峙峪遗址
A.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的目录
前言
编辑说明
第一章 旧石器时代
一 旧石器时代初期文化
(一)与人类起源有关的古猿类化石的发现
(二)元谋猿人文化
(三)华北早更新世时期文化遗存的探求
(四)蓝田猿人及其物质文化
(五)北京猿人遗址的继续发掘和研究
(六)匼河文化和晋、陕、豫的旧石器遗存
(七)长江中、下游的猿人化石和文化遗存
(八)黔西观音洞文化
(九)营口金牛山旧石器文化遗存
二 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
(一)大荔人及其遗存
(二)丁村人和丁村文化
(三)许家窑人及其物质文化
(四)其他古人化石和旧石器中期遗存
三 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一)水洞沟和萨拉乌苏文化的再考察
(二)朔县峙峪遗址
(三)安阳小南海洞穴遗址
(四)阳原虎头梁遗址
(五)下川文化遗存的考古发现
(六)呼市东郊的旧石器制造场
(七)汉源富林遗址
(八)其他各地的新人化石和旧石器晚期遗存
第二章 新石器时代
一 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中石器时代及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
(二)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
(三)黄河中游的龙山文化
(四)新发现的大汶口文化
(五)对龙山文化的再认识
(六)黄河上游的马家窑文化
(七)黄河上游的齐家文化
二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二)鄱阳湖和赣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南京及其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四)太湖平原和杭州湾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 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福建地区的原始文化
(二)广东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三)广西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四)云贵西藏高原的原始文化
四 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一)红山文化的新发现
(二)富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
(三)东北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四)内蒙古和新疆原始文化的调查
五 中国石器时代人种成分的研究
(一)与蒙古人种起源有关的重要发现
(二)甘肃史前人种
(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居民的体质类型
(四)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居民的种属
(五)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居民的体质类型
(六)东南沿海和广西新石器时代人骨的体质特点
(七)我国东南地区新石器时代居民的几种特殊风俗
(八)对新石器时代居民种系研究的几点认识
六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家畜
(一)新石器时代家畜发现概况
(二)中国北方新石器时代的家畜
(三)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的家畜
第三章 商周时代
一 商殷时期
(一)关于夏代文化的探索
(二)偃师二里头的早商遗址
(三)二里冈遗址与郑州商城
(四)安阳殷墟的新发现
(五)邢台、藁城等地的商代遗址
(六)殷商时期的方国遗存
(七)殷代甲骨文的新发现与研究
二 西周时期
(一)周原考古的新发现
(二)丰镐地区.的调查和发掘
(三)西周墓葬的分区研究
(四)西周铜器窖藏和有关西周史实的重要铜器
三 东周时期
(一)东周各国都城遗址的勘察
(二)侯马盟誓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三)洛阳地区的周墓和郑、虢两国的墓葬
(四)齐、鲁和燕国的墓葬
(五)三晋地区和中山国的墓葬
(六)曾侯墓、蔡侯墓和两国的其他墓葬
(七)南方的楚墓
(八)关中地区的秦墓
(九)吴、越和徐国的考古发现
(一〇)东周时期金属铸币的发现
四 殷周时代的手工业
(一)殷商青铜器的分期和铸造工艺的研究
(二)商代的玉器和琢玉工艺
(三)殷周釉陶器的发现和研究
(四)有关冶铁工艺兴起的考古发现
(五)东周矿冶遗址和铸铜工艺
五 殷周时代边远地区诸文化
(一)北方草原的青铜文化
(二)西北地区的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
(三)四川、云南的青铜文化
(四)闽、粤地区的青铜文化
第四章 秦汉时代
一 秦代考古的新发现
(一)秦都成阳的勘察与发掘
(二)秦始皇陵的勘察与发掘
(三)云梦秦汉墓葬的发掘和秦简的研究
二 汉代的城邑与边塞遗址
(一)汉长安城的发掘
(二)汉代城邑聚落遗址的发现
(三)秦汉长城遗迹的调查
(四)居延烽燧遗址的发掘和简牍的新发现
三 汉代陵墓的发掘
(一)西汉诸陵的勘察和陪葬墓的发掘
(二)洛阳汉墓的发掘和编年
(三)河西汉墓的发掘
(四)临沂汉墓及其出土的简牍
(五)满城汉墓的发掘
(六)长沙汉墓的发掘与研究
(七)江陵汉墓的发掘
(八)两广汉墓的发掘与研究
(九)汉代“黄肠题凑”墓
(一〇)汉代的壁画墓
(一一)汉代的画像石墓
(一二)东汉洛阳城郊的刑徒墓地
四 汉代农业、手工业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一)汉代农业考古的新发现
(二)汉代冶铁遗址的发现与研究
(三)汉代纺织品的发现与研究
(四)汉代漆器的发现与研究
(五)关于汉代造纸的考察
(六)秦汉造船业的考古发现
五 汉代少数族地区的考古新发现
(一)北方草原地区少数族遗迹
(二)新疆地区的汉魏遗迹
