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1千遍西游记

1千遍西游记

发布时间: 2021-01-12 03:33:23

① 西游记中的人物

菩提祖师,小说《西游记》中教授孙悟空本领的师父。
菩提祖师,乃是海外老仙。他隐居深山,不露头脚。虽法力无边,却是无人知晓。这位大仙只用了三年功夫就使孙悟空学会了长生不老术,七十二变和筋斗云的本领。这对悟空今后大闹天宫的,以至最后成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谁是菩提祖师】
[编辑本段]

一.《西游记》中隐藏着线索

《西游记》里孙悟空的师傅——菩提祖师,是一个世外神仙。由于孙悟空在三星洞里修了7年道,习了3年武就把灵宵宝殿揭了个底掉,因此有很多人对他的师傅普提祖师产生了极大的兴趣。那么此人究竟是谁?在《西游记》中就连一点线索都没有留下吗?答案是否定的。

先让我们看看菩提祖师的住所。菩提祖师隐居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中。“灵台方寸山”取首尾二字就是“灵山”,“斜月三星”乃是天上之物,暗指“天空”。把他们合起来就是:“天上灵山”。而我们知道如来佛祖恰恰就住在西牛贺洲“天竺灵山”的大雷音寺内。这两座山名如此相像,这真的是巧合吗?菩提祖师与如来佛祖会不会有什么关联?

当孙悟空第一次见到菩提祖师时,吴承恩是这样描绘的:“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见《西游记》第一回)。可见,菩提祖师也是西方的一位尊者。而菩提乃是西方佛教的象征。难道这就意味着菩提祖师是佛非道吗?如果他是佛,那他为什么对道教文化了如指掌呢?如果他是道,为什么又有“西方妙相祖菩提”之说呢?

这有什么奇怪的,佛已经超越了六道轮回,既然是佛,尽虚空遍法界没有不明了的。化身无量无边,去度众生。慈航道人不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吗?佛度人不一定是以佛的身份,可以是出家,可以是在家,可以化身男子,可以化身女人。总之,度人是讲善巧方便的。

二.《封神演义》寻答案

在《西游记》中,我们无法破解菩提祖师身份之谜。但我们知道《西游记》里的人物是与《封神演义》中的角色是紧密相关的。这一点,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西游记》里的菩提祖师给人的感觉是佛道一体。而在《封神演义》中恰恰就有一个似佛非佛的道教——西方教的存在。西方教中有两位教主,法力无边神通广大。曾经帮助太上老君和元始天尊大破通天教主布下的“诛仙阵”和“万仙阵”。堪称《封神演义》的两大顶尖高手。他们一位叫做接引道人,一位叫做准提道人。

1.接引道人 VS 如来佛祖

接引道人住在西方极乐之乡,身高丈六,面皮黄色。不禁让人想起了《西游记》中已经修成丈六金身的如来佛祖。两人相貌如此相似,并且都在掌管西方极乐圣地。难道他们是一个人吗?那就让我们看看两位作者对两位角色的描述吧。

a.以下段落截自《封神演义》第七十八回:

接引道人如准提道人之言,同往东土而来。只见足踏祥云,霎时而至芦篷。广成子来禀老子与元始曰:“西方二位尊师至矣。”老子与元始率领众门人下篷来迎接。见一道人,身高丈六。但见: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祥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说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清闲极乐是西方。

话说老子与元始迎接接引、准提上了芦蓬,打稽首,坐下。

b.再看看《西游记》中第七回对如来的描述:

只见赤脚大仙又至。向玉帝前俯囟礼毕,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诗曰:

大仙赤脚枣梨香,敬献弥陀寿算长。

七宝莲台山样稳,千金花座锦般妆。

寿同天地言非谬,福比洪波话岂狂。

福寿如期真个是,清闲极乐那西方。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前谢宴。

c.在《封神演义》里,还有这么一段:

接引道人顶上现出三颗舍利子,射住了戮仙剑。那剑如钉钉一般,如何下来得。西方教主进了戮仙门,至戮仙阙立住。

诸多因素表明,接引道人就是若干年后建立佛教的如来佛祖。西方教便是佛教的前身。

2.准提道人 VS 菩提祖师

我们再来看看两部作品对另外二人的评价如何:

a.准提道人第一次露面,见《封神演义》第六十一回:

文殊广法天尊听得脑后有人叫曰:“道兄剑下留人!”广法天尊回顾,认不得此人是谁;头挽双髻,身穿道袍,面黄微须,道人曰:“稽首了!”广法天尊答礼,曰称:“道友何处来,有甚事见谕?”道人曰:“原来道兄认不得我,吾有一律说出,便知端的: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道人曰:“贫道乃西方教下准提道人是也。”

b.菩提祖师首次亮相,见《西游记》第一回:

见那菩提祖师端坐在台上,两边有三十个小仙侍立台下。果然是:

大觉金仙没垢姿,西方妙相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封神演义》中的准提道人是一个开明人事。他多次来再东土度化有缘人。对东方道教颇为了解。而他又是西方教的二教主。对佛学文化自然更是了如指掌。《西游记》中的菩提祖师,似佛似道。名出菩提,身行道家。可见他与西方道教渊源极深。他们一个掌教于西方极乐之乡,一个隐居在西牛贺洲教徒。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三 答案揭晓

种种迹象表明,菩提祖师就是准提道人。只是后来西方教并入(或说化成)佛教,接引道人更名为如来佛祖统领佛门弟子,准提道人改名为菩提祖师,退隐山林,修身养性去了。

【人物特色】
[编辑本段]

较之《西游记》中其他神佛仙圣,须菩提祖师至少表现出了三样鲜明的特色。

其一,如前所述,他法力高超、神通广大,但他的法力和神通,却不止限于高超和广大,更凸现在一个“博”字、突出在兼容并包上。我们看,他开讲大道能够“说一回道,讲一会禅”(第二回),他可以传授给孙悟空“道”字门中三百六十傍门的神通,并能使孙悟空“皆成正果”(第二回)。这般兼容三教九流的神通,是《西游记》中其他神仙都难以望其项背的,——即便是如来佛祖和太上老君,也只不过各代表一家而已。可以说,须菩提祖师虽然名气不响,却属真正的高人。

其二,较之其他神佛仙圣,须菩提祖师不给人以隔膜感,他更像一位隐在人间的“上仙”。他所居之地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孤悬于海外的西牛贺洲地界,他似乎与其他神仙并无往来(这点不同于镇元大仙这些“散仙”),与他交往的却不乏樵夫野老。如曾指引过孙悟空的那位樵夫,就蒙他传授过一曲《满庭芳》,得以在“家事劳苦,日常烦恼”时念念,“一则散心,二则解困”(第一回)。他座下的弟子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第一回),但细算起来,不难发现其中绝大多数当是俗子凡夫。是以,须菩提祖师虽然法力通天,却并不给人以高不可攀、触不能及之感,他更像一位隐在世间的高士、圣人;这也成了须菩提祖师与《西游记》中其他神仙最大的不同。

其三,须菩提祖师表现出了几分“刑天之志”,至少,是在心中认同了这份“不平”。如书中所言,须菩提祖师对孙悟空的前后因缘了如指掌,知道传授给他神通,他学艺有成后“这一去,定会不良”(第二回),却仍没有将孙悟空拒之门外。试想,假若须菩提祖师顾忌天廷地府的威仪、将仙界的金科玉律奉为圭臬,他何所取而非如此不可呢?虽然,他也曾告诫孙悟空不要讲出他来,但在骨子里却未尝不会因有这样的徒弟而欣慰,不会为孙悟空的那番作为而振奋。和他的弟子孙悟空一样,须菩提祖师当也属仙界的一个“另类”“异数”,只不过,他表现的不如孙悟空那样张扬、那样义无反顾罢了。并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须菩提祖师是一位真正的“世外高人”,他虽隐于世外、人间,骨子里却有一股“不平”之气(至少是包容、认可了这种“不平”之气)。这般形象和气质,绝似人间的高士、大隐。由此,笔者以为,在作者吴承恩的笔下,须菩提祖师缘是人间隐士的化身;在他的身上,寄寓了作者对高士、大隐由衷的敬佩和神往,也流露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难酬壮志的愤懑。

