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咸头岭遗址

咸头岭遗址

发布时间: 2020-11-23 09:43:43

『壹』 深圳在古代是哪个国家

唐朝前,五代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是东晋。唐朝后,五胡乱华,五代十国是南汉。

『贰』 咸头岭遗址的遗址概述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大鹏湾东北的迭福湾内二、三级沙堤上。西南至东北长120米,西北至东南长110米,遗址面积约13000平方米。
深圳市博物馆于1985、1989、1997和2004年在遗址的东南部、中部和北部进行过四次发掘。2006年2~4月,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和深圳市博物馆又在遗址西北部进行了第五次发掘。前后五次发掘的总面积近2300平方米。

『叁』 深圳境内的考古遗址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 面积30000平方米。出土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
屋背岭遗址,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街道办事处福光村村后,商时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属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圹较小,骨架无存,葬具不详。
铁仔山古墓群,位于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臣田铁仔山公园南坡,被称为国内规模最大、横跨历史朝代最多、埋葬最为密集的古代墓葬群,共发掘出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300多座。

『肆』 谈谈" 咸头岭文化"能反映出新石器时代的哪些信息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距今7000年到6000年,年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是深圳乃至环珠江口地区最重要的新石器遗存,也是深圳地区迄今发现最早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被考古界称为“咸头岭文化”。

考古专家认为,咸头岭遗址透露出文化内涵包括几个方面:

位于珠江口大鹏湾内侧第三级沙堤上,东北部是海拔数百米的丘陵山地,西南面海。遗址所处位置有大片的低地,海拔约8米,东南侧有几条淡水小溪,是较理想的沙丘遗址地貌。深圳早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分布在海边沙堤,为沙丘遗址。渔猎生产方式是那时的主导经济方式,原始农业只是作为辅助方式。

咸头岭遗址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广东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的遗址寥寥可数,出土遗物不多。遗憾的是前三次咸头岭遗址没有木炭出土,因而没有做出碳14测定,2004年8月31日进行了第四次发掘,终于找到了科学测定的标本——碳14。

咸头岭遗址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惟一一处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当时文化面貌的彩陶前时期的遗址。在距今6500—7000年前,珠江口地区已经存在着大群具较高水平的人类群体。咸头岭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大量陶器的出土说明当时已经人口众多,众多人口聚居又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能够获取足以让他们生存的食物。

咸头岭遗址位于珠江流域,而珠江流域与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应该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珠江文明史推至7000年前

咸头岭新石器遗址,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距今7000年前考古学文化的分期、断代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这里是珠三角地区最早的文化,表达了这里最早的人类活动。

目前广东省已发现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20余处,之前有考古专家认为,咸头岭遗址应该是其中年代最早、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遗址,其的挖掘使深圳市和珠江口文明的历史推至7000年前,咸头岭出土的器物说明珠江文明的起源一点儿也不比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晚。

咸头岭的出土文物,正为岭南考古学文化分期与断年,树立了一个重要的标尺。咸头岭新石器中期的沙丘遗址,是目前珠江口沿岸同类型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据碳14检测,距今有7000至6000年。这里器物丰富,年代分明,而且每一阶段器物的变化特点明显,这些因素,就使得它成为新石器时代沙丘文化遗址中判别年代的标尺。它和龙岗大黄沙新石器时期遗址一起,系联出盐田大、小梅沙,珠海后沙湾,香港舂坎湾、大湾、蟹地湾、东湾等二三十处遗址,进而构成了咸头岭文化。

考古学家认为这是新石器时代较早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与同时期的相关遗址相比,它的面积最大,出土文物最为系统、丰富,器物制作工艺水平最高,这表明咸头岭文化遗址可能是当时对周边区域有文化辐射力的一个中心聚落遗址。

在里面挑一些重点。

『伍』 咸头岭遗址距今约多少年

咸头岭遗址距今约300年的历史。答案经供参考。不一定准确。

『陆』 深圳境内还有哪些古人类活动遗址

新石器时代遗址以龙岗区的咸头岭、大黄沙、盐田区的大梅沙区等沙丘遗址为代表。
夏商周时期的遗址和遗物以南山区的屋背岭、向南村、叠石山、盐田区的大梅沙遗址为代表。
汉代及汉以后的考古发掘,主要是城址、窑址、铜钱窖藏和大量的墓葬等。

