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黄骅故县章武遗址

黄骅故县章武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12 11:22:53

1. 黄骅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黄骅历史悠久,大约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黄骅羊二庄乡置柳县。柳县是秦推行郡县制首批置县之一。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之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莱,入海前经柳县,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1938年建立新海县,1943年由新海县与青城县合并为新青县。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于县内的黄骅(原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烈士而易名黄骅县。1989年撤县建市。 秦代丱兮城遗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死生之药,派方士徐福带数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寻不死之药,侨居的城池叫丱兮城。经多方考证,丱兮城遗址在黄骅市羊二庄镇西北2.5公里处。如今,丱兮城遗址历经朝代更嬗2200余年,依稀可辨的遗址面积12.3万平方米,并可采集到绳纹砖,绳纹方格印大瓦等文物。 武帝台古遗址 武帝台古遗址位于临港化工园区驻地偏北五公里,面积约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约二十余米,并有小庙一座,可容数人睡觉,有泥塑像,据称系汉将刘猛之“奉礼”。 武帝台相传为汉武帝东巡观海所筑。《北魏地形志》载:“章武有武帝台”,《畿辅通志》(康熙版)载:“武帝台在盐山东北七十里”。《盐山县志》(同治版)载:“武帝台有二,其一无考,岿然,独存者,惟盐山之一台。”遗址台基呈正方形,每边长120米,高5.6米,可分5层,土内多有素面灰砖等。采集物有战国红陶斧、豆把、豆盘绳纹碎残片,和汉陶罐残片、瓦片、五铢钱。 据考,武帝台下部基址为西汉遗迹,上部系后世修筑,台往东这悔边的土地是西汉时期黄河在此八海造成的河口冲积扇。故此台在汉初正是临海建筑《魏土地记》载:“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大清一统志》载此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天津大港),已被夷为平地。 黄骅博物馆藏汉代釉陶灶 郛堤城遗址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市区北部,在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南2公里。该古城总面积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风化残存,城内已辟为农田,城墙呈方形,东南西北各约一华里,四面城墙残存;采集物有绿釉残陶钵、夹砂红陶、三棱铜箭镞、古盔等。根据所采标本及文献记载初步定为汉——战国。据《盐山新志》记载。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于此置合骑候国,称合骑城。《长芦盐法志》则称系为防狄卢而设屯兵之所,称伏狄城,当地讹称武帝城,今称郛堤城,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城西才元北齐墓 黄骅博物馆藏北齐墓陶俑该墓位于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东南约1500米,南距西才元村约500米。墓地原为高约1米之土台,东西27米,南北33米,墓室位于土台西侧。墓为砖砌单室墓,墓室略呈扁圆形,东西4.9米,南北6.2米,四壁外凸,壁高2.6米,厚0.7米,墓砖砌法为三横一竖,墓底铺砖,墓向南偏西10度。 据墓志记载,墓主姓常名文贵,字蔚荣,沧州浮阳郡高城县崇仁乡修义里人,为人意志坚强,刚毅不屈。约公元556年被封为兖州赢县县长,在任期间光明磊落,美名誉满四境。公元560年提升为青州乐安郡太守(相当现在的专员)之后命运不断变迁,去世之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他修建了高大坚固的坟墓,并刻墓志,永远记载着他的事迹。墓志铭为:生能独杰,死亦孤雄,千神来奉,万鬼竟修。 海丰镇出土的彩陶 黄骅博物馆藏北齐墓陶俑 海丰镇金元遗址 该遗址位于黄骅市羊二庄镇海丰镇村与杨庄村之间,南北约500米,东西约1000米,面积约超过50万平方米。从2000年开始,两次对海丰镇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出土遗物比较丰富,有瓷、陶、骨、石、蚌、玉、玻璃等几种。其中,以各种瓷器标为最多,就目前所知,瓷器中至少有定窑、井陉窑、磁州窑、耀州窑、钧州窑、龙泉、景德镇等几个窑口的产品,比较精美的有印花白瓷、井陉窑印花、双色釉点彩、磁州窑的划花、剔花、红绿彩、耀瓷中的印花等,还有一些制作工艺较高的绞胎、绞釉瓷、瓷塑人物、老虎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遗址丰富的内涵和金代高超的制瓷工艺。中国象棋、骨牌、围棋大量出土。遗迹方面大量瓷器的出土,证实海丰镇在金代时已经成为以瓷器为主的贸易集散地。同时较多的围棋子的出土亦表明早在800年前,海丰镇一带围棋风气之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状况。海丰镇遗址发掘是我国多年来宋元阶段考古少有的发掘项目,也是配合基建中的重要发现,它的丰富的遗物内涵以及所包含的相关的众多课题都对历史、地理、气候、商业、交通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海丰镇出土的彩陶 张宗禹墓遗址 海丰镇发掘现场张宗禹墓位于南大港管理区三分场孔庄子村南约50米处。1981年,孔庄子挖沟时遇张宗禹墓,将其遗骨挖出,后用木箱收敛埋于原地,并立碑铭记。张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人,捻军后期著名将领,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率捻军与太平军赖文光部联合,改步兵为骑兵。1868年4月,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在北有碱河、南有黄河、西有运河、东有大海的狭窄地带里全歼。张宗禹乘夜突围而出,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隐姓埋名,化名童子师,20年后病死。此间,他以行医看风水为生,临死时透露出真实姓名。 海丰镇发掘现场 即将开工建设的石黄高速公路将从黄骅市海丰镇村西南马鞍地穿过。这个古老的文化遗址又将面临着一次发掘。为配合工程施工,今年6月底7月初,省、市及黄骅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又对海丰镇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半个月的勘探。在公路要经过的杨庄村东,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处宋金时期的遗址,特别是几处墓葬,是前两次发掘所没有发现的文化遗存。考古人员期待着,期待着即将开始的发掘又有新发现,期待着有更多的证据来揭开海丰镇神秘的面纱,期待着能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曾经繁盛的古代滨海口岸。