【吴承恩为何要塑造这样一位隐士的形象】
[编辑本段]

我们都知道,《西游记》写的是神怪世界,包罗的却是人间万象。玉皇大帝的昏愦狭隘,地府龙宫的骑强懦弱,甚或各路大神的多有“小处”和仙界、佛界的诸多阴暗面,无不是人间黑暗和腐朽的写照。但是,面对这样的世道,单凭一己薄力是无法改变的。真正的高洁贞士只能空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慨叹,很自然地会萌生与其身处泥中,真不如隐入桃源博得内心的平和、干净的念头。由此,须菩提祖师便应运而生,他的高卓、脱俗、不受世之羁绊、不染世之污垢,正反映出了同处“浊世”的作者的理想和寄托。然而,作者毕竟是位读书人,有过兼济天下、造福苍生的信念和追求,他虽然决意退而独善其身,但先前的信念和追求却并非一时即能搁舍。是以,作者心底仍有一种“不平”之气,盼望还能澄清玉宇、涤荡尘垢,这就是为什么隐于尘外的须菩提祖师,会流露出这种“刑天之志”,包容了那份“不平”和“逆骨”。原本,自古以来的隐士,又有多少是真正看破红尘、自愿隐于世外、穷其一生呢?许由、巢父毕竟只是属于极少数,最大多数的都是因为世道险恶、宦海浮沉,青云之志难遂,又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忿而归去,求得独善其身。他们缘是不能为世所用,而绝非不想为世所用,在他们心底何尝不残留着身离蓬蒿、再登魏阕的梦想呢?归隐之举,实出无奈。因此,在冷眼乱世之际,心中难免不生不平之气。“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是隐士之志、之情,又何尝不是隐士之叹、之思呢?

② 20年前的鬼畜鼻祖却成豆瓣神剧,曹荣的《西游记后传》差点被毁掉了吗

一、我一定要做动作演员

唐僧会武功?孙悟空变面瘫?八戒不懒了?佛祖转世谈恋爱?菩萨是佛祖的前世女友?佛界、天庭被一锅端了?……

这些离经叛道的人设、剧情凑在一块就成了《西游记后传》。

2000年,观众尚沉浸在83版《西游记》时,《西游记后传》就横空出世,给无数观众一个响亮的耳光:这是一部颠覆传统的电视剧。

《西游记后传》里,唐僧的性格和83版《西游记》大相径庭:不仅会武功,做事还雷厉风行,没有丝毫优柔寡断。

拍摄时,有记者谴责唐僧的扮演者黄海冰:“你把唐僧积了一辈子的阴德都给毁了”。

黄海冰回应:“《西游记后传》里的唐僧不再是一个是非不明、善恶不分的念佛人,而是一个大智大勇的高僧,他能不为佛门清理门户?”

说完,他当着记者的面舞动金禅杖,虎虎生风,相当霸气。记者吓得不敢说话。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用83版《西游记》衡量《西游记后传》,本来就有失偏颇。

金禅杖,既可以是83版唐僧的警睡之具,也可以是《西游记后传》版唐僧的杀人兵器。

③ 西游记作者简介

吴承恩(1500年—约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汉族,淮安府山阳县人。吴承恩著有《西游记》、《禹鼎记》、《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吴承恩的诗文多散佚,有后人辑集的《射阳先生存稿》4卷存世。

吴承恩一生官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和愤懑。他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吴承恩还写过一部短篇小说集《禹鼎志》,不过已经失传,只能看到一篇自序。

