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山头遗址
Ⅰ 谁有关于淄博市博山区的历史资料,最好是从明代到清代的。越详细越好,谢谢了
要是想更清楚了解看《青州颜神镇志》,在贵区方志馆应该有这本书,这本书的历史地位相当重要。
《颜神镇志》是福建漳州市长泰县叶先登在青州时编撰的。叶先登明末清初人,他是明崇祯十二年的举人,清顺治九年的进士,在翰林院住了七年检讨官,后来出外当监司,西凉(甘肃、陕西一带)参议,迁潞安(山西长治一带)副使。因抚军要他把一个偏将考核成“下下”成绩,他不干,就被左迁青州别驾,当了三年,于康熙五年正月回家。他在翰林时考试时,拔榜首曹贞吉。康熙十七年,郑成功攻破长泰县城,他被俘虏,在厦门岛关了一年放回(其它两个巨绅死了)。他年九十而逝。他著作甚多,但都难看到,除县志上一些,还有网上有《木天草》、《颜神镇志》(
博山古称“颜神”,人文景观十分丰富,这里有现存历史最悠久的齐长城; 有“长勺之战”古战场,始建于后周的颜文姜祠;有始建于1602年的碧霞元君行宫以及因园、范公祠等。博山还是清代帝师孙廷铨、清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赵执信和“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同志的故乡。 博山陶瓷琉璃久负盛名,陶琉产品畅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博山饮食文化丰厚,别具风味的博山菜肴和地方小吃,在鲁菜中占有重要地位。 颜神是昨天的博山,博山则是颜神的延续和发展。 距离淄博市中心最远的市辖区博山,是一座美丽的山城。270年以前,这里的地名叫做颜神镇。四围群山跌宕起伏,东南方向耸立着山东省第四高峰鲁山,淄河、沂河、孝妇河以及汶河的一脉支流从鲁中山地汩汩流出,分别向着北方和西、南方向蜿蜒而去。 博山地区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属于齐国马径邑,称做“弇中”。秦代属济北郡嬴县。西汉至魏晋,北境属济南郡般阳县,东南境属泰山郡莱芜县,南北朝刘宋时属泰山郡嬴县。北魏中兴元年(公元531年)划归般阳县,属清河郡齐州,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0年)改属贝丘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属齐郡淄川县。唐初改制,设河南道,隶淄州淄川县,贞观经五代至宋代归属基本未变,这时候的颜神已成为鲁中重镇。金代属于山东东路淄州淄川县,称颜神店。元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置颜神镇,属益都路益都县。明代属青州府益都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博山首次设立县的建制,在原有的颜神镇基础上,又把益都县的孝妇乡、怀德乡,淄川县的大峪等个村庄、莱芜县的乐疃等个村庄合并过来,取名于城区东南方的博山,叫做“博山县”,县政府就设在颜神。 颜神在金朝的时候,已经和北方相距百里左右的金岭、张店一道,并称为淄川县三大重镇。在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三月,由明代后期文坛领袖、时任分巡青州兵备道副使的王世贞创建的石城工程开工,3个月后竣工,环城一周3里。王世贞撰写了《建颜神石城碑记》,和明代前七子中居首位的李攀龙所作《颜神镇石城记》一起镌立于石城之下。一座“周围三里”的小城落成,竟有两位文坛领袖为它撰文,为颜神镇带来莫大的荣耀。到清同治初年,又围绕旧城的东西南三面加筑了围墙,称为东圩;同时在税务街、西冶街一带修建围墙,称为西圩。这东西两圩包括的范围,构成博山城区的主要部分。 颜神店的得名,与凤凰山下的孝妇河直接相关。孝妇河最早的名字叫做袁水,后来又改叫泷水,古籍上也有记为笼水的。郦道元的《水经注》、顾野王的《舆地志》里,都有关于这条河的记载。至于孝妇河的名字,却出自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说的是齐地孝妇颜文姜年轻守寡后,依然孝敬公婆,精心侍奉,远道挑来甜水,不以三九严寒、盛夏酷暑而中断。