……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代
第六章 隋唐至明代
后记
插图目录
彩版目录
图版目录
B. 峙峪遗址在什么地方
峙峪遗址位于山西大同盆地西南角朔州县的峙峪村,桑干河上游的支流峙峪河绕峙峪村而过,西、北、南三面由群山环抱,东面是广阔的桑干河平原。
遗址就在峙峪河与小泉沟汇流处的一个孤立的岛状沙丘中。峙峪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15米。从年代看,峙峪遗址属旧石器晚期文化遗址,距今约2.8万年。
C. 峙峪遗址出土的骨器有哪些
峙峪骨来器中的骨尖状器是自经细致打击而成的,有一些打制痕迹清楚的骨片,也可作为某种工具使用。此外,还发现一件骨制尖状器和许多有刻划条痕的骨片。遗物中有一件石墨做成的穿孔装饰品,光滑的一面和边缘都经过磨制,磨擦痕迹很清楚。
峙峪骨器
D. 山西发掘出的属于旧、新时代的遗址有哪些
旧石器时代有:
芮城西侯度、芮城匼河、襄汾丁村、阳高许家窑、朔州峙峪、沁水下川、陵川塔水河岩厦遗址、吉县柿子滩、蒲县薛关遗址、襄汾大崮堆山史前石器制造场遗址等等。
新石器时代:
夏县西阴村、翼城枣园、襄汾陶寺、芮城清凉寺、灵石逍遥遗址、垣曲古城东关、翼城北橄、垣曲宁家坡陶窑遗址、垣曲下马遗址、临汾高堆遗址、临汾下靳墓地、太原光社,义井遗址、长治小神遗址、太谷白燕遗址等。
E. 这么记住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有哪些文化遗址
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化遗址包括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北京人文化、观音洞文化、丁村文化、阳高许家窑人文化、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等
F. 峙峪遗址发现的石锯有哪些形态特征
在峙峪遗址中还发现一件石锯。石锯由刮削器发展而来,是把薄石片的一侧边缘修理成锯齿状刃口,敲击出来的刃缘比较均匀,刃口薄而锋利。这类“石锯”既可以锯截,又兼作刮削之用,可称之为“单边刃刮削器”。
G.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的人类遗迹
萨拉乌苏文化遗址主要在乌审旗的大沟湾村和滴哨沟湾村。
在大沟湾村发现了一处灰烬遗迹,遗迹呈椭圆形,长宽约为1—2米,灰烬中部下限,呈一盆底形洼坑。洼坑附近发现了三十多块破碎的动物烧骨,由此可见这是人类举火烧食野兽之处。同时在大沟湾村还采集到一、二百件石器,这些石器器形比较小,主要有尖状器、刮削器、雕刻器等。尤以圆头刮削器、小雕刻器和楔形石核较为典型。这些石器虽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细石器有严格区别,但遗址中发现了柱状石核,说明有细石器的存在。萨拉乌苏文化的石器与比他早的北京人文化、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以及比他略晚的山西朔县峙峪文化、河南安阳小南海文化的石器,有许多方面的相同之处。说明他们在文化传统上都属于“周口店第一地点(北京人遗址)—峙峪系”,也说明萨拉乌苏文化与内地有密切的关系。
“河套人”化石到目前为止共出土23件,它们包括:1956年在内蒙古乌审旗滴哨沟湾村采集到的一段残右顶骨、一段左股骨;1960年在乌审旗大沟湾村发现的一块顶骨化石;1978—1980年,获得的顶骨、额骨、枕骨、下颌骨、股骨、胫骨、腓骨和肩胛骨等19件化石,其中出自晚更新世原生地层的有6件;还有1922年发现的幼童门齿化石。通过对“河套人”化石的热释光最新研究表明,河套人生活在距今7万年到10万年左右。他们基本特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如头骨骨壁较厚,骨缝简单,颌骨粗壮,股骨臂较厚,髓腔较小,这些原始性表明,“河套人”属于晚期智人。根据“河套人”的门齿和头部化石特征来看,它与现代的蒙古人种(黄种人)相近。
H. 旧石器时代早期距现代大约多少万年
旧石器时代(距今约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 ,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其时期划分一般采用三分法,即旧石器时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体上分别相当于人类体质进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晚期智人阶段。旧石器时代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由于地域和时代不同,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区的文化面貌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非洲石器时代文化可分为两大体系。北非,即环地中海沿岸的部分,在文化上与欧洲和西亚有比较密切的关系,因而可以使用欧洲和西亚的分期法。在撒哈拉以南的东非、西非和南非地区,发展情况与欧洲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了一套单独的分期体系:早期石器时代,从最早的石器出现到大约10万年前;中期石器时代,从大约10万年前到1.5万年前;晚期石器时代,从大约1.5万年前到铁器时代的开始(大多数地区发生在2000年前)。关于晚期石器时代开始的时间,还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中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工作,在中国已经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旧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国旧石器时代文
旧石器时代考古
化发展的框架。
