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孙悟空身世
㈠ 西游记前七回孙悟空身世档案
第一回 灵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花果山,山项上一仙石孕育出一石猴。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寻到名为“水帘洞”的石洞,被群猴拥戴为王。又过三五百年,石猴忽为人生无常,不得久寿而悲啼。根据一老猴指点,石猴经南赡训洲到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见须菩提祖师,被收为徒,起名曰孙悟空。
第二回 悟彻菩提真妙理 断魔归本合元神
悟空从祖师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一日,悟空受众人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洞。回到花果山,与占山妖魔厮斗取胜,带回被掳的众猴与物品。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
悟空使摄法将傲来国库馆里兵器搬进山中,操演群猴。山中妖、兽纷纷拜悟空为尊。悟空向龙王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在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龙王和阎王表奏玉帝,请伏妖猴。玉帝派太白金星赴花果山招安悟空。
第四回 官封弼马心何足 名注齐天意未宁
悟空被授以“弼马温”之官,他得知此官为末等职,回花果山。玉帝命托塔李天王与其子哪吒太子擒悟空。被悟空打败。金星再次招来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让悟空居住。
第五回 乱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宫诸神捉怪
悟空管理蟠桃园,吃尽园中大桃。又赴瑶池,喝光仙酒;吃尽太上老君葫芦内的金丹。逃回花果山。玉帝令托塔天王率天兵去捉拿悟空。悟空打退了众天神。
第六回 观音赴会问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南海观音徒弟木叉助天王,被战败。观音又荐二郎神。二郎神与悟空大战,太上老君在天观战,丢下金刚套,击中悟空。众神押其回上界。玉帝传旨处死。
第七回 八卦炉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太上老君将悟空臵入炼丹炉烧炼,四十九天后,悟空出来,大闹天宫。玉帝请来如来佛。孙悟空一路筋斗云,跳不出佛掌。如来将五指化为大山,压住悟空。命土地神用铁丸铜汁饲喂悟空。
㈡ 西游记唐僧身世
唐僧,也叫唐三藏,唐僧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人物,前世为如来二弟子金蝉子,原型为唐代高僧玄奘。玄奘,生于今河南洛阳,俗家姓名“陈祎”,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
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元年(公元627年),他远游印度,精心钻研佛教经典。17年后回到长安,在弘福寺、大慈恩寺等地著书译经。主要著作有《大唐西域记》《会宗论》《制恶见论》等,翻译印度佛经75部,共1335卷,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玄奘故里,到处都遍布着他的圣迹。主要有玄奘故居、唐僧寺、唐僧墓、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恭陵、和陵等。
当地人很少用法号称呼他,通常都称他为唐僧。走入偃师境内,求人问路若问唐僧的老家,要比问玄奘故里容易的多。人们习惯这样称呼,因为这样既通俗易懂,又能表现出家乡人的特殊感情。
(2)西游记孙悟空身世扩展阅读:
中国古典神魔小说《西游记》为后来无数的艺术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大圣”形象不断被演绎。然而,艺术既需要大众娱乐,也需要超越时间的经典,除了86版《西游记》,这一题材的经典还有刘继卣的《闹天宫》。
这套作品曾是几代人心中的经典,而自从五十年代参加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之后,原本一套八幅的《闹天宫》就只剩下六幅。遗失多年的那两幅作品,后来在中国美术馆的库房中被发现,而这两幅失踪多年的经典,刚刚在中国美术馆“继往开来—中国民主同盟盟员美术作品展”上露面。
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阶级斗争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既要扫清封建思想残余,又要抵制资本主义的腐蚀渗透,各种运动此起彼伏,今天习以为常的东西方文化艺术作品,那时候纷纷被批判打倒。然而,一部明代的神魔小说《西游记》,不但没有被扫进封建腐朽的垃圾堆,反而成了宣扬反封建思想的经典名著,还赋予了齐天大圣“农民起义英雄”的现实意义。
