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游记山

游记山

发布时间: 2020-11-23 06:19:18

1. 山呀嘛山不平 路呀嘛路不平 歌曲名字叫什么

济公游记
山呀么山不平,路呀么路不平,

你不平他不平,内烦恼堵在心容。
事呀么事不平,心呀么心不平,
这不平那不平,处处有不平。
嘿呀!………
心净万事净,
嘿呀!………
心平万事平。
嘿呀!………
心净万事净,
嘿呀!………
心平万事平

2. 李元阳的游记山水

李元阳是古代云南最著名的山水诗人和游记作家。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酷爱游山玩水的李元阳“以外艰(父丧)去任,遂里居不出。”以后的30多年间,他首先将他的居住地改造成为一个园林,以便悠游林下、寄情山水。他于宅后作“默游园”,郭外作缨江、艳雪二亭台,鉴湖、绿野二楼,日夕读书论道其中。其读书亭近中溪,自题对联:“花间鹤是仙都送;阶下泉从雪涧来。”有友赠联云:“一人林下烹仙茗;万卷堂中听响泉。”接着便四处出游,足迹几达半个云南。
省城昆明是李元阳访古探幽的重点。他从高泛舟滇池,被周边的湖光山色所陶醉,深情地写下了:“不到昆明三十年,重来今日已皤然。担头诗卷半挑酒,水上人家都种莲。山色满湖能不醉?荷香十里欲登仙。碧鸡岩畔堪题字,好把滇歌取次镌。”太华山(昆明西山)的罗汉岩(龙门所在地)特别险奇,《一统志》载:“在太华右,卓立海岸,其南峭壁千仞,常绕白云;其北迤逦幽奥,相传为梁王避暑宫。”李元阳泛舟滇池后,登山漫游罗汉岩,被罗汉岩的险奇所吸引,写下了一首长达200多字的古体诗《罗汉岩》:“湖山飞岩映波绿,石壁插水山不足。舣艇跻攀到上头,下见湖光洗寒玉。寒玉汹涌动席前,二十万顷涵云烟。冥冥一鹤飞不去,天际回翔似有缘……”西山诸峰中,还有一座山峰“状若耳窍,因名进耳。”进耳山上有一座环境清幽的进耳寺,李元阳漫步在进耳寺里,口占了一首七律:“江海闲身得漫游,莲宫一榻喜清幽。湖窥水鉴频疑曙,风度岩廊易作秋。千里遮围山势合,孤帆迢递海门收。禽鱼上下应无数,独羡安眠沙际鸥。”“螺峰拥翠”是明代昆明的六景之一,螺峰山也名圆通山,山下有元代古刹圆通寺,山上亭台楼阁隐现在茂密的树林中,是文人墨客重九登临的首选之地,也是善男信女烧香拜佛的重要场所。一生礼佛并写过许多禅诗的李元阳,曾多次到圆通寺朝拜。有一次,他朝拜毕佛祖,从圆通山南麓陡峭的石壁下登山,被陡峭、多姿的石壁所打动,不禁写下了一首七绝:“铁壁蜷然拥绀宫,曲崖石磴穿玲珑。何年脱下苍龙骨,至今鳞甲生秋风。”
嵩明药灵山,又名秀崧山,海拔2627.4米,是一座风光旖旎、生长着300多种药材的名山,山上有一座很有名气的何有庵。李元阳有感于庵主“白斋师”的为人,特写了一篇《嵩明何有庵记》。该记在称颂了“白斋师”的为人后,还对何有庵的环境和设施有所记录:“按状,庵跨崧山,前为楼阁奉弥勒像,后为观音殿,左为茄蓝殿,右为祖师堂,金碧丹垩,在翠烟碧澜之上。左山为蟠尾,凡三。顾右,则海子三隐三现。”
家乡大理,更是到处都留有李元阳的足迹。他泛舟洱海,观察之细,令人赞叹。白天的洱海是:“洱波三万顷,轻舟泛长风”;夜晚的洱海是:“不见波跳险,但闻摇橹声。渔灯在一舍,斗柄正三更。”;晴天的洱海是“琉璃泻万古,灏气开鸿蒙。风恬水无波,一镜涵虚空。澄明万象丽,照耀金银宫。中流棹讴发,心与境俱融。”;阴雨的洱海是:“风轻雨细一江浪,凫没鸥兴几叶舟。”居住在苍山中溪旁的李元阳,对苍山的描写就更多,更细腻了,从宏观上看苍山是:“点苍山势若游龙,深入烟霞第几重?二十四峰青欲滴,中间一朵白芙蓉。”(《游苍山背白石岩》);从微观上看苍山“玉带云”是:“苍山多白云,鲜妍逗高岊。风吹云缕分,如丝又如缬。悠扬出崦嵫,萦回恋□嵲。暂开非有祛,才定翻成掣。翩然鹏翼垂,郁彼隼旟揭。来封隐士庐,占断苍虹穴。色形稍染日,石碍疑堆雪。