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山西省交城县古遗址

山西省交城县古遗址

发布时间: 2021-01-13 11:31:24

1. 山西省交城县卦山是道教发源地吗

道教的宗派很多,发源地都不同,但历史上最初的道教宗派正一威盟(天师道)的发源地是龙虎山

2. 山西省 忻州市 代县古建筑 古墓遗址主要分部情况 历代出过名人有哪些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代州古城; 长城第一楼——边靖楼(楼悬“声闻四达”巨匾为亚洲第一匾), 与鹳雀楼齐名的南楼遗址; 中国名塔——阿育王藏式塔, 中国长城文化瑰宝——长城第一古关——雁门关 北宋爱国名将杨业祠堂——杨忠武祠及北宋爱国名将杨延兴之墓葬——杨七郎墓; 净土祖庭东晋佛学大师释慧远说法之第一道场——白仁岩禅寺; 山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文庙——代州文庙; 晋王李克用墓; 明侍郎吴嘉会所筑南园遗址、代州冯氏家庭所建知园、东园、西园遗址、明兵部尚书孙传庭别墅映碧园遗址、明通政使张崇礼所建考盘园遗址、周玳建元宝池花园遗址 代县历史名人 1:昙鸾:代县人,南北朝北魏高僧,净土宗的奠基人,被魏孝静帝为“神鸾”,梁武帝为“肉身菩萨”。 14岁出家于五台山,终年诵读经书,因研究注解《大乘经》积劳成疾,便停笔周游名山,拜访名师。南抵梁,受梁武帝盛情款待,结识名士陶弘景;后至魏,入洛阳,逢印度大法师菩提流支,受教《观经》,法道大进,从此广行教化,注释经义,行医治病。魏王对他十分敬重,尊为神鸾大师,并敕令住并州大寺,晚年住玄中寺(今山西省交城县境内)。因常去介山之阴聚徒讲经,此地后称鸾公岩。著有《往生论注释》2卷、《略论安乐净土义》1卷、《疗百病杂丸方》3卷等。昙鸾发展了净土宗,在佛教史上居重要地位。 2:周续之(376~423),南朝隐士。字道祀。祖籍代县。匈奴、鲜卑、羯、氐、羌进入中原时,晋室南迁,周续之先人南渡长江,定居豫章建昌县(今江西省建昌县)。12岁时,在豫章太守范宁门下受教,苦学数年,通五经,名冠同门。后到庐山,拜佛教净土宗创始人慧远为师,与当时的刘遗民、陶渊明皆隐居不仕,被称为“当阳三隐”。刘毅、刘裕数次以高官厚禄请他下山,皆不受职。刘裕称帝(南朝宋武帝)后,敬重其才,在东郭外设馆招徒,请其讲学,并数次亲临学馆问礼。后患风痹,移居钟山。著有《丧服注》1卷、《毛诗周氏注》1卷、《嵇康高士传注》、《公羊传注》等。 3:杨义臣(?-617),隋末将领。隋末代(今山西省代县,位繁峙县西南)人。本姓尉迟,后赐姓杨,为隋末将领。袭父爵,拜陕州。 4:马三宝,生卒年待考,代州人,唐初名将,柴绍家童,帮平阳公主收服数支义军,后为左骁卫大将军,新兴县公,被称为唐朝的卫青。 性敏慧,少年时被柴绍收为家童。柴绍娶李渊女儿为妻。隋大业十四年(618),李渊起兵太原反隋,柴绍随之,马三宝护柴绍之妻避乱。当时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马三宝收抚群雄,兵至数万,自为总管。后随秦王李世民入长安,击败少数民族割据势力刘拔真,又与柴绍击吐谷浑于岷山(今甘肃境内),斩其首领,俘虏数千,以功封新兴县男。贞观初,授左骁卫大将军,进爵为公。卒谥“忠”,葬代州南校场横冲桥。 5:安元信,字子言,唐五代时期代北(今山西代县)人,生于唐懿宗咸通三年(862年),卒于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 安元信出生将门,自幼习骑射,事唐末强藩李克用,曾跟从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 6:田琦,〔唐〕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德平之孙。官汝南太守。工书,篆楷八分,无不精诣。尝书唐魏文候庙碑,善画人物,有洪崖子橘术图。兼善装背。有孙栖梧尤妙其事。 《历代名画记》、《唐书艺文志》、《图绘宝鉴》、《墨池编》、《述书赋注》。 7:史建瑭,生于唐乾符二年(875年),卒于梁龙德元年(921年),字国宝,雁门郡(今山西代县一带)沙陀人,五代时后唐将领,其父为白袍将史敬思。 史建瑭少以父荫,在军中任职,在李克用的关照下和征战中逐渐崭露头角得到器重。由于史建瑭每战必身先士卒,很快便成为一员屡立战功、智勇双全的名将。世人称之为“史先锋”。 代县白人岩 8:李承嗣,生于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卒于后梁末帝贞明六年(920年),代州雁门(今山西代县)人,唐末五代时河东镇的著名骁将。 9:李克用及十三太保,沙陀族人,世代为唐朝戍边,出生于神武川新城(今应县一代),本姓朱邪,因其父有战功,赐姓李。黄巢起义时李克用在代州组织“鸦儿军”勤王,立得首功,先后被封为河东节度使,陇西郡王,晋王,逐渐成为唐末乱世的一个霸主。 因他于代州起兵,死后被葬于代州,墓在现在代县七里铺村。后其子存勖灭梁称帝,史称后唐,奉李克用为太祖武皇帝。 十三太保是旧小说演义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最初指的就是李存孝的十三个养子(李存勖是生子)。其中十三太保李存孝,代州人, 原名安敬思,民间传说、戏曲关于他的非常多,演义中是能和李元霸匹敌的人物,有诸如存孝打虎,日夺八寨,夜抢三关,十八骑夺取长安等传说,关汉卿也写过《哭存孝》。 这个是代县唯一的帝王之家。 10:郭崇韬,代州人,五代后唐大将,曾为李氏父子立下汗马功劳,被庄宗李存勖任为兵部尚书,枢密使,后因其清廉耿直得罪阉宦被庄宗冤杀。 11:张敬达,代州人,五代后唐将领,唐末帝时石敬瑭在太原反唐,末帝任命张敬达为太原四面都招讨使围攻太原,石敬瑭勾结契丹,张敬达兵败被杀。 12:史俨,生年不详,卒于后梁贞明二年(916年),五代代州(今山西代县)人。先后事晋王李克用、吴王杨行密两主。 13:康延孝(?-926),山西代县人,五代时后唐大将,被赐名为李绍琛,在灭前蜀之战中立有功。 14:史匡懿,生于唐景福二年(893年),卒于后周显德元年(954年),字继美,五代代郡(今山西代县)人。本名史匡懿,因犯宋太祖赵匡胤讳,宋人薛居正修史时,改为史懿,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 15:史匡翰,生于唐天复二年(902年),卒于后周天福六年(941年),字元辅,五代雁门(今山西代县)人,事后唐、后晋两朝,五代名将。 史匡翰出自将门,其父史建瑭,是后唐的猛将,其兄史匡懿,也是五代名将。 16:萨都剌(1272~1355)元代诗人。字天锡,号直斋。代县人。本答失蛮氏人,因其祖父、父亲以世勋镇守云代,遂定居雁门。自幼刻苦学习汉族文化,工诗能画,擅长书法,年轻时已负盛名,但因元初废除科举,无法步入仕途。后家道中衰,处于“家无田、囊无储”的窘境,不得不为生计奔波。 萨都剌 大德六年(1302)奔走吴楚等地经商,因不谙此道,生意折本。大德十年(1306)弃商归家,遍结诗友,创作技巧日益提高。皇庆二年(1313)恢复科举,泰定四年(1327)中三甲进士及第。先后任京口(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江南行御史台考掾、燕南河北道肃政廉访司照史、闽海福建省道肃政廉访司知事、翰林国史院应奉文字、江浙行省郎中、江南行省御史台侍御史、淮西江北道廉访使经历等职。任职其间,秉公执法,勤政爱民,廉声能绩,父老称道。 一生作诗甚多,“诗才清丽,名冠一时”,雄踞元代诗坛。他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寄予无限深情,创作出了许多抒写江南美景、水上风光的写景诗,诗中有画,寓情于景。他勇于写出民间疾苦,揭露社会黑暗,《鬻女谣》、《大同驿》、《早发黄河即事》等许多诗篇,皆以所见所闻的大量事实,反映黎民疾苦,以辛辣的笔调嘲讽各级官吏及公侯,寄以忧国忧民的情感。萨都剌生前把多年的诗作自辑为《雁门集》,礼部尚书于文传作序,以多种刻本传世,其族孙萨龙光的嘉庆年间刻本较为详备,收诗798首。 17:杨继美,字汝孝,别号近泉,明代山西代州振武卫(在今山西代县)人。生于嘉靖九年(1530),万历十九年(1591)卒。明初,先祖戍边以军功升旗牌官,遂隶籍振武卫。 18:林春,字孟阳,代州(今山西代县)人。明朝景泰元年(一四五零)领乡荐,授应天通制。工古文词,且精书翰。性酷好书,字体清劲遒丽。《分省人物考》。 19:孙传庭,代州人,明末兵部尚书,陕甘总督,长期与起义军作战,曾俘虏闯王高迎祥,在潼关与李自成作战阵亡,墓在代县。这人在老家名气也很大。 