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广河县齐家文化遗址公园

广河县齐家文化遗址公园

发布时间: 2021-01-12 08:43:42

① 什么是齐家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黄河上游地区的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1924年在甘肃广河齐家坪首先发现而得名。年代为公元前2000~前1900年。分布在甘肃、青海省境内的黄河及其支流沿岸阶地上 。共发现遗址350多处。居民经营农业 ,种植粟等作物 ,使用骨铲、穿孔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饲养猪、羊、狗与大牲畜牛、马等。制陶业发达,双大耳罐、高领折肩罐和镂孔豆等为典型器物。已出现冶铜业,有铜刀、锥、镜、指环等一类小型红铜器或青铜器。住房多是方形或长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屋内地面涂一层白灰面,光洁坚实。氏族公共墓地常位于居住区附近,流行长方形土坑墓,有单人葬,也有合葬,以陶器与猪下颌骨等为随葬品。出现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的成年男女合葬墓,其葬式是男性仰身直肢,女性侧身屈肢面向男子。这表明当时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女子降至从属境地。反映出当时已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婚姻形态为一夫一妻制和一夫多妻制。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私有制的产生,打破了贫富均等的状态,人类有了贫富差别以及人与人之间社会地位的高下之分,男人在社会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时候便出现了阶级和军事民主制。墓葬反映了齐家文化中这些社会生活状况。
目前已发现的齐家文化墓葬共约八百多座。其中秦魏家的成年男女二人合葬墓,其中男性为仰身直肢女性则位左,侧身、肢面向男性;在皇娘娘台的成年一男二女的三人合葬墓里,男性仰身直肢位于中间,二女分列左右,屈附其旁。这些合葬墓表明齐家文化中的婚姻状况已由多偶婚制过渡到一夫一妻制,只有少数富裕的人家中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生活,同时也说明男子在社会上居于统治地位,而女子却降至从属和被奴役的地位。
齐家文化中还存在以人殉葬的习俗,殉葬者都是奴隶和部落战争中的受害者。殉葬这一恶俗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差别与阶级分化。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也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如皇娘娘台墓葬的随葬器物,陶器少者一两件,多达37件,玉石璧少的只有1件,多者83件。这种情况表明,首先齐家文化中以冶金业为主导的手工业在不断地增长,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其次也说明社会内部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阶级出现,私有制产生,原始社会将要崩溃,齐家文化进入军事民主制阶段。
齐家文化的命名
齐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最早发现于古河州的太子寺,公元前300年左右大夏人活动的中心。据史载广河县在东晋十六国时设置大夏县,经历北魏、周、隋、唐,县址在今县城西北约5公里处。广河古称太子寺。太子寺有着各种神奇美妙的传说。相传秦王嬴政太子扶苏曾监军驻此修了座寺院,后来民间称太子寺。清设太子寺城州判。广河县东有洮河水环绕,西有大夏河、广通河,南接茂密的太子山森林。公元1924年,考古工作者在洮河西岸的广河县齐家坪惊奇地发现了旧石器时期文化,并命名为“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玉器,早在上个世纪之初已伴随着齐家文化的发现而面世了。不过,比起对红山玉器、良渚玉器乃至石家河玉器、含山玉器来,对齐家文化玉器的认识与重视,似与这发现的历史和它应有的地位还很不相衬。
齐家文化具有产生大量精美玉器的背景和条件。考古学上的齐家文化,为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甘肃广河齐家坪遗址而得名。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陕西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和宁夏部分地方,其年代在距今四千年前后。此前,学术界公认的文化特征主要有二,一是有一群独具特征的陶器,二是出现了红铜器和青铜器。今天,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还有一批独具特色的玉器,其内涵之丰富,品种之繁多,工艺之精美,令人折服。当为齐家文化乃至西北原始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在齐家文化前面有丰富多彩、极富特色而历经一千多年发展的马家窑文化。马家窑文化先民们的原始手工业不仅有制陶、木作、纺织和石器制造,而且生产了中国最早的青铜器;同时,还创造了陶祖(男性生殖器)、人形、动物形陶塑、陶制房屋模型和成组人物舞蹈绘画以及用墨笔书写的上百种符号等等。在马家窑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齐家文化,怎么不会比马家窑文化“更高、更强”呢!还因为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齐家文化的分布范围内外均有十分丰富的玉矿,古人说的“昆仑玉”,今天我们说祁连山玉等,就在这里。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条件下,齐家文化先民们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玉器,便是很自然的了。
在齐家文化分布范围内,尤其甘、青境内,据了解,比起上述收藏的齐家玉来,近年还出土有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美的齐家文化玉器。其器类在三十种以上。除了常见的品种之外,发现有许多新的品种。如礼器玉琮,除形制各异、大小不等的素面纹琮外,还有竹节纹琮、弦纹琮,更有在琮的一端、射孔之上装饰有或牛、或羊、或熊、或虎等浮雕纹饰的兽首或兽面纹琮、人面纹琮或琮形器。兵器有戈、矛、刀、钺、戚,个别的兵器上还嵌有一枚或几枚绿松石;装饰品有各种玉佩饰、坠饰、发箍等。更有值得我们惊讶的是,在收藏家和古玩店里先后见到数件圆雕玉人立像,性别有男有女,尺寸从十几厘米到超过半米高不等,古朴而生动,有的雕像在各器宫部位嵌有多颗绿松石。这类雕像或许是作为膜拜的对象而制作的。还有各种多孔形器,许多多孔形器雕成扁平的鸟形、兽面形或鸟兽变形图像。众所周知,这中间的许多珍贵品,目前都收藏于各地的古玩收藏家手中或古玩店里。
齐家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主要是甘肃、青海本地的玉,还有新疆和田玉。有人估计大约是7与3的比例,即百分之七十是本地玉,百分之三十是和田玉。在齐家文化圈内的甘肃临夏----榆中境内的马寒山和酒泉等地,有墨绿色、艾青色、豆绿色玉材以及属蛇纹石鸳鸯玉和试金石类黑色石材。陇西的鸳鸯沟即出鸳鸯玉。齐家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如斧、锛、凿等,便主要选用本地玉,一部分工具还直接选用接近石质或玉内含有较重石质的材料。但齐家文化玉器已有相当数量是由新疆和田玉制成。一般说来,礼器类的琮、璧、环、璜、钺、刀、璋等,都选择玉质滋润、色泽纯美的本地玉或和田玉。和田玉的发现与运用当早于齐家文化,但大量用来制作礼器和部分工具,当始于齐家文化。