须臾风候殊,变态不容瞥。但见翠微间,玉英纷点缀。逢迎似袂连,接续如牵绁。一带縆山腰,玉光同皎洁。横亘百里长,延缘浑如截。曙色欲曈昽,见者为击节。方舆富伟观,此境真奇绝。传图反见疑,欲说难为舌。汉家禅五陵,兹山方隔别。留与山中人,晨夕自怡悦。”(《点苍山夏秋有白云如带,横亘山腰,世称奇绝》)。苍山马龙峰和圣应峰之间的“清碧溪”,是苍山的一个著名景观。那里,自上而下有三潭清澈、甘洌的泉水,称为“水叠三潭”。李元阳曾三次探访这个名胜,并写过一篇《游清溪三潭记》。他在这篇游记中说,清碧溪之水“明莹不可藏针”,水底青绿黑白的石子“丽于宝玉”;还说,若有树叶落到潭中的水面,就会有小鸟立即飞到水面用嘴叼去;“下潭水光深青色,中潭水光鸦碧色,上潭水光鹦绿色。”
漾濞县境内,苍山龙泉峰与玉局峰西麓,有闻名遐迩的石门关。李元阳游览石门关,被石门关的险峻和奇景所震撼,曾写下《石门山行》、《游石门关记》等诗文。《石门山行》是一首七言古诗,该诗长达210字,将石门山的险峻和奇异景观写得淋漓尽致:“石门倚天千仞青,花源崖夹春冥冥。芝墙瑶洞杳莫测,羽衣金节藏仙灵。仙人乘鸾从此去,石扇千年永不扃。上有五城之绛阙,雨旸祈报称明馨,我来窥门入不得,遥寻石磴迂游軿。须臾得到洞天上,拜谒虚皇礼列星。万丈铁崖无尺土,淄泉直落声丁丁。青冥下视不见底,白昼倏忽生雷霆。……”
剑川西南2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佛教名山石宝山。李元阳曾两次到此访古探幽,第一次是嘉靖九年(1530年),李元阳陪同被谪戍云南永昌的四川状元杨慎一道登山;另一次是32年之后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李元阳与弟李元和等人重游。两次游览石宝山,李元阳都写有详细的游记,第二次游览时,他还在石宝山的崖壁上题了这样一首诗:“剑海西来石宝山,凌风千仞猿猱攀。岩唇往往构飞阁,石窟层层可闭圜。恍疑片云天上落,五丁把往留人间。霜痕雨溜石色古,璆琳琅玕何足数?老藤穿石挂虚空,欲堕不堕寒人股。”
宾川鸡足山海拔3240米,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明代时有大小佛寺、庵院100多所。李元阳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游鸡足山,写有长达2400多字的《游鸡足山记》,对鸡足山的风光、佛寺、僧人有较详细的记录。李元阳游鸡足山,还写有一首五言古诗《同诸人渡榆水上鸡足山大顶》,这首长达260字的诗描写了他与诸人登鸡足山时所见到的许多景观:“乘兴访名山,发掉榆河涘。兰舠辞碧波,跃浪看鱣鲔。……突见华首门,下拜斯为美。古松千尺强,马远画中似。桧枝如建纛,半被雷火死。排空罗汉壁,嵌洞援藤藠。……”
李元阳的山水诗清新、隽永,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曾说:“古今游观题咏,不在园苑则在宫观,不在宫观而在岩洞,皆以山水形状之变无穷,故章句之变亦无穷。然寄墨于园苑者以年计,寄宫观者以世计,寄岩洞者与山河同其永矣。”李元阳的游记大多景不虚设,必在写景中摇荡胸次,写出生生不尽的意来。如游鸡足山天柱峰普光殿,见大殿恢宏,不由得生出了“追维存殁”之情来,“恨殁者长往,存者不再见矣。江山千古,登眺须臾,胜迹既留,音容在目。”(《游鸡足山记》)李元阳游记的另一特点是文有赋心,但又脱去汉代大赋不厌其烦的长篇铺叙、堆砌辞藻的恶习,而具有六朝抒情小赋清新明丽的特点。如《翠屏草堂记》篇幅短小、文辞清丽,就体现了抒情小赋的特征。有人认为,李元阳的游记宗法于柳宗元,且得其神髓,如果就其风格的瘦削、幽远,艺术上的融情于景、铺排收结来讲、李元阳的确是学柳而得柳。不仅如此,李元阳的游记也于法外创新,如风格的峭洁就甚于柳宗元。

