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游记遗址 »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

发布时间: 2021-01-13 21:19:03

A.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感受。急急急急急急,今晚就要,越快越好,还有加分。

人们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挫折,只有知难而进的人,才知道勇往直前。我们要像徐霞客学习这种可贵的精神!

B.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中所有描写喀斯特地貌的部分,

《徐霞客游复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制游记。《徐霞客游记》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详细记录所经地理环境的游记,也是世界上最早记述岩溶地貌并详细考证其成因的书籍。《徐霞客游记》中涉及到很多古地名、古民族名和古代历史遗迹,这些在生活中并不常见的名词。为此,不但对原文中的生僻字词进行了详尽的注释,还对原文中出现的一些古地名也追根溯源,在注释中将古地名的地理位置准确标示出来,减少了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对地理位置描述的困惑和障碍。

C. 徐霞客游记主要内容

  1. 主要内容:主要按日记述徐霞客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

  2. 《徐霞客游记》是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弘祖(一作宏祖,号霞客)经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3.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也作宏祖),字振之,别号霞客,江苏江阴人。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地理学家之一,也是有名的旅行家和文学家。

D. 徐霞客游记翻译

徐霞客二十八岁那年,来到温州攀登雁荡山。他想起古书上说的雁荡山顶有个大湖,就决定爬到山顶去看看。当他艰难地爬到山顶时,只见山脊笔直,简直无处下脚,怎么能有湖呢?可是,徐霞客仍不肯罢休,继续前行到一个大悬崖,路没有了。他仔细观察悬崖,发现下面有个小小的平台,就用一条长长的布带子系在悬崖顶上的一块岩石上,然后抓住布带子悬空而下,到了小平台上才发现下面斗深百丈,无法下去。他只好抓住布带,脚蹬悬崖,吃力地往上爬,准备爬回崖顶。爬着爬着,带子断了,幸好他机敏地抓住了一块突出的岩石,不然就会掉下深渊,粉身碎骨。徐霞客把断了的带子结起来,又费力地向上攀援,终于爬上了崖顶。还有一次,他去黄山考察,途中遇到大雪。当地人告诉他有些地方积雪有齐腰深,看不到登山的路,无法上去。徐霞客没有被吓住,他拄了一根铁杖探路,上到半山腰,山势越来越陡。山坡背阴的地方最难攀登,路上结成坚冰,又陡又滑,脚踩上去,就滑下来。徐霞客就用铁杖在冰上凿坑。脚踩着坑一步一步地缓慢攀登,终于爬了上去。山上的僧人看到他都十分惊奇,因为他们被大雪困在山上已经好几个月了。他还走过福建武夷山的三条险径:大王峰的百丈危梯,白云岩的千仞绝壁和接笋峰的“鸡胸”、“龙脊”。在他登上大王峰时,已是日头将落,下山寻路不得,他就用手抓住攀悬的荆棘,“乱坠而下”。他在中岳嵩山,从太室绝顶上也是顺着山峡往下悬溜下来的。徐霞客惊人的游迹,的确可以说明他是一位千古奇人。

E.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中描写喀斯特地貌的片段原文和翻译

相信大家对徐霞客都不陌生吧!他可是我们江阴的名人呐!不知道他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呢!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一下他吧! 我们可以把徐霞客的一生分割成三个部分: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徐霞客的社会交往、徐霞客的出游经历。 让我们先来看看徐霞客的家庭背景。在明朝万历十四年,也就是公园1586年的一个寒冷的冬天,他在江阴马镇的一个小村子出生。出生那年,他的父母都已经40多岁了。徐霞客父母中年得子十分欢喜,便给他取名弘祖,又取字振之。霞客是他后来的友人帮他取的雅号,那是三十多年后的事了。徐家在当时正好是家道中落,靠着收田租已经不能维持富足的生活。徐家祖上曾经十分显赫,曾任开封府府尹。在元朝近百年期间,徐家坚持不出仕,以农为本,耕读传家,慢慢地发展起来成为祝塘一带的富裕家族。明朝后,徐家开始致力科举,但是经历悲惨,直到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才得到了彻底的改变。 徐霞客的社会交往也是十分广阔的。马克思曾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徐霞客的朋友有许多,例如:许学夷、莲舟法师、静闻和尚等等,他们让他扩大了自己的眼界,提高了对当时社会的认知程度。 徐霞客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但是最出名的还是徐霞客的第二十四次出游,也就是他一生最后一次出游,也是最伟大的一次出游。1636年到1640年,徐霞客先后游历了浙、赣、湘、桂、黔、滇等多个省份,号称万里遐征。 1636年9月19日晚 ,他出发了,这次出游徐霞客经历了众多的磨难:两遇强盗,三次绝粮,好友去世,仆人逃遁。好在他遇到了一生最好的朋友——云南丽江纳西族首领木增,他们相见恨晚!徐霞客受木增所托,花了三个月的时间,修正了四册《鸡足山志》。 徐霞客的一生令我们敬佩,他用自己的生命,在祖国的光辉历史上写下了不败的一笔。