② 参观广河县齐家文化博物馆作文500字

参观博物馆有感

今天爸爸带我去参观了宣化博物馆,使我见识到了许多的名胜古迹以及悠久的历史文化,作文 博物馆游记.
我们买票后,首先去了一厅.进入屋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缩小比例的模型城池,旁边写着六个大字——宣化明请城廓,反映的是宣化明清时期的城市轮廓,以及当时的各种古城建筑.里面有文清宫、玉皇庙、米市街…….再往里是百姓安居的地方,旁边则都是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个不同方位的城门.
再往里走,就是一排排陈列文物的橱窗了.就见其中一个橱窗里陈列着一个和足球差不多一样大的蛋.看了下边的文字介绍,才明白这是远古时期的鸵鸟蛋,在2004年刚刚出土.接下来,又看到的是古人们利用武器捕捉野牛时的情景,而那时野牛的角,足有一只猪的大腿那样粗.而其中最让我感到好奇的是里面介绍的翁葬——就是用2、3片较大的陶瓷作成翁棺,里边是空的,把死了的婴儿或小孩放进去,然后再埋在地下,大多都埋在居民户附近.爸爸在一旁聚精会神的看,而我却在走马观花,小学六年级作文《作文 博物馆游记》.不一会儿,就到了二厅,走着走着一个貌似木乃伊的木头小人把我迷住了,仔细一看介绍,原来是古时候的夫妻死了后合葬存放骨灰的东西.后来,我又看到了一个被箭射中的战俘的头骨…….不知不觉中,我们就来到了第六厅,第六厅主要介绍的是解放以前的落后面貌以及当时的火车、汽车等和改革开放以后宣化的新发展和新变化.
时间过的真快,一眨眼间,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博物馆到下班的时间了,我们不得不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六厅.
博物馆真有趣,它不但给我带来了乐趣,还让我增长了许多知识,让我体会到了其中深厚的文化积淀.