因为雁门关历来是边关要冲,曾经历大小四千余战,所以有关军事的名人也显得格外的多,下面说说代县文化方面的名人。 20:张凤翼,生卒年待考,代县人,明末将领。万历四十一年(1613)进士,授户部主事。历任广宁兵备道副使右参政、右佥都御使、辽东巡抚、兵部侍郎、右都御史。 崇祯三年(1630)总督蓟辽保宁军务,会同马世龙等将领与清兵作战,收复四城,进太子少保、兵部尚书。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兴起后,他多次谋划,为明廷制定了由西北将义军逼近三河(黄河、长江、运河)地带加以围剿的计划。义军受挫进入湖北北部山区后,又谏崇祯令各明军加紧围困,断绝粮源,以困死起义军。九年(1636)清兵入昌平,明思宗赐尚方剑督师迎敌,贻误战机,削官,九月病卒。十一年(1638)七月,论前功恢复官职。著有《勾注山房集》20卷、《枢政录》10卷。 21:冯如京,冯云骧、冯云肃父子:都是清初学者,冯云骧、冯云肃曾在顺治朝同中进士。 冯如京,生卒年待考。明末清初官员。字隐修,号秋水。代县人。明崇祯元年(1628)由拔贡授滦州知州,三年迁永平同知。清顺治初任永平知府,后迁陕西按察副使、江南右布政使。在陕甘浙任内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和少数民族起义。后辞官回家奉侍老母,7年后母殁,居丧未满即入京,终年67岁。工诗文,著有《秋水集》16卷、《春秋大成》21卷、《圣贤正帝》10卷。 代县博物馆 22:冯志沂(1825~1866)清代名士。字述仲,亦字鲁川。代县人。1836年,道光丙申进士,年仅二十一岁,是当时京都四才子之一。授刑部主事,年仅21岁。后升郎中。性耿直,笃志于学。当时古文家梅曾亮、汉学家张穆各树旗鼓,互相争鸣。他往来于梅张之间,各取其长,尽得两家之学。尤工于诗,与京都名士董文灿、邹懿辰等日夜诗酒酬唱,名噪一时,后官庐州知府、调署庐风兵备道,驻寿州(今安徽寿县)。一生清苦,衣履朴素,但遇古书佳帖,不惜高价购买。同治五年(1866)授安徽宁池道,次年四月卒,身后唯留俸金四两、书数十箱。赖友朋捐资,方得归葬祖茔。所遗诗文,由董文灿收集,刊刻《徽尚斋诗集》6卷,《适适斋文集》6卷,《西俞山房集》8卷,尚有公牍若干未刻。 23:冯光裕,字叔益,号损庵,代州人。康熙辛卯举人,官至湖南巡抚。有《柴门老树村稿》。 24:冯廷丞,冯光裕之孙,乾隆朝人,曾任台湾道按察使。 25:孙演,生卒年待考。清代名士。代县人。少年天资聪颖,下笔千言,名噪同辈。因作文不拘八股程式 多次应举落第。长辈亲朋劝他俯就规范,求取功名,他慨然曰:“文以载道,吾只知以吾文述吾道,不求以吾文悦试官。”后矢志不参加科考,以教职为生。 性格刚烈,好打抱不平。当时,代州东路营守备罗某,肆虐乡里,民怨沸腾,孙演早欲给以惩治,一年祭孔毕,罗某出文庙即径自上马,孙演猝然将其拉下,使木棒痛打一顿,并指着庙门两侧所树牌坊责问:“此系何处,小小守备,不遵上谕,骄横如此!”原来文庙两侧牌坊刻有皇帝圣谕“文武官员至此下马”,以示尊孔之意,孙演乃以此为由教训了罗某。州官道台以殴打上官罪缉捕孙演;孙演得悉后出城躲避。不久,学政来代巡察,当官吏出巡时,孙演登上鼓楼,即擂更鼓,州官派差役将他带到学政轿前,他从领中取出状呈,学政阅后笑道:“孙生有胆,打得甚好,但以秀才打守备,有犯上嫌。”随即将罗某撤职,又命代州教官轻打孙演一手板了案。从此孙演名震代州。孙演工书法,用笔刚健浑厚,遗墨至今尚存。 26:张文明,生卒年待考。清末秀才。代县五里村人。清末赋税繁重,农民无力交纳,凡过期不交者,官府便派差役催逼,这些差役趁机敲诈勒索,捕人夺物,乡民只好行贿送礼,以解燃眉之急。张文明对此深恶痛绝,一年,他故意拖欠粮款,当差役登门时,卑词逊礼,央求宽限,并写与付条据一张,让衙役到商号支取,作为贿金,事后上告州官,并以商号支付账目为凭,上官不得不惩处役吏了案,州人大快。当时地方官员也巧立名目,额外加征,中饱私囊。 光绪十五年(1889),张文明不顾个人安危,曾多次在公堂与州官李光斗据理力争。李光斗以势压人,诬指张文明蛊惑人心,反对朝廷,欲置张于死地,此事激起各界人士愤慨,支持张文明到山西巡抚衙门告状。开始,巡抚袒护属下,拖延推诿。张文明不畏权贵,多次呈状控告,在社会上大造舆论,巡抚恐激起变故,遂令雁平道道台查处此案,革除积弊,并立简明税赋章程,镌石在堂。此后,苛捐杂税略有减轻。 27:曹权,生卒年待考。清代拳师。代县峪口村人。咸丰年间生。 贫寒农家出身,14岁到县城,跟随教伦武师学习武术,尽得教伦技艺,后又四出拜访名师,博采各家所长,武艺日精,被任为镖师,护送行旅。一次,曹权领车队前往宁夏运粮,夜宿旅栈,被匪围困。匪首声称要与曹权决一胜负,曹权使人传话,今晚不便交手,明天一定奉陪,次晨,车队上路,群匪来回盘查,却不见曹权踪影。车队驱驰40余里,仍不见其赶来,正疑虑洌 忽见曹权翻身坐于车上。众人问其由来,曹权笑道:“我贴在车底板,随大伙一路到此。”曹权所学武术有花拳、六合枪、春秋刀、羊角刀、盘龙棍、鞭杆等。 28:庞玺,生卒年待考。清代书法家。字次符。代县赤土沟人。中进士后,入翰林院为庶吉士、编修。多次到各省主持乡试,衡文公允。任平凉知府期间,减轻税赋,并招安了河州回民起义军。工书法,其字遒劲圆润,功力深厚,书作广为流传。 29:冯婉林,代州人,晚清女诗人,曾有诗:“慷慨歌风怀猛士,白登一困少韩彭”。 近代(民国至今): 1.李成春,山西代县人。1937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历任军区空军高炮指挥部司令1员、军区空军副司令员。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曾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2.贾久民(1921- ),山西代县人,历任中共南平地委书记,福建省交通厅厅长、省财经委员会副主任,福州大学校长、福建省副省长,中共福建省委书记,福建省第四届政协副主席和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中共福建省纪委第三书记、是中共八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3.冯苓植,山西代县人。1959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教师、演员、编辑,内蒙古作家协会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内蒙古作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4.张定一(1910--1987),山西代州(今代县)人。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设计院院长、副部长,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顾问。 5.杜向光,原名杜惠。山西代县人。,财政部工业交通财务司司长、副部长。 6.张国民,男,汉族,1944年11月生,山西代县人,大学文化程度。;2005.01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7.张文斌,山西代县人。大庆油田石油会战指挥部副指挥,胜利油田石油会战指挥部指挥,燃料化学工业部、石油化学工业部、石油工业部副部长,石油工业部顾问 8.张里,山西代县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办公室主任,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黑龙江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 9.李秀清(1918―1941)女,山西代县人。1939年参加代县妇女救国运动委员会,曾任县妇救会组织委员。积极组织、动员妇女参加抗日救亡活动。1941年1月被日军逮捕,始终不为敌软硬兼施所动。同年2月13日被杀害。时年23岁。 10.高凡(1908~1943)革命烈士。亦名罗钢。代县人。1939年后任代县公安局长、基干游击队政委、敌工部长等职。1943年7月,高凡只身进入日伪据点,在内线配合下,活捉了伪军队长李子适,使伪军100余人反正,加入抗日部队。为使寨里据点伪军反正,高凡于9月23日再次进入据点,不料伪军班长刘俊背信弃义,向日军告密,日军素闻高凡足智多谋且枪法高明,不敢闯入高凡住房,便一面包围,一面从屋顶上挖窟窿,当屋顶挖塌时,高凡连打数枪,趁敌慌乱之际由后窗跳出,迅速冲到村边寨墙,越墙时被敌机枪射中牺牲,时年35岁。后人为纪念高凡烈士,将寨里村改名高凡村。

