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陶寺遗址
㈠ 山西十大景区有哪些
山西十大景区有:五台山、云冈石窟、北岳恒山、应县木塔、悬空寺、雁门关、太原晋祠、平遥古城、乔家大院、绵山。
1、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石窟造像,目前对外开放的洞窟约40个。
4、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是山西十大景区中极具文化底蕴的一个,被世界纪录协会评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平遥古城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汉族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古城不算很大,步行就可以逛完,不愿意走路也有电瓶车供游客乘坐,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满满的晋商文化的气息。
㈡ “唐尧帝都”可能为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吗
不是很明确,估计在今河南山西一带。
2004年6月28日,记者从省考古研究所获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省考古研究所的考古专家一致认定:近4年来,在襄汾陶寺遗址连续发掘出土的陶寺早、中期城址,宫殿区核心建筑,大墓出土的精美玉器、彩绘陶器等72件套随葬品,及以观天授时为主并兼有祭祀功能的观象台,通过进一步考证,证实襄汾陶寺遗址极可能为4000多年前尧时代的“唐尧帝都”。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陶寺墓地的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关陶寺文化族属问题的讨论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1984年,王文清先生首先提出了陶寺文化“很可能是陶唐氏文化遗存”的观点。1999年秋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汾市文物局联合组队对陶寺遗址进行了连续4年8个季度的发掘。截至目前,累计发掘近3000平方米,钻探500000平方米。发掘出土的陶寺城址平面呈圆角长方形,总面积约为280万平方米。由早期小城、中期大城、中期小城三部分组成,已考证中期的祭祀观象区与墓葬区就在中期小城中。观象台位于中期小城内祭祀区,总面积大约在1400平方米左右。目前清理的观象台遗迹共为四个层面,遗迹压在陶寺文化晚期文化层之下,由此推断,应以观象授时功能为核心、兼有观象功能的复合建筑。宫殿区位于早期小城的中南部,其三面有围壕,一面紧南墙,面积约50000平方米。从宫殿核心建筑区北入口遗迹的发掘,进一步证实陶寺城址内早、中期宫殿区奢华建筑的存在。
据省考古所有关专家介绍,通过4年的考古发掘工作,确立了规模空前的史前城址以及与城垣相匹配的贵族大墓。这些发现从聚落形态、社会形态以及文明程度等方面证实了陶寺遗址极可能为“唐尧帝都”。陶寺遗址不仅确证了5000年中华文明及其生生不息的延续性,而且为我们托出了一个清晰可鉴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广泛认识价值的尧及尧的时代,并以其自身长久积淀的文明印痕遂使4000多年前的人文社会景观突现眼前。
㈢ 山西省有什么历史发展故事吗
道教在山西发展形成,大约在东汉时期,道教在山西省基本已经形成。
㈣ 如何看待山西临汾陶寺遗址的考古发现
陶寺遗址的发现,对于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尧舜时代的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陶寺遗址对复原中国古代阶级、国家产生的历史及探索夏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㈤ 为什么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山西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素有“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的美称,保留有全国百分之七十的地面古代建筑。旅游界因此说:“十年中国看深圳,百年中国看上海,千年中国看西安,五千年中国看山西”。
山西省自古就有人类活动的迹象,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
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
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5)山西陶寺遗址扩展阅读
山西的历史文化:
1、方言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2、戏曲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
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3、节令
山西是岁时节日民俗最早出现的地区之一。中国历史上长期奉行夏历,而夏历是历史上夏王朝使用的历法。山西省的南部地区是夏代的发祥地之一,北部地区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胡汉杂居,形成了地方特色节令民俗。
㈥ 山西有哪些旅游景点
历史行过,必会留下其印迹。在这片土地上,曾生活着这样一些民族,或许我们对他们的历史评价不高,或许我们曾极至丑化、矮化他们,但这些民族以及他们所建立的王朝,实是对我们的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斗转星移,这些民族已经与我们血脉相融,湮没在历史烟云之中。 寻找远去的民族,寻找消散在历史迷雾之中的鲜卑、契丹、女真,历史就在我们脚下……
寻找消失的鲜卑、契丹、女真之旅 4天3晚 ¥2800/人起
大同市博物馆-云冈石窟
【华严寺】是大同市佛教协会的所在地,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的佛教殿堂。薄伽教藏殿中的辽代彩塑、壁藏堪称海内孤品,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史上的奇葩!