2. 黄骅有什么地方好玩的

黄骅历史悠久,大约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黄骅羊二庄乡置柳县。柳县是秦推行郡县制首批置县之一。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之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莱,入海前经柳县,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1938年建立新海县,1943年由新海县与青城县合并为新青县。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于县内的黄骅(原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烈士而易名黄骅县。1989年撤县建市。 秦代丱兮城遗址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死生之药,派方士徐福带数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寻不死之药,侨居的城池叫丱兮城。经多方考证,丱兮城遗址在黄骅市羊二庄镇西北2.5公里处。如今,丱兮城遗址历经朝代更嬗2200余年,依稀可辨的遗址面积12.3万平方米,并可采集到绳纹砖,绳纹方格印大瓦等文物。 武帝台古遗址 武帝台古遗址位于临港化工园区驻地偏北五公里,面积约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约二十余米,并有小庙一座,可容数人睡觉,有泥塑像,据称系汉将刘猛之“奉礼”。 武帝台相传为汉武帝东巡观海所筑。《北魏地形志》载:“章武有武帝台”,《畿辅通志》(康熙版)载:“武帝台在盐山东北七十里”。《盐山县志》(同治版)载:“武帝台有二,其一无考,岿然,独存者,惟盐山之一台。”遗址台基呈正方形,每边长120米,高5.6米,可分5层,土内多有素面灰砖等。采集物有战国红陶斧、豆把、豆盘绳纹碎残片,和汉陶罐残片、瓦片、五铢钱。 据考,武帝台下部基址为西汉遗迹,上部系后世修筑,台往东这悔边的土地是西汉时期黄河在此八海造成的河口冲积扇。故此台在汉初正是临海建筑《魏土地记》载:“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大清一统志》载此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天津大港),已被夷为平地。 黄骅博物馆藏汉代釉陶灶 郛堤城遗址 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市区北部,在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南2公里。该古城总面积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风化残存,城内已辟为农田,城墙呈方形,东南西北各约一华里,四面城墙残存;采集物有绿釉残陶钵、夹砂红陶、三棱铜箭镞、古盔等。根据所采标本及文献记载初步定为汉——战国。据《盐山新志》记载。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于此置合骑候国,称合骑城。《长芦盐法志》则称系为防狄卢而设屯兵之所,称伏狄城,当地讹称武帝城,今称郛堤城,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旧城西才元北齐墓 黄骅博物馆藏北齐墓陶俑该墓位于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东南约1500米,南距西才元村约500米。墓地原为高约1米之土台,东西27米,南北33米,墓室位于土台西侧。墓为砖砌单室墓,墓室略呈扁圆形,东西4.9米,南北6.2米,四壁外凸,壁高2.6米,厚0.7米,墓砖砌法为三横一竖,墓底铺砖,墓向南偏西10度。 据墓志记载,墓主姓常名文贵,字蔚荣,沧州浮阳郡高城县崇仁乡修义里人,为人意志坚强,刚毅不屈。约公元556年被封为兖州赢县县长,在任期间光明磊落,美名誉满四境。公元560年提升为青州乐安郡太守(相当现在的专员)之后命运不断变迁,去世之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他修建了高大坚固的坟墓,并刻墓志,永远记载着他的事迹。墓志铭为:生能独杰,死亦孤雄,千神来奉,万鬼竟修。 海丰镇出土的彩陶 黄骅博物馆藏北齐墓陶俑 海丰镇金元遗址 该遗址位于黄骅市羊二庄镇海丰镇村与杨庄村之间,南北约500米,东西约1000米,面积约超过50万平方米。从2000年开始,两次对海丰镇遗址进行发掘,发掘出土遗物比较丰富,有瓷、陶、骨、石、蚌、玉、玻璃等几种。其中,以各种瓷器标为最多,就目前所知,瓷器中至少有定窑、井陉窑、磁州窑、耀州窑、钧州窑、龙泉、景德镇等几个窑口的产品,比较精美的有印花白瓷、井陉窑印花、双色釉点彩、磁州窑的划花、剔花、红绿彩、耀瓷中的印花等,还有一些制作工艺较高的绞胎、绞釉瓷、瓷塑人物、老虎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遗址丰富的内涵和金代高超的制瓷工艺。中国象棋、骨牌、围棋大量出土。遗迹方面大量瓷器的出土,证实海丰镇在金代时已经成为以瓷器为主的贸易集散地。同时较多的围棋子的出土亦表明早在800年前,海丰镇一带围棋风气之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状况。海丰镇遗址发掘是我国多年来宋元阶段考古少有的发掘项目,也是配合基建中的重要发现,它的丰富的遗物内涵以及所包含的相关的众多课题都对历史、地理、气候、商业、交通等方面的研究有着比较重要的意义。 海丰镇出土的彩陶 张宗禹墓遗址 海丰镇发掘现场张宗禹墓位于南大港管理区三分场孔庄子村南约50米处。1981年,孔庄子挖沟时遇张宗禹墓,将其遗骨挖出,后用木箱收敛埋于原地,并立碑铭记。张宗禹,安徽亳州雉河集人,捻军后期著名将领,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率捻军与太平军赖文光部联合,改步兵为骑兵。1868年4月,被李鸿章、左宗棠包围在北有碱河、南有黄河、西有运河、东有大海的狭窄地带里全歼。张宗禹乘夜突围而出,隐居于南大港管理区孔庄子,隐姓埋名,化名童子师,20年后病死。此间,他以行医看风水为生,临死时透露出真实姓名。 海丰镇发掘现场 即将开工建设的石黄高速公路将从黄骅市海丰镇村西南马鞍地穿过。这个古老的文化遗址又将面临着一次发掘。为配合工程施工,今年6月底7月初,省、市及黄骅博物馆的考古人员又对海丰镇古文化遗址进行了半个月的勘探。在公路要经过的杨庄村东,考古人员发现了两处宋金时期的遗址,特别是几处墓葬,是前两次发掘所没有发现的文化遗存。考古人员期待着,期待着即将开始的发掘又有新发现,期待着有更多的证据来揭开海丰镇神秘的面纱,期待着能较全面正确地认识这个曾经繁盛的古代滨海口岸。

3. 黄骅港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1.去黄骅港的游客主要是去三千吨码头看看海,然后坐一下旅游船,去海上玩一下。

2.还可以去一千吨码头来买点海鲜,每天渔船都会在这个码头靠岸。

3.此外,神华集团、国华电厂都在黄骅港。

4.还可以去神华集团的万吨码头去参观一下。看一看外轮和新建的杂货码头。

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4. 山东黄骅属于哪个市

黄骅市是河北省辖县级市,由沧州市代管。

黄骅市位于渤海湾西岸,河北省东南部,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东临渤海,北邻天津市滨海新区、静海县,西靠沧县,西北接青县,南部与西南部和海兴县、孟村回族自治县毗邻,东南海域与海兴县相连。市域东西最大距离67.2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5.2公里,行政区域面积2219平方公里。

黄骅历史悠久,最早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古为兖州之地,春秋战国时代为齐、燕两国所属。秦置柳县,柳县是秦推行郡县制首批置县之一。

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之药,率童男童女各500名渡海途径此地,瓮棺葬的挖掘就是最好的见证。这里是金元时期北方最大的港口,是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北起点,至今海丰镇的地下还埋藏着一座千年以前的港口城市。

(4)黄骅故县章武遗址扩展阅读

黄骅市建置沿革

夏、商两代,县境属兖州。西周时,属齐州。春秋战国时期,为齐、燕两国交界地带,南部属齐,北部属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柳县(县治在今羊二庄回族乡大马庄东南5公里处),属济北郡(郡治博阳,今山东省泰安市)。

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设章武县(县治在今故县村北)。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戎赐为柳丘侯,设柳丘侯国(国都在今羊二庄前街村)。后元元年(公元前143年),废柳丘侯国。