早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分布已很普遍。距今100万年前的旧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谋人石器、匼河文化、蓝田人文化以及东谷坨文化(见东谷坨遗址)。距今100万年以后的遗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点的北京人文化为代表,在南方以贵州黔西观音洞的观音洞文化为代表。总起来看,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类似于奥杜韦文化的类型,似乎没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学者认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旧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间可能存在着交流。
中期
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发现的丁村文化(见丁村遗址)为代表。另外比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点文化和山西阳高许家窑人文化。中国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类型和加工技术。即使类型稍有变化,技术稍有进步,也都是缓慢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修理石核技术(如勒瓦娄哇技术)没有得到什么发展。
晚期
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数量增多,文化遗物更加丰富,技术有明显进步,文化类型也更加多样。在华北、华南及其他地区,都存在时代相近但技术传统不同的文化类型。
在华北,有继承前一个时期的小石器传统,其重要代表有萨拉乌苏遗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遗址、山顶洞遗址(见山顶洞人)等;有石叶文化类型,以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的水洞沟文化为代表,它与西方同期文化有较多的相似处;还有70年代后发现的典型细石器工艺,如山西沁水的下川文化,河北阳原虎头梁遗址的虎头梁文化等。
在东北地区,属于这一时期的重要遗址有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和黑龙江哈尔滨阎家岗遗址等。
在南方,这一时期出现了几个区域性文化,如以四川省汉源县富林遗址命名的富林文化类型,以重庆市铜梁县张二塘遗址为代表的铜梁文化类型,以及最初在贵州省兴义市猫猫洞遗址发现的猫猫洞文化类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区也发现了一些属于这一时期或稍晚的旧石器文化地点。总起来看,这一时期文化的主要特点是,除少数地点外,石叶工艺和骨角器生产不很发达。
I. 我国玉文化的起源
在漫长的石器时代,人类由无知到具有朦胧的美感,从使用粗糙的旧石器到制作使用精细的磨制石器,从衣不蔽体到装饰饰物,这些都孕育了中华古代玉器的出现。在距今10000年左右的新时期时代晚期,玉器产生所具备的三个条件逐渐满足,直接导致了玉器的出现。这三个条件是:
第一,人类美感的出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美的概念已经是深入人心,距今28000年前的山西峙峪遗址就出土过一件水晶制作的小刀和一件石器装饰品,及至今18000年左右的北京山顶洞人时期,精巧的装饰品已经成为当时先民的日常用器,遗址中出土的穿孔兽牙、小石珠、小石坠等,数量众多。
第二,美石的发现。随着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广泛应用,玉石在其自然色调或在使用过程中形成光泽,玉的温润泽天然特性使其更晶莹而被发现,可能作为稀有的宝物被珍藏起来。辽宁海城仙人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2-3万年)就有出土了岫岩玉质的砍斫器,虽然不能称为典型的玉器,但却能证明当时人类已经有意识的开始收集这些美丽的与众不同的石头——玉石。
第三,制作工艺的成熟。人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加工石器从运用简单的锤击法、碰砧法逐渐过渡到采用间接打击、钻孔、琢磨等制造技术。在峙峪遗址出土的石制饰品中已能看出制作者的高超的技术;而在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饰品制作技术更是熟练。距今8200-8000年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一对玉玦,这对玉玦工艺先进,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原始玉器。
当这三个条件成立的时候,中华民族的先祖就进入了“玉器时代”,大量玉器开始出现。
这个阶段人们重视的是玉器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如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多为巫术用具,在距今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玉石器数以千计,共有玉环、玉玦、玉管、玉珠四大品种;在几乎同时期的河南裴李岗文化中也出土了2件圆形绿松石饰,中间穿孔,一长一短,扁平绿松石饰1件,弧背,中间穿孔。这些玉器在当时均属于巫师装饰类玉器。距今约6000-4000年前的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动物形玉饰和勾云形等玉饰,从出土位置看,勾云形玉饰和马蹄形箍置于巫师的头部或胸部,玉猪龙形饰放在人体腰部,玉鸟置于胸部,可见红山文化早期玉器大多也用于巫师佩饰。
玉文化形成时期
J. 峙峪遗址的动物化石有哪些动物
峙峪遗址出土大量的动物化石,动物化石有的密集成层,大多为单个回的动物牙齿,总数达5000余颗,此外答,还有大量被人工击碎的兽骨片。
哺乳动物化石中最多的是野马的化石,至少代表120个个体,野驴88个个体,这两种草原动物是当时峙峪人猎取的主要对象。峙峪人以弓箭和棍棒捕获这些草原动物,从事以狩猎为主的生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