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遗址对
⑴ 良渚文化遗址的主要遗存是____________。
良渚遗址1936年后开始被慢慢发掘。良渚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
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了将近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
良渚文化一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古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良渚古城是中国长江下游环太湖地区的一个区域性早期国家的权力与信仰中心。
⑵ 大家是怎么看待良渚文化和良渚古城遗址的
良渚地区是被誊为“中华文明曙光”的“良渚文化”发祥地。
历史悠久,人杰回地灵,良渚文化是答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石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镇(良渚街道),1959年命名,其存在年代距今5300—4300年。
良渚是中华民族和东方文明的圣地,国家文物局已正式将良渚遗址群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清单。
全镇区域面积103.1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10个社区,户籍人口9.4万,流动人口12.9万。
站在“良渚文化对中国的影响”这个高度着手,已经发现的良渚遗址,从其位置、布局和构造来看,专家认为当时有宫殿,生活着王和贵族,如今又找到了城墙,相当于良渚时的首都。
有的考古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古城的发现,有人认为中国的朝代的断代应从此改写——由现在认为的最早朝代为夏、商、周,改成良渚~
⑶ 谁发现了良渚遗址谁命名了良渚文化
1936年,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首先在良渚镇一带发现并发掘了多处史前遗址。夏鼐先生正式提出“良渚文化”的名称。
遗址特点:
1、良渚遗址空间布局上以城址为核心,分等级墓地分布于城址东北约5公里的瑶山以及城址内的反山、姜家山、文家山、卞家山等台地,城址北面2公里至西面11公里范围内则分布着外围水利系统。
2、城址是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北、西、南三面被天目山余脉围合。长命港、钟家港等古河道逶迤穿过这片城址,与城址内外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共同形成了山环水抱的选址特征。
研究价值:
1、良渚遗址所反映出来的“良渚精神”,是中国文明传统的部分之一,开创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良渚社会”。
2、良渚遗址可实证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多元一体,并真实、完整地保存,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杰出代表性的东亚地区史前大型聚落遗址。
(3)良渚遗址对扩展阅读
历史意义:
1、良渚文化以神人兽面纹为代表的纹饰和成组使用的固定形器、具有象形和表意功能的刻画符号所反映的文化形态,对后来中国社会意识和思维的发展影响深远。
2、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
3、良渚文化规模农业和大型营建工程显示当时社会剩余劳动空前增多。社会财富的非平均分配导致社会分化日益加剧并成为普遍现象,使显贵者阶层、准国家制度形成,露出后来中国宗法政治之端倪。
参考资料
网络-良渚遗址
网络-良渚文化
⑷ 良渚遗址是否能证实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的历史
良渚遗址能证实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因良渚遗址命名的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这个遗址也是中华文明的体现。良渚遗址最早发现于1936年,真实、完整地保存至今,可实证距今5000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史前社会稻作农业发展的高度成就,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东亚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空缺。良渚文化以其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明显分化的社会阶层、凝聚力量的统一信仰、神王合一的权利体系,特别是出现了城市文明等现象分析,这一史前文化已具备了早期的国家形态。
⑸ 良渚遗址是怎样成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的
2019年7月6日,我国的良渚遗址终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宣告了多年了相关人员的努力成功。
后来,在清理良渚遗址的时候,考古人员与北大碳14研究所合作,对良渚古城的城墙年代进行了测定,得出的结论是,良渚古城的年代在距今4300到4500年前,这样,良渚文明与夏朝的历史就正式对接上了,中华五千年历史也得到了证明。
⑹ 河姆渡遗址和良渚遗址什么关系
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都是以黑陶为主的原始文化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及其南部的杭嘉湖地区。最早是在1934年发现于浙江省吴兴钱山漾遗址,1936年对余杭良渚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至20世纪50年代初一直把它作为龙山文化杭州湾区的代表性文化遗存。50年代末发掘了钱山漾遗址后命名为良渚文化,至1977年明确其年代为距今4000多年至距今约5300年。由于考古发掘中没有发现重要的遗迹现象和珍贵的文物,一直认为环太湖地区的原始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1973年在杭州湾南岸的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约距今6500年以前的已经过初步发展的原始稻作农业文化遗存之后,才逐渐改变这一看法。而引起研究者对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认识,则主要是在良渚文化墓葬中发现了做工极为精致的玉器和良渚文化的土墩墓地。