深圳可以追溯的城市历史至少是17 0 0多年前的东汉,而深圳有人类生活的历史则可以追溯至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从上世纪80年代深圳开展考古调查以来,2000年,宝安西乡铁仔山古墓群被列入“全国重要考古发现”;2001年和2006年,南山区屋背岭商时期墓葬群考古发掘以及大鹏咸头岭遗址分别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铁仔山南坡地底下,是层层叠叠的千年古墓;屋背岭半山腰上,商周战国碎陶片俯拾皆是;大鹏半岛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那斑驳陆离的沙丘……置身其间,会有瞬间穿越千年的错觉。

深圳可以追溯的最久远历史的证明,可能要数大鹏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这里是珠三角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存中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为珠三角地区同时期相关遗址分期、断年奠定了基础。遗址位于大鹏新区大鹏街道迭福村(原名咸头岭村),该村地处大鹏半岛西北岸,依山傍海,坐落在大鹏湾东北的迭福湾内。咸头岭新石器时代遗址占地面积约三万平方米,西北至东南长200米左右,西南至东北宽150米。1985年5月、1989年9月,深圳博物馆在咸头岭咸头岭遗址先后开展两次发掘,共发掘面积627平方米,初步揭示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存。1992年,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李伯谦教授指出,“咸头岭这类遗存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文化的鲜明特征”,提出以咸头岭遗址为代表,将珠三角地区同时期考古学文化命名为“咸头岭文化”。这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以深圳地名来命名的考古学文化。2005年12月,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针对咸头岭遗址出土文物的碳十四测年报告出炉,得出的测年数据都指向一个年代区间———距今6900多年至6300年前后。

屋背岭遗址位于南山西丽镇福光村北的屋背岭山坡。2001年4月至7月,深圳市文管办在屋背岭遗址进行试掘,墓葬出土的遗物多为商时期,有陶罐、陶豆、陶钵、陶纺轮、玉矛等;另有东周墓葬2座,出土铜矛、铜斧、铜剑等;有的灰坑还出土了米字纹陶片、方格纹陶片等。从2001年至2002年,试掘和正式发掘的商时期墓葬有94座,各种珍贵文物多达300件,如今这些文物藏于南头古城博物馆。作为广东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商时期墓葬群,屋背岭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深圳早在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了自己的文明,它对于建立岭南地区先秦时期考古学文化编与咸头岭遗址、屋背岭遗址相比,铁仔山古墓群遗址的保护相对较好。1984年和2000年经过两次发掘,铁仔山古墓群共发掘出汉代至明清时期墓葬300多座。这个浓缩了近十个朝代的墓葬遗址,最重要的是发现了“熹平四年”(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东汉人头印纹砖、铜镜、陶瓷等重要文物,由此证明了深圳城市历史至少有1700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等考古学专家曾评价说,铁仔山古墓群历史延续时间之长、古墓数量之多、墓葬之密集及形制之多样,在全国也属少见。

『柒』 深圳有哪些考古遗址

咸头岭遗址、屋背岭遗址、铁仔山古墓群、新安故城遗址、大鹏所城遗址。

1、咸头岭遗址

咸头岭遗址位于深圳市东南部大鹏街道办事处咸头岭村, 面积30000平方米。该遗址是1981年在考古普查中发现的,出土的遗存有新石器时代和商时期的,其中新石器时代的遗存最为重要。根据碳十四测定的数据,该遗址应距今7000―6000年。

2、屋背岭遗址

屋背岭遗址是1999年深圳市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发现的。是商时期墓葬群,共有墓葬94座,分布密集。均属小型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圹较小,骨架无存,葬具不详。

随葬品位置无规律,有的呈碎片散置墓中,有的显系放置之前已残缺。少者1件,多者5件,以陶器为大宗,有少量玉、石器。陶质较软,极易破碎。

3、铁仔山古墓群

自1983年以来,深圳市考古工作者先后在铁仔山南坡山脚下(今华宝饲料厂内)抢救发掘了汉代至明清时期的各类古墓葬130多座,发现了“熹平四年”(175年)的东汉墓,出土了东汉人头印纹砖和铜镜等一批重要文物。

4、新安故城遗址

新安故城(又名新安古城),位于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天桥北8米处(深南大道旁),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是目前深圳最具规模的历史文物旅游景点,又称南头古城,具有1730余年的悠久历史。

5、大鹏所城遗址

大鹏所城,位于深圳市东部龙岗大鹏新区大鹏镇鹏城村,占地约11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七年(公元1394年)。它是明清两代中国南部的海防军事要塞,有着600多年抵御外侮的历史,涌现了赖恩爵、赖信扬、赖恩锡、刘起龙、刘黑仔等一批杰出的民族英雄。

