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苏妲己遗址

苏妲己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12 21:57:23

① 《封神榜》苏护的子女

苏护之子 苏全复忠 是一个满腔制热血、不惧怕死亡的少年
温县解放路的中间,一堵灰色的围墙将一座高大的土丘从闹市中分割出来,显得格外突兀。这里就是温县人常说的“联珠冢”,据说是妲己的父亲苏护及兄长苏全忠的墓地,相传二人同时战死于追随武王伐纣的战争中,后来被葬在这里。

② 苏妲己是焦作人吗这种说法出自何文献

是的。《国语》云“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有苏氏就在今温县一带.

有苏氏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一直活动于古河内地区的太行山前沿地带。历经夏商二代八百年的变迁,他们到了今焦作地区一带。随着部落的发展,人数的增多,活动范围也变大了,西起济源,东到获嘉,北至太行山,南到黄河,都是该部落的活动范围。同时,该部落的一些人可能已由牧转农,过起了定居生活。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这里有许多与有苏氏有关的传说和遗址

文献记载,有苏氏曾居于原(今济源),又迁到温。殷纣王曾伐有苏,迫使有苏氏献出妲己。在当地有许多与有苏氏相关的传说和遗址。温县城内有苏护、苏全忠父子墓,即联珠冢,今尚存大部。联珠冢西百米有云团冢,为苏护大将郑伦之墓,在今实验小学院内,已平没。县北的苏王村,传说为苏护的家。与温县亢村一河之隔的博爱县内都村古称中都城,有中都亭,隋文帝时因避父杨忠讳而改名内都,传说即古冀州治,该村一直不准唱《反冀州》一部戏,认为是对冀州人的侮辱。在县西夏庄苏忿生家族墓地中,有一大墓在清末塌出一块墓石,上书“商大将军苏全孝之墓”。(见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不管传说的真假成分有多少,但都说明有苏氏在商末确实是以温县为中心的一带活动。

关于古冀州城,民间传说在博爱内都村。禹分九州,“两河间曰冀州”(《尔雅·释地》),《周礼·夏官·.职方氏》有“河内曰冀州”。清牟庭《同文尚书》说“冀州在河内也”。究以上传说和看法,冀州当在河内地区。温县亢村,与博爱内都村仅隔一沁河,在内都之南,相距不到一公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村南打井时发现一古城墙遗址。在东西长600米的直线上,三口井都在七米深左右发现该遗址,此遗址北距亢村约300—400米,南距济河约30米左右,东南距苏王村约2公里。我们认为此一城墙遗址可能是古冀州城遗址,有待发掘论证。

“苏忿生应是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因苏而氏的苏家先祖。”(张新斌《苏姓》)苏为昆吾之后,己姓,这是多种文献资料都认定的。直到商末的妲己,仍是姓己。《国语》云“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妲己与苏忿生为同时代的有苏氏名人,妲己还姓己,说明当时的有苏部落还是姓己,而不姓苏,直到苏忿生为大司寇居温后,才明确姓苏。有人说苏忿生仍姓己,不姓苏,直到苏国灭亡后苏姓才出现。我认为这不对。如果苏忿生不姓苏,那么《尚书·立政》篇中周公就不会称他为苏公了。

四、苏氏在温

有苏氏在商代后期即已活动于河内地区,实际上是已牢固地占领了这片地区。在推翻殷纣王的战争中,有苏氏又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所以到武王克商后,便把有苏氏所占有的这一片地区顺水人情的封给了有苏氏,实际上别人是得不到这块富饶的地方的。这就是苏封十二邑:温、州(在今温县),原、樊、向(在今济源),盟(在今孟州),陉、絺(在今沁阳),怀、隰郕 (在今武陟),颓(在今焦作市),欑茅(在今辉县),以温为首邑。

苏忿生作为大司寇,是周王朝的重要大臣,他的后代也承继祖业,长期是周王卿士。已出土的《苏公簋》、《宽儿鼎》和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苏甫人”盘、匜,“苏冶妊”鼎等,可以看到苏忿生的孙子叫苏宽,苏国和周王室和虢国,都曾联姻,说明苏国在当时是个十分活跃的诸侯。

在《诗经·小雅·何人斯》中,记载了一点苏国后期的情况,即苏国和暴国的矛盾。董仲舒认为这是两国为争田起的矛盾,东汉高诱的《淮南子注》中也认为是争田而起,并且说本诗所说争田者是暴桓公和苏信公。苏暴二国本来关系很好,《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谯周《古史考》云“古有埙篪尚矣。有幽王时暴辛公喜埙,苏成功喜篪。”说明两个同为周王朝卿士的曾经共同为周幽王吹奏娱乐。但后来却闹了矛盾,暴公入朝路过苏公的温城却不去见苏公,苏公便作诗发泄恼怒之情。但苏公终被谗言招祸,于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被夺国,桓王将苏国之地给了郑国,虽然郑国并未来收取,但却给苏国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魏源认为此诗做于周桓王之时,王先谦便根据诗中“谁为此祸”一句,认为是在桓王将苏国给郑国之时。所以苏信公和暴桓公应是平王后期到桓王时人,是苏成公和暴辛公的儿子一辈。