【善化寺】,始建于唐代,辽金整修。大雄宝殿古朴宁重,是我国现存八大辽代遗存木构建筑之一。三圣殿、天王殿等寺内其他建筑为金代所建,建筑宏伟,是研究我们古代木构建筑的精彩实例。
【大同城墙】,为明代征虏大将军徐达,在原辽、金、元城墙基础上增扩。历史悠久,文化内涵深厚,是一座规模宏伟,防御体系完备的明代城池。
结束行程,返回各地温暖的家。
㈦ 为什么是尧碑我已将尧字和山西陶寺出土的朱书扁壶上的尧字作了比较。都是太阳崇拜者!
尧、舜、禹是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先后出现的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是我国传说时代的圣王。孔颖达在《左传·哀公六年》疏曰:“尧治平阳,舜治蒲坂,禹治安邑,三都相去各二百里,俱在冀州。”平阳、浦坂、安邑都在山西!
尧治平阳
打开网络App,看更多图片
尧画像
尧,姓伊祁名放勋,属唐陶氏部落。《史记·五帝本纪》赞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论语·泰伯》颂他:“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尧在位时,关心民众疾苦,为民造福。他开凿水井,治理河害,制定历法,发展生产,深受百姓爱戴。皇甫谧《帝王世纪》说:“尧都平阳,于《诗》为唐国”。“平阳”就是今天的山西临汾。1978年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的发现,从考古学上印证了“尧都平阳”的说法。
陶寺遗址
陶寺遗址位于临汾盆地襄汾县城东北7.5公里的陶寺村南,陶寺遗址占地面积约4平方公里,有规模空前的史前城址,城内大城套小城,区域划分清晰。既有居住区、也有墓葬区;既有供统治阶级居住活动、祭祀、观天象的宫殿、宗庙、观象台等场所,也有供贵族、平民居住活动的不同形式小家庭房基,还有水井、道路和窑穴、陶窑、石灰窑等生产生活设施。这些正是文明社会成熟的表现,也符合“王都”的基本条件,应该就是“尧都平阳”之所在。
陶寺遗址古观象台复原图
陶寺遗址出土的鼍鼓
陶寺遗址出土的特罄
陶寺土鼓
陶寺彩陶龙盘
临汾市有尧庙、尧陵,进一步印证了“尧都平阳”这一说法。尧庙位于临汾市城南四公里,其所在地叫尧庙村。尧陵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大阳镇北郊村西的涝河北岸,距市区35公里。墓高50米,周长300余米,依山傍水。祠宇依陵而建,布局紧凑,木雕精细。陵周石山悬崖,陵墓由黄土堆积而成,古柏葱郁覆盖,清流环绕而过,景色秀丽壮观。1984年中国考古研究院专家考证,陵丘属人为形成,再根据尧陵附近发现陶片推测,4000余年前人类曾在此活动居住。这与当地传说,葬尧时人们掬土成山成陵相吻合。
尧庙
尧陵
舜治蒲坂
舜画像
舜,姓姚明重华,本是虞氏的一平民,相传舜青年时代耕于历山,渔于雷泽,陶于河滨,其活动的中心区域在今运城市永济一带。舜以孝闻名,家人对他都很刻薄,“父顽,母嚚,弟像傲”,但舜都能善待,《尚书》云:“德自舜明。”《史记·五帝本纪》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由于其
㈧ 陶寺遗址观象台复原模型在山西博物院有吗有的话具体什么展馆
s头6象看H片
㈨ 山西人是不是匈奴人的后裔
不是匈奴人的后裔。
考古表明,远古时代,山西南部是人类初曙的起源地。运城垣曲县“世纪曙猿”化石的发现,把类人猿出现的时间向前推进了1000万年。约在180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原始人群就在山西晋南地区繁衍生息,其中运城芮城县西侯度文化遗址发现的火烧骨,
把中国范围内发现的人类用火历史向前推进了100万年;约在10—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山西汾河两岸和大同、朔州一带,已经出现了比较集中的原始人群和村落。新石器时代晚期,山西南部已经成为当时诸多邦国的中心。
对临汾襄汾县陶寺遗址发现和研究成果表明,这里是帝尧都城所在地,也是最早的中国所在区域。这使大致在距今4500年前后中国史前传说的尧舜禹时代由传说成为信史,中华5000年文明史由此得到证实。
大禹去世后,其子启继位。夏朝早期的统治中心在今山西晋南夏县一带,今夏县东下冯遗址是重要的夏墟。
商朝时,山西南部在其“邦畿千里”之内,其余地方则散布着十几个方国部落。
西周初期大规模分封诸侯,山西中南部为十余个诸侯的领地,其中主要诸侯国是晋国。
春秋时期,晋国发展强大,逐步兼并了周边小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晋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大约包括今山西中南部、河北西南部、河南西北部和陕西东部,设置有50余县,其中山西境内有10余县。晋国是郡县制的起源地,后来秦将这种制度推广向全国。
(9)山西陶寺遗址扩展阅读
山西的历史文化
方言文化
山西大部地区使用晋语,晋南大部地区使用中原官话,广灵县使用冀鲁官话。