3. 爬山清山的游记作文大全

1: 游三清山_700字

大家知道江西有座三清山吗?听说那里风光秀丽,景物奇特,可以跟庐山比美。我很想去浏览,于是暑假我们就启程去了。
坐好几个小时的火车,再换大巴,才到达这三清山的脚下。大巴车刚驶进景区,扑面而来的是山里特有的清新气息。为了能更好地观赏三清山的美,我们在山脚下住宿一晚,选择第二天清晨上山。陌生的床铺,我兴奋得睡不着,于是第二天六点我就起床了。站在玻璃窗前往山上看,哇!根本看不到山啊!全是雾茫茫一片带着疑惑的我随着导游出发了。
我们先坐缆车到半山腰,再开始登山。坐在缆车下往下看,好高啊!如果摔下去肯定会粉身碎骨的。我看到的是郁郁葱葱的一片森林,导游说江西是植被覆盖率偏高的省份。一段接着一段,我们到达了半山腰,下了缆车,更大的绿色映入眼帘。太阳缓缓升起了,但雾还是没有完全散开,我们好像踩在云里行走一样。瞧,栈道拐角的那个地方好像仙境一样,只看到雾,我和妈妈抓住时机拍下了照片。继续往前走,导游姐姐指着远处的两块石头问我,那像什么?我打量了半天,说不上来。她指点了下说像不像黄鼠狼给鸡拜年?我恍然大悟,真的很像啊!于是,我饶有兴趣,她指点出更多奇特的景观,看,那块长长立着的石头是仙人指路,那两棵挨在一起的松树是亲密的朋友,还有黄狮顶球。。。。。。大自然的景物真的好奇特,好有趣。我都目不暇接,数不过来了。
雾终于散开了,不知不觉已经是中午了。阳光照射下,山更美了。树叶上泛着点点金光。那一面的悬崖峭壁好像用斧头整齐劈开一样,非常光滑。我站在栈道上,双腿在发抖,就怕一不小心滑下去。再看看那边的几块大石头,跟山的链接就一点点,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推倒。
我们在山上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坐缆车的地方。导游说因为时间的关系,只浏览了一部分,我们意犹未尽地坐上了返程的车。祖国的大好河山真的好美啊!