至于苏是不是一个封国,多种史料都认为是,我想正如杜预所说苏“ 内国名。春秋时称苏子”。为什么多处称苏公呢?“此云公者,子盖子爵而为三公也。”也就是说,他虽是子爵小国,但因为是周王朝的三公卿士,故而人们称他为苏公。
到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冬,苏子为报复周王室,一手指挥了五大夫之乱,借卫燕之兵赶走了惠王,立子颓为周王,但一年多后,到惠王四年春,郑虢两国就攻入王城,杀了子颓,恢复惠王王位,这样,苏与周王室就矛盾更深,也说明了苏国在当时还是很有政治能量的。到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苏国遭到狄人的攻击,周王不派兵相救,致使苏国被灭,苏子流亡卫国。从苏国受封到被灭,共396年。到周顷王二年(公元前617年),王“及苏子盟于女栗”。说明苏国虽已亡国多年,但苏子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要不然周天子是不会会见他的。

③ 请问嫦娥是什么来历!是苏妲己吗!那 嫦娥与后裔又是怎么回事

嫦娥,本作姮娥,因西汉时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而改称嫦娥,又作常娥,是中国神话人物、后羿之妻。神话中因偷食后羿自西王母处所盗得的不死药而奔月。民间多有其传说以及诗词歌赋流传。在道教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 姮娥墓位于山东省日照市的天台山上,陪伴在大羿墓的旁边。据说大羿与姮娥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飞天的故事。 据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为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 十日国的地望位于东海之滨的山东省日照市南部(见“《山海经海外东经》地望考证”一文)。现在的国家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尧王城遗址为十日国的都城。尧王城遗址南侧的天台山(现为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还有太阳石、太阳神陵、老母庙、老祖像、日晷等许多太阳崇拜的遗迹。 大羿和她的妻子姮娥(后来演绎为飞天的嫦娥)死后就葬在日照汤谷太阳文化源旅游风景区内的天台山上。当地人称之为大羿陵。 嫦娥与苏妲己存在很多共同点: 1,都是中国古代人物 2,都是女性 3,丈夫都是中国历史名人 ....... 但事实上,她们没有多大联系! 后羿和嫦娥的故事: 嫦娥奔月很久以前,大羿到山中狩猎的时候,在一棵月桂树下遇到嫦娥,二人便以月桂树为媒,结为夫妻。 到了帝尧的时代,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庄稼,烤死了草木,人民没有了食物。同时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等妖魔鬼怪也开始危害百姓。于是帝尧命令大羿将凿齿处死在畴华之野,将九婴诛杀于凶水之上,将大风战败于青邱之泽,射掉天上多余的太阳,杀死猰貐,将修蛇斩于洞庭,在桑林逮住封豖希。万民欢喜,拥戴尧为天子。 后来,大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大羿听说娥奔月之后,痛不欲生。月母(又一作王母)为二人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允许嫦娥每年在月圆之日下界与大羿在月桂树下相会。据说民间有好多人都曾经听到大羿与嫦娥在月桂树下窃窃私语呢。 故事出处: 出自汉代《淮南子。外八篇》: 昔者,羿狩猎山中,遇妲娥于月桂树下。遂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豖希、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豖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托与妲娥。逢蒙往而窃之,窃之不成,欲加害妲娥。娥无以为计,吞不死药以升天。然不忍离羿而去,滞留月宫。广寒寂寥,怅然有丧,无以继之,遂催吴刚伐桂,玉兔捣药,欲配飞升之药,重回人间焉。 羿闻娥奔月而去,痛不欲生。月母感念其诚,允娥于月圆之日与羿会于月桂之下。民间有闻其窃窃私语者众焉。

④ 历史上的摘星楼还存在不存在

摘星楼源自《封复神制演义》这部小说,书中所说摘星楼为商纣王迎娶妲己后受其蛊惑在朝歌的王宫中建起的最高建筑,商纣王常与妲己等嫔妃在此饮酒作乐美其名曰接近神仙,此建筑本为小说中的情节,实际在历史上在商朝朝歌王城并不存在摘星楼。

现如今,摘星楼又名七敏山 、敏山。是位于苟堂乡孙家庄南具茨山中西部一峰,山南与禹州市苌庄乡交界。《水经注》载:“敏水出山其下”,因称敏山。

(4)苏妲己遗址扩展阅读:

相关传说:

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纣王为了讨好苏妲己,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塔楼,因为建造的特别的高,站在上面,好像能够得着天上的星星一般,因此取名摘星楼。后来,纣王受苏妲己的蛊惑,在摘星楼上摘下了比干的心,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杀戮。

之后,人们把摘星楼改叫做摘心楼。之后的两千多年,高楼损毁,夯土垒成的楼基,也只剩下了一座土台子,因此,现在的人们都把这座摘星楼的楼基称之为摘星台了。

⑤ 苏妲己最后封的是什么神

妲己没有封神,因为后武王伐纣时已经将妲己杀死,妲己去世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

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带领天下八百诸侯攻占了成汤的京城朝歌时,捉住了乱成汤天下的三个妖精:狐狸精妲己、玉石琵琶精和九头雉鸡精,并结果了她们的性命。

然而这对于三个妖精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冤案,按她们的理论,姜子牙帮周武王得到了天下,起码有他们的功劳。

即使没有功劳,得不到封神和奖赏,也不至于要受罚,即使要受罚,也不至于要丢掉性命,枉费了千年的修炼。

(5)苏妲己遗址扩展阅读:

《封神演义》冀州之战拉开了封神的序幕,但凡有点名气在此站之后牺牲的,大多数是上了封神榜,但却有这六个人,她们生前战功赫赫,死后却无法入榜。

1.千里眼高明:高明为棋盘山桃精,其独门特技便是著名的千里眼,配合高觉的顺风耳可探知周营虚实。

后杨戬受玉鼎真人的指点,将棋盘山桃精,柳鬼的法脉断绝,致使兄弟两人法力全失,致使被姜尚“打神鞭”所杀。

后因其兄弟两人法脉独特,虽上封神台,却没被姜尚封神,只成为了地仙,成为“门神神荼”,并且发明“桃木”驱鬼,以及后来“度朔山”“桃都山”驱鬼的故事。

2.顺风耳高觉:

高觉为棋盘山柳鬼,其独门特技便是著名的顺风耳,能够以此听取周营的虚实。

他防御力也十分不错,能挨得了哪吒的“乾坤圈”与李靖“三十三天黄金塔”的火烧。

后被杨戬识破法脉,导致被李靖,雷震子断绝法脉,致使法力丧失,于袁洪夜袭周营时,被姜尚以“打神鞭”所杀。

3.龟灵圣母:

龟灵圣母是通天教主八大亲传弟子之一,在炎帝时期就已得道,修行万年,法力高强。她曾经击败了阐教的数位金仙,后追击拘留孙的时候,遇到西天准提道人。

将其逼迫现出原形,被孔宣丢入八宝莲花池中真当个乌龟来养着。西方有一个臭名昭著的蚊道人,见其体内经血充沛,便吸食起来。

4.千年狐狸精:

苏妲己,封神演义中的头号女主角,也是中国古代四大妖姬之一。苏妲己原为冀州侯苏护之女,其美貌倾国倾城,后来苏妲己被后来的九尾狐所取代。

牧野决战轩辕坟三妖夜袭周营被擒,千年狐狸精被姜子牙处决。

5.玉石琵琶精:

玉石琵琶精当年曾被姜尚火烧,牧野决战中,使绣鸾刀,骑桃花马,与妲己一并三人夜袭周营。三妖妖气还真能对周营造成相当的冲击效果,后被姜尚以五雷正诀所破,致使败阵而归。

三妖被杨戬等人追赶,王贵人与韦护交战,后被女娲擒拿,交付盟军发落,被韦护处决。

6.九尾雉鸡精:

九尾雉鸡精在妲己“月下设宴请妖仙”后,九尾雉鸡精被妲己推荐给纣王。

但是妲己请她入宫,主要是为了配合妲己设计除掉亚相比干,为的就是替轩辕坟众妖复仇。

九尾雉鸡精与杨戬交战,被杨戬放出“哮天犬”咬下其中一头,后胡喜媚被女娲所擒,交予盟军发落,被杨戬处决。

⑥ 苏妲己发明了一样东西,已流传3000多年,如今家家户户还在用吗

传说在上古时期,纣王在女娲庙里被女娲雕像的美貌迷住了,他情不自禁地在女娲雕像的脚上留下了一个吻,女娲本人看到后简直要被气死了,本仙女的脚岂是你一个凡人能猥亵的?于是她就派自己座下的三大妖兽鸡精、琵琶精、狐狸精去惩治纣王,毁了他的王朝,还许诺她们只要事成了就给她们成仙的机会。


妲己当然听从,于是让工匠造了一双光溜溜的筷子用来给纣王喂饭,这样夹菜的方法就从宫中传开了,从此民间也开始使用筷子夹菜。这个民间传说也是有事实证明的,1928年10月13日到1937年6月,考古专家在殷墟的遗址挖掘出了很多文物,其中就有一双铜筷。而现在,筷子已经成了餐桌上必备的东西。

⑦ 商朝摘星楼在哪里

商朝摘星楼位于淇县县城中心,是著名的殷商文化遗址、寻根问祖圣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摘星台,是一个夯筑土台。下层为龙山文化,上层为殷商文化。

据《淇县志》载,摘星台为纣王所建,意谓登临其上,可以摘星揽月,喻台之高。是纣王和宠妃妲己观朝涉、摘国神比干心处。自纣王在此摘国神比干心后,人们为纪念国神比干,俗称此台为摘心台。

商朝国力强盛的时候纣王宠爱苏妲己建造了摘星楼,让她站在上面遥望家乡。后来纣王经常在这里举办各种宴会,主要是寻欢作乐。苏妲己和纣王在摘星楼饮酒作乐,而且还让宫女脱去衣衫唱歌跳舞。

后来苏妲己建议纣王在摘星楼上挖一个方圆数百步,深高五丈的大坑,将这些不听话的宫女丢进去和蛇蝎虫蚁在一起。这样的刑法惨绝人寰,非常血腥。在《水经注》中记载主峰摘星楼海拔779米,山势挺拔,植被茂盛,各种奇石在一起,形状像是楼,直冲云霄。

(7)苏妲己遗址扩展阅读:

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末期,纣王为了讨好苏妲己,为她建造了一座很高的塔楼,因为建造的特别的高,站在上面,好像能够得着天上的星星一般,因此取名摘星楼。

后来,纣王受苏妲己的蛊惑,在摘星楼上摘下了比干的心,一代忠良就这样惨遭杀戮。之后,人们把摘星楼改叫做摘心楼。之后的两千多年,高楼损毁,夯土垒成的楼基,也只剩下了一座土台子,因此,现在的人们都把这座摘星楼的楼基称之为摘星台了。

⑧ 商朝历史

1 商族的历史与夏同样久远,传说简狄吃了玄鸟的卵而生了商的祖先契。从契到汤共传了十四代,恰好与夏相始终。商经过五百年而强大,最后经鸣条之战灭掉了夏。

商汤之后,由太甲到太龙,是商朝巩固和发展时期。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还发生过伊尹放太甲的故事,此后商的统治很稳固。