终于感动了上天,将灵泉生于颜文姜室内。凶恶的婆婆见她不再挑水,却天天有水,心生怀疑,找借口将儿媳打发出门,进颜文姜房间揭去灵泉上的笼盖,泉水喷涌而出,流成孝妇河。这个故事多年流传民间,情节越来越具体,连颜文姜的籍贯、她翁姑的姓氏也都有了。 早在唐朝天宝年间,就有人在灵泉上建起一座颜文姜祠,统称“孝妇庙”。宋神宗熙宁年间,有人更进一步为她续起家谱,说她是孔子大弟子颜回的后代。从此,颜文姜沾了圣裔的光,被朝廷封为“顺德夫人”,颜文姜祠也被赐额曰“灵泉庙”。 纵览古今中外,一个城市的形成与发展,总也离不开水源。灵泉庙一带涌出的水流,吸引先民们在附近居住下来,逐步形成了早期的城镇,并且一步步发展壮大。然而,并不是所有水源充足的地方都能发展成为一座城市。颜神镇的发展壮大有着更加具体、更加特殊的原因。颜神镇四面环山,自古地寡土瘠民贫。史料记载,清雍正十二年设立博山县时,上、中、下、下下四等地共有7.5万余亩,其中上、中两等地只占17.7%,农业收成满足不了民众的口粮,很大一部分需要邻县的供给。最早的时候地广人稀,随着人口的繁衍,吃饭就越来越成问题。生活在农业社会却填不饱肚子,颜神人便把目光转向了农业以外的领域,以寻求维持生活的途径。于是,颜神人透过瘠薄的土地,发现了地表下的宝藏。那沉睡于地下的煤、铁、铅、红土、陶土、黏土、铝矾土、焦宝石品种繁多,蕴藏丰富,正可做为农产品不足的重要补充。因为这里离益都县治180里,地域偏僻,是封建统治阶级鞭长莫及的薄弱环节,才使得久禁开采的矿藏以民营、私营的形式发展起来。 颜神镇境内的西河、黑山、万山、山头、福山、八陡、石炭坞等地,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埋藏很浅。几户人家联手,用一架辘轳,数条绳索,三五把镐,三五盏灯,再有家家户户都有的条筐,就可以凿出两三米口径、多米深的煤井,形成源源不断的产、供、销一条龙。人口多的,甚至一户人家就可以挖出煤来。颜神镇的煤炭不仅换来生活所必须的粮食、布匹,而且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燃料的便利。到清朝前期,颜神镇的煤炭开采中出现了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雏形。出卖劳力借以为生的贫苦采煤工人,成为付出开矿资金的原始资本家“攻主”的剥削对象。他们的辛劳,为资本家换来了丰厚的利润。 陶瓷工业在颜神镇被称为“窑业”。博山大街、五龙、山头、北岭、窑广、福山、石炭坞等地,是重要陶瓷产地。窑业的发展与煤炭发展最为密切,靠近煤层的黏土是形成陶瓷坯胎的主要原料,煤炭又是陶瓷烧成工序的便捷燃料,二者形成了相互促进、水乳相融的关系。20世纪发现的大街古窑遗址以及北岭窑神庙残碑,证明至少在宋代,颜神人已经开始烧制陶瓷,并且已用煤炭烧窑。煤炭用于烧制陶瓷,这无疑是淄博古陶瓷业一次质的飞跃,它促进了瓷质、色泽上的大幅度提高和烧制成本的大幅度下降。由于颜神陶瓷具备价格低廉、质地坚硬、品种齐全等优点,不仅占据了山东地区的农村市场,而且远销黄河流域其他省份和关外,为后来淄博成为中国著名陶瓷产区奠定了基础。 在陶瓷企业最集中的山头地区,曾经世代相传舜王造福人民、合土烧制陶器被奉为窑神的事迹。虽此说无从考证,但早年村北大窑神庙附近的一座小窑神庙内,窑神塑像身后墙壁上绘有一幅“舜王耕田”壁画,却是历代山头人耳熟能详的事实。清代山头窑业发展迅速,窑神崇拜也更加兴盛。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山头各窑主筹集巨资,在小窑神庙旁新建了占地余亩的大窑神庙。庙坐北朝南,两侧石鼓横放,鼓面相对;窑神大殿肃穆庄严,陶制影壁更是独具匠心:高米,宽米,方石底座,琉璃瓦盖顶。影壁前后两面均用浮雕陶砖砌成,釉面黄褐,技艺精湛。前面雕有三鹤二鹿,叫做“鹿鹤同春”。影壁后面雕有一只麒麟模样的怪兽仰首望月,叫做“贪狼望月”,以贪狼脚踏八宝仍不满足,还妄想得到月亮的传说,劝喻世人不要贪得无厌。这是淄博历史上最早的陶瓷壁画。窑神庙东西三套院间,主体工程窑神大殿殿顶斗拱飞檐,大脊雕刻生动,前檐下方石柱上有一副遒劲有力的对联: 范金合土,陶铸五行补造化; 食德饮和,俎豆千载拜冕旒。 大殿三间相通,除正门外东西另有边门。殿内神台正中是头戴冕旒的窑神,火神、风神、山神、土地分列两侧。东墙上绘《窑王出巡》,西墙上绘《窑王进京》,后壁是条屏式山水、人物壁画四幅。