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中亚遗址

中亚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11 03:03:03

① 历史上有多少生活在甘肃河西地区的“外国人”

在永昌县一个叫者来寨的村庄里,一些村民高鼻梁、深眼窝、黄头发,体貌与众不同。根据有关方面考证,这些极具欧洲人特征的村民,就是古罗马后裔。然而,日前根据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汪受宽教授运用历史学、文献学的方法进行查考,在先秦以前一直到明清时期,曾有大量的外国居民和过客,在河西地区经商、居住或生活。



隋唐五代(公元581年-959年)昭武九姓人

根据史料记载,唐朝时期,有诸多的商人、使者来华。其中,波斯曾多次遣使入朝,还有许多波斯商人长期留华不归。这些,有考古资料可以得到证实,1955年出土于西安城西土门村附近的苏谅妻马氏墓志载明,墓主就是留居长安城的波斯人。根据《册府元龟》记载,在647年至762年的115年间,波斯28次派使节到唐朝。阿拉伯帝国在唐史中称为大食。史载,651年至747年近一个世纪里,大食22次通使唐朝。除了波斯和大食之外,昭武九姓与唐的来往亦非常频繁。

昭武九姓,是中国南北朝、隋、唐时期对西域锡尔河以南至阿姆河流域的粟特民族和国家的统称。具体指康国、安国、钹汗国、米国、史国、何国、乌那曷国、穆国、漕国共九国的王族皆姓昭武,为昭武九姓。九姓的祖先是月氏人,原居河西昭武城(有学者称“张掖”即“昭武”转音)为匈奴所破,迁居葱岭,分为多个小国。昭武九姓“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李白曾以诗的语言进行描述:“金天之西,白日所没。康老胡雏,生彼月窟……碧玉炅炅双目瞳,黄金拳拳两鬓红。华盖垂下睫,嵩岳临上唇。不睹谲诡貌,岂知造化神。”由此,准确表现了昭武九姓绿瞳、卷发、鼻高的欧罗巴人种特征。

汪受宽教授说,唐代武威有许多欧罗巴种人定居或做官,凉州更是昭武胡人的一个居住中心。唐岑参的诗中,有许多提及河西凉州胡人的诗句:“君不闻胡笳声,最悲紫髯绿眼胡人吹。”“昆仑山南月欲斜,胡人向月吹胡笳。”“凉州七城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另外,白居易在《西凉伎》中,借胡人狮面舞形象表达了凉州胡人因安西路断无法返回故乡的悲伤:“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应似凉州未陷日,安西都护进来时。”李端《胡腾儿》更有诗言:“胡腾身是凉州儿,肌肤如玉鼻如锥。桐布轻衫前后卷,葡萄长带一边垂……”

蒙元时期(公元1226年-1368年)中亚人

蒙古族于13世纪初在蒙古草原兴起,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国,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通过一系列的战争,不仅消灭了西辽、西夏、金、大理、南宋而统一中国,蒙古的铁骑还横扫整个大陆和东欧,从而建立了东起鄂霍次克海、西至多瑙河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

蒙古人在西征的过程中,将征服地大批具有生产、作战能力的工匠、士兵、学者、青年男子和妇女、儿童掳获,迁徙到东方,从青壮年中挑出一些人,编为签军,加入蒙古军队。根据相关方面统计,蒙古人共从中亚掳掠了100万左右人口(该数据为蒙古人西征前军队总数的15万左右的7倍)来到中国,开始了中亚人在中国的民族变迁过程。1226年蒙古军队攻占西凉府(今武威),1227年灭西夏,河西走廊成为蒙古大汗的控制地区。1229年成吉思汗之子窝阔台继位为大汗,将其次子阔端封于西凉为中心的西夏故地。而阔端的部众之中有许多来自中亚签军,这些属于欧罗巴种的色目人,长驻武威、永昌一带,对当地人的血统有一定的影响。

汪受宽教授指出,河西走廊是东西方交流陆路的必经之地,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以河西及宁夏为主的甘肃行省成为被蒙古人掳掠的中亚人的最早聚散地,同时也是东来中亚人的居留地,仅在“肃州(今酒泉)东关内两条各一里多长的街道上经商者‘番回居大半’”。

② 近几年有哪些著名的中亚考古成果

近年来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丝路考古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我国考古工作也逐渐走出国门。
2018年3月23日我国正式启动中国—沙特塞林港遗址考古项目。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选派的5名中方队员将于2018年3月26日奔赴沙特阿拉伯,开展为期20天的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2018年4月5日,中沙联合考古队对塞林港遗址有了初步的了解。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发现建筑基址多处、墓地两处,并发现了疑似水井、围墙墙体等遗迹,初步判断塞林港遗址存在明显的功能化分区。从建筑技术的考察来看,地表建筑物多用砖块、土坯和珊瑚石垒砌。两处墓地中已发现墓葬超过百座,并发现碑刻数十块,部分碑刻还可见清晰的碑铭,记述了墓主的身份信息。

