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体遗址
A. 中国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在什么地方
在西藏稻城,古名复稻坝,藏语制意为峪沟口宽阔之地。稻城最高海拔6032米,最低海拔2000米,县城海拔3750米,为藏族聚居地,此外有汉族、纳西族、回族等民族。稻城高原由横断山系的贡嘎雪山和海子山组成。北部高原区-----海子山自然保护区,稻城河。海子山海拔3600---5020米,高差1420米。丘状、冰蚀岩盆和断陷盆地遍布于高原上,是中国最大的古冰体遗迹,即“稻城古冰帽”。海子山草原辽阔,冰蚀地形十分发育,冰蚀岩盆随处可见,共有海子孙1145个,规模和数量都是我国独一无二的,是研究第四纪冰川地貌的重要基地。海子山怪石林立,大小海子星罗棋布,自然景色绚丽磅礴。中部山原区----波瓦山、赤土河。波瓦山山势雄秀,四季景色分明。南部高山狭谷区----俄初山、东义河。俄初山海拔5140米,藏语意为“闪光的山”。它高峻而巍峨,挺拔却不失俊俏,像一位美貌仙子端坐云霓。
B. 第四纪大冰期体是什么时候
第四纪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
【时间】:
第四纪大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是地球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冰期。
第四纪大冰期约从距今200万年前开始直到现在。当冰期最盛时在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纬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估计当时陆地有24%的面积为冰所覆盖,还有20%的面积为永久冻土层,这是冰川最盛时的情况。在这次大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别被称为冰期(glacial eppoch)和间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
一般认为现在的地球正处于间冰期。根据对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区中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在中国也发现不少第四纪冰川遗迹,定出4次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候也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目前正处于一个相对温暖的后期。第四纪大冰期中冰川有数次扩张和消退,第四纪大冰期比前两次时间要短,现在的气候也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纪大冰期应该并未结束。
第四纪大冰期实际上并不局限于第四纪,早在第三纪就已经开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次数和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体时间也有争议,南极的冰川发生的时间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两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经形成了大冰盖。冰期在国际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山为标准,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期曾经被划分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贡兹冰期这四次冰期,后来又发现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贝冰期,其中最晚的玉木冰期研究的最详细。最后一次冰期在世界各地的时间相差不大,大约在一万多年前结束。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冰川的面积为4714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2%,整个加拿大和北欧都在冰盖的覆盖下,冰川消退之后,留下了大规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兰都成了“千湖之国”。
第四纪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为改观,但并未造成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物种可以退却到少数“避难所”中得以生存。东亚和美国东部都是“避难所”,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物种,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阻碍了物种的南迁,因此欧洲的生物种类比中国要少得多。第四纪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在地球上消失,现在很多学者相信,它们的灭绝不是冰期的结果而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一直到1. 65万年前,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开始】:
第四纪大冰期实际上并不局限于第四纪,早在第三纪就已经开始。世界各地的冰期和间冰期的次数和时间并不完全相同,每次冰期的具体时间也有争议,南极的冰川发生的时间要比北半球要早得多,在两千多万年前的中新世就已经形成了大冰盖。第四纪大冰期的划分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的山岳冰川的研究,分为5个亚冰期。
【冰期(亚冰期、副冰期)与间冰期(亚间冰期、副间冰期)】:
在第四纪冰期中,气候变动很大,冰川有多次进退,分为4个冰期(glacial eppoch)和3个间冰期(interglacial eppoch)。第四纪大冰期在国际上的划分以阿尔卑斯山为标准,根据对阿尔卑斯山第四纪的山岳冰川的研究,确定第四纪大冰期中有5个亚冰期。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冰期被划分为玉木冰期,里斯冰期,民德冰期和贡兹冰期这四次冰期,后来又发现了更加古老的多瑙冰期和比贝冰期。
在我国,这一时期也相应地出现了鄱阳亚冰期(137-150万年前)、大姑亚冰期(105-120万年前)、庐山亚冰期(20-32万年前)与大理亚冰期(1-11万年前)4个亚冰期。在亚冰期内,平均气温约比现代低8°—12℃。据研究,在距今1.8万年前为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年平均气温曾经比现在低10℃~15℃,冰川面积达4700万——5200万平方公里,占陆地面积的32%。冰层厚达1000米,海平面下降了130米。
而间冰期时,气候转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其中在两个亚冰期之间的亚间冰期内,气温比现代高。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10℃以上,低纬度地区约比现代高5.5℃左右。覆盖在中纬度的冰盖消失,甚至极地冰盖整个消失。在每个亚冰期之中,气温也有波动,例如在大理亚冰期中就至少有5次冷期(或称副冰期),而其间为相对温暖时期(或称副间冰期)。每个相对温暖时期一般维持1万年左右。