炉神庙中院为三面屋、一面墙;后院狭窄,有三间大厅房,叫做“观厅”。打开观厅后壁上的高扇木窗,正对石戏台。石戏台为高台尖顶亭式建筑,底座以方石砌成,台高1.5米左右,台前场地宽阔,可容纳千余人看戏。依附炉神庙兴起的庙会,日期是每年的五月端午、八月十五,届时四村八庄民众纷至沓来,庙内香火旺盛,窑主赠匾颂神,石戏台连唱大戏,十分热闹。到光绪年间,山头人范成祥、后峪人刘在英等一批能工巧匠,应邀对窑神庙内外修饰一新。民国初年窑神庙中、后院办过私塾学堂。解放初期,山头窑业工会在这里办过识字班。20世纪50年代末,窑神庙还作过博山陶瓷厂保健站住所,70年代在厂区改造中全部拆除。 琉璃是颜神镇除煤炭、陶瓷外的第三大产业,产品叫做料货,从事烧制琉璃业的人被称为炉匠。大约从元末明初起,琉璃业开始兴起。琉璃的主要原料是马牙石、紫石,颜神镇境内有岱庄蟠龙山、岳家庄东南山、东石马南山和岳阳山、黑山多处生产,并且原料色泽丰富,为制作五彩缤纷的料器创造了条件。琉璃属于装饰品的范畴,社会需求量明显少于陶瓷。生产作坊大多在西冶街一带,产品有珠子、珠帘、屏风、棋子、枕顶、灯壶、灯盖、灯罩烟嘴、鼻烟壶及各类玩具、零星器物,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颜神镇由此成为中国最著名的琉璃产地。年代初期,在博山大街兴建百货楼的工地上发现一处古琉璃作坊遗址,在400平方米的地槽中,有大型炉址一座,小型炉址21座,炉与炉之间的距离近的只有一米。这样数量众多、排列密集的炉群,即使在近代的琉璃作坊中也不多见。专家依据现场地层和出土的元带瓷器窖藏、明代洪武铜钱,认定这一遗址的年代应在元末明初。遗址中出土了簪、笄、扣、环、圆珠、瑶珠等标本,颜色有红、黄、蓝、绿、白、黑、茶晶、乳白等,非常绚丽多彩,早期的装饰手法在600多年前已初露端倪。比如白色笄的顶部蘸上红、蓝、绿色斑点,这是近代“蘸花”的先驱。瑶珠的形状犹如一只螺栓,是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特别是瑶族衣帽上的特需饰物。清初博山人孙廷铨曾在《颜山杂记》中记载博山琉璃销售“南至百粤”,瑶珠的出土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如今,博山公园路小学西北的一处高埠上,还有一座炉神庙遗址,庙院为正方形,长宽约10米,庙门为联拢式建筑,正院有前出厦的大殿间,上面覆盖着琉璃瓦和五脊六兽,殿内雕梁画栋,上面的金碧绘画依稀可辨。这座始建于明代的炉神庙,近年以来一直作为博山琉璃业的象征,它的兴衰反映了琉璃业的枯荣。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在博山琉璃业已有很大规模的情况下,由炉行中人徐应元首发倡议,并且征得炉行著名士绅孙延寿的支持,集资创建了这座炉神庙。初建时规模很小,只有间殿堂,供奉女娲,以女娲炼五彩石补天,琉璃业也炼五彩石为业之意,把女娲认做炉行的祖师,庙名为“祖师炉神庙”。万历四十六年,以孙延寿、房宗义、徐应元人结成“炉行醮会”规定每年三月初三为祭祀祖师的日子。这一天全行业停产搞纪念活动,炉工们可以在炉神庙中饮酒作乐,欢度节日,各类商贩也都往这里汇集,逐渐形成了博山地区的三月三炉神庙会。后来炉神庙年久失修,加上博山富户蒋、钱二家在附近建起一座规模很大的洪觉寺,愈显炉神庙之破败。到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李元和、姚克章等人出面筹集资金,对炉神庙进行修葺,更名“女娲宫”。此后琉璃业日渐兴盛,香火丛集,女娲宫又显得狭窄。道光四年,在京城做官的博山人蒋天钧、蒋天珍兄弟献出女娲宫后的一块宅基地,作为拓展用地;石经、李鼎钟、姚潭等人倡导、筹集白银2000余两,用5年工夫实施扩建工程,更名“炉神庙”。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炉行再次修葺炉神庙,并且在庙南隅修筑高堰,在上面建造一亭,后世称为“团瓢”。此亭位于博山制高点,登亭可俯瞰博山城,万千风景尽收眼底。可惜此亭已经被拆除。至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捻军攻入博山,炉神庙受到一定的损害,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又一次重修,并加塑一座火帝神像,反映了“熔炼之功莫大于火”、“火帝之功不可不报”的炉行思想观念。