后元七年(公元前l57年),封窦广国为章武侯,原章武县更名章武国。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废章武侯国,复章武县。景帝六年(公元前l51年),封公孙邪为平曲侯,设平曲侯国(国都在今大贾象村)。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废平曲侯国。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封刘阳为柳侯,设柳侯国(国都在今海丰镇村)。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封公孙敖为合骑侯,设合骑侯国(国都在今市区北郛堤城,亦说郛堤城为合骑侯国戎兵之所)。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废合骑侯国。

初元五年(公元前44年),封刘隆为宛乡侯,设宛乡侯国(国都在今旧城村)。汉章武县、柳丘侯国、章武侯国、平曲侯国、柳侯国、合骑侯国、宛乡侯国,均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新朝元年(公元9年),柳侯国、宛乡侯国自灭。

东汉,废柳县,属地分别并入章武、高城2县。章武县更属冀州刺史部章武郡,郡县同治(治所在今故县村北)。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高城县(治所在今盐山县故城赵村),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郡治南皮(今南皮县城东北5公里处)。

三国时(公元220—265年),属魏地。章武郡治迁东平舒(今大城县),境内仅存章武县,属冀州渤海郡。今境由章武、高城2县分领。

晋(公元266—316年),章武县属冀州章武国(国都东平舒);高城属冀州渤海国。成宁三年(公元277年)章武县改属渤海郡。晋太康十年(公元289年)章武县改属清河国(国都在今邢台市清河县)。晋太安元年(公元302年)章武县还属渤海郡。

十六国时,章武县属章武郡。北魏正光年间(公元520—524年)析章武县西北境地置西章武县(治所在今乾符村),属章武郡。北齐(公元550—577年)章武县、西章武县并入高城县,属瀛州浮阳郡(郡治今沧县东关)。天保七年(公元556年),高城县治所北迁至大留里(今旧城村)。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西章武县故城置鲁城县,属河间郡。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高城县改名盐山县,属渤海郡。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盐山县为东盐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复盐山县。乾符元年(公元874年),以年号改鲁城县为乾符县。盐山、乾符2县均属沧州。

五代(公元907—960年)时,乾符、盐山2县同属沧州。北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乾符县并入清池县。金(公元lll5—1234年),袭宋制。清池、盐山2县均属河北东路沧州。 元(公元l206—1368年),清池、盐山2县属中书省河间路沧州。

明洪武二年(公元l369年),清池县并入沧州,盐山亦为沧州辖县。明洪武九年(公元l376年)盐山县治从大留里迁至香鱼馆(今盐山县城)。此后559年,境地南部为盐山属地,北部为沧州属地。境内无县治。

清初,沧州、盐山同属河间府。雍正七年(公元l729年),沧州升为直隶州,雍正九年(公元l731年),盐山县隶属天津府。

民国2年(公元l913年),沧州降格为县,与盐山同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民国3年(公元l914年),改属津海道。民国17年(公元l928年),直隶省改称河北省。

民国25年(公元l936年),析沧县东北部和盐山北部置新海设治局,驻韩村,属河北省第七督察区。民国26年(公元l937年)冬,日军侵占齐家务,大地主袁康侯受日军支持于齐家务成立伪新海县。

民国27年(公元l938年),中国共产党北方局决定把新海县划归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同年夏,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开辟新海抗日根据地,建立新海县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28年(公元l939年),日军侵占新海。在韩村建立伪新海县政府。民国31年(公元l942年)1月,冀鲁边区析新海、盐山、沧县3县边缘区成立青城县。同年冀鲁边区于齐家务建津南县。 民国32年(公元l943年)11月,新海县与青城合并为新青县,并于次年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34年(公元l945年)9月,新青县解放,为纪念黄骅烈士更名黄骅县,属山东省渤海行政公署一专署,是年津南县撤销。民国35年(公元l946年),复建津南县,属山东省渤海区三专署。民国37年(公元l948年),黄骅县、津南县划归河北省冀中行署第八区。

1949年初,津南县部分并入黄骅县。8月,黄骅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l958年6月,属河北省天津专区(驻沧州);12月,划归河北省天津市。1961年6月1日,黄骅隶属河北省沧州地区。

1989年11月,黄骅县改为黄骅市。1993年6月19日,黄骅市改为省直辖市,由沧州市代管。2008年10月9日,纳入沧州渤海新区。

5. 从章武到葫芦岛怎么走

从彰武走101国道到新民市后走102国道--黑山--北宁市--凌海市--葫芦岛,这条路最近最好走。火车也是直达的,随你选。

6. 河北省沧州市黄化市厉史

是黄骅市哦。河北省辖县级市,由沧州市代管。因纪念1943年牺牲于此的冀鲁边区司令员、革命烈士黄骅而得名。
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时,境内已有人类活动。
夏、商两代,今黄骅地域属兖州。
西周时,属齐州。
春秋战国时期,为齐、燕两国交界地带,南部属齐,北部属燕。
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柳县(县治在今羊二庄乡大马庄东南5公里处),属济北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章武县(县治今故县村北)。高祖六年(前201年),封戎赐为柳邱侯,设柳邱侯国(国都今羊二庄村)。后元元年(前143年),废柳邱侯国。后元七年(前157年),封窦广周为章武侯,章武县改为章武国。元狩元年(前122年),废章武侯国,复章武县。景帝六年(前151年),封公孙昆邪为平曲侯,设平曲侯国(国都今大贾象村)。中元二年(前148年),废平曲侯国。元朔四年(前125年),封刘扬为柳侯,设柳侯国(国都今海丰镇村)。元朔五年(前124年),封公孙敖为合骑侯,设合骑侯国(国都今郛堤城,亦说郛堤城为合骑侯国戎兵之所)。元狩二年(前121年),废合骑侯国。初元五年(前44年),封刘隆为宛乡侯,设宛乡侯国(国都今旧城村)。章武县及各侯国均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
新莽元年(公元9年),柳侯国、宛乡侯国自灭。
东汉,废柳县,属地分别并入章武县、高城县。章武县改属冀州刺史部章武郡,郡县同治(治所今故县村北)。【高城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置,治所在今盐山县故城赵村,属冀州刺史部渤海郡】今黄骅境域分属章武县、高城县。
三国魏,章武郡治迁东平舒(今大城县),境内仅存章武县,属冀州渤海郡。
西晋,章武县属冀州章武国,高城县属冀州渤海国。咸宁三年(277年),章武县改属渤海郡。太康十年(289年),章武县改属清河国。太安元年(302年),章武县还属渤海郡。
十六国,章武县属章武郡。
北魏正光年间(520—524年),析章武县西北境地,置西章武县(县治今乾符村),属章武郡。
北齐,章武县、西章武县并入高城县,属瀛州浮阳郡。天保七年(556年),高城县治北迁至大留里(今旧城村)。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鲁城县,县治西章武县故城,属河间郡。开皇十八年(598年),高城县更名为盐山县,属渤海郡。
唐武德四年(621年),改盐山县为东盐州。贞观元年(627年),复盐山县。乾符元年(874年),以年号改鲁城县为乾符县。盐山县、乾符县均属沧州。
后周显德三年(956年),乾符县并入清池县(治所今沧县东关)。
金代,清池县、盐山县属河北东路沧州。
元代,清池县、盐山县属中书省河间路沧州。
明洪武二年(1369年),清池县并入沧州,盐山亦为沧州辖县。洪武九年(1376年),盐山县治从大留里迁至香鱼馆(今盐山县城)。今黄骅地域南部为盐山属地,北部为沧州属地。
清初,沧州、盐山同属河间府。雍正七年(1729年),沧州升为沧州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年),盐山县隶属天津府。
民国二年(1913年),沧州降格为沧县,与盐山同属直隶省渤海观察使。
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津海道。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另有1936年9月、1937年6月等说法),析沧县东北部和盐山北部滨海区域2400平方公里置新海设治局,驻韩村(今黄骅城区),属河北省第七督察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冬,日军侵占齐家务,成立伪政权。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中共中央北方局把新海县划归中共山东省委领导;同年夏,中共冀鲁边区工作委员会开辟新海抗日根据地,建立新海县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日军侵占新海,在韩村建立伪政权。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5月,日伪设立伪渤海道,新海设治局属之。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1月,冀鲁边区析新海、盐山、沧县3县边缘区成立青城县。同年冀鲁边区于齐家务建津南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11月,新海县与青城合并为新青县,并于次年1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春,日伪将新海设治局改为新海县,县治今黄骅城区,属伪渤海道。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新青县解放,为纪念黄骅烈士更名黄骅县,属山东省渤海行政公署一专署。同年,津南县撤销。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复设津南县,属山东省渤海区三专署。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黄骅县、津南县划归河北省冀中行署第八区。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初,津南县部分并入黄骅县。8月,黄骅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6月,属河北省天津专区;12月,划归河北省天津市。
1961年6月,黄骅县改属河北省沧州地区。 [4]
1989年7月,撤销黄骅县,设立黄骅市(县级),以原黄骅县的行政区域为黄骅市的行政区域,黄骅市属沧州地区。
1993年6月,撤销沧州地区,与沧州市合并。黄骅市由河北省直辖,沧州市代管。