【最后一次冰川运动的结束】:
一直到1. 65万年前,全球的冰川开始融化,大约在1万年前大理亚冰期(相当于欧洲的武木亚冰期)消退,北半球各大陆的气候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基本上形成为现代气候的特点。
第四纪大冰期比前两次时间要短,现在的气候也比历史上很多时期要寒冷,因此第四纪大冰期并未结束,一般认为现在的地球正处于间冰期。
【冰川分布范围】:
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在北半球有三个主要大陆冰川中心,即斯堪的那维亚冰川中心:冰川曾向低纬伸展到51°N左右;北美冰川中心:冰流曾向低纬伸展到38°N左右;西伯利亚冰川中心:冰层分布于北极圈附近60°—70°N之间,有时可能伸展到50°N的贝加尔湖附近。估计当时陆地有24%—32%的面积为冰所覆盖,面积达4714万平方公里,还有20%的面积为永久冻土层。
【影响】:
第四纪大冰期最盛时,整个加拿大和北欧都在冰盖的覆盖下,冰川消退之后,留下了大规模的湖泊群,所以加拿大和芬兰都成了“千湖之国”。第四纪大冰期使地球上的面貌大为改观,但并未造成大规模的集群灭绝,物种可以退却到少数“避难所”中得以生存。东亚和美国东部都是这样的“避难所”,保存了比较多的古老物种,而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阻碍了物种的南迁,因此欧洲的生物种类比中国要少得多。第四纪末有很多大型哺乳动物在地球上消失,现在很多学者相信,它们的灭绝不是冰期的结果而可能是人类活动造成的。
【遗迹】:
第四纪冰期的遗迹很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峡湾,北欧、中欧、北美洲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
【地球还处于大冰期?】
现在,我们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与间冰期之间。
据国外媒体报道,二氧化碳被当今人士视为是一种祸害,认为它导致了全球变暖,但是科学家们最新研究发现它曾经是拯救地球的功臣,是它使地球免于遭受象火星一样的冰冻,这一结论是美国天文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最近研究发现的。研究员们是在分析了地球上最古老的水成岩化石后得出的这一结论。科学家们称,在地球还年轻的时候,正是由于大量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免于遭受全球冰冻的灾难,那个时候,二氧化碳使得地球的温度上升。
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大约在37.5亿年前拯救了地球,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已经被发表在了最新一斯的地下《地球与行星科学》杂志上。负责这项研究的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助理教授尼克拉斯•多普尔斯(音)称,这项新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地球的怎样从被冰冻的厄运中解脱出来的。此前曾有研究表明远古的地球上就存在着液态水,但是来自太阳的微弱的热量不足以使这些水保持液态,这些水为什么能保持下来一直是一个谜。这项研究成果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正是由于二氧化碳的存在才使得地球更为温暖,这些液态水才得以保存。科学家们在研究中还发现远古的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要远远高于今天的地球大气。多普尔斯称,“我们现在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远古的地球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相当丰富,这些二氧化碳也许就是使地球免遭冰冻的主要原因,火星就是因为少了这些二氧化碳而变成了现在的冰雪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二氧化碳就象是一种行星的温度调节计,在地表温度低的情况下,它与岩石之间的化学反应就会减少,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会增多,这样有利于保持行星的温度。”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减少,是裸露的新生岩石与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的无机成因和植物光合作用的有机成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光合作用并不是碳循环的唯一途径。事实上,大冰期都是发生在造山作用之后,如,石炭-二叠纪大褶皱之后的石炭-二叠纪大冰期,第三纪大褶皱之后的第四纪大冰期。现在,我们仍处于第四纪大冰期中的亚冰期与间冰期之间,温室气体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一旦冰期来临,缺乏能源的人类将面临死亡的威胁。与温室效应造成的沿海城市被淹相比,这是比魔鬼还凶恶的死神。
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考古学家对132种灭绝啮齿动物的8万颗化石牙齿进行研究后震惊地发现,地球绕太阳的轨道每隔250万年左右就会从圆形变成椭圆形,这一变动将使地球进入超寒冰河时代,造成生物大灭绝。由于人类已在地球上出现了25万年,所以人类最多再延续225万年,就会迎来下一个超级寒冷的冰河时代,造成人类大灭绝,而一种能够抵御极度寒冷的新种类巨鼠将可能统治地球。据报道,在地球历史上曾出现过好多次无法解释的哺乳动物大灭绝现象,和小行星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的大灾难不同的是,这些哺乳动物大灭绝现象往往每隔250万年就会重复一次,造成此前的哺乳动物大部分突然消失,而新种类的哺乳动物又将会渐渐诞生。一些考古学家怀疑这些灭绝的哺乳动物是被其他生物消灭了,还有科学家认为气候剧变造成了生物大灭绝。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考古学家简•万•达姆通过对过去2200万年中已经灭绝的132种啮齿动物的8万颗化石牙齿进行了研究分析,这些史前灭绝的哺乳动物包括松鼠、老鼠、海狸、野鼠等,它们曾生活在2450万年前到250万年前,但只有少数种类幸存到了今天。达姆研究发现,地球上每隔250万年就会出现一次哺乳动物大灭绝,而同时,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从接近圆形变成椭圆的周期,也是大约240万年左右,而地球的轴心度也每隔100万年就会变动一次。达姆相信,正是地球轨道的变动和轴心变化的重合造成了哺乳动物的大灭绝现象,这一变动周期正好是250万年左右。达姆在《自然》杂志上撰文称,当地球的轨道接近圆形时,地球上的气候将更稳定,而当地球的轨道进入椭圆状态时,地球上的气候将变得更极端,最后形成寒冷的冰河时代,造成大多数生物无法幸存下来。如果人类在225万年后走向终结,而一种能够抵御极度严寒的新种类巨鼠将会生存下来,成为地球的主宰,而地球上产生一种“新人类”的可能性也将微乎其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