吴承恩50岁左右,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才得以正式创作《西游记》。

(3)1千遍西游记扩展阅读:

吴承恩的写作特点

吴承恩与明代前后七子同时代,其文艺思想与他们相近, “汝忠谓文自六经后,惟汉魏为近古,诗自三百篇后,惟唐人为近古;近世学者,徒谢朝华而不知蓄多识,去陈言而不知漱芳润,即欲敷文陈诗,难矣” 。 “此论则比何﹑李通达得多,故其诗作,多自胸臆出之。

他在 《花草新编序》 中说: “重其人兼重其言,惟其艺不惟其类。 丽则俱收,郑卫可班于雅颂;洪纎并奏,郐曹无间于齐秦。” 强调文学创作的实绩,重视艺术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 “丽” ,美也,艺术形式美是其价值之所在。这就突破了明前后七子的复古主义文学观,独树一帜,倡导文艺创作的 “情”“挚” ,追寻 “奇”“丽” 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吴承恩—网络

④ 西游记大闹天宫原书内容

得《西游记》大闹天宫的话,它那个元素的内容还是写的比较精彩的,这个话有点太多了,说不完。

⑤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人生是什么__就是人的生活。也就是首先必须生活着.生活着,就必须吃饱穿暖,要想吃饱穿暖,就必须努力学习和工作.不然,就象你现在的状态,无聊,苦闷.关键的是你必须先做起来.
生活有精彩的,也有简单的,有快乐的,也有痛苦的,就看你是怎么理解生活的本意。欲望与现实之间的落差,往往带来的是烦恼,欲望难以克制,但生活方式可以把握,我们想快乐,就必须简单生活,不折腾,简单就是幸福。尽心尽力做事就是成功。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面对人生,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受,孤单不一定不快乐,得到不一定会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有,转身不一定最软弱,别急着说别无选择,别以为世界只有对与错,很多事情的答案都不止一个,所以我们有路可以走,你能找个理由难过,也可以找个理由快乐! 懂得放松的人找到轻松,懂得遗忘的人找到自由,懂得关怀的人找到朋友,天冷不是冷心寒才是寒,心中有爱才不会孤独!

人生短暂,所有一切都是过眼烟云。生,是偶然,死,是必然。何苦为一些不必要的人、事、情、心苦苦追问?得到了又如何?得不到又如何?

生是一次偶然,死是一次必然!

活着的过程,这就是人生!

不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对的

只要求自己走出的每一步都是无悔的 人生足以!

在活着的时候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让自己过得充实一点!.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走一回,就好好地活上他一回!

活着一定要属于自己的“目标”和“梦想”给自己的人生划上几道色彩!

要是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就想想 自己 给自己一个交代 给父母 朋友 心里最爱的那个他/她一个交代!

然后在好好享受夕阳美

傻笑一下 给自己人生画上一个完美..!

⑥ 西游记五十到六十回概括

1、第50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

悟空以金箍棒画一阻妖之圈,让唐僧等坐在圈内,便去化斋。唐僧三人不耐等候,遂出圈行至前方人家,误入独角兕大王之魔洞。悟空忙赶去与魔交战,却被那魔抛出一个圈子,将金箍棒套去。

2、第51回:心猿空用千般计水火无功难炼魔

悟空上天查访那怪来历无果,先后请来托塔天王父子、火神、黄河神等助战,皆未取胜。悟空发怒,以毫毛变出三五十小猴,又被套走,悟空变苍蝇飞入洞,拿起金箍棒一路打了出去。

3、第52回:悟空大闹金<山兜>洞如来暗示主人公

悟空变成促织入洞,拿了诸神被套去的兵器出来,又被那怪使圈子套走。如来佛遣十八罗汉来,亦斗怪不过。

一罗法言,如来曾示意去问太上老君降怪之法。悟空请来老君,用芭扇出那怪三相,原来是老君座骑青牛,其圈为老君的金刚琢。

4、第53回:禅主吞餐怀鬼孕黄婆运水解邪胎

孙悟空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途中遇到一条清澈的小河阻挡,便拜托一位妇女送他们过河,但唐僧和八戒在渡河后觉得口渴,于是喝了河里的水,谁知那河水喝了便有了胎气,令唐僧和八戒腹痛。

