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坡遗址
『壹』 列举我国现存的古遗迹
大明宫
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明宫是唐帝国最宏伟壮丽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当时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宫殿建筑群,是唐朝的国家象征,大明宫初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毁于唐末。面积3.2平方公里,是北京明清故宫的4.5倍大。唐大明宫是东方园林宫殿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被誉为丝绸之路的东方圣殿。大明宫遗址是1961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际古遗址理事会确定的具有世界意义的重大遗址保护工程,是丝绸之路整体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是西安城市建设、大遗址保护和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西安的“城市中央公园”,使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成为带动西安率先发展、均衡发展、科学发展的城市增长极,成为西安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基础、最重要的人文象征,并成为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进一步提升西安的城市特色。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作为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联合申遗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故宫
天坛
圆明园
『贰』 龙骨坡遗址可以分为几大地质文化层
龙骨坡遗址分为三大地质文化层,由上至下,第一层为角砾层,厚度约为8米;第二层为橘黄色细角砾层,厚度约为12米;第三层为黏土层。古人类、动物化石及石器主要分布在第二层,有近20个文化带。
经测定,第二层最上面的化石年代为180万年,最下面的为200万年,文化层跨度为20多万年。可见,巫山人在龙骨坡山洞生活了近20万年的时间。
龙骨坡遗址经过多次发掘,出土了巫山人化石以及人猿牙齿和大量石器。这些远古文化遗存被命名为“龙骨坡文化”。
『叁』 龙骨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代表了什么
龙骨坡遗址出土的石制品,石料以石灰岩的天然砾石为主。打制石器的技术十分粗犷,没有固定模式。
器型主要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片、原型薄刃斧等。其中有的石器制作得很精致,有的石片打制得很典型。龙骨坡出土的石制品代表了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混沌初开的石器工业。
『肆』 中国古代遗迹(或故事)
一、长江三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峡谷,还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居住古人类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世界人类远古文明出现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曾预言说:“我们现在称北京猿人为我们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我觉得应该到长江三峡一带探寻。”现在,考古学家在大量的遗址遗迹中已经找出三峡人类活动的大致轮廓,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巫山龙骨坡,发现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峡人类的聪明才智;三峡地区古代巴人的遗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峡是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主要地段。长江文明堪与黄河文明媲美。
三峡也是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另一个摇篮和重要通道。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串接起下游的吴越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峡,像一个巨大的纽结,沟通了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将巴蜀文明和荆楚文明连接起来,造就了完整的长江文明。三峡两岸夏商周遗址、秦时栈道、楚国阳台、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夷陵(湖北宜昌)古战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阵图、永安宫、涪陵白鹤梁、黄陵庙等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与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向人们展开了一册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巨卷。可以说,百里三峡是一根哺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脐带,如果没有这个通道,中华民族文化史就是残缺的。
三峡是中国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景观,小学课本收入的《长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认识长江的豪迈;中学课本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诗,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三峡的雄奇与壮丽;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峡》一文中把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们对三峡的印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我们通常所的三峡风光是指泛从重庆到宜昌全长600公里的峡江风光。整个三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岸山高谷深,悬崖绝壁,群峰竞秀。三峡“山水峡林泉洞,包罗万象;雄奇秀险峻幽,无奇不有”;其景色之壮观,气象之宏阔,占尽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称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位居全国十大风景区之首。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以雄奇之美著称于世。瞿塘峡山势雄峻,两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样,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是瞿塘峡的代表景观,也是长江三峡在景观上特征最明显的景观。古人诗称夔门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人们常称“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幽深秀丽闻名中外。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绝,就像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于巫峡湿气蒸腾不散,容易成云致雾,随时可见云雾或缠绕于山腰,或飘浮于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骚人墨客游历三峡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三峡的云和三峡的雨。
