教乐曲的,且曲调很多,有九曲、八曲、四曲,有乞食调、移风调,有“梵乐”,有“清乐”(即每唱佛曲,以笙笛逐之)等等,尤其是佛经配上乐谱进行“讽咏”(背书),有说不出的风味。过去净居寺与每天进行朝参、夕聚、念经,每周最少还有一次念佛,日诵(即《禅门日诵》)是天天进行,且可随时随地念祷。朝参时念“大悲咒”(全称《喝罗念剌但那念哆那叶耶观音咒》)夕聚时念“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念经时念《大悲咒》、《心经》、《三规五戒》以及大本头经,念经念大本头《观音经》(全称从略,下同)、《金刚经》、《弥陀经》、《法华经》、《地藏经》等,要是放戒时(受戒)时,夜间也念经。念时由维那念哆僧领诵经文,僧众随着诵之,旁边击木鱼、引磬等法器,发出滴—拉—当的声音,配以念经的节奏,颇有欢乐气氛。佛调音乐几乎不断地缭绕整个净居,特别是《日诵》中有段“偈语”(唱词):“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方向灵山塔下修”。(意即提醒僧众时刻都要想着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不要忘记:做好事不用远求佛,随时随地都可以做)。成了净居寺与和尚们的“口头禅”随时就可以听到有人在诵吟,使整个寺院沉浸在佛教乐曲之中。
上述情况证明,净居寺不愧为豫南的“诗城乐地”不仅为美丽的风景区,而且以其文言艺术的魅力倍增光辉。
『贰』 想在信阳光山县城到净居寺游玩,怎么坐车,一路或者附近还有什么好玩...
先到光山县城 然后到光南路口就能看到很多面包车到杨帆的 你可以坐 就几块钱 你说去净居寺 也可以找那种专门出租的面包车或出租车 讲好价 直接送去 几十块钱
『叁』 净居寺的大事纪要
道家著名羽士苏耽到大苏山修道炼丹,号紫气仙人,传说他忽一日于苏仙石“化鹤升仙”。
东晋著名道教理论家葛洪(284—364年)曾栖隐光山仙居山、杏山。他在《神仙传》中记载“郴人苏耽于西汉文帝三年五月十五,从绝顶沉香石跨鹤升仙”。 北齐
天保五年(554年)年初:天台二祖慧思历尽艰险到达大苏山,结庵而住。三月二十五在大苏山摩崖刻石记之。不久修齐光寺,开天台祖庭之初。慧思带领徒众在大苏山辟荒种茶,辟池种莲。
天保七年(556年):慧思在大苏山讲《摩诃衍义》。
天保九年(558年):慧思在大苏山“唱告诸方”,发表《立誓愿文》。是年十一月十一,慧思造金字《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一部,并造琉璃宝函盛之。
北齐乾明元年(560年):智顗不顾兵刃交加,慕名到大苏山投慧思门下,慧思开普贤道场,为说四安乐行。智顗的受戒律师慧旷,也到慧思门下求学。
北齐乾明至天统间:智顗受慧思真传,常代师讲法,智顗师事慧思,得传“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思想已形成。慧思在大苏山的门下第子,智顗“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僧照“苦心禅定,最为第一”。
北齐天统四年(568年):兵荒马乱,慧思避难率第子僧照等40余人去南岳宣教。智顗承师慧思近8年,学有大成,遵师嘱率徒众法喜等30人,先期(567年)去金陵“传灯化物”,说教弘法。
太建初年(569年)慧思及徒众去南岳后,留在大苏山的僧人继续开慧思道场。清人有诗云“选佛场开太建初”,是为此证。 神龙二年(706年):律宗大师道岸(光山人),从长安宫庭辞归故乡,在大苏山原慧思结庵禅观处,建造净居寺,造净居塔(紫云塔)于大苏山顶,率徒植龙柏、银杏、花卉、灵草;鉴真师事道岸,随之到江淮地区,以净居寺为中心,传教说法。自此,净居寺为律宗寺院。从道岸受具足戒学律范的玄朗,学成后,被推为天台八祖。
天宝十二年(753年):禅宗南宗高僧神会贬逐弋阳郡(治所在光山),屡到净居寺寄住。
大历年间(7世纪六七十年代):“茶圣”陆羽(湖北天门人)遍访产茶之地,足迹遍江淮,曾滞留大苏山,寓住净居寺,精研淮南佳茗,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结论。
有资料说:天宝十三年(754年),陆羽访茶首历淮南诸茶山。广明元年(880年):净居寺毁于兵火,佛像、文物损失殆尽。 乾兴元年(1022年):重建净居寺,真宗皇帝题名“敕赐梵天寺”。
