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遗址保护
『壹』 半坡遗址的文物保护
2001年5月,旧大厅屋顶朽木产生自燃,并在随后数天内又陆续在其它部位出现自专燃现象。一个月属后,半坡博物馆便向省文物局呈送了一份《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报告》,申请拆除旧的保护大厅并重建新大厅。当年11月份,国家文物局正式对半坡遗址保护大厅改造作出同意批复。
在遗址大厅重建工作开始之前,为了有效保护半坡遗址不受损坏,2003年3月,文物部门按科学规范的保护程序,对半坡遗址进行了大面积的回填保护。在对遗址进行全面调研后,对坍塌、掉落及严重风化部位进行了修补,对全部遗址进行了防霉加固处理,并先后两次对遗址覆盖表面用有机硅作了防水处理。
据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的专家介绍,从遗址覆盖至今,技术人员对遗址进行了跟踪监测保护及雨雪天后的处理工作,分别挖开两处,对遗址覆盖土是否渗漏做了观测评估,发现有少量雨水渗入现象,但都没有伤及遗址。
2006年,填土清理完成,半坡遗址重新开放。 半坡遗址保护性回填和回填土清理在全国史前遗址中是首次实施。对与观众阔别3年的遗址重新清理,富有探索性,同时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为将来的遗址保护积累了经验,对土遗址保护有着重大意义。
『贰』 大河村遗址的遗址保护规划
所在地区:河南 郑州市
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编制时间:2011-01
编制人员:郭黛姮,贺艳,肖金亮,崔利民,周立,孙闯等
项目规模:172公顷
委托单位:郑州市文物管理局
空间布局:以大河村现有仰韶文化房基F1~4遗址保护房、文物库房和既有考古探明区域为中心,在保护范围内设核心展示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设置保护与研究中心、旅游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为遗址保护提供管理、研究、展示服务场所;利用城市规划的公共绿地作为大河村遗址展示的补充地块,设立场景复原区。
设计特色:大河村保护规划对遗址现状进行详细调研,并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不触及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对大河村仰韶房基遗址F1-4进行全面扫描。扫描工作数据客观、全面、详实,为日后的本体保护及保护房的建设奠定基础。规划中分别针对已发掘遗址、地下遗址以及出土文物提出保护措施,并针对需要提出建立考古遗址保护与研究设施、文物陈列馆。
大河村保护房方案是在原有仰韶遗址保护建筑的基础上的改扩建设计。新建保护房以仰韶房基遗址展示棚为主体,通过休息厅与已建文物库房连接,形成一组集考古挖掘、遗址现场展示、文物陈列展示为一体的文物保护建筑。保护房在设计构思上汲取大河村出土文物特色,在功能上切合土遗址保护原则,并通过大跨度屋架的结构处理,实现立面的自由布置,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考古发掘需求。
大河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本着保护第一;持续考古、动态保护、动态开放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以 “星空下的村落”为理念,在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完善遗址的展示与阐释内容;加强大河村遗址的考古、研究和保护工作;根据不同的考古情况和遗址保护情况,制定若干保护展示规则。
『叁』 关于文物保护学科都牵涉到哪些学科内容
文物保护学科所需要的知识不仅包括理科知识(如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等),也有文科知识(历史、考古、艺术等)。除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类专业所具备的数、理、化、计算机、外语知识与能力外,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的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文物保护导论、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
『肆』 关于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
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对视力和身体素质没有什么要求,需要参加考试,所要考的科目为考古学和政治理论思想
西北大学文物保护专业是我国高等学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本科专业。该专业教育的特点是文、理科交叉与理、工科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既掌握数理化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保护材料应用、文物材质分析和文物保护修复等实际操作技能。
培养能在文物考古机构、博物馆、文物管理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科学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文物保护导论、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国家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
『伍』 江西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的文物保护
2007年7月29日,国家文物局专家组成员黄景略、徐苹芳、张忠培、徐光翼4位先生同机到江西,深入到李洲坳实地指导。这4位国宝级的专家,一般情况下是很少出现其中两人同乘一架飞机到同一个地方的,可是为了李洲坳墓葬,他们却破例了。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严格遵照国家文物局“边发掘边保护”的精神,邀请了众多国内一流多学科专家到李洲坳指导并具体参与发掘工作。为此,该所所长樊昌生经常坐镇考古工地,协调各方关系,统筹发掘进程。“一流文物保护专家到来后,很多看上去是一摊烂泥的东西,被专家们清洗整理、科学保护就变成了国宝级的文物。这里出土的文物很多就成了全国第一或是唯一的文物。”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如此感叹道。文物保护专家第一时间参与发掘,使得平时发掘中容易损毁的文物得以科学保护,是此次考古发掘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
江西省委常委、副省长赵智勇在全国两会期间专程到国家文物局汇报工作,并听取国家文物局领导和专家们的意见:该墓葬的性质尚未明确,今后应配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对墓葬周边地区进行重点考古调查,寻找与墓葬相关的古文化遗址;要继续加强出土文物的科技保护和多学科研究工作;要组织专家对李洲坳东周墓葬原址保护的可行性及博物馆的选址进行论证。
根据这个意见,江西省文化厅正在着手规划下一阶段的文物保护及文物普查工作。李玉英指出,要以全面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为抓手,进一步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力度,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应对李洲坳周边进行调查,寻找更高等级的城址、宫殿和文化遗存。调查结果也是令人振奋的,在附近方圆10公里的高湖、烟竹、双溪镇等地漫山遍野分布着数十个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时代的古文化遗址,有一些面积达到数千平方米,具有相当等级的聚落形态。相信不久的将来,关于李洲坳以及周边古文化的谜底也会一一解开。 李洲坳东周墓葬“一坑多棺”的埋葬形式和埋葬遗存都是全国仅见的,如何加以保护?这里还出土了珍贵的席、剑、扇以及有可能改写纺织品历史的丝织物等,如何进行有效保护?这些都是摆在文物工作者面前的难题。为此,江西省文化厅专门邀请了国内知名的土遗址保护、竹木漆器保护、丝织品保护、体质人类学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制定相关保护方案,并准备在原址建立大遗址博物馆。一场更为宏大的文物保护工作已经拉开序幕。从这个意义上说,靖安李洲坳东周墓葬的文物保护还刚刚起步,文物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陆』 关于文物保护学科都牵涉到哪些学科内容
文物保护学科所需抄要的知识不仅包括理科知识(如化学、物理、生物、地质等),也有文科知识(历史、考古、艺术等)。除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类专业所具备的数、理、化、计算机、外语知识与能力外,通过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文物的修复与保护的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考古学、博物馆学等基础知识,初步具备从事文物保护研究与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文物保护导论、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