3. 山西交城具体资料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

交城县位于吕梁山东侧,太原盆地西缘,北枕吕梁,南带汾河,东据太原,西临方山、离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面积1508平方公里,现辖6镇9乡,人口20.55万。 交城县辖6个镇、4个乡:天宁镇、夏家营镇、西营镇、水峪贯镇、西社镇、庞泉沟镇 、洪相乡、岭底乡、东坡底乡、会立乡。

交城春秋属晋,战国属赵,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始置县,因县治居汾孔二河相交处,故名交城(故治于今太原古交)。唐天授二年间移置今县址,历代县名未改。1958年并入汾阳县,翌年恢复交城县建制至今。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 ,平川仅有东南部一隅 ,面积约 150平方公里,海拔在800米以下,是太原盆地的一部分。西北部山区,山高林密,多为混合林。主要山峰北有关帝山、铁史沟山岩、三座崖、狐爷山;西有长树山、骨脊山、寺沟崖等,海拔均在2000米以上,其中关帝山2830米为最高,也是境内的最高峰。惠家庄东5公里,东西葫芦河之间的三座崖,地势高峻险陡,明末交城山起义军的根据地就设在这里,1664年李自成东渡黄河,在这里与交城军会师,以此为基地,破汾州、陷河曲、战静乐,攻太原,俘晋王朱求佳。位于古洞道东6公里处的狐爷山,因为晋文公外祖父晋大夫狐突并二子狐毛狐偃葬地而得名 。境内主要河流有文峪河及其支流窑儿河( 四道川)、中西河 、西葫芦河 、东葫芦河和西冶河等。该县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年均温度10度,一月均温--6度,七月均温24度,年降雨量500毫米,无霜期180天。

全县农作物以小麦、谷子、高粱、玉米、水稻、薯类、豆类、棉花为主,经济作物有红枣等。

该县矿藏资源有煤、铁、石棉等。工业主要有机械、皮革、纺织、化工、采煤、冶金、建材、电力、食品加工、造纸等行业。其中传统的皮毛业蜚声中外,梅花板手远销欧美等国。

交城有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玄中寺、卦山,尤以“卦山柏”名扬三晋。庞泉沟自然保护区以华北落叶松、油松为主,木材积蓄量居全省各县之首。林区栖息有世界珍禽——褐马鸡,是山西省的省鸟。

4. 吕梁有那些名胜古迹!