元丰三年(1080年)正月下旬:苏轼谪黄州,途经光山,慕名游览大苏山净居寺,写下了《游净居寺诗并序》,此间还有诗《梅花二首(光山度岭作)》,是为诗坛千古名唱。后又有“去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欲断魂”、“春风岭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句,前后诗出一事,成为诗坛脍炙人口的诗话故事。
元丰四年至六年:苏轼在黄州任,常寓净居寺“第以福乡灵境,故往往寄啸而逃禅焉”,选寺后山阳半腰一平地,建读书堂。其第苏辙,好友黄庭坚、佛印、道潜、陈季常相继到苏山造访。
嘉定十四年(1221年)年初:宋金交兵,金兵犯光山,屯兵七里镇,宋兵退据净居寺。兵乱中净居寺罹难,又一次毁于兵火。 正统初年(1436年):净居寺重修,福琦、本善整饰门墙,不逊前人之志。
嘉靖九年(1530年):僧惠荣、惠香重修净居寺殿宇,不让前人之功。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净居寺“新建祖师、伽蓝二殿,方丈禅堂”。
万历五年(1577年):八月二十六,豫楚名士文人16人,宴集、游览净居寺,赋诗咏唱这座千年古刹。5年后,又刻石志其事。
万历十二年(1584年):二月下旬,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廖逢节,回故里净居寺。名宦留踪,乡贤传专声。净居寺改设十方火主(十方: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火主,膳食伙房管理)。
万历四十二年(1628年):大苏山当地乡坤、百姓,重修读书堂。志载净居寺“崇祯末复毁”。 顺治十七年(1660年):释慧门修葺净居寺,“鼎建前后大殿各五楹”及东西禅房20余间。自此,净居寺为曹洞正宗法门。
康熙元年(1662年):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
乾隆四十年(1775年):释广慈于佛殿右旧址辟房五楹(一列为一楹),渐复丛林之旧。
嘉庆间(1808年):大苏山顶的紫云塔圮。
道光八年(1823年):僧竺鼎重修文殊塔、读书堂。
道光二十年(1840年):紫云塔圮。
咸丰元年(1851年)八月:紫云塔重修告竣。
光绪七年(1881年):皇帝敕赐梵天寺合院大众改换佛祖金身。净居寺僧院茶园规模扩大,今存光绪、宣统间所植茶树300多丛。 1908年:大苏山紫云塔再圮。
1931年:现代名僧、佛学大师太虚、圆瑛先后到净居寺讲佛。太虚(1889—1947年),佛教新派人物,曾在武昌、厦门、重庆等地创办佛学院,培养僧才,并创办《海潮音》佛学月刊。1925年率领佛教代表团出席在东京召开的“东亚佛学代表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1928年,历游法、英、德、美,讲演佛学,为华僧到欧美宣传佛教之始。抗战期间,率国际佛教代表团访问缅甸、印度、锡兰、新加坡等地,争取国际佛教徒对中国抗战的同情。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组织“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被推为为主任。著有《整理僧伽制度论》、《太虚大师全集》等。圆瑛(1878—1953年),历任宁波天童、福州鼓山、雪峰及南洋槟城极乐寺诸名刹住持,并从事讲经说法,为佛教旧派代表人物。1929年,中国佛教会成立,被推为会长,蝉联数届。新中国于1953年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为首任会长。著有《大乘起信论讲义》、《圆瑛法汇》等。
1931年春夏:净居寺属光山苏维埃区域,寺院、寺产、僧侣受到苏维埃政府保护。
1938年春夏:国难当头,净居寺僧人腾出僧房,供“抗日军人训练班”使用,训练班骨干大部分系共产党员,新中国成立后多为省厅级干部。
1948年春:光罗县爱国民主政府受净居寺僧人礼纳入寺临时暂驻。
1954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修葺净居寺。
1962年:印尼总统苏加诺访华,提出要拜谒光山净居寺,未得成行。
1970年:原河南省委书记刘建勋视察净居寺。