『柒』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53年至1955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
山西永乐宫建筑群搬迁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58年至1964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杜仙洲、金荣、王仲杰、刘世厚、陈长林、李惠岩、吕俊岭、张中义、陈继宗、王真、梁超、赵仲华、贾瑞广、张智、崔淑贞、秦秀云、王德庆、律鸿年、姜怀英、何云祥、黎辉、张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护维修、复建工程
实施时间:1985年至1992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张之平、杨新、贾克俭、袁毓杰、闫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1974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姜怀英、贾瑞广、蔡润、李哲元及云冈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79年
项目主持人:罗哲文;结构设计人:崔兆忠;设备设计人:白丽娟;参加人员:傅连兴、陶宗震、杨玉柱、李建勋、张思信等。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余鸣谦、杨新;参加人员:崔兆忠、孔祥珍、袁毓杰、顾军。
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7年至1980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李全庆、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杨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落架大修工程
实施时间:1963年至1999年
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李全庆、李方岚、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主持人:孔祥珍。参加人员:袁毓杰。
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95年至2001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张立方、孙刚、甄文宜、鲍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与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李宏松、顾军、陈超平、葛川、王金华、刘忠平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门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8年。
项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阳桥修复工程
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杨玉柱;参加人员:许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1981年至1982年
项目主持人:梁超;参加人员:杨新、孙致云等。
宁夏拜寺口双塔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6年
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参加人员:贾克俭、袁毓杰、闫明、孙燕英等。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测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78年至1981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玉柱、贾瑞广、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尔寺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6年
项目负责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招君、刘江、顾军、李宏松、王金华。
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维修加固工程
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
项目负责人:蔡润、王志良。
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8年至2006年
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顾军、刘江、王磊、李宏松、胡源、乔梁。
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
实施时间:1994年至2003年
项目主持人:李宏松;参加人员:王金华、陈超平、胡源、鲁民、何流等。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
实施时间:1994 年至1996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张同生;参加人员:杨新、袁毓杰、莫涛、闫明、颜华、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杨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护维修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子项负责人:丁燕、袁毓杰、闫明;参加人员:张秋艳、永昕群、查群、杨招君等。
湖南岳阳楼基础滑坡治理
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5年
项目负责人:李竹君;基础抗滑工程设计:冯丽娟。
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维修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杨新;参加人员:章忠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地质及基础勘察。
西藏布达拉宫维修保护工程
第一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贾瑞广、袁毓杰、陈超平、许言、莫涛。
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颜华、袁毓杰、莫涛、闫明、杨招君、杨新、刘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维修工程勘测、设计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5年
项目主持人:丁燕;参加人员:永昕群、闫明、颜华、陈超平。
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保护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主持人:查群;参加人员:付清远、王志良。
天安门城楼、城台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1997年至2003
项目负责人:张之平
故宫中和殿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
实施时间:2003年
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丁燕、肖东、闫明、颜华、袁毓杰。
甘肃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工程设计
实施时间:2002年8月
项目主持人:沈阳;参加人员:肖东等。 宁夏西夏陵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1999年至2000年
项目负责人及文本编写人:付清远;审定人:王景慧、黄克忠;参加人:高洪莉、赵中枢、张文奇。
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黄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6年
项目负责人:沈阳;参加人员:王金华。
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7年
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参加人员:付清远。
内蒙古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