③ 中国出土了哪些绿松石的宝物

我国早在旧石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石质装饰物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新石器中晚期,出现了大量的石质工具、玉器和宝玉石工艺品,如用岫玉、绿松石等制成珠、环、坠、镯等。

绿松石简称“松石”,因其形似松球而且色近松绿而得名,而且绿松石颜色有差异,多呈天蓝色、淡蓝色、绿蓝色、绿色。

绿松石质地不很均匀,颜色有深有浅,甚至含浅色条纹、斑点以及褐黑色的铁线。致密程度也有较大差别,孔隙多者疏松,少则致密坚硬。抛光后具柔和的玻璃光泽至蜡状光泽。

绿松石犹如上釉的瓷器为最优。如有不规则的铁线,则其品质就较差了。白色绿松石的价值较之蓝、绿色的要低。在块体中有铁质“黑线”的称为“铁线绿松石”。

如在河南省郑州大河村距今6500年至4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就有两枚绿松石鱼形饰物。

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齐家文化遗址发现有嵌绿松石兽面玉璜,长36.6厘米,高6.7厘米,厚0.8厘米。玉料呈黛绿色,由和田墨玉制成,单面琢孔,璜呈弯月形,以减地手法镶嵌绿松石,留底构成兽面之轮廓。

上镶两圆绿松石为目,眼眶为璜之留底。山字形留底为嘴之外形,内镶不规则方形绿松石。四边留底为边框,孔为单面开孔,因长期佩带孔已磨损为斜孔。此玉璜上镶嵌之绿松石彼此间可谓严丝合缝,密不透风。这样的工艺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产自湖北省鄂西北的绿松石,古称“荆州石”或“襄阳甸子”。湖北绿松石产量大,质量优。

如云盖山上的绿松石以山顶的云盖寺命名为“云盖寺绿松石”,是世界著名的我国松石雕刻艺术品的原石产地。此外。江苏、云南等地也发现有绿松石。

河南省偃师二里头为我国夏代都城所在地,在这里发现有绿松石龙形器,由2000余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厘米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

另外还有嵌绿松石铜牌饰、青铜错金嵌绿松石獏尊等。也均为夏朝时期的绿松石重要器物。如夏代嵌绿松石饕餮纹牌饰,通高16.5厘米,宽11厘米,盾牌形。它是先铸好牌形框架,然后有数百枚方圆或不规则的绿松石粘嵌成突目兽面。

这件牌饰位于死者胸前,很可能是一件佩戴饰品。是发现最早也是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可以说它的发现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商代妇好墓中发现有嵌绿松石象牙杯,杯身用中空的象牙根段制成,因料造型,颇具匠心。侈口薄唇,中腰微束,切地处略小于口。

通体分段雕刻精细的饕餮纹及变形夔纹,并嵌以绿松石,做头上尾下的夔形,加饰兽面和兽头,也嵌以绿松石,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将其与杯身连接。

形制和体积略同的嵌绿松石象牙杯共有两件。高30.5厘米,用象牙根段制成,形似现侈口薄唇,中腰微束。杯身一侧有与杯身等高的夔龙形把手,雕刻精细的花纹而且具有相当的装饰性,上下边口为两条素地宽边,中间由绿松石的条带间隔。

戈是商周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古称“钩兵”,是用于钩杀的兵器。其长度根据攻守的需要而不同,所谓“攻国之兵令人欲短,守国之兵欲长。”

如商代嵌绿松石兽面纹戈,长40厘米,戈的援宽大而刃长,锋较尖,末端正背两面皆以绿松石镶嵌兽面纹;胡垂直,而且短;内呈弧形,上有一圆穿,末端正背两面皆浅刻兽面纹。

陕西省宝鸡市南郊益门村有两座春秋早期古墓,其中一座墓发现了大批金器、玉器、铁器、铜器,还有一些玛瑙、绿松石串饰。

其中绿松石串饰一组,共40件,均为自然石块状,不见明显加工痕迹,大小形状不一,均有钻孔。颜色比较均匀,娇艳柔媚,质地细腻、柔和,有斑点以及褐黑色的铁线,以翠绿、青绿色为主,间有墨绿色斑。最大者长3.8厘米,宽2.9厘米;最小者长0.7厘米,宽0.6厘米。