7. 黄骅有什么著名的建筑和历史吗

【黄骅概况】黄骅市位于北纬38°09'-38°39',东经117°05'-117°49'之间。黄骅拥有中国冬枣之乡、中国北方模具之乡、全国科技先进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和全国体育先进市等称号。黄骅历史悠久,大约在7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秦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在今黄骅羊二庄乡置柳县。柳县是秦推行郡县制首批置县之一。秦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方士徐福为秦始皇求长生之药,率500名童男和500名童女渡海到蓬莱,入海前经柳县,在今羊二庄西建卯兮城。1938年建立新海县,1943年由新海县与青城县合并为新青县。1945年,为纪念抗日战争牺牲于县内的黄骅(原115师教导六旅副旅长兼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烈士而易名黄骅县。1989年撤县建市。秦代丱兮城遗址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求长生死生之药,派方士徐福带数千名童男童女去海上求仙寻不死之药,侨居的城池叫丱兮城。经多方考证,丱兮城遗址在黄骅市羊二庄镇西北2.5公里处。如今,丱兮城遗址历经朝代更嬗2200余年,依稀可辨的遗址面积12.3万平方米,并可采集到绳纹砖,绳纹方格印大瓦等文物。武帝台古遗址武帝台古遗址位于临港化工园区驻地偏北五公里,面积约1300平方米,在耕地以前基高约二十余米,并有小庙一座,可容数人睡觉,有泥塑像,据称系汉将刘猛之“奉礼”。武帝台相传为汉武帝东巡观海所筑。《北魏地形志》载:“章武有武帝台”,《畿辅通志》(康熙版)载:“武帝台在盐山东北七十里”。,土内多有素面灰砖等。采集物有战国红陶斧、豆把、豆盘绳纹碎残片,和汉陶罐残片、瓦片、五铢钱。据考,武帝台下部基址为西汉遗迹,上部系后世修筑,台往东这悔边的土地是西汉时期黄河在此八海造成的河口冲积扇。故此台在汉初正是临海建筑《魏土地记》载:“章武县东百里有武帝台,南北有二台,相距六十里,谷云汉武帝东巡海上所筑。”《大清一统志》载此为扔台,北台在今沙井子村(今天津大港),已被夷为平地。黄骅博物馆藏汉代釉陶灶郛堤城遗址郛堤城遗址位于黄骅市市区北部,在羊三木回族乡刘皮庄南2公里。该古城总面积为186813平方米,城址已风化残存,城内已辟为农田,城墙呈方形,东南西北各约一华里,四面城墙残存;采集物有绿釉残陶钵、夹砂红陶、三棱铜箭镞、古盔等。根据所采标本及文献记载初步定为汉——战国。据《盐山新志》记载。西汉武帝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于此置合骑候国,称合骑城。《长芦盐法志》则称系为防狄卢而设屯兵之所,称伏狄城,当地讹称武帝城,今称郛堤城,198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命名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旧城西才元北齐墓黄骅博物馆藏北齐墓陶俑该墓位于黄骅市旧城镇旧城村东南约1500米,南距西才元村约500米。墓地原为高约1米之土台,东西27米,南北33米,墓室位于土台西侧。墓为砖砌单室墓,墓室略呈扁圆形,东西4.9米,南北6.2米,四壁外凸,壁高2.6米,厚0.7米,墓砖砌法为三横一竖,墓底铺砖,墓向南偏西10度。据墓志记载,墓主姓常名文贵,字蔚荣,沧州浮阳郡高城县崇仁乡修义里人,为人意志坚强,刚毅不屈。约公元556年被封为兖州赢县县长,在任期间光明磊落,美名誉满四境。公元560年提升为青州乐安郡太守(相当现在的专员)之后命运不断变迁,去世之后,他的三个儿子为他修建了高大坚固的坟墓,并刻墓志,永远记载着他的事迹。墓志铭为:生能独杰,死亦孤雄,千神来奉,万鬼竟修。黄骅博物馆藏北齐墓陶俑海丰镇金元遗址海丰镇出土的彩陶该遗址位于黄骅市羊二庄镇海丰镇村与杨庄村之间,南北约500米,东西约1000米,面积约超过50万平方米。其中,以各种瓷器标为最多,就目前所知,瓷器中至少有定窑、井陉窑、磁州窑、耀州窑、钧州窑、龙泉、景德镇等几个窑口的产品,比较精美的有印花白瓷、井陉窑印花、双色釉点彩、磁州窑的划花、剔花、红绿彩、耀瓷中的印花等,还有一些制作工艺较高的绞胎、绞釉瓷、瓷塑人物、老虎枕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遗址丰富的内涵和金代高超的制瓷工艺。中国象棋、骨牌、围棋大量出土。遗迹方面大量瓷器的出土,证实海丰镇在金代时已经成为以瓷器为主的贸易集散地。同时较多的围棋子的出土亦表明早在800年前,海丰镇一带围棋风气之盛,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人们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发展状况。海丰镇遗址发掘是我国多年来宋元阶段考古少有的发掘项目,也是配合基建中的重要发现,黄骅市境内20条河流汇集九处入海,饵料丰富,有鱼、虾、蟹、贝、藻五大类上百种海产品,尤以东方对虾、渤海梭子蟹、快鱼、平鱼、目鱼最为名贵,黄骅市境内现存文化遗址20多处,现存海上渔村、人民公园、博物馆等人文景观5处,野外的骅南淀、骅北淀、海滨浴场,是人们沐浴大自然、打猎、游玩、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你可以看看我给你的资料,然后再决定