北武当山、庞泉沟、天下黄河第一湾、酒都杏花村、武则天纪念馆。

1、北武当山

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古称龙王山,位于山西省吕梁市方山县境内,吕梁山脉中段,南距离石区32公里,东北离太原 216公里。北武当山风景名胜区由72峰、36崖、24涧组成,主峰香炉峰,海拔2254米,总面积约80平方公里。

2、庞泉沟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部和方山县东北部交界处,地处吕梁山脉中段,属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中国特有的珍禽褐马鸡及其栖息地。

3、天下黄河第一湾

“天下黄河第一湾”位于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和陕西清涧县玉家河镇舍峪里村之间的黄河段,最佳观景点为山西省石楼县辛关镇马家畔。

4、酒都杏花村

酒都杏花村,位于山西省汾阳市城北的307国道北侧,有青银高速公路过境,国家级东西铁路干线太中银铁路在这里建有客货两用站和大型集装箱货场,交通非常便利。以汾酒闻名天下。

5、武则天纪念馆

武则天纪念馆,老百姓称为则天庙,位于女皇故里——山西省文水县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它西傍吕梁山,东靠文峪河,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名胜古迹。

307国道从山下穿过,东距则天庙数十米,地势平坦,交通方便,从山西省会太原乘车南行60公里便可到达。

5. 古交名字的由来古交遗址又是什么

隋开皇十六年(596),析晋阳西境置交城县,县置在古交镇。
唐天授二年(691),交城县治徙却波村(今交城县城),以就驿道。先天二年(713),析交城县北境于今古交境域置卢川县,县治在今炉峪口。开元二年(714),撤卢川县复并入交城县。此后直到民国初年的1200多年中,古交境内无县级建置

民国26年(1937)11月,日军先后侵占了太原和交城县城。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绥边区(晋绥革命根据地)的开创,古交境内的建置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民国26年(1937)11月至翌年3月八路军一二零师三五八旅挺进古交,发动群众组建了半政权性质的阳(曲)交(城)边区民族革命战争战地总动员委员会,初创了革命根据地。
民国27年(1938)3月至翌年,山西省第八行政督察员公署在河口镇成立,后移驻狮子河一带,同时,山西省阳曲县政府驻河口一带,交城县政府驻屯兰川一带。
从民国29至34年(1940-1945)8月抗日战争胜利,晋绥边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原山西省第二游击区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1年8月改称为晋西北第八分区专员公署,1943年11月该称上名)先是游动,后长驻在屯兰川关头村一带。交城县抗日民主政府驻屯兰川、原平川一带,阳曲县抗日民主政府驻狮子河一带。
民国35年(1946)冬,阎军进占古交镇、河口等地,并主建了古交行政管理区(县级),旋即被根据地军民摧垮。
民国35年至37年(1946-1948)7月,阳曲县政府驻河口、曹坪、大南坪一带。
新中国成立后,1958年8月划阳曲县的嘉乐泉、阁上、梭峪、曹坪、杏林坪、大南坪、河口与交城县的河南、古交9个乡,初置太原市河口工矿区、区领导机关驻河口镇。同年11月上旬,又划交城县的岔口、营立、姬家庄、镇城底、原相、南头、草庄头、刑家社8个乡,连前共17个乡,改制太原市古交工矿区。1971年8月,娄烦县的长足上大队和雁门大队划归本区。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古交撤区建市。
古交遗址
时代:旧石器时代
地址:太原市古交市古交镇后梁村
简介: 古交遗址分为王家沟和后梁两个遗址点,这一带为汾河流经区域,系一较宽阔的山谷,在其河流堆积的阶地上,目前已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早、中、晚3期文化遗存多处。早期遗存2处,是太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文化遗存,1处在王家沟,1990年3月发现石制品18件,均以角岩砾石作原料,器形甚大,有石核、砍砸器等。石核多数为单台面,砍砸器多由扁平砾石制作,刃缘最长者有80毫米。另一处是后梁,1983年7月发现石制品459件,有石核、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中砍砸器、刮削器最多。砍砸器器形颇具地方特色。
中期遗存2处,一处在古交镇以东的长峪沟,1983年发现石制品8件;一处在古交钢厂附近,1959年12月采集12件石制品,原料均为角页岩。其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
晚期遗存1处,属于石器制造场性质。分布在东起古交镇、西至屯村、北到西曲、南达李家社的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4公里的范围内。1983年7月采得石制品205件,原料以角页岩为主,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器形普遍硕大,打制风格粗扩。其中1件石核长、宽、厚分别为51,45,14厘米,重21500克,是目前山西石核类中最大的1件。古交旧石器遗存,不但地点多,而且内涵丰富,加之从原料到类型乃至形态,都有着较多的一致性,说明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传承关系。同时,也说明了汾河流域的古交,在整个旧石器时代,曾是远古人类集中从事劳动和生息的场所。

6. 交城古代人去事后葬哪儿

100年后中国牛B了,一帮没文化的美国人在抱怨中国“巨硬”公司开发的软件英文版发行太慢,以至于他们不得不使用非正式的英化版本。而且部分软件对英文的支持并不好。

7. 交城范围之内的名胜古迹有哪些

最有名的是卦山上的寺庙

8. 交城县古会有哪些以及来历

城关镇
东街:明代为太平坊,清代沿之,民国年间称东南街。以方位而名。
南街:明、清时期为道德坊,民国曰南街,以方位而名。
西街:明、清时期属西隅坊,以方位而名。民国年间称西北街。
北关:清代为市崇坊,以方位而名。民国年间称北城外街。
下关:明代为市东厢,清沿之。民国时期曰下关,以方位而名。
东关:明代为市东厢,清沿之。民国时期曰东关,以方位而名。
蒲渠河:古为蒲渠所,经之地故名。
磁窑:唐宋时期为瓷器产地故名,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坡底:村址位于山坡之下故名,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田家山:村后山地古属田氏故名。
瓦窑:新石器时期为陶器窑场,秦汉为泰亭瓦器作坊故名,唐建龙港寨于村后大寨岭。宋代为步浑社,明代称清化堡,为青化乡所在地。
梁家庄:旧为成村梁姓田庄故名,明末建村。清代亦名熬胶庄。
西汾阳:旧处汾河北岸,故名汾阳。后洪水穿村而过,遂分为东、西汾阳,亦曰汾东汾西。
东汾阳:见上。
杜家庄:旧为杜姓田庄故名。
杨家底:明代建村,以姓氏而名。
沙坡:明代建村,旧处风化基岩上,故名。
林泉:明代建村,旧为孙家底,抗日战争时期,交西县抗日政府内定为林泉。1950年正式更名为今名。
杏坛:明代建村,古代杏树成林因名。亦曰杏滩。
浑水:明代建村,旧名范家庄,1950年更名为洪水,1982年正名为浑水。
郑家庄:以姓氏而名。
柏林:旧处柏树林中因名。现为镇属自然村。


西营镇

西营:春秋战国时为大陵县兵营,故名营儿村,清代亦称小营村。抗日战争时期定名西营。
寨子:宋代为兵寨,故名。清代名石堠寨,与文水共属。
城头:因位于平陵城之东首,故名。
大营:春秋战国时为大陵县兵营,故名。
大陵:春秋时为平陵县址,战国至北魏为大陵县址。明代为大陵卫,因其地古代高而平故名。
东营:位于西营之东,故名。
西石侯:古代为汾河南岸墩堠之处,故名。
段村镇

段村:汉代初建为印驹城,因汾水一冲为二段,为段城。后演变为段村。
郑村:以姓氏而名。
连家寨:以姓氏而名。
王明寨:旧属清徐,1954年划归本县。
郭家寨:旧称赵家圪垛,因地形结合居民得名。村废后为兵寨,郭姓迁于此因名。
贺家寨:旧称任家圪垛,因地形结合居民得名。明代嘉靖年间,贺姓迁居于此因名。
王家寨:以姓氏而名。
温家寨:以姓氏而名。