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腊月,炉神庙又成了维系内部团结、体现集体意志的重要场所。炉行公众上千人痛打候补道员赵尔萃,捣毁了企图垄断炉行的“琉璃公司”。事发之前,炉行领袖在炉神庙鸣锣聚众,事发之后又在炉神庙内多次开会,商量对策。在这一事件中,青州知府冯如骙站在炉行一边,为他们仗义执言,事后炉工们把炉神庙北厅辟为冯如骙的生祠,四时香火不断。民国以后,炉神庙曾经辟为学校,后为“炉业公所”,庙中住着一位法号“大惠”的和尚,常有社会上层人物和富户到这里聚饮。炉神庙会在这一时期分为大炉、小炉,三月三仍然是大炉业主的庙会,而经营小炉的贫苦炉工的庙会被改成了二月初二。解放后炉神庙里住过华东印刷厂、淄博工人报社等机关,并一度成为博山公园路小学的校舍,于八十年代末期恢复成炉神庙,近期复重新修缮,建成琉璃园。 煤炭、陶瓷、琉璃三大行业的发展,带动了颜神镇商业的迅速发展。康熙初年《颜神镇志》和乾隆年间《博山县志》,多处记载了境内繁华的商业活动。颜神镇由此一跃成为方圆数百里的商贸中心,又进一步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人们以窑、炉产品换来了丰富的物资,商品经济的发展终于换来了一方富庶。世纪初出版的《山东各县乡土调查录》,对颜神镇的居民结构作过估计,认为这里每矿需要工人百名至数百名,总数有余人。城区陶瓷、琉璃业工人总数7300余人。男女都能自给自足,没有职业的人极少。还记载城区有银号10家,酒店60家,药材行4家,炭业行40余家,其他饭馆和零星销售点为数甚多 颜神镇经济蓬勃兴起,引起舆地学家和诸多文人学士的的关注。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中说,颜神镇适宜陶瓷生产,又出产铅和煤,人口稠密,商旅接踵而至,政府还在这里设了巡司和课税局。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记录了颜神镇7处铅矿的分布和守卫情况。王士禛《香祖笔记》记下了颜神镇多煤矿,引四方商贩群聚于此的场面。而李攀龙更进一步把颜神镇称做“淄、莱、新、沂之间一都会”。
Ⅱ 关于炎帝和黄帝
炎帝水稻文明和黄帝小麦文明
来源:红网论坛
--------------------------------------------------------------------------------
按照正史和传统的说法,中华民族有五千年文明历史。前两年集全国之力研究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也只是将编年历史厘清至公元前1600年。因此中国人向外自称为炎黄子孙的时候,实际上只是以黄帝文明来自谓的。而讲到黄帝文明的历史源流,最主要的史书记载仅来自于《史记》、《尚书》等。
在这些史料中和人们的古老传说中一直都知道,在中国的南方曾存在过强大的炎帝文明,且炎帝文明早于黄帝文明一千年以上,也就是说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以南的远古文明早于黄河流域的黄帝远古文明(遗憾的是没有更多的文字)。传说中的炎帝文明,在神农时代开创了多姿多彩的原始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传说炎帝发明了农业,首创农耕文化,发明了制陶,首倡“日中为市”,创立《连山易》,发明音乐与美术等。炎帝终因为民治病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的鹿原陂)。虽然是传说,但自汉唐以来没有疑义,稍后更成为历代政府祭祀炎帝的场所。
近十几年考古学界陆续发现的湖南境内的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种陶器、城山头遗址、浙江境内的河姆渡遗址等均是已确认为六千年至一万二千年以前的农耕文明,但尚未在其中发现文字符号的记载。