盘庚在位时曾几次迁都,最后定都在殷,所以商朝也叫做殷朝,迁都促进了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商朝基本上是王位世袭制,从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到商后期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也是后来周朝宗法制的重要基础。同时,商的占卜也很出名,现存的甲骨文便是占卜的记录。商王的统治仅仅限于狭小的
中央地带,四周及边缘地区是王室诸子及各族的领地,中央集权还没有形成。

商朝的矛盾在中期后加剧,王权的争夺尤为激烈,同时还有奴隶的反抗斗争。纣王时用武力镇压,但最后引火烧身而灭亡了。商共传十七代,三十五王,存在了约六百年。
商朝(前562年?—1066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与夏、周并称为中国的“三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据传说,商王的祖先是五帝的后代之一。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师毫邑后,便正式即位为王,各路诸侯前来朝贺,商王朝正式建立。

成汤在位十二年而死,死后由外丙即位。自外丙经仲壬至太甲几代执政时间都很短,商朝的大权实际掌握于伊尹手中。太甲即位后,不遵先法,胡作非为,伊尹便把他放逐到桐。及至悔过,伊尹又亲迎太甲回来继续执政,商的统治又呈现出清明气象。

太甲死后,传位于其子沃丁,其后历经太庚、小甲、雍、太戊四代,商朝统治曾一度衰落,直至太戊执政期间,商朝才再度兴盛起来,出现了继成汤之后最好的政治局面,故商人称太戊为“中宗”。

商朝中期的几百年间,历代统治者由于朝廷内部的分争及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曾多次迁都:仲丁自毫迁于嚣;河檀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奄;盘庚自奄迁殷。自盘庚迁都到殷起,商朝的国势又开始上升。武丁即位后,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征服了周围的各方国,大大的扩充了商朝的疆域和人口,为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这段时间,商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至帝辛(商纣王)时,商王朝终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商纣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宠爱美女妲己,将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贤臣逐一废除贬斥,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为此,不仅朝中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和各方国也于商王朝离心离德。公元前一零二七年(?),西方周族在周武王的领导下,在牧野一举击溃商军,从而结束了商王朝六百多年的统治。

商王朝经过六百多年的发展,在政治、经济以及科学等各方面都比夏代有了长足的进步。从我们考古出土的殷墟遗址来看,商朝已完全脱离了原始部落的生活方式,由游牧而改为定居。在殷墟中还出土了大量的占卜龟甲及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等物品。其中,在安阳发现的“司母戊大方鼎”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这说明商朝的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以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而在占卜龟甲上发现的甲骨文,被普通认为是商时代的文字,这是我们今天可以识别的最早的中国象形文字,为我们今天研究商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商王朝共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约四百九十六年。
商朝 公元前 1562 年 -- 前 1066 年

2 商人传说是「帝喾」之子「契」的后裔,因契佐「禹」治水有功,故被「舜」封於商,开始兴起。经过五百年的发展,到成汤时,已经成为以毫为都城的强大方国。在伊尹的辅佐下,成汤首先争取众多方国的支持,征讨不归顺的方国,最后兴兵伐夏,鸣条一站,夏桀兵败逃至南巢而死,商朝建立。

商汤用武力消灭腐朽、暴虐的夏王朝,建立新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新建立的商王朝,虽然在社会型态上与夏王朝并无区别,但是他的诞生,毕竟给古代社会内部注入了新的活力,健全了古代阶级社会的机制。所以古书对商汤伐桀灭夏一事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周易.革》)。

商朝共三十主、十七世。由公元前1562年至公元前1066年。(商朝的世系年代无定说,此为一家之说)商的继统法,是采兄终弟及制,无弟然后传子。商汤的孙子「太甲」在位时无道,伊尹把他放逐而由自己摄政。三年,太甲悔过,又迎归复位、勤俭爱民、诸侯亲附,社会安定,被称为守成之主太宗。此后,一直到第九位天子「太戊」,是王朝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在第八代商王「雍已」时,曾发生过有诸侯不朝的情况,太戊继位,在「伊陟(音「智」ˋ)」和「巫咸」的辅佐之下,殷道复兴,诸侯归附,太戊被称为中宗。

从第十位天子「仲丁」开始,商王室出现混乱。其后五代九王,多次发生废除嫡子而另立弟弟或庶子,以及弟弟、儿子争夺王位的权力斗争,并且多次迁都。先是帝「河亶(音「胆」danˇ)」迁都於「相」,然后是帝「祖乙」迁都於「邢」。「九世之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国力衰败,诸侯不朝,各种矛盾交错,危机四伏。「盘庚」为了挽救王朝的危机,将都城由邢邑迁至殷,并进行改革,推行成汤的政治,革除奢侈恶习,关心百姓,使局势得以安定,政治,经济,文化开始迅速发展。史称「盘庚迁殷」。第二十二代商王「武丁」自幼在乡间长大,了解民间疾苦和稼樯艰难。他从奴隶中慧眼提拔「傅说」为相,任人唯贤,大力改革政治,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并多次出兵平定了土方,鬼方等游牧民族的侵扰,大规模地对荆、楚用兵,商王朝的的势力远及四方,发展到鼎盛。

自二十四代王「祖甲」以后,社会矛盾加剧,殷王朝逐渐出现衰乱的景象。第二十七代王「武乙」无道,以革囊盛血,仰而射之,名为射天。后来他在河间打猎时,遭电击而死。到第三十代王「纣」时,王权与贵族权势的斗争发展到了鼎点。纣王自持聪明,刚愎自用,文过饰非,淫虐无比,奢侈无度,醉生梦死,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纣王设炮烙之刑,大肆残杀王公贵族。滥施酷刑,加重聚敛,使得诸侯、贵族和小民都相与反叛。纣王在危机日益加深时,还大规模地对周边部族用兵,平定东夷,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更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西方的周人乘机发展起来,终於灭掉了殷商。

商王朝王系表 (1766 B.C. -- 1122 B.C.)