『捌』 咸头岭遗址的文化内涵

考古专家认为,咸头岭遗址透露出文化内涵包括几个方面:
位于珠江口大鹏湾内侧第三级沙堤上,东北部是海拔数百米的丘陵山地,西南面海。遗址所处位置有大片的低地,海拔约8米,东南侧有几条淡水小溪,是较理想的沙丘遗址地貌。深圳早期的考古学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期)主要分布在海边沙堤,为沙丘遗址。渔猎生产方式是那时的主导经济方式,原始农业只是作为辅助方式。
咸头岭遗址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引起了考古学界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广东新石器时代中期早段的遗址寥寥可数,出土遗物不多。遗憾的是前三次咸头岭遗址没有木炭出土,因而没有做出碳14测定,2004年8月31日进行了第四次发掘,终于找到了科学测定的标本——碳14。
咸头岭遗址还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惟一一处可以较全面地反映当时文化面貌的彩陶前时期的遗址。在距今6500—7000年前,珠江口地区已经存在着大群具较高水平的人类群体。咸头岭出土的陶器和石器的工艺制作水平和审美水平已经相当高了。大量陶器的出土说明当时已经人口众多,众多人口聚居又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能够获取足以让他们生存的食物。
咸头岭遗址位于珠江流域,而珠江流域与台湾地区以及东南亚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应该有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

『玖』 咸头岭遗址为什么被评为十大考古发现

咸头岭遗址被评为2006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发掘表明该遗址是当时规格很高的对周围遗址有较强辐射力或者控制力的一个中心性聚落遗址,也是目前惟一一处可以比较全面地反映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典型遗址。
可以说咸头岭遗址是一把钥匙,它是深入认识珠江三角洲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的关键之一,通过对该遗址的深入研究,有望为解决一些久而未决的岭南史前考古问题提供重要的线索。

评选组专家点评:
其一,这个遗址在发掘中总结出来的一套沙丘遗址的发掘技术程序,比较好地解决了沙丘遗址固沙的难题,对今后沙丘遗址发掘水平的提高有借鉴作用;其二,它是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史前时代研究的重要发现。

『拾』 第四纪岩相、生态、气候环境的演化

广东南部沿海地区由于上新世末地壳的抬升,至早更新世初期为一个风化剥蚀期,称涠洲风化期;到了早更新世晚期和中更新世中期继续出现石康风化期和海口风化期。各个风化剥蚀期的相继出现,除了受区域地壳运动的制约外,主要还与冰期影响海平面的变化有关。深圳地区在早更新世早期相当于鄱阳冰期时,海平面下降,中低纬度地区一般为雨期,侵蚀和堆积作用尤为强烈,地面被夷平,到了鄱阳—大姑间冰期,海平面回升,夷平作用减弱,地壳运动抬升,形成高台地(四级台地)薄层红壤型风化壳残积层。间歇性的海平面下降与回升,相继在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大姑冰期、大姑—庐山间冰期)形成中台地风化壳,同时沿海及内陆某些地区形成Ⅳ级冲洪积阶地,香港发现的中更新世冲洪积沉积层,大致形成于这一时期。以后至晚更新世早期(庐山冰期、庐山-早大理间冰期)低海平面和地壳的持续抬升,出现合流风化期,形成了低台地(一、二级台地)风化壳。形成中、低台地的风化岩相特征为厚层红壤型风化壳网纹状残积堆积。

晚更新世中早期(距今40000~32000a),经历庐山—早大理间冰期之后,海平面略有所回升,但仍属间歇性,此时海滨地带开始出现由砂、黏土、泥炭的海湾潟湖相沉积,滨岸地带由粗砂、砂砾、砾石组成的河流冲积相十分发育,呈不整合覆盖在下伏基岩风化壳之上;内陆地区具有明显二元结构的河流Ⅱ级阶地沉积相亦已形成。这时沿岸丘陵植被优势种为栲、栎、松及陆均松、苏铁、罗汉松等热带、暖温带等针叶树,伴生的热带植物还有棕榈科、山榄科、杜英属、桑科等。出现少量红树花粉,沼泽周围有草本红树植物——卤蕨生长,说明当时受到海水的影响,具有河、海交互作用的特征。气候炎热、潮湿,推断年平均温度约为18~21℃。晚更新世中晚期(距今32000~22000a),海进有所扩大,进一步演变成海积-冲积过渡为滨海相沉积,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含海生微体生物有孔虫——茸刺希望虫,这类生物一般生存在潮间带小于3.6m深度,或在河口、潟湖地带,基本属河口-滨海相种。这时(约距今30360a)滨岸山地以常绿栎类、栲、杜英、水龙骨科、桫椤科为主的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海滨地带红树植物比前期增多,如秋茄、红树、木榄、桐花树等,还有少量海桑,卤蕨含量很高,反映了暖热湿润的南亚热带海滨环境,可能为红树林潮上带。到了晚更新世晚期(距今22000~12000a)迎来了晚大理冰期,海平面又开始下降,河流作用加强,海滨底部的粗砂与粉砂质黏土互层,反映了河流相的堆积,与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此时雨水充沛,雨季多暴雨,内陆的河谷地带容易形成Ⅱ级冲积和洪积阶地沉积。此时的气候基本由暖热转凉爽。地壳的抬升,造成晚更新世末的礼乐风化期,该区出现的杂色花斑状黏土,正是代表了晚大理冰期低海面红土风化作用的产物。