项目负责及编写人:冯丽娟;顾问:张森水;审定人:付清远,参加人员:葛川、汪英华。
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
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
规划编制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陶刚、高洪莉。 1.国家科技支撑课题
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孟宪民
2.国家级其他项目
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崔勇
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郭宏
南方地区贴金彩绘石刻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詹长法、王金华
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及防灾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赫俊红
新疆出土文献的保护与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刘绍刚
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二期(茶胶寺)
实施时间:2005年至2014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3.国家文物局课题
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
课题负责人:侯卫东
碳酸盐石质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
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于 冰
新疆且末古国出土玻璃的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成倩
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1年
课题负责人:刘爱河
可移动文物标准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高峰
4.国家文物局委托课题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编制规则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李战崎
成立国际标准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范佳翎
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
实施时间:2009年
课题负责人:马清林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梁宏刚
古建筑木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性评定预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古代发明创造数字展示项目可行性研究
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
课题负责人:张谨
5.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按主要研究领域分类)
5.1岩石类(含石窟类)课题
(1)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的破坏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田兴玲
(2)安岳石窟圆觉洞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实施时间:2007.12-2008.12
课题负责人:王金华
(3)河南龙门石窟潜溪寺石窟岩体构造特征及渗水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6
课题负责人:张兵峰
5.2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岩画渗水病害热红外成像探测及机理研究
实施时间:2007.9-2009.9
课题负责人:吴育华
(2)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在野外大型岩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
实施时间:2008.5-2009.11
课题负责人:黄玉琴
(3)石灰岩质文物裂缝注浆材料及工艺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周 霄
(4)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0.8
课题负责人:孙延忠
(5)花山岩画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刘意鸥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与遗址加固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2010.2-2010.12
课题负责人:李 黎
5.3木构建筑类课题
(1) 应县木塔斗栱静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2)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二期工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颜 华
(3)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倾斜变形及其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4)古建筑木材横纹承压增强加固技术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王林安
(5)辽代木构建筑大木结构研究
实施时间:2008.3-2010.3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6)木结构建筑不完全落架维修方法研究—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雪莹
5.4大运河相关课题
(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李宏松
(2)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09.8
课题负责人:于 冰
(3)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崔 明
(4)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赵 夏
5.5土遗址类课题
(1)南越王宫署土遗址保护材料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王云峰
(2)北方地区非露天条件下既有土遗址加固材料保护效果评估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5.6高句丽壁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
(1)高句丽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分析与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成 倩
(2)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的检测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
实施时间:2009.8-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琴雅
(3)高句丽墓葬岩土结构前期调查与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9.9-2010.12
课题负责人:葛 川
5.7金属类课题
(1)室外铁质文物保护材料长期有效性评价研究
实施时间:2008.8-2011.8
课题负责人:沈大娲
(2)沧州铁狮子加固方案支撑节点部位应力状况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0.7
课题负责人:永昕群
(3)高度矿化青铜器腐蚀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07.7-2008.7
课题负责人:张治国
(4)浙江瓯海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腐蚀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实施时间:2009.7-2011.7
课题负责人:马菁毓
5.8其他研究领域课题