成汤->太乙 -> 太丁 -> 外丙 -> 中壬 -> 太甲 -> 沃丁 -> 太庚 -> 小甲 -> 雍己 -> 太戊 -> 中丁 -> 外壬 -> 河亶甲 -> 袓乙 -> 袓辛 ->沃甲 -> 袓丁 -> 南庚 -> 阳甲 -> 盘庚 -> 小辛 -> 小乙 ->武丁 -> 袓庚 -> 袓甲 -> 廪辛 -> 武乙 -> 太丁 -> 帝乙 ->帝辛 (纣王)

后,妃 商王武丁妃 : 归好,商纣妃:妲己

功臣名将 伊尹

政治制度:

商王朝的职官有中朝任职的内服官和被封於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别。内服官中又分外廷政务官和内廷事务官。最高的政务官,是协助商王决策的「相」,又称「阿、保、尹」。王朝高级官吏统称卿士。三公,则是因人而设的一种尊贵职称、并不常设。另外有:掌占卜、祭祀、记载的「史」,掌占卜的卜、掌祈祷鬼神的祝,掌记载和保管典籍的作册(又称守藏史、内史),武官之长的师长,乐工之长的太师、少师。内廷事务官是专为王室服务的官员,主要是总管的宰和亲信的臣。臣管理王室各项具体事务,有百工之长的司工,掌粮食收藏的啬,掌畜牧的牧正,掌狩猎的兽正,掌酒的酒正,掌王车的车正,为商王御车的服(又称仆、御),侍卫武官亚,卫士亚旅,掌教育贵族子弟的国老,掌外地籍田的「畋(音「田」tianˊ)老」。外服官主要有方国首领的侯、伯,有为王朝服役的男、有守卫边境的卫。

商代在实行贡纳制度的同时,还有劳役租「助」,就是要求农人助耕公田(籍田),收获皆为统治者所得,其比例约占农人收获的十分之一。殷纣王加徵赋税,用以充实鹿台和钜桥。

商朝的政治理念是神权观念笼罩下的政治思想,商代统治者「尚鬼」、「尊神」。所奉行的最高政治原则,就是依据上帝鬼神的意志治理国家。

经济文化:

商人从一开始就是一农业为主的民族,商汤曾派毫人帮助葛人种地。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反映商朝统治者对农业的重视。在畜牧业在商代出土的除了有六畜的遗骸外,还有象骨,说明当时北方还有训象。并且掌握了猪的阉割技术,开始了人工养淡水鱼。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巨,产量大,种类多,工艺水平高,尤以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发展到高峰。成为商代文明的象徵。而且商朝人已经发明了原始的瓷器,洁白细腻的白陶颇具水平,造型逼真,刻工精细的玉石器表现了商代玉工的高超技艺。丝织物有平纹的纨,绞纱组织的纱罗,千纹绉纱的縠,已经掌握了提花技术。

商代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出现了许多牵著牛车和乘船从事长途贩运的商贾。到商代后期,都邑裏出现了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吕尚就曾在朝歌以宰牛为业,又曾在孟津卖饭。

自商代起,中国音乐进入了信史时代。民间的音乐和宫廷的音乐,都有长足的进步。由於农、牧ˋ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冶铸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从而使乐器的制作水平飞跃,大量精美豪华的乐器出现了。乐舞是宫廷音乐的主要形式。可考证的有《桑林》、《大护》,相传为商汤的乐舞,为大臣「伊尹」所作。从事音乐专业工作的,主要有「巫(巫见)、音乐奴隶和「瞽」」三种人。有关商朝的民间音乐的材料很少,《周易.归妹上六》和《易.屯六二》就是商代的民歌。

商代甲骨文兼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造字方法,已经是成熟的文字。在出土的甲骨卜辞中,总共发现有四千六百七十二字,学者认识的已有一千零七十二字。甲骨文因刻写材料坚硬,故字体为方形。而同时的金文,因系铸造,故字体为圆形。

科学发展:
天文:商代日历已经有大小月之分,规定三百六十六天为一个周期,并用年终置闺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代甲骨文中有多次日食、月食和新星的记录。

数学:商代甲骨文中有大至三万的数字,明确的十进位制,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计算能力。

光学知识在很早就得到应用,商代出土的微凸面镜,能在较小的镜面上照出整个人面。朝的起止年代,大约是公元前一七六○年到公元前一一二○年,共存在六百多年。
商朝
商朝的时间BC1600---BC1046约从公元前17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商代是继夏朝之后,中国历史上第二个世袭制王朝时代。自太乙(汤)至帝辛(纣),共十七世、三十一王,前后经历了将近六百年。

商汤立国后,汲取夏代灭亡的深刻教训,废除了夏桀时残酷压迫人民的暴政,采用了「宽以治民」的政策,使商王国内部的矛盾比较缓和,政治局面趋于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起来。他对四周的许多国家进行了征伐,取得了一系列胜利。所以《孟子·滕文公下》]记有:汤「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诗.商颂.殷武》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记载,反映了商王朝在汤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强盛的国家。