1980年7月31日:中河南省书记刘杰在信阳地委书记刘玉斋、光山县委书记赵凤羽的陪同下,视察净居寺,指示保护好文物,甚赞苏山茶。
1980年9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及信阳地区各县文物工作者参观、考察净居寺古迹文物。
1981年5月:著名诗人、北京市文联副主席阮章竞游大苏山净居寺。
1987年2月20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净居寺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7月31日:日本第二次天台智者大师足迹探访之旅访中团一行13人谒拜大苏山。
1989年5月1日:全国著名茶叶专家、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主任林鹤松为净居寺“苏山茗芽”题词:“苏山茗芽,色、香、味俱佳”。全国著名评茶专家、安徽农大教授陈慧春题词:“苏山茗芽,形美质优”。河南省农业厅茶叶专家钱远昭的题词为“苏山茗芽形美色翠绿,味醇香气高”。
1997年:日本佛教界“智者大师足迹”电视片摄制组到光山大苏山净居寺采访拍摄。题咏:九龙捧圣有高僧,千五佛光沐东瀛。
1997年:光山县人民政府公布:开放净居寺佛教活动场所及佛事活动。
1998年1月:大韩民国庆尚此道驻河南省国际交流员吴承宪先生,在省政府外事办处长金宏卿和郑州大学外事办原主任黄开传陪同下,专程参观考察大苏山净居寺,为韩国天台宗信众寻根作调查。
1999年8月:日本旅游观光团,以板本广博为团长一行9人参观净居寺。
2000年春:光山县农业局净居寺茶场、光山县文物管理委员会重建的苏东坡读书堂竣工落成,并对游人开放。
2000年5月26日至28日:由河南省宗教文化研究会、武汉大学宗教学系、光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学术研讨会”在光山县城召开。
2000年11月:光山籍中科院院士文圣常回乡捐资助教,其间游览了净居寺,题词赞曰“花香飘净居,人勤美山林”。
2001年5月:我国著名茶叶专家、中国名茶评选委员、专家组组长于杰参观大苏山净居寺,并亲笔题词:“高山名寺出名茶”。
2001年7月:由著名学者黄心川、杨曾文、麻天祥主编的《光山净居寺与天台宗研究》由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2002年5月16日:中共光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联席会议决定开发净居寺生态和文化旅游。河南蓝天集团于7月份投资100万元修通净居寺旅游主干道,并于当年10月份开始在净居寺周边投资兴建万亩生态茶园。
2002年7月20日:国学大师、国家图书馆馆长任继愈先生亲笔为即将重建的“紫云塔”题字,武汉大学麻天祥教授亲笔撰写《重建紫云塔题记》。
2003年3月:原成都军区政委万海峰上将亲笔为大苏山净居寺茶场生产的信阳毛尖题名“净居毛峰”。
2014年4月:开始对毁损房屋进行大修、重建。
『肆』 光山净居寺400字的作文
把净居寺的历史和景点介绍一下,应该就不知400字了
『伍』 光山县净居寺宝枝子花树
态旅游:
蓝度假村
县森林公园
五岳湖风景区
王母版观风景
王母观风景区
牢山风景区
红色旅游权:
万海峰军旧居
邓颖超祖居
白雀园革命旧址群
斛山寨战斗纪念
花山寨议旧址
吉鸿昌旧居
文化旅游:
邓颖超祖居纪念馆
千古刹-净居寺
司马光故居
永 济 桥
紫 水 塔
光山县紫水茶歌茶文化陈列馆
特产:茶叶、花卉、青虾、麻鸭
『陆』 写一个关于光山净居寺的导游词,15o字
光山净居寺[1] ,位于河南省光山县,又名“敕赐梵天寺”,乃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版台宗的光山净居寺权门发源地。北齐天保五年(公元554年),高僧慧思来到光州大苏山结庵,开坛说法。宋真宗题名“敕赐梵天寺”石刻5个大字匾额,现仍嵌在门头上。寺内大雄宝殿,系明代建筑。寺中尚存有明万历“皇帝敕粉”碑、清康熙“钦赐大苏山梵天寺重建记碑”等历史名人、学者游净居寺所题诗赋碑刻30余块,其中尤为珍贵的是“宋苏轼游净居寺诗并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