良渚文化墓葬中出土玉器,尤其是刻有兽面纹的玉琮,最早是于1973年发掘江苏省吴县草鞋山遗址良渚文化墓葬时明确的,1977年春夏之际发掘吴县张陵山良渚文化墓葬时又印证了这一现象。于是,在1977年10月8日至17日于南京召开的“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文化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明确提出了良渚文化出现私有制、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等看法。如南京博物院的代表汪遵国认为,良渚文化中造型丰富多彩的玉器、特别是玉制礼器,是良渚文化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提出良渚文化正是处于文明时代的前夜。吴汝祚认为能享有这种玉琮的人,在社会上是有特殊地位的,这就反映了阶级社会正在产生或处于前夕。牟永抗、魏正瑾认为良渚文化的这些发达的农业部落,已经饲养家蚕,出现丝麻织品和相当进步的竹编工艺,再加上大量精美玉器,特别是大型玉琮、玉璧的制作,说明了当时的江南地区更已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比较先进的地区之一。在良渚文化原始文明的发展高潮之中,我们似乎听见了私有制走近的脚步声。
这些发现和研究认识,引导着研究者对良渚文化墓地与墓葬的进一步探索。在1978年至1985年内,先后发掘了江苏省武进寺墩、昆山绰墩与少卿山、吴县张陵山东山、上海市青浦福泉山墓地,以及浙江省海宁千金角与徐步桥、平湖平丘墩、余杭吴家埠、嘉兴雀幕桥、德清辉山、海宁三官墩与郜家岭等浙北地区的一批小墓。其中,武进寺墩良渚文化“玉敛葬”墓的发现和对其认识的深化、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土墩墓地的全面揭露,是这时期良渚文化研究的两项重要成果。
武进寺墩墓地在1978、1979、1982年分别进行了发掘,发现3座一排规模较大的墓葬。3号墓最大,墓主为20岁左右的青年男性,随葬陶、石、玉器100余件,其中以随葬玉制礼器琮、璧为特色。玉琮33件,置于人骨架四周;玉璧24件,置于人骨架上下或头前脚后。发掘者汪遵国等人结合《周礼》中对玉琮、玉璧用途的记述,认为这是史前的玉敛葬,寺墩墓地是良渚文化一处氏族显贵及其家庭成员的墓地;并通过分析玉琮上的兽面纹与商代青铜器上的饕餮纹,还提出良渚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渊源之一。汪遵国还进一步分析了已发现随葬有玉器的良渚文化墓葬及玉器制作特点,进一步认为良渚文化已有一批掌握熟练技术、专门从事琢玉工艺的玉工。琢玉与制陶同样,已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当时的社会即将跃进文明时代的门槛。这些认识,在当时都是开创性的,对后来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影响。
青浦福泉山遗址在1982年发掘了一座良渚文化墓葬,出土随葬品119件,有大玉璧、玉琮、玉镯、玉钺等一批玉石器。1983~1984年对福泉山遗址进行大规模发掘,除了发现一批良渚文化的墓葬,出土一批精美的玉器、陶器等遗存外,更重要的是,这次发掘明确了福泉山这一土墩上的良渚文化墓地,是当时人工堆筑起来的高台墓地,其规模长约84米、宽约74米、高约8米,苏秉琦誉此为“土筑金字塔”。这一认识对良渚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使研究者突然明白了:寻找、研究良渚文化的墓葬应与墓葬所在的遗址形态进行综合考察,良渚文化时期的一些土台遗址,可能大都是良渚文化时期的贵族墓地。受此启发,后来研究者在苏南浙北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良渚文化高台墓地(有的为祭坛墓地)。
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等良渚文化墓地的发掘及形成的有关认识,为良渚文化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促使研究者对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中的作用,开始引起了重视。夏鼐在1983年论述《中国文明的起源》时,认为良渚文化是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关系最密切的史前文化之一,良渚文化的玉璧、玉琮等玉器是探索中国文明起源的重要线索。苏秉琦于1984年11月17日在“太湖流域古动物古人类古文化学术座谈会”上认为:“良渚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是个熠熠发光的社会实体”。并进一步提出:“我们这个号称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的黎明期历史,虽然还是‘若明若暗’,但已决不再是‘虚无漂渺’的传说神话了。”
在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探索“五千年文明古国”的课题,就这样因武进寺墩、青浦福泉山等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与“玉敛葬”墓的发现及其认识的深化而提了出来。
⑺ 你觉得“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你震撼的地方是什么
我认为良渚古城遗址最令人震撼的地方是城市的布局三重向心式的结构,在之后的版几千年的都权城都有这样设计良渚还是这些5000年古城中其中规模最大的,拥有最完善水利系统的,最大规模的工程建设的,以及良渚城特有的良渚石钺文。
⑻ 良渚文化遗址的历史意义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新石器时代文化
,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距今约5300─4000年
,经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初步查明遗址分布于太湖地区。在余杭市良渚、安溪、瓶窑三个镇地域内,分布着以莫角山遗址为核心的50余处
良渚文化遗址,有村落、墓地、祭坛等各种遗存,内涵丰富,范围广阔,遗址密集。八十年代以来,反山、瑶山、汇观山等高台
土冢与祭坛遗址相复合。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发掘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一项课题,它关系到国家的起源。良渚城
柱形玉器