商汤和左相以后,在处理政务、稳定政局、发展生产等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仲虺死后,伊尹在政坛上的作用尤其突出,成了商汤甲时期[重要的辅佐,政坛的一位元老。

商汤死后,因其子太丁早死,由太丁之弟外丙继位;外丙死后,其弟中壬继位;中壬死后,又以太丁之子太甲继位,太甲乃商汤之长孙。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太甲即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汤法,乱德,于是伊尹放之于桐宫。」太甲居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迎回太甲而授之政。以后,太甲修德遵法,诸侯归服,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这个故事,反映了伊尹为贯彻商汤的治国方略、使商王朝长治久安作出了不懈努力。这个故事流传久远,伊尹也获得了「大仁」「大义」的美名。

不过,统治阶级贪婪本性,决定了王室内部为权力和利益斗争的局面不可避免。《史记·殷本纪》中记载;「自中丁以来,废适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从仲丁算起,经九世正好到盘庚时期,说明这一期间商王室内部为争夺王位,内乱不止,致使外患不断。这期间,商王朝曾多次迁都。

据文献记载,商代曾五次迁都。《竹书纪年》记载,商王仲丁「自亳迁于嚣」、河甲「自嚣迁于相」、祖乙「居庇」、南庚「自庇迁于奄」、盘庚「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过考古学家至今只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和安阳殷墟四个都邑遗址。这四个遗址的面积都很大,均在三、四百万平方米以上。考古学家已在这四个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墓葬及作坊等重要的遗存,如二里头遗址中部发现的一号宫殿,面积达一万平方米。在偃师和郑州发现了规模很大的城垣。安阳殷墟还发现了规模宏大的王陵区祭祀场。从这些发现与文献记载可以知道,商代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国家机构,有各种职官、常备的武装(「左中右」三师),有典章制度、刑法法规等等。但上述这几个都城,它们与文献中记载的名字是甚么关系,学术界还有不同看法,只有安阳殷墟是盘庚以后诸王世的都城、看法比较一致。

对商代历史上多次迁都的原因,史学家们有不同的看法。但从《尚书·盘庚篇》中看到,迁都与内部的政治斗争有一定关系。如盘庚虽然声称「视民利用迁」(即为人民的利益而决定迁都),但对那些不听命令的人,他发出了「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我要将他们斩尽杀绝,不让孽种留在新邑)的威胁,反映了内部争斗的激烈。盘庚迁殷以后,王室内部的矛盾得到缓解,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盘庚被称为「中兴」之主,并为武丁盛世的到来,打下了基础。

武丁是盘庚之弟小乙之子,即盘庚之侄。他年幼时,小乙曾让他到民间生活了一段时间,深知民众生活的艰难困苦。他即位以后,兢兢业业、不敢荒宁,励精图治,决意振兴大业。他四出征伐,对鬼方、土方、羌方、人方、虎方等方国进行征讨,战争的规模不小,往往动用数千兵力,最大的一次发兵一万三千人。在这些征战中,商王征服了许多小国,扩大了领土,也捉获了大量俘虏。武丁时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宫殿、墓葬、作坊等遗存都有发现。代表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青铜业,有了突破性进展,如铜、铅、锡三元合金出现了;分铸技术已被广泛运用;青铜器生产数量大增,还出现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联这样的重器。武丁之世在青铜业方面取得的成就,表明中国青铜时代进入繁荣时期。此外,在纺织、医学、交通、天文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开创的盛世局面,为商代晚期社会生产的发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祭天祀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史前时期的考古中曾一再发现这类遗存。随着农业的出现,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的好年景而产生对天崇拜。它是自然崇拜中的一种。祖先崇拜又叫灵魂崇拜。它源自对先人怀念,把梦中的情景理解为先人的灵魂作祟而产生。人们祭祀祖先,为的是求得先人的保佑。夏代开始的家天下局面,使原始宗教的内容发生很大变化。由于帝王是世上最高的统治者,为了维护他的统治,就把祖先崇拜与自然崇拜结合起来,创造了天或上帝这样的至上神。从文献中可以知道商代有「天」这个神,1899年因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的商代甲骨文,把湮埋了三千余年的古老文字重新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并让人们识读。甲骨文的发现,使商代的存在无可争议,并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安阳殷墟出土的十五万片甲骨卜辞,记录了商代社会中发生的许多事情。经过几代人的整理和研究,揭示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容,为研究商代历史开拓了重要的途径。甲骨文中则有「帝」或「上帝」。所以商汤伐夏桀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之」、「夏氏有罪,子畏上帝,不敢不正」,打出「天命」的旗号,鼓动军土和同盟者去执行上帝的意志,奋勇讨伐。但天上的上帝与地上的下帝(商王)是相对的。为了执行上帝的意志,下帝通过巫与上帝沟通。商王在祭祀祖先时,用五种祀典,对上甲以后的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安阳殷墟王陵区的祭祀场中发现了上千个祭祀坑,武丁时一次使用人牲达数百人。这种情况反映了商王对祖先崇拜的重视,因为上帝既是至上神,又是宗祖神。

武丁死后,他开创的太平盛世,没能长久延续下去。祖庚、祖甲以后诸王,特别是帝乙帝辛时期,国内矛盾十分尖锐,四方诸侯也起来反叛。面对这种情况,商王帝辛(纣)不思改变,不听忠谏,一味追求骄奢淫逸的生活,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同时,他穷兵黩武,调集大军征伐东夷,加重了民众的负担,也使国内兵力空虚。周武王的大军打到商郊牧野,商纣王才组织力量,仓促应战。结果,商王的军队毫无斗志,「前徒倒戈」,为武王的军队开道。帝辛看到大势已去,逃到鹿台,拿出珠玉宝货自焚而死。商王朝就此灭亡。

