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渡遗址
❶ 河姆渡遗址简介
河姆渡遗址是浙江省余姚市一处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位于余姚市河姆渡镇芦山寺村的姚江北岸。
遗址发现于1973年夏,此后的两次发掘发现遗址包含4个叠压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等遗迹,出土了夹炭黑陶等遗物和大量动植物遗存和栽培稻谷,一时轰动学术界,其代表的考古文化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
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考古》杂志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发现地建有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展示区。
(1)阿姆渡遗址扩展阅读:
河姆渡遗址共发现61余种动物的遗骸,主要见于第一期和第二期,尤以第一期居多。这些遗骸多因古人食用后丢弃而较为破碎。其中,无脊椎动物3种,脊椎动物58种,脊椎动物中以哺乳类为最多,此外还包含爬行类、鱼类和鸟类。在遗址中发现的猪和狗为驯养动物。
在发现的猪标本中,少年个体和成年个体占到90%,且第一期发现的陶猪身体比例介于野猪和现代家猪之间,证明当时已有养猪食肉的行为。遗址中出土的狗标本和狼存在明显的差异,且在居住区发现了疑似狗粪,证明当时已驯养狗。
此外,发现较多的水牛标本,说明当时也有可能驯养水牛。其余动物为捕猎所得,包含象、犀牛、麋鹿、红面猴等在浙江野外已不存在的物种。据研究,这些物种遗骸应当是本地所产。
❷ 宁波阿姆渡博物馆在哪里
貌似宁波河抄姆渡袭遗址博物馆,那是在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交通路线如下:
1、走沪杭甬高速公路 :A线:出余姚道口右转经余姚市东环线、S61省道线至三七市镇看路标指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B线:出余姚道口或大隐道口走S59线至车厩过车厩大桥→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2、走杭州湾大桥 :A线:至庵东道口出,走梁周线到余姚后,走S61省道线至三七市镇看路标指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B线:至杭州湾大桥南连接线慈城道口下,走S61省道线至三七市镇看路标指示→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❸ 河姆渡遗址的简介
简介:
河姆渡遗址(Hemu Site )中国晚期旧石器时代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距宁波版市区约权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镇(1954年前属于浙江慈溪市),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在余姚,甚至全国都有盛誉。
1982年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遗址分布:
河姆渡遗址发现于1973年,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通过1973年和1977年两次科学发掘,出土了骨器、陶器、玉器、木器等各类质料组成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工艺品以及人工栽培稻遗物、干栏式建筑构件,动植物遗骸等文物近7000件,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河姆渡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农业、建筑、纺织、艺术等东方文明,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佐证,是中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曾多次出国展览,深深地震撼着整个世界。
❹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的功能是什么
骨耜功能是翻地,是河姆渡人从事水稻种植的主要生产工具。
1、骨耜是用偶蹄类动物的肩肿骨制成的。
其上端厚而窄,是柄部;下端薄而宽,是刃部。柄部凿一横孔,刃部凿两竖孔。横孔插入一根横木,用藤条捆绑固定。两竖孔中间安上木柄(即来),再用藤条捆绑固定。这样,一件骨耜就制造出来了。
发掘地点:浙江省余姚市罗江乡河姆渡村
发现及发掘时间:1973年发现并首次发掘,1977年进行第二次发掘。
距今历史:6500-7000年
考古地位:是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之一,其发达的农业文化,为研究古代农业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文化类型及承继关系:与马家浜同属于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但目前未发现其后继文化。
7000年前的河姆渡人就在这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地方居住、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明。
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内涵丰富,具有十分鲜明的区域特征,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出土的陶器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为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等,陶器表面常有绳纹、刻划纹。陶器上刻画的图案写实性强,手法夸张,想象丰富,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例如双燕比翼齐飞,小狗饱食后小息等。
河姆渡人已经有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原始艺术已达到一定水平。
在河姆渡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玉制作的装饰品,而玦、璜、管、珠、环等饰品大多用玉和莹石制成,开创了用玉之风的先河。
河姆渡人并不满足于对这种装饰类物品的追求,他们还发明了吹奏、打击乐器的发明,在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些吹奏、打击乐器有骨哨、陶损和木筒等,其中出土的骨哨已达5孔,音乐工作者以此仿制的鸡腿骨骨哨能吹奏完整的七声音阶。
❺ 半坡聚落和阿姆渡聚落的异同
相同点抄:
半坡聚落和河袭姆渡聚落几乎是同时出现的,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
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阶段,这一时期,人们过着定居生活,进入原始农耕时期,并且普遍使用石器,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不同点:
河姆渡文化出现在长江流域,半坡文化出现于黄河流域
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粟
并且,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可以制作彩陶,会纺织。
❻ "阿姆渡遗址是家乡的骄傲"扩句(至少两处) 急!1
古老的阿姆渡遗址是家乡永远的骄傲.