这颇能为我们观察反思新中国历史提供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也从侧面看出为什么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中,刘继卣还能创作《闹天宫》这种题材的作品。
据说,毛泽东一生都对《西游记》抱有极高的热情,直到晚年还将各种版本的《西游记》搜集起来互相比对,这为我们解释一部古典神魔小说为何能在阶级斗争为纲、政治运动频繁的年代不断走红,提供了一个线索。
对于《西游记》中出现的角色,毛泽东往往有独到的解读,比如他认为唐僧是修正主义的伯恩斯坦,猪八戒是自由主义者等等,但所有角色中让他情有独钟的还是大闹天宫的孙悟空。
毛泽东在不同阶段的讲话和著作中经常提到孙悟空,虽然其中也有借孙悟空七十二变藏不住尾巴来比喻知识分子的负面评价(《批判梁漱溟的反动思想》),但总体上却跟这个富于浪漫主义英雄气质和反叛精神的“齐天大圣”惺惺相惜。
1957年5月12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会见阿尔巴尼亚议会代表团时,就指出中国有个最革命的孙猴子反对过玉皇大帝的专制,并将中国人民比作大闹天宫的孙悟空,推翻了蒋介石和帝国主义的专制。
作为终生致力于“打破一个旧世界”的革命者,毛泽东非常欣赏孙悟空“强者为尊应让我,英雄只此敢争先”的反叛精神。
1961年10月10日,毛泽东在中南海怀仁堂观看了浙江省绍剧团根据《西游记》改编的经典绍剧《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并写下了名篇《七律·和郭沫若同志》:“一从大地起风雷,便有精生白骨堆。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场绍剧中的孙悟空给毛泽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1971年毛泽东南巡到杭州时,还特地询问起当年扮演美猴王的六龄童。
当得知剧团的主要演员都在被批斗时,毛泽东打趣道:美猴王现在是不是还被压在五行山下?由此才使绍剧团的演员得以“解放”。
㈢ 孙悟空的来历身世
孙悟空,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岛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孔对应九宫八卦。
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 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后,眼里冒出两道神光,射冲斗府,惊动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后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不畏艰难困苦,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3)西游记孙悟空身世扩展阅读:
孙悟空:聪明、机智、嫉恶如仇、忠心耿耿,一心一意保唐僧去西天取经。一路上降妖除怪,积德行善,为民除害。
可总是被唐僧冤枉,可是每次冤枉之后,他不但不报复还主动认错。孙悟空是一个荡魔除邪、匡危扶倾的英雄豪杰。他以叱吒风云的战斗姿态,救民於水火,除霸於当道,表现了极大的救世热忱。
因此,孙悟空成为多灾多难的民众所企盼的真正救星。具有顽强执著、不屈不挠的英雄品质。在打白骨精、降平顶山和狮驼岭妖魔、借芭蕉扇等过程中,他都经历了一而再、再而三的战斗。
实际上,挫折、失败对孙悟空是常有的事,多少次濒临绝境、孤立无援,甚至被妖魔缴去金箍棒,他都从不气馁,往往吸取教训,计上心来,重新抖擞精神,继续作战,终於绝处逢生,赢得胜利。
这生动地体现了英雄人物不畏艰险、前仆后继的顽强精神。
㈣ 孙悟空的来历
孙悟空是中国著名的神话人物之一,出自四大名著之《西游记》。祖籍东胜神州,由开天辟地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因带领群猴进入水帘洞而成为众猴之王,尊为 “美猴王”。后经千山万水拜须菩提祖师为师学艺,得名孙悟空,学会地煞数七十二变、筋斗云、长生不老等高超的法术。
出自吴承恩所著四大名著《西游记》:孙悟空本是花果山上一块仙石所生,天地生成,无父母,无名无姓,拜菩提祖师处,得名孙悟空。
姓孙:祖师从猴王身上取个姓氏‘猢’。猢字去了个兽旁,乃是个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他姓‘狲’。狲字去了兽旁,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姓‘孙’。
名悟空:祖师门中有十二个字,分派起名,到猴王乃第十辈之小徒矣。那十二个字乃‘广大智慧真如性海颖悟圆觉’十二字。排到猴王,正当‘悟’字。祖师便为猴王起就个法名,叫做‘孙悟空’。
孙悟空,又呼“行者”,出身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金水为真空之性,悟得此空,还须行得此空,而金水攒矣。
(4)西游记孙悟空身世扩展阅读:
封号由来:
书文记载
明代吴承恩《西游记》载:道教称号“混元一气上方太乙金仙美猴王齐天大圣” [3] 、佛号“斗战胜佛”。