另外,河南省汲县山彪镇发现的战国早期嵌绿松石云纹方豆,盖上为捉手,面做四方形。足扁平。通体饰云纹,杂嵌绿松石。汲县山彪镇为魏国墓地。还有发现于长清岗辛战国墓的一件铜丝镶绿松石盖豆,通高27.5厘米,口径18.5厘米。为礼器。

半球形盘,柄上粗下细,下承扁圆形足。盘上有覆钵形盖,盖上有扁平捉手,却置即为盘足。

通体饰红铜丝与绿松石镶嵌而成的几何勾连雷纹。

带钩,是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带的挂钩,带扣是和带钩相合使用的,多用青铜铸造,也有用黄金、玉等制成的。工艺技术相当考究。

有的除雕镂花纹外,还镶嵌绿松石,有的在铜或银上鎏金,有的在铜、铁上错金嵌银,即金银工艺。带钩起源于西周,战国至秦汉广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逐渐消失。

如湖南省长沙发现的战国金嵌绿松石铜带钩,长17.5厘米,宽0.2厘米。为腰带配件。钩身扁长,钩颈窄瘦,鸭形首。背部饰云纹金,镶嵌绿松石。

秦汉时的墓中,开始发现有各种镇墓兽随葬,而且其中有些就镶嵌着绿松石。这种怪兽是青铜雕塑的神话中动物形象,为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造型生动。

如镶绿松石怪兽,高0.48米,身上镶嵌有绿松石,并有浮雕凤鸟纹、龙纹、涡纹等图案。怪兽头上长有多枝利角,口吐长舌,面目可怖。在主体怪兽脊背上有一方座,座上支撑又一小型怪兽,小型怪兽口衔一龙,龙昂首,做挣扎状。

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最为繁盛的时期,上面也经常用绿松石加以点缀,使铜镜更显精美。

如唐代镶绿松石螺钿折枝花铜镜,直径20.5厘米,圆形,素缘,圆钮,钮外用螺钿饰有一圈联珠纹,整体图案用螺钿雕刻成折枝花样镶嵌于镜背之上,中间镶嵌有绿松石。镜面大,图案饱满,工艺精湛,为难得一见的唐代螺钿纹铜镜。

至明代,绿松石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首饰用品之上,如南京太平门外板仓徐辅夫人墓发现的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嵌绿松石花形金簪,长11.5厘米,簪首直径3.8厘米。金质。簪针呈圆形。

簪顶作花形,用金丝绕出6个花瓣,中间有一圆形金托,金托周围以金丝做出花蕊,托内嵌一绿松石。

清代时期,我国称绿松石为天国宝石,视为吉祥幸福的圣物,经常镶嵌于各种日常器物上。如清中期铜鎏金嵌绿松石缠枝西番莲纹香熏,高17厘米,香熏通体以贴金丝为地,嵌绿松石、珊瑚组成图案。

自口沿至胫部分别以缠枝花卉纹、莲瓣纹、缠枝西番莲纹、如意纹等装饰,两兽耳鎏金。盖部透雕缠枝花卉纹,盖纽镂雕云蝠图案。全器纹饰华丽,颜色绚丽夺目,工艺精湛,为清代宫廷用器。

清代鼻烟开始流行,各种鼻烟壶也应运而生,其中就多有用珍贵的绿松石制成的。如清代绿松石山石花卉鼻烟壶,通高6厘米,腹宽4.8厘米。烟壶为绿松石质地,通体为蓝绿色,间有铁线斑纹。扁圆形,扁腹两面琢阴线山石花卉,并在阴线内填金。烟壶配有浅粉色芙蓉石盖,内附牙匙。

嘎乌是清代的宗教用具,“嘎乌”为藏语音译,多指挂在项上的或背挎式的佛盒饰物。嘎乌内大多装有佛像、护法神像或护身符。实为随身携带的佛龛。

嘎乌的质地有金质、银质、铜质等金属嘎乌,也有木质的。

如乾隆金嵌绿松石嘎乌,又称“佛窝”,通高13.5厘米,厚度3.2厘米。是一件用纯金镶嵌绿松石、青金石的嘎乌,内装有一尊密宗佛像。龛盒上用錾刻工艺饰有精美的花纹等。