城头山遗址位于湖南省澧县车溪乡的南岳村,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城址,年代为距今4800~6000年。城头山遗址发现于1979年,1991~1998年期间,考古工作者曾对其进行了多次发掘。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发现有城垣、城门设施、环城壕、护城河、房址、陶窑、祭坛、道路、墓葬以及城垣底层的水稻田等遗迹。出土物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骨角器以及炭化的稻粒等。
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镇,文化堆积厚度4米左右,叠压着4个文化层,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3000年。经两期发掘,出土文物6700余件。河姆渡文化已经包括栽培水稻,从事以稻作为主的农业经济活动。其出土的代表性农具是骨耨。其居住木结构“干栏式建筑”,并运用榫卯木作技术。遗址发掘中,到处可见数量众多的木桩及木构件、据考证为“干栏式”建筑遗迹。这种既可防潮又能防止野兽侵袭的“干栏式”建筑是我国南方传统木构建筑的祖源。尤其是榫卯技术的运用、把中国榫卯技术的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被考古学家称之为 7000年前的奇迹。
湖南省永州市道县玉蟾岩出土的稻种、陶器等文物表明,早在一万二千多年前,这里就有了相对成熟的原始农业和原始制陶业,远古文明已相当发达。
而在黄河流域及其以北发现有半坡等新石器时代的遗迹以外,尚未发现有早于五千年以前的农耕文明的实物遗迹。
因此,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我们至少可以将中华文明的远古史确定为来自于两种农耕文明:其一是长江流域以水稻种植为主的炎帝水稻农耕文明,其二是黄河流域以小麦、稷种植为主的黄帝小麦文明;或者从耕种方式上也可称为炎帝水田文明和黄帝旱田文明。从现有考古发掘的实物已可以证实,炎帝水稻文明远早于黄帝小麦文明。传说中是种旱田的黄帝族经过血战打败了种水田的炎帝族才获得了中华文明正统的地位。最大的问题是现在所能看到的文字记载(如《尚书》等)都是关于黄帝旱田文明的,殷商甲骨文也是属于黄帝旱田文明一系的。有关炎帝水田文明的历史只存在于传说之中,这个传说至少从两千年前司马迁写《史记》时就没有文字史料可考,只剩下传说了。
近年考古发现已可以证明,中华文明远不止五千年而是有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历史。很多人会质疑:虽有考古发掘实物的证据,没有文字和符号的代表性,似乎还不足以完整描述炎帝文明的特点,因此中国的历史学家们还不敢大声宣布中华文明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这其实是学者们被文字这种符号系统囿于传统的史学定义圈之内了,若持此观点,则是史学家在作茧自缚。四川成都三星堆的考古发掘能够证明,三千年前那里存在一种高度成熟的青铜器文化,其中没有发现一个字符,但有谁能够否认其文明的存在。可见有无字符系统佐证并不是确定文明源头的基础。
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人类文明的三大发源地,即古希腊文明,古埃及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古希腊和古埃及文明都号称六千年以上的文明史,其主要的证据就是残存的和考古发掘的证据,如古希腊的雕塑和古埃及的金字塔,其中有些实物是没有符号系统相佐证的,这些古希腊历史和古埃及历史在现代的史书中是将传说、神话和实物混在一起,互为证明,便堂而皇之的以正史写出。古印度文明更是以神话传说作为主要依据来考证历史并证明其历史达六千年之久。其至少在阿育王石柱(公元前五百年)以前的历史都是断断续续的,没有符号文字可以系统佐证,古印度史就以此基础所编撰出来的,好像也没有谁提出异议,关键是没有谁能提出反证。因此我们对城山头和河母渡等遗址的考古发掘除,除考古学的科学研究外,还必须对其进行社会学和文字的整理及合符逻辑的推理。如从城山头遗址中可以合理的分析当时的家庭、社会劳动分工和分配体制,甚至包括其对自然的认识、信仰等等;从河母渡文明可以合理地探讨其生产力的水平等等。这些开拓性的研究才是中国人文学者对中华民族的真正的伟大贡献,但至今似乎还没有发现此类文章。