二、西安碑林博物馆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陕西省博物馆)是一座庭院式建筑,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出的《石台教经》和公元873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碑林”这个名字是清代所确定的。碑林现收藏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廓和1个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讦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好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碑林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出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书法家欧阳洵写的《皇甫诞碑》,有小欧阳之称的欧阳洵之子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写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晚唐柳公权写出的《玄奘塔碑》和长安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称“千金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碑林第三陈列室保存有汉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通过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碑林第四陈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书法家的诗文真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
碑林第五陈列室主要陈列宋、元、明、清各代记述修庙、记功、修渠、补城等史实的碑石,是研究当代社会和地方史的参考资料。除此还陈列有清代马德昭的“虎”、“寿”、“福”等一笔而就的大型题字碑石,运笔有力,气势磅礴,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陈列室陈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诗文碑石。其中元代赵孟 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临米芾的《赐吴赫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都很珍贵。
碑林第七陈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个陈列室,专门保存宋《淳化秘阁贴》。在碑林徊转的个长廊上陈列着由魏至清的各代墓志。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按年代顺序陈列于此。
门票:3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陕西历史博物馆
The Shaan’xi History Museum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外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
陕西古代史陈列展出在陕西发现、出土的珍品3000余件,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个展室展出。陕西古代史陈列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古代历史。
门票:35元
营业时间:8:00---18:00
半坡遗址博物馆
The BanPo Museum
半坡遗址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常发现大量彩绘陶器,所以也被称作彩陶文化。据碳—14法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建设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于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纹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门票:20元
营业时间:08:30---17:00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Cotta Warriors & Horses
1974年3月,临潼区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工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持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确良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持长兵器。它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是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典型军队,估计可出土驾车陶马350多匹,骑兵用鞍马100余匹,各种武士俑近1000件,木质战车89辆,是由步兵、骑兵、轻车和混编兵种共同组成的曲尺形军阵。这由来个小阵勾连组成。第一个小方阵是驽兵阵,发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驽兵330我。其中约160人铠甲跪俑分成8路纵队居于阵心,外围则有170们个战袍立俑作掩护。临阵时,立跪两种姿式可以轮番射击,使敌人难以靠近。第二个小阵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过洞,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每乘战车上有一个御手,两个甲士,无隶属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运行速度和突击能力。