2: 三清山之旅_800字

江西省上饶市东北部有一座直插云霄的青山——三清山。它是世界自然遗产地,是国家自然遗产,也是国家5A级旅游区,有1800多米高。今日,我慕名来到这儿,就是为了一睹她的芳容。
来到山脚,抬头一看,美丽多姿的三清山在朝阳的映衬下,显得神圣端庄,娴静优雅,宛如一位贤德的女子站立在温暖的阳光下微笑,此时的三清山,美得不可方物。
爬上半山腰,雾起云涌,原本清晰地三清山被一种朦胧的美感所替代,时而显现,时而遮掩,像害羞的小姑娘扭扭捏捏。云雾缭绕,一阵风吹过,云雾扑面而来,深吸一口气,雾化作了调皮的小水珠,降落在我的脸上,湿湿凉凉的,使人清醒。看看雾吧!有的一缕一缕,像丝线挂在空中,有的一团一团,像棉花铺在空中,还有的薄薄的,淡淡的,一片一片浮在空中……不一会儿,雾渐渐浓起来了,白茫茫一片,看不见对面的山了,看不见耀眼的太阳了,也看不见郁郁葱葱的树林了。眼前就像一张白纸,净得不见任何杂质,白的不见其他颜色,伸手去抓,雾好像跟人捉迷藏似的,怎么也抓不住,真是让人又好奇又着急。此时的雾,已像牛奶一样浓了,让人看不清前面的路,可是不一会儿,淅淅沥沥竟下起小雨来了,雾只好躲到一边去了,待雾散去,眼前豁然一亮,远处竟是光芒万丈!真是“那边日头这边雨”啊!令人惊奇的是,三清山的右边显现出了一尊看似妇女的石像,叫“东方女神”,真是鬼斧神工。转过头,令人更惊奇的是,左边有一块长长的石头矗立在群山之间,壮观宏伟,俗称“巨蟒出山”,“蛇头”直径达35米,“蛇脖”直径只达8米,在花岗岩山之中显得蔚为壮观,令人拍手称赞,这两大绝景,来之不易啊!在绝景的映衬下,此时的三清山,神奇而又壮观。
登上山顶,群山尽在我的脚下,眺望,连绵起伏的山脉一眼望不到边,俯视,郁郁葱葱的树林保护着三清山,隐约可见丛林中跳动的身影,是松鼠?是猴子?还是狸猫?谁也不知道。此时的三清山,神秘而又充满生机。
神奇的三清山,愿你继续绿树成荫,美丽如画!

3: 登三清山
“唉,好难受啊!”我有气无力地喊道。怎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要去三清山,所以要乘汽车,,可我偏偏有晕车症。上车不到半小时,我那不争气的胃便发出了抗议。车一震一震的,我的胃也跟着波涛起伏,令我难受不已。可是,为了领略三清山的美景,看那“江南第一仙峰”的容貌,没办法,只好忍了。
经过漫长的四个多小时车程,我们终于到了三清山。一到三清山,我整个人也精神了许多。我们要先坐索道上山,可谁知,今日人山人海,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我们的导游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拿到了497号。唉,没办法,只好等了。又经过了近3个小时的漫长等待,终于轮到我们了。我迫不及待地坐上了览车,只见览车“唰”地向前驶去,一下子跑出去好远。览车慢慢上升,我才发现今天天公不作美,山上起了大雾,白茫茫一片,窗外都是雾气。不过这也给三清山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峡谷依然清晰可见,只不过山峰被雾遮着,变得朦朦胧胧,只看得出淡淡的轮廓。就如同一位俏丽的少女,披着一面纱巾,遮遮掩掩,不想让人看清她的容貌,十分羞涩。那白茫茫的雾里,透着一种神秘,仿佛有什么特殊的秘密等着人们来探索。没一会儿,览车就到了半山腰,接下来就靠我们的双脚来攀登了,据导游讲,爬上山顶还要用两个多小时,我可怜的脚啊!
刚开始时,我还一步两个台阶,慢慢地变成了一步一个台阶了,还不时停下来喘口气,感觉这台阶仿佛怎么也走不完,走了半天还有台阶。这时雾稍稍散去,我被不远处的一个山峰吸引住了!它如同一条巨蟒,张开大嘴,准备将洞口浑然不知的猎物一口咬住,因此人们也称它为“巨蟒出山”。一会儿,前面一块峭壁更是让我心惊肉跳。大风将厚厚的雾吹走,我才看清它的真面目,它足有几十层楼高,尤其是最上面一块,好象摇摇欲坠,仿佛风一吹就会掉下来一般,让人望而生畏。我害处随时会它掉下来,便立即离开了。往前的一块巨石又让我惊叹不已,它如同一位仙人伸出一根手指,在为世人指一条明路,告诉他们美好的未来。所以人们称它为“仙人指路”。这时雾又退去了一些,我悄悄地看了一眼峡谷,发觉自己一下子站在这么高的地方,便有了恐高症,立即将目光收了回来,只敢偷偷地去瞄一眼。
这三清山上,古树十分好客,在我们攀登的时候,它经常会伸出长长的手臂——树枝来向我们打招呼。我们也不时地弯下腰,鞠一躬来回礼。放眼望去,除了白茫茫的雾,还有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树林,郁郁葱葱的树林给山峰增添一份生趣,更多了一份生机,给人一片生机盎然的感觉。这时天又下起了雨,雨滴如同一个个小精灵降临人间,它们可淘气了,跳到我们的雨衣上玩起来了滑滑梯,一个接着一个滑落地面,调皮极了。再往前走一会,就要到山顶了,这时风突然大了起来,惊慌失措的我没有一点准备,风如同一位生气的大人发狂着,愤怒着,咆哮着,只听见“哗哗”的声音,我的雨衣被它无情地吹了起来,我艰难地行走着,终于风停止了咆哮,变得安静了,我们也到了山顶最后的景点——乾坤台。导游说如果今天没有雾的话,站在上面手仿佛可以摸到蓝天白云,脚仿佛踩着地,真正的天地人三合一,那是一件十分幸福的事。可惜,今天起了大雾我就不能享受这么美妙的事了!但来了拍几张照片留作纪念,也是一件幸福的事。
不知不觉,已是下午了,该坐索道下山了就在我们要步行到索道时,古树又伸出长长的树枝向我们道别,还将雨滴撒落到我们身上,当作送别的礼物给我,我也依依不舍地与它道别,与三清山道貌岸然别。
再见了,三清山!我一定还会来看你!人们都有说三清山要三次才能看清,我这次没有看清你,因此我还要看你第二次,第三次,直到把你看清!