应该由中国人自己的历史学家来向全世界宣布,中华文明不是五千年,而是一万二千年至一万五千年,其文明的源头就是南中国的水稻农耕文明。相信也没有谁能提出反证。
也许有些历史学者们会质疑,城山头和河母渡遗址固然可以证明八千至一万二千年前的农耕文明,其后数千年的历史是空白又如何写呢?其实这是没有必要的担忧。正如某位朱性的中国人知道他的远祖是朱元璋,其后的各代祖宗他搞不清楚,但这并不能说他的远祖就没有朱元璋。
Ⅲ 中国历史上的炎黄是什么人是一个还是两个
炎黄是华夏文明始祖,是两人,炎帝和黄帝。
“炎黄”是传说中上古中国的两个部落领袖。炎是炎帝,黄是黄帝。炎黄被认为是华夏文明始祖,而汉族(汉朝前为华夏族)则称为炎黄子孙。
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黄帝姓公孙、号轩辕氏。他们居住在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
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炎帝黄帝族联盟打败了蚩尤族,正式定居中原地区。而汉族为炎黄子孙。
(3)社山头遗址扩展阅读:
人物资料:
1、炎帝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别号朱襄(尚有争议,也有说朱襄氏部落曾有三代首领尊号炎帝)。
相传炎帝牛首人身,他亲尝百草,发展用草药治病;他发明刀耕火种创造了两种翻土农具,教民垦荒种植粮食作物;他还领导部落人民制造出了饮食用的陶器和炊具。
至于炎帝的出生地,至今没有定论,事实上炎帝是一个神化了的人物,它代表的是远古人类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改造自然集体智慧的集中体现。
在今天,“炎帝”和“黄帝”作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被载入世界文明的史册,中国人也称为“炎黄子孙”。
2、黄帝
黄帝(公元前2717年-公元前2599年):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 。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据说他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后改姬姓,故称姬轩辕。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也有人称之为“帝鸿氏”。
史载黄帝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炎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黄帝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炎帝
Ⅳ 洲泉镇的历史文化
洲泉古称相洲,雅作湘溪。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迄今发掘的黄版鹤村遗址属崧泽文化晚权期、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堆积,杨家大桥遗址、石山头遗址属良渚文化,屈家里遗址属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堆积,谢家兜遗址属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商周时代。明代称洲钱市,唐代已有洲钱之名。清朝时渐称洲泉,属积善乡。历史名人赵汝愚、吕留良、吴尔勋、吴之振、胡匊邻等曾留下屐痕,抗战时期曾是浙西特委所在地和苏、浙、皖游击区中心。
Ⅳ 连云港有哪些著名景点
连云港景点有抗日山、海上云台山、玉女峰、潮河湾景区,海州古城苏北夫子庙等等。
抗日山,原名马鞍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苏鲁两省交界处,主峰海拔173米,是我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素有“中国抗日第一山”之美誉。