第三个小阵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过洞,是一个由战车、步兵和骑兵混编的纵队。它以19辆战车为主,260余个步兵为辅,产8上骑兵6和。第四个小阵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于是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攻能守,自我保护能力强,反映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单元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人为作战的主要力量。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而三号坑内的武士俑则是环绕周壁面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墙铁壁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陶俑最低为1.78米,最高为1.97米,轻重也不同,最轻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则达300公斤。为了使体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们在每个陶俑的脚下加上一个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稳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剑,历经2000多年表面没有生锈,至今仍锋利无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划透20张纸,经鉴定系铜锡合金,并含有10多种其它稀有金属,表面有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明曾彩铬盐氧化技术处理。镀铬技术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有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实在令人叹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子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这两乘都是4马单辕,呈前后纵向列排,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赶车的御官和乘车人都站在车上。二号车叫“安车”,亦称“辒车京”,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说明这些车是用来保护后面的二号车安全的。
铜车马处处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除尺寸约为真车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处,其它都与真车、真马、真人无异。铜车马大小由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车、马、人总重量达1243公斤。主体为青铜器铸造而成。车马的金银装饰品共计1720件,金银器总重量达7公斤。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美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门票:9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华清池
The Huaqing Pool
华清池位于骊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是沐浴疗养之地。据载,西周曾在这里建过“骊宫”。秦时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汉代扩建为“离宫”。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温泉宫”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环山筑宫,宫同建城,改为“华清宫”,其汤池亦称“华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华清池水能治病,远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据传,秦始皇在这里遇见“神女”,欲行无礼,神女恼怒,唾他一脸,唾处立即生疮,始皇恐,忙作忏悔,神女便让他用温泉水冼之而愈。过去历代帝王均在此筑宫,游宴作乐。唐时,每年十月,唐玄宗携带杨贵妃姐妹,前往华清宫,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长安。
唐代的华清池毁于“安史之乱”。现在的华清池只是唐朝华清宫的一小部分。今天我们看到的华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不断整修扩建而成的,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
进华清池的西门,迎面可以看到九龙池、莲花汤和飞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筑风格恢复重建的。
飞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寝殿。当时殿前的汤池之中,整日雾气升腾。每当冬季大雪降临,宫内玉龙飞舞,银装素裹,唯独飞霜殿前,化为白霜,故此得名。
飞霜殿前的九龙汤,相传在很古的时候,关中大旱,玉帝命老龙率8条小龙降雨。当旱象刚刚消除,众龙麻痹松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剧。玉帝一怒之下,便将众小龙压在玉堤之下,并在堤两头各压晨旭亭和晚霞亭,使众小龙终日口吐清流为民灌田。又将老龙压在玉堤上端的龙吟榭下,使其尽职尽责监视众小龙。九龙池由此得名。
九龙池西侧的九曲回廊直通如同龙船浮于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当年玄宗皇帝的御汤“九龙汤”。九龙汤当时手莹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隐起鱼龙花鸟之状,池中有一双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际的并蒂莲花,泉眼自瓮口涌出,喷注到白莲上,所以御汤也叫莲花汤。华清池内的骊山温泉水源及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都位于华清池东
门票:40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乾陵博物馆
The QianLing Museum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在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于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死后即位,他因体弱多病,实权操在皇后武则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观贞殿,葬于乾陵。
武则天,名 ,山西文水人,武则天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公元690年,武则天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则天在位21年,公元705年,传位于中宗李显,尊号“则天大圣皇帝”,不久死于洛阳上阳宫,后与高宗合葬于乾陵。