8. 河北省黄骅市的来历

旧石器时代晚期细石器时,境内已有人类活动。夏、商两代,今黄骅地域属兖州。西周时,属齐州。春秋战国时期,为齐、燕两国交界地带,南部属齐,北部属燕。秦王赢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设柳县,属济北郡。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年),设章武县(县治今故县村北)。高祖六年(前201年),封戎赐为柳邱侯,设柳邱侯国(国都今羊二庄村)。后元元年(前143年),废柳邱侯国。后元七年(前157年),封窦广周为章武侯,章武县改为章武国。

元狩元年(前122年),废章武侯国,复章武县。景帝六年(前151年),封公孙昆邪为平曲侯,设平曲侯国(国都今大贾象村)。中元二年(前148年),废平曲侯国。元朔四年(前125年),封刘扬为柳侯,设柳侯国(国都今海丰镇村)。

元朔五年(前124年),封公孙敖为合骑侯,设合骑侯国(国都今郛堤城,亦说郛堤城为合骑侯国戎兵之所)。元狩二年(前121年),废合骑侯国。初元五年(前44年),封刘隆为宛乡侯,设宛乡侯国(国都今旧城村)。章武县及各侯国均属幽州刺史部渤海郡。

(8)黄骅故县章武遗址扩展阅读

黄骅市地处华北地台,新华夏系北东向断裂结构的黄骅坳陷区。在坳陷内部,平行于坳陷轴向的张性断裂发育,又有几个次级坳陷组成,基岩埋深约2000米。境内油气资源形成于5.1亿年~4.38亿年前的奥陶系,一般埋深3000米。

经过中生代燕山运动、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在老地层之上发育一套近万米厚的新生代沉积层。最上一地层为第四纪海相沉积为主,夹有3次河湖相沉积的松散层。

自下而上分为下、中、上更新统和全新统。第四纪后是一条重力异常地壳深断裂带,上面曾有一系列较大的地震活动。现代地貌的基底为太古界建造的结晶片岩、花岗片麻岩和混合岩。成陆原因主要为海积作用和冲洪积作用。

9. 河北沧州有施工地平标识线的吗

沧州地名渊源及由来

沧州位于河北省东南部,东西长181公里,南北约165公里,总面积13735.2平方公里。在这块土地上,分布着13401条地名,其中行政区划地名6134条,聚落地名6290条,点状要素地名535条,铁路、公路、河流干渠等线状地名345条,湖泊、洼淀、水库、场、海湾等面状地名73条。沧州的地名主要来自地理和历史两方面。

一、地理环境与地名的由来

沧州属于河北平原的一部分,包括京沪铁路以西的冲积平原和以东的滨海平原。京沪铁路以东的滨海平原,大约在一万年前,地球气候由冷转暖,陆地冰川消融,大量陆地水涌入海洋,海面迅速上升,海平面高于现代海平面近3米,现在的黄骅、海兴沿海一带皆为汪洋一片,成为渤海湾的一部分。这片土地被淹没了近3000年,才在海面回降中露出水面,成为现今的滨海平原。沧州当时处于如《吕氏春秋》所记载的:“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的史前洪荒时代。京沪铁路以西属于河北平原东部地区黑龙港流域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由古代的黄河、滏阳河、子牙河、滹沱河等许多河流冲积而成的泛滥平原。当时,这些河流进入沧州一带平原后,由于流速骤缓,往往分支漫流。如禹大河(古黄河称谓)下游“播为九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九河下梢”之地。到了汉代时,滹沱河下游还分为三支,这些河流几经改道,后来被淹没在地下。有的半掩半露,就是现在遗存的河道。这就是沧州在一望无垠的大平原上,形成微波起伏地貌特征的主要原因。沧州地形的总趋势仍是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总坡度为1/10000左右,西南部约为1/5000,东北滨海平原为1/15000,西部海拔最高处为15.7米,东部仅为1-3米。地势低洼是本地区特点之一。聚落地名,基本以河流的走向,地势倾斜方向,呈西南东北,由密到疏的分布着,运河以西分布着沧州65%以上的聚落,运河以东占35%,其中20%的地名由地理环境衍变和派生而来,与当地的河流、洼地、湖淀、桥涵以及部分地貌特征有关,如:河间、交河、海兴、吴桥、任丘、小山、运河、西河头、东河头、刘码头、张洼东、牛洼东、李三桥、西庞河、东庞河、云河堤、大流口、小流口等等,其中,河间之名始于战国,为燕国诸侯之食邑,西汉高帝始置河间郡,文帝建河间国,据《读史方舆纪要》称:“郡在滹沱、高河之间,故曰河间。”,《水经注》、《禹贡》也指,原系九河流域之间的自然区域的泛称;交河一名始见于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因境内有滹沱河、高河二水交流故名交河县;吴桥一名始见于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该名的来历:一曰“邑人传为古大姓吴氏所族居处,城外大河南岸,相传有吴家桥”,二曰“城内南大街西,范公祠东,有古堤断岸之势”,此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吴王慕容垂曾引兵经过之桥,故称吴桥之故址也”。象这样的地名举不胜举。

二、沧州历史与地名的由来

沧州地处渤海之滨,历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在这块土地上勤劳耕作,繁衍生息,用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原始社会时期,象征中华民族文化摇篮的黄河,大致沿今滏阳河、子牙河流经本地区西部至天津入海。故曾有“九河下稍,鬲津最南,徒骇为北”的说法。据传说,当时沧州的西北部为陶唐氏(帝尧)部落所据,东南部为黎部落所据,东部、东北部为九夷部落所据。相传,开天辟地之人—盘古曾定居青县。据《嘉靖河间府志》载“盘古墓、盘古庙、盘古沟、盘古港、盘古潭俱在青县南15里处。”今青县仍有大、小盘古二村和盘古庙的遗址。这些传说,因无文字记载,不能判其真伪。随着人类活动、定居,部落与部落之间,氏族与氏族之间以示区别,必然也就产生了聚落地名。当时这些地名多为符号、标记、地物。