新石器时代良渚墙的发现让人更加确信中华文明至少诞生于距今5300年至4300年之前。良渚文化一向被誉为“文明的曙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各大遗址中,良渚遗址的规模最大,水平最高。考古人员2007年11月29日在杭州宣布,一座290多万平方米的5000年前的古城在良渚遗址的核心区域被发现。北京大学教授严文明等考古学家指出,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首次发现同时代中国最大的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也是至今所发现的,可称为“中华第一城”。良渚古城的发现,改变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认识,标志5000年前的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分布于余杭境内的“良渚遗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国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遗址群将成为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文化延续上千年後突然消失了,後来有学者认为这是过度依赖单一粮食作物稻谷造成的。[2]但若是从遗传学的角度来看,前述观点显然并不能成立。因为在此之後的马桥文明尽管在文化层面上与良渚时期差异甚大,可这两个时期的同地居民却令人出乎意料的拥有著完全一致的独特遗传结构,所以较大可能性的排除了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劫难。并进一步以此来判断,其文明程度在末期的急遽衰退更有可能是由人文因素所造成的,例如遭受到同一时期境外不同文明的毁灭性入侵及征服,从而致使当地的原有文明体系产生了巨大的转变。
⑼ 良渚文化村的良渚遗址
良渚遗址 是一个带有完整古国形态的大遗址,集中而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特定的社会形态。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据战国古籍《鹖冠子》记载说“成鸠氏之国……兵强,世不可夺”,实际上就是说良渚文化集团的武力强大,天下无敌。遗址
区内能明显地看到中心聚落、次中心聚落、普通聚落这种级差式的聚落结构,以及像莫角山这样的大型城址,汇观山、反山、瑶山这类出土大量精美王器的祭坛墓地,塘山这类大型城市防护工程的土垣遗址。良渚遗址现有遗址点119处,其中包括宫殿、祭坛、墓地、工场、农耕区、土垣、城址、村落各类遗存。其原始地理环境和遗址保存的完整性、密集度全世界罕见,是今天研究和探讨东方文明起源的重要对象,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唯一性和特别的重要性。良渚遗址所反映出来的以原创、首创、独创外拓为特征的”良渚精神”,是中国文明传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之一,不仅开创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良渚社会”,而且对当今世界仍具有极大的教育和启发意义,值得全人类保存和借鉴。反山、瑶山遗址的发掘被评为”七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汇观山遗址和莫角山遗址被评为”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9年,国家文物局明确提出了建设国家遗址公园的工作思路。2000年,浙江省确立了”以申报《世界遗产名录》为目标,以建设良渚国家遗址公园为中心”的遗址保护方针。2002年,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良渚国家遗址公园项目建议书》和《良渚国家遗址公园规划》,计划通过5年左右的时间,使遗址展示区基本成型,再通过若干年的努力,将良诸国家遗址公园建设成为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史前文化展示园区遗址1遗址现场展示区以良渚遗址不可移动文物的现场展示为目标。通过展示遗址的现状与环境,显示中国长江流域史前文化形象。莫角山(反山)台城宫殿展示:部分复原莫角山遗址宫殿群和反山显贵者墓葬遗址,展示早期·城塘山土垣展示:展示早期水文地理、水利灌溉技术或军事防御体系、军事斗争,以及人口、社会剩余劳动、部落或早期国家关系等。祭祀与原始宗教文化展示:以瑶山、汇观山、文家山祭坛墓葬复合遗址为主,展示中国最早的系统化祭祀仪、葬制、天(太阳)人关系等。原始村落展示:以庙前、姚家墩等遗址为重点,再现早期村落形态。展示早期定居生活方式、村落规划、生活设施结构、”村民”关系等。原始在耕展示:展示早期生活资源分布、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的特征、大型犁耕与生产率的变更、早期田园景致等。原始手工业与贸易展示:再现原始制陶、琢玉、髹漆、丝织业方式、早期贸易的发生等。原始生态展示:展示古气候及其生恋环境、复原涅地和早期人居环境等。2遗址博物馆区良渚圣地座落于”中国良诸文化村内,建设有良渚文化博物馆.形成集展示、教学、研究、信息交流为一体的国际性学术中心。是良渚国家遗址公园的导入及游客中心,为”中国良渚文化村”的主要子项目之一。
⑽ 良渚遗址被外国学者赞不绝口,中国的世界遗产那么多,为何良渚古城最特别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这是意味着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世界第一,它背后的那些故事,更是中国历史的见证,7月6日,在阿塞拜疆巴库举行的第4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5处,位居世界第一,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在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陶器玉器都是贵的文物,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同时,其背后的故事也一点一点浮出水面。
2019年7月6日,这是一个铭刻历史的日子,浙江的“良渚古城遗址,正式成为中国第55处世界遗产,在发现的遗存中,大致归纳为4种主要类型:一是分等级墓葬,二是水利系统,三是古城遗址,四是以玉器为代表出土器物,这些全部是遗产区范围内所出土的文物,分布在两山之间的河网平原地带1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形成4处相对独立的地块,遗址核心区域面积达到290万平方米,有“中华第一城”之称,从135多处遗址发掘出来的文物有陶器、玉器、石器、象牙、漆器、嵌玉、石犁等1200多件,内涵丰富的令人赞叹,这是中外学者赞叹和良渚与其它不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