乾陵建于684年,是唐十八陵中保存比较完整的陵墓之一。乾陵的地面设施遗留至今的主要是陵墓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朱雀门外,从南面的第一对土厥起,向北有华表、翼马、朱雀各一对,石马五对,石人十对,内城四门外有一座石碑,左为“述圣纪碑”,因碑石七节,人称“七节碑”。上层为屋形碑首,中间五节为碑身,下层为碑座。碑通高6.3米,每边宽1.86米。碑文为弄则天撰,中宗李显书,8000余字,内容是颂扬高宗李治的文治武功。右为“无字碑”,高与“述圣记碑”同,宽1.8米,厚1.3米。碑额刻有八条螭首,两侧刻有线雕大龙云纹。初立时,全碑未刻一字,故称“无字碑”。究其原因,一说表示武则天“功高德大”取论语中“民无得而名焉”之意;一说表示武则天雍容大度,立此碑,让后人去对自己评说;也有一种说法认为,此碑乃唐中宗所立,他既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心地恭维她,又不愿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对母亲提出非议,故而立下此碑。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还是仅有的。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字秾辉,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中宗李显的第七女,嫁于武则天的侄孙驸马都尉武延基。公元701年,死于洛阳,年仅17岁。于706年与武延基合葬于乾县北塬,陪葬乾陵。
章怀太子墓位于乾陵东南约3公里处,章怀太子名贤,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次子,在高宗的子女中较有才华的一个。
依永泰公主墓而建的乾陵博物馆内收藏着从乾陵陪葬墓内(主要是永泰公主墓、章怀太子墓、懿德太子墓)出土的众多文物,这3座墓在五代至北宋时虽已被盗掘,但仍遗留大量的陶瓷器皿、唐三彩、俑及墓志铭等随葬器物。三彩马中,形体最大的要数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长80厘米。各种三彩俑的姿势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动,其中有几十个铠甲骑马俑,是文物中罕见的珍品。
门票:乾陵31元,4个景点共计84元
营业时间:08:00—18:00
法门寺
The FaMen Temple
法门寺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而建成 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因葬有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公元前485年,释迦牟尼灭度,印度摩揭陀孔雀在朝阿育王,皈依佛教,为了使佛光远大,将佛骨分成84000份,分葬于世界各地,并建成84000座塔。我国有19座佛祖舍利塔,法门寺塔就是其中之一。因此,法门寺塔和寺有“关中塔庙之祖”的称誉。
1985年,陕西省政府仿照明代的砖塔重建新塔,在清理塔基时,意外地发现了地宫,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珍贵文物。
法门寺地宫长21.2米,面积31.84平方米,是迄今国内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寺塔地宫。地宫所发现的4枚佛骨舍利,是令人最瞩目的。第一枚舍利藏在后宫的8重宝函中,长40.3毫米,中空,坚置在金塔基银柱。第二枚藏在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之中,形状与第一枚相似。第三枚藏在后室秘龛五座宝函的白玉棺中,管状,长37毫米,白中泛黄。第四枚舍利藏在前室彩绘菩萨阿育王塔内,色泽、形状与第一、二枚相似。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和副会长周绍良先生鉴定,其中第二枚是灵骨,即佛祖释迦牟尼的真身指骨,其余3枚是“影骨”,是唐朝皇帝为保护真骨而命人仿制的,但在佛教徒眼中,“影骨”也是圣骨,与真身舍利具有同等意义。
法门寺发现的金银器是等级极高的珍品。四面十二环鎏金禅杖无 没完写不下了
苏州园林甲天下,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四大名园中,苏州就占有拙政园、留园两席;“吴中第一名胜”虎丘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其成为游客来苏州的必游之地;而唐朝诗人张继的一首《枫桥夜泊》,令古今游客争相来访枫桥,闻听寒山寺的钟声。姑苏城外自然风光秀丽,灵岩、天平、天池和洞庭诸山,点缀于太湖之滨,形成了富有江南风情的湖光山色。苏州既有园林之美,又有山水之胜,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加之文人墨客题咏吟唱,使苏州成为名副其实的“人间天堂”。主要景点:
1、寒山寺位于姑苏城外枫桥边,始建于六朝,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唐贞观年间改名为寒山寺。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庑殿(偏殿)、藏经楼、碑廊、钟楼、枫江楼等。大雄宝殿右侧有一口日本友人送来的铜钟,它是1906年由小林诚义等一批工匠铸成的。此钟一式共铸两口,一口在日本馆山寺,另一口就在寒山寺,至今保存完好。
2、虎丘是苏州城的标志性景观,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苏州在春秋时是吴国的首都,吴王阖闾死后就葬于虎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苏州任刺史时,曾凿山引水,修七里堤,使虎丘景致更加秀美。宋代诗人苏轼曾说过:“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古人在评价虎丘的特色时,曾提出:“九宜”之说,称虎丘宜月、宜雪、宜雨、宜烟、宜春晓、宜夏、宜秋爽、宜落木、宜夕阳。现园内主要景观有:世界著名斜塔——虎丘塔、“天下第三泉”、断梁殿、憨憨泉、试剑石、剑池、拥翠山庄、万景山庄等。
3、留园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清乾隆末年被刘恕所得,扩建后改名寒碧山庄,时称“刘园”。光绪初年,官绅盛康买下此园,吸取苏州各园之长,重新扩建修葺,改名为留园。留园共分中、东、西、北4个景区,景区间由700多米长的曲廊连接,长廊两壁上嵌有历代名家书法石刻300多方,人称“留园法帖”。廊檐下有粉白花墙漏窗,图案精美。从花墙望去,山池亭台在花树中若隐若现,有如丹青画卷,别有情趣。
4、狮子林位于城东北的园林路23号,是元代僧人天如禅师为纪念他的教师中峰神僧而创建的。狮子林拥有国内尚存最大的古代假山群。湖石假山玲珑众多、出神入化,形似狮子起舞,被誉为“假山王国”,有“桃源十八景”之美誉。园中最高峰为“狮子峰”,另有“含晖”、“吐月”等名峰,建筑有“立雪堂”、“卧云室”、“指柏轩”、“问梅阁”等。
5、苏州乐园位于苏州新区西面的狮子山麓,分为水上世界和欢乐世界两部分,园内多数参与性游乐设施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欢乐世界位于狮子山东侧,以“东方迪斯尼”为主题,集西方游乐场的活泼、欢乐、壮观和东方园林的安闲、宁静、自然的特点于一体,是中国新生代乐园的点睛之作。水上世界是目前国内最先进的水上游乐园,这里有13000平方米的魔幻水城,4000平方米的造浪池和瑞典进口的半球充气滑台等。漂流河还有仿真动物埋伏,仿佛置身于侏罗纪公园。
『伍』 我国现存的古遗迹有哪些不少于六个.