随着人类社会活动和生产发展的需要,由符号、标记、地物衍变成文字地名。以文字记载出现的沧州地区较早的聚落地名有:西周时期的鄚(今任丘鄚州),春秋时期的虢(今任丘城西北24公里处),战国时期的河间(今献县城关东南河城街)、饶安(今盐山县旧县)、武垣(今肃宁县东南垣城南村北)等。精于医术的扁鹊,就是战国时的鄚人。

黄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改道东徙,自德州大致沿今南运河北上至沧州转东北,于黄骅歧口入海。人类活动也随之迁徙。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全国,实行郡县制,在这一带置南皮县(治所今南皮县东北古皮遗址)、浮阳县(治所今沧县东南仵龙堂)、章武县(治所今黄骅西南故县)、柳县(治所今黄骅董庄子南)等。这一时期产生的较有影响的地名有,千童、南皮和燕留城等。

南皮和燕留城形成于春秋时期,沧州自古就是一个战争之地,也因此这里遗留下很多古代战场和一些古城垣。但至今有一个古代的城垣在几千年的历史中消失,成为千古之谜。这座有着齐、燕多重文化并存的古代城池名叫燕留城。直到现在,人们对它的具体位置仍争论不一。齐桓公二十二年冬,为了援救燕国齐桓公率军北伐山戎,在齐国北部边境(今南皮县境)做了一次停留。齐军驻下来筑城,修缮皮革,缝制革甲,其遗址被后世称作古皮城。古皮城遗址有两处,曰南皮城、北皮城。《地理风俗记》载:“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北皮城今已荒废无痕,具体位置大约在今沧县肖家楼村附近。齐桓公完成了北伐,振旅南归。燕庄公一路送齐桓公,不知不觉进入齐国境内。桓公说:“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于燕。”于是发扬风格,把燕庄公进入齐境的那部分地盘划给燕国。燕国在那里筑了一座城,名叫燕留城。遗憾的是,那座城没有像古皮城那样留下遗迹,以至它的具体位置成了千古之谜。

千童形成于秦,据载,秦始皇遣徐福率千名童男童女东渡求长生不老之药,成为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第一位友好使者。汉高帝5年(前202年),为纪念徐福,遂将饶安改置千童县。近年来,关于徐福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日本民间组织曾几次派团来沧访问。国内有关专家、学者为揭开除福东渡之迷,也翻阅大量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考察。沧州盐山成立了千童文化研究会,每年举办一次学术活动。最近,盐山以千童、丱兮、徐福命名了三条街道,沧州市区的十条街路征名中也将“东外环”命名为“千童大道”。所以说,千童一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这里提到的“丱兮”也有一定的来历,“丱兮”说白了就是古代小孩头上长着的两个髽髻,相传,秦始皇想延年益寿,便命方士去东海求长生不老药,有个名叫徐福的方士上书说,海上有蓬莱仙岛,上面有三座神山,到那里可以取得长生不老之药,需带500童男、500童女才能求来,秦始皇便命徐福挑选童男童女1000人入东海求药。徐福率领众人来到现在的黄骅东北20余里处,修城建房,制造船只,筹备衣食,为出海作准备。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丱兮城,在今直隶盐山县。相传,秦始皇遣徐福发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筑城侨居童男女,故名。” 《辞源》载:“丱兮城,相传秦始皇派徐福带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渡前给童男女居住,人称之为‘丱兮城’。” 《盐山县志》云:“高城县东北岭,旧有丱兮城”。秦始皇在九河入海处,导航标识碣石附近,连筑两座城,作为方士训练童男童女的场所等等。关于“丱兮”的记载很多,对我们探讨研究“丱兮”一名的由来均提供了历史依据。

西汉政权实行郡、县、国并制。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渤海郡,郡治浮阳,今沧州地区大部属其地。当时在今辖区境内的王国、侯国不下十几个。如黄骅境内的章武国、柳侯国、宛乡侯国;盐山县境内的平津侯国、高成侯国,千童侯国;南皮县境内的高乐侯国,南皮侯国;东光县境内的临乐侯国;青县境内的参户侯国,献县境内的河间国;另外还有中水、阿武、阿陵等侯国和束州、浮阳、东光等县。由此可以窥见,当时这一带,人烟稠密,土地肥沃,相当富饶,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是比较发达的地区。东汉时,撤销了参户、阿武、川乡、建成、高乐、柳城、高郭七县,千童县改为饶安县。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繁衍和活动范围的扩展,逐渐使沧州地区的聚落地名增加和密集,并向沿海地区发展。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决魏郡,沿济水,经千乘入海,加上渤海海溢致使南运河以东地区,地下咸水位上升、造成土地盐碱化。东汉末年,袁绍、公孙璜、曹操在这一带连年混战,百姓受尽战乱之苦,这里成了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聚落地名也随之减少。

这一时期,出现较有影响的地名为渤海、浮阳、黄河。渤海,旧又名勃海,指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内海。沧州东临渤海,以渤海作为行政区划地名历代常有,以渤海郡最为著名。汉高祖初定天下,分全国为十三个刺史部,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浮阳县治(今沧县旧州)置渤海郡,属幽州刺史部,辖东光、千童、南皮等26个县,直到明洪武七年省渤海县入滨州止,历达1576年之久。

浮阳,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于沧县旧州置浮阳县,因浮水在其南而得名。所谓浮水,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浮水,在直隶沧县东南,又东入盐山县界。《水经注》载,浮水故渎首受清河于浮阳县界,东北经高城县之宛乡城北,又东经章武县故城,又东经筴山北,又东北经柳县故城南,又东北经汉武帝望海台,东注于海。应劭曰:浮阳,浮水所出,今无水矣。”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浮阳县为清池县。

2005年,沧州市区十条街路征名将“北外环”更名为“渤海路”,“西环”更名为“浮阳大道”,“南环”更名为“黄河路”。

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沧州全境属魏国领土,分属于河间郡、渤海郡。西晋统一后,建立了许多同姓王国,沧州辖境分属于河间国、渤海郡和乐陵国。后来东晋灭亡,我国北方被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先后占领,历史上称为“五胡乱华”。自公元316年西晋灭亡至公元420年东晋灭亡这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晋十六国”,沧州辖境先后属于后赵、冉魏、前秦、前燕、后燕、南燕等少数民族政权。

这一时期,虽然产生了很多地名,但颇有影响的不多。

南北朝时期(420-589),鲜卑人拓跋氏建立北魏,统一中国北部以后,和南方汉族政权相对立。沧州全境,先是属北魏领土,分属瀛州、冀州地。北魏熙平二年( 517年) ,析瀛州、冀州各一部分设置沧州。据《魏书·地形志》载:“沧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饶安城”。《广韵下平十一唐》载:“沧,亦州名。后魏所置,盖取沧海为名。”《北史魏辽西公意烈传》载:“玄孙洪超,大乘贼乱之后,诏洪超绥慰冀部。还上言:‘冀土宽广,界去州六七百里,负海险远,宜分置一州,镇遏海曲’。朝议从之。后遂立沧州”。由此可见,沧州的名称是取“沧海”之意,建州目的是为了“镇遏海曲”。沧州一名的出现,结束了沧州史无定所的历史,沧州一名并一直沿用至今,历时1490年之久,被国务院辟为“千年古县”。