(1)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建筑保护修复史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温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保护前期研究
实施时间:2009.7-2011.12
课题负责人:李乃胜
(3)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实施时间:2010.6-2011.12
课题负责人:范伊然
(4)天津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王晶
(5)国保单位申报标准研究
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
课题负责人:刘文艳
(6)意大利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与我国国保单位评审制度对比研究
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
课题负责人:王乐乐 科研期刊:
《出土文献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工程与科技保护专著:
《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
《周萨神庙(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
《大足石刻保护》
《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1-4)》
《天衣有缝-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
基础工作类专著: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新中国出土墓志》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
译著: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国外文物保护科技编译参考》
《国外文物保护机构介绍》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
文物保护研究论著:
《内庭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
《壬寅消夏录》
《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
《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国出土墓志》
《银雀山汉墓竹简》
《睡虎地秦墓竹简》
《张家山汉墓竹简》
《吐鲁番出土文书》
《敦煌悬泉月令诏条》
《尹湾汉墓简牍》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
教育培训主要出版物:
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班讲义;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
东亚纸质文物保护——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会研讨会论文集;
文物修复理论——中文版;
“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三、卷四;
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届“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结果揭晓,我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两部图书从全国164种入围图书中脱颖而出,分别评为“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和“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最佳译著”奖。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获2002年国家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
《睡虎地秦墓竹简》——获首届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
《吐鲁番出土文书》——199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图书评奖一等奖
同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199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获得江苏古籍图书二等奖
工程项目:
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获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
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
风化石质文物的渗透加固——1992年4月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
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获得2002年优质工程奖第一名
获得2000年香港十大优秀建筑奖
获得美国建筑学会亚洲惟一大奖(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揭裱技术——获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木、漆器脱水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吉林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壁画保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
出土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方法—北周李贤墓彩绘陶俑保护方法的研究——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北周李贤墓壁画的揭取和修复新技术——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
AC—I型防紫外线胶片的研制与应用——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捌』 文物修复与保护专业是什么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
文物保护技术专业成立于1989年。是我国高等院校中最早设立的文物保护技术本科专业。本专业是一个文理交叉、理工渗透,现代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知识相结合的新兴边缘学科。
培养既掌握数理化和历史、文物考古的一般知识,又掌握文物材质分析、文物修复技能,能在博物馆、考古研究与文物保护机构从事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8)土遗址保护扩展阅读:
主干课程:
文物保护导论、无机化学及实验、有机化学及实验、分析化学及实验、普通物理学、中国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史、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科技考古学(国家精品课程、陕西省精品课程)、无机质文物保护、有机质文物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学、文物修复与保护实验、古建保护与维修、文物分析技术、文物与环境等。
就业前景:可到文化、文物、博物、环保、建设、公安、海关、旅游及科研、高校等部门,从事教育、科研、设计、开发、管理等工作。
『玖』 求西北大学考古系和吉大考古系的介绍
西北大学考古学系简介
考古学系成立于2003年,下设考古学本科专业。该专业设立于1956年,是全国最早设立的考古专业之一。先后由著名学者马长寿、陈直、刘士莪教授等主持教学科研工作,著名学者苏秉琦、陈梦家、胡厚宣、阎文儒、唐兰、宿白、石兴邦、王仲殊先生等先后讲学和指导专业建设。
多年来,考古学系充分利用陕西省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立足陕西、依托西北、面向全国,在“211工程”的重点支持下,学科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1986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考古专业被列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2003年获考古学及博物馆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文化遗产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被列为陕西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考古学系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申报设立了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考古学系有一支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目前共有教师1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4人,大部分教师均有博士或硕士学位。