进入早全新世(12000~7500a),海平面回升,西部海滨出现呈透镜状淤泥质砂、砾砂、圆砾等海滩相沉积,不整合覆盖在下伏晚更新世沉积层之上。滨岸山地植被以栲、栎、松占优势、混生有蕈树、金缕梅科、大戟科、芸香科、五加科、山龙眼科、山榄科等,此外有少量落叶树桦、桤木及鹅耳枥;海滨则出现了海滩植物红树和猪笼草等。这些植被的植物已与现代种类相当接近,标志着已进入全新世时期。此时滨岸河谷地带河流冲积相沉积中,含淡水种及半咸水种藻类,也表明河流作用的加强,并反映了海平面已开始回升。此时的雨水仍较充沛,内陆的河谷地带,Ⅱ级冲积和洪积阶地沉积仍十分发育。气候暖热潮湿,推断年平均温度约为19~22℃。

中全新世早期(距今7500~5000a),海平面继续上升,西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含贝壳腐木淤泥、粉砂淤泥的河口-滨海相沉积,有孔虫为毕克卷轮虫、粗糙希望虫、光辉面包虫和半缺五玦虫等,与其下伏地层为连续沉积。滨岸地带河流的下游,形成了粉细砂、腐木粉细砂冲积相沉积,含咸水种和半咸水种藻类,反映当时为受海水影响很强的环境。内陆地带因受雨期的影响,河谷附近常形成Ⅰ级冲积和洪积阶地相沉积。距今约7080a,西部海岸山地平原滩地以常绿栎类、栲、红树植物、桫椤、水龙骨科和凤尾蕨为主。海滨红树林植物繁茂,有桐花树、秋茄、木榄、红树、红海榄、海莲及海漆等,并有少量海桑,反映气候热而潮湿,但后期气温比前期低一些。大约距今6000a前,是该期海进的昌盛时期,滨岸沉积可能达到最大范围,当时深圳地区东部的一些海湾沉积了较宽阔的海滩砂堤,塑造了大鹏湾、大亚湾基岩——海湾砂砾海岸,海湾旁侧常有淡水溪流入海,加上较适宜的气候环境,为该区最早的人类活动提供了有利的场所。从咸头岭遗址仅发现结构简单的房基和零散柱洞、红烧土堆积、灰坑等来看,先民们的生活形式基本属于原始、分散、季节性流动和以渔猎为生的滨海聚居。从此时划分为Ⅰ期文化的特征来看,仅见于工期出土的彩陶,彩绘图案既有别于中原仰韶文化的彩陶,与闽、台彩陶也有差异。夹砂陶出土最多,其特点是陶胎厚薄不均,多夹粗砂,陶胎较厚重,火候低,易碎,常见夹心现象,纹饰以细绳纹和篦划纹为主,尤其是罐、釜类的肩部呈复线弧形篦划纹;石器出土较少,有打制刮削器和用河卵石制作成亚腰形的网坠,均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全新世晚期(距今5000~2500a),沿海地区继早期连续沉积了淤泥质细砂、粉砂、含贝壳砂质淤泥的河流-滨海相沉积,含毕克卷轮虫、嗜温卷轮虫、半缺五玦虫等微体生物。第一阶段(距今约5000a)海岸山地以生长常绿栎类、栲、红树植物、松、水龙骨科、凤尾蕨为主;海滨红树林数量比中全新世早期略减少,针叶树——松的增多,也说明当时气温比早期低一些,湿度也小一点,气候偏凉干;第二阶段海岸山地以生长常绿栎类、栲、杜英、禾本科、莎草科、水龙骨科、桫椤等为主,滨海红树植物比第一阶段有所增多,有桐花树、红海榄、木榄、秋茄、海莲、海漆等,气候热而潮湿。可以看出,两个阶段呈现:偏凉、稍干、红树林少-热、潮湿、红树增多的气候环境更替。与该期第一阶段气候环境相对应,沿岸河谷地带形成了含砾混合砂的冲洪积相(河流Ⅰ级阶地)沉积,含半咸水种与淡水种藻类,咸水种甚少,海水作用减弱,这也是海滨红树林比前减少的原因。大约距今5000a,该区的人类活动又近了一步,暂称之为Ⅱ期文化。由Ⅰ期文化以东部海岸为活动中心,逐步向西部海岸(甚至包括现今的内伶仃岛)方向发展,聚居场地由开始的海滨砂丘渐向纵深的山冈地带开发,于是有了原始农业的产生。该时期的陶器制作,已有了慢轮加工,器型规整,烧成温度可达800℃以上。砂丘遗址出土夹砂陶的比例较大,山冈遗址出土较少,可能与受当时雨水冲刷严重,夹砂不易保存有关。夹砂的陶器多为炊具、器座和炉算,陶色以黑色为主,灰砂陶的纹饰以绳纹为多,其次是篮纹、曲折纹、贝印纹及少量云雷纹、编织纹等。双肩石器较普遍,磨制石器占绝对多数,打制和天然石料工具甚少。大部分石器制作良好,刃部锋利。此外还有箭镞和制作难度较大的装饰品,如环、耳坠等。Ⅱ期文化从几何印纹陶出现至发展到较盛行阶段,延续时间较长,上承Ⅰ期文化,下接青铜器时代,大致延续至相当于中原地区的商周时期。从Ⅱ期文化逐渐过渡到所谓Ⅲ期文化,据已发现的遗址分析,除了先民原有的滨海聚居地之外,还遍及西部地区的西乡河的中上游、大沙河的西侧、观澜河东测、凤凰岩、笋岗山、高桶岭山等河谷平原或山冈,这可能与当时扩大农业活动或和战事需要有关。Ⅲ期文化的最大特点是陶器制作工艺大大提高,已使用快轮加工,陶器质量较高,烧成温度可达1200℃;以夔纹为主题的两种花纹以上组合的陶器纹饰普遍存在;陶器纹饰仿中原商周青铜器上的蟠螭纹、勾连雷纹;拍印几何纹清晰整齐;器形硕大。在罐、豆等器物上出现琉璃状黄绿釉,可称为广东的原始瓷;此期夔纹陶类型往往伴有青铜器出土。已进入青铜器时代,其年代当在春秋时期。