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镇红河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
2018年9月3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该院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方面合作推进的联合考古取得阶段性成果。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吉尔吉斯斯坦科学院历史与文化遗产研究所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吉尔吉斯斯坦楚河州坎特镇的红河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考古人员首次对整个红河古城遗址进行了比较精确的测绘,并在古城西侧发掘了一个佛寺遗址。

2016年9月26日丝路考古成果发布:发现古代游牧文化大型聚落遗址中外考古人员深入西天山西端地区开展系统考古研究,全面了解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新发现大批遗址,包括一些古代游牧文化的大型聚落遗址,填补了学术空白。2013年12月,中国西北大学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撒马尔罕签署了关于“西天山西端区域古代游牧文化考古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的合作协议。经过多年调查、发掘和研究,在乌兹别克斯坦苏尔汉河流域及周边山地的考古调查和已有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1世纪,在阿姆河以北的苏尔汉河两岸分布的一批古代城址为代表的农耕文化,应属早期贵霜文化,与其后的贵霜帝国文化关系密切。在苏尔汉河周边的山前地带,分布有同时期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这些遗存可能与古代月氏有关。在萨扎干遗址所获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撒马尔罕盆地南缘的西天山北麓山前地带分布的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1世纪的古代游牧文化遗存,应属古代康居文化,这与《汉书》等古代文献的记载是相合的。这一发现为确认古代月氏文化的分布范围提供了新资料。

③ 国内外典籍中均记载过“一目人”,只是巧合吗

在我国新时代的奇书《山海经》中记录了很多奇人异兽,其中在《山海经·海外北经》有一种“一目人”,记载为:“一目国在其东,一目中其面而居”。这种形象在《山海经》中并不算非常突出,但有趣的是,史学家们发现在古希腊的文献中同样记载过长着一只眼睛的怪人,这两者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时期的一部志怪典籍,囊括了许多我国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同时也记载了山川、风俗、物产、矿石等诸多内容。因此,现在很多学者认为这部书并不是在同一时代由同一个人完成。对于山海经从古到今的史学家都存在很大争议,有的人认为它是研究上古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有的人却认为此书纯属无稽之谈。

▲独目人画像

除了上述资料,在欧亚大陆上还有不少关于独目人的绘画或者岩画陆续被发现,在综合研究这些考古得出的资料后,许多专家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独目人确实存在过。它或许是一个种族,或许是个别变异的存在,但是他们存在过的可能性很大。

结语

关于独目人存在的具体原因,目前大致有几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一目”并非是天生,而是故意打扮成这个样子,也许是一种画着一只眼睛的面罩,这种行为类似于一种模仿巫术,主要用于祭祀和表达太阳崇拜。第二种说法是,这些独目人其实是上古时期外星人在地球活动留下的痕迹。还有一种说法是认为这些人是由于基因变异而产生的“独眼症”的患者。事实的真相到底如何,也许很快就会通过考古发现揭露,也许永远不得而知。