4. 褒禅山游记全文

《游褒禅山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

褒禅山也称为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因字同而产生的)读音上的错误。

由此向下的那个山洞平坦而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在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叫做“前洞”。经由山路向上五六里,有个洞穴,一派幽深的样子,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险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是人们所说的“后洞”。我与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难,而所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只好都跟他退出来。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洞内更深的地方,大概来到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洞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于是我有所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危险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险阻、僻远,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不是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虽然)有了志气,也不盲从别人而停止,但是体力不足的,也不能到达。有了志气与体力,也不盲从别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必要的物件来支持,也不能到达。可是,力量足以达到目的(而未能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讥笑的,在自己来说也是有所悔恨的;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这就是我这次游山的收获。

我对于那座倒地的石碑,又感叹古代刻写的文献未能存留,后世讹传而无人弄清其真相的事,哪能说得完呢?这就是学者不可不深入思考而谨慎地援用资料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月,临川人王安石记。

5.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有什么用

学古诗是让我们了解古人的思想,学习他们的高尚情操,也是我们一步步向上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向上攀登,超越古人。

诗句的运用或优美或刚劲,有如画的意境,会让人在阅读以及理解中仿佛身临其境。规格整齐,平仄押韵,可以说是先人竭精,结晶之作,在古诗的学习过程中能让人感觉到美,如沐春风。当然,在学校的学习中可能会因为要学而学,不能够从自主角度出发,会产生逆反心理,不能不说是应试教育的遗憾。

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重视古诗词的赏析解读,认为考试也就几分,不值得花那么多时间。其实古典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当代学生更要学习、汲取古代智慧,加强自身修养,达到“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古诗词鉴赏更是直接或间接培养一个人的思想底蕴,因此成为语文科目中占有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当然学习古诗词鉴赏更要把握其核心的思维方法和训练方式,循序渐进地学好古诗词鉴赏。

为什么要学习古诗词呢?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文历经了几千年岁月淘洗流传下来,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华夏文明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奇丽瑰宝。它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蕴厚重,意存高远,能够感化人,启发人,教育人,团结人。它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之根,只有培根固本,民族之树才能枝繁叶茂,勃发生机。

让我们诵读古诗文,从而认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精英,了解先辈的心境,开阔我们的视野,丰富我们的知识,加强人文修养,陶冶我们的情操,增强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中国人应“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营养!

所谓人文素养是指做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已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及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文修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表现在之一是对他人的关怀,对人民的关爱,对民族疾苦的同情。人文精神还体现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古诗词中就有大量描写自然景观的诗词,大量阅读此类文章,让他们体会大自然的博大,感受万物的奥秘,顿悟人生的真谛。从而达到丰厚学生的人文素养,激发创造潜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诵读古诗词 可以培养记忆力,想像力,进而促使其智力的发展,而且可以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使终身受益。古诗平仄有序,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读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多读多诵能体味韵律美,音乐美。反复诵读,大胆想像,能领略意境美,绘画美。诗人或吟咏生情,或感物咏志,或借物言志,多吟多诵,体验情感美,反复诵读体会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大量诵读古诗文,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懂得古人惜墨成金,领悟词句中比喻、夸张、对比的精妙之处,赏识能力得到提高,语言底气就足了。有了底气,才有灵气,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思路更加开阔,想像力进一步增强,行文下笔轻松,语言流畅,直至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当然,古诗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要批判地吸收,创造性地继承,在成长过程中体验诗意化的生活,迸发出澎湃的创造活力!