元谋猿人遗址 人类历史的开篇
周口店遗址 “北京人”发祥地
蓝田猿人遗址 将人类历史推进了
五六十万年
丁村遗址现代人和北京猿人之间的文明
落笔洞遗址海南最早的原住民遗址
半坡遗址打破“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框架
河姆渡遗址7000年前的鱼米之乡
昂昂溪遗址北方的半坡氏族村落
仰韶村遗址考古界的“文化圣地
良渚遗址史前_玉器发展的顶峰
薛家岗遗址 撩起远古文明的面纱
卡若遗址 西藏原始文化遗址 之
庙子沟遗址 消失的村落
龙虬庄遗址填补了江淮地区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 空白
大汶口遗址 标志着母系社会的结束
红山遗址 中华文明史新曙光
柳湾遗址 彩陶的故乡
龙骨坡遗址
把我国史前文化推前百万年
上古城址
殴墟商朝都城遗址
楚纪南故城南国完璧
淹城遗址 世界上唯一的三城三河形制
郑州商代遗址 商朝前期最重要的都邑
丰镐遗址 活页的历史书
临淄齐国故城地下博物馆
曲阜鲁国故城 周代诸侯国最长久的都城
侯马晋国遗址 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都城
赵邯郸故城战国时期赵国都城
三星堆遗址 世界第九大奇迹
琉璃河遗址 西周燕都遗址
中山古城遗址 东周时期中山国都城
秦咸阳城遗址 秦朝都城
蔡国故城天下蔡姓出蔡域
魏长城遗址 战国时的秦、魏分界线
二里头遗址 华夏第一都
周原遗址 西周发祥地
金沙遗址 世上出土古代象牙最多之地中古城址
汉长安城遗址 历经朝代最多的都城
汉魏洛阳故城定都时间最长的古城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
缔造隋唐盛世的古都
隋唐洛阳城遗址 隋唐大运河的中心
北宋东京城遗址 首开三重门布局
辽上京遗址 一箭定上京
辽中京遗址 北方现存最大的土筑古城
金上京会宁府遗址 大金第一都
元上都遗址 元朝首都遗址
元中都遗址 昙花一现的元代都城
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 东方巴比伦
明故宫遗址 明初都城
邺城遗址 魏晋南北朝六朝古都
晋阳古城遗址 李唐发家地
扬州遗址 烟花三月下扬州
即墨故城遗址 “火牛阵”发生地
唐崖土司城遗址 没落的土司皇城边疆城址
高昌故城如同罗马城一样的废墟
占格王国遗址 西藏高原上的辉煌文明
居延遗址 幽隐的天池
髅兰故城遗址 一个沉没于沙海的神秘王国
西海郡故城遗址 三角城
太和城遗址 山坡上的古南诏国都
北庭故城遗址 北疆重镇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海东盛国
雅尔湖故城高地上的城市
城山子山城 中国北方最大的中心祭祀址
五女山山城高句丽第一代王城
凤凰山山城凤凰山上凤凰城
尼雅遗址 东方庞贝城
罗布泊南古城遗址 埋葬在沙漠下的占代绿洲
米兰遗址 军事堡垒
安迪尔古城遗址 丝绸之路南道的汉唐遗存工业遗址
铜绿山古铜矿遗址 中国矿冶第一驿站
湖田古瓷窑址交景德镇古瓷窑中的一颗明珠
上林湖越窑遗址 露天青瓷博物馆
李渡烧酒作坊遗址
中国白酒文化的“无字史书”
蒲津渡与蒲州故城遗址
黄河上的第一座浮桥
秦代造船遗址 2000多年前的造船工厂军事遗址
钓鱼城遗址 东方麦加城
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
目前保存最好的汉长城
固阳秦长城遗址 秦代军事防御工事
黄河栈道遗址 沿用2000年的运输要道
剑门蜀道遗址 蜀道难
元大都城墙遗址 元时土城
克孜尔尕哈烽燧孤独地矗立于黄土蓝天间
罗通山城东北最大的古山城
城村汉城遗址 我国南方保存最好的汉代早期城址
宗教和园林遗址
白塔寺遗址 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见证
苏巴什故城早期龟兹的佛教中心
白杨沟佛寺遗址 唐佛洞寺院
舜陵庙遗址 最古老的舜陵庙
法门寺遗址 千年佛指现世
天妃宫遗址 元代第一庙
鹿邑太清宫遗址 唐朝皇室家庙
玉虚宫遗址 武当大殿
南京钟山六朝坛类建筑遗址
已知最大最古老的坛类建筑遗址
嘎仙洞遗址 鲜卑族的发祥地