明代朱鼎臣和杨致和《唐三藏西游释厄传-西游记传》载:孙悟空忠心救师,升为“斗胜佛”。
明代《后西游记》载:老大圣姓孙名悟空,取经时有个通俗之号叫做行者,又自称齐天大圣,成佛后为“斗战胜佛”。
兵器
金箍棒:全称“如意金箍棒”,别名:“定海神珍铁”、“灵阳棒”、“九转镔铁”、“天河镇底神珍”。
据吴承恩《西游记》第三回《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类尽除名》载:“此宝有二丈多长,斗来粗细。”“上有一行字,乃‘如意金箍棒一万三千五百斤’”为水属、金属武器,其可变化,为大禹治水时所用测量海水深浅的定子。
金箍棒两头是两个金箍,中间是一段乌铁;紧挨箍有镌成的一行字:“如意金箍棒,重一万三千五百斤。”在各种金箍棒形象中,最常见的是一根两头各有一段黄色,中间为红色的棍子。
孙悟空出生于娑婆世界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自开辟以来的仙石孕育而生。但仙石并非毫无来历,处于十洲三岛的祖脉上,其高围按二十四气,其上窍孔对应九宫八卦(九窍八孔)。一天仙石迸裂,产一石卵, 经风一吹,化作一石猴,石猴出世后,眼里冒出两道神光,射冲斗府,惊动的天上的玉皇大帝。之后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被花果山诸猴拜为“美猴王”。
美猴王在花果山享乐天真,过了三四百年后,为了寻求长生不老的方法,赴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斜月三星洞菩提祖师为师,得到姓名孙悟空,并学到了长生之道、地煞变化术(即七十二般变化)的变化和筋斗云等,其用时二十年。后因卖弄本事,被菩提祖师逐出师门。
㈤ 孙悟空的身世
《西游记》的书里说的很明白,“山上有一仙石,石产一卵,见风化一石猴”,但民间传说孙悟空的那块石头,其实是颇有来历。话说观音一日携童子外出办事(可能是去天庭赴宴或者去如来佛处听讲经),回来时中途架云劳累,便停歇在一块石头上略坐坐儿。观音虽贵为菩萨,但也是女儿身,不想那时正来月事,便留了经血在石头上。菩萨当时不知,便走了。后来又来了个什么人(不记得了,大概也是那路神仙,不过是个男性神仙),也凑巧在那块观音坐过的石头上休息,不想就睡着了,梦里遗精在菩萨的那块经血上。后来这块石头便“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一日迸裂…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这就是孙悟空了。看到这里你大概会莞儿一笑吧,嘿嘿,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天下那么多块石头中,就这一块如此幸运,可以脱胎变猴。其实,《西游记》里有很多问题作者写作时往往故意视而不见或者根本就不作交代是有其不得以的苦衷的,比如观音为什么要主动请缨找唐僧去取经,然后格外看顾孙悟空让他做唐僧大徒弟,同时却又给唐僧配了两个草包徒弟(猪无能、沙无劲),使他们不能与孙悟空抢功。另外,观音一路上对唐僧师徒的关心尤其特别对孙悟空的照顾实在是情深意切、谆谆诱导,一开始就送金箍与他戴并弄个什么《紧箍咒》来拘束他,这明显是先要把孙悟空牢牢控制住,意思是任你以后跑到天涯海角也逃不了我观音的掌控才行。从送金箍儿一节上就已经看出观音的私心,如来给他三个金箍是要他送取经人的, 但她却只给了唐僧一个用,另外两个都自己收留着用了。那沙和尚倒也罢了,那猪八戒是最无护佑取经之心的,一路上若不是唐僧和孙悟空联手对其软硬兼施的弹压,恐怕要被他散伙散个七八回。举个小例,在《西游记》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 魔王还归大道真)中,悟空和八戒在和那个象魔打斗时孙悟空被那妖怪一口吞吃了,只落得猪八戒一个人跑了回来,“却说三藏在那山坡下,正与沙僧盼望,只见八戒喘呵呵的跑来。三藏大惊道:“八戒,你怎么这等狼狈?悟空如何不见?”呆子哭哭啼啼道:“师兄被妖精一口吞下肚去了!”三藏听言,唬倒在地,半晌间跌 脚拳胸道:“徒弟呀!只说你善会降妖,领我西天见佛,怎知今日死于此怪之手!苦哉,苦哉!我弟子同众的功劳,如今都化作尘土矣!’那师父十分苦痛。你看那 呆子,他也不来劝解师父,却叫:“沙和尚,你拿将行李来,我两个分了罢。”沙僧道:“二哥,分怎的?”八戒道:“分开了,各人散火。你往流沙河,还去吃人;我往高老庄,看看我浑家。将白马卖了,与师父买个寿器送终。”长老气呼呼的,闻得此言,叫皇天,放声大哭。且不题。”从这一节可以看出,那个呆子(猪八戒)实在是个不长进的夯货。此处八百里狮驼岭已是离西天不远了,西天路已走了大半,路上吃了多少辛苦不说,孙悟空刚一被抓,他就要分家散伙,由此可见与孙悟空的忠正一心相比,猪悟能最需要从唐僧那儿领个金箍来,但观音姐姐却偏偏就没给,这明显是对猪八戒打心眼里就没放心上,也说明她对唐僧取经这件主要政治任务也没太当回事,在观音心上头一件事就是只要孙悟空不出什么岔子就行。看来自从大闹天宫一见悟空明白真相以后,观音就一门心思念念不忘为悟空谋个好差使,以便换掉太乙散仙这种不入流的暂住户口,步入上层受万人供奉的菩萨和佛等的中产阶级主流阶层,有个稳定职缺。这也是普天下父母对子女的期盼,可怜天下父母心,观音也不能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