商朝历代国王

商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太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商纣

奴隶制的发展时期—商朝
1、 商族的兴起
传说商族是高辛氏的后裔,居黄河下游,有着悠久的历史。 舜时,商族出了一位杰出的军事首领—契。后来商人把他称作“玄王”,作为始祖,并编出了“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的颂歌来赞美他(《诗经·商颂·玄鸟》)。太康失国时,契的孙子相土开始向东方发展,《诗经》上说:“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到夏朝中期,契六世孙冥 “勤其官而水死”(《国语·鲁语上》),商人“郊”祀之。冥子王亥“作服牛”,向河北发展。到契第十四代孙汤时,商已成为东方一个比较强大的方国。《国语·周语下》说:“云王勤商,十有四世而兴”。
2、 商朝建立与发展
汤即天乙,甲骨称大乙,后世习惯上称之为成汤,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商族首领,相传曾被囚于水牢。他在当选为首领后,看到夏王朝日益腐朽,夏的暴政已引起众叛亲离,便着手建立新的王朝。首先,以德立威,厉兵秣马,使临近部落纷纷归附。其次,翦除夏王朝方国葛(今河南宁陵县北)、韦(河南滑县东)、顾(山东鄄城东北)、昆吾(河南淮阳南),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最后,向夏王朝首都发起进攻。双方战于鸣条(河南封丘东),夏师败绩。灭夏后,汤回师亳邑,大会诸侯,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定都于亳。
3、盘庚迁殷
商自汤至纣,历十七世、三十一王,约六百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汤在位期间,能够励精图冶,履行“天子”职责。据说商初七年大旱,汤以身为牺牲,祈求上帝说:“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吕氏春秋·顺民》)。当时商的势力很大,《诗经》上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诗经·商颂》)。汤死后,其孙太甲即位,虽然荒淫,但有贤臣伊尹辅佐,尚不致大乱。后来多次发生王位争夺事件,王都屡迁,政局不稳,“比九世乱,于是诸侯莫朝”(《史记·殷本纪》)。第二阶段:从盘庚开始。盘庚是商朝的第十代第二十王。鉴于当时严峻的政治形势,决定把都城自奄迁至殷(河南安阳西北)。殷“左孟门而右漳滏,前带河,后被山”(《战国策·魏策一》),是所谓“天下之中”。此后273年都城不再迁徙。盘庚行汤之政“百姓由宁,殷道复兴,诸侯来朝”(《史记·殷本纪》)。盘庚三传至武丁,商王朝达到极盛。疆域北到辽宁,南到湖北,西到陕西,东到海滨。商朝后期,政治腐败,至纣统治时,走上衰亡的道路。民国初年经董作宾先生的研究整理,将收集到的甲骨文分为五期:盘庚武丁时代、祖庚祖甲时代、禀辛康丁时代、武乙文丁时代、帝乙帝辛时代。

⑨ 妲己的原名是什么

己妲。

妲己,有苏氏部落族人,于有苏国(今河南省温县)人,己姓,字妲。父不详(《封神演义》中为冀州侯苏护),又称“苏妲己”。商王帝辛(受德)妃子。

别名妲己,苏妲己。

关于妲己的种种记载及传说,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直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

(9)苏妲己遗址扩展阅读

人民网评:让妲己代言周原,历史岂容如此轻慢

7月27日,陕西省旅游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题为《纣王妲己火力全开!在周原热舞抖音点击破千万,这个景区要逆天!》的文章,称“昨天(26日)纣王妲己在中国·周原景区火力全开”。

这是诗经·大雅《绵》中“周原妩妩,堇荼如饴”的所在,曾经肥美得连苦菜都让人甘之如饴。这是西周故都,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这里被誉为“青铜器之乡”,毛公鼎、大克鼎、墙盘等国宝级青铜器,都源出于此。

进了周原,你会大兴“莫报乾坤施,空惊岁月迁”之叹,你很容易撞见出没于此的渊博幽默满面烟尘的考古专家,会有和两三千年前的珍贵文物面面相觑的惊喜、充实和熨帖,会有和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蓦然相逢的沧海桑田之叹……

雍山血池秦汉遗址、周公庙遗址、凤翔秦公一号大墓……原以为,它们不会被任何一家旅行社或自由行攻略推送,风雨飘摇,荒凉冷落。像辛苦挖了十年的秦景公墓,曾依靠村民集资修建的博物馆才得以继续“活”着,瞄着同为陕西的法门寺的热闹非凡。

冷了老秦人,热了大盛唐的理由太充分了,人殉二百、阴气森森的墓地,怎么比得过佛宝叠出、舍利重光的灿烂地宫?金碧辉煌的法门寺,不但有善男信女顶礼膜拜的佛指舍利,更有女皇武则天遗存绣裙的风流故事加持,观者如堵是必须。