圆明园遗址 万园之园
大明宫遗址 大唐盛世的见证
玉华宫遗址 唐避暑行宫之首
华清宫遗址 杨贵妃曾经的沐浴地
北戴河秦行宫遗址 秦始皇东巡行宫
阿房宫遗址 天下第一宫
够六个了
『陆』 巫山猿人遗址龙骨坡山体是由什么构成的
巫山县庙宇镇龙坪村,坐落在长江巫峡南岸,是一个恰好位于北纬30度上的小山村,它距离长江边50千米,海拔在800米左右。龙骨坡是由石灰岩构成的山体,南坡有一巨大裂隙,称为“龙洞”。北侧与洞外沟谷相通,南侧伸向石灰岩内部,其中堆积大量的角砾、砾石、砂质黏土和黏土,堆积物由钙质胶结。
『柒』 中国历史遗迹
一、长江三峡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峡谷,还是我国乃至亚洲最早居住古人类的地区之一,是中国和世界人类远古文明出现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著名古人类学家裴文中曾预言说:“我们现在称北京猿人为我们的老祖宗,但北京猿人的老祖宗又在哪里?我觉得应该到长江三峡一带探寻。”现在,考古学家在大量的遗址遗迹中已经找出三峡人类活动的大致轮廓,在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巫山龙骨坡,发现200多万年前的古人类化石,证明“巫山人”是全球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大溪文化展示了三峡人类的聪明才智;三峡地区古代巴人的遗址和墓地反映了三峡是巴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是解开古代巴人历史之谜的主要地段。长江文明堪与黄河文明媲美。
三峡也是是中国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华夏文明的另一个摇篮和重要通道。在历史进程中,长江串接起下游的吴越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上游的巴蜀文化。而三峡,像一个巨大的纽结,沟通了江汉平原和成都平原,将巴蜀文明和荆楚文明连接起来,造就了完整的长江文明。三峡两岸夏商周遗址、秦时栈道、楚国阳台、丰都鬼城、忠县石宝寨、奉节白帝城,云阳张飞庙、夷陵(湖北宜昌)古战场,屈原故里、昭君故里、八阵图、永安宫、涪陵白鹤梁、黄陵庙等古代建筑和文化遗迹,与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向人们展开了一册数千年文化历史的巨卷。可以说,百里三峡是一根哺育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脐带,如果没有这个通道,中华民族文化史就是残缺的。
三峡是中国让人记忆最深刻的景观,小学课本收入的《长江之歌》使不少人第一次认识长江的豪迈;中学课本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名诗,和刘白羽的《长江三峡》,让我们进一步领略了三峡的雄奇与壮丽;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三峡》一文中把长江三峡那独具魅力的风光名胜和意境渲染得淋漓尽致,一次又一次的加深了我们对三峡的印象。
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的白帝城,东至湖北宜昌南津关,全长193公里。我们通常所的三峡风光是指泛从重庆到宜昌全长600公里的峡江风光。整个三峡位于崇山峻岭之中,两岸山高谷深,悬崖绝壁,群峰竞秀。三峡“山水峡林泉洞,包罗万象;雄奇秀险峻幽,无奇不有”;其景色之壮观,气象之宏阔,占尽天下所有自然景色,被称为天然博物馆,是世界知名的旅游热线,位居全国十大风景区之首。
瞿塘峡是三峡中最短的峡谷,以雄奇之美著称于世。瞿塘峡山势雄峻,两岸的山就像大斧切成的一样,其中夔门山势尤为雄奇,是瞿塘峡的代表景观,也是长江三峡在景观上特征最明显的景观。古人诗称夔门为:“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人们常称“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