西社镇

南堡:古名南社,元明五社之一。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曲里:古名中社,元明五社之一。
塔上:村址旧有古塔,遂名。
阳湾:因村庄坐落在向阳山湾,故名。
东社:古为祀水社坛,元明五社之一,因设在文峪河之东,故名。
西社:古为祀水社坛,元明五社之一,因设在文峪河之西,故名。
沙沟:古名北社,元明时期截岔五社之一,因村周沟谷多沙,故名。
大岩头:地处中西川与西冶川分岔山岩前,故名。
米家庄:以姓氏而名。
南沟:因村址位于川南之沟而名。
野则河:因村址处川谷狭窄,村北十余里古代荒无人烟,故名野窄河,后易窄为则。亦云因地在南沟沟口,古代南沟曾冶银,南沟俗称冶子沟,因而得名。
横岭:县志载,明代一夜之间“突起横山十余丈”,村处其南故名。
西家岭:地处西冶河西岸山岭之上,故名。
苗家沟:以姓氏而名。
岩立:地处山岩之处,遂名。
高家岭:以姓氏而名。

水峪贯镇

水峪贯:古为水谷村,清名水浴灌。因地处西冶河而名。新石器时期即有古人类居住。
青沿:明代山东青州移民建村,为纪念祖籍而名。
鲁沿:明代山东移民建村,山东古称鲁国故名。
吴家沟:以姓氏而名,为行政村,包括安头自然村。
榆郡:旧为榆群、榆林,以其地多榆而名。1982年更名为榆郡。
长树:1980年由长珍村与柏树底两村迁并,各取一字故名。
牛心:旧村坐落于谷中石崖之上,方言崖牛相近,故误崖心为牛心。
楼子山:宋代为冶铁炉之所,故为炉子山,后易炉为芦,1982年正名为楼子山。
龙眼洼:地处通向龙堂岩之谷中故名。
野珠:清名野猪,以其沟多野猪而名,后易猪为珠。
西山头:因地处西冶川西部山岭南首故名。
张家庄:以姓氏而名。
董家圪垛:以姓氏与地形相结合而名。
背坡:因地处山之背而名。
捻子山:因村址所处地形似燕子起飞,交人曰燕为念故名,村庄由义望耿姓创立,至今300多年。
果子山:俗名拐子山,因地势弯曲故名。
桃坡:旧多桃树故名。
大足底:因村后山岭如一大脚故名。
大游底:原名游家底,后于大足、河底二寸合并,各取一字遂为今名。
西冶:古为义泉社,宋代大通铁冶监立西冶于此,故名。
陈台:古代设砧为锻制采矿工具之处故名。方言砧陈相同,故误为陈。
西孟家山:古为采矿工人所居,思乡心切,故名梦家,后易梦为孟,地在东孟之西,故名西孟。亦云以姓氏名,以山形似唢呐下圆上尖而名。
东孟家山:地在西孟之东故名。
西沟:以方位而名。
大水:古代,沟谷水量很大,故名。
前官庄:宋代为冶监所建,故名。
后官庄:宋代为冶监所建,因位于前官庄之北而名。
安家沟:清末安姓迁此故名。
石家岭:以姓氏而名。
成家咀:古代村东数里有古庙道宏寺,因村在古寺之西首古庙寺家咀,交邑读成曰蛇,寺蛇土音相近故误为成。


横尖镇

横尖:中西川到境改为南北方向,又位于交境西北之尖故名。
后坪:因建村于神尾沟后坪地故名。
神尾沟:古传有神隐居于此,交城方言读隐尾为“以”故名。
黄鸡塔:旧时为黄芪塔,因鸡芪音近遂演变为今名,以盛产药材黄芪而名。
长立:古为张姓所建故名,后去弓为长。
二合庄:古由两家人合建故名。
张沟:因姓氏而名。
阳堤塔:因该村附近地形状如羊蹄,村后山梁旧有古塔,遂名羊蹄塔。后演变为今名。
柴逯沟:旧为财禄沟,后演变为今名。
大草坪:古代曾是荒凉草地,村建于上故名。
王氏沟:村址旧邻古庙,村内王姓居多,故名王寺沟,后误寺为氏。
杨庄:村址靠北坡,向阳避风,故名阳庄,后误为杨。
阳坡:村址位于阳坡沟北南坡之上,故名阳坡。古代,因有龙母寺,故称龙母村。
安上:旧名薛家堡,明代称安上,似其地古有庵观而名。
社堂:古为附近居民立“社”祭祀之堂,故名。
王家湾:原为义望王姓之山庄,故名。又因野狼出没,故名狼儿湾。
刁窝:因村周山崖有老雕居住,故名清时期称为雕巢,后误雕为刁,称曰雕窝。
山水:曾名中卷,古卷为圈,为放牧之所,抗日战争时期,为避免与本县钟卷相混改为山水,依山傍水之意。
梅窑会:其地周围山沟,古代曾有矿窑,采矿人每与人于此会面后各奔东西,又音窑周生在山玫,故名。
苏家湾:以姓氏为名。
水冲沟:地居狭谷,水患频繁,故名。
市庄:从前,村内店铺作坊较多,为集市贸易中心,故名。
偏梁:村址方位与所处山向不一致,故名。


洪相乡

洪相:村南与古道相向,故名。有新石器文化遗址。
成村:北齐为成城村,元初为城村,元代中期称成村,因地近古城平陵而得名。
安定:五代葬安敬思于此,元名安定庄,后为安姓定居之地。
广兴:宋代名光化村,金代名广兴,明代或称步双村,俗呼广喜,寓意皆大欢喜。
西岭:位于交境西部山岭故名。
西庄:以方位得名。
范家庄:为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遗址之一,以姓氏名。
黄崖:因位于万佛崖之上,故名佛崖。佛、黄方言相近,故误佛为黄,称为黄泥。1982年2月正名为黄崖。
圪洞坡:所处地形于山岭凹处,故名。
窑儿头:因居民从瓦窑村迁居,瓦窑俗称瓦窑头,村人不忘故地故定名为窑儿头。
申家庄:以姓氏而名。
槐湾:地处山湾,其地有大槐故名。
裴家山:元代至元十六年为裴姓坟地山田,故名。
斗足凹:村庄之处,地形狭小而名。
落子岭:所处地形狭长如肋肢故名,落子乃肋肢之同音词。

义望乡

义望:传为狐突故里,狐突舍生取义遂名“义王”。因受害身亡,故王为望,加亡于头;或云,狐突岳丈故居,因重耳逃亡在外,外家经济支持甚巨,为思念其恩义,每年狐突诞辰之日而拜望故名义望。
阳渠:地处古渠之北,故名。
青村:唐代建村于汾河北岸,水草竹林一片青绿,因而得名。
奈林:古代称沙果曰奈,村庄旧处果林,故名。
三角:亦曰三角圐圙,以地形而名。
覃村:古代地形较低,积水成潭,因名潭村,后积水干涸,遂去水旁成覃。
王村:宋代建村,因其地东北旧有王墓山,西北有王山寺,遂名。
夏家营:以姓氏而名。
大辛:古与小辛合并为辛村,后洪水穿村而过,大者为大辛,小者为小辛,辛村旧为新村,新立之村,故名。
小辛:古与大辛合并为辛村,后洪水穿村而过,大者为大辛,小者为小辛,辛村旧为新村,新立之村,故名。
辛南:村庄建立在辛村之后,因位于其南故名。
贾家寨:以姓氏而名。