6. 描写山水的游记及赏析

杜甫《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是有道理的。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确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7. 求一篇关于大山游记的作文

那一夜枕着大黑山,睡得好香。早饭过后,我们便乘车上山了。听发动机的隆隆声,就知道山势在渐高渐陡。车窗外绿色山涛中不时兀立起一座奇峰、一面绝壁。山把路渐渐地挤窄,司机见前面的路是一个胳膊肘弯,树高柳深,急速地打着方向盘,及至兜转过来,才知这里是一个对头弯,车只好泊在一片山影中。车内哄笑着,笑司机,也笑路会捉弄人。
我们一行人下了车,寻着灌木丛中的石级,沿着涧边蜿蜒前行,山风从山谷中蜿蜿蜒蜒地吹过来。山涧里有时可见淙淙的流水,有时又见溪流潜行于岩石下面、绿树丛中。溪流边不时有橙黑相间的蝴蝶起起落落。一路上时有火红的石竹花、橙黄的野百合、蓝紫色的桔梗,在茂密的灌木丛中,在高大的橡树下亭亭玉立,十分惹眼。
山路向左一转,石级渐渐变陡,重重叠叠的树荫或淡或浓,曲曲折折地铺在石级上。一路上林下时有巨石三三两两如牛卧、像金刚怒目而立、似玉案平坦如砥。那如砥巨石恰好平置,若以此为榻,枕着山风、枕着鸟鸣,或醉或梦,岂不快哉!
高大的橡树、山杨、山榆,或绿荫如盖,或枝杈旁逸横斜于路,大树下便是满山遍野的山杜鹃。我想:春天花红松绿,该又是一番景色
我们几个人渐渐地落在了后边,远处山林中不时荡起一阵阵招呼声,一时山回谷应,我们答应着不由地加快了脚步。等我们向右一转,只见一群群巨石越过树梢冲天而立就。我们顾不上气喘嘘嘘,三步并做两步来到了巨石脚下,想必这便是石林了。举目望去:一突兀的石壁迎面而立,石壁的半腰处还长着一簇桑树。石林中间有路通向山后。路的右边一组巨石大约有十五六米高,且笔笔直直立于山顶,石林下临深谷,更显得挺拔、伟岸。石林脚下山崖边几棵一人多高的桑葚儿树,婀娜多姿,绿得可人,恰与褐红色刚劲的石林相映成趣。这几棵桑葚儿树正当风口,正是因了流淌的山风,才有了树的婀娜。
我们几个人,或指点着自己的发现,或与石林“相看两不厌”。这时,我看到右边石林最外面一巨石如柱,柱顶上擎着一块卧牛般的巨石。令人百思不解的是:这卧牛石底部一侧为啥还有三个圆圆的坑?仰头而视,那巨石似乎摇摇欲坠。紧挨着巨石柱的大石条,有的如剑、有的似矛、有的像罗汉……有的巨石上面还顶着鸡蛋磙子一般的卵石,有的则擎着磨圆了棱角的大石块。这其中有的像调皮的猴子,有的像刚刚落脚绝巘的山隼……有两块巨石刚刚欠开了一道缝,恰又让一猴头般的石头嵌在其中。有两巨石,恰容一线光透过,是谁在这里刚刚试过倚天之宝剑?有的巨石已从一石柱顶端跌落下来,却被身旁的石柱猛地顶住。这些巨石,拥拥挤挤,相依相偎,如同兄弟般并肩而立,正因如此,他们才能肩挑日月,风雨同行。这顶天立地的巨石多像辽西硬朗朗的汉子啊!
面对如此壮美的石林,我一直在惊叹。
惊叹天工地斧,又相见恨晚。