巫峡是三峡中最长的峡谷,以幽深秀丽闻名中外。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峰峰奇绝,就像一串翠绿的宝石镶嵌在江畔,其中以神女峰最富魅力。由于巫峡湿气蒸腾不散,容易成云致雾,随时可见云雾或缠绕于山腰,或飘浮于江面之上,因此,古代骚人墨客游历三峡时,感受最深的莫过于三峡的云和三峡的雨。
『捌』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哪里
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是位于云南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处的元谋人遗址,此内外,通过容对元谋人遗址的探索和研究,有力地证明了云南高原是人类早期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并且它还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8)龙骨坡遗址扩展阅读:
元谋人遗址发现的价值:
元谋人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科研价值,中国及一些国家已将此发现写进了教科书。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元谋人遗址为第二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元谋人”的发现,将中国人类历史向前推进了100多万年,表明地处长江流域的云南是人类起源与发展的关键地区和核心地区,有力地挑战了人类起源于非洲中心这一学说,为人类起源与发展多元中心论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
『玖』 重庆名人故居或者历史旧址有哪些
历史古迹:重庆人民大礼堂、湖广会馆、磁器口古镇、通远门、巴曼子墓、版龙骨坡200万年人类遗址权
红色旅游:红岩村、白公馆、渣滓洞、曾家岩50号、重庆黄山抗战遗址博物馆、桂园、史迪威将军博物馆
文化艺术:三峡博物馆、重庆市规划展览馆、坦克库艺术中心、重庆美术馆、画家村、国画院
名人旧居:梁实秋雅舍、徐悲鸿旧居、三毛南山故居、施光南南山故居
『拾』 龙骨坡遗址的争论
巫山龙骨坡下颌骨引发人猿之争
在1985年巫山龙骨坡下颌骨化石被发现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到底是人还是猿?年代判断是否准确?为什么龙骨坡遗址发现的石器那么少?种种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科学家。
巫山龙骨坡遗址已经历了3个阶段的发掘:1985年~1988年,1997年~1999年,2003年~2006年。20多年过去了,经过三期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这些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1984年,黄万波等在巫山庙宇镇龙洞东侧的一面山坡地采集到了剑齿虎、乳齿象、爪蹄兽等绝灭动物的化石。他们由此判断,这里曾经生活着一个非常古老的动物群,年代至少超过100万年,这就是现在的巫山县龙骨坡。从1985年到1988年的4年间,黄万波等在这里发掘获得了一段下颌骨化石(上面带两颗牙齿)、两件石器(安山岩制成的砍砸器和石英岩石锤)和包括巨猿、大熊猫等在内的116种哺乳动物化石。
专家们通过古地磁和电子自旋共振(ESR)测年法测定了龙骨坡遗址的年代。古地磁测量用的样品为土样,分别采自1层~22层,测得结果为180万年~240万年,人化石所在层位是第8层,其年代为距今204万年;电子自旋共振法采用的样品为动物的牙齿,样品分别采自2~3层、4层、5层,测得这3个样品的平均年代为173万年。下颌骨化石出土于7~8水平层,因此,电子自旋共振法推测其年代应该远远早于173万年。1991年,黄万波将研究成果汇集到《巫山猿人》一书。