岭底乡

岭底:位于悬岗岭下,故名。
魏家沟:沟原属魏姓,旧村在磁窑谷西侧山区,后迁谷内。
石家庄:以姓氏而名。
郭家庄:以姓氏而名。
西雷庄:以姓氏而名,村位于东雷庄之西故名。
东雷庄:以姓氏而名,位于西雷庄之东故名。
马庄:初为丁家庄,后为马姓所居故名。
竖石佛:村庄有北魏时期石刻佛像,故名。古代亦称数十佛。
峁上:地处山峁之上,故名。
窑底:村庄地处古煤窑北处之偏,故名。
冯家塔:初为娄烦县罗家曲,冯姓迁居故名。
偏交:位于交城之偏界,故名。
光足:因村庄位于悬岗岭脚下,悬岗岭,俗称圆光岭,故名。
安则:建村之前仅有茅庵,
郑井:原名郑基,似为郑姓所属,后误为郑井。
圪垛:村庄地处地形较低故名。
王山岭:地处王山之巅故名。
圪洞:村庄四面环山,地势低凹,遂名。
窑则头:村庄位于古代煤窑之首,遂名。
东庄:以方位而名。
前火山:其地产煤,燃煤成火,位置在后火山之南,故名。
后火山:位置在前火山之北,故名。
后花塔:地处横梁,交人曰横为花,曰梁为塔,故名。为自然村。


寨上乡

寨上:古代曾为兵寨,故名。
庙东:旧名赵家圪垛,1962年因于圪垛村重名,又因地处古庙东侧,遂改今名。
庙西:原名西坡,因与古洞道乡西坡重名,1981年改今名。
阳坡:位于马鞍山南向阳处,遂名。
野子咀:村外旧有宋代冶炉,遂名冶子咀,后误冶为野。
小峁:地处小山梁上,遂名。
东坡:因村庄建于瓦窑河东谷东侧而名。
鱼池:以地形较低,遂名。旧曰宇治,新中国成立后更名。
张畛:地处黄土梁,土地平缓较长故名。
山怀:地处马鞍山之怀抱,遂名。
圪垛:地处马鞍山下谷处,遂名。
上庄头:以地形而名。
峁底:位于山峁之下故名。
冀家山:以姓氏而名。
申柏岩:古代柏树生于山岩,故为生柏岩,后误为申。
常家沟:以姓氏而名。
盘道:山路弯曲盘旋,故名。
横头:山脉到此横对瓦窑河谷,遂名。
细曲:建村处松林稀疏,树木细且弯曲,因名。
苏家庄:原名张家庄,后改今名。行政村包括南塔自然村。
木槽:村庄周围山沟林木较多,故名。
前庄:地为山梁南第一村,故名。
山庄头:古代于山梁建庄,村处山庄之南首,遂名。
李家山:以姓氏而名。
周家坡:以姓氏而名。
马岭:以姓氏结合地形而名。
歇马头:古代每年农历初二抬狐爷上狐突山,经此即驻足,祭祀后北行,故名。又因农历七月初五马鞍山骡马大会,外地马商经此住宿而名。
柏崖头:清雍正年建,因高柏生于山崖,遂名。
悬岗:村址位于古代瓦窑之首,故名窑儿头。1982年2月更名为悬岗。
牛家沟:以姓氏而名。
杄树底:古代周围山坡生有红杄,故名。原为韩姓庄子,清光绪5年为清源县阎家营李氏所买迁居于此。
麻岩则:地处风化岩层,遂名。为自然村。
塔梭:其村地处二山梁之下,内宽外窄,形如梭,方言称山为圪塔,故名。

古洞道乡

牛头咀:村庄所处地形如牛首,故名。今迁并古洞道。
逯沟:以姓氏与地形结合而名。
席麻:因地处狐突山之阴,阴湿为隰,隰地生麻,后误隰为席。
树则:古代其地多树,故名。
王文:建村前为王族之坟地,居人之后曲土旁为文。
芝兰:清初为紫兰,其地多生紫草,遂名。
西坡:宋代建村,因地处西冶河西侧山坡,遂名。
北塔:其地旧有古塔,遂名。
寨立:旧建兵寨于此,故名。
双龙:地处东岔沟河与西冶河二河相交之处。古代以水为龙,故名双龙。
周家坡:以姓氏而名。
岭上:旧址位于山梁,遂名。

会立乡

会立:柏峪河与文峪河交会之处,故名。有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岔口:位于葫芦川、中西川山岔之口,故名。系古代榆城旧址。
柏叶口:清名柏峪口,后易峪为叶。地处柏谷沟口而名。
神堂坪:元为当里村,后因有寺庙在侧,故名神堂坪。交地方言读堂为当。
东沟:位于中西川之东,故名。
西落沟:元名下西村,位于中西川之西,故名。
田家沟:以姓氏而名。
小柏沟:其地柏林疏小,故名。
孔家庄:以姓氏而名。
禅寺塔:古代为寺庙所在,并有僧人墓塔,故名。
兑久会:古文喜悦之悦为“兑”,寓意永久快乐。又因其村址在禅寺塔西,卦象以西为兑,故名。
高家坪:以姓氏而名。
王家庄:以姓氏而名。
窑儿上:村址位于古窑遗址之处,故名。
中庄:位于窑儿与张家庄之中,故名。
张家庄:以姓氏为名。
柳树底:古代村内曾有株大柳树,故名。
塔上:古名卧龙塔,所处地形如卧龙,故名。后简称塔上。
西沟:以村庄西侧西沟而名。
胡家沟:以姓氏而名。

中庄乡

中庄:元代村为上中村,后易名为中庄。
曹家庄:以姓氏而名。
上米家庄:以姓氏而名为米家庄,1982年更名为上米家庄。 <BR>
青崖沟:因沟内青石崖而名。与阳坡、半坡、圪洞三村合并为行政村。
后庄:古代,戴姓弟兄二人于此定居,一住前,一住后,前为前戴家庄,后为后戴家庄,后简称后庄。
前庄:为前戴家庄简称。
翟家庄:以姓氏而名。
贺家塔:以姓氏而名。谷为贺家台。含郝家沟自然村。
白草庄:其地牧草丰富,故名。
双家寨:原名寨上,明嘉靖26年迁入双姓,故名。
河西庄:位于文峪河之西,故名。
寨则:古名靖安营,明清驻兵于此,故名。
上长斜:因所处地形狭长而不正,故名为长斜村。后遭山洪,部分居民迁居下游,故名。
下长斜:位于上长斜之下,故名。
石沙庄:村址建于沙石滩,故名。
新南沟:原住文峪河之南山沟,故名。1979年迁于沟口,新建村庄,故名。