F. 有谁知道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二)中有哪些是描写喀斯特地貌的句子!!!急!!

朱惠荣:《徐霞客游记校注》(下),第748页。
“泸源洞在城西北四里。新寺后回山西尽,环答坞而北,其中乱峰杂沓,缀以小石岫,皆削瓣骈枝,标青点翠。北环西转,而泸源之水,涌于下穴,泸源之洞,辟于层崖,有三洞焉。上洞东南向,前有亭;下洞南向,在上洞西五十步,皆在前山之南崖。后洞在后山之北冈,其上如眢井。从井北坠穴而下二十步,底界而成脊,一穴东北下而小,一穴东南下而廓。此三洞之分向也。其中所入者皆甚深,秉炬穿隘,屡起屡伏,乳柱纷错,不可穷诘焉。”
这段话讲的是云南现在的阿庐古洞。

G. 作业《蝴蝶泉》!!!!急求答案《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内容涉及哪俩个方面

泉清 树奇 蝶美 游人多

H.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阅读答案,是关于 其西山麓有蝴蝶泉之异..... 这段文字的阅读答案,有的答答啊速度 谢

10..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余闻之已久( ) ②抵山麓(回 ) ③与生蝶无异( ) ④过五月乃已( ) 11.下列答句子中括号内补出的省略部分,有误的一项是( ) A、(仆)投何巢阿所栖僧舍 B、(大树)即发花如蝴蝶 C、(大树)与生蝶无异 D、(游人)群而观之 12.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 乃令仆担先趋三塔寺。 2 或言以花形相似,3 故引类而4 来。 13.从文中看,蝴蝶泉吸引游人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4.当地人对于蝴蝶会有哪两种解释?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 10.我 到达 不同 停止,完毕 11.C 12.①(我)于是叫仆人挑着担,先前往三塔寺 ②有人说因为花的形状(和蝴蝶)相似,所以引来同类。 13.真蝶千万,连须勾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于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 14.一说是蝴蝶变的,另一说是花形与蝴蝶相似,所以吸引蝴蝶前来。

I.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的全文解释

原文:忽见层崖之上,有洞东向,余竟仰攀而上。其上甚削,半里之后,土削不能受足,以指攀草根而登。已而草根亦不能受指,幸而及石;然石亦不坚,践之辄陨,攀之亦陨,间得一稍粘者,绷足挂指,如平帖于壁,不容移一步,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久之,先试得其两手两足四处不摧之石,然后悬空移一手,随悬空移一足,一手足牢,然后悬空又移一手足,幸石不坠;又手足无力欲自坠,久之,幸攀而上。……
突然发现层层悬崖的上面,有个洞口朝东的山洞,我抬着头攀岩上去。(悬崖)上面非常陡峭,攀登了半里路之后,土崖太陡峭搁不下脚,用手抓着草根向上攀登。不一会草根也禁不住我了,幸亏到了石崖地带;但是石头也不结实,踩一下就掉落,扒一下也掉落,偶尔能找到一个稍微牢固的石头,绷紧了脚扒住了手指,就像平贴在崖壁上,不能动一步,想往上没有援助想往下也没有地方,是我生平经历的最危险的境地。过了好长时间,先试着找到两手两脚周围牢固的石头,然后身体悬空挪动一只手,随即再悬空挪动一只脚,一只手一只脚抓牢以后,然后又悬空挪动另一只手另一只脚,幸亏石头没有掉落;手脚又感到没有力气想自己坠落,很长时间,幸好攀上去了。……①【削】陡峭。 ②【陨】坠落。 ③【帖】同“贴”。 ④【摧】崩裂。

1.查阅工具书,给“间得一稍粘者”中的“间”注音。(1分)

2.文言文要读出韵味。请认真阅读原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正确填入文中的(1)、(2)、(3)处。(2分)

3.请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多读几遍,读顺口后用三个逗号断句。(2分)

4.作者艰险的攀登经历引人深思。阅读后,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请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写出你的思考。字数在40个左右。(3分)

答案:1.(1分)jiàn

2.(2分)⑴ 其; ⑵ 以; ⑶ 之。 (错一处扣1分,最多扣2分。)

3.(2分)欲上既无援,欲下亦无地,生平所历危境,无逾此者。 (对一处得1分,最多得2分。)

4.(3分) (无“标准答案”。本题考查的核心能力:领悟作品内涵,获得有益启示。感悟明确,符合文意,思考得当即可。)

J. 《徐霞客游记》之《滇游日记》之《游太华山记》的翻译

云之南方。

仅仅是云南这么一个名字,是不是就足以让徐霞客念念不忘?否则,难以解释他在年过半百之后仍然远赴云南,“途穷不忧,行误不悔”。自入滇至东归,行程三千余公里,历时一年零九个月,而《滇游日记》占了《徐霞客游记》40%的篇幅,如果不是病重缠身,他对于云南的记录,是不是还会超过如今存世的25万字?云南对于徐霞客而言,究竟承载着什么样的抱负和雄心?