此后不久,美国艾奥瓦大学古人类学家石汉致信黄万波认为下颌骨化石年代太早,不可信。于是,黄万波去信邀请石汉访华,两人1992年同去龙骨坡,按照自上而下的层序采集测年样品,带回美国进行ESR测年。1994年测年结果出来了,龙骨坡4~5水平层年代为距今102万年前,巫山猿人位于第8水平层,其年代必定更早。于是,黄万波等在1995年的英国《自然》杂志(第378卷,275页~278页)上发表了《亚洲的早期人类化石及其石器制品》一文,报道了他们的发现。但是,由于下颌骨化石比较残破,对其分类在学术界有分歧;也有学者认为,发现的石器只有两件,数量少,有待今后发现更多的材料。
在国内外专家的质疑声中,1997年~1999年,黄万波等再次来到龙骨坡。这次除发现了更多的动物化石外,又发现了20余件以石灰岩为原料打制的大型石器。2003年~2006年,中法联合考察队在龙骨坡进行了第三次发掘,除发现重要的巨猿等哺乳动物化石外,又发现了数百件以变质灰岩为主的石器。由于改变了发掘方法,考古人员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在地层剖面上揭示了23个不同时代的居住面,发现了若干件石器与象、牛、鹿、麂等多种食草动物化石肢骨出现在同一层位的情况,这是以前从未有过的。
这么多大型动物的前后肢骨与数件石器堆积在一起,排除水流分选作用和其他非人为因素,究竟意味着什么?反映出了何种埋藏环境? “唯一的解释就是有思维的食肉动物所为。”黄万波说,“发现了23个文化层,就是说这种食肉动物在龙骨坡生活了很长时间。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这种食肉动物究竟是什么?”
是人,还是古猿?
“通过23年在龙骨坡的考古研究,龙骨坡文化找到了。”黄万波说。
黄万波解释道,古猿与人的区别有两点:一是形态,两者有显著差别,但是在某些方面模棱两可;二是文化,因为文化是基石。光说形态,不考虑文化的话,不可能把现代人的起源讨论清楚,因为证据不足,亦难令人信服。1960年,考古学家乔纳森在东非大裂谷发现了能人头骨,信息传出后,不少人依其形态比较,认为能人不是人而是猿。随后,他们在能人化石的同一层发现了大量石器,从而为人与猿之争画上了句号。
人和猿的区别标准,就是是否产生了自己的文化。这是黄万波对那段下颌骨化石的判断。
其实,在《亚洲的早期人类化石及其石器制品》发表后不久,就有人对此提出质疑。1996年的英国《自然》杂志(第381卷,202页)上发表了Schwartz和Tattersall的题为《谁的牙齿》的文章,通过形态比较,他们发现龙骨坡化石的下第一臼齿明显小于在东南亚发现的类似牙齿化石。200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新智院士在《人类学学报》(第19卷,第1期)上发表了题为《巫山龙骨坡似人下颌属于猿类》的文章。吴新智的结论是:“就已有的标本所提供的证据而言,它属于猿类已是没有疑义的了。”
吴新智简要地介绍了他的主要判断依据。
首先,古猿和人的第二前臼齿和第一前臼齿的接触面的位置不同,非洲和亚洲很多标本都有明确的表现。人的第一前臼齿在第二前臼齿的正前方,第二前臼齿上与第一前臼齿接触所产生的小的接触面在牙齿前面的中部,而古猿的第二前臼齿上的接触面向舌侧偏移。这是区分人和猿十分重要的特征,龙骨坡化石恰恰表现出了猿的特征而不是人的特征。
二是东非能人和格鲁吉亚170万年前人类下第二前臼齿标本的跟座长度都大约相当于齿冠长度的1/3,没有多大的变异范围,而龙骨坡化石却比它们大一倍。另一方面,龙骨坡标本的这个特征却与禄丰古猿比较接近。还有,龙骨坡下颌骨化石的厚度比同时代的非洲的人类化石要薄得多,其间差距很大。
吴新智说:“如上所述,龙骨坡标本具有这些与人不同而与猿相近的特征。这段下颌骨属于人,属于古猿,不是观点的不同,是对错的问题。根据形态来判断是非常客观的,龙骨坡的下颌骨标本已经足以作为证据,判断它属于猿。”
黄万波表示希望能够继续龙骨坡遗址的第四阶段的发掘,期待着更多的新发现和新的研究成果,来最终解开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