燕家庄乡

燕家庄:原名武家庄,后燕姓居多,遂易武为燕。
逯家沿:以姓氏而名。
游家坪:以姓氏而名。
东坡底:村在东葫芦口山坡东侧下,故名。
申家社:以姓氏而名。
冯家庄:以姓氏而名。传云古名马家庄,清初禁止山民养马,故更名为冯。
康家社:以姓氏而名。
横岭:东葫芦川由此渐窄,山形横向,故名。
杨家沟:以姓氏而名。
兑久:古文以“悦”为兑,兑久寓意长久欢悦。又因其村在东葫芦沟谷之西,卦象以西为兑,故名。
李家坡:以姓氏为名,村址旧在山坡,今已迁于谷中。
王家沟:位于川东沟中,冠以姓氏。
舍科:传云古代曾建社于山崖窟洞名社窟,后易窟为科。含大石头坡、张迷二自然村。
黄土沟:地处黄土沟中,故名。含迷虎自然村。
鱼儿村:旧名圪垛,后易鱼儿村,取意圪垛聚水能养鱼,故名。含后岭底自然村。

惠家庄乡

惠家庄:旧为王家庄,后易今名,战国时即有人烟。
石沙峪口:地处小峪沟口,其地多沙石,故名。
马家坪:以姓氏而名。
蔡家社:以姓氏而名。
罗板:古名罗坂。明代建村,以姓氏名。
冯家口:以姓氏而名。
石渠河:地处水流基岩之上,故名。
小峪:小峪沟为西葫芦川支沟,村庄位于沟掌,故名。
贺家沟:以姓氏而名。
南沟:地在李家沟之南,建村于南沟之中,因名。
马安坪:所处地形如同马鞍,故名。
向阳:原名圪垛,1982年更名为向阳。
钟家沟:旧名中家沟,1982年更中为钟。
胡家沟:以姓氏而名。
杜里会:该村位于西葫芦川分岔之处,东岔、西岔之水于此相会,本肚里会,意在山肚之处。后更肚为杜。
李家沟:以姓氏而名。
中圈:古为畜牧之处,地处上中下三圈之中,故名。
大塔:村庄所在处山梁较宽大,故名。又传云村后古有一塔。宋代为驿店,名骆驼店。

9. 图中山西省内那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是什么

山西境内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不少,以下所列都是。
陶寺遗址,是中国山西省襄汾县一个龙山文化时期
东太堡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东太堡村
八里坪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城东35公里郑庄镇八里村东北台地八里坪
合室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市北5公里合室乡合室村东北的台地上
壁头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郊区
山城峁遗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娄烦镇旧娄烦村
梁村遗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祁县城东南10公里的果村村西
沙窟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县黄山乡沙窟村西
瓦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北2公里城关镇瓦窑村
白燕遗址,位于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城东北约15公里的白燕村西
脑张遗址,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县城南六公里西贾乡西魏村脑张东南
辛章遗址,位于山西省原平市中阳乡辛章村东约50米处滹沱河东岸台地上
高山遗址,是一处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新荣区高山镇的新石器时代遗址
高都遗址,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城东北21公里的高都镇保伏村北寨上附近
鹅毛口遗址,位于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县城西北10公里

10. 山西省吕梁市交城那有鉴定古玩的

瓷器鉴定要领

瓷器鉴定是一门新的学科,文物考古工作者四十年来做了很多工作,发掘了很多古遗址、古墓葬,出土了大量陶瓷器,尤其是纪年墓出土的瓷器为我们鉴定提供了典型的标本和样板。陶瓷鉴定本身也是一门科学——器物学。国内一些大学目前教授这方面的课程,为陶瓷鉴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我根据自己四十年研究陶瓷的亲身体会与经验,摸索出从以下五个方面鉴定瓷器,即瓷器的造型、纹饰、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这五方面互为补充,不可偏废,偏重一方面而忽视其它方面鉴定便有误差。五方面联系起来看,对瓷器的年代、产地的判断,其可*系数就比较大。下面谈谈五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一 造型及纹饰

造型与纹饰二者密不可分,是鉴定瓷器的关键问题,抓住这两方面鉴定的可*系数即可达85%,一般来讲,胎、釉、彩、款识、支烧方法只占很小的比重,但在某个时期有些器物则例外。

(一)魏晋南北朝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从墓葬出土情况可以看出,自汉代出现瓷器以来,发展到六朝时期,青瓷逐渐代替了青铜器、漆器。大陆很多省份的汉墓出土的陪葬品以青铜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时期的墓葬出土的器物绝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经成为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的这一时期的瓷器,其造型、纹饰与汉代陶瓷、青铜器有很密切的继承关系。

西晋青釉洗,腹部有一条印纹饰,两面帖铺首衔环,具有明显的汉代特征。这类青釉洗出土数量很多。青釉三足尊,也饰有印纹饰,下为三个熊足,两面贴奔兽纹,另两面贴铺首,造型、纹饰也具有汉代特征。槅,汉墓出土有青铜槅、陶槅,器形特点为平底。西晋青釉槅胎体厚重,为拿取方便,底边镂空。西晋谷仓,上部中心为主罐,周围有四个小罐,是继承东汉五联罐和五管瓶造型而略加变化,上面浮雕佛像、鸟雀、动物,下部为罐。谷仓是墓主生前庄园情况的真实写照,也表示其企望死后能过如生前一样仓满粮食的富有生活。谷仓在江南地区稍大一点是吴、西晋墓葬中都有出土,有铭文谓之“廪”者,是装稻谷的,北方装谷的叫仓;虎子,汉代多有提梁,西晋保留了这一传统,采用立烧,口向上,臂部触地。东晋虎子也采用这种立烧法。圆虎子多为正烧。虎身一般刻划飞翅纹。西晋牛头罐,肩上有两个鼠形系,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从以上器物可以看出西晋瓷器的器形种类及装饰特征。造型上多取自汉代铜器、陶器,壶、罐一类器物造型比较矮胖。装饰上也借鉴铜器,多于壶、罐、洗、碗等器物的肩、腹部饰一条带状印纹装饰,间饰铺首衔环、兽纹等。

东晋瓷器种类与西晋相近,造型上的显著变化是器形向瘦高发展,肩部的系多为桥形,故称桥形系。装饰上以光素为主,少量器物的口沿、肩腹部、动物眼睛等部位点以褐色斑点,形成了这一时期器物的装饰特点。从最具有代表性的鸡头壶(罐)的演变,可以看出各时期瓷器造型与纹饰的特征。西晋鸡头罐,肩有双系,双系间饰鸡头、鸡尾。西晋早期罐的最大腹径在中间,以后重心上移,最大径在肩部,腹径与罐的高度大体相近,所以给人以矮胖的感觉,肩部有印纹饰,东晋鸡头壶盘口,壶颈较长,桥形系,有的壶口沿饰褐斑,鸡头有颈约一寸左右,鸡尾则演变为壶柄,壶的高度明显大于腹径,故给人以瘦长感觉。除青釉以外,还有黑釉鸡头壶。黑釉在汉代已经出现,东晋继续烧造,目前发现烧黑釉的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两窑,两窑同时也烧青釉。到南朝时期,鸡头壶壶身更长,柄向上发展,装饰上出现复线莲瓣纹。莲瓣纹的出现与东汉佛教传入有关。这一时期其它器物如盘、碗、罐等也有饰有莲瓣纹,形成了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东晋除鸡头壶以外,还有羊头壶,其数量少于鸡头壶,但目前出土数量逐渐增多。香薰,两晋墓出土不少,西晋造型继承汉代特征,球体上镂孔,球体与承盘之间有三足。东晋改为以支柱连接球体与承盘。