到了晚全新世(下限距今2500a)时期,西部滨海包括河流下游入海的广阔地区,形成了下部含少量贝壳碎片、炭泥质物或含泥粉砂砾;上部以砂质黏土为主或夹淤泥质砂的海-河交互相沉积,以假整合上覆于下伏沉积层。西北部海岸现今沙井至南头一带,大致在距今2500~1500a之间,相当于晋代时期,才由海逐渐淤积成陆地。植被的生长和气候环境有过多次更替。第一阶段(距今2500a)海岸生长以常绿阔叶林-草地植被繁盛,海滨红树植物比前期减少,海水作用减弱,松及凤尾蕨的增多反映气候暖热稍干;第二阶段滨岸有红树林生长,但由于海水迅速退出,使平原地区生长的蕨类及草本群落茂盛,气候暖热稍干;第三阶段滨岸山地、平原沼泽生长以常绿栎类、落叶栎类、红树植物、禾本科、莎草科、水龙骨科和桫椤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草地。红树植物比前阶段又有所减少,反映气候暖热而潮湿。第四阶段〔距今(957±100)a〕常绿阔叶成分减少,人类活动逐渐加强,农田的开垦和草地面积的扩大,使植被逐渐过渡为常绿阔叶林-草地植被和常绿阔叶、针叶混交林-次生性草地植被,滨海红树林的数量和面积进一步减少,气候暖热而稍干。距今2250a逐渐进入到所谓Ⅳ期文化,其主要特点是出现瓮、簋、盒、盅、圆锥足釜形鼎等新的器种。在纹饰方面,除盛行米字纹外,器肩上下划复线弦纹、中间夹复线连续水波纹。这一时期最大的特征是青铜器和铁器、夔纹陶与米字纹陶共存,有学者认为可能代表青铜器时代的末期和铁器时代的初期,相对年代当在战国时期。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