北周时,沧州辖二郡七县,即浮阳郡辖浮阳、饶安、高城、章武四县,渤海郡辖东光、南皮、安陵三县。此外,在北周时增设了长芦县,这就是现在沧州市区的前身。据载,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今沧州市区运河以西置长芦县,“长”为水名(即长水),以水旁多芦苇而得名。唐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大雨将治所淹没,十六年(公元728年)移治永济河(今南运河)东一里,即今沧州市。

隋统一中国后,开始,隋朝有两级政权,撤销了州一级的建制。沧州亦一度被撤销,沧州全境分属于河间郡、渤海郡、平原郡,并新建鲁城(黄骅)、浮水(孟村)、束城(在河间境内)三县。并将浮阳县更名清池县(沧县境内),成平县更名景城县(沧县境内),高城县更名盐山县,撤销武垣县并入河间。“清池”是沧州旧城名称,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于现在的沧县旧州镇改“浮阳县”为“清池县”,因县内有仵清池而得名。沧州市区的原“南北大街”在2005年十条街道征名中更名为“清池大道”。

唐代初,改隋郡为州、府,州是一级政区,但其辖区比东汉时已大为缩小。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沧州,州治在清池,辖清池、饶安、无棣。同年,州治徙饶安。武德六年(623年),徙沧州治胡苏。贞观元年(627年)沧州复治清池,辖清池、盐山(废东盐州仍称盐山县)、长芦、鲁城(乾符)、饶安(洋水县撤销并入饶安)、乐陵六县。在贞观元年(627年) ,开始设道,置采访使,相当于汉朝刺使之职,是州以上的组织,沧州全境属河北道。河北道驻所元城(今河北大名),有十八州。其中瀛州、沧州、莫州在今沧州境内。

这一时期,值得一提的是,沧州出现了几位名人巨匠,著名自然科学家贾耽、著名诗人高适、刘长卿。贾耽(730-835)字敦诗,唐宰相,地理学家,南皮人,贾耽学识渊博,经、史、子、集、阴阳杂数无不通晓,著作有《备急单方》、《翰林内志》,撰有地理书籍《古今郡国县道四夷述》,绘有《海内华夷图》、《大唐国要图》等,世推其为方志名家。高适(706-765)字达夫,一字仲武,唐渤海饶安(今盐山县)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一生著有许多诗歌,其诗集名《高常侍集》或《高渤海集》,他在著作中揭露了一些社会弊端,反映了人民疾苦,其诗歌语言朴实精练,气势雄健高昂,感情真挚爽朗,粗广豪放,遒劲有力,杜甫曾赞美他的诗如“骅骝开道路,鹰隼出风尘”。刘长卿(709-780)字文房,河间市城关人,唐朝著名诗人,其诗文雅舒畅,通俗易懂,著有《刘随州集》十卷,存诗400余首,流传后世,被人称为“五言长城”。

另外,举世闻名的隋唐大运河,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隋代的大运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邗沟、鸿沟,秦汉时期的江南运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运河基础上,以汴渠、白沟为骨干形成的。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为发展南北交通,沟通南北之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和万里长城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闻名于全世界。

2005年沧州市区十条街路征名中,由大运河派生,将“北环”更名为“永济路”,原“迎宾路”更名为“御河路”。

“永济”和“御河”一名,据载,永济渠开凿于隋大业四年(公元608年),南引沁水通黄河,北通涿郡,唐宋以来谓为永济渠,因乾隆皇帝几次南巡经过这里,又称御河。

“五代十国”时期,中国出现了战乱割据局面。沧州先后属梁、唐、晋、汉、周各朝,有的县被契丹占领。境内行政区划无大变更,只是后周时撤销乾符(黄骅境内)和弓高二县。沧州至献县一线以北地区,曾被后晋石敬塘这个“儿皇帝”割让给契丹。在这一时期,沧州在文化事业上有件令人自豪的事情。闻名中外的沧州铁狮子,是北周广顺三年(953年)铸造的。沧州铁狮子,又名镇海吼,身长6.10米,高5.48米,宽约3米,重29.6吨,身披障泥,背负巨盆,昂首怒目,巨口大张,好像在仰天长吼。铁狮子是用泥范明浇法铸造的,从小腿至头顶共21层,外范457块,莲盆共4层,外范52块,合计外范509块,狮头、莲盆为一次浇铸。相传,有一条东海恶龙想占据沧州作为龙宫,便兴妖作怪,眼看船翻桅折房倒屋塌,这时,只听一声怒吼,一头红色巨狮一跃而起,直取恶龙,恶龙招架不住,掉头就跑。人们为了感谢为民除害的雄狮,请了一位叫李云的铁匠铸成了这尊铁狮。沧州铁狮子可以说是中国铸造史上的一个奇迹,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沧州被命名为“狮城”,沧州市的市徽也以铁狮子的图案形成的,可以说,沧州铁狮子成为沧州市的代言人。

宋朝,赵匡胤取代北周建立政权以后,沧州便成了宋和契丹交兵的前沿阵地。沧州地区属河北东路河间府,辖清池、无棣、盐山、乐陵、南皮等县及吴桥镇。

1125年,东北女真人崛起,灭了辽国,建国号金。1127年又灭了北宋,沧州全部归金管辖,仍属河北东路河间府。这其间肃宁、交河和吴桥县是此时新增设的。这一时期,沧州出现的著名人物有医学家刘完素。

元统一中国后,施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置中书省。沧州全境属中书省河间路。各府、州、县隶属关系同金朝不变。

明朝时期,迁都顺天府(今北京),改北京为京师。沧州地方属京师河间府,这时河间辖沧州,沧州州治由清池移至长芦,领南皮、盐山、庆云三县。

在明朝初期沧州发生的最大事情就是“燕王扫北”。沧州一带民间长期流传着那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靖难之役”,民间称作“燕王扫北”。实际上那是一场皇位争夺战。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 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后,翌年改元建文,史称建文帝。建文帝即位接受近臣的建议,谋划削藩。明太祖的第四子朱棣被封为燕王,驻北平。建文帝削藩,引起燕王不满。当建文帝试图触动燕王时,早有准备的朱棣制服了朝廷使臣,起兵反叛。燕王以诛杀建文帝身边奸臣为名,挥军南下,号称“靖难”之师。朱允炆立即派大军北伐,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在北平以南广大地区展开。当时沧州正处在“锯口”上,难以计数的厮杀格斗,无休止的大兵过境,使这里成为重灾区。人民几乎被斩尽杀绝,因而沧州人把那场战争叫做“燕王扫北”。战事一起,兵荒马乱,动辄百十万大兵,进退纵横,践踏土地,蹂躏人民。燕军攻城掠地,杀俘虏,坑降卒,无论军民,凡不顺者皆杀之。南军也难免祸害人民。战祸绵延了三年多,老百姓即使不被杀,也得饿、冻、病。更为悲惨的是,当燕王决定长驱直奔南京之后,因兵力不足,就大量强征青壮年百姓,男子十六岁以上,四十五岁以下,严令从军。并将老幼妇孺杀,烧毁房屋,填平水井。有的地方整个县都没了人烟。正因如此,人民对那场战争深恶痛绝。六百年来“燕王扫北”一词在沧州民间流传不绝。就是这一场十分惨烈的战争,沧州六万多军民惨遭杀戮。古老的城池被彻底摧毁了,周边百姓也的逃的逃,人烟全无。后来不得向此地移民,州治迁往运河岸边。