(二)隋、唐、五代瓷器的造型、纹饰特征

隋青釉印花四系壶,高35厘米,盘口、长颈、长圆腹、平底。肩部四个双条形系,颈、肩、系、腹部作四层印花装饰,印花为扇形花瓣组成的团花和叶纹。这是隋代瓷器的装饰特点。釉施至腹部,下半截露胎,是隋代青瓷施釉的一般规律。湘阴窑、淮南窑、安阳窑产品多采用印花装饰。常见的有朵花、草叶、莲瓣、几何纹等,多为独立的花、叶,连续的花纹不多见。

隋青釉高足盘,南北方瓷窑皆大量烧造,是隋代具有代表性的器形。隋青釉四系罐,施半釉,肩有四个双条形系,系高于罐口,是隋代器物的造型特点。

隋白釉龙柄双联瓶,可谓北方白瓷的代表。双瓶相联,以龙为柄,龙张口,双双衔住瓶口,造型生动。此瓶胎色较白,质地坚硬,施釉不到底,釉层薄而微微泛黄。自北朝北齐出现长颈瓶以来,至隋代瓶式更为丰富,以后历代均有烧造,造型各不相同。

唐代青釉黑斑壶,壶身画圆圈纹,系唐代特征。黑褐斑装饰西晋晚期出现,东晋盛行,唐代沿用,但数量不多。吴越王钱氏墓出土薰炉等两件大器,顶、盖镂空,周身用褐彩绘云头纹,是晚唐时出现的。浙江青釉壶,短流,平底,双带形柄。青釉玉璧底碗,碗壁45度斜出,点褐斑。窑址未发现,只能定为浙江产品,日本出光美术馆有收藏。

唐代北方盛行白瓷,白瓷器物腹部丰满,平底。平底无釉是唐代瓷器的特征,青、白、黑釉都如此。到唐代晚期,出现少量圈足器物。定窑壶,短流,双条形柄,腹部丰满,平底,河南、西安的大型墓葬出土较多,河北唐墓亦有出土。唐代定窑白釉碗,玉璧形底,有的为唇口,这种碗出土于公元763~840年间的墓葬,说明盛行于这80年间。除白釉外,还有青釉玉璧底碗。邢窑白釉盏托,五出口,卷荷叶边。五出口器物还有盘、碗等,是唐后期开始出现的,直至五代。唐中期以前碗为四出口,器里凸起四条线。北宋器物为六出口。因此,从器物口部花口四出、五出、六出就可以判断出它们是唐中期以前、晚唐、五代或宋代的器物。花口碗是在胎半干时用工具按出几条线,外为阴线,里为阳线。邢窑五出口碗是晚唐、五代之间的产品。

唐青釉凤头壶,收藏于北京博物院,造型、纹饰受波斯文化影响,又有所区别。柄、流用中国传统的龙、凤装饰;纹饰中人物形像为西亚人,花叶与南北方青瓷亦不相同。北方青瓷中有40年代出土的凤头壶。除青釉以外,三彩凤头壶比较多,以洛阳、西安两地出土得为大宗,很多已流传到日本等国家。宋代仍有凤头壶,福州宋墓出土的白釉凤头壶,没有贴花装饰,亦无柄,只保留唐代凤头壶造型的遗风。

青釉鱼形瓶,唐代后期开始出现,越窑、广东梅县窑、湖南、长沙窑都有这种器形,三彩亦有这种器形。瓶以双鱼为身,背部有脊,并刻划鱼眼、鱼鳞,有的脊呈水槽形,可以穿带提起。到五代,定窑还烧制白釉双鱼瓶。

海棠式杯,是唐代常见的器形,口部为四瓣花口,杯外刻线,里有凸线。越窑、长沙窑、邛窑都烧制这类杯。上海博物馆收藏一件越窑青釉海棠式杯,口径30厘米,是国内最大的一件。传世品中小海棠式杯较多。

长沙窑贴花壶,贴棕榈树及两只飞鸟,贴花装饰最早见于唐三彩,在瓶、罐等器物上先贴花,后上釉。贴花一般采用局部帖花,内容有奔兽、狮子、团花、宝相花等,与丝绸印染有关。唐乾封三年(668年)白釉帖花钵,比长沙窑早,纹饰风格亦有西亚遗风。长沙窑的贴花有棕榈树、栏干、舞蹈俑和葡萄等纹,并有贴花的陶范出土。长沙窑白釉绿彩器产量多,用绿彩绘花草、菱形、几何、山形纹。白釉绿彩是北方河南、河北地区经常采用的装饰,但多点彩或条彩,以绿彩画纹饰的还没发现。长沙窑釉下彩绘装饰是其首创,它的出现对以后的磁州窑、吉州窑有很大影响。长沙窑釉下彩绘以氧化铜、氧化铁做呈色剂,绿色是氧化铜,红色、褐色是氧化铁。氧化铁在釉下呈褐色,在釉上呈红色。呈红色的器物长沙窑出土有十几件,纹饰有花奔、禽鸟、动物、龙纹。长沙窑以诗词作装饰的也很多。婴戏纹注壶,绘一孩童持荷奔跑。仅发现一件,婴戏纹在唐代尚属少见。长沙窑壶,短流,流一般呈八方形。北方邢窑、定窑的壶,流为圆形。越窑壶,流有八角、圆形。长沙窑壶,壶身为六瓣瓜棱形,双带形柄,流比唐代其它瓷窑产品略长,造型上仍具唐代遗风,实际上是北宋早期的产品。

花瓷拍鼓,在河南鲁山窑发现大量腰鼓残片。除鲁山窑外,河南禹县唐代也烧拍鼓,与鲁山窑产品有共同特征,都是黑地月白色斑纹,鼓身饰有七条弦纹。此外,陕西耀州、山西交城也烧拍鼓。除以上四个窑以外,估计还有窑烧这种拍鼓。传世的陶俑中,有作拍鼓动作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音乐发达,宫廷乐队多,乐器需用量大,拍鼓正是应这种需求而生产的。花瓷除拍鼓以外,还有黑地白斑罐,月白地黑斑罐,茶叶末釉地月白斑壶、罐,是利用釉中含铁量的不同,而产生出的不同的色调效果。禹县、内乡(邓窑)、鲁山都烧花瓷器物,但产量最大、质量最好的还是鲁山窑。

唐代绞胎枕,是利用二三种不同颜色的泥组成花纹装饰。这类枕底部有铭文“杜家花枕”或“裴家花枕”。由此得知,这种枕唐代称之为“花枕”,杜、裴为作坊姓氏。上面的小圆圈图案是模仿金银器、漆器的。在陶瓷发展史上,瓷器受其他工艺品影响的例子是比较常见的。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