⑩ 苏妲己是哪个。

《国语》云“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有苏氏就在今温县一带. 有苏氏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一直活动于古河内地区的太行山前沿地带。历经夏商二代八百年的变迁,他们到了今焦作地区一带。随着部落的发展,人数的增多,活动范围也变大了,西起济源,东到获嘉,北至太行山,南到黄河,都是该部落的活动范围。同时,该部落的一些人可能已由牧转农,过起了定居生活。从历史文献和民间传说中,这里有许多与有苏氏有关的传说和遗址。 文献记载,有苏氏曾居于原(今济源),又迁到温。殷纣王曾伐有苏,迫使有苏氏献出妲己。在当地有许多与有苏氏相关的传说和遗址。温县城内有苏护、苏全忠父子墓,即联珠冢,今尚存大部。联珠冢西百米有云团冢,为苏护大将郑伦之墓,在今实验小学院内,已平没。县北的苏王村,传说为苏护的家。与温县亢村一河之隔的博爱县内都村古称中都城,有中都亭,隋文帝时因避父杨忠讳而改名内都,传说即古冀州治,该村一直不准唱《反冀州》一部戏,认为是对冀州人的侮辱。在县西夏庄苏忿生家族墓地中,有一大墓在清末塌出一块墓石,上书“商大将军苏全孝之墓”。(见民国二十二年<<温县志>>)不管传说的真假成分有多少,但都说明有苏氏在商末确实是以温县为中心的一带活动。 关于古冀州城,民间传说在博爱内都村。禹分九州,“两河间曰冀州”(《尔雅·释地》),《周礼·夏官·.职方氏》有“河内曰冀州”。清牟庭《同文尚书》说“冀州在河内也”。究以上传说和看法,冀州当在河内地区。温县亢村,与博爱内都村仅隔一沁河,在内都之南,相距不到一公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在村南打井时发现一古城墙遗址。在东西长600米的直线上,三口井都在七米深左右发现该遗址,此遗址北距亢村约300—400米,南距济河约30米左右,东南距苏王村约2公里。我们认为此一城墙遗址可能是古冀州城遗址,有待发掘论证。 “苏忿生应是第一个有确切文献记载的因苏而氏的苏家先祖。”(张新斌《苏姓》)苏为昆吾之后,己姓,这是多种文献资料都认定的。直到商末的妲己,仍是姓己。《国语》云“有苏氏女,妲字己姓也。”妲己与苏忿生为同时代的有苏氏名人,妲己还姓己,说明当时的有苏部落还是姓己,而不姓苏,直到苏忿生为大司寇居温后,才明确姓苏。有人说苏忿生仍姓己,不姓苏,直到苏国灭亡后苏姓才出现。我认为这不对。如果苏忿生不姓苏,那么《尚书·立政》篇中周公就不会称他为苏公了。 四、苏氏在温 有苏氏在商代后期即已活动于河内地区,实际上是已牢固地占领了这片地区。在推翻殷纣王的战争中,有苏氏又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和贡献,所以到武王克商后,便把有苏氏所占有的这一片地区顺水人情的封给了有苏氏,实际上别人是得不到这块富饶的地方的。这就是苏封十二邑:温、州(在今温县),原、樊、向(在今济源),盟(在今孟州),陉、絺(在今沁阳),怀、隰郕 (在今武陟),颓(在今焦作市),欑茅(在今辉县),以温为首邑。 苏忿生作为大司寇,是周王朝的重要大臣,他的后代也承继祖业,长期是周王卿士。已出土的《苏公簋》、《宽儿鼎》和三门峡虢国墓出土的“苏甫人”盘、匜,“苏冶妊”鼎等,可以看到苏忿生的孙子叫苏宽,苏国和周王室和虢国,都曾联姻,说明苏国在当时是个十分活跃的诸侯。 在《诗经·小雅·何人斯》中,记载了一点苏国后期的情况,即苏国和暴国的矛盾。董仲舒认为这是两国为争田起的矛盾,东汉高诱的《淮南子注》中也认为是争田而起,并且说本诗所说争田者是暴桓公和苏信公。苏暴二国本来关系很好,《世本》云“暴辛公作埙,苏成公作篪。”谯周《古史考》云“古有埙篪尚矣。有幽王时暴辛公喜埙,苏成功喜篪。”说明两个同为周王朝卿士的曾经共同为周幽王吹奏娱乐。但后来却闹了矛盾,暴公入朝路过苏公的温城却不去见苏公,苏公便作诗发泄恼怒之情。但苏公终被谗言招祸,于周桓王八年(公元前712年)被夺国,桓王将苏国之地给了郑国,虽然郑国并未来收取,但却给苏国一个致命的打击。所以魏源认为此诗做于周桓王之时,王先谦便根据诗中“谁为此祸”一句,认为是在桓王将苏国给郑国之时。所以苏信公和暴桓公应是平王后期到桓王时人,是苏成公和暴辛公的儿子一辈。 至于苏是不是一个封国,多种史料都认为是,我想正如杜预所说苏“ 内国名。春秋时称苏子”。为什么多处称苏公呢?“此云公者,子盖子爵而为三公也。”也就是说,他虽是子爵小国,但因为是周王朝的三公卿士,故而人们称他为苏公。 到周惠王二年(公元前675年)冬,苏子为报复周王室,一手指挥了五大夫之乱,借卫燕之兵赶走了惠王,立子颓为周王,但一年多后,到惠王四年春,郑虢两国就攻入王城,杀了子颓,恢复惠王王位,这样,苏与周王室就矛盾更深,也说明了苏国在当时还是很有政治能量的。到周襄王二年(公元前650年),苏国遭到狄人的攻击,周王不派兵相救,致使苏国被灭,苏子流亡卫国。从苏国受封到被灭,共396年。到周顷王二年(公元前617年),王“及苏子盟于女栗”。说明苏国虽已亡国多年,但苏子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要不然周天子是不会会见他的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