听当地的人说,只要喝了解阳山的水,才可解胎气。巧的是,解阳上看门的那个仙人,竟是之前孙悟空得罪的牛魔王的兄弟,红孩儿的舅舅,于是一场大战便开始了。

5、第54回:法性西来逢女国心猿定计脱烟花

唐僧和徒弟们到了西女儿国,女儿国国王看中了唐僧,要招他做王夫,唐僧坚执不肯。悟空让唐僧先敷衍上,日后再救他。

可是女儿国国王在跟唐僧缠绵的时候蝎子精出现,并抓走了唐僧要跟他成亲。悟空、八戒去挑战,被蝎子精的倒马毒刺伤,这时昴日星官赶来,杀死蝎子精,师徒四人与女儿国交换了通关文牒,离开了女儿国。

6、第55回:色邪淫戏唐三藏性正修持不坏身

三徒赶至一座高山,见山中有洞。悟空变峰入一山洞,正逢女妖挑逗唐僧,与怪相斗,被螫头部。八戒被螫了嘴。

最后,孙悟空上天从光明宫搬来昴日星官,昴日星官等悟空诱出蝎子精,立于山坡上,现出本相,原来是一只双冠子大公鸡,对着妖怪一声啼鸣,此怪即时就现了毒蝎本相。昴日二声啼鸣,毒蝎浑身酥软,死在坡前。

7、第56回:神狂诛草寇道迷放心猿

唐僧被一伙强盗吊在树上,悟空救下唐僧,打死二人,当晚,住到一个老人家,老人的儿子与强盗发现悟空,便欲谋财报仇。

老人报信,师徒走脱,强盗追来,被悟空打得死伤伤,老人之子亦被割下头,唐僧大惊,先念起紧箍咒,使悟空疼痛难忍,又赶走了他。

8、第57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假猴王水帘洞誊文

悟空去见观音被留。假悟空打倒唐僧,抢去包袱。在花果山念包袱内的文牒,并声言自己将去西去天取经,沙僧见了,去南海拜见观音。忽见悟空在旁,于是掣杖便打,并向观音述说自己所见。观音遣悟空沙僧同去花果山。

9、第58回:二心搅乱大乾坤一体难修真寂灭

悟空见假悟空而发怒,两个舞棒在空中恶战,真假难辩。如来认出假悟空是六耳弥猴,使他现了原身。悟空一棒将其打死,又被观音送回唐僧处。

10、第59回:唐三藏路阻火焰山孙行者一调芭蕉扇

唐僧师徒路过火焰山,须得芭蕉扇搧灭山上八百里火焰方能通过。此扇在牛魔王之妻铁扇公主手中。

而在此之前,孙悟空与牛魔王之子红孩儿作战,并请来观音将其降服;又与牛魔王之弟如意真仙大战一场,因而更增加了双方的仇恨。

果然,孙悟空前去借扇时,铁扇公主挟恨不予,还将他煽出五万里外。孙悟空从灵吉菩萨处讨得定风丹,又变作小虫子,钻入铁扇公主腹中,迫使她交出扇子,这是一调,这一调所得是把假芭蕉扇,煽得火光更旺百倍。

11、第60回:牛魔王罢战赴华筵孙行者二调芭蕉扇

灵吉菩萨得知实情,给他一粒“定风丹”再去借扇。公主又用扇扇他,悟空口含定风丹,一动不动。公主害怕忙回了洞府,闭门不出。

悟空变作一只小虫,飞入洞中,钻在茶沫之下,随茶水被公主喝入肚腹之中,拳打脚踢,来回翻腾,公主腹中疼难忍,答应借扇,但给的是一把假扇。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