在人才培养方面,坚持 “保持专业特色、拓宽专业基础、重视能力培养”的人才培养思路,坚持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能力相结合,课堂讲授与田野考古发掘、博物馆实践相结合。通过与陕西文博考古单位合作与协作,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加强田野考古工作和文物保护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有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科技考古学概论”)、省级精品课程1门(“史前考古学”);有一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五规划教材(《科技考古学概论”》,有二部教材被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史前考古学导论》、《考古学概论》)。专业建立以来,已培养出一大批考古和文物保护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其中有些毕业生已担任了省、市文物主管部门、文博单位的领导职务,有的已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或各省区文博考古研究机构、高校的业务骨干,在我国的文博考古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少人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国家级项目、国际合作项目、省(部)级项目等多项。出版了学术著作和译著20多部,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其中在《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学术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百余篇。形成了中国史前考古、商周汉唐考古、文物研究与保护、西部民族考古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成为我国考古与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另外相关的介绍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简介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成立于2006年,其前身为文博学院文物保护技术专业。该专业设立于1989年,是全国高校同类专业中首家设立的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应用性强、发展潜力大的特点。2006年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名牌专业。
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有一支年富力强、结构合理、业务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目前拥有专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助教4人),实验管理人员1人。大部分教师具有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聘请了王丹华、陆寿麟、黄克忠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十多年来,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文物保护技术专业)充分利用陕西得天独厚的文物资源和西北大学作为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办学指导思想,加强文物保护技术学科建设,不断提高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质量。
在学科建设方面,从1990年起招收文物保护技术本、专科生,1994年起又相继在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考古学及博物馆学专业下招收文物保护技术方向硕士研究生,2006年招收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西北大学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联合申报设立了“砖石质文物保护” 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在教学方面,坚持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办学指导思想,注重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的办学思路。课程设置以历史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和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文理结合为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和方法、文物保护材料、文物分析技术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以文物保护技术实验和专业综合实习构成的实践课程体系。
在科研方面,出版了5部学术著作及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6篇被SCI收录。承担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以及国内外合作项目,形成了彩绘无损分析、青铜器保护、土遗址保护、文物保护材料、科技考古等研究方向,成为我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
人才培养方面,通过吸引和培养高层次人才、整合校内外教师资源、委托培养和选派青年教师进修学习、选留优秀毕业生和鼓励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同时,与敦煌研究院、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以及奥地利维也纳大学等国内外多家单位保持密切合作关系,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教学科研实习基地,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文物保护技术专门人才。1999年举办了首届全国文物保护修复培训班。目前该系已培养了9届本科生、7届研究生、2届专科生,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文物保护、博物馆、考古研究和管理机构。
经过十多年建设和发展,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科学系已逐步成为我国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国内有<考古与博物馆学>专业的招生单位
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 西北大学
中山大学 四川大学 南京大学
山东大学 武汉大学 郑州大学
厦门大学 南开大学 复旦大学
山西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内蒙古大学
辽宁大学 辽宁师范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徐州师范大学 浙江大学 安徽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福建师范大学 景德镇陶瓷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西南大学 重庆师范大学 西南民族大学
云南大学 云南民族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烟台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拾』 北京猿人遗址博物馆现状是怎样的
博物馆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事业实体,其本质在于不断地揭示、保存藏品自身价值和最大可能地实现藏品社会价值的过程。博物馆学不是一个孤立的科学领域。它与许多学科有着多方面密切的联系。这是博物馆学的一个特点。在众多类型的博物馆中,遗址性博物馆是其中一类。遗址博物馆即是博物馆学和考古学密切联系的产物,利用博物馆的功能充分展示考古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