④ 谁有丝绸之路的资料

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丝绸之路这一名称是由德国地理学家F.P.W.von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原指两汉时期中国与中亚河中地区以及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主的交通路线。其后,德国历史学家A.赫尔曼把丝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确定了丝路的基本内涵。
沿革 丝绸之路很早就已存在。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生产丝织品的国家。考古资料已充分证明,自商、周至战国时期,丝绸的生产技术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那时中国丝绸经西北各民族之手少量地辗转贩运到中亚、印度。公元前60 年汉置西域都护,屯田于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以保西域通道。早自张骞西使乌孙结盟后,汉使者、商人便接踵西行。至此丝绸之路益加畅通,大量丝帛锦绣沿此路不断西运,同时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输入中国。魏晋时,东西商业往来不断,位于丝路咽喉重地的敦煌,就是胡商的聚集地之一。5~6世纪时,南北朝分立,但沿丝路的东西交往却进一步繁荣。北魏建国后不久就派使者前往西域,以后中亚各国的贡使、商人常集于平城(北魏前期都城,今山西大同东北)。迁都洛阳后,洛阳更成为各国商人荟萃之地,北齐的都城中也聚集着不少商胡。隋炀帝曾派黄门侍郎裴矩到张掖招徕西域商人,说明当时丝路的兴旺。唐朝西部的疆域超过汉代,在伊州、西州、庭州设立了同于内地的州县。在龟兹、于阗、疏勒、碎叶设立安西四镇(后以焉耆代碎叶)驻兵防守,由安西都护府管辖。以后又置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北路的羁縻州府,这为丝路的畅通提供了更可靠的保证。因此唐代长安、洛阳以及其他重要都市都有大量商胡,呈现出国际都会的风貌。从9世纪末到11世纪,由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南沿海转移,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兴起,东西海上往来逐渐频繁起来;同时,中国西北地区各民族政权的分裂、对立,使丝路上的安全难以保障,这就降低了这条陆上通道的重要性。在蒙元时期,由于蒙古的西征和对中亚、西亚广大地区的直接统治,使东西驿路通畅,许多欧洲使者、教士和商人,都沿此路东来中国,丝路又繁荣一时。明朝建立后,采取闭关政策,虽然出嘉峪关经哈密去中亚的道路未断,但陆上丝路作为中西交通路线已远不如海路重要了。
走向丝绸之路的基本走向奠定于两汉时期。大致东起汉长安,西行上陇坂,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先到楼兰。楼兰在古盐泽(蒲昌海,今罗布泊西北部今罗布泊已近干涸,古楼兰遗址几全为荒沙所湮没)。汉代西域有南北两道,楼兰是两道的分岔点。北道自此向西,沿孔雀河至渠犁(今新疆库尔勒 、乌垒、轮台,再西经龟兹(今新疆库车)、姑墨(今新疆阿克苏)至疏勒(今新疆喀什)。南道自鄯善的扜泥城,西南沿今车尔臣河,经且末、扜弥、于阗(今新疆和田)、皮山、莎车至疏勒。由于千余年戈壁沙漠向南移徙,致使南道东段逐渐沙漠化,伊循、扜泥诸古城均为沙漠所湮,所以今日的南道东段已远在古南道之南。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明帝北攻匈奴取得伊吾庐(今新疆哈密)地,置宜禾都尉屯田,以阻截北匈奴之南侵西域。此后“新北道”,改由敦煌向北到伊吾,然后西经柳中、高昌壁、车师前部交河城(均在今吐鲁番盆地)、越天山经焉耆至龟兹,再循汉北道西行抵疏勒。南北朝时期,南朝与西域的往来,主要是从益州(今四川成都)北上龙涸(今四川松潘),经青海湖旁吐谷浑都城,向西经柴达木盆地,北上敦煌,或更向西越阿尔金山口进入西域鄯善地区。隋唐时期,又开辟了从瓜州北玉门关经伊州、北庭、轮台,越伊犁河至碎叶进入中亚的道路,即北新道。在上述丝路干线外,还有许多支路,而且随着时代变迁,政治、宗教形势的演变,各条路线在不同时期的重要性不同,而且不断有新的道路开辟。一些学者更扩大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认为上述道路只是通过沙漠绿洲的道路,因称之为绿洲道。又将通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地区的道路称为草原道,经中国南方海上西行的道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南海道”等等。这些提法虽然对研究东西交通有意义,但已非原来意义上的丝路了。
丝绸之路上的古驿站遗址.唐代

⑤ 中国和中亚五国申报"丝路"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2012年7月,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与中国及中亚五国政府共同协商,最终确定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共同申报这一项目,并将申报项目名称确定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遗产项目的线路跨度近5000公里,沿线包括了中心城镇遗迹、商贸城市、聚落遗迹、交通遗迹、宗教遗迹和关联遗迹5类代表性遗迹共33处,以及沿途丰富的特色地理环境,申报遗产区总面积为42680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的总面积为234464公顷。其中,中国境内遗产区总面积为28421公顷,遗产区和缓冲区的总面积为204011公顷。遗产项目共计包括三个国家的33处遗产点,其中吉尔吉斯斯坦境内3处,哈萨克斯坦境内8处,中国境内有22处。在会议审定时遗产名称修改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属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丝绸之路交通与交流体系中具有独特的起始地位和突出的代表性。它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兴盛于公元6至14世纪,沿用至16世纪,连接了东亚和中亚大陆上中原地区、河西走廊、天山南北与七河地区4个地理区域,分布于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和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境内。沿线遗迹或壮观巍峨,或鬼斧神工,或华丽精美,见证了欧亚大陆在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的时间内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阶段,以及在这段时间内多元文化并存的鲜明特色。

“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东亚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心和中亚历史悠久的区域性文明中心之间建立起长距离的交通联系,在游牧与定居、东亚与中亚等文明交流中具有重要意义,并见证了古代亚欧大陆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主要脉络及若干重要历史阶段以及突出的多元文化特征,是人类进行长距离交通、商贸、文化、宗教、技术以及民族等方面长期交流与融合的文化线路杰出范例。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