晋语是中国北方的唯一一个非官话方言。晋语别于官话的最大特点就是保留入声。多数晋语有五个声调。晋语的声调有极复杂的连续变调现象。晋语古浊音今读塞音、塞擦音的字平声不送气。晋语保留诸多古汉语特征。
戏曲文化
山西是中国戏曲艺术的发祥地之一,被称为“戏曲摇篮”。汉代时山西大地就出现了戏曲萌芽;北宋年间,山西各地活跃多种土戏——这些土戏是中国戏曲的雏形;元代时山西成了全国戏曲艺术的中心,全国所发现的元代戏台基本都在山西(晋南);
至明代时,山西蒲州、陕西同州、河南陕州一带的民间艺人把北杂剧唱腔进行改革,演变出了“蒲州梆子”戏;蒲州梆子后分别与晋中、晋北、晋东南等地的土戏相结合,逐步形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
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盛行开来,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出,唱“对台戏”。1980年晋查显示,山西地方剧种达54个,占300多个剧种的六分之一。
大戏
山西地方剧种中的“大戏”即人称“山西四大梆子”的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和上党梆子,其中蒲剧、晋剧、北路梆子同根异枝。梆子戏的曲体结构是首创的“两句式”“板腔体”剧种。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因起源于蒲州(今永济)而得名,形成于明末,盛行于清代,
是山西四大梆子戏中最古老的剧种,剧目多达1000余个;蒲州梆子传到晋中,与当地的秧歌及说唱艺术融合,形成了中路梆子,清同治以后,随着晋中地区经济的繁荣,中路梆子名气愈益响亮,以“晋剧”称名于世;明朝末年,
二次大规模移民使大量晋南人迁居晋北,移民喜闻乡音,使蒲剧在晋北渐渐传播开来,受到蒲剧传播的影响,晋北产生了声腔激越的北路梆子;上党梆子起源于古上党郡泽、潞二州,由明清时期外地传来的罗罗戏、卷戏和地方小戏俗曲,融汇从晋南、晋中流入的梆子戏而成。
小戏
上党落子和晋南眉户是小剧种中的大剧。受宗教文化影响,山西有晋北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戏、永济道情戏等道情戏;山西各地的秧歌戏有16种;
“碗碗腔”剧种代表为“曲沃碗碗腔”、“孝义碗碗腔”;其他小戏有二人台、小花戏、繁峙蹦蹦、耍孩儿、凤台小戏、蛤蟆翁、拉活戏、跳戏、河东线腔、上党皮簧等。
㈩ 图中山西省内那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什么
山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不少,以下所列都是。
陶寺遗址,是中国山西省襄汾县一个龙山文化时期
东太堡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东太堡村
八里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城东35公里郑庄镇八里村东北台地八里坪
合室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北5公里合室乡合室村东北的台地上
壁头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
山城峁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娄烦镇旧娄烦村
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果村村西
沙窟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黄山乡沙窟村西
瓦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北2公里城关镇瓦窑村
白燕遗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城东北约15公里的白燕村西
脑张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城南六公里西贾乡西魏村脑张东南
辛章遗址,位于山西省原平市中阳乡辛章村东约50米处滹沱河东岸台地上
高山遗址,是一处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高山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高都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镇保伏村北寨上附近
鹅毛口遗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城西北1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