❼ 河姆渡遗址有哪些特色
黄河中下游进入半穴居时代的同时,在南方的长江流域一带,高温、多雨又潮湿的水乡泽国,出现了大量的"干栏式"住宅。据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编纂的政书《通典》记载: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杆栏"。
这种住屋特色,就是完全的"人造木屋",其外形和"巢居"诸多相似。后来,经过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那里的房屋就是标准的"杆栏式"住宅。
河姆渡遗址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南抵象山港,包括舟山群岛在内的浙东沿海地区。当时,这里背山面水、风光明媚,真是一个好地方。
河姆渡遗址堆积层厚度约4米左右,自上而下共分8个层次并相互叠压。除表土层和冲积层外,从第一至第四层都是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在河姆渡遗址各文化层,都发现了干栏式建筑遗迹,特别是在第四文化层底部,分布面积最大,数量最多,远远望去,密密麻麻,蔚为壮观。
第四文化层至少有6幢建筑,其中有幢建筑长23米以上,进深6.4米,檐下还有1.3米宽的走廊。这种长屋里面分隔成若干小房间,供一个大家庭住宿。遗存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约有几百件,可见,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地采用了榫卯技术。
河姆渡遗址的建筑是以大小木桩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铺上地板,做成高于地面的基座,然后立柱架梁、构建人字坡屋顶,完成屋架部分的建筑,最后用苇席或树皮做成围护设施。
其中立柱的方法也可能从地面开始,通过与桩木绑扎的办法树立。这种底下架空、带长廊的长屋建筑即为干栏式建筑,它适应南方地区潮湿多雨的气候环境,因此被后世所继承。
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远比同时期黄河流域居民的半地穴式建筑要复杂得多,数量巨大的木材需要有专人策划、计算后进行分类加工,建筑时需要有人现场指挥,否则七高八低,弯弯曲曲的房子是不牢固的。这种建筑技术说明河姆渡人已具有现代人一样较高的智商。
干栏式建筑技术还被河姆渡人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在河姆渡遗址第二层发现一眼木构浅水井遗迹。水井位于一处浅圆坑内,井口方形,边长约2米,井深约1.35米。井内紧靠四壁栽立几十根排桩,内侧用一个榫卯套接而成的水平方框支顶,以防倾倒。排桩上端平放长圆木,构成井口的框架。
水井外围是一圈直径约6米呈圆形分布的28根栅栏桩,另在井内发现有平面略呈辐射状的小长圆木和苇席残片等,可见井上还当盖有井亭。
干栏式建筑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事实上,河姆渡人的这种干栏式建筑,与其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在气候方面,7000年前河姆渡的气候比较温暖湿热,年降雨量较多。在地理方面,河姆渡南面的四明山,北面姚江平原中部的慈南山地和东面南北走向的乌石山、羊角尖山、云山等低山丘陵三组山系构成硕大的"工"字形,这种地貌具有很大的促淤成陆功能。
距今1万年前开始的全新世初大规模海侵时,四明山北麓成为一片浅海,从长江口顺潮而下的泥砂搬运到这里后,受"工"字形地貌的阻挡而沉积下来,使河姆渡一带的淤积快于其两翼,当海退开始后,河姆渡一带自然最先出露成陆。
当河姆渡成陆时,"工"字形地貌两翼尚处于浅海之中,海水涨落有规律地推动湖水升、降,为河姆渡人的稻田创造了自灌条件,使河姆渡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多的稻谷。因此河姆渡人可以腾出更多时间、更多劳力去建造庞大的干栏式建筑。
河姆渡处于湖泊沼泽、平原、草地、丘陵、山冈多种地貌的复杂环境,所以这里的动植物资源特别丰富,非常有利河姆渡先民的生产、生活。
❽ 阿姆渡人的遗址中什么农业用具最为典型
意大利炮(别人对你伸出大拇指有时候并不是在表扬你,而他是用他娘的意大利炮瞄准着你),谢谢o(≧v≦)o
❾ 半坡居民和阿姆渡的房屋为什么有区别
半坡居民和河姆渡房屋有区别是因为气候环境不同.河姆度渡居民在南方,气候潮湿又要防止野兽的袭击所以建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则相反
❿ 阿姆渡人距今有多少年
河姆渡人距今已有7000多年。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长江下游的古人类。他们过定居生活,住干内栏容式房屋,用船、筏载人和物、浮水采集,使用刀、匕、锤、铲、矛、碗、筒、小棍、器柄、纺轮、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养羊、鹿、猴子等牲畜,还会挖掘水井。在河姆渡并出土了中国境内所发现最早的漆器,其陶器制作有一定的水准,估计最高烧成温度达1000摄氏度。
网络介绍:http://ke..com/link?url=0FuCvASm1phW__46OPQRTitfV5uYzZ83MF0qc_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