潮河湾景区,位于江苏连云港市灌云县城东18千米沂北乡境内,景区总面积5.8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1平方公里,是一处集河湾观光、休闲娱乐、民俗采风、野营拓展为一体的度假圣地。景区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
海州古城苏北夫子庙,拥有2000多年历史,古城沿街楼台错落,画梁雕栋,色彩纷呈。被游人称誉为“苏北的夫子庙”。秦始皇五次东巡,三次途径海州,使之成为当时唯一对海外开放的门户。古城里面庙宇众多,可以烧香祈福。
Ⅵ 上饶市区哪里好玩 m
上饶拥有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世界自然遗产——三清山;世界自然遗产弋阳龟峰;睡美人——灵山;市内有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公园的云碧阁为市区内最高点,可俯瞰信江及市景;西部的鄱阳湖,碧波浩瀚、风光旖旎,建有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鄱阳湖候鸟保护区”。
2015年度江西省游客满意度调查成果发布,上饶居第一位。 2016年,上饶市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
世界地质公园 江西三清山地质公园、江西龙虎山地质公园(龟峰园区)。
世界自然遗产 三清山、中国丹霞(龟峰部分)。
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武夷山(铅山部分)。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江西省上饶市三清山旅游景区、江西省上饶市婺源江湾景区、江西省上饶市龟峰景区[42] 。
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上饶市婺源熹园景区、上饶市德兴大茅山景区、万年神农源景区、婺源五龙源景区、上饶广丰铜钹山景区、上饶市红木文化创意产业园景区、上饶横峰葛源景区、婺源翼天文化旅游城、龟峰风景名胜区、上饶集中营景区、婺源汪口、婺源篁岭景区、婺源大鄣山卧龙谷、婺源灵岩洞、婺源文公山、婺源鸳鸯湖、上饶灵山风景名胜区、上饶市铅山鹅湖书院等 。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铜钹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铅山部分)。
国家级湿地公园 江西东鄱阳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式)、三清山信江源国家湿地公园、万年珠溪国家湿地公园、婺源饶河源国家湿地公园、横峰岑港河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森林公园 江西灵岩洞国家森林公园、江西鹅湖山国家森林公园、江西龟峰国家森林公园、江西铜钹山国家森林公园、江西云碧峰国家森林公园、江西五府山国家森林公园、江西怀玉山国家森林公园、江西鄱阳莲花山国家森林公园、江西岑山国家森林公园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丰区社山头遗址、德兴市银山矿遗址、上饶县包家金矿遗址、鄱阳县永福寺塔、“玉山、德兴三清山古建筑群”、广丰区龙溪祝氏祠堂、上饶县龚氏宗祠两牌楼及浣纱记石刻、婺源县凤山査氏宗祠、婺源县新源俞氏宗祠、弋阳县南岩石窟、上饶集中营旧址、闽浙赣省委机关旧址、万年仙人洞、铅山鹅湖书院、婺源清华彩虹桥、婺源理坑古民居、婺源宗祠
Ⅶ 傻傻分不清,历史上说的“炎黄”究竟是几个人
炎黄说的是炎帝和黄帝这两个人。
Ⅷ 荣成市成山头遗址秦汉时期铭文瓦当
楼主你好!
信息现在你可以在网上查找来看。民政局网站上应该都有的。
版要找去的话,最好在网权上找历史官网查询相关内容,别再网络上问了,不合适的。
其他这得看您那地方的具体问题了,不同地方肯定不同。
Ⅸ 【求助】鄙人古建筑方向博士,请教上饶广丰几个古建筑遗址的交通路线
防特务,防博士,防盗墓贼。
三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