我们一抵达昆明,就赶到云南徐霞客研究会会长朱惠荣家中拜访。朱惠荣年已古稀,但是一听我们说起徐霞客,他的精神立刻矍铄起来。“云南可以说是徐霞客一生行走的终点,不过徐霞客去云南真正的原因,是为了完成长江源的考察。因此,可以说他不是冲着云南而去的,但是云南却成了他一生在故乡之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云南,是他的最后一次壮游,这里的壮,可以说是‘悲壮’的‘壮’。”

眼前这个取了典型江南名字的贵州老人,一生执教于云南大学历史系,说话不多,字字严谨。然而,地处边远的他却不声不响做了一桩了不起的事情――他在迄今为止三十年的时间里,几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徐霞客游记全译》、《徐霞客游记校注》,可谓穷经皓首,让人肃然起敬。

因为朱惠荣的历史地理学背景,又曾经参与过谭其骧主持的著名的《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撰,1976年底,云南人民出版社约请他对《徐霞客游记》进行校注。“一开始的时候没有说好什么时候交稿,可是后来时间一年一年过去,出版社着急了,和我商量能否先出版一部分。我也急了,这是一个完整的校注,不可能彼此断开,结果一做就是九年时间。”朱惠荣告诉记者,“等到交稿的那天,写满字的稿纸已经堆成了一大堆,忽然想到把它们称了一称,结果吓了一跳,足足十斤重!”

作为科班出身的教授,朱惠荣心里十分清楚,《徐霞客游记校注》是为学术研究提供的“范本”,来不得半点含糊。为此,他几乎遍寻了所有可以得到的《徐霞客游记》版本,达几十种之多。其中最早也最珍贵的两个版本,因为藏于北京图书馆,只能复制成胶片带回云南,用学校里的显微阅读机一行行看。“那个显微阅读机比较贵,用的灯泡也贵,因为阅读量太大,灯泡一个接着一个坏掉,一直坏到只剩两个的时候,怕别的同事有意见,我只能放弃了阅读机。后来自己掏钱买了高倍放大镜,白天的时候在太阳光底下看,看到最后,把眼睛看坏了,充血。”

《徐霞客游记校注》于1985年出版,书中收录迄今为止仍然最全面的游记附录。它于1994年重印,1999年出增订本时还收入了朱惠荣的最新校注,可以说,这是一本没有尽头的“校注”。

1991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又约朱惠荣“翻译”《徐霞客游记》,也就是后来作为“中国历代名著全译丛书”之一的《徐霞客游记全译》。用朱惠荣的话来说,这是一个“普及版”,中学文化水平就能读。尽管如此,他一如既往地认真,一译就是七年。

因为记者行前读的,正是这本《徐霞客游记全译》,对其中译文的质朴无华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此,朱惠荣十分认同记者的感受,他说,写这个译文的时候,他时刻考虑的,是要让人看得懂。“准确、简明,这是我对自己译文的要求,古人说,藏之名山,那也是等待有朝一日能有人看得见,读得懂。”他还告诉记者,那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标注、词语,往往都是他花上几天时间才考证清楚的。

《徐霞客游记全译》于1997年出版,之后台湾购买此书版权出了竖排本《徐霞客游记》。因为丛书统一体例的因素,《徐霞客游记全译》没有收录附录,成为朱惠荣反复提及的遗憾。

三十年来,因为和“徐霞客”结下不解之缘,他白天教书,熬夜著述。“不写文章,不参加学术活动,甚至连到别的大学讲课的时间也腾不出来。”但是《徐霞客游记校注》、《徐霞客游记全译》迄今已经累计出版近五万册,还不包括台湾版本的册数。尽管译注著作稿费微薄,微薄到只有“象征意义”,对此朱惠荣却说:“过去没有计较,现在仍不计较,我不过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去读《徐霞客游记》,做了一点铺路的事情。”

让我们记住这个已经融入《徐霞客游记》的名字,朱惠荣。(郑慧)

链接一:播撒霞客精神的种子—昆明市徐霞客小学见闻

在昆明,有全国第一所以徐霞客名字命名的小学。这自然成为我们前往采访的理由。一所小学以明代的科学家名字命名,于当代有何现实意义,这又是我采访中最想探究的问题。

出昆明城,往西山方向行进约30分钟车程,我们来到了绿荫环抱的碧鸡山麓。此时,一棵开满了灿烂的玫瑰色的三角梅古树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大树下,昆明市徐霞客小学的牌子让我们倍感兴奋。