在古代人们把它与宗教联系在一起。西藏对绿松石格外崇敬,蒙藏地区喜欢把绿松石镶嵌在配刀、帽子、衣服上,是神圣的装饰用品,用于宗教仪式。

优质绿松石主要用于制作弧面形戒面、胸饰、耳饰等。质量一般者,则用于制作各种款式的项链、手链、服饰等。

块度大者用于雕刻工艺品,多表现善与美的内容,如佛像、仙人、仙鹤、仙女、山水亭榭、花鸟虫鱼、人物走兽等。

自古以来,绿松石就在西藏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被用于第一个藏王的王冠,用作神坛供品以及藏王向居于高位的僧人赠送的礼品及向邻国贡献的贡品,古代拉萨贵族所戴的珠宝中,金和绿松石是主要的材料。

许多藏人颈脖上都戴有或系上一块被视为灵魂的绿松石的项链。一个古老的传说记叙了绿松石和灵魂之间的关系:根据天意,藏王的臣民不许将任何一块绿松石丢进河里,因为那样做灵魂也许会离开他的躯体而使之身亡。

绿松石也常被填嵌在金、银、铜器上,其颜色相互辉映,美丽且富有民族特色。藏族和蒙古族同胞尤其喜爱镶嵌绿松石的宝刀、佩饰等。

另外,许多藏人都将绿松石用于日常发饰。游牧妇女将她们的头发梳成108瓣,瓣上饰以绿松石和珊瑚。对藏南的已婚妇女来说,秀发上的绿松石珠串是必不可少的,它表达了对丈夫长寿的祝愿,而头发上不戴任何绿松石被认为是对丈夫的不敬。

一方面蓝色被视为吉利,并把许多特别的权力归因于这一蓝色或带蓝色的宝石。而且,绿松石碎屑除可以做颜料,藏医还将绿松石用作药大多数藏族妇女还将绿松石串珠与其他贵重物品如珊瑚、琥珀、珍珠等一起制成的项链。有的妇女以戴一颗边上配两颗珊瑚珠的长7厘米的绿松石块为荣。

戴上这一件珠宝,对外出经商的丈夫来说,意味着身家安全。男性的饰物则比较简化,通常用几颗绿松石珠子与珊瑚串在一起围在脖子上,或在耳垂上用线系上一颗绿松石珠。在喜马拉雅地区西部,绿松石和其他一些贵重物件被直接缝在女人的衣裙或儿童的帽上。有时整个外衣的前襟都装饰上金属片、贝壳、各种材料的珠子、扣子和绿松石。据说孩子帽上的绿松石饰物还有保护孩子灵魂的作用。

同时,一些西藏同胞相信戴一只镶绿松石的戒指可保佑旅途平安。梦见绿松石意味着吉祥和新生活的开始。戴在身上的绿松石变成绿色是肝病的征兆,也有人说这显示了绿松石吸出黄疸病毒的功能。

护身符容器在当时的西藏更成为一种重要的珠宝玉器。每一个藏民都有一个或几个这种容器来装宗教的书面文契。从居于高位的僧人衣服上裁下的布片或袖珍宗教像等保护性物件。

这种容器可以是平纹布袋,但更多的是雕刻精巧的金银盒,而且很少不带绿松石装饰。

有时居中放一块大小适当的绿松石,有时将许多无瑕绿松石与钻石、金红石和祖母绿独到地排列在黄金祖传物件上。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拉萨地区和西藏中部,流行一种特殊类型的护身器:在菩萨像及供奉此像之地的曼荼罗形盒,上有金银的两个交叉方形,通常在整个盒上都镶饰有绿松石。

西藏的任何一件珠宝玉器都可能含有绿松石。金、银或青铜和白铜戒指上镶绿松石是很常见的。有一种很特别的戒指呈典型的鞍形,通常很大,藏族男人将它戴在手上或头发上,女人则喜欢小戒指。

不管是哪个西藏群体,女人还是男人,都喜爱耳垂。女人的耳垂成对穿戴,而男人只在左耳戴一只耳垂。拉萨的贵族戴的耳垂令人望而生畏,一种用金、绿松石和珍珠制成的大型耳垂一直从耳边拖到胸部。

西藏中部的妇女在隆重场合戴的一种花形耳饰,整个表面都布有绿松石。称之为“耳盾”也许更合适,因这些耳饰被小心地安置在耳前,并结在头发上或发网上。其他还有许多饰物都装饰有绿松石,如带垂和链子、奶桶钩、围裙钩、胸饰、背饰、发饰和金属花环等。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