在这场战争中,村落多数被毁,聚落地名也随之大部消失,仅剩471条。战火中余生的人们在重建家园时,以断壁残垣取村名“障壁”,以仅剩几间房取村名“留舍”等,给人们留下世代不忘的印象。明永乐初,朝廷曾先后三次下诏迁山西洪洞县,北直隶永平府滦州、江苏南京、安徽凤阳、山东即墨以及浙江、陕西、兰州等地数十万人充实京畿地区。沧州一带移民,多系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前后迁此占产立庄。今沧州地区的聚落地名6290条中,有4297条是在这段时期形成的,占总数的68.3% ,基本上形成了沧州地区聚落地名的现状。

三、沧州地名由来的几个显著特点

聚落地名的由来方式很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区域范围内有不同的特征。综上分析,沧州聚落地名的产生、发展和形成,有着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在封建社会里,以姓氏、宗族为单位,所以聚落地名多以姓氏或姓名来命名,即以姓氏加村、庄、家庄等,共3421条,占全部聚落地名的54.4%。

2、移民多在城镇、集市周围建村,便以方位或距离作为聚落地名的名称,如七里庄、八里屯等。

3、沿河流、道路两旁的聚落地名,多以渡口,码头、闸口、桥、驿(站)、(急递) 铺、店、道口等命名,如:刘码头、马闸口、砖河驿、大王铺、辛店等。

4、有的以历史遗迹或寺观、庙宇来命名,如:垣城南、故县、大盘古、百尺杆、长丰、景城、古州村、灯明寺、焦山寺、观音寺,三皇庙、大麻姑等;

5、以地形、地物、地势作为聚落地名的如: 施家堤,何堤口,李长堤、南台、单桥、石麻湾、枣林庄、桃园、桑园、荷花村、莲花魏、洼里、流洼寨等;

6、以职业为聚落地名的如:簸箕李家,油坊、糖坊、纸坊、王木、铁匠张、烧盆张、菠菜魏、茄子刘等;

7、官庄、军屯的聚落地名多以所有者的姓氏加屯、官屯、营等命名,它们零星地分布在沧州地区的北部和中部;

8、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和美好的愿望命名的聚落地名也为数不少。如:冷饭店, 君子馆,大白头、燕台、卦甲林、卡老桥、仵龙堂、永兴庄、隆儿庄、八义庄、和里高、采吉科等。

9、在城镇中还有以行业市场为聚落地名的如:缸市街、鸡市街、书铺街等。

10、有一类密集型聚落地名,以相同含义命名,或以一名派生,多集中于一个区域,或连成一线。如盐山县的9“牛”,以有一牛留寺得名,冠以姓氏,现称马牛、刘牛等;海兴县有9“常丰”、河间市有5 “雅峨”,泊头市有7“泊洛”等。

除上述命名种类和其他种类的复合命名以外,在本区的聚落地名命名中,还留下了封建统治者欺骗百姓的铁证。如南皮县有近40 条聚落地名,均为姓氏加数词再加“拨”,即叶三拨、马四拨、于十拨等,唯独没有一、二拨。其来历为因村民移民时不愿离开故土、迁往他乡,统治者在开始迁民时讲,前面已有两拨已去,你们是第三拨移民到此,事实并非如此,为记此事,自“三拨”起,加姓氏为村名。

四、地名的演变

沧州的聚落地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历史的长河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更,时代的变迁,聚落地名也在不断地演变着。它必然有一部分保留下来,体现着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聚落地名可谓之“活化石”。聚落地名的演变有以下几种情况:

有些地名,因郡、州、县治迁徙而演变。如盐山县的旧县和孟村回族自治县的新县,系古饶安县治的迁徙而由旧饶安和新饶安演变而来的;黄骅的旧城,因为盐山县治所故址;沧县的旧州,曾为沧州治所等。

以皇帝年号而演变的地名:如黄骅县的乾符即为隋鲁城县,于唐乾符年间,地生野稻二千余顷,燕魏饥民就食获生,而改鲁城县为乾符县,后废县称乾符。

以避皇帝讳而演变的地名,如:隋时,避杨广讳改广城县为乐寿县;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 ,避金章宗颜璟讳,改景州为观州;明时,为避燕王朱棣讳改西无棣县为庆云县等。

以封建纲常礼教演变的地名,如盐山县的韩庄,有一韩氏女子从十九岁守寡,与其嫂共撑其门,抚养后代至。知县为其挂贞节匾,为纪此事,将村名改称志门韩,还有秀女庄,孝子墓等。

以功名而演变的地名,如:韩将军庄、赵监生、张拔贡、北司徒、相国庄等。

以谐音而演变的地名。这种变化在很长的时间内才能形成, 而且是在不断地变化。如任丘的惠伯口,该村位于古赵王河的西岸,建村时称西排村,日久演变成喜伯,后此村设有渡口,船只多泊于此,又改村名为汇伯口,后演称惠伯口;盐山县的年宜王,从鲇鱼王演变而来。

以纪念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革命先烈而演变的地名,如河间的龙华店,兴龙店等为清乾隆皇帝南巡所经而改称今名;献县由献州得名,献州由寿州演变而来,因该地原为河间献王刘德的封邑;黄骅为纪念革命烈士黄骅,由新青县演变而来,还有本斋,三杰村等。

以人口的迁徒,民族的兴衰而演变的地名,这样的情况在沧州是不胜枚举的。如:王长堤由付长堤演变而来,因村中王氏替代付氏而演变;陈家边村由魏家湾演变而来,魏氏建村,后经瘟疫仅存赵民一家,改称赵家湾,陈氏迁入,人丁兴旺,以地处三县边界处,改称为陈家边村;南皮县刘八里,原称刁八里,刁氏无嗣,刘氏遂将村名改称刘八里等。

通过对沧州地名的现状、历史、形成和演变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名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地名的形成和演变与当地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经济特征、民族、宗教、文化、军事,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着时代的特征,地名的形成、演变及状况无不留下历史的印记。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