放眼望去,半卧着的大理石徐霞客塑像在鲜花的簇拥下正脸含微笑,似在迎接着远道而来的故乡亲人,又似在笑对蓝天,咏诵着不朽名篇《游太华山记》。

当杜校长得知我们这批不速之客来自霞客的故里时,露出的是惊讶而又如遇亲人般的神情。她介绍说,徐霞客小学命名于1994年11月10日。1638年,徐霞客从昆明渡滇池,来到了与学校相邻的升庵祠,在祭拜了当时著名的学者、文学家杨慎(号升庵)后游太华山,并写下著名的《游太华山记》。正因为此,昆明市专门设立了徐霞客纪念馆,并将该校命名为徐霞客小学。

进入校区,教室里张贴着徐霞客的画像,走廊里布置着各班级学习徐霞客精神的专题,荣誉室内更是放满了名人题词和各类奖状、奖杯。杜校长说,十多年来学校以“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的霞客精神为办学宗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寻找徐霞客的足迹”、“绿色的承诺”、“我讲徐霞客的故事”等多种纪念活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敬仰徐霞客,崇敬霞客精神。她十分自豪地告诉我们,在这里,每个学生都会向您讲述徐霞客的故事,背诵霞客精神。她还告诉我们,附近的6所小学都已统一命名为霞客小学,学生也从原来的480余名扩展为2300多名。

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播撒霞客精神的种子,让孩子们在霞客精神的感召下茁壮成长,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不正是在这样的传承中得以发扬光大!

“西山苍苍,草海茫茫,碧鸡山学子迎着朝阳,欢聚霞客学堂。热爱祖国,献身科学,尊重实践,是我们的榜样。争做四有新人,一代更比一代强。”

在返回驻地的路上,徐霞客小学的校歌久久在耳边回响。(陆元钢)

链接二:西山脚下探访徐霞客纪念馆

和徐霞客小学一墙之隔,占地十余亩的徐霞客纪念馆在绿树掩映下显得幽雅宁静。早已迎候在门口的吴馆长向我们介绍:1638年夏,徐霞客由滇池乘船至杨太史祠,拜访云南当时赫赫有名的博学状元杨升庵,并在杨升庵所在的太史祠进餐,随后畅游太华山,一天之内“蹬危崖、历绝壁、探深穴、行密林、上下穿梭”,写下了著名的《游太华山记》。徐霞客当年进餐的杨太史祠(又称升庵祠)如今已成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昆明市徐霞客纪念馆则由杨太史祠一墙之隔的普贤寺后院改建而成。

纪念馆内陈列着大量关于徐霞客的图片、资料、实物等,一幅幅图画向人们展示徐霞客的人生历程,展厅入口处的徐霞客像绾帽飘带,一手持书,两眼平视万里之外的家乡。众多藏品中两件实物引起我们浓厚的兴趣:一是徐霞客手稿的复制品,徐霞客在鸡足山考察时,曾赠送妙行和尚七律诗二首,诗稿成为徐霞客幸存于世的唯一手迹,现存云南博物馆,属于国宝级珍品;二是纪念馆内收藏有二十年前无锡日报社结集出版的《重走霞客路》小册子,同行的老师说,二十年前无锡日报社也曾举办类似重走霞客路新闻采访活动,只是没有今天的规模,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今天,报业集团又一次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徐霞客的伟大壮举。

据吴祥馆长介绍,纪念馆改扩建于1994年,目前硬件设施稍显落后,他们正投入30余万元对展馆进行重新布置,今年10月有望布展到位。有理由相信,昆明作为徐霞客滇游的重要目的地,徐霞客及其游记将成为昆明旅游的重要品牌之一。(朱海录)

热点内容
一部国外电影,一个老男人骑个摩托车 发布:2024-08-19 09:13:10 浏览:920
脖子上有睾丸是什么电影 发布:2024-08-19 09:03:17 浏览:374
变形金刚撒谁家的 发布:2024-08-19 08:43:06 浏览:478
美国男电影双胞胎 发布:2024-08-19 08:42:20 浏览:764
黑人橄榄球少年收养电影 发布:2024-08-19 08:25:26 浏览:918
夏目哉大片 发布:2024-08-19 08:09:22 浏览:806
他第一部出演的电视剧是,的英语 发布:2024-08-19 08:07:54 浏览:654
电影检索 发布:2024-08-19 07:48:52 浏览:198
谁有视频 发布:2024-08-19 07:41:55 浏览:141
成龙香港鬼片电影大全 发布:2024-08-19 07:39:46 浏览:223