8. 作文游记虞山半日游600字

虞山----中国吴文化第一山,素有“十里青山半里城”之称,是江南沿长江一带最高山脉。今天,我终于一睹这石骨嶙峋,险峻伟岸的大山----虞山。
乘着游览车沿着山路而上,路两边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山路十分陡峭,不时有大转弯或大斜坡,司机却应付自如。我虽然坐在车里,但感受到了过山车的滋味。车子时而上,时而下,时而左,时而右,还没下车,就被吓出了一身冷汗。
随着闹嚷嚷的人群,我们来到了一处小小的亭阁。坐在栏杆上,迎着凉爽的秋风,抬头就是一片又一片绿色的美丽森林;低头又是另一番景象:一大片草地上盛开着一朵朵、一丛丛的美丽鲜花,一边则是一小簇一小簇的灌木丛。绿色衬托着彩色,彩色掩映着绿色,好一派迷人的景色!
突然,一条隐藏在林中的羊肠小路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和爸爸一起顺着乱石铺成的台阶拾级而下。当我们经过一座石桥时,我忍不住叫了起来。一块硕大无比的岩石腾空架在台阶和峭壁之间。一旁的一堆乱师互相架着,悬在半空中。我们继续往下走,猛然发现石桥下只有几块石头,这些石头又是靠架在空中的巨石护住,才撑起那座石桥的。桥洞下的那些石头凹凹凸凸、高高低低、层层叠叠、错错落落,仿佛一动就会纷纷落下,令人毛骨悚然。 我在洞下摆了许多POSE,可惜也只是装样,掩饰不住我内心的恐惧。
夕阳西下,我们踏上了归途。远处的一抹云霞,还在天空看着那美丽的虞山,久久不愿离去……

9. 写一篇游记山水的作文加想象和联想

《大草原游记》七月十日,我去了大草原。连绵起伏的小山坡披着茂盛的绿草,绿草中满是漂亮的小野花,红的,黄的,粉的,紫的,蓝的,白的……整个草原就像一个大花园,草原里偶尔有几棵杨树、桦树、松树,绿绿的,高高的,就像士兵一样守护着草原。草原里竟然还有几个小湖,湖水清澈见底,就像仙女的镜子,让羊群和马儿梳妆打扮。我觉得这里的空气特别清新,到处都是泥土的气息和青草味还和着野花的香味,让我经常情不自禁深深地呼吸,我眼前的草原真是太美了。满地的野花我们都不知道叫什么名字,在我们来之前只知道这里盛产金莲花,爸爸自作聪明地指着一朵黄色的小花说:“这就是金莲花。”,妈妈觉得这长得像小碗状毛茸茸的小黄花怎么看怎么像罂粟花,但大家都知道这肯定不是罂粟花,而且爸爸平时知识渊博,于是我们大家都相信了他的说法,都争着和这些“金莲花”合影留念。当我们来到湖边,大片大片的长得像小蔷薇花的小黄花大家却都不知道是什么了,当地老乡说这是“金莲花”,而我们之前叫的“金莲花”却是“野罂粟”,我们都哈哈大笑。在牧场里其它的花并不多,却到处都是一种长着米粒样的小白花,我好心地拔了几朵花献给我骑的小红马,小红马却把脸转到了一边,马的主人说这是一种“断肠草”,有剧毒,马儿当然都不吃。我觉得这些马可真聪明,常说马识途,我觉得马更识草。这两段小插曲给我们这次旅游增添了许多乐趣。我平时最喜欢骑马,在北京我常去马场骑马,但是北京骑马都像跑步一样转着圈骑,没有多少意思。在大草原又能骑马又能欣赏风景感觉特别放松,特别好玩。刚开始我也像其他游客那样只能骑在在马背上面慢慢走,到了目的地后我想自己骑马,但爸爸妈妈担心有危险就让马的主人抱着我骑同一匹马,跑了一圈后我还是意犹未尽,我要求自己骑着马再跑一回,爸爸妈妈同意了,但是得马的主人骑另外一匹马牵着我的马的缰绳,我紧紧地抓着马鞍前的把手,两脚紧紧地蹬着马镫,跟着马的节奏不停的腾空,我感觉就像要飞起来了,耳边的风嗖嗖作响,但是我心里一点也不害怕。这回骑马我可真感到心满意足了,马的主人也夸我骑得真不错。......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